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姓的来历,有哪些大的支脉,具体分布情况?谢谢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3收藏

“贺”姓的来历,有哪些大的支脉,具体分布情况?谢谢,第1张

  贺(hè)姓来源

  1、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她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后两人再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于是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引起了朝上朝下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吴王噶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庆纯改为贺纯。史称贺姓正宗。是为江苏贺氏。

  2、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字单姓贺氏。是为河南贺氏。

  分布情况很复杂的,下面是从贺氏网上拷贝过来的贺氏全国各地19省各地主要开基祖

  浙江

  纯(贺氏发祥地: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知章:由会稽山阴徙居(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

  恩:(会稽稽山,今浙江绍兴北)

  汾:由会稽山阴徙居(四明,即宁波)

  长寿:(浙江绍兴)

  锋:(浙江会稽)

  怀甫:由河南开封避难(绍兴)

  景章:由浙江会稽徙居(宁波)

  宗信:由绍兴移居(宁海县)

  云和:由江西莲花琴亭出任 (宁波)

  江西

  慧:由福建南平徙居(永新县城西之金城,又名田东)

  凭:由浙江会稽出任(永新良坊,凡良坊地今皆属莲花县)

  图:由永新良坊(吉州泰和县圳上)

  伯龄:由浙江会稽(鄱阳县瓦屑坝)

  余庆:由永新良坊(安城界塘)

  有庆:由永新良坊(安城楼前)

  行宗:由永新良坊(永新良坊言坑)

  蕴:由永新良坊(百柿丘)

  光昌:由永新良坊移居(莲花县厦布)

  正明:由安城楼前(萍乡葡萄岭)

  德茂:由百柿丘(达镜)

  德成:由吉州泰和县圳上(永新县龙田)

  择: (莲花县南岭乡田东)

  操:由永新田东(莲花县城琴亭镇琴亭)

  振新:由山西太原逃难(庐陵)

  文春:由达镜(永新县埠前乡紫雾源)

  明升:由莲花县厦布(莲花县良坊镇大成)

  文贤:由浙江会稽出任(吉州府永新)

  贵庆:由永新田东徙居(安福县二十八都尹家乡)

  聪三郎:由厦布徙居(吉安县桐萍乡合阳村之梅塘)

  世杰:由吉州泰和县圳上移居(永新甘露渡)

  必受:由萍乡葡萄岭(萍乡竺园)

  必达:由萍乡葡萄岭(莲花县闪石乡阶布下)

  说武:由江西永新良坊(莲花县良坊镇官人屋)

  聚安、恒安(永丰县西溪)

  湖南

  达:由江西吉州泰和县圳上徙居(湘乡二十都南岸)

  天贶:由江西永新良坊(攸县小车)

  超:江西永新田东徙居(黔阳县勾岩)

  琏:由江西永新良坊徙居(耒阳东乡敖山)

  应祺:由江西吉州泰和县圳上徙居(湘乡焙塘)

  应襜:由江西吉州泰和县圳上徙居(湘乡南岸)

  应祯:由江西吉州泰和县圳上徙居(湘乡万秀塘)

  玉:由江西鄱阳县瓦屑坝出任(潭州)

  居霆:由河南开封避难(湘乡县梅山坪)

  令图:由焙塘(焙塘田心)

  及:由江西永新良坊(益阳书堂)

  原兴:由湘乡南岸(安化县伊水)

  政:由益阳书堂(武陵)

  升平:由江西厦布宦游(衡州郡)

  思立:由江西安城界塘徙居(衡州桑田)

  明贞之子:由江西永新田东出任(邵州资阳)

  文刚:由江西达镜徙居(湘乡市龙潭)

  顺和:由江西永新良坊(洪江)

  膺寿、膺祥、膺福:由湘乡南岸(宝庆府邵阳市(古称昭陵)尊汝隆)

  载翁:由江西安福徙居(辰溪县白竹坪)

  汉仲:由湘乡南岸(宝庆府邵阳市(古称昭陵) 尊汝隆)

  昭和:由江西永新良坊(宝庆府邵阳县中乡)

  恭一:由江西吉州泰和县圳上徙居(宝庆府邵阳东路九珑岭)

  应神:由宝庆府邵阳东路九珑岭徙居(宝庆府邵阳填贤村梅塘)

  澄:由江西永新良坊(衡阳县长乐)

  贵箴:由辰溪县白竹坪(溆浦县溪口)

  一仁:由辰溪县白竹坪(宝庆府邵阳县西路滩头温里)

  继先:由辰溪县白竹坪(宝庆府邵阳县西路滩头窑冲)

  宣公之子:由浙江会稽出任(安仁)

  泌:由江西永新良坊(衡山)

  俊公:由江西安城界塘徙居(衡州清泉县东乡三十五都九江,后又移居罗陂)

  材智:由江西吉州泰和县圳上徙居(洞口县石下江龙潭铺)

  宝源:由江西永新甘露渡徙居(宝庆府东路安平里陇头岭)

  载用:由江西永新良坊(绥宁县瓦屋塘)

  湖北

  贵琳:由湖南辰溪县白竹坪(荆州)

  贵廷:由湖南辰溪县白竹坪(麻城县孝感乡高圳堰)

  福建

  革:由浙江会稽出任(南平)

  杰:由南平移居(南平茫荡山)

  祖贵:由河南卫州宦游(漳州)

  文博:由山东海阳(蒲田)

  德祥:由河南卫州徙居(绥安)

  江苏

  俊德:由河南卫州徙居(丹阳县泉塘乡)

  安徽

  博:由湖南潭州(宿松县王公湾)

  广东

  万四郎:由湖南湘乡南岸(广东)

  生僖:由浙江会稽出任(廉江县石城)

  广西

  怀志:由广东廉江县石城(钦州)

  羽化:由广东廉江县石城(博白县白牛江)

  四川

  圣尹:由江西永新良坊(西昌市寨子冲)

  德盛、德贵:由湖北高圳堰徙居(垫江县董家场石牛滩坎上打锡湾)

  云南

  有禄:由江西永新良坊出任(潞西芒市)

  贵州

  胜丰:由江西萍乡葡萄岭(普定)

  河南

  诚:由江西永新良坊出任(洛宁县长水贺家湾)

  璞:由江西永新良坊出任(辉县太行山)

  嘉升:浙江四明出任(卫州)

  彬:由江西吉州泰和县圳上出任(开封)

  河北

  延寿:由浙江越州永兴出任(燕京真定府)

  盛典:由燕京真定移居(藁城县寿泉乡)

  前强:由江西吉州泰和县圳上出任(承德)

  陕西

  大智:由湖南湘乡梅山坪(西安府鄜州洛川县太平屯)

  贤信:由江苏丹阳出任(汉中)

  明庆:由江西永新田东宦游(米脂)

  泽友:由山西太原出任(兰田县玉山镇车贺村)

  山西

  怀蕙:由湖南潭州宦游(太原)

  景云:由浙江绍兴出任(太原古交)

  祖显:由河南卫州徙居(洪洞县大槐树)

  成贵:由江西永新良坊出任(太原)

  山东

  正良:由河南辉县宦游(海阳)

  辽宁

  诚侃:由山东海阳宦游(开原)

  吉林

  显祥:由江西永新紫雾源出任(敦化府)

  小结:我贺氏历代先祖经历了一个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主要迁移过程,当然也有由中间向两侧迁移的一面,这是由我先祖发祥地-浙江会稽-地处东南决定了的。由东向西经历了由浙江到江西、由江西到湖南、由湖南到四川的过程,由南向北主要是迁向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由东向西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生存空间的需要,由南向北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做官,而由北向南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回祖籍地避难,南侧主要是迁向福建和两广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顺帝时置山阴。此之贺氏,其开基始祖为汉庆纯。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之贺氏,其开基始祖为后魏贺兰氏、贺赖氏改为贺氏之后裔。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

贺(hè)姓,据1998年统计,是第97大姓。

「贺」源出

一;为「庆」氏所改,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齐桓公之孙公孙庆克,他的儿子庆封以父名为氏。东汉时有庆纯,任侍中,当时汉安帝之父为清河王刘庆,为毕清河王的名讳,庆纯改姓为「贺」氏(取「贺」与「庆」两字义同)。故东汉永初元年(107年)后方有贺氏。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贺兰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贺」氏。

迁徙分布

中国贺氏播迁各地,主要是在汉代之后,分布地区广泛,郡族门望较多。据《元和姓篡》记载,庆质的孙子叫贺齐,为三国时吴国大将军,齐的孙子贺邵任中书令,邵的儿子贺修在西晋任太子太傅,修的12世孙贺德仁为唐太子中书舍人,德仁的侄孙贺默为彭州刺史,德仁的侄曾孙就是唐玄宗时秘书监贺知章。又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南北朝时,后燕有清河太守贺耕,南凉都乐都(今属青海)有将军贺连,宋朝时有忻州定襄(今属山西)贺氏、易州(今属河北)贺氏、开封陈留(今属河南)贺氏、蔡州(今河南汝南)贺氏、洛州(今河南洛阳)贺氏、济南(今属山东)贺氏、会稽(今浙江绍兴)贺氏、齐州临邑(今属山东)贺氏,密州(今山东诸城)贺氏等。

堂号

“四明堂”:唐朝时光禄大夫贺知章,诗作得最好,书法也漂亮。醉后作诗填词写字,毫不费力就成了卷轴。他自号“四明狂客”。

贺知章:字季真(659─744),越州永兴人(今浙江萧山县),唐代著名诗人。能诗,又工书法,尤善草隶,其诗今存20首,其《回乡偶书》传诵颇广。他高寿85岁,为贺氏名人中得寿星者。

贺岳:海盐人(今属浙江),明代著名医学家,著有《明医会要》 、 《医经大旨》 、 《药性准绳》等。

贺龙:(1896-1969),原名贺文常, 字云卿。 湖南桑植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

http://tiebabaiducom/fkz=205637962

有董姓的联系~~~

http://wwwxiyuecomcn/a8/106128_1html

看看相关的

董姓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传黄帝的已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董姓的另一支是在周朝时出现的,据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春秋时,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到晋国,与籍氏一起主管晋之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为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辛有的后裔,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被誉为“良史”。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延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此外,董姓在汉代还分布于今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贵州黄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福县、信阳、灵宝等地。至隋唐时期,除上述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

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的董氏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出自董姓的名人很多,西汉有哲学家、经学大师董仲舒,广川人,武帝采纳他的建议,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还有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董贤,因貌美,为哀帝宠幸,22岁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父、弟、岳父等均官至公卿,拥有家产万贯,贵倾朝廷。东汉初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圉镇)人董宣,因拒不向邪恶低头,被光武帝呼为“强项令”;东汉末陇西临洮(今甘肃氓县)人董卓,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后为王允、吕布所杀。三国时南郡枝江(今属湖北)人董和,与诸葛亮协力辅佐蜀后主,居官20余年,死时家无檐石之财;其子董允,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颇得诸葛亮信任,常谏诤后主过失;还有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董奉,善医道,为人治病不取钱,治愈者使裁杏树,数年达万株。后人用“杏林”颂赞医者,即出于此。北魏时有出使西域的外交家董琬。唐代有德宗时的宰相董晋,还有琴家董庭兰。五代南唐有著名画家董源。辽代有农民起义首领董庞儿。金代有戏曲作家董解元。明代有抗倭名将董邦政,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秦淮名妓董小宛。清代有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晚清将领董福祥。近现代有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宁都起义***之一董振堂,解放战争中的战斗英雄董存瑞。董姓可谓名人辈出。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百家姓之贺姓的起源

 我过国贺姓之先始于炎帝神农氏为纯汉姓。下面内容由我为大家带来的百家姓之贺姓的起源,欢迎大家学习!

 贺姓,分会稽贺氏,鲜卑贺氏和其它少数民族贺氏。会稽贺氏来源有二:一是源于姬姓,为吴王僚之子庆忌之后。《会稽先贤传》记载,唐中期以前官谱所载,不少贺氏家谱如北宋词人贺铸家谱也如此记载;二是源于姜姓,为齐相国庆封之后。唐中期后姓氏书籍如《元和姓纂》所载,部分贺氏家谱所载。为庆封后裔备受质疑,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史载庆封其族被灭,庆封无后;二是所载庆封后裔汉末徒会稽山阴,与会稽山阴贺氏汉代中、后期即有人已活跃于政坛相冲突,与汉末和两晋时贺氏已成会稽第一大姓相冲突,与鉴湖由庆湖-镜湖-鉴湖的历史演变相冲突。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姓贺氏,此乃鲜卑贺氏之起源。鲜卑贺氏现在也已经汉化为汉族。另外还有其它几十个少数民族也有姓贺的。

 姓氏起源

 炎帝居姜水,氏以姜为姓,其后裔伯益为四方部落联盟之首领,谓之四岳。禹治水有功,封地吕(今河南南阳西),为吕候。商末姜尚,名望。俗称姜太公,字子牙,又名太公望,佐武王挥师伐纣,后官为太师。后改为姬姓,后又为庆姓,最后改为贺姓。

 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他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后两人再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于是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引起了朝上朝下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吴王噶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庆纯改为贺纯。史称贺姓正宗,是为江苏贺氏。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姓贺氏。是为河南贺氏。

 姓氏图腾

 郡望堂号

 堂号

 "四明堂":唐朝时光禄大夫贺知章,诗作得最好,书法也漂亮。醉后作诗填词写字,毫不费力就成了卷轴。他自号"四明狂客"。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顺帝时置山阴。此之贺氏,其开基始祖为汉庆纯。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之贺氏,其开基始祖为后魏贺兰氏、贺赖氏改为贺氏之后裔。

 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

 宗族特征

 1、贺姓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姓氏,他们得姓于东汉的安帝年间,只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

 2、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浙江嘉兴贺姓一支字行

 古代名人

 贺知章

 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贺循

 字彦先。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东吴中书令贺邵之子。善属文,博览群籍。与纪瞻、闵鸿、顾荣、薛兼等齐名,号为"五俊"。建武初,拜太常。朝廷疑滞皆询之,循辄依经礼而对。卒,追封司空,谥号穆。循著有文集五卷,(《唐书·经籍志》作二卷。此从《隋书·经籍志注》)传于世。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 百家姓之贺姓起源

2 中国百家姓之殳姓的起源

3 百家姓葛姓的起源

4 百家姓璩姓的起源

5 百家姓鄢姓的起源

6 百家姓中司空姓的起源

7 百家姓密姓的起源

8 百家姓段姓的起源

9 百家姓故事:李姓的起源

10 百家姓中项姓的起源

;

http://tiebabaiducom/fkz=205637962

有董姓的联系~~~

http://wwwxiyuecomcn/a8/106128_1html

看看相关的

董姓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传黄帝的已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董姓的另一支是在周朝时出现的,据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春秋时,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到晋国,与籍氏一起主管晋之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为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辛有的后裔,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被誉为“良史”。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延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此外,董姓在汉代还分布于今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贵州黄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福县、信阳、灵宝等地。至隋唐时期,除上述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

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的董氏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出自董姓的名人很多,西汉有哲学家、经学大师董仲舒,广川人,武帝采纳他的建议,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还有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董贤,因貌美,为哀帝宠幸,22岁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父、弟、岳父等均官至公卿,拥有家产万贯,贵倾朝廷。东汉初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圉镇)人董宣,因拒不向邪恶低头,被光武帝呼为“强项令”;东汉末陇西临洮(今甘肃氓县)人董卓,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后为王允、吕布所杀。三国时南郡枝江(今属湖北)人董和,与诸葛亮协力辅佐蜀后主,居官20余年,死时家无檐石之财;其子董允,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颇得诸葛亮信任,常谏诤后主过失;还有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董奉,善医道,为人治病不取钱,治愈者使裁杏树,数年达万株。后人用“杏林”颂赞医者,即出于此。北魏时有出使西域的外交家董琬。唐代有德宗时的宰相董晋,还有琴家董庭兰。五代南唐有著名画家董源。辽代有农民起义首领董庞儿。金代有戏曲作家董解元。明代有抗倭名将董邦政,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秦淮名妓董小宛。清代有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晚清将领董福祥。近现代有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宁都起义***之一董振堂,解放战争中的战斗英雄董存瑞。董姓可谓名人辈出。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梁1092万人占总人口084%。

截止2001年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27627万人(不含港澳台),其中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59%,达到11689356;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41%,达到1073343万人。上千万人口的姓氏有:

李10322万人占总人口794%

王9633万人占总人口741%

张9191万人占总人口707%

刘6994万人占总人口538%

陈6500万人占总人口5%

杨4004万人占总人口308%

赵2977万人占总人口2290%

黄2899万人占总人口223%

周2756万人占总人口212%

吴2665万人占总人口205%

徐2158万人占总人口166%

孙2002万人占总人口154%

朱1638万人占总人口126%

高1573万人占总人口121%

林1521万人占总人口117%

何1521万人占总人口117%

郭1491万人占总人口115%

马1365万人占总人口105%

胡1]00万人占总人口l%

罗1118万人占总人口O86%

梁1092万人占总人口084%

宋1053万人占总人口O81%

郑1014万人占总人口078%

按人口数量多少往下排列的姓氏是:谢姓936万人,韩姓884万人,唐姓845万人,冯姓832万人,于姓806万人,董姓793万人,萧姓767万人,程姓741万人,曹姓741万人,袁姓702万人,邓姓702万人,许姓702万人,傅姓663万人,沈姓650万人,曾姓650万人,彭姓637万人,吕姓611万人,苏姓611万人,卢姓611万人,蒋姓611万人,蔡姓598万人,魏姓546万人,贾姓546万人,丁姓546万人,薛姓546万人,叶姓546万人,阎姓533万人,余姓533万人,潘姓533万人,杜姓520万人,戴姓507万人,夏姓507万人,钟姓507万人。

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姓氏还有: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常、武、乔、贺、赖、龚、文。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董氏姓董的名人董姓的起源与家谱,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董氏

分布地区

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西汉时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魏移治襄武(今甘肃省陇西南)。北魏时相当今陇西县附近地。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国置国,后改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相当今山东省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

历史来源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董」源出

姓氏源流董(Dǒ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颛顼后裔董父精于饲龙,很得帝舜的赏识,故赐董父以董为姓,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

2、出自官名。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周朝有大夫辛有,其二子在晋国任职太史,董督晋国典籍史册,子孙世袭官职,并以官为姓氏,称为董氏。

3、其他源流。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另外,朝鲜族等也有董姓。

得姓始祖:董父。

颛顼帝的己姓之后,廖叔安有一子叫董父,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舞蹈。帝舜非常高兴,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省定陶北)侯,还赐他以董为姓,其后代就以董姓自居,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迁徙分布

董姓出于同一宗源,均为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明清之际,台湾、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冀、豫、晋三省,占董姓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滇、鲁、辽、浙、川、鄂、六省又占百分之三十八,而冀居住了董姓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一,为董姓第一大省。董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一。

堂号

直笔堂、良史堂:春秋时候,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写史求实存真,不怕权势。晋灵公被弑,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孔子夸奖他是“良史”。此外,董氏的主要堂号还有“豢龙堂”、“陇西堂”、“正谊堂”、“三策堂”等。

家族名人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董必武:(1885—1975)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国***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卓越的***之一。

拓展:

王氏

分布地区

山西太原郡,山东琅邪郡,山东北海郡,河南陈留郡,山东东海郡,山东高平郡,陕西京兆郡,甘肃天水郡,山东东平郡,河南新蔡郡,河南新野郡,江苏山阳郡,河北中山郡,河北章武郡,山东东莱郡,山西河东郡,甘肃金城郡,四川广汉郡,江苏堂邑郡,河南河南郡,河北河间郡,河南汲郡,陕西冯翊郡,辽宁营州。

历史来源

「王」源出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

2、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

3、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和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

4、复姓简化而来,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有一小部分易姓为王。

5、出自赐姓或改姓的王姓。

6、出自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

得姓始祖

太子晋,周灵王的太子,本姓姬,王姓重要的得姓始祖。后人又称王子晋、王乔。

堂号

太原堂、琅琊堂等二十一处是以郡望为堂号。三槐堂:北宋王祐,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祐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王氏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还有双桂、留馀、承德、五果、宝善、积德、存厚、敦睦、馀庆、宗德、燕翼、太原、天全、源远、槐政、槐阴、绍兴、思明、怀德、五孝、绍槐、孝睦、敦本、锡类、槐明、梓谊、听槐堂等。

迁徙分布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东汉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琅琊王氏举族南迁,衣冠南渡,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明代时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另外,开闽王姓漂洋过海,扬帆南洋。

家族名人

王亥:(公元前20世纪末期)又名振,河南商丘人。是阏伯(契)的六世孙,冥之长子,继任为商族首领,殷人先公之一。

王诩,即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鼻祖,军事教育家。著有《鬼谷子兵法》,弟子苏秦、张仪。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王褒:字子渊,西汉人,文学家,蜀资中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写有《甘泉》、《洞箫》等赋十六篇,与扬雄并称“渊云”。

王莽,字巨君(公元前45~后23年),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人,新朝开国皇帝,也是亡国之君。中国历史新朝的创建者。

王羲之,字逸少(321~379年或303~361年)。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祖籍临沂。晋代书法家、书圣。人称“王右军”。一生书法作品颇多,代表作品《兰亭序》。

王献之,字子敬(344~386年)。浙江会稽人,祖籍临沂。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作品《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王融,字元长(467~493),南朝齐文学家。原籍琅邪临沂。王僧达之孙。王俭从侄。少年聪慧,博涉有文才,年少时即举秀才,入竟陵王萧子良幕,极受赏识,“竟陵八友”之一。

王勃,字子安(649~676年),绛州龙门人,唐朝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品《滕王阁序》。

王之涣,字季凌(688~742年),祖籍太原晋阳,盛唐著名诗人,《登鹳雀楼》。

王维,字摩诘(701~761年) 。祖籍太原祁。盛唐诗人、有”诗佛“之称。是状元也是画派南宗之祖。

王昌龄,字少伯(698~756年),祖籍太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七绝圣手”。“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安石,字介甫(1021~1086年) ,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重阳:(1112年—1170年),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

“贺”姓的来历,有哪些大的支脉,具体分布情况?谢谢

  贺(hè)姓来源  1、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她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