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野荷塘》精选教案三篇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小学四年级语文《野荷塘》精选教案三篇,第1张

 《野荷塘》主要描写的是祖国遥远的北方边境竟然盛开着一塘美丽的荷花,作者十分好奇,于是便参观了那里的荷花,由此产生了丰富的想象。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 四年级语文 《野荷塘》精选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语文《野荷塘》精选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来自 简笔画 掌握一个多音字。

 2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3体会词语在 句子 中表现景物的特点和表达感情的作用。学习 文章 的写作 方法 。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2、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词语在句子中表现景物的特点和表达感情的作用,学会运用联想的方法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丰富文章的思想。

 第二课时

 一、欣赏画面,感受美

 1、以欣赏荷花录像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到祖国北方遥远的边境,观赏了一塘美丽的荷花,这节课,让我们乘着音乐的翅膀再次走进荷花的世界吧!

 2、播放荷花录像,学生欣赏。

 3、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

 二、赏读课文,发现美

 1、同学们,我觉得你们都很了不起,能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那作者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打开语文书,读一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边读边拿笔勾画出描写荷花、荷叶的句子,把它多读几遍,并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互相交流: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3、集体交流

 重点句;

 “又走十步,果然见到由绿色的芦苇、蒲草围绕的宝葫芦形的湖面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荷叶,大的赛过磨盘、芭蕉扇,小的如茶碗、酒杯。”

 学生交流: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大荷叶比作磨盘和芭蕉扇;小荷叶比作茶碗、酒杯,从这个比喻句中能体会到荷叶的形状很美和大小不依并指导读一读这句话,将体会到的美在朗读中表现出来。

 继续理解描写荷叶的句子

 “浮在水面的圆圆荷叶密密层层,叶子上凝聚着水珠,晶莹剔透,光彩四溢。”

 指导学生感受从“密密层层”这个词中体会荷叶很多,并想象“叶子上凝聚着水珠,晶莹剔透,光彩四溢。”是什么样子。

 “叶子之间,点缀着三角形的菱角叶,是淡淡的嫩绿颜色。”

 这句话主要写了荷叶的颜色。

 这几句话都是描写荷叶的,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的,才是荷叶这样栩栩如生,仿佛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观察描写非常有序,先写荷叶的形状、大小再写荷叶多,有露珠的荷叶什么样,荷叶的颜色。在描写中运用了修辞方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作者笔下的荷花又是什么样的

 4、指导朗读这几句。

 三、想象画面,体验美

 1、师过渡语;

 读得多美啊!是的,这么多的野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师范读第三段)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吗(大自然)

 3、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是她为我们造就了这么美丽的画卷。请你们把再用心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试着把这一段背诵下来。

 4、指名诵读这一段。

 四、深入学习,感悟美的品格

 满塘的荷花虽美,但也并不希奇,作者为什么却对此拍手称奇令作者称奇的仅仅是荷花的美吗(是荷花坚强的品格)

 荷花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可能是那些原因这是作者的——联想,那么请同学们也展开想象的翅膀,猜一猜还有哪些可能

 白天的野荷塘是这样美不胜收,那么夜晚的野荷塘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去欣赏那里的“荷塘月色”。

 夜晚的荷塘是什么样的

 五、板书设计

 野荷塘

 荷叶 大大小小 密密层层 凝聚水珠 嫩绿

 荷花 粉红色 挺拔而出 亭亭玉立

 坚强的品格

  小学四年级语文《野荷塘》精选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学习11个生字。逐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对野荷花顽强生命力的赞叹,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从作者的描写中体会荷花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使学生从荷花的品质中受到 教育 ,并敬重这种品质。

 基础知识:

 1正音字:脾(pí)隙(xì)剔(tī)缀(zhuì)

 2形近字:篇-偏 豪-毫 茂-戍 炼-练

 3释词: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沁人心脾:吸入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令人感到舒适。也形容优美的诗文、音乐等给人清新、爽朗的感受。

 气喘吁吁: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

 媲 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4生字:

 偏:释义:①不正;倾斜;离开中心的;跟“ 正 ” 相对:偏离|偏僻|偏远|太阳偏西了。②不公正;只注重一方:偏护|偏心|偏爱。③辅助的;不占主要地位的:偏方|偏师|偏房。④离开正常标准:偏差|偏见|气温偏低。⑤跟愿望或一般情况相反:偏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豪:释义①才能出众的人:豪杰|英豪|文豪。②气魄大;直爽痛快:豪情|豪迈|豪爽。③值得骄傲;感到光荣:自豪。④指有钱有势:豪门|土豪。⑤强横:豪强|巧夺豪取。

 茂:释义:①植物长得盛:茂盛|茂密|枝繁叶茂。②丰富精美:图文并茂|声情并茂。

 祖:释义①父母亲的上一辈:祖父|祖母|外祖父。②家族中较早的先辈:祖先|高祖|祖传秘方。③事业或派别的首创者:鼻祖|祖师|佛祖。④姓。

 批:释义①在文章、文件、作业等上面写评语或意见:朱批|眉批。②对下级文件表示意见或对文章予以批评:批改|批阅|批注|批语。③大量买卖货物:批发|批购|批量。④量词,用于大量的货物或人:一批纸张|一批游客|第三批学员刚刚 毕业 。⑤对错误、缺点等作出否定的评论或评判:批判|批评|挨批。

 拢:释义:①合在一起;使不松散:合拢|两脚并拢|他笑得嘴都合不拢了。②靠近;到达:靠拢|拢岸。③聚起;总合:归拢|拢共。④梳(头发):把头发拢一下。

 迎:释义:①接:迎接|迎送|欢迎|辞旧迎新。②面向着;正对着:迎面|迎头赶上|迎风招展。

 碗:释义①盛饭菜的器具,口大底小,一般是圆形的:饭碗|茶碗。②像碗的东西:轴碗|橡皮碗。③量词:一碗米

 隙:释义①裂缝:孔隙|门隙|缝隙。②(地区、时间)空闲:间隙|空隙|田边隙地。③机会;空子:乘隙|无隙可乘。④感情上的裂痕;人际关系上的隔阂:有隙

 炼:释义:①用加热等办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提炼|炼铁|冶炼|炼油。②用心推敲琢磨,使词句精美简洁:炼字|炼句。

 扮:释义:①化装;装成:打扮|扮演|女扮男装。②面部表情装成(某种样子):扮鬼脸。

 教学准备:荷花、有关荷花的诗文。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设计(A案)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入主题:今天我们学习新课《野荷塘》,齐读课题,谁能谈一谈你对课题的理解。

 二、读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注意字音,能流利、通畅地朗读。

 2绘声绘色读文,划出生字。

 3自主学习生字,教师适当补充

 4字形重点强调。

 5字, 组词 ,编 故事 ,巩固生字。

 三、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2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直奔主题,进入讲读:

 1初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了去乌苏里江边的小镇看到了一塘美丽的野荷花的事。

 2得知这里也有荷花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十分激动,渴望去看一看。

 3请你读一读。

 4指生分角色朗读,读出乡亲的热情,读出作者的兴奋。

 5那里的野荷塘、野荷花究竟是什么样的(香、美)读出这种香和美。

 6作者的心情如何你有何感受和体会(作者为这荷塘而惊叹。看到了荷花的坚韧与顽强的生命力。)

 7离开野荷塘,我又有怎样的感受再到荷塘感觉如何

 流连忘返,再到荷塘仿佛进入了一个缥缈的童话王国。

 8学习这篇文章后你有何收获(学生畅谈)

 二、布置作业:1朗读《野荷塘》;2欣赏《荷塘月色》。

 第三课时

 1听写生字;

 2朗读展示,看谁读得好。

 3处理课后习题:

 (1)读词,联系文中的词句解释词语的意思。

 (2)填一填,比一比。整理本单元三篇文章的思路,即写作顺序。

 4全班欣赏朱自清 散文 《荷塘月色》。

 5作业:(1)抄写词语(2)搜集素材,为写 作文 做准备。

 教学设计(B案)

 一、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你们建见过开满荷花的池塘吗能不能向大家描述一下你你见到过的荷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野荷塘》。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他眼中的荷塘的。

 二、整体感知,了解野荷塘的美。

 1读文,想想作者几次来到野荷塘每次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自由读课文。

 2把自己的收获适当做标记。

 作者两次来到野荷塘,第一次在白天,第二次在晚上。研读课文78910自然段。

 三、 点上探究,体验野荷塘的美。

 再读课文,想想作者两次到荷塘,他的感受如何

 (把握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四、指导朗读,再现野荷塘的美。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1) 师配乐范读。

 (2) 指导学生配乐朗读。

 (3) 指名读。

 五、与文本对话。

 读完课文后, 说说 自己的感受。把感受写在 日记 本上。

  小学四年级语文《野荷塘》精选教案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能借助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字词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借助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字词的意思。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新词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塘)你们知道“塘”是什么意思吗

 2(板书:荷)加上一个字,是什么意思

 3(板书:野)一个“野”字又传递给你什么信息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野荷塘》,看看作者描写的和饿你想象的是否相同。

 二、初读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检查预习情况。

 3学习生字、词。

 4区别形近字,指导书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出示三段的段意,找一找哪个自然段可以放在一起。

 参观野荷塘之前的所见所闻。

 白天见到的野荷塘的美丽景色。

 野荷塘夜晚的美丽景色。

 2小组交流,划分段落。

 3自由练读。注意标点的使用。

 4指名读文。

 四、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野荷塘

 塞北 心驰神往 晶莹剔透 心血来潮

 嬉戏 气喘吁吁 沁人心脾 拍手称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野荷塘的美,体会文章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散文的景和情。

 3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新词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齐读课题

 二、分角色朗读,再现参观前的对话

 1指名读,回忆课文内容。

 2默读1—6自然段,看看写了什么

 3分角色朗读。

 三、抓住重点句子,了解野荷塘的美

 1作者几次去荷塘两次看到的景物一样吗为什么

 2默读找一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出了白天荷塘的美丽景色。

 3自渎第七自然段,把你认为写的最美好的句子画出来,结合重点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再现荷塘的美

 1边谈理解,边指导朗读。

 2根据提示试背。

 3读最后一段,体会,说说自己的理解。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1写会本课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野荷塘

 水珠 荷叶 野荷花

1清平乐·池上纳凉

清代:项鸿祚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2大酺(无射商荷塘小隐)

宋代:吴文英

峭石帆收,归期差,林沼年销红碧。渔蓑樵笠畔,买佳邻翻盖,浣花新宅。地凿桃阴,天澄藻镜,聊与渔郎分席。沧波耕不碎,似蓝田初种,翠烟生璧。料情属新莲,梦惊春草,断桥相识。 

平生江海客,秀怀抱、云锦当秋织。任岁晚、陶篱菊暗,逋冢梅荒,总输玉井尝甘液。忍弃红香叶。集楚裳、西风催著。正明月、秋无极。归隐何处,门外垂杨天窄。放船五湖夜色。

3醉桃源(荷塘小隐赋烛影)

宋代:吴文英

金丸一树带霜华。银台摇艳霞。烛阴树影两交加。秋纱机上花。 

飞醉笔,驻吟车。香深小隐家。明朝新梦付啼鸦。歌阑月未斜。

4王官二首

唐代:司空图

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闲。 

总是此中皆有恨,更堪微雨半遮山。 

荷塘烟罩小斋虚,景物皆宜入画图。 

尽日无人只高卧,一双白鸟隔纱厨。

5早发楚城驿

唐代:白居易

雨过尘埃灭,沿江道径平。月乘残夜出,人趁早凉行。 

寂历闲吟动,冥濛暗思生。荷塘翻露气,稻垄泻泉声。 

宿犬闻铃起,栖禽见火惊。曨曨烟树色,十里始天明

6和皮日休悼鹤

唐代:魏朴

直欲裁诗问杳冥,岂教灵化亦浮生。风林月动疑留魄, 

沙岛香愁似蕴情。雪骨夜封苍藓冷,练衣寒在碧塘轻。 

人间飞去犹堪恨,况是泉台远玉京。 

经秋宋玉已悲伤,况报胎禽昨夜亡。 

霜晓起来无问处,伴僧弹指绕荷塘。

7春昼

唐代:李贺

朱城报春更漏转,光风催兰吹小殿。草细堪梳,柳长如线。 

卷衣秦帝,扫粉赵燕。日含画幕,蜂上罗荐。平阳花坞, 

河阳花县。越妇支机,吴蚕作茧。菱汀系带,荷塘倚扇。 

江南有情,塞北无恨。

8天香(寿筠塘内子)

宋代:吴文英

碧藕藏丝,红莲并蒂,荷塘水暖香斗。窈窕文窗,深沈书幔,锦瑟岁华依旧。洞箫韵里,同跨鹤、青田碧岫。菱镜妆台挂玉,芙蓉艳褥铺绣。 

西邻障蓬澡手。共华朝、梦兰分秀。未冷绮帘犹卷,浅冬时候。秋到霜黄半亩。便准拟、携花就君酒。花酒年华,天长地久。

9郡斋独酌(黄州作)

唐代:杜牧

前年鬓生雪,今年须带霜。时节序鳞次,古今同雁行。 

甘英穷西海,四万到洛阳。东南我所见,北可计幽荒。 

中画一万国,角角棋布方。地顽压不穴,天迥老不僵。 

屈指百万世,过如霹雳忙。人生落其内,何者为彭殇? 

促束自系缚,儒衣宽且长。旗亭雪中过,敢问当垆娘。 

我爱李侍中,标标七尺强。白羽八扎弓,髀压绿檀枪。 

风前略横阵,紫髯分两傍。淮西万虎士,怒目不敢当。 

功成赐宴麟德殿,猿超鹘掠广球场。三千宫女侧头看, 

相排踏碎双明珰。旌竿幖幖旗z8々,意气横鞭归故乡。 

我爱朱处士,三吴当中央。罢亚百顷稻,西风吹半黄。 

尚可活乡里,岂唯满囷仓?后岭翠扑扑,前溪碧泱泱。 

雾晓起凫雁,日晚下牛羊。叔舅欲饮我,社瓮尔来尝。 

伯姊子欲归,彼亦有壶浆。西阡下柳坞,东陌绕荷塘。 

姻亲骨肉舍,烟火遥相望。太守政如水,长官贪似狼。 

征输一云毕,任尔自存亡。我昔造其室,羽仪鸾鹤翔。 

交横碧流上,竹映琴书床。出语无近俗,尧舜禹武汤。 

问今天子少,谁人为栋梁?我曰天子圣,晋公提纪纲。 

联兵数十万,附海正诛沧。谓言大义小不义, 

取易卷席如探囊。犀甲吴兵斗弓弩,蛇矛燕戟驰锋铓。 

岂知三载几百战,钩车不得望其墙!答云此山外, 

有事同胡羌。谁将国伐叛,话与钓鱼郎?溪南重回首, 

一径出修篁。尔来十三岁,斯人未曾忘。往往自抚己, 

泪下神苍茫。御史诏分洛,举趾何猖狂!阙下谏官业, 

拜疏无文章。寻僧解忧梦,乞酒缓愁肠。岂为妻子计, 

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 

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 

寿域富农桑。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江郡雨初霁, 

刀好截秋光。池边成独酌,拥鼻菊枝香。 

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塘月色》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描绘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

 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2、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学生课下分组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实物投影文字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前背景:在屏幕上投影一张清华园中月下荷塘的照片,并播放《荷塘月色》的范文朗读录音。

 1、提问:在上节课的阅读中,我们一起走近了朱自清,走近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近了清华园中的月下荷塘。而散文的优美的韵味应怎样更好地来品味呢

 回答:通过朗读来体会。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中的写景重点段落四、五、六3节。

 二、质疑

 1、提问:在朗读中,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样的特点

 回答:一种朦胧的美。

 2、点拨:很好。那大家读过几遍后,而有没有想过文中的朦胧感是怎样产生的同时,大家预习过课文,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现在可以提出来。

 回答1:作者的笔下景物的朦胧美与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联系,因为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

 这篇散文除了写景很美外,有些语句不太明白。

 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白天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三、资料交流

 1、提问:我们一起仔细读读这些语句,它们有什么特点大家是否想过为何不理解呢而这些语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们一起对写作背景不了解。大家课下已经分组查找了资料,现在根据大家在网上查找的资料,先体会一下这些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和结论

 (大家集体交流讨论。)

 (由同学上来展示资料。)

 2、讨论:《一封信》“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可以看出作者孤独彷徨和烦闷的心情。

 《哪里走》“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罢了。”表现作者不满现实,但对革命力量还缺乏认识,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3、结论:从朱自清的生平了解到,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作为一位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自由知识分子,他也有过苦闷彷徨。

 4、小结:

 不错,有了这么多资料,可以看出大家不理解的几句话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心情有很大关系,请大家谈谈自己看法。

 讨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从本文写作背景看,开门见山点明了作者当时的苦闷彷徨的心境。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结合本段其它语句,作者越是喜爱这片静谧的月下荷塘,也看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的感受。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点明了作者虽然在月下荷塘中得到了释放,但又不能完全超越现实之外的淡淡的哀愁。

 (用多媒体把同学们的观点显示在大屏幕上。)

 四、课文解读

 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

 1、“弥望”──充满视野,满眼。“田田”──多,连绵不绝。

 (通过直观优美的荷塘来启发引导。)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

 (展示动感的荷叶。)

 3、“层层”──高低有序。()

 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拟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这样把整个舞女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展示对比。)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呢因为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展示对比。)

 上面作者通过叶子、花,描绘了荷塘的形态美,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荷塘的动态美。

 6、重点理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作者使用了几种感官感觉

 (展示powerpoint课件中的对比页面)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

 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一起把它叫做“通感”。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大屏幕展示例句强化理解记忆。)

 7、“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中的“颤动、闪电、霎时、穿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微风过处一刹那间,荷塘的整体形态,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观察仔细,用词的精妙之处。

 (展示动感荷叶。)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给人一种船航行留下的痕迹的感觉,作者表达得生动传神。()

 9、“脉脉的流水”怎样理解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现流水的静态美。()

 “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是因为静静的流水更反衬出,动态中的叶子的美的`姿态。()

 小结:从形态、动态、静态多个角度来反映荷塘的美。

 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

 1、本段有三个动词用得很形象生动,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满了动感。“泻”、“浮”、“画”、“洗”。

 “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动感和立体感,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

 “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

 “洗”能理所当然地把叶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联系起来,“薄薄的轻雾”也成为了“牛乳”、“轻纱”。

 “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2、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了联想

 运用了比喻和通感(视觉与听觉的呼唤)。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一切融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小结:作者从正面和侧面描写荷塘上的月光。

 第六段作者的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的心情又发生了变化,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忧愁。

 第二部分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第三部分(7~8)江南旧俗引起的思乡之情。

 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小结: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运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中采莲的情景,反衬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更衬托出作者当时的淡淡的忧愁的难以解脱,“猛一回头”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复现实,作者又开始彷徨苦闷起来了。

 全文总结:

 本文根据作者的游踪,可以引出一条线索。

 带上门──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旧俗、回家

 (空间线索──明线)

 导出:暗线──情感

 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思乡愁──不宁静

 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五、确立课题(作业)

 在比较中,我们一起也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有些同学还有想进一步了解朱自清的想法,这很好,可以把刚才在比较中的出的结论总结成文,也可以提出,你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想从哪方面继续了解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朱自清散文研究”这个大课题下,确立自己相关的子课题。

 课后自评

 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求新知的能力。所以本课教学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荷塘月色》中关键语句的理解一向是全文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写作背景的介绍很难使学生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质疑,明确问题,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去查找收集朱自清的相关资料,包括网上查找信息、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资料等,再到课堂上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寻找答案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利用、朗读录音以及动感的flash音画配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了直观性,加大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了阅读分析鉴赏的能力,课堂效果好,事半功倍。

 3、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能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很多,学生也有兴趣多了解他的散文。所以课外推荐阅读,在教学中,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品各自的特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荷塘月色》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内容:

 自读课文,准确认读、解释加点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弥望4、袅娜5、倩影6、脉脉的流水……)想一想,1927年春夏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以上预习内容可酌情增减,何时检查也可灵活)

讲授导语: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

 (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播放录音(或教师表情朗读)

板书课题

 作者、写作时间地点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以下提供一种示例,其他可从“专项评价”中,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以上可适当使用板书或卡片或荧屏演示等多媒体)

  行文线索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 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语句赏析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 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实际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背诵第4段(集体背诵、提名背诵)

 2、答问:第4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依怎样顺序写的(以此引入新课)

  景物描写

 解析第4段: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1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 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荷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认识“通感”

 引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的比喻特点:

 本体—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

 立于微风中嗅那馨香,时有时无;听那远处歌声,时断实续,沟通了不同类的感官。这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导鉴赏 5、6段中比喻、拟人句。(此环节可采用讨论式)

  收束及思考

 结束对前所提问题的讨论,提出关于语言美的思考题,让同学课下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仍可布置其他作业)

《荷塘月色》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

 1、背景音乐:(《月光》)

 2、: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

 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

 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

 荷 花

 [清]曹 寅

 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该诗通过对荷花开放的季节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写,给我们描绘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篇散文也是关于荷花的,名字叫“荷塘月色”。

  二、解题、初步感知

 1、问:大家觉得题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语还是并列短语为什么

 明确:并列短语,因为第四段是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2、朗读、播放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3段):写夜赏的缘由,小径漫步,抒发感受。(情)

 第1段: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及缘由。

 第2段:去荷塘的路上。

 第3段:抒发月下独处时的感受。

 第二部分(4—6段):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的四周。(景)

 第4段: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的四周。

 第三部分(7—8段):写由眼前之景所发生的联想,回到现实,思乡回家。(情)

 第7段: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和采莲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作者回家。

  四、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景语”描写)

 一问:本文是如何描写荷塘月色的主要集中在哪几段

 明确:主要集中在4、5、6三段,集中笔力对荷塘月色进行了描写。

 二诵读、鉴赏第4段

 1、学生阅读本段,概括大意,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安排顺序的

 明确:本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分别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2、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

 ①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②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博喻),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从不同角度,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③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手法:又名移觉。 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此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屡屡清香”与“渺茫的歌声”,虽然前者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摩声的。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因此,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

 ★文中还有一例:“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视觉移植为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朦胧婆娑,相互映衬,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给人一种悠扬、优美,很近肉内的感觉,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将读者带到一种美好的幻景。

 ④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⑤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3、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要点

 本段综合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水面清圆风荷举——咏荷花古诗词赏析(下)

王传学

    在唐宋词作中,也有许多咏荷的佳作。

 先看五代词人李珣的《南乡子》: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这首小令,是词人前期的作品。李珣共有《南乡子》词17首,描绘南国水乡的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民歌风味。这首词,写的是南国水乡少女的一个生活片断,写少女游莲塘,触景生情,相与戏谑,很是动人。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写少女漫游莲塘。夏日里,芰荷满塘,碧水渌波,晴空夕照,景色融融。一群少女乘坐着彩饰华丽的游船,悠然地荡着桨儿,信船而游。她们陶然自乐,和棹而歌,一派优雅静谧的气象,令人沉醉。无意之中,那悠扬的歌声惊动了莲叶间沉睡的鸳鸯。这一来,则打破了那宁静的局面,勾起了游女们的绮思遐想,逗出无限情趣,引出了下文。

常言道:哪个少女不怀春!后三句正是游女们触景生情、敞露春心之态。

“游女带香偎伴笑”一句,紧承“惊起睡鸳鸯”而来,工笔绘出一幅少女嬉戏图。游女们惊动了结伴而居的鸳鸯,而鸳鸯又震颤了少女的春心,憧憬着幸福的爱情。“带香”一词,给人以“含辞未吐,气若幽兰”的感受,是对妙龄少女的真实写照。她们看看眼前偶居不离的鸳鸯,想着心上的人儿,彼此心照不宣,只是依偎在女伴身上出神,凭借着嫣然倩笑,流露出心底里的柔情蜜意,散发出少女的幽香,沁人肺腑。

沉浸在追味甜美爱情之中的少女们,一个比一个地娇羞艳丽,在一首短短的小词中,不允许逐个描状。亏作者想得出“争窈窕”一句,尽写出怀春少女的娇美,给读者留下无穷想象。

少女们的异样情态,可能引起了其他游人的注目,她们觉得难以为情,于是羞中生智,急忙从水中采摘下一片圆圆的荷叶,以遮挡夕阳的照射为防身,避开游人的围观,只自己消受那向往爱情的甜蜜滋味儿。“竞折团荷遮晚照”一句,既刻画出少女们活泼的举止,也揭示出她们害羞的神态。灿烂的阳光、绽绿的团荷与羞红的脸庞构成了一幅鲜亮美妙的画面。

这首小令,绘出一幅活泼俏丽的风俗画,卷面绚丽而明快。状景则景致秀美,绘人则形神兼备,更兼妙语传 神,丽而不妖,艳而能质,颇得民歌韵味。

北宋词人欧阳修的《蝶恋花》,写莲花、越女相映照的美丽: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露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明净的秋水畔,一位美丽的江南少女正在采莲。轻盈的罗袖,玉腕上时隐时露的金钏,勾勒出她绰约的丰姿和婀娜的身影。她的娇颜倒映在水上,与莲花争妍,她的纤手摘取了香藕,却不防梗丝缕缕,撩起了她的绵绵情思……转眼天晚,风起露降,沉浸于遐想的少女蓦然回神,却只见一派晚烟轻浮,不见了同来的伙伴。此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棹歌声,只听得那歌声愈去愈远,余音袅袅于江南岸边,似是洒下了一路离愁。

上片写越地采莲姑娘之美。“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窄袖轻罗”即薄薄的短袖罗衣。词人描写服饰只是抓住越女服饰的一部分,一个“窄”、一个“轻”字用得很妙,不但表明了这样的穿着是符合越女采莲的需要,而且也突出了越女的绰约丰姿之美。接着写穿戴。“暗露双金钏。”“暗露”即时隐时现,富有一种含蓄、朦胧的美。玉腕上的金钏时隐时露,闪闪烁烁,便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美感,若是完全显露出来,就毫无意味了。“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前一句写越女那美丽的脸庞。越女伸手采莲花,自己的影子映在水中,脸似如美丽的莲花一样(此处却说花如人面一样)。其实这里是以花喻人,表现了越女之美。下句“芳心只共丝争乱”。“芳心”即形容越女那美好的心灵,往往指情窦初开的少女之心。“丝”指从折断的莲梗中拉出来的丝。“丝”谐“思”音,也就是“相思”之意。“丝争乱”即是说,相思纷乱,暗示了越女情感涌动。可以说,这两句形象而含蓄地表现了越女的“芳心”之情,对美好的情感生活的一种向往。

下片写环境突然变化,采莲姑娘的情感也逐渐明显起来。“鸂鶒滩头风浪晚,露重烟轻,不见来时伴。”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天晚了,滩头起风了,荷塘上涌起阵阵波浪,荷塘之上水雾烟气弥漫,看不到一起来的同伴们。“鸂鶒滩头风浪晚”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也表现出时间的变化与推移。其中“鸂鶒”又称紫鸳鸯,这一意象,往往是成双成对的。越女找不到同伴,心情怎么样?词人没有直接写,留给了读者去想。但结尾写道:“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意思是说,隐隐约约听到伙伴们已经唱着歌回家去。歌唱意味着一种快乐,为引出越女的“愁”营造氛围。所以,最后一句“离愁引著江南岸”,同伴们快快乐乐的歌声在南岸边缭绕,引发了越女独处的离愁。什么是“离愁”?或许是离别之愁绪,或者是相思之忧,或者是独处之苦恼等。这样以乐景(“隐隐歌声归棹远”)表哀情(“离愁引著江南岸”)结尾,不但含蓄深沉,启人遐想,而且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北宋词人周邦彦的《苏幕遮》写雨后荷花,生动传神: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

这首词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被王国维誉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诗歌以雨后荷花为描绘对象,三言两语,便使雨后荷塘的美景一一尽现。诗歌的主要目的不是咏物,而是要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全诗以梦结尾,把读者也领进那个亦真亦幻的梦境中去。

上片写醒后之所感、所闻、所见。首四句写时间与季节的特点,看似平常,实则颇具匠心,用笔不苟。“燎沉香”句,虽可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但这句并非动作的刻画,而是就嗅觉这方面来描述的。词人刚刚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仍弥漫室内,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消溽暑”句,包括触觉上的反应,这是词人醒后的第一个感受。“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十分活跃,从争噪的鸣声之中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对“呼晴”作进一步的补充。词人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即睁开眼帘朝窗外望去,富先看到的便是雀儿们映着曙光,立在屋檐上往下窥视,一边彼此叫个不停。“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上四句是第一层。

“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是第二层。这三句是词中的重点,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初阳”接“晴”,“宿雨”承“溽暑”。荷叶上反映出旭日的光彩,进一步把“晴”字形象化、具体化了。“宿雨”的被蒸发、被晒干,不仅在点染“晴”字,同时还扣紧“溽暑”这一季节特点。这句很像特写镜头,连荷叶上的雨滴以及雨滴被“干”掉的过程也都被摄进画面。形象如此逼真!“水面清圆”是“叶上”一句的扩大。词人把镜头远远拉开、推高,然后居高临下,俯视整个荷塘,终于摄下那铺满水面的圆圆荷叶。继之,又把镜头拉下,转移角度,进行水平摄影,镜头在水面上缓缓推进: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叶,仿佛由什么人高高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在镜头面前纷纷后退。这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赞美这几句说:“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下片,写对故乡的怀念。前四句是思归。换头两句故作推宕。词笔由实转虚,从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引出深沉的乡愁。“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五月”三句写梦游。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词人自己。“五月”二字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头接通现今(“溽暑”),甚至牵连到词人的梦境。“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词人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下片抒情,叙写梦境,情中见景,并以逆挽手法呼应起句,补足“水面清圆”的画面。

这首词的内容很简单,全篇六十二字,写的不外是荷花以及与荷花有关的情事。但是,词人善于把荷花的形象以及与之有关的情事集中起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来加以烘托,于是,作品的美感便层次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一点集中体现于词的上片。上片七句,虽然构成的侧面有所不同,但可贵的是,其中每一句都带有动作性或视觉性,几乎句句都可构成一个或几个画面,构成角度不同的镜头。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连结媒介几乎被词人压缩到绝无仅有的微小程度。词人的情思,词人的美感是靠画面、靠镜头的组接,靠蒙太奇表现出来的。

本词以荷花为焦点,并从这一点上散射开来,最后又集中在这一点上加以收束。全词可分四层,上片前四句是一层,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后三句多侧面刻画荷花的风神。下片前四句是一层,分别叠印出“吴门”与“长安”两个不同的地点。后三句又以“梦入芙蓉浦”把前几层散射出的侧面加以归结、收束。

周邦彦是善于使用艺术语言的大师,他往往运用优美的语词来创造生动的形象,有时精雕细刻,富艳精工;有时用典,融化古人的诗句人词。但这首词却既未用典,也未融化前人的诗句,而主要是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抒写了自己的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

再看宋代词人姜夔的《念奴娇》:

 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 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 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朅来吴兴, 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这是一篇托物比兴的咏物词,借写荷花寄托身世。这首咏荷词,把读者带到一个光景奇绝清幽空灵的世界,那里有冰清玉洁的美人,有人们寻找的清香幽韵的梦……从这首词的小序知道,姜夔曾多次与友人倘徉于江南荷塘景色之中,因感其“意象幽闲,不类人境”,而有是作。

词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向那美好的境界:正是荷花盛开的时候,荷花丛中荡舟,一路上一对对鸳鸯伴着船儿戏水。真是到了荷花世界了,这里人迹罕到,只见那望不见边的荷塘,绿波荡漾,荷叶翻飞。“水佩风裳”,本指美人妆饰,代指荷叶荷花,与周邦彦“一一风荷举”共得荷花之神理。从那碧绿的荷叶间,吹来阵阵凉风,那鲜艳的荷花,好像美人玉脸带着酒意消退时的微红。一阵密雨从菰蒲丛中飘洒过来,荷花倩影娉婷,嫣然含笑,吐出幽幽冷香。惹起诗人诗兴大发,写出了优美的诗句。

这美好的情景多么使人留恋,然而时间在悄悄过去,已是日暮时分,只见那车盖般的绿荷,亭亭玉立,就像那等候情人的凌波仙子,情人未见,欲去还留。只怕西风起时,舞衣般的叶子经不住秋寒的萧瑟而容易凋残,更为那无情的秋风将把南浦变成一片萧条而忧愁。还有那高高柳树垂下绿阴,肥大的老鱼吹波吐浪,这一切,都要挽留他住在荷花中间。词人说:田田的荷叶呵,您多得难以计算,可曾记得我多少回在沙堤旁边的归路上依恋徘徊?

姜夔以清空骚雅的词笔,把荷塘景色描绘得十分真切生动。所咏之荷,不仅具有荷花之物态,还使人同时隐隐看到一位荷花化身清馨幽逸的美人,她“玉容销酒”,像荷花般的红晕,她“嫣然”微笑,像花朵盛开。荷花生长水中,她便似凌波仙子;荷香清幽,她又是美人“冷香”。花如美人,美人如花,恍惚迷离,具有朦胧之美。

更可贵的是,姜夔这首词写出了赏爱荷花的最真切的心灵感受。姜夔一生襟怀清旷,诗词亦如其人。他写“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的荷塘,实是要体现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在这个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境界中,有美人兮,在水一方。“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这不简直是一场富有诗意浪漫的人花之恋么?“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荷花对词人深情如此,词人对荷花呢,“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也是无限依恋。因此不妨这样说,姜夔这首《念奴娇》实是一支荷花的恋歌。由于荷花在我国文学中是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姜夔对荷花的爱恋不正寄托着他自己对超凡脱俗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吗?姜夔写荷花,不是停留在实际描摹其形态,而是摄取其神理,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融合进去,把自己的个性和神韵融合进去,写花实是写人也。姜夔这种空际传神的词笔,往往意在言外,寄托深微充满美妙的想象,而富有启发性。这种写法与一般实际摹写景物者大异其趣。如“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之类,读者须充分发挥想象才能品味,否则,便有如王国维所说“雾里看花”之感了。写出对荷花的一片怜惜爱护之情,留连忘返之意,情深意切,使人感到作者胸襟之旷荡,心情之依恋。

南宋词人王沂孙的《水龙吟·白莲》把莲花写成了洗尽铅华、冰肌玉骨的贵妃:

 翠云遥拥环妃,夜深按彻霓裳舞。铅华净洗,涓涓出浴,盈盈解语。太液荒 寒,海山依约,断魂何许。甚人间、别有冰肌雪艳,娇无奈、频相顾。  三十六陂烟雨。旧凄凉、向谁堪诉。如今谩说,仙姿自洁,芳心更苦。罗袜初 停,玉璫还解,早临波去。试乘风一叶,重来月底,与修花谱。

池中盛开的白莲,经词人想象化为杨贵妃的亡魂,荷叶则被比作碧色云彩围绕着正在起舞的贵妃。姿态秀美的白莲,像杨贵妃在烛灯前踏着旋律,向唐皇呈献霓裳舞姿;芙蓉出水的净美也很自然联想到杨妃太液池中出浴的身姿。杨妃为虚,白莲为实,虚实相生,让人感受到的也是白莲绽放时雍容华贵的美。诗人将白莲比贵妃,不仅描摹了白莲的形态,更透出了莲之神韵。但安史之乱乍起,杨妃自缢马嵬坡,太液池自此荒寒,长生殿的海誓山盟也随着香魂断送而不堪回顾。下阕则是描绘沦落尘世间后的凄凉苦楚,感叹在时世盛衰之下悲剧的命运,“仙姿自洁,芳心更苦”,只能有一些美好的憧憬与期盼,而这在兵戎的乱世也是难以实现的。显然,这首词托意的是宫室嫔妃蒙尘后的凄凉遭遇。但是广而推之,也是吟叹那些在乱世中想要保持节操的士人。

再看南宋词人蒋捷的《燕归梁》:

 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裾时。翠云队仗绛霞衣,慢腾腾,手双垂。  忽然急鼓催将起,似彩凤、乱惊飞。梦回不见万琼妃,见荷花,被风吹。

蒋捷素喜咏莲花,这首词是其咏风莲之作。“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裾时。”在词人的想象之中,莲花是作霓裳羽衣之舞的唐宫美人。景境迷离,裙禝飘雾,伴随着光茫四射的身姿,在人心头不断回旋。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了舞曲,一晌贪欢的梦境霎时幻灭。“梦回不见万琼妃”,是一曲故国亡落的哀歌。结句点题“见荷花,被风吹”,临去秋波的一转,使梦境完全化为烟云。

这首词给人一种极美的境界。暑意稍返的日子,晨曦初透天边,凉风习习,挽起水面的许多荷伞。十里河塘一片飞舞。虽然荷花面临秋天,将要凋零,这在刻画境界中,读者似乎仍可体会它的空灵和迷惘。

这首词是一首咏风莲的绝唱,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艺术构思上,词人也有“特异”的思想。用风莲来传神,来表达寄托之情,而不着痕迹。词人通过梦的方式,将风莲拟人化。行文流畅。而意境尤深。词人在词中通过浪漫主义的表现方式,为南宋王朝写了一首挽歌。

莲谐音“恋”,在古诗词中,常作表现爱情的意象。在六朝乐府《子夜夏歌》中就有:“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用“莲”字谐“怜”字音,暗指对情人的爱恋,借采莲一事来表达爱情。

有一茎双花的被称作“并蒂莲”,视为情人或夫妻的象

小学四年级语文《野荷塘》精选教案三篇

 《野荷塘》主要描写的是祖国遥远的北方边境竟然盛开着一塘美丽的荷花,作者十分好奇,于是便参观了那里的荷花,由此产生了丰富的想象。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