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期间有什么著名的相?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3收藏

春秋战国期间有什么著名的相?,第1张

春秋战国人物志之——名相贤臣 H n Xx g$F k d n

1 管仲(?—前645)E0r(W s m W V

春秋初齐国政治家。又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齐桓公即位后,任用为卿,以主持政务,尊称“仲父”。他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将国都分为十五士乡、六工商乡,分野为五属,设置各级官吏。并按士乡之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训练士卒。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富强。助桓公以“尊王攘夷”号召诸侯,成为五霸之首。

1A/x ~ W/J U2^2G 2 鲍叔牙 M2P })` N6h

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仲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n O K9Y N

3 狐偃 D o W s5H c4K(G { l{

春秋时晋国的卿,字子犯,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亦称舅犯。曾随从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游历各国,并且帮助重耳回国即位。回国后任上军之佐,帮助晋文公改革内政,以「尊王」相号召,平定王子带之乱,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战胜楚军,使晋文公当上了霸主。 5d r1p w#i } M-l

4 赵衰0j ~7i'h3q Z g#n&Y J

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成季、孟子余,春秋时晋国的卿。他曾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并助重耳回国即位。回国后,任原(今河南济源北)大夫,亦称原晋。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还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

3o Q E U } o _4D 5 赵 盾

!N:T1g q8e n J2O 赵盾,即赵宣子,谥号宣孟,亦称赵孟。春秋时晋国执政。

]8n Q r R k:u 赵盾父为赵衰。其约卒于鲁宣公八年,享年约50多岁。0} E:Z3v h

  赵盾生在狄国,童年及少年时代也是在狄地度过的。僖公二十四年(前 636年),才回到晋国。赵盾年30岁左右初执国政,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胆识。他“制事典,正法罪”, “辟狱刑,董逋逃” “续常职,出滞淹”这对于晋国政局的稳定,对于法家思想在三晋的孕育产生,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g%m9I y e3t"I d/F \

灵公元年(前 621年)后的十数年间,他主盟征战,功绩卓著。宣公十一年,楚人陈,次年围郑,大败晋师于必;宣公十四年,楚人围宋,晋弗能救,楚庄霸业告成。从此,“ 晋辟楚”,晋文公霸业就此告终。执晋国政的赵盾难脱干系。赵氏专权,晋政权不能统一,终于使晋国维持霸主地位的愿望落空。灵公继位十四年,愈发骄奢*逸,晋国民怨沸腾。赵盾犯颜骤谏,灵公惧,派且霓杀赵盾。却见赵盾凌晨“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且霓被赵盾忠公亲国的精神所感动,不忍杀死赵盾,又不愿弃君之命,遂触槐而死。

$K I1j X [ d3z 这年九月,灵公同赵盾饮酒,伏甲土于宫庭四周,欲杀赵盾。由于右提弥明以死相救,赵盾逃出晋都。随后,赵穿杀灵公子桃园。鲁宣公八年(前 601年),赵盾卒。但赵盾所开的异姓卿族代晋同姓家族为公族的先河却不可遏止。尔后,六卿益强,终于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 P ](E o8J ]

6 赵朔

S&K u:p4m t+n 晋成公赵盾的儿子,赵武的父亲。一族被屠岸贾率家将杀死,因两位门客公孙杵臼、程婴以死相救,使妻子与遗腹子逃脱厄运,遗腹子即“赵氏孤儿”赵武。!A"f g M D'| k

7 百里奚

F L b T%n)R9c 春秋时秦国大夫。他原为虞大夫,虞亡时被晋俘去,作为陪嫁之臣送入秦国。后出走到楚,为楚人所执,又被秦穆公以五张黑羊皮赎回,用为大夫,称为五大夫。他与蹇叔等大臣共同辅佐秦穆公,建立了霸业。)G W g&d;o)Y)@

8 蹇叔'`-Ct g y)} t%b'c

春秋时秦国大夫。有贤名,为百里奚所推荐,秦穆公任为上大夫。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袭郑,他加以谏阻,认为长途偷袭,军易疲劳,郑亦会有备,穆公不听,仍派孟明东征。时其子亦在军中,他泣送其子,断言秦军定在崤山为晋所败。结果,秦军至滑(今河南偃师东南),知郑已有防备,返途到崤山被晋军所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等被俘,穆公深悔不听其言。

L2d ] n d/Y2v _ ~ 9 屈原

5| }%e z4B2X0Y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政治家、诗人。他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因遭贵族子兰(楚怀王幼弟)、郑袖(楚怀王宠姬)谗害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后因楚国的政治腐败,国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等篇,反覆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贵族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刘向辑集的《楚辞》。

^ a c ` O5K/C 10 田婴

B h y Y f a M 战国时齐国宗室大臣。齐威王少子,田文(孟尝君)之父。初为齐将,参与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之役,立有战功。旋擢任为相,主管一国上计,弄权行私,财富骄溢。初封彭城(今江苏徐州),继改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自营城郭宗庙,结交豪民,收纳逋犯,威逼主上,称薛公,号靖郭君(一作静郭君)。 Q8Y H P6d&@

11 李斯'}"Ba o3w M W

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在我国历史上声名显赫,功绩卓著。是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弟子。后辅助秦始皇统一中国,官至丞相,为秦始皇定郡县之制,下令焚书坑儒,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秦始皇死后,李斯听从赵高阴谋,矫诏杀太子扶苏,立胡亥。秦二世继位后,赵高专权,污蔑李斯谋反,李斯受五刑而死于咸阳,夷灭三族。

"`$` C0P uq2E x 12 栾书,(前599年—前573年)

N-h1u g&W P M _ 又称栾傀即栾武子。春秋中期晋大夫,名将。主要活动在晋景公、晋厉公时期。栾书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任下军之佐,正值晋楚邲之战的前夕。当时郑国派到晋军中通报情况的使者极力劝说晋军与楚一战,到时候郑国将助晋攻楚。晋国将领有不少坚决主战的,栾书却认为应该退兵但后来战事还是进行,结果晋国大败而还。

(t Z o1Q b } y 晋景公—十一年(前589年),晋齐鞍之战前夕,奕书升任下军主将,参与这次大获全胜的战役。公元前587年,景公十三年,他升任中军元帅,因郑伯伐许,他统帅晋军伐郑以救许。而楚国子反则率师救郑。郑伯和许男在子反那里争讼,子反叫他们到楚国听楚王判断。郑人到楚争讼,没有胜诉,楚人抓住郑国的皇戍和子国两人。郑伯回国后转而派人和晋国媾和。景公十五年,郑国和晋国结盟。楚国由于郑国倒向晋国,派子重伐郑。晋栾书救郑,楚师还,晋师遂侵蔡。楚公子申等救蔡,晋赵同、赵括等要求与楚交战;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人谏止。当时有人以军官中主战者有十一人,而反对者仅三人为由,主张应听从多数人的意见。但栾书认为,同样是吉祥善良才听从多数,而吉祥善良,是大众的愿望,现在有三位大臣主张,可以说是大众了,终于听从了三卿的正确主张。栾书这一决定,得到了“ 从善如流”的赞扬。 x f X X&E

栾书不但注意维护自己的声誉,同时注意保护自己的权威地位,这种态度更加深了晋国的政治危机。晋悼公即位数月,韩厥任中军元帅,栾书从此在历史舞台消失,

8_ d$R V P a r2i { I [ C:\7Z M

韩 厥 Y2d Y F W:t b9} Q)Wrl

d t'z w/Yu8E

即韩献子,春秋时期晋国上卿。王要活动在晋灵公六年(前615年)至晋悼公七年(前566年)之间。晋灵公时期,赵盾推荐韩厥任司马之职,执掌军中刑律。秦晋河曲之役,赵盾为中军元帅,他派出办事的人驾着他的战车横冲直撞,扰乱行军序列,韩厥当即将驾车的人逮捕,依法处以死刑。别人都以为这样只会触怒元帅,对自己不利。反而是赵盾庆幸自己推荐了一位十分称职的官员。齐晋鞍之战时,郄克为中军元帅。韩厥在军中即将桉律斩人,郄克知道后想说情救下。等他赶到死刑执行完毕。郄克不但不能怪罪韩厥,还下令把尸体示众。韩厥的执法是无可指责的,即便是他的上司也暗自折服。以后韩厥任新中军主将,兼仆大夫;又为下军主将。晋厉公八年(前573年),任中军元帅,执掌晋国国政。

~ X o M" u n s#L Z c/A

韩厥的政治主张,是素朴的民本思想。晋国迁都干新田,即是采纳了韩厥的建议。在战争的战略问题上,韩厥也是这种人民本位的思想。晋厉公五年(前576 年),楚国侵伐郑、卫两国,当时晋国执政栾书打算出兵伐楚,韩厥不同意。他认为,应该先让楚军横行一时,等待它失尽民心,那时就不堪一击了。这样的观点后来成为新兴贵族争夺诸侯公室政治权力的有力思想武器。韩厥从政期间,晋国内部各大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很激烈。韩厥在这种内部斗争中,一直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姿态。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年),栾氏、邯氏协助景公攻灭赵氏。韩厥虽然与赵氏渊源甚深,但没有起兵发难,只是事后在保全赵氏后裔上起了作用。9C2N _:n d7h

w uG9T8f B$F e n$E 晋厉公七年(前574年),栾书与荀偃迫于情势,骤起发难,杀胥童,废厉公。他们曾请韩厥参与其事,韩厥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这种超然的态度,使得韩氏家族得以保全壮大,成为后来三家分晋后的韩氏诸侯。晋悼公七年(前566年),韩厥告老致仕,退出政坛。

j 8@+a J l y I%N ed o#c

13 文种

(} ] l i M4C b"z y8C 楚国郢人,字少禽,春秋末年越国的大夫。公元前494年,越被吴击破,困守会稽(今浙江绍兴)。他献计越王勾践,到吴贿赂太宰,得免亡国。勾践回国后,授以国政,君臣刻苦图强,终于灭亡吴国。后勾践听信谗言,赐剑命他自杀。

2x1b4H R0E J(tA!f 14 魏绛 

j,m8U Q'] 即魏庄子,春秋时晋国卿。他的活动主要在晋悼公时期(前572年至前559年)。晋悼公元年(前573年)魏绛为司马,执掌军法。晋悼公四年(前570 年),大会诸侯,悼公借此夸耀他的地位和实力,而他的弟弟杨干却扰乱随从仪卫军队的行列。魏绛为忠于晋国,冒死戮杨干之仆。此举震动当时,魏绛名声远扬。但晋侯非常恼怒,认为魏绛戳辱杨干,就是污辱自己,破坏自己的声望,故一定要杀魏绦。

6Gf L x V-\7M!J L 魏绛执法时已考虑到后果的严重性,对杨干之外行刑,确实是迫不得已。自己一向未能尽职尽责,呈书愿以一死谢过。晋悼公阅书后大受感动,匆忙间赤足出外,向魏绛道歉。后又专门设宴与魏绛欢叙,并擢升其为新军将佐,予以重任。

5J7z'g m g H v I { V 晋悼公四年(前369年),魏绛向悼公提出一项重大主张,即和戌。以前从无和戎之说,只是讨伐,经过他详细地解释和戎的益处,终于说服了晋悼公,悼公使魏绛和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仅短短的八年时间内,便取得了晋国与戎狄和睦相处的局面。 ] x)N7E6a B1e

魏绛不但在执法上严毅方正,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而且还是一位善于领兵作战的将领。他在多年率军作战中,战功颇多。魏绛因功改封在安邑(今属山西运城市)。卒后谥为昭子。

6v:y I5c W ^ n o5W 14 范蠡

'v S G x 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字少伯,春秋末政治家。初,为越大夫,越为吴王所败时,曾赴吴为质二年。回国以后,帮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后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他认为天时、气节随着阴阳二气的矛盾而变化,国势的盛衰也不断在转化。对付敌人要随形势变化制定计策,强盛时应戒骄,衰弱时要争取有利时机,创造有利条件,使转弱为强。他又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是由于供求关系上的有余和不足,主张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谷贵时平价售出。《汉书·艺文志》著录《范蠡》二篇,己佚。其言论见于《国语·越语下》和《史记·货殖列传》。6~4b Q U D f

15 公子纠(?—前685)

i j't b&F z D Q 春秋时齐国人。齐僖公之子,母为鲁女。齐襄公时,政令无常,恐遭杀害,于鲁庄公八年(前686)携管仲、召忽奔鲁。襄公被杀后,齐国内乱,鲁派兵护送他返齐争位,时出奔在莒的公子小白(桓公)已先回齐即位,派兵在乾时击败鲁军,在齐国胁迫下,他为鲁君所杀。

y ~ x e T 16 三桓

o V9M O;t 春秋末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即季孙氏(或作仲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因都是桓公后裔,故名。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n:E B5D9_1E'q k 17 伯痞K o(W h,X ];J z L h1r

楚大夫伯州犁之孙,伯氏,名,字子余,春秋时吴国的大臣。初,楚诛伯州犁,其孙伯出亡奔吴,后以功升任为太宰。因善逢迎,深得吴王夫差的宠信。吴破越后,他受越之贿赂,许越媾和,并屡进谗言,谮伍子胥。吴亡后,降为越臣。一说他被越王勾践所杀。2i+u w y/]

18 庆父(?—前660)

#S ]#D"p D C 鲁庄公庶兄。又称仲庆父,共仲或孟氏。庄公去世,他派人先后杀死继位的子般和闵公,制造内乱。后他所逃奔的莒国受鲁贿赂,将其送回,途中自缢而死。孟孙氏是其后裔。“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之成语即源于此。

r Nh | Q i e K | 嫪毐(~前238)

+_ \,C V Z-[ 战国时期秦国的假宦官。其与赵姬私通;最后终至秦太后怀孕。在雍县行宫生有二子,嫪毐也自称秦王“假父”。

g&m:\)Z$G 始皇九年,即公元前238年,有人告发嫪毐是假太监,与太后私通,生有二子。”嬴政时年二十二岁,闻报大怒,即派人调查,果实,而且边及相国吕不韦。?于是,嫪毐先发制人,窃用秦王御玺和太后玺,调县卒、官卫士卒官骑攻击蕲年宫。秦皇赢命相国昌平君、昌文君领咸阳士卒平息叛乱,嫪毐的军队大败,与死党仓皇逃亡。徙役三年。太后和嫪毐的两个儿子,均被一同囊载扑杀。

姓名,传承了人的情、意、志;姓名,蕴含了人的精、气、神。人的姓名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人体符号,而且对人的情绪、智力、婚恋、未能得逞、健康等各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给孩子起名,只要掌握一些要领和方法,还是自己起为好,因为只有你们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只有你们知道自己的期望是什么。再者,取名有一些限制,比如说家族中已有人用的名字不能用,但外人不知道哪个字你的家族已有人用过,另一方面,古语有言曰:"名字父母所取,肤发父母所赐,故为人子,应怀感恩之心。",虽然现在我们一般不说这个了,但

做为父母的我们,孩子的名字还是自己起更加有意义:

一给孩子起名字要注意的原则:

1、音韵的灵动力:名字念起来会产生声音的磁场,好的名字悦耳,不佳的名字会形成干扰,不少艺术家或作家都会另外取一个名字或另取字号,如:张大千(原名张员)。好名字不仅会令人印象深刻,自己也能认同。

2、避免谐音: 父母若打算自己帮宝宝取名字,要注意名字念起来是否有不雅的谐音,以免日后徒生困扰。如:吴理茂、曾豪孝、雨玲(雨淋)、尉琮(喂虫)。最好是名字取好后,多念几遍,看看听起来是否流畅。

3、注意字义: 父母若想为孩子取名字,必须先了解字的意义,因为有些字并不常见,或者换了旁侧的部首,却意义不佳,所以最好在取名字前,查阅康熙字典确定字义。

4、八字: 有些是参考宝宝的八字来帮宝宝取名,即利用八字来了解宝宝的先天命格,如:是否阴阳协调、五行均等,再借着取名来调和、改善宝宝的运势。帮宝宝命名可以依照八字命盘、再参考格局、笔画,最后找出合适的字义。比如由八字得知宝宝个性任性刁蛮,建议可用,如:理、德、修、维,来修饰孩子的个性。

5、生肖: 不少父母在取名字时,常会因生肖来选择字,如:龙年时男生常取名为龙。或者某些生肖,适合用某些字,如:蛇喜欢待在小洞,蛇年出生的宝宝,可以选择:哲、启、善、唯等字。

6、单名: 一般而言,单名好记且响亮,但是就单名欠缺地格、外格,除非命格好者,否则不适合使用,或者可再取字或号作为辅助,如:孙文,字中山;李白,字太白。

7、笔画的八十一灵动: 可分别算出五格(天格、地格、人格、外格、总格)的八十一灵动,并观察其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总格24、25、29、31、32、33、35(这样的笔画数格局很不错,但人生有较多波澜重叠)37、39、41、45、47、48(这样的笔画数是不错的格局,有这样笔画数的人,大都能克服困难,开创格局。)

8、三才五格: 五格是由姓名的笔画中算得,五格的笔画可算出相应的五行,接着即可了解五格及五行间相生相克与吉凶关系,取名字时,最重要在于五行是否协调,再者才是笔画好不好。三才是指天格、人格、地格间的组合并系。取名字时可参考康熙字典的字义和笔画,因为有些字必须以偏旁部首来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笔画。

二,基本要领:

1,以父姓加固定的字派(有的家谱规定必须使用)加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字;

2,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字,组成三个字的姓名;

3,以孩子父姓加上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字,组成单名(容易造成重名);

4,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两个有特定意义的字,组成四个字的名。

三,“有特定意义的字”可以是:

1,孩子出生的季节,如春天出生的用“春”字,秋天出生的用“秋”字;

2,孩子出生的日子,如国庆日出生的用“国庆”“建国”“建华”;

3,孩子出生的时晨,如早晨出生的用“晓光”“晨光”;

4,孩子出生的地点:如“京生”“津生”“沪生”“渝生”;

5,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男孩用“健、英、伟”,女孩用“慧、娟、淑”等。

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1,尽量不用多数人都使用的常用字,以避免重名;

2,尽量不用多数人容易念错的生辟字,以避免难认;

3,尽量不用笔画繁多和字形不正的字,以避免难写;

4,尽可能使用好听的褒意诣音,不用不顺耳的贬意诣音;

5,尽可能使用多音调,即三个字避免同一声调,念起来响亮有起伏感;

6,在父母的姓字上多下功夫,或拆其字形,或用其字音,但要慎用叠音。

五,具体建议:

1,买本相关的书,了解一些命名数理和生辰八字五行相生相克的知识。

2,如果凭想象实在想不出理想的字,不妨查查字典。

3,现在给孩子取名,最好是用四个字的名,即父母两人的姓加上两个字:

如男孩用“夫子”“健夫”,女孩用“慧子”“纯子”等,四个字的

名不易重名,别具一格,好处多多,将逐步流行。

4,一般来说,男孩取名用字应含阳钢之气:如“英”“强”;女孩取名用字应含贤淑之意:如“慧”“娟”。而有时男女反用则孩子长大后各方面都比较优秀。

总而言之,取名的总体原则是:好听、易记、画简、雅致、义深。

下面是很多好听的男孩女孩的名字,说不定其中就有适合你们孩子的名字:

一些好听的女孩名字范例:

雅静(优雅文静)

梦洁(一个梦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纯洁)

梦璐(如梦幻般的女孩,璐,谐音露,露字为日月结合的灵之美智慧且不夸张)

惠茜(贤惠,茜只是名字好听)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对女孩的称呼,没什么意义)

语嫣 (嫣:美好鲜艳 )

桑榆(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爱公主啦)

香怡(香气怡人)

灵芸(在古代,有一个叫薛灵芸的少女,长得容华绝世,貌赛貂禅,他被当时的皇帝曹丕看中,欲召她进宫做宠妃,愿您的女儿也象她一样美丽,双手灵巧)

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爱公主啦)

玉珍(象玉一般美丽,珍珠一样令人喜爱)

茹雪(茹,谐音如;全名意思是想雪一般纯洁,善良)

正梅(为人正直,能承受各种打击)

美琳(美丽,善良,活泼)

欢馨(快乐,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优璇(优,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璇,像美玉一样美丽,受人欢迎)

雨嘉(雨,纯洁;嘉,优秀)

娅楠(娅,谐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听)

明美(明白事理,长得标志美丽,有着花容月貌)

可馨(一个美丽的可人儿。能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惠茜(贤惠,茜只是名字好听)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对女孩的称呼,没什么意义)

香茹(香,死后留香百世,茹,没什么大意义)

月婵(比貂禅还漂亮美丽,比月光还温柔)

嫦曦(像嫦娥一样有着绝世美丽容貌,像晨曦一样朝气蓬勃,有精神)

静香(文静,象明朝时期的香妃一样美丽,文雅,贞烈)

梦洁(一个梦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纯洁)

凌薇(气势、朝气都凌人,薇,祝她将来成为一代名人)

美莲(美丽如莲花一样,还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

雅静(优雅文静)

雪丽(美丽如雪)

依娜(有伊人风采,娜一般指姑娘美丽,婀娜多姿嘛)

雅芙(文雅,如出水芙蓉一般)

雨婷(温柔,聪明,漂亮)

怡香(香气怡人)

珺瑶 珺:美玉 瑶:美玉

梦瑶 瑶:美玉

婉婷(婉寓意“和顺、温和”“婷“寓意“美好”)

睿婕 (意思是聪明的女孩)

雅琳( 以“雅”入名,寓意“超脱、优雅”)

静琪(安静又乖巧的女孩)

彦妮 彦:古时候指有才学有德行的人 妮:指女孩子

馨蕊 馨:香气

静宸 宸:古代君王的代称

雪慧 冰雪聪慧

淑颖 贤淑,聪颖

乐姗 姗:女子走路时婀娜的样子

玥怡 怡:心旷神怡

芸熙 熙:光明

钰彤 钰:美玉 彤:红色

璟雯 璟:玉的光彩 雯:色彩斑斓的云,多用于人名

天瑜 瑜:美玉

婧琪 婧:女子有才 琪:美玉

梦瑶 瑶:美玉

静宸 宸:古代君王的代称

诗琪 (诗情画意;美玉)

美萱 萱:一种忘忧的草

雪雁 (在雪花中飞舞的飞雁)

煜婷 (照耀;亭亭玉立)

笑怡 怡:心旷神怡

优璇(优,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璇,像美玉一样美丽,受人欢迎)

雨嘉(雨,纯洁;嘉,优秀)

娅楠(娅,谐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听)

雨婷(温柔,聪明,漂亮)

玥婷 玥: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珠 婷:美好

芸萱 萱:一种忘忧的草

馨彤 馨:香气 彤:红色

沛玲(精神充沛,小巧玲珑)

语嫣 (嫣:美好鲜艳 )

凌菲 (菲:草木的香气很浓 )

羽馨 (羽缎;温馨)

靖瑶 (靖:平安 瑶:美玉 )

瑾萱 (瑾:美玉 萱:传说中一种忘忧的草 )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对女孩的称呼,没什么意义)

灵芸(在古代,有一个叫薛灵芸的少女,长得容华绝世,貌赛貂禅,他被当时的皇帝曹丕看中,欲召她进宫做宠妃,愿您的女儿也象她一样美丽,双手灵巧)

欣妍(开心愉快,妍是美丽)

玉珍(象玉一般美丽,珍珠一样令人喜爱)

茹雪(茹,谐音如;全名意思是想雪一般纯洁,善良)

正梅(为人正直,能承受各种打击)

美琳(美丽,善良,活泼)

欢馨(快乐,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优璇(优,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璇,像美玉一样美丽,受人欢迎)

雨嘉(雨,纯洁;嘉,优秀)

娅楠(娅,谐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听)

明美(明白事理,长得标志美丽,有着花容月貌)

可馨(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惠茜(贤惠,茜只是名字好听)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对女孩的称呼,没什么意义)

香茹(香,死后留香百世,茹,没什么大意义)

月婵(比貂禅还漂亮美丽,比月光还温柔)

嫦曦(像嫦娥一样有着绝世美丽容貌,像晨曦一样朝气蓬勃,有精神)

静香(文静,象明朝时期的香妃一样美丽,文雅,贞烈)

梦洁(一个梦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纯洁)

凌薇(气势、朝气都凌人,薇,祝她将来成为一代名人)

美莲(美丽如莲花一样,还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

雅静(优雅文静)

雪丽(美丽如雪)

韵寒(即蕴涵)

莉姿(具有公主或王后的一切风度与姿色)

梦璐(如梦幻般的女孩,璐,谐音露,露字为日月结合的灵之美智慧且不夸张)

沛玲(精神充沛,小巧玲珑)

欣妍(开心愉快,妍是美丽)

曼玉(曼妙身材,婷婷玉立)

歆瑶( 歆:心悦,欢愉 瑶:美玉 )

凌菲 (菲:草木的香气很浓 )

靖瑶 (靖:平安 瑶:美玉 )

瑾萱 (瑾:美玉 萱:传说中一种忘忧的草 )

佑怡( 怡:好心情 )

婳祎 (婳:形容女子娴静美好 祎:形容事物美好 )

檀雅 (檀:植物 雅:正规 )

若翾 (翾:飞翔 )

熙雯 (熙:光明 雯:成花纹的云彩)

诗茵(诗:寓意文雅、浪漫)

静璇 (聪明文静)

婕珍 (意思是聪明的女孩)

沐卉 (卉:草的总称 沐:如雨般湿润 )

琪涵(有美玉一般内涵的女孩)

佳琦 (琦,是玉的意思,佳琦意思是犹如上好美玉一样白璧无暇!)

雪丽(美丽如雪)

依娜(有伊人风采,娜一般指姑娘美丽,婀娜多姿嘛)

雅芙(文雅,如出水芙蓉一般)

雨婷(温柔,聪明,漂亮)

怡香(香气怡人)

韵寒(即蕴涵)

赵氏以下宫之难怨栾氏,当时,屠岸贾诛杀赵氏一族,栾氏作为大族,却坐视不管。

晋景公三年(前597),担任司寇的晋国大夫屠岸贾,图谋作乱以控制晋国政权,决计首先消灭赵氏势力。于是就借口赵穿(赵盾的族弟)曾刺杀晋灵公,其责任在于赵盾,便背着晋景公擅自发兵攻打赵氏于下宫,诛杀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灭了赵氏全族。

中行氏以伐秦之役怨栾氏,中行氏,即荀偃,他带兵攻打秦国,栾黡却抗命不从,导致无功而返。

前560年,晋国中军帅荀罃卒,中行偃继为中军帅,得以执政。次年,他率晋军会诸侯师伐秦,因下军帅栾黡抗命,此役无功而返,晋人谓之“迁延之役”。

范氏以范鞅之逐怨栾氏:

因为范鞅曾被栾黡逼迫投奔秦国,所以与栾盈不和

总的来说,就是赵氏因为栾氏在赵氏被灭族是坐视不管,就对栾氏很是怨恨;中行氏因为讨伐秦国时,栾氏一族不服号令,也很怨恨;范氏一族,因为栾氏曾经逼走范鞅,也很是怨恨;此时,智朔很小就死了,智盈尚且幼小,智氏一族都听从于中行氏,程郑被晋公庞幸,晋公必定听众程郑,而程郑也对栾氏有怨,所以栾氏一族的势力就孤单了。

此时的栾氏指的是栾盈

栾盈(?—前550):姬姓,栾氏,名盈,一作“逞”。春秋时晋国人。晋国下卿,谥怀,称栾怀子。栾黡之子,栾书之孙,晋平公即位,与范鞅(即士鞅)同为公族大夫。因为范鞅曾被栾黡逼迫投奔秦国,所以与栾盈不和。平公三年(前555)为下军之佐,晋伐齐。与魏绛率下军克邿(今山东平阴)。平公六年,其母栾祁(范宣子之女,范鞅之姐,故栾盈为范宣子外孙、范鞅之甥)与人私通,诬告栾盈作乱,由范鞅作证。栾盈为范宣子所逐,被迫奔楚。不久,又奔齐。平公八年,齐庄公借送滕妾的机会,把他及随从送进晋的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曲沃原为栾氏的封邑。他率部族袭击绛(今山西曲沃西南)失败,还奔曲沃,被围,被杀,一族被灭,只有一个叫栾鲂的逃到宋国。

这句话出自《东周列国志》

第六 十 二 回 诸侯同心围齐国 晋臣合计逐栾盈

春秋时期,晋国可谓最强大的的国家,后来三家分晋,韩、赵、魏俱列战国七雄,可见没有分家的晋国有多强。晋国在晋献公时迅速发展,在晋献公之子晋文公时,霸业终成。公元前632年,晋国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击败楚军,标志晋国霸业的建立。那么晋国的霸业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公元前597年之战,楚庄王打败晋国成为新的霸主,但晋国凭着强大的国力和兵力在诸侯中仍有很大的威慑力,仍是当时能与楚、秦、齐抗衡的大国。公元前575年,晋国在鄢陵之战中战胜楚国再次成为霸主。公元前574年,晋国发生内乱,晋国诸卿中最强大的氏(一家三卿)被灭族;公元前573年,晋厉公被栾书和荀偃所诛,众卿扶立年仅十三岁的晋悼公(公元前586年出生)即位,楚国乘机夺取晋国霸业,郑国和宋国归附楚国。之后,晋国在晋悼公时,于公元前572年,与楚战于彭城,晋军胜,宋国被迫服晋;之后,晋军指向齐国,齐灵公害怕,尊晋为霸主;同年伐郑,郑国固守新郑,楚军不敢出战,晋军得胜而还。一年之内,晋国让宋、齐归顺,让郑、楚兵却,晋国尽显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晋国霸业还不能说是恢复,因为仍未让郑、楚服于晋。公元前571年,郑听从楚国指使攻宋,晋国联合自己的盟国以伐郑,但藤、薛、邾受到齐国的威胁而不敢会合晋军以攻楚。晋悼公派出使者谴责齐国,齐君害怕,再次服于晋国。前571年12月,晋卿智与齐臣崔杼会合其他小国,共11国代表会于戚(河南济源市北),决定在虎牢筑城,虎牢离新郑只有不到一百公里。联军在虎牢筑城,并长期驻扎于此,半年之后,郑国本以为晋国很快就会撤兵,没想到半年还没撤,而楚国大将子重攻吴惨败,子重羞愧致死,郑国无奈之下向晋国求饶。前570年,晋悼公大会诸侯于鸡泽(今河北省永年县东南),鲁、卫、齐、吴、宋、郑、陈等国以晋为霸主,晋国霸业复立。之后晋悼公连服秦、齐,联吴制楚,晋国俨然为中原霸主。但晋悼公英年早逝,公元前558年其子晋平公即位。

晋国霸业之衰当在晋平公时。晋平公(约前572年公元前532年),姬姓,名彪,晋悼公之子,公元前557年公元前532年在位。晋平公的大体年龄是能推测出来的,其父晋悼公(前586年-前558年)活了28岁,晋悼公于公元前573年即晋君位,时年13岁,即位时没有儿子,那晋平公之出生定在公元前573年之后。晋平公于公元前532年去世,死时最多也就是40岁。晋悼公在位十五年,晋平公即位时最多也就是15岁,晋平公公元前558年即位,在位25年。西汉刘向在《师旷问学》一文中有晋平公年七十而问学的事,当有错误,因为晋平公的父亲是公元前586年出生的,晋平公是公元前532年死的,两人加起来也没有七十年。晋平公即位之初,是一位明君。前557年晋与楚进行湛阪之战,晋国胜。这一战,晋中军将中行偃率晋军攻楚,楚公子格率楚军迎战于湛阪(今河南省平顶山市西北),楚军大败。晋军乘机攻占楚国方城(今河南方城)之外的领土,然后回军讨伐许国(河南许昌),得胜而归。晋平公的下一个打击对象是齐国,齐国做为当时的大国,时而附晋,时而又不听晋国的话,于是晋平公准备出兵攻打齐国。平阴之战,晋国大败齐国。公元前555年,晋平公率晋、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十一国军队会师于鲁国济水,准备攻齐。齐灵公率军在平阴(现山东济南平阴县)抵抗联军。晋军兵分两路,主力进攻平阴,另一路直奔齐都临淄。晋军主力用疑兵之计很快攻下平阴,并追击齐军,到达临淄与先遣军会合,将临淄包围,火攻其四个城门。齐灵公欲放弃临淄,逃往邮棠(今山东平度东南),被太子和众臣拦下,齐国于是坚守临淄。晋国一方面进攻临淄,一方面清扫临淄外围,东至潍水,南及沂水。楚国出兵攻郑,借以救齐。晋军怕腹背受敌,且中军将荀偃病重,于是晋国撤军,齐国逃过一劫。前553年晋国新任中军将士俅温示テ耄恢贝虻焦鹊兀ń裆蕉⑾啬隙⒄颍肓楣ナ溃吹笔蓖饨焕窠冢吮毓G52年,齐后庄公到澶渊(今河南濮阳西北)同晋平公及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国结盟,承认了晋国的霸主地位,晋国的霸业恢复。后来由于晋楚疲于战争,公元前546年,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四国的士大夫代表本国举行了一场著名的会议,会议约定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除齐、秦外,各国须向晋、楚同样纳贡,史称"弭兵会盟"。

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晋平公在败楚、齐之后,就开始了他的昏君生涯。他荒*无度,大兴土木,委政于卿大夫,导致晋国大权渐落入卿大夫手中,以至于是平公去世之后,晋国国君基本成为傀儡,各卿大夫互相兼并,后终成三家分晋。其原因如下:

第一,晋平公在无外忧之后,荒*无度,不理朝政,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相传他后宫佳人无数,光姬姓的宠妾就有四个,而当时有同姓不婚的惯例。后来晋平公因此而病重,从秦国来的名医医和指出他生病是由于纵欲过度,并且违反了同姓不婚的惯例,但晋平公将之曲解为异姓就可以不受节制,于是向齐国索要了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公主,真可谓嫌死的不快。医和为晋平公诊病出来后,对别人说晋平公活不过十年,果然十年后(公元前532年),晋平公去世,死时不到四十岁。医和的医术确实高明。

第二,晋平公之时卿大夫势力坐大,渐成不可控之势。晋国以前的历代晋君,没有形成过这种局面。而晋平公由于不务政事,同时也没有去平衡公室与非公室的势力,所以让异姓卿大夫发展起来。晋悼公时,晋君同姓是受到保护并壮大的,以制约异姓。韩厥在晋悼公时被任命为正卿,韩氏得到发展;栾氏虽有弑厉公之罪,但栾继续为卿,皆因其为公室;祁氏和羊舌氏作为公室也受到重用,以至二氏后被他族灭时领有十县之地,祁黄羊任中军尉(统领战车兵);羊舌以上大夫为太傅,叔向(羊舌)这一代,羊舌氏极盛,兄弟四人(铜伯华、叔向、叔鱼、叔虎),称“羊舌四族”,声名四播,楚国人都称其为“强家”。但晋平公即位后,先是中行偃为正卿、后继者为士⒄晕洹⒑穑浼渌溆泻鹞遥渌颐挥械玫椒⒄梗挥泻戏⒄箍欤院罄春夏艹晌家分晋之一。同时魏氏在魏献子手中得到发展壮大,魏献子魏舒在大原之战中,改车兵为步兵,与荀氏、赵氏大举向北扩张。而晋平公对于打击北方狄族来了一个“谁得地谁占之的原则”,魏氏、荀(中行氏)、赵氏、范氏的土地得到极大扩张。在这场北扩运动中,公族没有得利。而这都源于晋平公对异姓卿大夫的纵容。公元前544年,吴国延陵季子出使来晋国,与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会谈就说晋国的政权,早晚将归于赵、魏、韩这三家。就连本国的叔向在前539年会见齐使晏婴时说:晋国处于末世,晋平公加重赋税、修建池台楼阁,却不务政事,政务落在私家门下,晋国还能长久吗?

晋平公不务政事,晋国各卿却是积极扩张土地,到平公之子晋昭公时,对众卿已无控制能力。所以史书对昭公之事记载非常少,其后历代晋君亦然,而六卿之事成为史书记载的主流。

姓氏名称: 卢

拼音: lu[二声]

序号: 0167

介绍

介绍文件

介绍文件

卢姓起源

卢姓起源

上古卢人与卢字

在上古时代,我国西部地区有一支游牧部落。这支部落的人携带一种用柳枝等编织成的、特制的、盛食物用的器皿——卢器,转移各地,过着原始的群体游牧生活。

他们为了生存首先必须解饥御寒,在原始的劳动条件下必须寻觅水草地,追逐和饲养利生的动物,以取为衣食之用。同时,他们也必须逃避和抵抗毒蛇猛兽,以便保全自己的生命。他们对于百兽之王——老虎十分崇拜。在初民崇拜图腾的时期,他们选取虎为图腾而顶礼膜拜。在原始人画图造字时,卢字取了虎字的上部。

古人用卢的繁体字(廑)。这个繁体字上面部分是虎字头,下面部分是“皿”。“皿”表示卢人特制的器皿,即前文所讲的卢器。

古代卢人经常在卢水流域和卢山地区活动。因为要追逐水草地进行游牧式劳动生产,所以他们迁徙的范围比较大,包括了我国西北、西南甚至中西部地区,可谓流动性强,而影响面宽。

沈括在他的名著《梦溪笔谈》中指出:“夷人谓黑曰卢。”而黑也往往写作“乌”。今四川省雅砻江古时就称为卢水,岷江上游现在还有叫卢水的河流。其他不少地方的山、河、城乡和社区,直到今日还有许多取名为卢山、卢水、卢河、卢溪、卢沟、卢湾、卢县、卢氏县、卢城、卢园、卢家村、卢龙、卢奴、黑山、黑河、黑水、乌山和乌江的。

自从人类发明与使用火之后,卢人把柳条编制的卢器糊上泥土的浓浆,再反复用火烧烤,成为原始的陶器。这种陶器虽然原始,却可以用来蒸煮食物和贮存生活所需的水及其他东西,这种陶器经受烟薰火燎后,往往残留一种黑色的烟灰,所以古人自然而然把“卢”与“黑”联系在一起。初民造字时考虑到“廑”与“火”结合成“燎”(简体字“炉”),这包含着把糊上泥浆的卢器在炉中经火烧制的意思,也可以说用火把卢器烧制成原始的炉子。要制造炉子,火和卢都不能少。

卢姓来源之要有四:

一、是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裔,

神农炎帝世系

炎帝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华夏民族共同的远祖,同称“人文初祖”。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国语·晋语》叙炎帝与黄帝的关系曰:“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二帝用师,以相济也”,“男女相及,以生民也”。神农时代末期(军事民主制后期),部落之间争战不已,以致神农作为部落联盟的酋长也无力平息。黄帝即于此时,继神农而崛起,取得盟主地位。所以人们认为,黄帝与神农(炎帝),都不只是一个人,而是部落的称号(因而也是“朝代”称号),或是部落首领通用的称号。当然,有可能是以最初一任部落酋长的名字(名号)命名部落的。

神农早于黄帝,一般认为,神农即炎帝。炎、黄二帝皆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一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版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说明在神农(炎帝)氏世衰力弱、德能不孚之时,黄帝继起。其最主要原因是,两大部落 (族)为争夺本族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而发生争端,世代争战。黄帝联合四方部落,经过多次战争,才得以打败炎帝神农氏,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联合(大统一)。

《帝王世纪》较详细地记述了炎帝的诞生神话:“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又徙鲁(今山东曲阜)。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潜夫论·五德志》载:“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其德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说文》云:“神农居姜水,以为姓。”《竹书纪年》载:炎帝“育于姜水,故姜为姓”,“其起本烈山,号烈山氏”。《三皇本纪》曰:“神农氏、姜姓”,“长于姜水,因以为姓。”

黄帝、炎帝是同出于少典氏之两兄弟(应为少典部落联盟的两个胞族部落),因其分别居于西北黄土高原之姬水、姜水流域,故得姓不同。姜水即岐水,在今陕西省岐山、武功县一带,属渭水支流,源出岐山,南向与横水合流,人雍河。上述炎帝姓姜,是因姜水而得;反之,也可能姜水因有姜姓(炎帝)部族人的长期居处而得名。郑樵说:“姓之为氏,与地之为氏,其初一也。皆因所居而命。得赐者为姓,不得赐者为地”,“姜之得赐,居于姜水故也。故曰因生以赐姓。”“姜”字从羊,与羌同音、义,表明他们是上古时代羌族的一支,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牧羊)民族;“姜”字又从女,作为部族人员的共名,即是部族的姓称,源于共同的始祖母,有着共同的血脉统绪。在神农氏父系氏族社会以前,曾经经历过长期的母系氏族社会。这个时期的重要遗产之一,就是氏族的共同姓氏称号。尽管到了后世,这一部族的许多分支,有许多氏称,但他们的祖姓是统(同)一的,是不会磨灭或被忘却的。周代,许多姜姓氏族(支族)人共同尊奉他们的始祖炎帝;春秋时期即使是已被周人视为“夷狄”的“姜姓诸戎”也不例外。

《礼记·月令》正义引《春秋说》云:“炎帝号大庭氏,下为地皇,作耒耜,播百谷,曰神农。”看来炎帝只是帝号,而神农则是人们对他的尊称。从实质上看,神农氏是从事农业生产的部落,其领袖号称炎帝。古书又载:“以火德王,故曰炎帝;作耒耜,故曰神农。”炎帝神农是一神而具两个功德。·有学者认为,神农氏在黄帝之前,是古代“三皇”之一,炎帝是神农氏的后裔。炎帝即赤帝,是日神之子,即火神。《左传》 “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载:“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汉书·食货志》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食与货是生民、养民之本,二者皆肇始于神农炎帝,其功堪称不朽。

陆贾《新语·道基》载:“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白虎通·号》云:“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而化之,故谓之神农也。”《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乃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沃、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他无疑是带领先民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拓荒者和创业者。据《绎史》卷四引《周书》云:“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蕨实。”《易·系辞》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农业的发明的确颇具神话色彩,古人津津乐道,渲染已甚。其中最多的,是把神农的政治思想理想化了,加进后世儒生自己的观点。

《商君书·画策》篇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庄子·盗跖》篇载:“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越绝书》称:“昔者神农氏之治天下,务利之而已矣,不望其极。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表现神农氏的无私、英明与贤能。《纲鉴》载:炎帝“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悫。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描绘出炎帝领导下的原始社会生活。

《路史·后记》(宋罗泌著)记述炎帝的政治理论和思想,说他主张“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士丁壮而不耕,则受其饥;女当年而不织,则受其寒”,“耕不强者亡(无)以养其生,织不力者莫以盖其形”。

炎帝始作耒耜,教民耕种;耕田为土,凿地为井;正节气,立历日;亲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创制衣裳;日中为市,倡导贸易;削桐结丝,制作乐器;治木为弧矢,创造武器;“教之桑麻”,“耕而作陶”;制灶作具,以利民用。他无疑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开创者,亲手缔造了中华古国的文明。因他“始教天下种谷”,“教耕生谷,以致民利”,故后世尊他为神农。传说他的死也是辉煌而悲壮的:晚年巡视南方,尝百草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终因误尝断肠草而不幸身亡。传说他葬于今湖南酃县塘田乡的鹿原陂,后世称其墓为炎帝陵。

由于神农氏的发明和倡导,姜姓戎族开始从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转入定居耕种的农业生活。神农炎帝的确是开天辟地、功勋超卓的伟人。

炎帝族的活动范围遍及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炎帝子孙继承农业生产传统,又有新的创造发明。《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烈山氏又叫厉山氏,是炎帝之号;因炎帝起于烈山。烈山在今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

炎帝号为神农,“教民耕稼、蜡祭、医药、交易之事,开万世衣食相生相养之原。”后人称颂神农,“其功如天”,“盛德不孤,万世同仁”。商周之际的大贤人伯夷、叔齐兄弟曾经哀歌:“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东汉张衡作《东京赋》慨称:“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晋陶渊明在《饮酒》诗中有“羲、农去我久,举世叹复真”的惋惜;他在《感士不遇赋》中更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的怨慨。可知炎帝时代曾令众多士人向往。《尸子》解释神农之神为:“神农氏治天下,欲雨则雨。五日为行雨,旬为谷雨,旬五日为时雨。正四时之制,万物咸利,故为之神。”

周武王灭殷纣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安徽亳州市)”,代表当时人们对炎帝功业的纪念和褒扬。

炎帝的世系,据《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曰:“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八世所传,《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系》载:“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泼,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

《万姓统谱》载称:“炎帝神农氏,姜姓,生于厉山,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氏。继无怀氏位,承太昊木德,以火德王,故曰炎帝。都鲁。在位一百四十年。”

《吕氏春秋·慎势览》称,“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可能比较接近史实。如此,则上述所传八世,可能只是其中较著名而有影响者。

《万姓统谱》所载世系与《帝王世系》同,但注明“已上七代,袭神农氏之号,三百六年,至榆罔失政,诸侯相伐,黄帝征之,天下咸归焉。”

《汉书·律历志》说:神农氏“号炎帝”,“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

神农氏:部族首领称炎帝,姜姓,牛图腾。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其著名后裔有蚩尤氏、烈(厉)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

蚩尤氏:炎帝之后(一日先仕于炎帝),出自羊水,仕于黄帝。为主金之官,默观神农世衰,潜铸金类,以为利器,举兵逐榆罔(炎帝裔),自号炎帝。后作兵伐黄帝,并曾请风伯雨师助战,终为黄帝击败于涿鹿之野,被杀。他是战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发明乃源自农具和其他生产工具。

共工氏:亦名共攻氏,炎帝后裔。性格暴戾,易于为非。相传因与颛顼争强为帝,曾与东夷族大战,不胜,而怒触不周之山,致使天倾地陷,造成人间大灾难。

烈山氏:又叫厉山氏,其首领为烈山或柱。《国语·鲁语上》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礼记·祭法》则称:“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一般认为烈山氏为炎帝后裔,仍为农神、谷神。烈山,本是烧山垦田之意。

四岳氏:首领为伯夷,姜姓,传为共工之从孙,曾助禹平治水土。后繁衍出齐、吕、申、许四支后裔。

炎帝神农氏,名石年,传说在位140年(约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120年,卒葬湖南茶陵(今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80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轩辕即黄帝,姓有熊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一世,名术嚣,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嚣子。

第十三世,名垂,勾龙子。

第十四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贤人,佐尧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即吕氏得姓之始。姜太公吕尚,即其后。

炎帝后裔

神农氏后裔繁衍发展,支族甚多。在商、周时期,分建很多国家(方国)。传说神农姓姜名轨,一名石年。神农之子,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等。厉氏分衍出丽氏和赖氏。自柱开始称炎帝,其后的世系分衍:

帝柱生庆甲;庆甲生甲氏和帝临;帝临传帝承;帝承传帝魁;帝魁传帝明;帝明传帝直;帝直传帝厘;帝厘传帝居(亦称帝哀);帝居传节茎。节茎之后,有节氏、戏氏、克氏三支。克传帝榆罔(参卢),其后衍生榆氏、露、赤狄和白狄;戏传器和小帝。器的后裔为钜、伯陵、祝庸三支。钜之后有封氏、钜氏、封父、富父氏;伯陵生蜂氏和逢氏,逢生殳氏、延氏和鼓,鼓生灵契,灵契生氐氏;祝庸氏胄胤更加发达:祝庸生术嚣,术嚣生条、勾龙(即后土);勾龙平水土有功,后人纪念,尊为社神;勾龙之后有勾氏、勾龙氏、共工氏、信、垂;共工氏衍生共氏、龚氏;信生夸父;垂生噎鸣(即伯夷)。

伯夷之后为太岳、骀氏、怡氏;太岳即四岳,其后裔于商、周时期受分封,于是有吕、申、隋、淳、向、薄、甘、州、文叔、岳氏、先龙。

炎黄之战

史载炎帝与黄帝本为同族(“兄弟”),皆生活于西北地区,炎帝在姜水流域(宝鸡城),黄帝在姬水流域(即岐山下之岐水)。他们原本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带的游牧民族。《帝王世纪》云:“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女登感于常羊而生炎帝,以姜为姓,这隐约说明炎帝出自羌族(牧羊部落)。

自神农氏发明农业后,开始半定居、半迁徙的农业生活。他们顺着渭水流域东下,来到黄河以南的大平原上,这个地区适于原始农业生产,于是神农氏成为最早定居的农业部落。他们开始建城立邑,初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再迁于鲁,都曲阜。故山东地区也有姜姓部落聚居。周初,武王分封姜子牙一族到山东建立齐国,有其历史原因和社会基础。

炎帝氏族传到帝榆罔时,开始衰落。部落内的蚩尤族为争权而发动战争,打败帝榆罔,夺得帝位,仍称炎帝,居于涿鹿。此时黄帝部落兴起,与榆罔一族联合,大败蚩尤族于涿鹿。黄帝取代炎帝,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共同首领。

帝榆罔族人除了部分合并于黄帝部落,定居北方外,另一部分南迁于江汉之间,仍然袭称神农氏或炎帝族。他们成为南方部落联盟的首领。

《礼记·月令》说:“南方曰炎天,其帝炎帝。”

《后汉书·郡国志》曰:“炎帝神农氏,葬长沙”。

《舆地纪胜》称,葬于茶陵县南,茶乡之尾。

《路史·后纪四》云,炎帝柱之裔炎帝庆甲、来(即厘),“俱兆(葬)茶陵”

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以后,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特派大臣在茶乡白鹿原访寻到炎帝陵,因加修葺,并立庙奉祀。

炎帝姜姓部族沿渭水、.黄河向东迁移,其中一支到山东境内,在黄河下游与淄水之间活动。随后定居下来,逐步派生出许多支氏,

吕尚受封于齐建齐国

吕尚又称姜尚、子牙、太公望、师尚父、齐太公。他在公元前11世纪,奉周武王(姬发)之命统兵征讨商纣王,从而成为灭纣辅周的大功臣。

在商朝末年,纣是一个朝野痛恨的暴虐君主,姬昌曾经受封为西伯,人们称他西伯侯。西伯侯因得罪了纣王,曾经被纣王囚禁在菱里(今河南省汤阴之北)。他获释后率兵灭了周围黎(今山西省长治市西南)、邗(今河南省沁阳西北)、崇(今河南省嵩县之北)等小国。在丰邑 (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建立了他的统治中心。

西伯侯在世时未能完成其推翻商朝黑暗统治的宿愿,到临终时,他便嘱咐次子姬发作好准备,尽早兴兵伐商。姬发在即将亲率兵将征讨商纣时,向吕尚讨教有什么克敌制胜的妙法。吕尚对姬发说:“纣王因其暴虐,残害许多平民百姓,失去了民心,我们必定要与纣王相反,要抚爱百姓,以贤能英明来对付纣王的冥顽无道。倘若我们赢得民众的归心和拥护,一定可以取胜。”这就是吕尚提出的克敌制胜的“文经”谋略。另一方面则是他的“武纬”谋略。利用敌对阵营中的矛盾,使其产生内乱,相互削弱力量,甚至达到完全瓦解的地步。其次则是讲军力的运筹部署和用兵的韬略。

在灭商的过程中,吕尚曾经作为姬发大军的前锋,麾动虎贲、戎车冲人商纣军中。他率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与纣王军队进行大决战。在激烈的战斗中,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纷纷起义,并反戈回击。商纣王走投无路,最后登鹿台自焚而死。姬发遂率军顺利占领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宣告了商朝最后灭亡。商灭后,姬发遂建立西周王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号称“宗周”。姬发死后,庙号武王。其子姬诵承袭王位,称为周成王。

周成王鉴于吕尚在辅周灭商中立有大功,遂封吕尚为齐侯。吕尚得到大片封赐的土地——齐。他在齐建立了诸侯国齐国,并选择营丘(今山东省临淄之北)为国都。吕尚封齐建国,“尊贤智,赏有功”遂使齐国,成为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代强国。

受姓及创姓始祖——高傒

高傒是姜太公第十一代孙,身历数朝,世袭上卿之职,其妹又是齐襄公夫人,人称“高舅”。高俣为齐国重臣,因拥立齐桓公受封于卢邑,卢氏由此发祥。据记载,齐太公第七代孙是文公吕赤,文公有子名高,公子高的孙子吕(亻奚),“以王父(案祖父)字为氏”,故姓高,称高(亻奚)。高俣字敬仲,号祖望,颇有外交和治国才干。一生历僖、襄、桓、孝公四代。襄、桓时代,正是齐国多事之秋,高俣执政,齐襄公失德无道,骄奢*逸,被臣下连称、管至父所杀,二大夫拥立公孙无知为齐君。无知封连、管二人为正卿、亚卿,诸大夫心中不服,高、国二执政看事不可为,称病不朝,无知也不敢罢黜他。

齐国诸大夫对无知篡位极端不满,大夫雍廪与众大夫共谋除逆,复立先君之子。他们商议认为:“高敬仲,国之世臣,素有才望,为人信服。”策划使高俣置酒,以招连、管二人,二人必然信而赴宴,到时刺杀二贼,必能成功。此计告于高俣,高慨然许诺。高(亻奚)宴客,雍廪先人宫杀了无知,高府预伏的武士也杀了连、管二人。众大夫遂在高府议立新君;齐襄公有二子为公子纠和小白,皆因襄公无道,早已避祸各奔鲁国与莒国。高俣原与公子小白交情甚笃,与同宗国氏大夫商量,要暗中把公子小白从莒国召回。这时,鲁君知道无知已死,也要发兵护送先前逃来母舅家避难的公子纠回国即位;并令公子纠手下人管仲,先带一批军队拦住莒国至齐的通道,与护送小白回国的队伍发生战斗。小白被管仲射中带钩,装死躺下,被人 载在车中,快速驰人齐都。管仲上当,派人报鲁,鲁急送公子纠赴齐。等公子纠一帮人到时,小白早巳到达。因有高(亻奚)等人做内应,小白迅速登位为君,称齐桓公。

桓公即位后,发兵攻鲁,想杀管仲。鲍叔牙劝桓公说:“君将治齐,即高俣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桓公听从鲍叔牙建议,捐弃前嫌,以厚礼聘管仲为大夫,委以政事。《左传》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载: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为相,说:“管夷吾治于高俣,使相可也。”高(亻奚)不争功贪位而识大体,忠心辅佐桓公。《国语·齐语》载:管仲向桓公建议,为增强军力,建立三军:桓公帅中军“五乡”(万人),国子、高子皆齐之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横)行天下”,大国也莫能当。

桓公得管仲,与鲍叔牙、隰朋、高(亻奚)等,发展渔盐之利,救济贫穷,齐国百姓倾心拥护。齐桓公即位以后,修援立之功,对高、国世卿,皆加赐采邑。他以卢邑赐予高(亻奚)。高氏家族,继续秉持国政,与国氏家族俱为齐国重臣。齐桓公在众臣的辅佐下,国力迅速增强,成为春秋首霸。当时,鲁国因有庄公夫人(哀姜)与庆父(庄公弟)之乱,庄公死后,二人被杀,国绝无人,“旷年无君”。齐桓公派高俣到鲁国,执行“存鲁”之重大使命。《春秋》闵公二年(公元前 660年)载:“齐高子来盟”,即指高俣受齐桓公命,“将南阳之甲”3 000人至鲁,帮助鲁国“立僖公而城鲁”。他与僖公订盟,稳定了鲁国政局;同时,命令甲士帮助鲁人筑鹿门之城,以防邾、莒之变。鲁人以此为美谈,“曰犹望高子也”。世人称赞高(亻奚)“能深执忠臣之义,勉其君于霸”。《左传》僖公十三年 (公元前647年)载,周襄王以齐相管仲有平戎扶周之功,欲”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谦谢曰:齐国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坚决辞让,只受下卿之礼。

《春秋》鲁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98年)载:“郑伯使其弟语来盟。”郑伯派人来齐寻盟,事如鲁隐公三年

春秋战国期间有什么著名的相?

春秋战国人物志之——名相贤臣 H n Xx g$F k d n1 管仲(?—前645)E0r(W s m W V春秋初齐国政治家。又称管敬仲,名夷吾...
点击下载
上一篇:徐氏家谱字辈大全下一篇:潘姓族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