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弘裕简介历史话题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6收藏

黄弘裕简介历史话题,第1张

  楼主你好!

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啊?说清楚点再问有这么困难么!?谁能给你一个准确的答案啊!

以下是我在网上查到的关于黄弘裕的历史人物的内容。

  即墨黄氏祖源考

作者:黄济显

现居住在即墨的黄姓祖源有二:一是大部分于明永乐初年奉旨由青州移民而来;二是明初鳌山卫的军户随军而来。

  一、青州移民来的即墨黄氏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6月,即墨城人黄肇豦苠为现田横镇巉山村的《黄氏祖谱》作《序》中称:“吾黄氏居墨者约十一族,其支繁而派衍者,曰:城里族、西关族、西流族、埠南族、荆沟族及巉山族。均称自明永乐年间迁墨,而始祖之讳多以‘景’字排,其为同姓而更同宗当无可疑。顾前明先太保祖梓山公创立吾《黄氏宗派图》只与西关族联谱,称西关之始祖讳景让者,未知与吾始祖为伯叔兄弟,其余未之载,诚慎之也!”这是目前为止对即墨黄氏源流最为系统的记载。依此搜集黄氏族谱,除得到“支繁而派衍者”六族外,又搜集到坊子街族。现将族谱记载分述如下:

城里族是即墨黄氏人口最多的一族。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黄嘉善始修城里族黄氏族谱(后称《即墨黄氏宗派图》),黄嘉善为此谱作《序》中称:“吾宗故青州籍也,徙而居墨不知何时。善幼侍大父,大父能言之,然亦莫详其自何代始也。”此族以黄景升为一世祖,“相传自益都县棘林村迁居即墨东关”。1940年该族谱记载族人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河北、福建等省;山东省文登、莱阳、诸城、胶州、海阳、安丘、高密、青岛等县、市;即墨市的城里、大韩村、果园、卧龙、山阴、上庄等约40个村庄。

西关族(埠南族、荆沟族)是即墨黄氏人口较多的一族。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黄道灿、黄道章为此谱作《序》中称:“余黄氏自永乐二年由青郡徙即墨之西关。”此族以黄景扬为一世祖。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黄建梓、黄世锦在续修谱《序》中称:“至顺治四年,又被河水浸泛,基地无存,我族人各择里而处,可慨也!”埠南(今为通济街道黄家埠南村)和荆沟(今为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街道金沟村)两族的族谱与西关族完全一样。可见,西关、埠南、荆沟三族应为一族。埠南、荆沟两族均是顺治四年河水泛滥族人择里而搬迁的,其中埠南族先迁到灵山镇三泉庄,后又分支到埠南村繁衍起来。1931年该族记载族人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陕西等省;山东省的胶州、福山、青岛市崂山区、城阳区等县、市;即墨市的西关、窑头、黄家埠南、大信村、官路埠、毛公泊等约77个村庄。

西流族1645年(明崇祯十五年)黄弘裕为黄家西流《黄氏族谱》作《序》中称:“余族故籍青州,自我始祖讳得于永乐二年诏徙实墨,家于邑之东关,生五子,命名同景,讳景端乃吾西流之二世祖也。”此族以黄得为一世祖,黄景端为二世祖。1917年该族谱记载族人分布在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山东省烟台市、青岛市城阳区、崂山区等县、市;即墨市的东关、黄家西流、周家屋子、槐树沟等约12个村庄。

巉山族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黄肇桂始修巉山《黄氏族谱》,城里族黄肇豦苠为其作《序》。此族以黄原僧为一世祖,黄景仁、黄景春、黄景仕为二世祖。1936年该族谱记载族人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山东省高密县;即墨市巉山村、黄家山、蒲渠、杨头等约10个村庄。

坊子街族是目前发现的即墨黄氏人口最少的一族。此族谱序言部分已残缺不全,仅可查到1867年(清同治六年)黄鸿光续修族谱时写的《序》中记载,一世祖黄景让“配于氏、继胡氏、子二,葬于文昌阁下,此墓与讳景升祖墓东西并列,接前明太保祖修谱,此族与讳景升祖具一世,称未知为亲从兄弟,上世则愈无考焉。”1927年该族谱记载族人分布在即墨的坊子街、庄头、北阁里、郭集、下疃、龙湾头、蒲洼、郭庄约8个村庄。

以上各族谱记载的共同点,一是大部分明确记载是明永乐年间由青州徙墨。其中最详细的是西流族、西关族均记载为明永乐二年,并为诏徙;尽管黄嘉善为城里族族谱作《序》时未说明年限,但作为城里族名人黄肇豦苠为巉山族族谱作《叙》时,也说明了城里族为永乐年间徙墨。目前黄氏各族在即墨者绝大部分在20世左右,这说明其先祖到即墨时间基本相同。同时,各族均以“景”字辈为一世祖或二世祖。

上述即墨黄氏各族谱只记载由青州徙墨,只有城里族族谱详细记载为益都县棘林村。2000年夏,通过对棘林村进行实地调查得知:棘林村属今青州市郑母镇。郑母镇位于青州市东偏南20公里处,吉林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南1公里处。1948年当地解放后,棘林村改称吉林村。村中有一条10多米宽东西方向的大街。当地人说,吉林村多年前位于海边,1975年曾在村北挖出船锚。目前村里共270户,1040人。村南之太平岭上有太平庙,“文化大革命”时被破坏,庙中有一石碑,碑上记载黄姓捐款等事项。村里老人说,即墨和这里有来往,1949年前即墨还有人来太平庙烧香。此村现在无黄姓。吉林村姓氏较多,有赵姓、李姓、孙姓等。各姓族谱均记载是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来的。

经过综合调查分析,得出如下推论:即墨黄氏大多是明永乐初年奉旨由青州迁来的。他们应该是原青州吉林村的一个近支家族。而吉林村原处于海边的荒凉地带,村中各姓族谱均记载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黄氏应是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到棘林村后,又于明永乐年间奉旨迁到即墨。

  二、鳌山卫军户随军而来的即墨黄氏

即墨还有几个村庄的黄氏是在明初建鳌山卫时从云南迁来的军户。据王村镇上古屯村和下古屯村《黄氏族谱》记载:“吾黄氏本直隶扬州府泰州安常县福安场人也。大明初,先祖以充军有微劳,始充总旗,继受百户,分封守御于雄崖所,盖袭职十世焉。厥后,明鼎革而袭职停,家道日微,遂徙于乡。长支处东屯(上古屯),二支处西屯(下古屯)。”同时记载其一世祖于1373年(明洪武六年)2月24日征进贵州等处,阵亡。其二世祖黄贵于1414年(明永乐十二年)升百户,后十世皆世袭。其十世祖黄世荣于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任百户,出戍古北口外,归至途中在店房内为贼所害。同宗的还有居住在王村镇的黄官屯、丰城镇黄家庵子村(清光绪年间出古庄屯前来)的黄姓。他们都是黄兴和黄世荣的后人。

鳌山卫镇东里村和南选村居住的黄氏是同宗,族谱已失,祖传是五世祖由云南迁入鳌山卫。灵山镇西黄家庄的黄氏与居住在鳌山卫镇东里村和南选村黄氏是同宗,他们于1760年前后弟兄4人由鳌山卫迁来,时值清政府裁减卫所,祖先失去官职,为生计迁到西黄家庄村。黄英是鳌山卫百户,他的后代应该是现居住在鳌山卫镇东里村、南选村黄氏和后期迁到黄家庄的黄氏。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2日

满意望及时采纳!有问题欢迎追问!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用不了三天,崂山就九水十八潭好玩,个人认为。住市里有专线车,挺方便的,住山上可以吃农家宴,不过肯定没有星级酒店舒服。线路一定要选好,崂山有些线路开发较完善,有的游客图新鲜,走小路,经常有人困在山上等警察去救。

  注意天气,下雨的话路滑。注意防晒、防蚊虫,带御寒的衣物,山上温差大。

  有个地方看能力,身手敏捷的年轻人一起才能去,就是天心池,很难爬。

  日起石位于长岭村西部的山峰,是三面环山东面为海的崂山之心,日起石是一个神奇之崮,上面有心形天池“天心池”,人脑奇石“天脑石”,人乳奇石“天乳石”,还有大(直径3米以上4个)小(直径一米以上20几个)天池二十多个。以天心池和天扇池为最美。

  崂山名胜 太清宫

  票价:5元

  龙潭瀑

  又名玉龙潭,位于崂山南麓八水河中游。水源来自海拔500米的天茶顶和北天门之间的山谷崂,于百尺悬崖飞流直下,喷珠吐玉,状如龙舞,故名“龙潭瀑”。  

  崂山的最高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地处北纬36°10′,东经120°37′,海拔11327米,峰顶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为崂山的主峰。 位于崂山中部群峰之中,海拔11273米。为崂山九大风景游览区中最高最险峻的一个景区。有一线天,黑风口,五指峰比高崮,灵旗峰,自然碑等景观。巨峰极顶有一块几尺见方的岩石,名“盖顶”,又称“磕掌”,仅能容三四人巨峰山势陡峭,攀登艰难。西从柳树台东上15公里。南从烟云涧行10余公里,西北由鱼鳞口向东南攀行约5-6公里,东由上清宫或明霞洞西去,西南循大圈子,迷魂涧均可抵达巨峰。 “云海奇观”、“旭照奇观”、“彩球奇观”是巨峰景物中的三大奇观。特别是“旭照奇观”,绮丽壮美,被列为崂山十二景之冠,称“巨峰旭照”。巨峰为中国观日出最早佳境之一,观“日出海上”,则唯崂山独具。  

  华楼山位于崂山水库南岸,海拔408米。华楼峰是矗立山顶东部的一座方形石峰,高30余米,由一层层岩石组成,宛如一座叠石高楼耸立晴空,故称“华楼”,又 华楼峰

  因异石突起,犹如华表,又名“华表峰”,崂山三大奇石之一,古称聚仙台。在崂山十二景中称“华楼叠石”。清代平度文人白永修有诗赞曰:“摩霄卓立碧芙蓉,天开名山第一峰。岚气蒸成金液水,海霞飞满石门秋。”。传说八仙过海途径崂山,何仙姑于聚仙台梳妆,又名“梳妆楼”。史载张三丰等名道皆与此峰有不解之缘,故成为海上名山之一。

  北九水

  白沙河上游河流,因山有九折,水有九曲得名,源于巨峰北麓之水,流入峡谷,一路群峰竟秀,万木争荣,佳景迭出,美不胜收,故有“九水画廊”之美誉。。以北九水疗养院“九水界桥”为界分内九水外九水,全长95公里,是白沙河的中游峡谷地带。内外九水共有18道湾,涧水遇峰必折,折处旋成深潭,形成一处景观,各具特色,纷呈异景,《胶澳志》称北九水之景为:“水作龙吟,石同虎踞,音乐图画,文本天成。”在崂山十二景中,最为秀丽多姿的当数“九水明漪”。清代即墨文人黄襀有诗赞曰:“怪石嶙峋路可封,一川九曲出盘龙。溪边疑有胡麻饭,身在桃源第几重。” 北九水景区还有十八潭,统称为九水十八潭。一水有“至柔潭”,二水有“居卑潭”、“未封潭”、“未始潭”,三水有“无隅潭”、“无极潭”,四水有“自取潭”、“俱化潭”、“中虚潭”,五水有“有间潭”、“得鱼潭”,六水有“得意潭”、“无几潭”、“不滞潭”,七水有“餐霞潭”、“饮露潭”,八水有“清心潭”,九水有“洗耳潭”、“潮音瀑”等重要景点。游览区内建有旅游度假村和疗养院。曾以“九水明漪”之誉列崂山十二景之一。

  崇佛寺

  崇佛寺又名荆沟院、金沟院、崇福寺。位于城阳区惜福镇院后村南。创建于三国魏元帝景元五年(公元264年),隋代开皇年间(581~600年)重修。该寺为崂山最古老的寺院,自清代渐圮,今无垣。

  石佛寺

  石佛寺又名潮海院、石佛庵、白佛寺。位于崂山区沙子口镇栲栳岛村东。相传该寺创建于南北朝初期(又有资料记为唐代或宋代修建)。明万历年间曾重修。该寺曾为崂山三大古老寺院之一,早年间规模宏伟,内祀如来。1939年时,房屋尚好,住持为海静和尚,有僧20人。至1959年时该寺仍有僧4人。“文化大革命”中,该寺神像、供器、经卷、文物、庙碑等全被捣毁焚烧,房屋被拆除。现今其遗址仍存4株数人方可合抱的银杏树。

  慧炬院

  慧炬院又名石竹庵。位于城阳区夏庄镇崂山水库北岸。创建年代无考。隋代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重修,元代大德年间复又重修。该院为崂山古老寺院之一,明代黄宗昌《崂山志》记有:“慧炬院在县南四十里凤凰山下。”明代万历二十八年海印寺被拆毁后,其经卷、供器、文物等移存此处。清同治年间,又将倒塌的庙堂改建为三间佛爷庙。1939年时尚完好,住持为道士韩信奎,有僧2人。1966年被拆除,现只剩庙址1个、碑座1个。

  狮莲院

  狮莲院又名城阳寺。该院为崂山古老寺院之一,位于古不其城内,今城阳区城阳镇的城阳村,创建年代无考。隋代开皇年间重修。该院于民国初年废倾,其遗址现为青岛第八面粉厂,厂西南角小院中尚有一巨大驮碑的石碑,雕镌古拙,弥足珍贵,是狮莲院仅存的遗物。

  法海寺

  法海寺位于城阳区夏庄镇源头村。创建于北魏武帝年间(424~452年),一说为三国魏武帝年间(155~220年)。该寺为崂山古老寺院之一,创建年代虽有两说,但据近年来在寺旁出土的石佛造像考证,该寺原建于北魏时。1939年时该寺完好并住有僧人。1959年该寺有僧2人、寄居2人。“文化大革命”中,寺内神像、供器、文物、经卷、碑亭等全被捣毁焚烧,房屋改为小学和幼儿园,现经政府拨款修葺,焕然一新。该寺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峡口庙

  峡口庙又名大悲阁。位于崂山区王哥庄镇大桥村东,在三标山北,当峡口迤东。创建于唐代。该寺为唐代普丰和尚所建,初名大悲阁,内祀如来。明代由寂云和尚重修,清嘉庆年复又重修,祀观音,移佛像于后殿。1939年时尚完好,住持为能隆和尚,有僧4人。1959年时该庙已倾圮,1966年拆除。

  普济寺

  普济寺位于崂山区王哥庄镇东台村。创建于唐代。据传该寺为普丰和尚所建,为峡口庙之下院,早已倾圮,现无垣。

  林花庵

  林花庵位于城阳区惜福镇东葛家村。创建于唐代。据传该庵为峡口庙之下院,清代已倾圮,现无垣。

  白云庵

  白云庵又名上庵。位于崂山区沙子口镇巨峰南麓。创建于唐代。明代憨山和尚撰写的《万历年重修碑》记有:“白云庵为古刹,至嘉靖间,全真朴一向重起之。”明代黄宗昌《崂山志》载:“白云庵在巨峰南麓,今为玉皇殿。”清代该庵倾圮,现无垣。

  普庆庵

  普庆庵位于崂山区王哥庄镇白云洞西。创建于宋代。1939年时该庵已破旧,居士王悟禅夏季在此栖居,后倾圮,现不存。

  歇佛寺

  歇佛寺位于城阳区惜福镇惜福镇村。创建于明初。即墨城南淮涉寺之大石佛,系在崂山雕成,运送时在此暂歇故名,该村旧时亦名歇佛村。解放前该寺渐圮,现无垣。

  毗卢庵

  毗卢庵位于城阳区惜福镇傅家埠村东。创建于明代。在歇佛寺南,地势平行,有庙田30亩,禅宇甚盛。解放初期为小学所用,1959年时已破烂不堪,尚有僧1人。1966年拆除。

  大明寺

  大明寺位于城阳区夏庄镇寺后村。创建于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年)。明代郭氏夫妻乐善信佛,建大明寺。清末该寺倾圮,1958年拆除。

  铁佛庵

  铁佛庵位于崂山区王哥庄镇青山村西铁佛洞。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原为佛寺,明万历年间道姑刘贞洁居此修真,民国初年该庵渐圮。

  朝阳庵

  朝阳庵又名浮山寺、朝阳寺、潮阳庵、全圣观。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该庵由明代进士黄作孚修建,为其隐居读书处。民国初年,追随肃亲王的曾明本于复辟失败后将此庵改为道观,名全圣观,并在此出家为道士。

  洪门寺

  洪门寺又名西莲台、西莲寺、莲台寺。位于城阳区夏庄镇崂山水库南岸莲台村。创建于明代。该寺由自华和尚修建,内供丈八佛像,自华死后,其弟子18人共建砖塔葬师。清乾隆末年已毁,道光年间拆除。

  清凉院

  清凉院又名李村院。位于李沧区李村南庄。创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1~1620年)。该院原为尼姑庙,1939年时尚完好,住持为界和和尚,有僧3人。1959年时有僧1人、尼姑2人、寄居1人。1985年,落实宗教政策,迁入湛山寺。

  海印寺

  海印寺位于崂山区王哥庄镇太清宫前。创建于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年)。明代高僧憨山于万历十三年起在太清宫三清殿前建海印寺,万历十六年建成。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皇帝降旨毁寺复宫,现仅存该寺遗址。

  观音寺

  观音寺又名观音庵、北斋庵。位于城阳区流亭镇流亭村南。创建年代无考,明万历年间重修。旧时该寺香火甚盛,后渐圮,1958年拆除。

  菩萨庙

  菩萨庙又名文殊普贤庙、清华庵。位于李沧区东李村。创建于明代。1939年时该庙尚完好,住持为尼姑龙界,有尼姑2人。解放后一度由供销社使用,1959年时已破败不堪。

  于姑庵

  于姑庵位于市北区错埠岭。创建于明代。明清两代此庵属崂山之寺院,因明代有于氏女在此出家,故名。清光绪三十四年重修和扩建,共有殿宇和房舍25间。1939年时该庙住持为尼姑玉芳,共有尼姑5人。1959年时仍有尼姑3人。该庵现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风洞

  清风洞位于崂山区王哥庄镇泉心河南岸之日起石。创建于明代。尼姑广住居此处苦修18年,旧时洞前有弥罗庵故址。现该庙已倾圮,无垣。

  莲花庵

  莲花庵位于即墨市鳌山卫镇之北。创建于明代。该庵为崂山洪门寺(西莲台)之下院,现已倾圮。

  大石寺

  大石寺又名大士寺、大士庵、石湾庙、石院庙。位于崂山区沙子口镇石湾村西山。创建于明代。该寺有大殿3间,内祀观音,又有庙田60亩。1939年时尚完好,住持为义仁和尚,有僧4人。解放后,该寺改作小学,1966年拆除。

  清凉寺

  清凉寺位于崂山区沙子口镇小风口南,创建于明代初年。清末该寺已倾圮,现无垣。

  石门庵

  石门庵位于崂山区北宅镇七口峪村南。创建于明代中期。该庵在石门山南麓,内祀观音,清乾隆年间重修。1956年该庵倾圮。

  白榕庵

  白榕庵又名姑子庙。位于崂山区王哥庄镇曲家沟村东。创建于明代。该庵为明代崔介庵所建,原为尼姑庙,后为道观。解放前该庵已倾圮。

  超然庵

  超然庵又名姑子庙、草庵。位于城阳区惜福镇超然村。该庵约建于明代初年,久圮无垣。

  华严寺

  华严寺又名华严庵。位于崂山区王哥庄镇返岭后村西。创建于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该寺是崂山现存规模最大的寺院。该寺原称华严庵,1931年更名为华严寺,1939年时住持为莲桥和尚,有僧40人,1959年时尚有6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寺内之神像、供器、经卷、文物、碑碣等全被捣毁焚烧。1987年局部修复。该寺现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十梅庵

  十梅庵位于李沧区楼山后乡十梅庵村。创建于清代。旧时该庵因有梅10株而得名,内供佛像,壁间有胶州宋孝真所画之墨竹。该庵因年久失修,1957年倒塌。

  灵圣寺

  灵圣寺位于崂山区王哥庄镇解家河村。创建于清代后期。该寺境颇幽静,为华严寺之下院。1939年时尚完好,住持为能高和尚,有僧2人。该寺在1959年时已破旧不堪,现已倾圮。

  编辑本段崂山十二景

  1巨峰旭照 见“巨峰” 2龙潭喷雨 见“龙潭瀑” 3明霞散绮 从太清宫北上,行约3公里左右,在竹树葱笼、绿荫掩映中便是明霞洞。这里背后石峰耸立,山高林密,前望群峦下伏,峭壑深邃,每当朝晖夕阳,霞光变幻无穷,因而被列为崂山十二景,称“明霞散绮”。清代高密文人孙风云有诗赞曰:“拾级不辞劳,松篁涨晚涛。岚光拔地峻,海色逼天高。绝顶霞粘屐,精庭雪晕袍。三壶皆似削,俯势瞰灵鳌。” 4太清水月 在太清宫看海上月出,别有一番情趣。当万籁俱寂之时,光洁的月亮被一团金辉托出海面,溶溶月色倾洒海面,浮光潋滟,玉壶冰镜。岸边清风掠竹,细浪轻拍,景色幽奇绝伦。这便是崂山十二景中的“太清水月”。清代文人林绍言有诗赞曰:“相约访仙界,今宵宿太清。烟澄山月小,夜静海潮平。微雨五更冷,新秋一叶惊。悄然成独坐,细数晓钟声。” 5海峤仙墩 海峤仙墩是指崂山头南部的八仙墩,崂山头距太清宫7公里,是由海蚀岩洞组成的奇特自然风貌。崂山头的南部,由于海浪多年冲击,崖岸断落如厦,崖下海中有十多块两米高的石墩,神话传说八仙过海时曾在此小憩,因名八仙墩。此处风劲浪高,波涛汹涌,极为惊险,被誉为“崂山第一奇景”,在崂山十二景中称“海峤仙墩”。明代高僧憨山有诗赞曰:“混沌何年凿,神功此地开。势吞沧海尽,潮压万山回。洞宇今何在,仙人去不来。蓬莱应浪藉,身世重堪哀。” 6那罗佛窟 自华严寺沿山涧西上即达那罗延窟,这座天然的石洞宽7米,高、深各10余米,四壁如削,洞顶有一圆洞,颇似火山喷口,天光由此圆孔透入,据 那罗佛窟

  僧人说那罗延佛就是在窟中修炼成正果。如此巨大的花岗岩洞国内尚不多见,在崂山十二景中,称“那罗佛窟”。清代即墨文人黄玉瑚有诗赞曰:“荒山留佛骨,卓锡何年至那罗延窟存,东来识大意。” 7云洞蟠松 白云洞在崂山东部,华严寺西北,太平宫西南35公里处,坐落在海拔400多米的高山上,其景物之清奇,风光之绮丽,则又别具一格。白云洞由巨石架成,左为青龙石,右为白虎石,前为朱雀石,后为玄武石。洞石岩顶上有一名为“华盖”的古松,势如腾龙,绿荫冉冉,覆盖全洞,在崂山十二景中称“云洞蟠松”。蓝水有诗赞曰:“白云深处白云洞,日日洞口白云封。惊看云中龙出没,一株洞后百年松。” 8狮岭横云 狮子峰在太平宫东北,几块巨石相叠,侧看成岭,竖看成峰,状若雄狮,横卧在苍茫云雾中,海风吹来,白云宛若游龙,翩若惊鸿,在阳光的照射下,景色十分绚丽。但狮子峰最壮美的景色是“狮峰观日”,人们在狮峰观罢日出,趁晓雾未开,方可尽情地领略“狮岭横云”的妙趣,因而列入崂山十二景。明代即墨文人黄宗臣有《宿狮子峰》诗:“石上开樽有浊醪,海天东望月轮高。夜声时到秋山寺,半是风声半是涛。” 9华楼叠石 见“华楼峰” 10九水明漪 见“北九水”  11岩瀑潮音 潮音瀑原名鱼鳞瀑或玉鳞瀑,因其声似潮涌,自1931年始更名。潮音瀑是北九水的尽头,四面峭壁环绕,东南高壁裂开如门,瀑布从此泻下,山谷轰鸣,声如澎湃怒潮。清代山东抚军崔应阶有诗赞曰:“何处<崖万壑雷,高峰云静石门开。盘空舞雪飞泉落,扑面银花细雨来。碧水澄潭湛洗涤,青松白石任徘徊。支筇未尽游观兴,樵唱遥从天际回。” 12蔚竹鸣泉 蔚竹庵在北九水村东北的凤凰山下,位居海拔550米高处,蔚竹成林,苍松竞茂,怪石奇秀,涧溪成韵,泉水汀咚,清新幽静,在崂山十二景中称“蔚竹鸣泉”。清代胶州文人王大来有诗赞曰:“玄都近在最高峰,石磴追寻樵客踪。履下泉声三十里,杖边山色一千重。深藏胜境疑无路,绿到仙宫遍是松。更喜道人闲似我,邀看万朵碧芙蓉。”

  编辑本段崂山旅游

  现在,崂山[2]风景区为游客创造了更好的旅游环境:先后改善了水 崂山景区分布图

  [3]、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拓宽整修了三条旅游公路干线,新建了停车场和数公里登山步道。同时,还建设了崂山度假村。它由仰口国际旅游度假村、流清河旅游度假村、北九水旅游度假村三部分组成。青岛崂山美丽的观光旅游和舒适的休闲度假吸引着各地中外游客的竞相到来。 目前崂山游览线路共有四条其中陆路三条(南线,东线,中线),水路一条。 各景区及其他景点均可分几次按不同旅游线路作较全面的游览这座被誉为“海上名山第一”的世外桃源,留给人们韵味清新而悠长感觉。 崂山景区主要包括巨峰(崂山顶峰)、流清(乘车观海佳地)、太清(崂山最著名道观所在地)、棋盘石(佛教特色)、仰口(海滨度假胜地)、北九水(山水结合的峡谷风貌)、华楼(花岗岩叠石风貌)几个游览区,其中,流清——太清——棋盘石——仰口在同一游览线上。

  编辑本段南线

  由香港东路或东海东路向东经沙子口,登赢,流清河奔太清宫,主要游览太清景区。如果时间允许,可再去上清景区或去巨峰景区;也可去棋盘石景区。此条游览路线距离近,可观几个著名景点,并可当天轻松往返。一般旅行社能安排走这条线,也是最繁忙的崂山旅游线路。 乘坐旅游专线车或几个包乘出租车十分方便,可减轻登山之劳累。如乘104路,113路,304路公交车也可游览此线。

  编辑本段东线

  由李沧区李村出发,先向北转东,经惜福,王哥庄到仰口主要游览仰口景区,如果早晨出发时间较早,游览行程紧凑,剩余时间较多,可向南游览棋盘石景区或直奔太清景区由南线返回。 根据同行人员数量,包乘中巴车或出 崂山云海

  租轿车,一日内可游完东线和南线主要景点。若乘123路,312路,106路公交车,一般只能游览东线。

  编辑本段中线

  也是由李沧区李村出发,向东经北龙口转北,经北宅,乌衣巷赴北九水景区。若时间允许,此线可于途中游览华楼景区;亦可驱车经柳树台攀巨峰,步行过潮音瀑亦可达巨峰。由大崂观可转赴仰口景区。 可包乘出租车或乘107路,110路,311路,365路公交车抵达。

  编辑本段水路

  由青岛湾旅游码头乘船游览海上风光,在太清湾登陆,主要游览太清,上清景区。

  编辑本段巨峰景区

  与南线乘车方式相同,在大河东站下车即可到达巨峰景区的收费站。由观光车将游客沿盘山公路载至索道站,游客可在车上欣赏沿途石壁上的关于崂山历史文化的石刻,在索道站可选择体验乘索道上山和沿石路上山的不同乐趣。

  编辑本段门票价格

   旺季 4月1日-10月31日 巨峰游览区门票: 80元/人;进山车费15元/人;索道40元/人、次 流清游览区—棋盘石游览区—仰口游览区 进山门票: 70元/人 北九水游览区进山门票: 50元/人  淡季 11月1日-来年3月31日 巨峰游览区进山门票: 50元/人 流清游览区—棋盘石游览区—仰口游览区 进山门票: 50元/人 北九水游览区进山门票: 30元/人 华楼游览区全年票价: 10元/人  索道巨峰索道的票价:单程40元/人,往返80元/人 太清索道的票价:单程45元/人,往返80元/人 仰口索道的票价:单程35元/人,往返60元/人

  编辑本段优惠政策

  崂山风景区对特殊群体的优惠政策 1、对国内外70岁以上老年人和我国离休人员,持有效证件免费进山。60岁以上老年人,持有效证件半价优惠。有效证件为身份证、户口本、离(退)休证、老年人优待证、护照、驾照、港、澳、台同胞通行证。 2、对全国残疾人凭残疾人证,享受进山费免费的优待政策。 3、对现役军人持新版军官证、士兵证免购门票;伤残军人凭伤残军人证件免费进山;军车免费。 4、身高12米以下的儿童进山免费;全国各大、中、小学校学生持学生证,进山费半价。 5、新闻单位工作人员凭记者证免费进山。 6、 “五一”和“十一”节假日期间,对青岛市市级以上(包括市级)的劳动模范、优秀党员、优秀教师、十佳市民、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士凭有效证件免费进山。 7、对青岛市市民办理进山年卡,即向景区管委交纳人民币220元和照片后,办理进山年卡一张,一年内可持卡不限次数地进入景区各游览区。

  编辑本段崂山交通

  目前崂山游览线路共有四条其中陆路三条(南线,东线,中线),水路一条。 南线:由香港东路或东海东路向东经沙子口,登赢,流清河奔太清宫,主要游览太清景区。如果时间允许,可再去上清景区或去巨峰景区;也可去棋盘石景区。此条游览路线距离近,可观几个著名景点,并可当天轻松往返。 乘坐旅游专线车或公交车104路,113路,304路公交车游览此线都十分方便,可减轻登山之劳累。 东线:由李沧区李村出发,先向北转东,经惜福,王哥庄到仰口主要游览仰口景区,如果早晨出发时间较早,游览行程紧凑,剩余时间较多,可向南游览棋盘石景区或直奔太清景区由南线返回。 根据同行人员数量,包乘中巴车或出租轿车,一日内可游完东线和南线主要景点。如果乘123路,312路,106路公交车,一般只能游览东线。 中线:也是由李沧区李村出发,向东经北龙口转北,经北宅,乌衣巷赴北九水景区。若时间允许,此线可于途中游览华楼景区;亦可驱车经柳树台攀巨峰,步行过潮音瀑亦可达巨峰。由大崂观可转赴仰口景区。可包乘出租车或乘107路,110路,311路,365路公交车抵达。 水路:由青岛湾旅游码头乘船游览海上风光,在太清湾登陆,主要游览太清,上清景区。 除巨峰景区目前尚未开放外,各景区及其他景点均可分几次按不同旅游线路作较全面的游览这座被誉为“海上名山第一”的世外桃源,留给人们韵味清新而悠长

  编辑本段公交线路

  北九水:365、110、311、112(只能到达景区外卧龙村位置) 华楼:365、110、311、112 到“兰家庄”站 以上四路公交车都先到“华楼” ,然后到“北九水”为终点站。 365:大港二路—北九水,一天4班定点发车。 大港二路:5:30 7:40 13:00 14:50 北 九 水:7:40 9:20 14:50 16:40 110:台东—北九水,一天2班定点发车。 台 东:6:30 14:00 北九水:8:00 15:30 311:火车站—北九水,一天5班定点发车。 火车站:6:45 7:45 8:30 13:00 15:00 北九水:8:25 9:25 10:10 14:40 16:40 112:沧海路—卧龙村,30分钟左右一班车。 沧海路:4:40—18:10 卧龙村:6:00—19:30 仰口:312、371、106、383 110:台东—仰口,1小时左右一班车。 台东:6:00—16:30 仰口:8:00—18:30 312:轮渡—仰口,一天2班定点发车。 轮渡:7:30 14:20 仰口:9:50 16:40 371:昌乐路—仰口,一天2班定点发车。 昌乐路:6:00 15:20 仰 口:8:00 17:00 106:李村—垭口,一天2班定点发车。 李村:7:10 14:00 垭口:9:00 16:00 383:海大崂山校区—仰口 (半小时左右一班车 ) 海大崂山校区:6:15-18:30 仰口:7:20-19:35 巨峰、太清:304、104、802、113 304:轮渡—流清河,车次较多。 轮渡:6:00—17:30 流清河:7:50—19:20 104:台东—流清河,40分钟左右一班。 台东:5:00—17:50 流清河:6:10—19:00 802:火车站—流清河,一天3班定点发车。 火车站:6:30 11:00 15:00 从火车站到流清河需时约1个小时,到达后即往回返。 113:沧海路—流清河,每天7班定点发车。 沧海路:4:50 6:00 7:00 8:00 15:30 16:30 17:40 从沧海路到流清河需时约1小时15分钟,到达后即往回返。

  编辑本段崂山绿茶

  崂山绿茶原产于青岛崂山,是南方茶树“南茶北引”近10年的成果。以绿茶为主,兼有少量乌龙茶,红茶,花茶青岛崂山耐冬绿茶园。是中国种植茶叶的最北界,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肥沃的土地、高山云雾、昼夜温差大,驰名中外的水源地,培育出的崂山茶和崂山绿茶,其色、香、味、韵、型俱佳。 崂山海 沙滩沙子柔软,海中有水母,还可以游泳,沙滩上还有螃蟹,还有鱼,就算秋天去站在水里也不冷。

  一、青州移民来的即墨黄氏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6月,即墨城人黄肇豦苠为现田横镇巉山村的《黄氏祖谱》作《序》中称:“吾黄氏居墨者约十一族,其支繁而派衍者,曰:城里族、西关族、西流族、埠南族、荆沟族及巉山族。均称自明永乐年间迁墨,而始祖之讳多以‘景’字排,其为同姓而更同宗当无可疑。顾前明先太保祖梓山公创立吾《黄氏宗派图》只与西关族联谱,称西关之始祖讳景让者,未知与吾始祖为伯叔兄弟,其余未之载,诚慎之也!”这是目前为止对即墨黄氏源流最为系统的记载。依此搜集黄氏族谱,除得到“支繁而派衍者”六族外,又搜集到坊子街族。现将族谱记载分述如下:

  城里族是即墨黄氏人口最多的一族。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黄嘉善始修城里族黄氏族谱(后称《即墨黄氏宗派图》),黄嘉善为此谱作《序》中称:“吾宗故青州籍也,徙而居墨不知何时。善幼侍大父,大父能言之,然亦莫详其自何代始也。”此族以黄景升为一世祖,“相传自益都县棘林村迁居即墨东关”。1940年该族谱记载族人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河北、福建等省;山东省文登、莱阳、诸城、胶州、海阳、安丘、高密、青岛等县、市;即墨市的城里、大韩村、果园、卧龙、山阴、上庄等约40个村庄。

  西关族(埠南族、荆沟族)是即墨黄氏人口较多的一族。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黄道灿、黄道章为此谱作《序》中称:“余黄氏自永乐二年由青郡徙即墨之西关。”此族以黄景扬为一世祖。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黄建梓、黄世锦在续修谱《序》中称:“至顺治四年,又被河水浸泛,基地无存,我族人各择里而处,可慨也!”埠南(今为通济街道黄家埠南村)和荆沟(今为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街道金沟村)两族的族谱与西关族完全一样。可见,西关、埠南、荆沟三族应为一族。埠南、荆沟两族均是顺治四年河水泛滥族人择里而搬迁的,其中埠南族先迁到灵山镇三泉庄,后又分支到埠南村繁衍起来。1931年该族记载族人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陕西等省;山东省的胶州、福山、青岛市崂山区、城阳区等县、市;即墨市的西关、窑头、黄家埠南、大信村、官路埠、毛公泊等约77个村庄。

  西流族1645年(明崇祯十五年)黄弘裕为黄家西流《黄氏族谱》作《序》中称:“余族故籍青州,自我始祖讳得于永乐二年诏徙实墨,家于邑之东关,生五子,命名同景,讳景端乃吾西流之二世祖也。”此族以黄得为一世祖,黄景端为二世祖。1917年该族谱记载族人分布在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山东省烟台市、青岛市城阳区、崂山区等县、市;

  即墨市的东关、黄家西流、周家屋子、

  槐树沟

  等约12个村庄。

  巉山族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黄肇桂始修巉山《黄氏族谱》,城里族黄肇豦苠为其作《序》。此族以黄原僧为一世祖,黄景仁、黄景春、黄景仕为二世祖。1936年该族谱记载族人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山东省高密县;即墨市巉山村、黄家山、蒲渠、杨头等约10个村庄。

  坊子街族是目前发现的即墨黄氏人口最少的一族。此族谱序言部分已残缺不全,仅可查到1867年(清同治六年)黄鸿光续修族谱时写的《序》中记载,一世祖黄景让“配于氏、继胡氏、子二,葬于文昌阁下,此墓与讳景升祖墓东西并列,接前明太保祖修谱,此族与讳景升祖具一世,称未知为亲从兄弟,上世则愈无考焉。”1927年该族谱记载族人分布在即墨的坊子街、庄头、北阁里、郭集、下疃、龙湾头、蒲洼、郭庄约8个村庄。

  以上各族谱记载的共同点,一是大部分明确记载是明永乐年间由青州徙墨。其中最详细的是西流族、西关族均记载为明永乐二年,并为诏徙;尽管黄嘉善为城里族族谱作《序》时未说明年限,但作为城里族名人黄肇豦苠为巉山族族谱作《叙》时,也说明了城里族为永乐年间徙墨。目前黄氏各族在即墨者绝大部分在20世左右,这说明其先祖到即墨时间基本相同。同时,各族均以“景”字辈为一世祖或二世祖。

  上述即墨黄氏各族谱只记载由青州徙墨,只有城里族族谱详细记载为益都县棘林村。2000年夏,通过对棘林村进行实地调查得知:棘林村属今青州市郑母镇。郑母镇位于青州市东偏南20公里处,吉林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南1公里处。1948年当地解放后,棘林村改称吉林村。村中有一条10多米宽东西方向的大街。当地人说,吉林村多年前位于海边,1975年曾在村北挖出船锚。目前村里共270户,1040人。村南之太平岭上有太平庙,“文化大革命”时被破坏,庙中有一石碑,碑上记载黄姓捐款等事项。村里老人说,即墨和这里有来往,1949年前即墨还有人来太平庙烧香。此村现在无黄姓。吉林村姓氏较多,有赵姓、李姓、孙姓等。各姓族谱均记载是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来的。

  经过综合调查分析,得出如下推论:即墨黄氏大多是明永乐初年奉旨由青州迁来的。他们应该是原青州吉林村的一个近支家族。而吉林村原处于海边的荒凉地带,村中各姓族谱均记载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黄氏应是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到棘林村后,又于明永乐年间奉旨迁到即墨。

  二、鳌山卫军户随军而来的即墨黄氏

  即墨还有几个村庄的黄氏是在明初建鳌山卫时从云南迁来的军户。据王村镇上古屯村和下古屯村《黄氏族谱》记载:“吾黄氏本直隶扬州府泰州安常县福安场人也。大明初,先祖以充军有微劳,始充总旗,继受百户,分封守御于雄崖所,盖袭职十世焉。厥后,明鼎革而袭职停,家道日微,遂徙于乡。长支处东屯(上古屯),二支处西屯(下古屯)。”同时记载其一世祖于1373年(明洪武六年)2月24日征进贵州等处,阵亡。其二世祖黄贵于1414年(明永乐十二年))升百户,后十世皆世袭。其十世祖黄世荣于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任百户,出戍古北口外,归至途中在店房内为贼所害。同宗的还有居住在王村镇的黄官屯、丰城镇黄家庵子村(清光绪年间出古庄屯前来)的黄姓。他们都是黄兴和黄世荣的后人。

  鳌山卫镇东里村和南选村居住的黄氏是同宗,族谱已失,祖传是五世祖由云南迁入鳌山卫。灵山镇西黄家庄的黄氏与居住在鳌山卫镇东里村和南选村黄氏是同宗,他们于1760年前后弟兄4人由鳌山卫迁来,时值清政府裁减卫所,祖先失去官职,为生计迁到西黄家庄村。黄英是鳌山卫百户,他的后代应该是现居住在鳌山卫镇东里村、南选村黄氏和后期迁到黄家庄的黄氏。

小云南人不是越南人。小云南即云南说,似有道理,而笔者不敢苟同。今滇省尚有云南驿、祥云县、云津桥等地名,独不见"小云南"之记载。

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数次派使臣诏谕占据云南的梁王归顺,均遭拒绝,遂令傅友德、沐英率军征伐。傅友德征云南时带来的三十万大军,大部留驻云南,分拨于卫所。直到洪武末、永乐初,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一万五千余户,七万余人。这些军户虽大部分原籍并非云南,但长期驻守云南各地,妻室大部为云南土著之民之女,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子女是在云南出生,后来迁到山东而以云南为原籍,而迁居到山东的云南同乡们居地贯以小云南名之以示对云南故地的纪念,此为情理之中。但云南并非就是"小云南"。

小云南在山东说

小云南在山东的说法较为普遍,也被多数人所认同。

现收藏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王姓家中《王氏谱书》,即王春芳始修于1958年,王彦兴续修于1985年。其内容有谱序、世系等。谱书中所记王氏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辽宁入旗。所记"小云南"人小脚指甲分辨复形的特征和王氏从满习俗为其他谱书所不多见。

又据李林所著《满族宗谱研究》一书中宗族迁徙篇所记:"由山东迁居关外的汉人,在籍贯上有两种,一种是山东小云南,一种是原籍云南,又迁到山东。小云南究竟在何处辽宁省岫岩县《王氏谱书》记载:顺治八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从山东小云南大榆树迁来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由此来判断,所谓的'小云南'乃泛指山东登州、莱州、青州一带的地方,并非现在云南省地方。"

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商业局张锡印所藏《张氏家谱》记载,张氏迁吉前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下",于清道光年间迁居吉林。这亦把小云南定在山东。另有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三胞亲友联谊会会长马镇洛先生所存《马氏家谱》所记,马氏原居"山东小云南马家庄",清乾隆时迁吉林永吉县缸窑镇,后迁舒兰县白旗镇。

以上谱书记载,证实了小云南不在山西,也非指云南省而就在山东一说。并且,其地域范围在莱州、登州、青州即今山东半岛地区。

小云南在山东,已为大部分民间家谱记述佐证。那么小云南在山东何地呢

明朝初年,倭寇不断侵扰沿海地区,今山东青岛地区,北东南三面环海,以山为岸,港湾交错,岛屿罗布,是为海防重地,为防倭寇侵袭,自洪武中先后在登、莱、青三州,设置七卫、十二所,即安东卫分辖东海中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隶青州府。大嵩卫分辖海阳所、大山所。靖海卫分辖宁津所。成山卫分辖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威海卫分辖金山左所、奇山所,隶登州府。灵山卫分辖夏河寨前所、王徐寨前所,隶莱州府。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开始在今山东即墨市东20公里边海筑城设防,并于建文四年(1402年)置鳌山卫(即今即墨鳌山卫镇)、分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在今即墨市丰城乡雄崖所)和浮山备御千户所(在今青岛市浮山所)划境而治,直隶莱州府。直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卫所等裁并于即墨县。

鳌山设卫后,明政府先后从云南乌撒卫等地调来许多军队,这些军队又自鳌山卫分拨到登莱青各卫所。其中仅鳌山卫辖墩堡四十余处,迁入军户约七万余人。这些军户的祖籍遍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乃至云南等广大地区。随傅友德平定云南后,便落籍云南守乌撒实行军屯。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滇,至永乐初年,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第二代也已长成。况且当年从军之时大部分只身一人,少数妻室家小是在驻守云南后随军,而独身者则多与当地女子结合成家,故转驻鳌山卫后,他们多以云南为原籍。查今山东省《即墨市地名志》记载,今即墨市30个乡镇近1000个村庄,半数民户多称祖籍为云南,或云南乌沙(撒)卫。亦有云南"槐阴县"、"威宁"、"毕阳县"、"乐歌屯"、"照阳山前"、"狮子口"、"凤仪县"、"哥嘎县牛角胡同"。而多数家谱为"云南乌沙(撒)卫,大槐树"或"乌沙(撒)卫槐树沟、大槐树里头"等。独无"小云南"字样。其迁移时间多为洪武末至永乐年间。而以随徐辉祖自云南乌撒卫转防鳌山卫者为多。《明史·四川土司传》说,乌撒,元置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蛮夷复叛,傅友德、沐英,因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四府离四川较近,上报朝廷,请将四府改隶四川获准。直到清雍正年间鄂尔泰命改土归流,因东川距昆明近而距成都远,经奏准将东川、镇雄、乌蒙复隶属云南,乌撒则隶属贵州。又据明万历版《即墨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墨县人口为13480户,126800人。这其中鳌山设卫后一次性自云南迁来军户就达7万余人,占当时即墨总人口的60%还多,而这些军户以鳌山卫为中心分屯在即墨东部沿海,北至雄崖,南至浮山,包含今即墨全境和青岛市区。明代,鳌山卫是即墨的政治、军事中心,自云南迁来的军户,集居在这一地区,为不忘云南故地又区别于云南,而以小云南之名称于此地,是在情理之中。今吉林省的九台市东北部、舒兰市的西北部、榆树市的西南部这一地区沿松花江两岸即有"小昌邑"之称,正史虽不见记载,民间却广为流传。其名则源于清代乾隆以后,这一带属奉天府永吉州巴彦鄂佛罗防御旗管辖,而这一带的居民80%是在清代康熙以后来自山东莱州府昌邑县,为不忘故土,故冠以"小昌邑"之称。

另据今山东省昌邑县《谭府万世谱书》所记"……余谭氏之相传,于元明之际,自小云南鳌山卫迁邑城之北、潍水之东,庄名海眼……"该谱系谭玉湘修于清朝光绪年间,谭春和作序。这一记载明确表述了谭氏迁昌邑之前,原居住在鳌山卫,而鳌山卫即设在小云南这一地方。这种表述再清楚不过的说明了小云南即指今山东省即墨市东部沿海和青岛市区。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马氏家谱》序言中亦表述了马氏原居"山东即墨小云南马家庄",于清代迁吉林省永吉县的缸窑,后又迁到舒兰县的白旗镇。这些都足以说明小云南在山东,而确切地点在山东即墨东部沿海一带。

在今山东威海、烟台、潍坊等地区以及今东北诸省,许多姓氏家谱和口碑流传提及"小云南"之名。可以想见,这些家族的祖先必是洪武至永乐年间集居小云南(鳌山卫)的军户,自明中后期自小云南又迁徙到各地,因而在家谱中则有山东小云南字样。笔者的祖先,则是于明洪武十四年随傅友德入滇,又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转防鳌山卫(自永乐以后鳌山卫地区开始有"小云南"之称),又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北上,兄弟五人一迁北京上林苑,两迁潍邑(今潍坊),一迁渔营,一迁海眼。笔者祖先即为海眼谭氏,又于清乾隆年间迁居吉林。

综上可知,"小云南"不在山西,也不在云南。小云南在山东,其具体地点即指今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

小云南是由云南北归的兵户聚集居住区域,这些人通常戏称这样的地方是"小云南",在山东,其具体地点即指今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在山东的潍坊等地也有由云南北归而聚居的区域,也叫"小云南"

小云南即云南说,似有道理,而笔者不敢苟同。今滇省尚有云南驿、祥云县、云津桥等地名,独不见"小云南"之记载。

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数次派使臣诏谕占据云南的梁王归顺,均遭拒绝,遂令傅友德、沐英率军征伐。傅友德征云南时带来的三十万大军,大部留驻云南,分拨于卫所。直到洪武末、永乐初,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一万五千余户,七万余人。这些军户虽大部分原籍并非云南,但长期驻守云南各地,妻室大部为云南土著之民之女,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子女是在云南出生,后来迁到山东而以云南为原籍,而迁居到山东的云南同乡们居地贯以小云南名之以示对云南故地的纪念,此为情理之中。但云南并非就是"小云南"。

小云南在山东说

小云南在山东的说法较为普遍,也被多数人所认同。

现收藏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王姓家中《王氏谱书》,即王春芳始修于1958年,王彦兴续修于1985年。其内容有谱序、世系等。谱书中所记王氏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辽宁入旗。所记"小云南"人小脚指甲分辨复形的特征和王氏从满习俗为其他谱书所不多见。

又据李林所著《满族宗谱研究》一书中宗族迁徙篇所记:"由山东迁居关外的汉人,在籍贯上有两种,一种是山东小云南,一种是原籍云南,又迁到山东。小云南究竟在何处辽宁省岫岩县《王氏谱书》记载:顺治八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从山东小云南大榆树迁来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由此来判断,所谓的'小云南'乃泛指山东登州、莱州、青州一带的地方,并非现在云南省地方。"

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商业局张锡印所藏《张氏家谱》记载,张氏迁吉前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下",于清道光年间迁居吉林。这亦把小云南定在山东。另有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三胞亲友联谊会会长马镇洛先生所存《马氏家谱》所记,马氏原居"山东小云南马家庄",清乾隆时迁吉林永吉县缸窑镇,后迁舒兰县白旗镇。

以上谱书记载,证实了小云南不在山西,也非指云南省而就在山东一说。并且,其地域范围在莱州、登州、青州即今山东半岛地区。

小云南在山东,已为大部分民间家谱记述佐证。那么小云南在山东何地呢

明朝初年,倭寇不断侵扰沿海地区,今山东青岛地区,北东南三面环海,以山为岸,港湾交错,岛屿罗布,是为海防重地,为防倭寇侵袭,自洪武中先后在登、莱、青三州,设置七卫、十二所,即安东卫分辖东海中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隶青州府。大嵩卫分辖海阳所、大山所。靖海卫分辖宁津所。成山卫分辖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威海卫分辖金山左所、奇山所,隶登州府。灵山卫分辖夏河寨前所、王徐寨前所,隶莱州府。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开始在今山东即墨市东20公里边海筑城设防,并于建文四年(1402年)置鳌山卫(即今即墨鳌山卫镇)、分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在今即墨市丰城乡雄崖所)和浮山备御千户所(在今青岛市浮山所)划境而治,直隶莱州府。直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卫所等裁并于即墨县。

鳌山设卫后,明政府先后从云南乌撒卫等地调来许多军队,这些军队又自鳌山卫分拨到登莱青各卫所。其中仅鳌山卫辖墩堡四十余处,迁入军户约七万余人。这些军户的祖籍遍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乃至云南等广大地区。随傅友德平定云南后,便落籍云南守乌撒实行军屯。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滇,至永乐初年,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第二代也已长成。况且当年从军之时大部分只身一人,少数妻室家小是在驻守云南后随军,而独身者则多与当地女子结合成家,故转驻鳌山卫后,他们多以云南为原籍。查今山东省《即墨市地名志》记载,今即墨市30个乡镇近1000个村庄,半数民户多称祖籍为云南,或云南乌沙(撒)卫。亦有云南"槐阴县"、"威宁"、"毕阳县"、"乐歌屯"、"照阳山前"、"狮子口"、"凤仪县"、"哥嘎县牛角胡同"。而多数家谱为"云南乌沙(撒)卫,大槐树"或"乌沙(撒)卫槐树沟、大槐树里头"等。独无"小云南"字样。其迁移时间多为洪武末至永乐年间。而以随徐辉祖自云南乌撒卫转防鳌山卫者为多。《明史·四川土司传》说,乌撒,元置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蛮夷复叛,傅友德、沐英,因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四府离四川较近,上报朝廷,请将四府改隶四川获准。直到清雍正年间鄂尔泰命改土归流,因东川距昆明近而距成都远,经奏准将东川、镇雄、乌蒙复隶属云南,乌撒则隶属贵州。又据明万历版《即墨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墨县人口为13480户,126800人。这其中鳌山设卫后一次性自云南迁来军户就达7万余人,占当时即墨总人口的60%还多,而这些军户以鳌山卫为中心分屯在即墨东部沿海,北至雄崖,南至浮山,包含今即墨全境和青岛市区。明代,鳌山卫是即墨的政治、军事中心,自云南迁来的军户,集居在这一地区,为不忘云南故地又区别于云南,而以小云南之名称于此地,是在情理之中。今吉林省的九台市东北部、舒兰市的西北部、榆树市的西南部这一地区沿松花江两岸即有"小昌邑"之称,正史虽不见记载,民间却广为流传。其名则源于清代乾隆以后,这一带属奉天府永吉州巴彦鄂佛罗防御旗管辖,而这一带的居民80%是在清代康熙以后来自山东莱州府昌邑县,为不忘故土,故冠以"小昌邑"之称。

黄弘裕简介历史话题

  楼主你好!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啊?说清楚点再问有这么困难么!?谁能给你一个准确的答案啊!以下是我在网上查到的关于黄弘裕的历史人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