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威宁州有哪些屯
各位朋友,按《威宁县志》载:明洪武年间乌撒(即今威宁)设卫后,分设五所,屯田戍边。中所即今威宁县城,前所在七星关,后所在宣威,左所在城西四十里左所塘,右所在城东五十五里结里。后宣威划归云南管辖,威宁境内仅余四十八所,1942年赫章设县,今威宁县境内,原设的四十八屯,不知还剩下多少。今为了威宁县作协主编的《乌撒文学》刊物的需要,拟寻找历史上的四十八屯,究竟属于今天的什么地方。有知情者请告知该屯现属威宁还是赫章县、哪个乡镇哪个村,距威宁县城多少公里等信息,刊物出版后当赠送样刊一册,以示谢意。还望各位知情的朋友能大力协助为谢。
联系人:周亚松 联系邮箱:574781596@qqcom 电话: 15885881889
附:《威宁县志》载四十八屯:
小 屯 南 屯 头塘屯 二铺屯 头 屯 水石屯 客家屯 幺站屯 四铺屯
五里屯 瓦店屯 水槽屯 水塘屯 西 屯 七里屯 黄泥屯 前毛屯 汪家屯
干河屯 石板屯 牛困屯 东 屯 石鸡屯 凉鸡屯 躲雨屯 大北屯 水草屯
张望屯 尚家屯 吴官屯 陈广屯 外家屯 海子屯 马家屯 卯官屯 杨湾屯
乌木屯 耿家屯 官坊屯 野马屯 响水屯 存焉屯 辛官屯 白草屯 薛家屯
郑家屯 么站屯 站坡屯
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九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零四位,人口约四十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25%左右。
1 今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保家庄有保姓百户。
2.今江苏南通、苏州均有保姓。江苏苏州保姓位于张家港,多户约80人,属江苏南通保姓于1900年后迁入。
3.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现云贵保姓信此说。由云南而迁贵州者,沿曲靖、罗平而下,至贵州兴仁定居,而后又有迁普安青山者,为回民。
4.今在河北沧州市沧县李天木乡保庄子村亦有保姓一枝。有200余户,900多人。相传于明初迁自山西洪桐。
5.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有保姓回族100多户,原居于威宁保家桥,后迁至威宁县秀水乡,字辈排位和云南寻甸回族相同。普安青山有保姓人约500人。此地保开源(元)为黄埔十五期(南宁分校)陆军军官军校学员。贵州兴仁雨樟青底、梨三寨。也有保姓人约100余户,四百多人。兴仁马家屯瓦月田,下山鲁础营也有分布。贵州兴义、安龙也有分布。
6.越南瑶族保留至今的一部史诗《过山榜》中提到12宗姓,其中保姓忌食卷心菜。
7 陕西富平县刘集镇胜光大队有个保(bao)村,目前大约有50户保姓。具体起源不清楚。
8 四川广元市有回族保姓一支,现有近500余人。据其家谱记载,为陕西西安府泾阳县玲珑塔湾回族者保村人;其族中叔侄两人,于清乾隆五十七时应广元回族之邀从陕西至广元任阿訇,侄子因病滞留陕西阳平关地区,后病逝于阳平关,葬于当地回族哈姓老坟园。叔只身至广元任阿訇,在任期间深得广坊老乡拥戴,与当地回族陈氏家族开亲,留广元回族保氏一支至今。
9四川阆中市有回族保姓一支,数百人。据阆中县志,该族曾为阆中望族。
10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金贵镇一代有许多姓保的人家,建国初期,现在的金贵镇保南村4社一代曾被称为“保家户”,直到现在,当地年龄较大的老人仍然知道“保家户”是指哪,现在保南村4社有50%的人家姓保。
11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有保姓汉族一支。
12甘肃省张掖市安阳乡有保姓汉族约百人。
13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洪水镇保家庄子和顺化乡土城村各有保姓汉族一支。
14青海省互助县、乐都县等地区有保姓,皆为世代居住。
15陕西省陇县有保家山、保家河、保家窝三个村子的保姓居民。据老人回忆,为20世纪初从宁夏固原地区迁徙而来。20世纪50年代之前,原籍和分家还有来往并共同续写家谱。之后失联,陕西分家家谱遗失。
1、基本概况双龙乡位于甘肃省靖远县城西北,距县城120公里,东接兴隆乡,南倚泰和山,有原始森林1866公倾,西邻石门乡,北濒黄河与景泰县五佛乡相望,黄河流经境内22公里。双龙乡总面积1821平方公里,辖永和、黄坪、城川、双龙、碾沟、义和、仁和、北城8个行政村50个村民小组,2897户15774人,有耕地29351亩,人均186亩,其中水地11081亩,旱地18270亩。双龙乡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糜谷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优质水稻、大枣、香水梨、羔羊肉等,已初具规模。2、历史沿革因乡政府原驻刘家寺建有双龙庙,庙内两根巨柱各刻一条龙,有活跃、腾飞之意,故而得名双龙。解放前双龙乡由仁义乡管辖,解放后属靖远县第四区公所,1958年公社化时与永和乡并成永和公社,1963年改为双龙公社,1978年公社驻地由刘家寺迁至永和村(即永安堡),1988年公社改为乡建制沿用至今。3、自然资源双龙乡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海拔2000米左右。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山大沟深,山地与塬地纵横交错。地理位置特殊,镶嵌在挺拔的泰和山和滔滔不绝的黄河天险之间。境内泰和山主峰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是白银市最高峰。哈思山原始林区,被甘肃省列为原始森林保护区,活动着为数不多的石羊、松鼠、麝香等野生动物,生长着宝贵的天然油松和灌木林,巷松翠柏,郁郁葱葱,景物宜人,空气清爽,人工造林成果喜人,面积逐年扩大,是盛夏休闲避薯和旅游观光的盛地。对此,著名书画家、原省政协副主席范振绪先生曾自称为“太和山民”,并题联“云树接天含远秀,石泉流玉传清音”。4、水利渠道黄河流经靖远境内154公里。自明建卫至今,靖远依河水自流灌溉的渠道就有八条。从河上游往下,分别是:复兴渠、靖丰渠、民生渠、恒丰渠、靖乐渠、永固渠、沣泰渠和发源渠。八大渠道总长180·9公里,自流灌溉面积共计75163亩。八大渠道对发展靖远农业的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发源渠灌区位于靖远县双龙乡。发源渠: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原名永裕渠、仁义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发源渠。据《靖远县志·民国志》记载:最早于“清乾隆四十三年,由邑绅高吉世、张怀清、高宪等联合开渠,历十余年之经营适竣工”。为保证灌溉,从清·道光年间起到1991年,历时170年,曾六移渠口,沿黄河上接至现在的新红崖砭,渠总长22公里。灌区位于靖远县双龙乡。发源渠开口无坝引黄河水进行灌溉。渠首设在车木峡的新红崖砭。灌区高程1350米以上,南北宽2公里,东西长12公里。灌区受益仁和、义和、北城三个村,17个社,总人口为7740人,总灌溉面积为10900亩。5、农业发展沿黄灌区有4个行政村,有一条全长22公里的发源渠,始建于1778年,是靖远县万亩灌区之一,有小型提灌工程15处,这里水资源丰富,光照充足,土地肥沃,发展高效农业,林果业及蔬菜业前景广阔,仁和、义和两村所年产优质大米3000吨,是靖远县的大米基地之一,碾沟及北城村盛产优质大枣(个大、色红、肉厚、味甜)年产约10万公斤。若辐射仁和村的车木峡,车闸箱,可发展为全县的大枣基地之一。泰和山下有4个干旱半干旱行政村,其中黄坪村属纯川原村。永和、城川、双龙三村有井泉灌溉的部分水地,主产小麦、糜谷、兼种豆类,洋芋。永和村所产的大葱远近闻名。双龙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财政增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全乡形成了以大枣、优质水稻、枸杞为支柱产业的产业格局;尤其是大枣产业,由于这里生产的大枣个大、肉厚、品质优,所以市场需求量大,销售快,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径;2006年,双龙乡为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发挥规模效应,发展特色经济,使大枣产业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以仁义地区6000亩枣园为中心,辐射北城、碾沟2500亩,建成了8500亩大枣基地,大量销售宁夏、青海、兰州、新疆等地。在盛产期,年产量可达到510公斤,每亩可创收2000元,除去成本350元,每亩可创纯收入1650元,与粮食作物相比,是种植作物收入的2倍多。为此,双龙乡将继续在这一产业上做文章,把这一支柱产业做大做强。规划在目前8500亩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力争2010年大枣种植面积达到10000亩。建成靖远县最大的优质大枣基地。6、历史遗迹双龙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黄河蜿蜒至此,悬崖峭壁,洪波汹涛,地势险峻,古为黄河交通、军事之险关要隘。明代北城滩长城及沿线城障烽燧遗址、唐代北城滩古城堡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的永和遗址、北城滩唐墓群、清代仁和四合院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城滩城遗址矗立于黄根深叶茂东南岸石崖之上,扼险据要。东山有明长城烽燧,西北与五佛寺对峙,南临黄河,惊涛拍岸,为黄河险关要隘。城堡呈方形,面积3412平方米,为夯土板筑。城墙底宽53米,残高33米,城门设于南面,并有凸形瓮城遗迹残存。东、北两墙各有马面3个。西墙有马面2个。城内暴雨的陶器残片十分丰富,有莲花纹园瓦当陶范及瓦当残片,为唐代遗物。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双龙乡-贵州省习水县双龙乡 1、基本概况双龙乡位于贵州省习水县东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62公里,分别与良村、温水、仙源、官店,二里等乡镇接壤。辖5个行政村,130个村民小组,3220余户,144万人。双龙乡有耕地面积(习惯亩)13860亩,(其中水田2400亩),在耕地中有25度以上坡耕地7063亩,占总面积的51%,有林地34571亩,有草山草坡22540亩,有荒山荒坡28420亩。双龙全乡海拔870—1771米之间,乡政府所在地1340米,年平均气温121摄氏度,幅员1062平方公里。境内有河流9条,水库1座,境内85%喀斯特地貌,99%以上汉族居住,交通极不发达,经济、通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2、农业发展农业发展状况经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有了很大改观,双龙乡现在已建设中药材之乡和畜牧业强乡的思想,加速双龙发展。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豆类、薯类。粮食总产量5911吨,其中夏粮1884吨,秋粮40人均占有粮食420千克。经济总收入4045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收入2723万元,乡企营业收入1322万元。人均纯收入744元。退耕还林面积139万亩,境内有丰富的优质无烟煤、铁矿等矿产资源,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乡和贵州省极贫镇乡。全双龙乡已落实“两杂良种”示范种植5200亩,红粮连片种植2120亩,魔芋示范种植460亩,金银花、木瓜种植1640亩;养殖三元商品猪840头,二元种猪160头,山羊2180只;解决了480多亩农田的灌溉问题;解决了680人、800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实现了村村通公路。2008年,全双龙乡人均纯收入可增收100元以上,800多贫困群众将实现脱贫目标。3、计生工作习水县双龙乡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扎扎实实开展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收到了较好效果。该乡把宣传教育进村和妇科病普查普治紧密结合起来。并以计生服务站和村计生室为基地,把婚育新风内容和妇科病普查普治贯穿于乡村人口学校教学全过程,除坚持常年开展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宣传和妇科病普查普治,还开办各种培训班,向群众传播致富信息和生活百科知识等。同时,各村的主要街道和村口张贴了计生宣传画。双龙乡有500余人参加了妇科病普查,查出患有各种妇科病的183人,普治183人,并针对疾病类型制定了随访计划。4、历史遗迹四渡赤水纪念在征集红军长征文物时,在习水县双龙乡兴中村兴罗坝村民组村民罗占清家中,发现71年前红军长征路过双龙时书写在农户门板上的标语,“红军优待投城官兵”、“川军弟兄们你们的枪口要瞄准反革命的官长”等清晰可见,但经过七十多年的风雨,有的字迹已经模糊。现今八十多岁的罗占清老人回忆,71年前,红军他家借宿时,他还给红军打过草鞋,还保留着当年打草鞋的工具。老人家都始终舍不得将这些标语抹掉,是因为对替穷苦人民翻身作主的红军、***的深厚感情。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双龙乡-贵州省威宁县双龙乡 1、基本概况双龙乡地处贵州省威宁县城西南,乡政府地处全县人民饮水工程杨湾桥水库边上,距县城约15公里。全双龙乡面积约130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63个村民组,4500余户21万人,是一个全农业乡。有彝族、回族、苗族、汉族居住,其中少数民族占52%。双龙乡地理位置特殊,处于一个交通死角,平均海拔高,地势陡,农业出产单一,全双龙乡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乡镇。该乡的西凉山一带有丰富的煤、铁矿资源待开采。开发的最大一项工程是种草养畜,双龙乡凉山村在60年代就是闻名全中国的养畜红旗公社,西凉山一带地广人稀,是一个天然的养殖场。2、自然特征双龙乡地势西高东低,南北宽约80公里,东北至西南长约120公里;平均海拨1511米,最高2217米,最低470米;年平均气温12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954毫米,无霜期250天左右;地貌为山、丘、沟、坝、谷、洞交融的喀斯特结构。 3、资源特点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硫、铁、硅、砂、粘土、草炭、大理石、高岭土、重晶石等。其中,煤、硫、铁、锌探明储量分别达540000、29856、4042、1540万吨以上,硫磺已打入国际市场。农副土特产品众多。主要有烤烟、天麻、白蒜、大豆、芸豆、竹荪、柑桔、半夏、杜仲、五倍子、生漆、茶叶、党参、蚕茧等。其中,烤烟叶厚、色黄、质优;白蒜、杜仲、五倍子等名贵药材等字闺中。4、农业发展蚕桑、水果、辣椒、大蒜、中药材、反季节蔬菜等特色农业基本形成。发展万亩楠竹基地、万亩魔芋基地、千亩苦丁茶基地、奶牛、仔猪、杂交牛育肥、家禽等畜牧业基地;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生态畜牧业以及畜牧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产品营销组织、中介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经纪人队伍,逐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协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延伸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5、历史遗迹马撒驿清真寺:位于威宁县双龙乡西凉山古滇黔道上,建于明代,乾隆年间,刘彩阿訇在该寺掌教,归主后被回族张氏争埋在张氏坟山。1967年维修过一次,1987年,政府拔款7000元维修。占地700余平方米,辖穆斯林2000余人。马家屯清真寺:位于贵州省威宁县双龙乡大地村马家屯。马家屯清真寺,始建于明代。马家屯,为明代乌撒四十八屯一。《威宁县志·屯垦志》:“洪武二十八年,因乌撒卫开辟,分为五所,各设流官,大兴屯垦”。而马家屯,则是回族马姓屯垦之所,故名。马家屯清真寺,座落在马家屯寨子中间一小山包上,周围古树参天,绿荫掩映,有姜梓树、三角枫树等,胸径均在70厘米以上,环境优美。由于多次被烧毁,清咸丰初年,马元义倡导重修,咸同灭回时又被毁,同治三年重建三间权作礼拜,光绪二十三年,马金翠与族人马金品、马七斤、马金瑞、马正林、马小祯、马老有、马小妹等积资修理。民国21年,族人又重建,木石结构瓦房,建筑面积210个平方米,占地400多个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县政府拔款1700元重新进行维修。2004年由韩阿訇捐资50万元重建,总占地面积1500余平方米,辖穆斯林1800余人。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双龙乡-湖南省澧县县双龙乡 1、基本概况双龙乡地处湘鄂边界,位于湖南省澧县北部边陲。东连如东乡,南接梦溪镇,西界复兴厂镇,北濒界溪河,牛浪湖与湖北公安县遥遥相望,是湖南通往湖北的咽喉之地。207国道擦边而过,69线横穿全境,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3公里,全程水泥路。双龙乡集雨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542亩,养殖水面25万亩。乡辖13个村(居)委会,14753人,4334户,152个村民小组。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农民人均所得4093元,比上年增长531元。双龙西瓜、双龙柑桔、双龙螃蟹、双龙牲猪已形成四大知名品牌,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农业发展农业生产以传统粮棉油为主,粮食复种面积达到268万亩,总产137万吨;棉花种植面积12万亩,籽棉总产2160吨;油料作物面积17万亩,总产2300吨。特色产业有以柑桔为主的优质果木林15万亩,产量12万吨;双龙牌三号黄瓤无籽西瓜5000亩,产量12万吨;双龙螃蟹养殖基地2万亩,产量500吨;双龙石化万头养猪场年出栏牲猪1万头。3、基础建设完成县乡主干道水泥路建设12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30公里;建成沼气池500口;千人受益安全饮水工程1处;建成村组活动场所3处;投资80万元,建成占地8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可集中供养80人的省级标准敬老院。有移动、联通机站3处,信号覆盖全双龙乡。拉通有线电视村5个。4、工业建设先后建成规模工业企业2家――双兴轧花厂、金荷轧花厂。常年安排农村剩余劳力52人,季节性提供劳务岗位200余个,年创利税100万元。5、教育卫生事业全面完成教育布局调整,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向中心地区集中,学生向优质学校集中的目标,教育质量提高较快。2007年乡中学考上县一中学生达30人,比2007年增加15人,被县一中授予“人才培养摇篮”称号。卫生院申请国债资金50万元,全面完成卫生院住院部的改造,科室齐全,设置合理,基本上做到看病不出乡。双龙乡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
喜际承平日,政通人和,盛世之时。经长期考察核证,我辈在十七世孙马兴文族长的带领下,经族正商定,重修我马氏家谱。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乃世上常理。寻根求源,我二十代孙马新同等六人不畏艰辛,跋山涉水,赴洪洞,奔青州,明察细访,实地观情。我马氏故里系山西省洪洞县马家大屯。
我马氏嬴姓系伯益(舜时东夷部落首领)之后裔,助禹治水有功,禹让位给益不授,益避居萁山之北,夏帝启二年,费候伯益出国,六年伯益薨。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298年)赵国惠文帝封其子赵奢为马服君,尔后子孙以马姓氏,我马氏起源于此(百家姓十四页注)。我先祖马援字文渊生于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寿终,享年63岁。东汉光武17年封伏波将军,援公之七代孙三国定西将军马超,居于扶凤郡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生于公元176年,随父马腾南征北战(素有三国英雄属马超之美称)辅佐刘备。后被封为五虎上将,其子孙宋代迁至山西洪洞县西马家屯。
我始祖德公、飞兴二公系先祖马援五十二代孙,公元1373年(明洪武6年)二公奉迁民之命从山西迁往青州,洪武帝听众臣之忠言,制定富民策,迁移民,开荒田,充要塞,保边关,晋民,东迁十八次,分布十八省市,五百多县市,其中山东九十二县市。我二公就在首迁六十户之中,只有我马氏一户迁山东青州云门山北定居,村名马家庄,德公、飞兴祖人众家大,和睦邻里,德公又兼医学之长,医德广善躬则治富诊断,远近素有赛华佗之美称。纳周氏为眷,共生三子玉、璞、裱。飞兴祖学界闻名,胸怀雄才大略,遂别提升知府要职,原配张氏生四子,神宝住开州(濮阳)、至宝住濮州(鄄城县)、贵宝住曹州(菏泽市)通宝住徐州(沛县)。在任之时又纳杜氏夫人(阖老之女)生育五子,福宝住青州(益都)、禄宝住莱州、祯宝住蓬莱县,祥宝住兖州、荣宝住济宁(名曰一马踩九州也)。洪武13年飞兴祖受皇命去鲁豫交界处视瘟疫,察民情,展转几载又纳甘氏,生一子名汲,住曹州安陵集。
我张氏祖母在青州期间由于姐妹不和,便领四子西归,行至开州地界,正遇征虏将军徐达,胡大海、李文忠领兵二十五万,消灭铁木耳(素有李文忠杀达子南望北斗之传说),去西之路受阻,遂至于开州东南九十里马李集定居张氏祖母则安葬于此。
我三门贵宝公于洪武15年(1382年)徙居于曹州白虎集西北五里马庄。仙逝后与焦氏夫人安葬于此地,膝下生八子,五子俊公守祖,三子俊岭于永乐6年(1408年)迁居巨野县城市马街。四子俊立于永乐14年(1416年)迁居嘉祥县南白马寺,二子世隆、六子彦忠、七子彦良于永乐2年迁居马常寨,长子让、八子彦清于永乐2年迁居于马村。
洪武二十五年,我德公、飞兴祖相继归天,弟葬矮槐树村,兄葬云门山向阳坡,苎墓四周苍松翠柏,奇山异石,环绕左右,山峰如巨龙起伏,延绵不断,祥云盖顶,紫气横升,好一座风水宝地供我祖安眠。
翌年玉祖三兄弟思返原籍,行至巨野东南三十五里金山堡东侧,观其山清水秀,松柏葱茂,祥云嵘绕,紫气腾空,肥质沃土,而安庄就业,命村名为马峰道隆村,而后数年名为马村。
追宗报本,念祖宗之功德,表后裔子孙之敬仰,众马氏子孙修谱之心勃发兴起,追源思宗而不能自治,一呼百应而奋然即起。经族长马兴文提议,众族正商洽,定于壬年之春正月初九在宿沙寺马庄定下今春修连谱之事项,二十日在巨野城西关衍斌之院,由二十一代孙马繁河重点阐述了修谱人事款项,迁祖坟立墓碑,并确定三十日在马山村召开修谱誓师大会。大会由二十二代孙马山村马衍旗主持召开。有十几位代表纷纷登台演讲,为修好家谱出谋献策,谱子孙以昭繁衍,谱庄村以定方位,谱祠墓以昭常祀,谱科第职称以振家声,立祖碑,述渊源,众人捐资蜂拥而致,接连不断,大会之隆重,人声之沸扬,气氛之空前热烈。经族正提议,理事会通过,确定今后修谱时间,二十年一大修,十年一小修。
★家谱序言各不相同,本序言摘自济宁及菏泽地区马氏家谱序言,其他各堂口,支脉与此序言并无关系。希望词条修改的各位马氏宗亲不要随意修改。序言中或有部分用词与现在略有差异,本人才疏学浅只能照抄,只为最本真记录事实。★
马撒驿清真寺:位于威宁县双龙乡西凉山古滇黔道上,建于明代,乾隆年间,刘彩阿訇在该寺掌教,归主后被回族张氏争埋在张氏坟山。1967年维修过一次,1987年,政府拔款7000元维修。占地700余平方米,辖穆斯林2000余人。马家屯清真寺:位于贵州省威宁县双龙乡大地村马家屯。马家屯清真寺,始建于明代。马家屯,为明代乌撒四十八屯一。《威宁县志·屯垦志》:“洪武二十八年,因乌撒卫开辟,分为五所,各设流官,大兴屯垦”。而马家屯,则是回族马姓屯垦之所,故名。马家屯清真寺,坐落在马家屯寨子中间一小山包上,周围古树参天,绿荫掩映,有姜梓树、三角枫树等,胸径均在70厘米以上,环境优美。由于多次被烧毁,清咸丰初年,马元义倡导重修,咸同灭回时又被毁,同治三年重建三间权作礼拜,光绪二十三年,马金翠与族人马金品、马七斤、马金瑞、马正林、马小祯、马老有、马小妹等积资修理。民国21年,族人又重建,木石结构瓦房,建筑面积210个平方米,占地400多个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县政府拔款1700元重新进行维修。2004年由韩阿訇捐资50万元重建,总占地面积1500余平方米,辖穆斯林1800余人。
原威宁州有哪些屯
本文2023-09-23 09:08:4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87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