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董 祖籍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的,请问我的满姓是什么?属于什么旗?知道请告诉我 谢谢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5收藏

我姓董 祖籍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的,请问我的满姓是什么?属于什么旗?知道请告诉我 谢谢,第1张

青龙满族董姓,本姓董佳 氏隶属佛满洲正蓝旗。祖籍长白山6道沟,明朝末年移居叶赫部董佳城(今在吉林省公主岭东南),后归顺努尔哈赤。顺治初年丛龙入关,随豫亲王多铎麾下立有战功后驻北京。康熙九年(1670年)六辈太爷“乙达拉”由北京迁驻青龙县,牛心坨乡,山拉嘎村。董佳氏祖茔在滦县西法宝村。后世子孙散居:三岔口、官场、稍枝峪、庄窠、娄子石 等地。

晚清时期董佳氏又有分支取张姓,因此青龙正蓝旗董、张两姓本为一家 ,有“张董不分”之说。

河北青龙《满洲正蓝旗董氏家谱》共4卷,清道光十六年(1836)抄本,现藏于青龙县官场乡文子村董氏族人手中。

---------------------------------------------------------------------------

河北青龙县清代满族移民概况:

康熙九年(1670年)2月清朝户部获奏准:“今以古北口外地拨与镶白旗、正黄旗, 罗文峪口外地拨与正白旗,冷口外地拨与镶白旗、正兰旗,张家口外地拨与镶红旗、镶兰旗。”自此,正蓝旗和正白旗满族人或奉旨殖田,或军功受赏,按照户部所拨之地纷纷到关外占地定居,自垦自食,成为口外荒地的开发者。按照户部的安排,出冷口来青龙的满族应是正兰旗和镶白旗,但当时迁来的却是正兰旗和正白旗,因朝廷临时作了调整镶白旗没有来。

满族人就于康熙九年荒芜了几百年的塞外:

出冷口的正白旗有张、王、李、肖、佟、宋、满、高、刘、杨、谢、马、金、于、崔、邵十六姓,在肖营子、七道河一带定居。

出刘家口的正兰旗王姓,在草碾一带定居。

出桃林口的正兰旗董姓(也可姓张),在三岔口、官场、稍枝峪、庄窠、娄子石一带定居。

出义院口的正兰 旗周、林、匡、李、樊、丁等姓,在干沟、木头凳、龙王庙一带定居。

出冷口的正兰旗李、冯、于、翟等姓,在蒿村、大石岭、大巫岚一带圈居。

镶兰旗原定拨到张家口外,但因那里空地不足,就令一部分镶兰旗人来冷口外垦荒。其中的邢、兰两姓到邢厂。王、郑两姓到王厂。龚、杨两姓到龚厂定居。

正白旗十六姓由十二个“千总”(正六品)带领来冷口外定居后,不缴纳租税,只是每年向皇宫都虞司御膳房缴纳七千四百二十只野鸡,称为“雉税”或“野鸡差”。当时冷口外林深草茂,禽兽繁多,有“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落到粥锅里”之说,猎取野鸡很容易,每个千总手下有十几个鹰手,专捕野鸡。在应缴纳的野鸡中,要两只活鸡(一雄一雌),于冬至前送到,供祭祀天坛之用,其余的要死鸡,每年送四次。送野鸡时千总亲自押送,车上竖有三角形的黄龙旗,上写“御差”二字,沿途州县见到此车,都派人护送,防备中途发生劫抢。

后来由于口外人口的增加,垦荒增多,野鸡逐渐减少,鹰手猎捕完不成应缴任务了。千总就把雉税按地亩分摊到各户,由各户猎取上交千总,再送北京。光绪朝以后,野鸡更少了,各户也难以完成猎取任务,就折成银两缴纳演变曾税收。

晚清时又有不少满族人口迁来青龙。

如镶黄旗徐姓迁到铁炉沟。正兰旗黄姓迁住黄杖子。镶兰旗关姓迁到炮手堡子。

正白旗马姓迁到青龙镇马杖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繁养增多,原地难以容纳,就分丁拨户迁居其他地方。如肖营子的杨姓,先后分居到响水沟、榆树沟、土石门、大杖子、井沿子等地。

  永平府,府治在今河北省卢龙县,(今隶属于河北秦皇岛市),地域包括现唐山市大部地区、秦皇岛大部地区和辽宁西南部地区,从明朝起称为永平府,永平府遗址在卢龙县城境内。

  殷商时期为孤竹国地,春秋属北燕,后为肥子国。秦汉至晋均属幽州辽西郡。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设卢龙县,属北平郡。唐至辽、金时期属平州,辽、金时,将这里改称平州。元朝时,这里是永平路的治所。明朝时期永平府,境内管辖卢龙县(永平府所在地)、抚宁县、昌黎县、永平卫、山海卫。县下实行里甲制,里亦称社、屯,当地民编为社,迁来者编为屯。清代明朝时期,永平府沿用明制,属直隶省永平府。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废山海卫,置临榆县。雍正初年,顺天府析出玉田县、丰润县,并入永平府。乾隆八年,又将玉田县、丰润县析出,并入遵化直隶州。至此,永平府辖一州六县,即滦州、迁安县、抚宁县、昌黎县、乐亭县、临榆县、卢龙县。

  迁安县即现在迁安市。

  迁安市隶属于河北省,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滦河岸边,地理坐标为:东经118°37′~118°55′,北纬39°51′~40°15′之间,辖12个镇、7个乡、1个街道,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截至2011年,总人口727万人。1996年10月撤县设县级市。201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河北省辖副地级市,由河北省直属。2010年,迁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87亿元,较2009年增长134%。

恭喜你,说不定你是董仲舒的嫡派后人,因为董子故里就在枣阳。按史书,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董姓为当地大姓之一。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下面我给你网上资料,直接提到章丘董氏和枣阳董氏的关系,觉得好再给俺加点分!

本文可供(冀)枣强董氏(鲁)济阳,章丘,寿光,昌乐,安丘等地董氏后裔修谱时参考

-------------------------------------------------------------------------------

枣强董氏家谱序

此文董孝忠族长所写

董姓者,豢龙氏也,汉朝大儒董仲舒之苗裔焉居广川府枣强县两广新集庄宗族繁多不及备载,唯有我始祖讳士诚者,自洪武二年兄弟三人奉母迁至青州府益都县东北乡,离城四十里洱水之右范疃园子庄居住兄弟事母耕织为食聚首数年太祖母故去,葬于河山寺南,洱水涯西茔碑一座,地半亩,记载详明遂析筹焉长公士贤移居溎河,人才众盛,富贵共昌二公士能,移居丹河文武并见,功名迭出唯三公士诚,移居洱左,立产业,世务农桑,教子孙尝读诗书惧宗祀之无所茔田立右忧宗派之失守谱著晰清

大清康熙五十六年岁次丁酉正月 榖旦 ("董家村"家谱序由谭坊董廷琳提供)

寿光田马镇溎河村董氏墓志

按族谱:有明洪武年间,始祖兄弟三人,自阳信迁至青郡,分处三河长讳士贤居溎河,次士能居丹河,俱属寿光三讳士成居洱河,属益都据阳族谱系出广川,即今直隶之景州也董子祠在焉而山东德州亦名广川,不知孰是据丹河碑记,则云:阳信董氏系直隶枣强县籍,统俟考稽墓中有百余冢,世远年湮始祖冢不能复辨雍正年间,栽松树约五百株,兹汲立碑,以志其概聊寄水源木本之思于万一耳!

溎河董氏始祖讳士贤之墓

十代孙 裕先 永吉 玉圣 十一代孙大仪大成大冲大蕴大魁率

十三代孙 长泰暨九支众孙顿首 仝立

历世碑文

始祖讳士能公行二,兄弟三人明洪武间迁居寿邑长祖士贤公居溎滨,三祖士成公居洱涯,我祖居丹浒相传与阳信董氏俱系直隶枣强县籍,迄今十余代矣椒聊实衍,丹桂根深,奕奕书香虽分土以别井,绵绵世泽,洵异派而同源,修家乘于此时,庶免子孙失序之憾,识宗支于他日,尚存兄弟孔怀之思谨勒石以志言,母教数典而忘祖!

乾隆三年岁次戊午月建癸亥 朔 日

十一世孙董学唐约族人 公立

赐进士弟诰授中宪大夫湖广湖南长沙等处地方布政使司督理粮储道按察使司副使翰林院庶吉士学习国书加四级记录六次十二代孙思恭谨志子觐午书丹

大清乾隆三十九年岁次甲午三月 谷旦 ("墓志与碑石"等史料由溎河董日俭董浚溪提供)

又,据枣强县唐林乡前王寿村家谱记载:

大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年弍月十四日,四世祖董士安后人:十六世,董巨川;十七世,董连珠;十八世,董云祥由山东章丘县城西北五十五里董高唐寨村前来王善友村祭祖

公元一九九三年五月,始祖董士能后人,山东寿光赵庙乡西庞村,二十世后裔董梦泉来信叙谱写史,并言始祖董士廉由山东章丘县迁居山东寿光县溎河后改名董士贤

本文可供(冀)枣强董氏(鲁)济阳,章丘,寿光,昌乐,安丘等地董氏后裔修谱时参考

满族正蓝旗董氏家族有三百多年历史。并有“张董不分”之说。张董姓氏因何不分,并无典籍可考,据悉,清少数民族除了张董不分外,还有“郭国不分”,“富付不分”、“徐铁不分”等。张董氏家族近代家谱记载由第八代世祖改为张姓。其先祖董宜道系辽宁铁岭董家铺人,随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入关,为奠定大清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朝廷恩赐跑马占圈,后辈子孙繁衍众多,徙居长城五口之外(青山口、河流口、徐流口、刘家口、桃林口),即今青龙满族自治县原三岔口乡的官场、南杖子、庄窠、梢枝峪、山城子、夹角石。娄子石乡的娄子石、绿马崖、其巨口。牛心坨乡的牛心坨、山啦嘎、老鸦窝、塌山、大岭。当障子乡的杨树底下、立兴店、草房、瓦房等处,均为满族张董姓后裔。因祖训不一,有的村仍然延续一辈子姓张,一辈子姓董。而有的村则一直姓张或姓董。不管姓张或姓董,其辈分脉络清晰。如祖宗董宜道始为第一世,其子世祯、世杰、世英为第二世,依次类推,三世、四世、五世、六世……所以末门辈分较大,如牛心坨、老鸦窝等地辈分大,十世尚有人健在,而梢枝峪、山啦嘎、娄子石等处辈分较小,已延续到十八世。文化大革命前官场村立有祖先祠堂,祠堂里供奉着先祖的塑像、血衣和大刀,供后人祭祀。文化大革命后已荡然无存。 兹有清朝道光年间保存的董氏家谱一份,供考。原文如下: “粤今追昔,我董氏由来以久,及推本溯源,及系关东铁岭人,即辽宁铁岭董家铺人。吾董氏家族世代清白,历历可考。因闯王造反,明朝已灭,吴三桂出关叩清兵,彼时余二世祖讳世祯、世杰、世英兄弟三人,乃至军机大臣,自任随征进关,直赴京师,杀退闯兵,追至潼关,破闯兵二十万,遂破潼关,追取西安,抚定河南,克服扬州等十五城,对敌一百五十余阵,降文武官员二百四十员将马步兵三十一万七千七百。彼时我祖建立大功,后分八旗,将余祖()征,即取松江大陵河,及征大同、锦州等处有功,活擒茶汉王,扫灭其国,又征朝鲜,朝鲜王闻风丧胆,弃城逃入南汉,即追至南汉擒之,余祖得功牌数十面。后吴三桂背叛,余二世祖又率三世祖讳文胜、文献、文理、文通、文昌、文瑞、文远、文俊、文显、文进等父子十六人随祖南征。一路降服平定浙江、金华、福建等处,扫灭吴三桂,余祖得功牌十数面。天下即定,奉旨记功行赏,余祖不愿居官,孰知皇恩浩荡,念余祖屡建功绩,恩赐行圈占地使后世永沾国恩。余祖遂占滦州法宝庄、萧家庄、喜家桥;昌黎县境内的于家坨、围场。共占地五圈。又占刘家口、徐流口、河流口、青山口、桃林口五口之外,其地五沟,惟择居于法宝城宅之内。后因支派繁衍众多,难已同居,故又居于五口之外的官场、梢枝峪、山啦嘎。功牌于老鸦窝收存。

我姓董 祖籍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的,请问我的满姓是什么?属于什么旗?知道请告诉我 谢谢

青龙满族董姓,本姓董佳 氏隶属佛满洲正蓝旗。祖籍长白山6道沟,明朝末年移居叶赫部董佳城(今在吉林省公主岭东南),后归顺努尔哈赤。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