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儒家思想主要讲了些什么?
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字:仁。“仁”是评价一切打着儒家招牌的思想、制度、人物的唯一标准,违背了“仁”,就算是孔子本人也不是真儒家。
“仁”是什么?仁者,爱人。“仁”其实就是人人心中都有的一点“恻隐之心”,因为人人都有,所以才说人性本善,所以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正因为人人都有,所以它才可以被发扬,被实践。
“仁”是可实践,也必须实践的,不是束之高阁用来空谈的东西。最基础的实践方法就是“孝”,人生下来就会依恋父母,这种依恋是子女对父母的爱,这种爱就是孝,孝的本源就是“仁”(但是要分清楚真孝和愚孝)。一个孝顺的人并不一定是“仁”的人,但是一个不孝的人绝对不可能是一个“仁人”,所以才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因为爱父母,推己及人,引申出来,所以要爱妻儿、爱兄弟姐妹,爱亲戚朋友,爱国族同胞,爱天下人。基于此,而产生一整套社会规范,称之为“礼”。礼的本质是“仁”,这是万古不变的,但礼的形制却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果死守传统礼制,而不知变通,那反而是不仁的,所以才说“礼乎,礼乎,玉帛云乎哉?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因为礼的的本源是“仁”,所以才要克己复礼,因为“复礼”就是“归仁”。举例来说,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季氏使用八佾之舞,表现的是季氏蔑视王权,破坏秩序,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最需要的就是秩序,所以季氏违礼不仁,孔子不能忍的不是“礼”的形式被破坏,而是背后的“不仁”。如果后世死守礼的形制,而不能把握礼的本来,那礼就会变成吃人的“礼教”,礼就不再是礼了。所以,当我们今天再说礼的时候,礼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认真脸)。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评价管仲为:不知礼,但却说他“仁”。
“忠、孝、仁、义”其实都是一个“仁”。“忠”者,尽己谓之“忠”,就是做事做人要竭尽自己的能力,不能对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欺瞒。现代人想到“忠”,往往想到的是下级忠于上级,臣子忠于君王,其实这个意义的“忠”是引申扩展出来的,反而掩盖了“忠”本来的意义,“忠”本来的意义其实在今天用“诚”来表示更准确,所以两宋的理学家们也因此格外讲“诚”。为什么要“诚”呢?因为自己反躬自省(吾日三省吾身),做的事是“仁”的,是正确的,所以要尽力去做。“义”者,宜也,义就是做应该做的事,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就是符合“仁”的事,因为“仁”,所以要竭尽全力去做,也会竭尽全力去做,这时候就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就叫“忠义”。这就叫“义利之辨”。儒家的认识,其实是二元的,对错一定要分个清楚。也就是要分清楚仁还是不仁,分清楚了就知道怎么去做了。要分清楚对和错,就要学,要对照人世去实践。不实践的儒家学说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叫起而行之。《二程集》中,先生(程颢)尝语王介甫曰:“公之谈道,正如说十三级塔上相轮,对望而谈曰,相轮者如此如此,极是分明。如某则戆直,不能如此,直入塔中,上寻相论,辛勤登攀,逦迤而上,直至十三级时,虽犹未见轮,能如公之言,然某却实在塔中,去相轮渐近,要之须可以至也。至相轮中坐时,依旧见公对塔谈说此相轮如此如此。”
所以儒家是重人世,重当代的。这也就是儒家在今天的意义,儒家能为无神论的当代中国人提供一个人生信仰,告诉你,人应该做什么,人怎么活着才有意义。如果儒家对当代中国人没有意义,那么它就不应该传承下来,应该消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儒学在政治的实践中,并不应该用具体的政策来衡量儒学,而应该用儒学来衡量政策。也就是要搞清楚,一个制度、政策制定出来的出发点是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儒生总喜欢质疑对方的行政动机。因此也往往在具体的实践中走偏了,沦为党争。
最后总结一下,其实儒学的本质就是用爱发电。但这种发电有两个方式,一是坐在那里把爱堆起来,用来发电,因为这违背科学规律,所以其实什么都发不出来;二是基于爱,而去造一个发电厂,然后用发电厂来发电,这就叫儒家思想。归根到底,就是用爱发电。
儒学的现代意义:1、儒学所倡导的仁德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2、儒学所倡导的仁德思想有利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执政水平;3、儒学所倡导的仁义道德思想对各种不良行为和现象有一定的警示作用;4、儒学思想中的礼就是道德规范,具体表现为礼仪。
儒学亦称儒家学说,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自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
当代新儒家
20世纪五四运动以来,以继承发扬儒家思想和融会中西、谋求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化为职志的思想文化派别。亦称“20世纪的儒家”或简称之为“新儒家”。20世纪40年代初贺麟曾有“广义的新儒家思想的发展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就是中国现代思潮的主潮”的提法(《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海外最初使用“新儒家”概念是指区别于先秦儒家(原始儒家)的宋明儒家,这一用法自60年代初张君劢的英文著作《新儒家思想史》出版后,开始广为流行。而明确使用“新儒家”概念来称谓五四运动以来一批致力于发扬和重建儒家传统的现代学人,是70年代以后的事情。
思想特征
1、强调民族、历史、文化的三位一体
认为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本质上乃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危机,“民族复兴本质上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复兴”(贺麟:《思想与时代》创刊号《儒家思想的新开展》,1941年8月);反对“全盘西化”的主张,强调必须在挺立民族文化的主体性、维护传统文化之精神价值的前提下,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
2、阐扬心性义理
认为儒家特别是思孟陆王一系的内圣心性之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出发点,也是千百年一脉相承的“道统”之所在。儒家的心性义理,乃是具有恒久价值的“常理”“常道”。它不仅是民族文化不容断绝的“圣学血脉”,而且对于解决人类文化现代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决定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都具有不容替代的普遍意义。
3、内圣开出新外王
强调儒家思想不只是消极地“适应”现代化,而是从内在精神上就积极地要求实现现代化。作为现代化之基本内涵的民主与科学(即“新外王”)不能够只是从西方文化那里外在地“加添”进来,而是必须经过民族文化的自我调整,从民族文化生命内部开显出来,亦即从儒家内圣心性之学内部开显出来,以儒家的道德精神为基础实现民主与科学(开出新外王)。
儒家思想是一种宗教,也称“儒教”。
儒教,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礼为本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天子为宗教领袖,以孔子为先师,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神道设教。
儒学是儒教推出的教学方法,曾经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使用儒学教书育人、管理社会。“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相同也不同。
三者都是儒教文化产物儒术;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存在,儒教群体;儒教是一种信仰,是儒家人的共同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加深认识。是宗教文化概念。
扩展资料
儒藏
把儒家典籍收集在一起,编成一大文库,即为“儒藏”,是儒家著作的总汇,与道家之道藏、道家术数之术藏、佛教的藏经相应。儒藏是聚集古代儒家著作的大百科全书,载有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学、历史、艺术、医学、化学、天文、地理、数学、技术各方面的丰富的内容。
北京大学《儒藏》工程预计耗资152亿元,是中国一项重大的学术文化项目,将包括收入近五百部儒家典籍的《儒藏》精华编(约15亿字)和收入约5000余部儒家典籍的《儒藏》(约10亿字)以及著录万余部儒家典籍的《儒藏总目》,子项目包括十卷本《中国儒学史》和《儒家思想和儒家经典丛书》百种。
这一工程将使中国拥有一部最齐备和完整的儒家思想文化著述的总汇。
-儒教
当前,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儒家不是宗教。但以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任愈继先生为首,包括他的弟子,都认为儒学就是一种宗教,已经具备了宗教的所有要素。他们的观点虽然还不是主流,但近年来已经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我个人也比较倾向于任愈继的观点,即儒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宗教,或者是一种类宗教。
下面,我详细论述一下观点,即,为什么说儒家也是一种宗教。
儒学是一种学说派别,被后世称之为儒教,也可以称为儒家。儒教,这个说法见于民国时期,开始把儒家称呼为儒教。因为从宗教形式上来讲,儒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意义深刻,并成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行为处世的指导思想和信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统一了一部分人的世界观,另外从仪式形式上,全国各地都是有各种形式的宗教和祭祀来惦记和纪念孔子。所以,儒学是符合宗教的定义的,只是官方没有这么定义而已。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起到思想支配地位的力量是没有具备宗教之名,而具有宗教之实的儒教。主流的观点认为儒教不是宗教,而是教育。诚然儒教确实有教育的要素,但它依然具备一切宗教所具有的特征。可以说,儒学,或者儒教,就是一种特殊的宗教。
宗教都主张有来世,有一个精神世界或者是灵魂的天国,基督教称之为天堂,佛教称之为净土,而儒教与它们不同,不讲究出世,不主张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来世的天国,很多人据此认为儒教不是宗教。但是我们要指出,宗教所宣扬的彼岸世界,只是人世间的幻想和歪曲的反映。有些宗教,比如佛教的一些大的派别,把彼岸世界说成仅仅是一种主观精神状态。禅宗就说,极乐世界不在彼岸,而在此岸,说佛在尘世之中。而佛教之中的宋明理学吸收融汇了禅宗的观点,虽然不谈人时候有什么天国之类的东西,但却把圣人,比如孔子、孟子的主观精神状态当做彼岸世界来追求,这和禅宗主张佛在尘世之中是一个意思。
宗教讲究原罪,人生下来就有罪。宗教认为既然人有原罪,就要靠宗教的精神修养训练来挽救人类的灵魂。而儒教也有原罪。儒学大宗师程颢写了一部儒学权威著作,叫《定性书》,其“定性”和禅宗的宗教修养训练如出一辙,又把人性区别为“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人欲”是携“气质”而来的原罪,这和宗教的“原罪”是一个概念。
宗教世界观要求人们过禁欲生活,基督教、佛教莫不如此,佛教把男女之事定义为“邪”。宗教都“主敬”“主静”,提倡静养可以提高修为。而儒教也是一样,大力提倡“存天理,去人欲”,一样提倡“主敬”,程颢、程颐兄弟整日“端坐如泥塑人”,儒学大宗师朱熹,也是“终日敬坐不发一辞”,还号召大家“半日静坐,半日读书”。
宗教信奉上帝之类的神,而儒教信奉昊天上帝,皇帝(天子)就是昊天上帝的儿子,代表天神的意志。儒教信奉“天地君亲师”,“君”居于实质的最高地位。君亲是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天是君权神授的神学理论依据,地是天的陪衬,师是代表天地君亲立言的神职人员,拥有最高的解释权,正如佛教三宝中的僧侣,佛教离开僧侣,佛就无法传播,天主教、基督教也离不开牧师、神父。儒教圣人董仲舒建立儒教神学,将封建统治罩上神的光辉,天(天帝,昊天上帝)就是名义上的最高权威,一切政府的行政名义都以天的名字施行,皇帝就是天子,代表天的意志,是神在人间的代理人。儒教的经书被儒家弟子抬上神圣的地位,被称为“圣意”“天命”。儒教维护的封建伦理纲常,被认为是“万世不改”。宗教在中世纪不允许存在违背宗教圣经的言论,在中国也一样,朱元璋就处死了修改四书要义的文人,康有为搞维新改革,也不敢说推翻孔圣人,而是从圣人那里找依据。
董仲舒的神学,宣扬天人感应,神能惩恶罚善。到了宋明理学,进一步发展,用“理”来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是不是信仰有意志的人格神,有没有宗教仪式,不是判断是不是宗教的标准,佛教的禅堂,禅堂就不立佛像,也没有宗教仪式,但是它就是标准的宗教。二程、朱熹这些儒学大家都把天、天命、上帝这些神学概念解释为“理”,当成哲学概念,实际上还是一种特殊的神学。儒教和其他宗教一样,把反观内省的修养功夫作为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结果导致了一样的“僧侣主义”,将世俗的人僧侣化,教导人们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儒教的宗教规范。总之,宋明儒家已经发展为一种带着中世纪经院神学相同特征的宗教。
要之,儒学、儒教具有宗教特征,它信奉的神是“天地君亲师”,《四书》《五经》《十三经》是儒教的宗教经典,不可触碰,祭天,祭孔、祭祖,是儒教的祭祀仪式,儒家士人的师,就是神职人员。它具有宗教的一切修养方式,如禁欲主义,僧侣主义、静坐反省。
所以可以这样的说,儒学就是一种宗教,是一种特殊的宗教。
是的 岁试前由县府二级进行予试过关的称“童生”,再岁试过关者称“秀才”。秀才进入县、儒学读书后称"生员",因学校又叫庠故又称"庠生" 。 生员又有分廪膳生员增广生员附学生员廪生,增生有名额限制,凡初入者皆是附学生员凡生员经科试后,均可参加省城三年一次乡试,中式者称"举人"举人[辰戍丑未]第二年可进京参加会试与殿试,中式了就进士。
历史上儒家思想主要讲了些什么?
本文2023-09-23 13:53:1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89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