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为什么要立下生产契约?【求解~】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5收藏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为什么要立下生产契约?【求解~】,第1张

1978年11月的一天晚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18位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一份承包责任制的文书上按了鲜红的手印,从此,中国农村开始了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性变革。但在“敢为天下先”的辉煌之后,小岗村却渐渐放慢了前进的脚步,始终未能迎来发展的春天。

  小岗村名片

  人口:108户人家,

  476人

  人均年收入:4000元

  第一产业:粮食、葡萄、养殖

  第三产业:外出打工、旅游公司、养殖小区。

  工业:一个电缆厂、一个面粉厂将陆续建成投产业,张家港长江村的

汽车配件厂将搬迁到小岗。

  如果没有28年前的那场震惊全国的包产到户的风险,小岗村也会像分布在我国其他地方的许多村落一样默默无闻。即使现在看去,它也并无二致———一条笔直宽阔的“友谊大道”,路两边各有一排疏间有距的松柏、广玉兰和黄杨。村外是土坡“岗”和大片的葡萄园,村北不远处有一座现代化的特种猪养殖场,那里不时有猪叫声传来。

  18位农民立下

  包产到户“生死状”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全县有名的穷困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后,家家户户都要外出讨饭。全村没有一间砖瓦房,许多农户的茅草屋破烂不堪,家徒四壁,有的穷得全家只剩一床棉被。

  1978年秋,凤阳遭遇特大旱灾,粮食欠收,不少农户又开始准备出门讨饭。11月底的一个夜晚,队干部召集全村人开会讨论生产问题。最后,他们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包产到户!昏黄的灯光下,18位农民神情严峻地立下“生死状”,在一张秘密契约上一一按上了鲜红的手印。会议一结束,他们连夜将牲畜、农具和耕地按人头包到了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波澜壮阔的改革序幕,由此载入史册。

  小岗实行“大包干”,一年就大变样: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跃升为400元,震惊四邻。这一变化不仅结束了小岗村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而且上缴国家粮食3200多公斤。小岗的成功使周边群众纷纷仿效,“大包干”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国农村大地。党和国家***曾先后视察小岗,并对小岗村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一年跨过温饱线

  20多年没过富裕坎

  听说记者要前往小岗村采访,凤阳县政府的两位干部马上说:“那个地方有什么好采访的,多年来一直没什么变化。”用他们的话说,小岗村是“一年跨过温饱线,20多年没过富裕坎”。

  “大包干”后的20多年里,当全国大部分地方的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小岗人却依然沉浸在“大包干”成功的荣誉里,抱着“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在吃“老本”。

  小岗村位于淮河平原的腹地,举目望去地势平坦,没有丘陵。但土地贫瘠,碱化严重,适宜种植水稻、小麦。

  宽阔的水泥路,两头各有一个气派的牌坊,路两边栽有四季常青的松柏;小学校里时髦漂亮的教学楼;高耸的自来水塔……

  “与20多年前相比,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远没达到小康。因为农民除了种地卖粮,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小岗发展成这个样子,我都不甘心。”50多岁的段永霞愤愤不平地说,她是当年按手印的18位村民中严宏昌的妻子。在她看来,小岗失去了太多的发展机会。

  作为村里的能人,在担任村委会主任期间,严宏昌说自己先后搞了8个项目。其中镀锡铜线厂在凤阳县创了三个第一:投资额第一,科技含量第一,利税第一。这个项目后来成为县里的企业。

  前几年小岗与全国别的农村一样,同样经历着农民负担重、收入增长缓慢的历史阵痛。

  一再的挫败使小岗村人在与市场的搏斗中败下阵来,只能任由“小岗”这个无形资产被人利用。在“百度”网页上可以搜索到“小岗村”香烟的广告,但是“小岗”这个企业却跟村毫无关联。

  多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给了小岗不少的支持,小岗也成了外人眼中扶不起来的“阿斗”了。

  记者在河南碰到的一位县级干部,提到小岗村就很遗憾地说:“小岗村啊,没办法扶持,问题太多。”

  小岗这块牌子不能闲置

  在沉寂多年,几乎淡出公众视线之时,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策的提出,错过改革开放发展机遇的小岗村在村党委书记沈浩的带领下,终于又开始发威了。

  如今,小岗村的村民们口里说出最多的两个词就是“发展”和“新农村”。扛了2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的大旗,小岗人发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上,“旗手”落到了队伍的后面!小岗,满怀求发展、建设新农村的迫切心理和渴望。

  2005年6月19日,小岗村投资300多万元的大包干纪念馆建成开馆。纪念馆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纪念馆已经被列为省、市、县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10所知名高校定将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2006年2月18时下午2时,70多户小岗村的家庭代表在村委会开会,会后宣布,“小岗村发展合作社”要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用农民的土地。

  严俊昌告诉记者:“来参加会议的70多户村民100%都同意将土地返租给合作社,在合作社先给租金的情况下,大部分同意出租,租期暂定5年,5年后,农民可以以土地入股分红,或者重订租金。”

  小岗全村1800亩土地,除了400余亩已经种植葡萄外,沈浩打算将其他的土地全部纳入合作社,将集中起来的土地种植高效饲料和蔬菜。

  按照这种集体经营模式,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小岗村与上海三农公司达成协议,今年在小岗村兴办国家标准化的10个养猪小区,年出栏5万头,吸收60名村民就业。

  “根据村民代表的讨论,小岗在未来几年内还会出现种猪生产协会、物业社等集体组织,还计划成立8个不同类型的“社”,按照现代工厂的管理模式来经营小岗村,在3~5年内确保小岗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沈浩向记者透露。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小岗人计划在小岗建设大约占地15亩的农贸市场。农贸市场有100个摊位,每个摊位年租金200元。

  沈浩踌躇满志地告诉记者:“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岗村应该重塑辉煌,在农村发展方面把红旗再树起来,我们争取成为‘富裕起来的典型’。”

首先,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发展得较好的农村,都有一个好的带头人。

说到发展的较好的农村,无非就那几个有名的村庄,华西村,小岗村,南街村等等。看过他们的发展历程就知道,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有个敢想敢干的带头人,他们都具有“敢想敢干,勇于创新”的精神。

正是因为带头人有这种精神,敢于带领村民走不同寻常的路,才能创造出一条适合他们村庄发展的致富路。

其次,一颗种子,需要有相适应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到成长。好的思想也需要有相适应的环境和背景。

有好的带头人和好的思想,也要有相适应的环境。就比如说小岗村,4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做出了分田到户的决定,而在40年前分田到户是要坐牢的。

这种事情拿到现在来说,看看哪个村干部或者个人有这么强的号召力,可以号召人家冒着坐牢的风险跟你干?

人心齐,泰山移,正是有了敢于创新的带头人,再加上敢于跟随的村民,才造就了他们的致富路。

一、农具及交通工具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农户们是集体劳作生产队里放着的铁锹,锄头,犁地就用生产队养的牛,其余全靠蛮力,现如今全是现代化机械化的耕作,大大减少了劳动力,就连喷洒农药都用上了直升机。

交通用具方面没有自行车和汽车摩托车,只有步行,实则消耗极长时间自行车,摩托车都极为罕见,去趟镇上,都要走一个多小时,同时现在伴着公路建设的普遍和发展,每家每户汽车普遍,更别说电动车自行车那都是屡见不鲜了。

二、村容村貌的变化

以前,出门干干净净,回家两脚泥巴。满村都是“水泥”路,现在都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柏油马路了,有的是真正的水泥路,每户人家门前的绿色化肥堆已经不见村里的环境变得整洁。道路两旁取而代之,是瓜果的飘香,我们村里种的是梨树,被村民们戏称为:“梨园村”每个人都是容光焕发。

三、住房的变化

“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要看变化有多少,住房条件少不了。”过去现在真的是今非昔比,过去的砖瓦房现在几乎不存在,就连平房也很少见了都是住二层,三层楼房,房里面有液晶电视,空调,冰箱,全自动洗衣机,楼房取代瓦房,大红门取代小木门,显而易见的变化,真实的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绩。

扩展资料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沈浩死因尚未确定——独居小岗6年,日夜不关门

一、挨打书记

让村民有事就来找,要“干实事”,“办公室、宿舍,都行,我不关门———沈浩召集全村大会声明

昨天被同学接到县城去吃饭,埋怨我怎么会去小岗,去哪都比小岗强,小岗太难搞了,若搞不好,更不要说出成绩了,不出问题就好了。———沈浩日记200422

沈浩很“窝囊”,他在小岗村当支部书记没几天,就被当地人打了。

作为当地首位省级“空降兵”,沈浩已经在安徽省财政厅干了18年,依然是主任科员。2004年2月,他被要求去凤阳县小岗村任职,任期3年,有朋友闻讯惊呼:看来你官运没有,霉运充足,那里的村民可是“见官大一级”。

小岗村的村民被认为“中国最牛村民”。几乎每个当年在生死状上摁下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家里,都挂着与国家***的合影。一名带头人的儿子工作被调动,他质问村干部,“这事,中央***可知道”更麻烦的是小岗村经济发展缓慢,无工无商,种地靠天,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集体欠外债4万多;从1993年起,挂职干部就“跟走马灯一样”,还来过一位公安局副局长,可“村情复杂”加经济落后,无一人连任过。

沈浩来小岗报到第一天,村民们盯着这个文文弱弱、见人就笑的新干部,寻思———公安局长都镇不住,他能镇得住能搞得好

上任没几天,沈浩在村口被几个醉汉围堵住,上前就是几拳,他边护着头边喊,“住手!我是小岗村新来的支书!”他结果仍然被揍得鼻青脸肿,人家喊:“打的就是你新来的书记!”就任第一个半年,沈浩被打了三次,对方警告他,从哪来滚哪去,我们要“岗人治岗”!

新来支书显得很“窝囊”,他首先找到派出所,劝把拘留起来的打人者给放了———“还是孩子,不懂事嘛。”沈浩请健在的12名带头人到县里吃了顿饭,逐个递烟。

沈浩窝囊不窝囊安徽作家温跃渊是沈浩的忘年交,他可不认为沈浩窝囊———老沈的法宝就是“实诚”加“实事”。

新支书挨了打,不叫冤,还召集全村大会,让村民有事就来找他,他要“干实事”,“办公室、宿舍,都行,我不关门,睡觉也不关”。

村民将信将疑,将了他一军———小岗眼下有两大难:村里还有一段路难行,要修;某两个村里强人长期占据公家财产,得管。

沈浩说行,就先抓这两样。修路的50万是他从“娘家”省财政厅要来的。对外招标50万不够,一位大包干带头人提议自己干,沈浩采纳了,组织村民自己动手,按天结算工资,包吃饭。

起初,村委会组织力度不够,一些岗位上的活没人干,沈浩拉水泥回到小岗晚了,赶去吃饭时,却没有一个人给他让座,饭菜全吃光了。一天傍晚,临近收工,一车搅拌好的水泥运到,卸在路上,怕泥浆凝固了不好用,沈浩一声不吭,双手一伸,开始捧水泥,大家看傻了,回过神来也纷纷效仿支书。

12公里的水泥路,只花了26万元不到。剩余的24万多元,沈浩用来刷新村口的牌楼、围墙、党员活动室,修复了荒废多年的自来水和广播电视设施。村民每人还得了1000元的劳务费。

第二件事最棘手。村里两名强人长年各自占了村里20间房屋和推土机,此前,几任书记也想要回来,未果。

沈浩首先设计要回被占房屋,将其改造成消防队和民兵连,挂上“军事重地,闲人莫入”。然后对簿公堂,要回推土机。沈浩在小岗民望陡升。

村民关正银回想这段过往,仍激动不已,“这下可好,大家都愿跟着沈书记好好干,谁不想好好过日子啊谁还想斗,自个儿斗去!”

二、意外死亡

沈浩的意外死亡,经公安部门现场勘验初步判断为猝死,而具体原因还在进一步的调查之中。

官方发布的消息,始终回避沈浩的死因。根据各种途径得来的消息,沈浩的死因有3种版本:一是因喝酒而猝死;二是沈浩心脏不太好,积劳成疾而死;三是因工作压力过大。

同事:沈浩心脏不太好

据当地村民反映,5日上午,沈浩连续接待了3批前来洽谈投资的客商,喝了大量酒。大部分网友因此把沈浩的死归于「喝酒」,并对「酒桌上办事」的现象提出了强烈的抨击。

名为「花铺廊」的网友直指现实:「这也是工作一部分,年年在酒桌牺牲的同志前赴后继啊。工作就是喝酒,喝酒就是工作,现在谈事情,最后拍板的时刻就在酒桌上。」

不过,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今年4月,沈浩曾参加一次体检。体检后,他向同事透露,心脏不太好」。赵家龙透露说,沈浩一直忙于日常工作,对体检结果并未重视。

三、专家:社会应该反思

另外,去年,沈浩曾表示,在小岗村工作社会关注度高,压力的确比较大。沈浩认为,小岗要充分利用「品牌资源」争取外援,但是又不能靠在政治资源上「吃老本」。

尽管沈浩的死因还没有确定,但从媒体的报道来看,沈浩的猝死可能与积劳成疾有一定的关系。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不禁感叹说:「这个社会应该反思!」

沈浩平时的工作非常繁忙,有时因过于繁忙,他甚至连晚饭都不吃。对此,党国英说,村干部的工作主要是创造一种环境,创造老百姓与市场投资商接触的一个平台,而不应该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村干部

2009年11月6日凌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离世。胡锦涛在批示中,对他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他的亲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慰问。

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干部,为什么得到总书记如此的关注

2009年11月6日凌晨,一名普通的村干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离世。得知消息,胡锦涛在批示中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沈浩的亲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慰问。

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干部,为什么得到总书记如此的关注记者走进小岗村,倾听了一名***员、村干部殚精竭虑为人民的感人故事……

2009年隆冬。一场隆重的葬礼在小岗村举行。几天前,一封在一夜之间落满67位小岗村农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上级组织和家属手中——请回沈浩同志骨灰。一块高大的黑色墓碑被立了起来,上书:“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之墓”。

1978年初冬,小岗村十八条好汉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按下的红手印,掀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如今,那张“生死契约”已平静地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31年后,朴实的小岗村人为请回一位普通村干部的忠魂,再次庄重地按下红手印。

四、2006年,98个红手印让沈浩留任

2004年2月,沈浩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一个多月,沈浩把全村108户跑了两遍,摸清了小岗的家底。

修路——沈浩干了来小岗的第一件大事。修路的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3个多月后,路修好了。一算账,整整省了20万元,全村劳动力每人挣了1000多元工钱。

不久,沈浩又干了件大事——保护村集体财产。属于村集体的20多间房屋被几户人家强占,多年无人敢过问。沈浩不怕难,敢碰硬,钉子户终于被拔掉。

2005年秋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胡锦涛在会上用20个字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沈浩苦苦求索,从书本中找思路,从实践中学范例,心中渐渐明朗: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优质养殖示范区办起来了,种植双孢菇的创业大学生引进来了,小岗钢构厂等企业也开始生产了,村民们的农家乐旅游服务启动了……沈浩还争取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开辟了直通合肥的长途汽车线路,创安徽全省由一个村发往省城班车的先例。2006年春节前,26户住房比较困难的农民都住进了16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

三年任期一瞬即至。2006年秋天,村民们一合计,带着一封按下了98个红手印的信找到省委组织部和财政厅,“小岗村人舍不得他,小岗村需要他,离不开沈浩……”最终,沈浩选择了留下。

五、2009年秋,186个红手印再留致富领路人

2008年9月30日,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胡锦涛来到小岗村考察。当得知沈浩是由村民自发按手印留下来连任的村干部时,总书记鼓励沈浩说:“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沈浩在日记中写道:“总书记到小岗来,对我们是荣誉,更是动力,小岗村是农村改革发源地,要不断创新。”沈浩带领村“两委”班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拟订了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小岗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2009年1月8日,小岗村与“美国GLG集团”、“从玉菜业”、“瑶海”、“天下一碗”签下四份投资大单。GLG集团要在小岗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项目马上要开始建设,地面必须平整。时间只有5天,最大的难题是迁坟。4月12日,村“两委”开会,挨家挨户动员。4月14日,村干部带头锯树、迁坟,第二天,村民们全动起来了,最多的一家迁了12座祖坟。

204座祖坟在预定时间全部迁完。“大包干”带头人、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说:“沈浩在小岗的6年,是村里发展最快的6年,是大家受益最大的6年。”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000多元。

沈浩还有更远的宏图大愿:完成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下属农工商、物业管理、文化传媒等几大分支的小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始运作;小岗村要用3年时间争取上市……

2009年秋天,第二个三年任期又要到了。想留,小岗村的父老乡亲让他牵肠挂肚。想走,离家6年,太长了……90岁的老娘让沈浩牵挂。第一次决定留任后,沈浩就把女儿沈王一送到了老家萧县读寄宿中学,让沈浩牵挂。妻子王晓勤盼望着夫妻早日团聚,不同意沈浩留任。沈浩耐心劝慰:“让我再干3年吧,让大家富起来。”“沈书记!走,还是留”红手印,还是红手印!186位小岗人要留住他们致富的领路人。 2009年冬天,67个红手印把第一书记永远留下。

沈浩在去世前的10多天曾给人说,胸口最近总有点不舒服,哪天用B超检查检查。“心力疲倦、口干舌燥、浑身无力、特别累……”这些词在沈浩的日记里频繁出现。

2009年11月5日,沈浩陪同来小岗考察的三批客人。中午,略饮薄酒。下午3时许,累了几天的沈浩说:“我回去睡会儿。”然而,这一睡,他就再也没有醒来。“让沈书记留下吧!”小岗人这次下了决心。数以千计的群众送别沈浩最后一程。就在葬礼几天前,一封在一夜之间落满67位小岗村农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上级组织和家属手中——请回沈浩同志骨灰。

小岗村的男女老少们迎候他们的沈浩书记。72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坤拖着病躯,让家人搀扶着,要看沈浩最后一眼:“沈书记他人好、干得也好,我要来送送他。”“孩子啊,我们接你回家……”“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记得曾在一次会上问:“沈浩,你给我们说个实话,到年底,你还愿意留下来吗”“只要大家欢迎我,我愿意一辈子留在小岗!”一语成谶,却在顷刻间应验。

信念如山,真情不改,“红手印”印证了你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六、“蔫人出豹子”

小岗村几十年来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在哪里还不就是根子在干部,没有一个真正好的带头人。所以,要敢于执行,不怕邪气。———沈浩日记2005101

沈浩给村里的人的感觉是,不强悍,“蔫蔫的”,但当地有个说法———“蔫人出豹子”,老实人做出大事来,那是硬得很。

小岗村最难的事,不是村里头的路,而是连通凤阳县城之间的大路。修路前,县城到小岗要绕行二十多公里,颠簸近两小时,下雨天更难走。修这么长的一条路,没上千万根本拿不下,于是修路这事就在当地成了“老虎”。

沈浩硬是要打这个老虎。他千磨万磨,终于逮着个好机会,争取到了上级的支持。京沪铁路刚好通过他们这里,修路搭桥得要火车停下来。凤阳县委书记马占文回忆,沈浩为这事上了好几趟北京,为了说服交通部与铁道部,他还带上几名大包干带头人做“活名片”,半年后,铁道部终于下批条,在快速通道高架桥合龙时,京沪铁路史无前例地停运40分钟。2004年底,中央政府发布文件,宣告将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沈浩想尽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为全村122户村民都盖起了二层新房。“老机关”沈浩自己也在发生着静悄悄的变化———在同事、财政厅办公室副主任江永泓眼中,沈浩喜欢“拿娘家的”———整天在盘算着打财政厅里的东西。每次回到厅里,他就缠着服务中心主任,机关几乎所有淘汰品都被他弄到了小岗,包括桌椅、垃圾桶、茶叶、一次性纸杯……

一位同事曾顺路到小岗看看,他惊讶地发现这个在厅里沉默呆滞的同事,在小岗村“充满活力”,好像农民到了熟悉的庄稼地———沈浩在村里随意走走,遇到村民就拉呱(方言,聊天),把点着的烟娴熟地卡在嘴皮与牙齿之间,边抽边拉呱;到人家里串门,家里女人赶紧搬椅子去时,他早已拍拍门槛的灰,一屁股坐下了。

对于尚健在的12位大包干带头人,沈浩打点得点滴不漏。村里办养猪场,他让擅长养猪的严金昌当了场长;严学昌一家想搞运输,他去帮跑客运站许可证与无息贷款;小岗建新区,他给那位退了20间房的带头人优惠批了地;他连哄带“骗”,强拉上两位有矛盾的带头人一起吃饭喝酒,这一“奇观”让凤阳县领导惊叹,“沈浩,你行啊!”作家温跃渊说:“沈浩来小岗是来对了,这里才是他施展才华的福地。”

七、“种草干部”和“植树干部”

我总是想小岗村这是一块金字招牌,二十多年都没能发展起来,这次我来对他们来说又是一次机遇……———沈浩日记2006121

小岗与南街村、华西村、大寨村等列居“中国十大名村”,沈浩却高兴不起来,他曾对温跃渊说,“论经济实力,小岗在全国恐怕要排在150名之后。”有人曾将下派干部形象地喻为两类,一是“种草”干部,但求立竿见影;一是“植树”干部,着眼长远发展。沈浩始终考虑用“植树”的方式改变有改革基因的小岗村———“铭记改革的最好方式是深化改革”。

2006年,沈浩带大包干带头人到大寨、南街、华西等名村考察。回来后,他很兴奋地跟几个带头人商量,效仿南街模式,办“农业合作农场”,即将全村土地收为集体所有,规模经营,农民享受年底分红。

一年后,沈浩任期结束,当年被评为省优秀下派干部,并被省财政厅提为副处。几个大包干带头人以当年摁手印的方式,向省委组织部申请留下沈浩。严宏昌是发起人,他说这是顺应民心,“能给小岗带来这么多好处,能获得80%村民的拥护,沈浩是第一人。”沈浩留了下来,妻子王晓勤气坏了,她回忆说:“他知道我很生气,拼命劝我,回省财政厅也就当个副处,在小岗当一把手,带劲多了!”下一个任期,沈浩开始排除众议招商引资,要办企业,不但要办,还要办大,办成区域中心、全国中心。“不能让小岗这块金字牌子白白浪费了。”他在日记中写道。

沈浩越来越频繁地在外面忙招商引资。这名副处级村官,自然无法避免中国基层干部“干酒引凤”的场面规则。

沈浩酒量不小,但他的真诚和热切,更让人难以推辞。

每次出去商务谈判,沈浩总是穿得西装革履,从不迟到。一天晚上六点,对方临时和他约在距小岗村10公里之外的地方,七点见面。当时,沈浩正在吃饭,匆匆扒了几口,开车就走,提前两分钟出现在客商面前,当晚,双方达成合作意向。

截至2009年,美国生产高端甜菊糖、燕麦片等产品的GLG集团已在小岗落户,计划投资15亿元人民币;广东从玉菜业也与小岗签署协议;此外,全国村官培训中心与配套酒店也在洽谈之中。

八、生前最后一个月

我为小岗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做了我应有的贡献,今天发生的一切,让我感到较困难耐,但我甘愿担当……———沈浩日记200910

去世前一个月,沈浩陷入来小岗后的最大危机。GLG在小岗征地4300亩,土地每亩一次性补贴一万二千四百元,征地加迁祖坟,须在十天之内完成。一些村民有疑虑,纷纷找沈浩质问,有人甚至在地里睡,不让推土机过。

据一些村民回忆,沈浩走家串户做工作,喉咙嘶哑地喊,一定要让企业优先解决小岗人的就业问题,争取小岗获得企业股份,为村民谋福利。“当时大家被怔住了,就算沈书记做不到,我们也不忍心,他多不容易啊!”一村民说。

那段时间,沈浩曾在日记里用超大字体写道,“我为小岗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做了我应有的贡献,今天发生的一切,让我感到焦困难耐,但我甘愿担当……”村民关正银说,支书不是神仙,并非全能,他哭过几次,哭完又投入工作中,生前最后一个月,“脑袋一直崩得紧紧的,走路也在想问题”。

土地征用与祖坟迁移如期完成,GLG答应沈浩,企业全面启动后,招工优先考虑小岗人,尤其是失地农民;同意将企业上市后30%的股份分给小岗。

征地风波后,沈浩第二任期即将结束,大包干带头人再次集体摁手印挽留沈浩,这回摁下的手印升至186个。

村民们看得出,沈浩也想留,但来自家庭的压力巨大。10月6日,他曾带妻子王晓勤到小岗参观,兴致勃勃地向她介绍,“看!这是我修的路,还有那广场、那村委会。那块空地,以后将是一家大企业!”可王晓勤不看,连车都没下,她明白丈夫的意思,“只要我松口附和他,他就会得寸进尺说服我,让他留下。”每次通电话,王晓勤都会听到丈夫兴高采烈地“吹嘘”自己在小岗干得怎么好,她却听得来气,这不是她想看到的“进步”,且沈浩最后的三年,在家的时间不到20天,这叫什么日子

六年来,唯一一次让她激动的是在《新闻联播》上看到丈夫和总书记站在一起的画面。绝大多数时候,她总在女儿面前“臭”他,“不好好学习,考名校,以后只能混成你爸这样。”沈浩尴尬地笑笑,说,“你不懂……”女儿沈王一眼中的爸爸陌生而不解人情,她不明白爸爸在小岗怎么就那么能干那么受欢迎。爸爸难得回家一次陪她,却是饶有兴致地带着她去看革命烈士纪念馆;爸爸去美国考察,给她买了双耐克鞋,鞋子竟然是39码的。

还有一次,父亲到萧县的寄宿制中学看她,由于工作原因晚到了,看女儿一直闷闷不乐,这个四十多岁的男人突然在草坪上笨笨地翻了几个跟斗。

沈浩的死很突然,2009年11月5日,沈浩接待了三批来考察合作的客人,下午三点多才休息。回去后,睡下就没再起来。

王晓勤在整理丈夫的日记时,发现了丈夫的许多“秘密”———沈浩几次被打,却从没告诉过她,他跟她说的从来都是“你丈夫怎么怎么能干”;沈浩为村里的开销垫付了23万多元,至今没有报销;沈浩为村里一位孤寡老人支付了几千块医疗费,还为他修房子;沈浩多次给村里的困难户送钱,一次就是600、1000……

这让前来收拾遗物的妻子既心疼又伤心,“他连自己都不要了,整个人都融到小岗去了。”沈浩死前不久,她曾下过“死令”,再留小岗,这辈子也别想回来了!丈夫笑呵呵地说,好好。

一语成谶,他真的没再回来。

九、沈浩的另一面

采访沈浩的妻子王晓勤是最让我意外的。此前在小岗,所见所谈都是沈浩的好与伟大。村民关正银与我聊天一个多小时中,还三度落泪,说沈浩“什么都好,一点恨头都不给人留”,如今走了,“村子空荡荡的,心里也空荡荡的”。

在合肥集体采访王晓勤时,这个心直口快、直接得有些刻薄的女子当着众记者的面埋怨丈夫———六年了,他回家的时间有多少尤其是后三年,回家时间不到二十天。

他心里装得下小岗,怎么就装不下我们母女俩

他在小岗受人爱戴、做得好有什么用还不是一个乡下干部

他脑子到底是怎么想的家庭环境那么好,住得那么舒服,也不缺钱,他偏偏要到那个黑乎乎的地方住六年!

王晓勤的数落没有逻辑,想到哪说到哪,边说边不停地掉眼泪。在坐的记者,包括我,也被感染得不停地擦眼睛。在她数落完沈浩,记者提问时间时,前两分钟竟无一人回过神来提问题。

其时,在被这个场面感染之余,一种交织着意外、同情甚至些许反感的复杂情绪在我心底翻腾。这绝不是一个典型的“典型人物”的妻子形象———温柔、宽容、隐忍与理解。王晓勤不能完全理解沈浩对小岗的付出与理想。

那么,小岗之外的“完人”沈浩,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执著于那个在妻子看来卑微得不值一提的理想

私底下,我提出去她家,王晓勤爽快的同意了。

沈浩的家处于合肥市市中心,黄金地段。

她带我上楼去看沈浩的书房。这是家里最大的屋子,门是两扇对开的。房间设计很别致,房间从右至左依次是高及天花板的书柜、书桌、床、浴缸。

“这都是沈浩自己设计的,”王晓勤说,“他以前是个很有生活品位的人,到了小岗,又变回农民了。”坦白说,我对“城市人”沈浩的品位确实很吃惊,在村民眼里的“农村人”沈浩,拍拍门槛上的土,直接就往地上坐;饿了、渴了,顺手拿起桌上吃喝到一半的碗杯,草草地往嘴里扒;对村民递过来两块钱一包的烟,总是乐呵呵地抽一支,吧嗒吧嗒地抽起来,边抽还能边说话,绝不掉下来,像小岗人一样……

王晓勤掀开床罩让我看下面的床垫与电热毯。在小岗沈浩的宿舍,我也曾做过这样的举动,下面没有电热毯。

我告诉她,她又开始哭起来,“我以前也过过苦日子,可现在过得舒服了,让我回到从前,再也不可能了。可沈浩怎么能够,从富到穷,和从穷到富一样容易呢而且,我看他是彻底融进去了……”我看着这个极真实的中年女子,无厘头地想起那部热播全国的电视剧《潜伏》,余则成起初为了恋人投奔***,却被分配与一个完全志不相投的陌生女子假扮夫妻十余年,周旋于上司、同事、情报、“妻子”、豪华生活与诱惑之间,斗志不移、理想始终。

拿沈浩与余则成相比的确有些无厘头,以王晓勤联想到翠平更是有所不敬。但是,沈浩与余则成有一点是完全一致的,那便是对自己所选的事业与信仰的忠诚。他们各自身边戏剧性的反差与冲突,更丰富、凸显了他们内心信仰的强大与坚贞。

做人如斯,不得不敬。

改革开放30年十大经济人物 (以姓氏拼音首字母为序): 1、邓小平—经济改革领导者 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世纪。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他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作为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提议者,他的政策几乎影响到了20世纪后期每个中国人,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他曾八次被选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他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让整个中国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2、杜润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杜润生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之父。20世纪80年代,他在指定中国农村政策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其著名的“一号文件”中主张农村实施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所有权交还给农民。他说:“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杜润生在上世纪数十年的工作中为解决这些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李嘉诚—香港商人和全球最富有的华人 因精明的商业头脑而在香港被称作“超人”,他是全世界华人的骄傲。他从贫困到富有的传奇鼓舞了很多人—15岁时他在一家塑料贸易公司当普通工人,但现在他在世界富豪排名榜上位列第11位。他是长江集团的董事长,他所拥有的公司总市值达到了三千亿港元。虽然他有着巨大的财富,但是他也因节俭的生活方式和巨额的慈善捐款而闻名。 4、柳传志—联想集团创始董事长 柳传志有雄心、能力和奉献精神,他的职业生涯标志着开创和创新,他是中国企业界的教父人物。柳传志与10名志同道合的同事以30万元人民币创办了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也就是联想企业的前身。经过20年的时间,联想已经同一家国有的小公司,变成世界排名前十、中国领先的高科技公司。而所有这些成就的缔造者在40岁时才进入商界。成功并购IBM PC业务部,名列世界500强。他的信念就是知识创造财富。 5、吴敬琏—经济学家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他最早提出市场取向改革论,他是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他正确地提出1984-1989年间的反通胀主张。2006年他指出中国经济和企业还处在“少年时期”,认为中国实现全民低保条件已经成熟。这位德高望重的经济学泰斗,始终高举理性的旗帜,坚持阐述民本的情怀。尽管他有很多称号,但最说明问题的是媒体亲切地称他为“吴市场”,因为他是中国市场改革的先驱。 6、小岗村十八户居民和集体所有制的结束 1978年,中国农村仍然实施着人民公社和计划经济体制,但安徽的一个小村庄尝试了不同的道路。小岗村的十八户人家在一份合同上签了名,摁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农民自己而不是国家对盈利或亏损负责。这一事件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实验地,安徽凤阳小岗村,自下而上,让中国的农村从此不同。 7、袁庚—蛇口工业区创建者 袁庚,让已经打了百年的香港招商局的招聘,转变成一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用工具。这位穿越了中国近代史的老人,创造改革重要的试管,创办了深圳特区蛇口工业区。中国看深圳,深圳看蛇口。他在许多行业都是领导者—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中外合资企业。并先后创办了中国大陆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倡导成立了中国大陆第一家由企业合股兴办的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同时还成为第一家进入国际保险市场的中国企业。 8、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的培育。他的成功在一些数字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他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使中国每年可以多养活六千多万人,水稻十年间增产1千亿公斤。 9、张瑞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 张瑞敏热衷于运用新的想法,采用西方的商业做法和技术是他获得成功的关键。2007年,海尔的全球营业额达到118亿元,而1984年张瑞敏开始掌管海尔时,海尔还是一家背负着100多万元债务的国营工厂。张瑞敏举起了中国现代企业质量管理具有启蒙意义的大锤。他下令工厂的工人们把大量的不合格的冰箱砸成碎片。质量管理从这一刻起被引入中国,随即出现了“客户永远正确”的市场观念。 10、朱镕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湖南人因铮铮风骨而闻名,朱镕基也不例外。他敢于碰触国企改革、机构改革、医疗改革和教育改革的雷区。1998-2003年,他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中国在其任期内,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失业与通胀风险。他雷厉风行,至钢至烈却又情系百姓,致柔致真。他是一名改革家。

用镜头去邂逅醉美乡村

用步伐去丈量徽州古道

网罗徽州遗世古村落

精品小团:2-8人精品小团,适合追求旅行体验的家庭

行摄徽州 5天4晚  ¥2220/人起

黄山 市区司机举牌接机(站)送市区酒店-屯溪老街自由探访美食

屯溪老街老街并不长,却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具有宋、眀、清时代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也是黄山市内最热闹的商业街。不少初到黄山的游客,会先来此转转,感受青石板与古徽建筑,

黎阳水街在这里,可以看到最经典的徽派建筑,灰瓦白墙,青石板、马头墙,而可能就在下一个转角,你却能看到一间惬意的咖啡屋,小教堂、**院。古典与现代,历史与潮流,在这里完美融合。

徽州美食推荐网红餐厅:披云徽府菜、老街一楼、临江一楼等

黄山市区-黄山风景区游览

市区出发抵达黄山景区换乘中心乘景区交通车至前山登山入口慈光阁(在此可乘缆车也可步行上山,步行时间约3小时,对体力要求过高;乘缆车时间约10分钟左右,建议选择乘坐缆车上山);缆车上山之后开始游览。

玉屏景区:玉屏楼(迎客松)—百步云梯—一线天—鳌鱼峰—白云景区;

下午路线根据自身体力来选择:

线路一(经典景点)白云景区-光明顶-飞来石-排云亭-酒店(约2小时左右步行)

线路二(需要体力好,约35小时步行,带小孩的家庭不建议选此走法)白云景区-西海大峡谷(地轨缆车下谷底后步行上排云亭)-排云亭-酒店

黄山游览下山-水墨宏村-醉美乡村祖源村(体验制作乡村米果)

观日出,游览北海景区:清凉台—狮子峰—猴子观海—始信峰—黑虎松—白鹅岭,从白鹅岭乘缆车或步行下山至云谷寺,然后在云谷寺乘景区交通车至换乘中心,前往宏村(约15H车程)。

宏村是徽派古村中的代表,有“中国画里乡村”的美誉。来宏村一是看水利系统带来的水景,南湖、月沼是精华所在;二是看建筑上的徽派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像剪纸一样精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很好地融为一体。

乡土美食制作品尝体验徽州美食—米粿,这是当地的一种习俗,和米粉、填粿印、蒸米粿……也可以烤着吃,外焦里嫩、白里透黄。是关于年节,最童真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古道徒步,漫步云端木梨硔、市区湖边古村落

古道徒步古徽州有很多对外交流通道—古道,由石板铺成,循山而建,沿线高低起伏的景致里,可以在满眼青翠密林中看到如玉带般的清泉山瀑。

漫步云端木梨硔,走进宫崎骏的天空之城一个连宫崎骏都画不出的天空之城、黄山休宁地区最高最美村落/只有55户人家,166人,与世隔绝的天上人间/建于山脊之上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

阳产土楼采风-适时返程

阳产土楼群,邂逅皖南最后一片秘境一个没有任何现代建筑的土楼群/东方生土建筑文化艺术殿堂,黄山市百佳摄影点之一,村中90%都是温暖的土**,给人原始、古朴、静默的独特乡土美感。

说起安徽特色建筑,最为有名的就是孙立人故居、甄山寺、寿县古城、吴敬梓纪念馆等安徽标志性建筑。安徽与江苏、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安徽创造的“小岗村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以下是中达咨询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安徽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

安徽特色建筑——吴敬梓纪念馆

吴敬梓纪念馆简介:

吴敬梓纪念馆是为纪念安徽第一大文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而建,位于城北郊走马岗,隔着襄河与吴敬梓故居“探花地”旧址相望。该馆于1986年建成对外开放,建筑仿明清风格,雕梁画栋,曲槛(回/之)廊。馆内珍藏众多吴氏家珍,名家著述和名人字画,是全国吴学研究重要基地;全椒对外窗口;人民群众休憩娱乐场所。

安徽特色建筑——吴敬梓纪念馆

吴敬梓纪念馆建筑概况:

全椒县吴敬梓纪念馆位于全椒县河湾路88号,南临新襄河,被依走马岗,与吴敬梓故居“探花第”隔河相望。吴敬梓纪念馆建于1984年,1986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5000㎡,建筑面积1000㎡,建筑仿明清样式,三厅两厢,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曲槛回廊,既有南方园林之秀,又有北方古建之雄。吴敬梓纪念馆既有吴氏家珍,又有学者名流政要墨宝,馆藏文物十分丰富,国家三级以上文物共有36件。吴敬梓纪念馆建成以来,共吸引了中外游客均百万人次,其中热情的接待态度也受到广大游客的好评。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纪念馆的建设,纪念馆周边预留了文化用地120亩,给景区建设河招商引资展示了良好的效果。

气势恢宏的吴敬梓纪念馆。重建于一九八五年。原建于1959年的吴敬梓纪念馆在文革中被铲平。

吴敬梓,字敏轩,晚号文木老人,在他三十六岁时写了不朽名篇《儒林外史》,这本书被鲁迅先生称作为清代讽刺小说之祖,流传了几百年而不衰。为纪念这位历史名人,全椒县政府在其故居北极阁修建一座典雅、古朴、气势恢宏的纪念馆。建筑仿明清风格,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大门前正方四座旗杆石像征着吴氏家门前期的鼎盛。过厅正中矗立一尊巨型石碑。碑阳刻看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集》中的一段话:“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挝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蹙而能诣,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碑阴刻着《吴敬梓》传。正厅过道一尊七米高的吴敬梓铜像,手握长卷,面视人生,苍海茫茫,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慨。正厅内安放一尊吴敬梓座像,馆内陈列着《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各种版本和“园石刻”,“默岩手稿”等吴氏家珍;还有吴氏家谱,《儒林外史》插图,吴氏家族住宅大院全景图,中外名流书画、字等等。纪念馆内芳草习习,百花争艳。无论从建筑风格和馆内布展,给人以全新的感觉。流涟忘返。自八六年对外开放后,已接待百万观众前来观光,这包括中央有关领导。深受好评。 现全椒县政府决心扩大规模,加大投入,拟扩建成敬梓公园,内部增设全椒历史名人展,全椒旅游产品实物和展。中共全椒县委县政府决心将吴敬材纪念馆建成《儒林外史》吴敬梓研究中心,以纪念吴敬梓诞辰三百周年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影响,建成全椒对外文化交流的阵地。

安徽特色建筑——吴敬梓纪念馆

吴敬梓纪念馆建筑机构:

纪念馆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城西北隅走马岗。始建于1959年夏,原址在全椒县城荷花塘畔。文革期间毁损。现馆为1984年10月施工重建,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建有东西展厅及古朴回廊,1986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隔着襄河与“探花第”旧址相望。全馆气势恢宏,建筑仿明清风格,雕梁画栋,曲槛回廊,典雅幽静。馆内树秀竹翠,花开四季。整个馆园既有南方园林之秀,又有北方古建之雄。馆里收藏有各种吴敬梓研究资料。

纪念馆大厅前立有吴敬梓一尊铜像,高45米,重500千克。大门前正方四座旗杆石像征着吴氏家门前期的鼎盛。过厅正中矗立一尊巨型石碑。碑阳刻看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集》中评论吴敬梓的一段话,碑阴刻着《吴敬梓》传。正厅过道有一尊七米高的吴敬梓铜像,手握长卷,面视人生,苍海茫茫,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慨。

安徽特色建筑——吴敬梓纪念馆

吴敬梓纪念馆建筑风格:

全馆气势恢宏,建筑仿明清风格,雕梁画栋,曲槛回廊,典雅幽静,馆内树秀竹翠,花开四季。整个馆园既有南方园林之秀,又有北方古建之雄。馆里收藏有各种吴敬梓研究资料。

全椒吴敬梓纪念馆纪念馆正面有三进仿古建筑,二到三进之间,两边各有两阶厢房,别具一格的走廊使相互之间委曲相连。碑阳刻看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集》中评论吴敬梓的一段话,碑阴刻着《吴敬梓》传。

吴敬梓纪念无论从建筑风格和馆内布展,都给人以全新的感觉。2006年成功通过旅游局AAA级旅游景区小组的检查,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为什么要立下生产契约?【求解~】

1978年11月的一天晚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18位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一份承包责任制的文书上按了鲜红的手印,从此,中国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