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氏的家谱有哪些?
发现了一部有2700多年历史的柳下惠后裔的《展氏族谱》,根据该族谱记载,柳下惠子孙曾经在其身后遭遇了两次鲜为人知的天灾人祸,两次遭遇灭门之灾,一次因“满门抄斩”子孙几乎被杀尽斩绝,一次因山东“蝗灾瘟疫”子孙几乎全部生病亡绝。 \x0d\\x0d\ 《展氏族谱》资料非常珍贵。有光绪十一年版;十八年版;民国5年版;1954年版的平阴共和石印局石印本和1985年的重修本。谱系从柳下惠至今一代不缺,非常完整,已接近90代。该族系一直追溯到黄帝,单从柳下惠算起,该家谱也比近年媒体报道的世界上最长的孔子家谱要早160多年。 \x0d\\x0d\ 根据该族谱记载,始修谱系的是柳下惠8代孙展迈。“展迈,字子越,不求利达,锐志潜修,仰溯先德,创修世系,以垂于后。”柳下惠10世孙展瑞又进行了第二次修谱。该族谱记载:“展瑞,字伏图,瑞祖景慕先烈,介节自持,仰述祖德,垂为家范,与世系自终始焉。其言曰:‘派衍周公,宗鲁道范,夫圣妻贤,三黜不去……’”之后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于今,展氏子孙续修族谱近20次。 \x0d\\x0d\ 该族谱记载“始祖和圣,讳获,字季禽,鲁公族上大夫,食邑柳下,谥曰惠。生于故县,长于堰头,葬于故赵村。二代:喜,鲁公族,上大夫。子一庄叔。晖,字一虞叔。三代:庄叔,字恪,鲁公族,上大夫,与季文子同朝,季氏专政,不能有为。子二:大闲,被害,卓。虞叔,子二:既辅、明吾。四代:大闲,被害,无子;卓,字孟立,鲁公族大夫,与公子子仲同相,交善,遭南剻之判,平子怒,子仲因污卓与同谋之,戮其满门,临难大呼无辜受戮,天其鉴之,凡我族人,倘有漏网,勿仕宦途。子二:淇、溱。既辅,被害;明吾,被害。五代:淇,被害。溱,在外成家,闻凶变,逃于齐,改姓柳。子二:如心、念祖;六代:如心,已归鲁复姓,子一岐。念祖,未归鲁,姓柳。” \x0d\\x0d\ 根据以上内容记载,可知柳下惠的曾孙展卓与公子子仲同相而后遭诬告而罹难,遭遇灭门之祸,根据族谱所载被杀的就有5人,唯一一个漏网躲过灭门之灾的是柳下惠5世孙展溱,由于当时他在外面成家,听到凶变后,逃避到齐国,改姓柳,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回到了鲁国,恢复展姓,成为现在展姓的祖先,另外一个儿子仍姓柳,应该是现在柳姓的祖先。 \x0d\\x0d\ 根据该家谱记载,柳姓是展溱因避祸而改姓。与柳下惠“食采柳下,因以柳为姓”传统的说法有很大的区别,该族谱的发现,也许可能纠正历史上柳姓来源的传统说法。 \x0d\\x0d\ 据查,柳下惠子展喜、孙展庄叔、展虞叔等在史书上均有记载,可见该族谱资料非常可信。过去史书对展喜、展庄叔、展虞叔虽有记载,但不知道他们与柳下惠的明确传承关系,该族谱一发现,解开了许多历史的谜团。 \x0d\\x0d\ 根据该族谱记载,柳下惠15代孙展孚在“家藏祖遗简册,遭秦苛政,追焚一空,终日号泣”,读之,作为后人的笔者仍惋惜不已,至今极难看到柳下惠的著作,也许与这次“焚书坑儒”大有关系。 \x0d\\x0d\ 根据该族谱对柳下惠20代子孙有如下记载:“自汉平帝元始元年,山东大旱有蝗虫兼有瘟疫,人死七分,逃灾者十有八九,齐鲁几无人矣。”从上可知道柳下惠20代子孙,遭遇一次天灾人祸,子孙几乎因瘟疫死绝。据家谱记载20代子孙共55人,明载病亡者31人,无后者22人,有后者仅仅5人,21代仅有13人(无子者仍有4人),比前代锐减了四倍。该族谱对21代孙展武有如下记载:“展武,字国柱,号绍光,公性至孝,因父多疾,乐意岐黄之术,随精于医。”也许因为展武的精于医术,20代的展氏族人没有因瘟疫和大旱而死绝,展氏一脉才得以延续,三千年族谱也才因此得以保存。 \x0d\\x0d\ 新发现的展氏族谱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家谱之一,它是一笔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为冉有和季路知道他们老师孔子会反对这件事,得知这个消息应该会有所行动,所以急于告诉他,看他怎么处理。具体细节如下:
一、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少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远方的人仍然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已经使他们归服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三、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止:不去。
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15、兕(sì):独角犀牛。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
19、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
21、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22、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
23、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24、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
25、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
26、安:使……安定。
27、相:(xiàng)辅佐。
28、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国,保全国家。
29、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
30、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中华民族总始祖13世世系图
第1世祖
少 典——有熊国君;配有蟜氏之女;子二(炎帝、黄帝)
第2世祖
炎帝——少典长子;与黄帝同为华夏族祖先。
黄帝——少典次子;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因奠定了传男制度,又号公孙,国于有熊,受禅于神农氏而有天下,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长而墩敏,成而聪明”,开物成务,文明渐启,黄帝是中国古代野蛮时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后世之“炎黄子孙”由此出也,娶四妃生25子,得其姓者14人,其中各有两人同姓
12姓为:姬(两人同姓)、酉、祁(祈)、己(妃)(两人同姓)、滕、箴、任、荀、僖、姞(吉)、儇(嬛、环)、
依(衣);配西陵氏之女螺祖为正妃,配女节,配彤鱼氏,配嫫母;史载子四(昌意、玄嚣、青阳、苗龙)黄氏宗亲点击加入
黄氏总群
第3世祖
昌 意——黄帝次子(本宗);受封姬姓;配蜀山氏之女昌仆;子二(高阳、日安)
第4世祖
桥 极——玄嚣之子;子一(高辛)
高 阳——昌意长子;即颛顼帝,是中国远古时代社会秩序的建立者,自幼敏睿,10岁时成为氏族酋长,12岁时率领本族东迁少昊(即嬴挚)东夷部落所在地穷桑地区(今山东曲阜一带),得信任而辅佐少昊帝,少昊去世后,20岁的颛顼即帝位,不久又内迁中原,承继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初国于高阳,后都于帝丘,在位78年;配邹屠氏,腾皇氏;子十六(姒鲧、骆明、穷禅、季番、欢头、瘦约、伯服、梼杌、苍舒、聩凯、梼盛、大监、宠降、中容、仲达、称)
日 安——昌意次子;居于西方,后入中原,子孙以安为姓。
第5世祖
高 辛——桥极之子;即喾帝;配陈峰氏之女庆都,配娵訾氏之女;子二(娵訾氏生挚,庆都生放勋)
穷 禅——高阳三子;子一(敬康)
称 公——高阳十六子;(本宗)子一(卷章)
第6世祖
卷 章——称公之子;即老童;(本宗)子二(重黎、吴回)
第7世祖
吴 回—卷章次子;其兄重黎被诛后,继兄位为祝融火神,后人在天水关,筑火神苗宇来纪念之;子一(陆终)
第8世祖
陆 终——吴回之子;(本宗)配鬼方氏;子六(樊、惠莲、篯铿、会人、曹安、季连)
第9世祖
季 连——陆终六子;受封芈姓,封地在今河南省东北、山东省西南之地,其后裔有季氏、熊氏、英氏、嵇氏、嬴氏等;子一(女修)
第10世祖
女 修——季连之子(本宗);子一(皋陶)
第11世祖
皋 陶——女修之子;即大业(本宗),名繇,字庭坚,是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据《帝王世纪》的说法,他出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赐其为偃姓。
据《世本》和刘向《说苑·君道》,皋陶当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史书上说当时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小人畏惧,天下太平。
舜帝对他的成绩极为赞赏,便把他封于皋,所以,又叫“皋繇”。因为上古“陶”、“繇”读音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咎陶”、“咎繇”。
皋陶帮助夏禹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政权的领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为自己的接班人,正准备让位,但皋陶却于这时去世了。死后,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县。古时,这里有皋陶墓,世人又称为“公琴”;配少典氏之女女华;
子一(伯益)
第12世祖
伯益——皋陶之子;原姓伊氏,字赜凯,又字虞余,是传说中的一位大英雄。年轻时的伯益,就很聪明,有才智,最早发明打井取水。
由于伯益富有才华,夏禹就向当时中原氏族联盟政权首领帝舜推荐他,帝舜派他辅佐夏禹治水。
帝舜命大禹、伯益、后稷共同治水13年。伯益制出第一张水利地图。治水成功后,被帝舜赐封为嬴姓,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姓为嬴,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成为嬴姓14氏之血缘始祖,时间约为公元前2100年左右。
14氏为:黄氏、徐氏、赵氏、秦氏、江氏、莒氏、郯氏、终黎氏、运奄氏、莬(wèn)裘氏、将梁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
伯益来自东夷少昊鸟氏族,所以传说他能知禽兽之言,能与飞鸟通话,《汉书》云:“伯益知禽兽”。
《后汉书》云:“伯益综声于鸟语”。夏启即天子位以后,便开始消灭伯益的势力,在夏启六年,将伯益杀害。伯益死后,夏启以隆重之礼厚葬伯益,又“岁善牺牲以祠之”,即每年都以牺牲来祭祀他的亡灵。
伯益虽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十分繁荣昌盛,所分衍出黄、赵、江、秦等十多个姓氏,都尊他为始祖。伯益娶涂山氏之女;子三(大廉、若木、恩成)
第13世祖
大 廉——伯益长子;号东方,夏帝启在杀害伯益之后,为笼络、安抚伯益部落及其后人,遂加封伯益的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
封长子大廉于有黄之地的光州(即今河南潢川)一带,建立古黄国。从此,古老的黄国一直生存延续到公元前648年,后被楚国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黄氏;公娶三苗之女;子三(文仲、怀文、隐)
若 木——伯益次子;夏帝启封若木于徐(今淮河流域),建立徐国,其后人乃以徐为姓。
恩 成——伯益三子;余情不详。
之子(13)世祖(1)之女(1)
翻译:天和地之间降生了一个人,那这个人就有他应该完成的任务;人生存在世界上,活着一天就应该努力、勤劳的过一天。
理解:生存在世上的每个人,都有应拥有如下3个观念:
一、人生应有敬业观念。敬,原是儒家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孔子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他说:“执事敬”“事思敬”“修已以敬”(《论语·子路·季氏·宪问》)。北宋程颐说:“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所谓一者,无适(心不外向)之谓一。”可见,敬是指思想专一,不涣散的精神状态,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柳林《杨氏家谱》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观念,认为“本业者,所身所托之业也”;“功不妄练,贵专本业”,充分体现了时人的敬业观念。
二、有着平等观念。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三纲五常”是其束缚人的精神枷锁,“士农工商”是其对待人的等级制度。但是随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山西商帮的兴起与发展,旧的封建礼教与等级制度在山西受到了严重冲击。雍正二年(1724年)山西巡抚刘於义奏称:“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雍正皇帝朱批道:“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这种观念与风气一直到清末民初有增无减,清末太原举人刘大鹏说:“近来吾乡风气大坏,视读书甚轻,视商业甚重,才华秀美子弟,率皆出门为商,而读书者寥寥无几,甚且有既游庠序,竟弃儒就商者,亦谓读书之士,多受饥寒,曷著为商之多得银钱,俾家道之丰裕也”(刘大鹏《退想斋日记》)。柳林《杨氏家谱》认为,“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业”;无论士为、农为、工为、商为,“努力自强,无少偷安,则人力定可胜矣!安在今日贫族,且不为将来富矣!”也就是说,《杨氏家谱》认为,“士农工商”之间是平等的,它们只是职业不同,无尊贵等级之别,只要“努力自强,无少偷安,则人力定可胜矣!”这种平等思想与观念,与上述山西经商风气有关。而且,明末清初山西学者傅山的反专制、反封建礼教与启蒙意义的政治思想,其社会基础也与上述山西经商社会风气有关。可见,《杨氏家谱》平等观念与思想的出现,绝非偶然。
三、应有自强与勤奋精神。《杨氏家谱》认为自强、不偷安、贫者可富。天上掉不下馅饼,自强、勤奋是改变人生命运的钥匙。明清晋商称雄商界500余年,有一种精神,就是自强与勤奋。他们继承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的中华优秀传统,开辟了一条在清代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戈壁大沙漠,到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深入俄境西伯利亚,又达欧洲腹地彼得堡、莫斯科的国际茶叶商路。清后期,适应货币经济的发展又首创山西票号,并东渡日本,开创了我国第一家海外银行等等。可见,《杨氏家谱》所述,正是明清晋商精神及山西社会风气的反映。
出处:
话剧《立秋》是一台反映民国初年,山西丰德票号马洪翰家族在时局动荡之际,面临着票号改革与否的生死存亡的故事。看过这台剧的观众,多为这台剧的思想性、艺术性所震撼与感动,还有的专家赞誉《立秋》是新世纪中国话剧的里程碑。引人注意的是,这台话剧从开幕到落幕,剧中人物多次倡言着这么一句台词:“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并把这句台词作为剧中布景的一副楹联悬挂。观众感到,上述台词在整个剧目中一直起着一种鼓舞、激励、振奋人心的作用。据《立秋》编剧姚宝碹先生讲,此句台词摘录自张正明先生《晋商兴衰史》,而《晋商兴衰史》这段文字,源自清代山西省柳林县《杨氏家谱》。
原文如下:
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有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业不可废,道唯一勤。功不妄练,贵专本业。本业者,所身所托之业也。假如侧身士林,则学为本业;寄迹田畴,则农为本业;置身曲艺,则工为本业;他如市尘贸易,鱼盐负贩,与挑担生理些小买卖,皆为商贾,则商贾即其本业。此其为业,虽云不一,然无不可资以养生,资以送死,资以嫁女娶妻,……无论士为、农为、工为、商为,努力自强,无少偷安,则人力定可胜矣!安在今日贫族,且不为将来富矣!
南[nan]
姓氏源流
南姓起源有五:
①、出自周代南仲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源韵谱》所载:商王盘庚妃姜氏,梦龙入怀,孕十二月而子,手握“南”字,长大后主管荆州,号“南赤龙”,其曾孙南仲周初为大夫,后世子孙遂以祖名为姓,称南氏。
②、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载“郑樵《通志》:以字为姓。南氏,姬姓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以字为姓。”春秋时卫国公子郢,字子南,其支孙以祖字为姓,称南氏。
③、出自春秋时晋国隐士之后,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有晋国高士居隐于南乡(今山西),其后代子孙以地名为姓,称南氏。
④、出自姒姓,源自夏禹之后,以国名为氏,为男氏所改。据《史记·夏本纪》“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索隐:“系本‘男’作‘南’”,称南氏。
⑤、出自他族,满族南姓来自那拉氏;今藏、满、回、蒙古、朝鲜、僳僳等民族均有南姓。
迁徙分布
南姓起源较多,很早便分布中原大地及边远地区,而以陕西、山西为主要聚居区,后逐渐向东、向南扩展。汉唐之间在河南、安徽交界处形成郡姓望族,以汝南郡为郡望。如今在浙江、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天津、陕西、辽宁、湖南、广东、广西以及新疆等地均有南姓分布。目前南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堂号
①、郡望
汝南郡 汉置,治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及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②、堂号
汝南堂。
自立堂号:忠义堂等。
宗族字派
字辈:
湖北浠水南氏字辈:鉴阳斗子,延邦一应,天运方兴,玉堂集瑞,金策储英,文章唤启。
浙江乐清南氏字辈:嗣元应德光,常存君子道,孝友启贤良。
河北泊头南氏字辈:金汝荣振保,永西树德奎。
历史名人
南霁云 (-757),唐将领。顿邱(亦称顿丘、敦丘,今河南浚县西;一说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人。善骑射,少为舟子,后为张巡将。安禄山反,从巡守睢阿(今河南睢县),既而城中食尽,霁云奉命突围出,乞师于贺兰进明;进明无出师意,又欲留他,设宴飨之;霁云拔刀断指,不食而去。复冒围入,后城陷被执,贼欲迫降。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霁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知我者,敢不死?”遂与巡同被害。
南巨川,唐文学家。鲁郡(今山东兖州)人。盛王府录事参军南琰之子。开元二十七年(739)登进士第。至德二载(757)任给事中,奉使吐蕃。后坐事贬崖州,经岳州,贾至有诗赠之。著有《续神异记》,载冥祥灵验故事,今不存。
南 卓,唐学者。字昭嗣。初游学于吴、楚,羁旅十余年。大和二年(828)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任拾遗时,因诤谏贬为松滋县令。会昌元年,任洛阳令,后为婺、蔡二州刺史。大中中,官黔南观察使,卒。卓善诗文,亦通音乐。其任洛阳令时,数陪白居易、刘禹锡宴游论文,因谈及羯鼓事,白、刘二人遂劝其撰《羯鼓录》。此书分前后二录。前录首叙羯鼓形状,次叙玄宗以后诸故实。后录载宋璟知音事,亦附以羯鼓诸宫曲名,为研究唐代音乐之重要资料。另著有《唐朝纲领图》、《南卓文》等
南企仲,明臣。居益族父,万历八年(1580)进士。授刑部主事。历文选郎、太仆卿。请亟罢吏、刑二部尚书李戴、萧大亨官,帝大怒,降企仲官一级。复被张凤翔弹劾,削籍。天启时,累迁南京吏部尚书,以老致仕。
南居益 (-1643),明将领。陕西渭南人,字思受,号二太。万历进士。天启时,曾巡抚福建,荷兰海盗骚扰漳、泉,击退之,并筑城镇海港,平息海患。后被削籍。崇祯元年(1628),起为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后代张风翔为工部尚书,不久削籍归乡。十六年,李自成攻克渭南,迫降不从,次年绝食而死。著有《青箱堂集》等。
其他南姓名人有周将领南仲;春秋鲁国季氏字臣南遗、南蒯,齐史官南史,晋美女南威;战国韩大臣南公揭,卫大臣南文子;辽状元南承保;明大臣南师仲、南大吉、南居业、南仝,史学家南轩;清大臣南洙源,将领南天祥、南天章等。近当代南姓名人有解放军将领南萍,物理学家南秀华、南京达,电力专家南志远,化工专家南仁植,材料专家南策文,天文学家南仁东,农学家南文元、南都国,植物学家南寅镐,地质学家南延宗,数学家南基洙,医学家南龙哲、南征,经济学家南汉宸、南钟万、南江,企业家南存辉,法学家南英,哲学家南同茂,历史学家南炳文、南致平,政治学家南俊英,图书馆学家南润根,翻译家南致善、南映一、南金子、南英植,编辑家南尚铉、南云瑞,国学大师南怀瑾,古典文学专家南矩容,新闻家南振中,作家南新宙、南豫见、南翔,诗人南永前,书法家南祥安、南朝明、南君求,画家南恽笙、南海岩,版画家南洪申,表演艺术家南慧云,田径教练员南康荣,航模运动员南雍等。
南姓宗祠通用联
姓启商代;
望出汝南。
指南姓源流和郡望。
谕忠义以啮指;
得璧马而反忧。
上联:唐代顿邱人南霁云,少年时为人操舟。安禄山反叛时,巨野尉张绍起兵,任他为将。后跟从张巡守睢阳,安禄山部将尹子奇攻城,他一箭射中尹的左眼。奉张巡命率精锐骑兵三十突围求救,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不愿出兵,仅用美食招待他。他说:“睢阳的将士已经饿了一个多月,我不忍心一个人吃。”说着,抽出刀来,砍断自己的一根手指,又返回睢阳,城破后被杀。唐宣宗时,与马周、褚遂良、娄师德、张九龄、张柬之、张巡、许远、柳浑等三十七位名臣名将,画图凌烟阁。 下联:战国时卫国大夫南文子,当时晋国的智伯准备攻打卫国,先送给卫国四匹野马、一块白璧,卫国君臣大都非常喜欢,只有南文子面带忧色。卫君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无功的赏赐、无由的礼物,不可不有所警惕啊!”卫君把他的话告诉给边境。智伯果然起兵袭击卫国,至边境见卫人有防备而退兵,说:“卫国有贤人哪!事先知道了我的预谋”。
铁面御史传名远;
忠勇将军享誉高。
上联:明朝弘治举人南仝,官至南京四川道御史,清直不挠,多所平反,论劾不避权贵,豪强敛迹,称为“铁面御史”。下联:南霁云。
王国武臣,具攻战方略;
圣门高弟,得道学渊源。
上联:周朝南仲,周宣王时将领,《诗经·小雅·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方”。下联:春秋鲁人南宫括,即仲孙闵,以居南宫,故以为氏。字子容,亦称南容,孔子弟子。以智自讲,事清不废,世浊不污;读诗常三复“白圭”之章。孔子妻以兄之女。
得璧马而反忧,终全卫境;
谕忠义以啮指,共仰唐臣。
上联:南文子。下联:南霁云。
百代渊源,河洛东南留一脉;
千秋忠义,神灵海上有孤臣。
南怀瑾撰南姓宗祠联。浙江温州南氏始祖南巘,宣和年间进士,任江苏徐州签判,“靖康之难”时护从宋高宗南渡,返海来温,见瓯之重石(今乐清磐石镇重石村)山水佳丽,遂乞休隐处,宋高宗敕封为“护驾功臣”。绍兴末年,其子迁到海滨定居,后代繁衍,耕读传家,乡里称贤,号曰南宅。
南姓的来源较为复杂,据《史记》的记载是夏禹的后代有以南为姓的;第二种说法是说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南赤龙,他的后代就以南为姓;第三种说法认为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他的后代就把南当姓。南姓在我国分布较广,河南的南姓尤其多,约占全国汉族南姓人口的75%。
据《左传》记载,哀公三年,季桓子病重,而他的妻子南孺子当时正怀孕,看样子快要生了。
桓子对心腹大臣正常(人名)说:“老正啊,我死了,你别跟着来(当时有以活人殉葬的恶习),我有事要你去办。听好了,我老婆南孺子看样子就要生了,要是生下来的是男孩,那你就通知国君,立这个孩子为季氏的家主;如果是女的,那就让我的儿子子肥当季氏的家吧。”(这个遗言还真有趣,莫非老季迷信,以为这个时候生下来的是自己转世投胎?)
桓子死了,季孙肥成为实际上的家主。桓子快要下葬的时候,南孺子生了个男孩。这个时候,季孙肥正在朝堂上跟哀公等人聊天呢,老正就抱着孩子来了,整一个二愣子的模样,说:“当初,家主说要是生了个男孩,就请告诉国君您,立那孩子为季氏的家主。”这样一来,季孙肥就很尴尬,只好对哀公说:“既然是家父的遗命,那就请您让我卸下季氏家主的重担吧。”哀公就派大臣共刘去查查这件事,看是不是属实什么的。结果没想到,那个男婴被人杀死了(史书没记载谁干的,但是八九不离十,应该是季孙肥害死的,他不用动手,他的手下自然就会做得妥妥帖帖)。当时男婴死了,老正一看苗头不对啊,立马逃出鲁国,到卫国去了。这事情自然不了了之了。季孙肥就顺顺当当地成为季氏的头了,他死后,谥号是康,于是历史上人们就称他季康子。 当时,吴国国力强盛,想要称霸中原,于是先试探中原诸侯。哀公七年,“公会吴于鄫”。当时,吴国就所要百牢,说:“人家宋国都已经献了百牢,而你们鲁国以前也献过十牢给晋国的大夫,现在我们大王不过是要你们贡献区区百牢,给还是不给啊?” 鲁国大夫景伯说:“当初,晋国以其强盛的力量吓唬我们,索取不合礼法的贡献。如果贵国以礼相待,那么就按照常数给您,如果贵国学晋国那样威胁我们,那只好给百牢之多咯。所谓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本该按礼法办事,但是您若是坚持要的话,那我们小小的鲁国也不敢不给。”
吴国得到鲁国贡献的百牢,自信心爆棚,吴国的太宰嚭就想让鲁国的权臣季康子到他跟前来献媚一下。季康子觉得这蛮夷之国肯定不能称霸,就不甩他,让子贡去推了这事。太宰嚭很不爽,“所谓国君大于道路,你们鲁公都在这儿,你说你们季孙肥做臣子的,怎么就不舍得走几段路过来呢?这是不是于礼法不合啊?”
子贡就说:“岂以为礼?畏大国也。大国不以礼命於诸侯,苟不以礼,岂可量也?寡君既共命焉,其老岂敢弃其国?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岂礼也哉?有由然也。”子贡说得就很铿锵了:怎么敢为礼啊,某个大国(你们吴国)都不依礼法办事,我们自然要跟着学了。再说了,我们国君都在这里了,那作为国家重臣,我的家主季孙肥怎么敢轻易离开鲁国呢?(那会让国家空虚而无防守)再说了,您吴国老祖宗太伯用周礼治蛮夷,但是他弟弟(你们吴国的直系祖宗)却学了蛮夷的那一套,什么纹身啦断发啦,还裸露身子,也敢说依照礼法做事?” 哀公十一年,齐国公族国氏、高氏率兵攻鲁。鲁国上下,见大国伐我,几乎都没斗志,昭公子务人说:“徭役繁重而赋税多,如今上位者不能够有拒敌的计谋对策,下面的士又不能够以死报国,这怎么来对抗强敌?”鲁国当时唯有三桓治军:季氏有左师,孟氏有右师。季康子以冉有统帅左师,孟氏以宗主的儿子孟孙彘统帅右师。颜羽、邴洩与孟氏一起作战。 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并没让老师失望,他带着管周父、樊迟,积极备战,派武城的三百人守住宫门,驻扎南面的城门雩门外面。但是本该一同作战的右师却姗姗来迟,五天后才出现。
终于要决战了,樊迟与右师的将领越好三刻之内左师将跨沟而来。战事开始了,颜羽请战,而主帅孟孙彘不想作战,只好沉默,反倒是邴洩大声说我们逃吧。结果右师溃不成军,齐人追着来打。但是左师主帅冉有勇猛非常,身先士卒,带樊迟等将士砍了齐师八十人,一时之间,齐人阵脚不稳,没办法获胜。夜里,齐师偷偷地撤退了。冉有请求追击,而季康子不让。 其后,吴国出兵,与鲁人一同攻打齐人,在艾陵获胜。
虽然在这次战事中,鲁国获胜,随后与吴国又打败了齐人一次,但是季康子很担心,“小胜大,祸也。齐至无日矣”,命令鲁人修理战备武器,以防齐国再来侵犯。
这一战,孔子的弟子冉有、樊迟表现出众,颇有功劳。孔子知道弟子冉有奋勇入敌阵,赞他“义也。”
季康子想起孔子当年执政,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费一兵一卒而从齐国手中夺回失地,如今孔子的弟子又助鲁国击退强敌,看来这老夫子的学说也不是没有用处。
冉有也趁机请季氏让孔子回国。
于是,季康子派公华、公宾、公林带着重礼,迎回当年被三桓赶出鲁国的孔子。于是,孔子归国。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翻译: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翻译: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向孔子求教。孔子答道:“如果你自己不贪求财货,即使你奖励偷盗,他们也不会去偷。”
展氏的家谱有哪些?
本文2023-09-23 13:05:0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88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