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流坑村”是千古第一村?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4收藏

为什么说“流坑村”是千古第一村?,第1张

自1990年8月周銮书先生第一次到流坑村以来,已经整整二十年了。周先生第一次到流坑村,流坑村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他自己在《初探流坑村》一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在村中穿梭盘桓,流连忘返,此时虽烈日当空,而兴味正浓。唯见种种文化遗存,杂然纷呈,真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俯仰皆是,美不胜收。大家都感到流坑村确是江西古代文明的一个代表,也是中国农业社会聚族而居、百世不衰的一个典型。”

此文和有关在1991年第三期的《江西画报》上发表后,这个被遗忘的古典村落才公之于众。1991年冬,在周先生的协调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詹开逊为组长的五人专家小组到流坑村作了二十多天的详细考察。1993年春和1994年冬,周先生又要自己的学生,南昌大学历史系主任邵鸿教授和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地方史研究室主任梁洪生副教授三次进至流坑村,累计考察六十余天,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于1996年底,出版了《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的考察》一书,这是第一部系统性地研究流坑古村的专著。从此,“千古一村”就成了流坑村的标志性品牌。1997年7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专程考察了流坑,对流坑高度评价之余,还特意题书“千古第一村。”自此,“千古第一村”又成了流坑村的另一张新的、更高的标志性品牌。流坑村建村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942年),延续至今1000多年,故称“千古,”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流坑村有什么地方在全国古村中号称第一?十多年来,并无学者给予解释。许多游客到流坑旅游后,只感觉流坑大、流坑古、流坑好,无愧于“千古第一村”的称号。但哪些方面在全国古村中是第一,他们也说不清楚,导游也未曾解释。这就令人十分遗憾。为此,本人在闲暇之余,看了一些资料,将“第一”规纳以后,请各位专家指正。

第一:建村时即注重“风水宝地”的选择。在隋唐以前,流坑村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芜之地,南唐董合一家来到这里时,先在乌江往西转角处的白玉堂(又称白泥塘)卜基为宅,流坑董氏基业由此肇始。白玉堂三面环水,面水朝阳,符合通常居住之地的基本要求。但乌江在此处南来西转,在风水上属于“反弓位,”犯了阳宅择基的大忌。据传唐僖宗时当过国师、堪舆“形势派”(亦称峦头派)的创始人杨筠松和他同为堪舆“形势派”宗师的第子曾文·(读CHAN音:山字下面加走之旁)两人在踏勘山水路过流坑一带时,受到董家热情相邀和盛情款待,留居流坑达两年之久。为报答董家人的热情相待,他们特为董合夫妇及董桢(董合之长子)夫妇相得吉穴四口,又为流坑村指点地形。董合即按杨、曾二人所卜,将家宅从白玉搬至乌江南岸的中洲,即现在流坑村的主体区域。因为此处背依山脉西北麓的金鼓峰,四面青山环抱,所谓“天马南驰,雪峰北耸,玉屏东列,金绛西峙。”乌江之水自村落东南方的崇山峻岭中迤逦而来,如一缕青带,至村缘转绕而西,使流坑三面绕水,形成了独特的风水格局,当地人形象地将其称为“活水排形。”杨筠松并预言:“只要水朝庚,依旧好流坑。”“阳星日月峡相随,文武状元归。端正飞鹅头上生,金殿玉阶行。代代富贵家有官,子息不穷寒。亥上一峰,明月楼台,董氏子孙,功名百世。”这些在流坑族谱中均有记载。

流坑村在建村伊始即注重风水,且请全国一流的勘舆大师来选址,这相对全国古村来说可称第一。

第二:建村后注重规划,并按规划建设。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流坑董氏二十二世孙董燧辞官回村,在以后的20年中,倡集族人对流坑村进行整治规划。在村庄的西面用人工扩大修整龙湖,将湖水与江水相连,使流坑村成为山环水抱的胜地。以七横(东西向)一竖(南北向)的八条巷道总揽全村布局,董氏族人按照房派支系分不同巷子居住。七条横巷的巷口都向着乌江,各条巷子的巷口均建有门望楼,门楼之间以墙垣相连,使全村成为一座城堡。靠乌江的七座门楼出去后正对着七个码头,给村民生活、出行带来方便。沿八条巷子的一侧均有下水道,至今仍然是无论天下多大的雨,村里却从不积水。现在有一种说法是:看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不高,并不是看它建筑有多高,而是看它下雨时积水不积水。因为不积水的城市才是规划设施完整的现代化文明高的城市。村中的雨水经下水道排入龙湖,污水经龙湖沉淀后再排入乌江。既环保,河风也可顺着巷子进入村中直达龙湖,起到清新空气,调节气温的作用。村中房屋均建有马头墙,既体现了江南民居的特色,又起到了房屋之间防火的作用。我们现在的县城是上个世纪末才开始规划的,对村庄的规划是最近几年搞“新农村建设”才开始的。而流坑村的规划在450年前的明代就开始实施,使流坑村外有乌江、龙湖环绕,内有村墙门楼守望。巷道规整,道路通达。既像一座城池,也像一方都会。这在全国古村来说应该算是第一。

第三:明清古建筑保存基本完好的不仅数量多,种类多,建筑精美,且有准确的年代可考。流坑村从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董燧治村时建造的18栋联为一体的住宅开始,经后人多年的努力和经营,达到现在占地约3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0余人的规模。这些建筑群在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霜雪雨之后,至令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多达260多栋,这在气候多雨湿润的江南是罕见的。其中明代和明清之际的民居30余栋,祠堂60余座,宫观庙宇8处,文馆、戏台各1座。此外,还有状元楼、五桂坊、魁元坊、三策流馨、旌表节孝坊等纪念、表功性牌坊和翰林门、中流砥柱门、里仁门、拱辰门等碉堡式门楼。这些古建筑的形状和结构,是中国近古时代的典型模式: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朴实素雅;高峻的马头墙仰天昂起,既可防风,又可防火;间或有几座建有水平高墙的宅第,又俨然如微型城堡;墙体内一般为木架结构,多为两层,上层藏物,下层住人;厅堂居于中央,卧房分置左右,厅大房小,厅明房暗,这是因为前后厅堂可靠天井采光,而厢房耳房仅有墨窗或门窗通气;厅大便于家人活动,房小适宜寒冬保暖之故。门楣、屋檐上多有雕刻、彩绘,有的还有傩像;屋内墙壁、门柱、窗棂、柱础、枋头、雀替、甚至档板、天花板,也多有木刻、彩饰,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神魔鬼怪、传奇故事,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雕工绘制都很精致细腻,堪称上品。使流坑村的明清古建筑成为当年江南富商住宅和祠宇的标本。最为难得的是,大部分古建筑堂上有匾,门旁有联。而这些匾联与主人的身世、家族的荣显息息相关,内涵丰富,意境深远,且往往出自名家之手,使此房屋有准确的年代可考。明末著名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称流坑为:“万家之市。”这对全国古村来说也应该算是第一。

第四:书院之众多,科举之兴盛,历时之久远,在全国古村中罕有。流坑董氏的家世渊据其族谱记载可以上溯到西汉著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但流坑董氏在宋代以科举而勃兴的真正原因,却是得益于流坑开基祖董合之长孙董文广。北宋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偃武修文,大开科举,董文广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试取明法科。由于其年岁已高,朝廷三次调他为官皆不赴任,以家族之财,创办“桂林书院,”村中崇文重教蔚然成风。董文广的努力很快有了结果,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文广长弟文肇的四个儿子滋、湘、渊、淳全部中举;次年董淳及进士第,成为流坑董氏的第一个进士。从此,董氏科甲之盛一发而不能收,“登科之儒,累累相续。”景右元年(1034年),流坑董氏洙、汀、仪、师德、师道叔侄五人同科中进士,时称“五桂齐芳,”士林传为佳话。南宋文天祥《谢恩表》中有:“名耀帖金,一门而五董”之句,即用此典。此即俗话中所说的“五子登科,”在全国仅此一例。流坑村所在的云盖乡也因此由太守奏请朝廷改名为“五桂乡。”流坑董氏为彰显此事而建“五桂坊,”此在明末著名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游记中均有记载。自宋至清,流坑董氏家学师承深厚,大小书院林立。明万历年间,建书院、书屋19所,清道光年间建书院、书屋23所,可谓“序塾相望,弦诵相闻。”学风之盛,可见一斑。北宋靖康元年,流坑董藻在朝廷“特设一科以谋略取士”中,“名选第一,时称武状元。”南宋绍兴十八年,董德元廷试第一,称“恩榜状元。”(现在流坑村文馆的大门门额上题字为:“儒林发藻。”此“藻”即董藻的“藻,”因为董藻是凭谋略在儒林中选拔的武状元。据此,我猜测文馆有可能是流坑后人为纪念武状元董藻所建的建筑。否则:第一,“儒林发藻”四字很难解释得通;第二:流坑有纪念文状元董德元的“状元楼,”而没有纪念武状元董藻的建筑是说不过去的。)流坑村在科举制中的近千年间,共考取进士34名,举人78名。上至宰相、御使、侍郎,下至主簿、教谕,超过100人。至今,在住宅门口、祠堂门前树旗以示荣耀的旗杆石仍遍布全村。废科举已达105年,而中举喜报仍张贴在堂屋之上。江西在宋代进士共5000余名,其中曾巩、王安石、刘恕等家族或一门三进士,或一门四进士,而董氏一门五进士同科高中,这在江西乃至全国都是罕有的殊荣。古人云:“江以右称文献世家,必以乐安董氏为最。”流坑村的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在全国古村之中可以说是全国第一。其实流坑村还有许多方面可在全国古村中排名第一,例如走进流坑就象走进了书法的海洋,流坑村现存木质匾188方、题额362方、楹联71联。如宋代朱熹为董德元题写的“状元楼”匾和“南宫策士文章贵,北阙传胪姓字先”对联;明代大学士、三朝宰辅杨士奇为曾任翰林院编修、与修《永乐大典》、拜国子司业董琰题写的“少司成第”匾额及“数封天子诏,当代帝王师”楹联;明代状元、理学家、地理学家罗洪先为刑部郎中董燧题写的“高明广大”坊额和“文章辉列宿,冠冕重南州”对联;明代吏部尚书曾同亨送给董燧的“理学名家”题匾等,至今保存完好。他们书艺高超,诸体皆长,虽经数百年的岁月沧桑,仍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四百年前,由刑部郎中董燧、刑部尚书董裕等主编的董氏明代万历族谱,在传世的明刻中,属罕见的写刻本,无论书写、雕板、纸张、印刷都属上乘,为国内稀有。其模刻的聂豹、谭纶、罗洪先、邹守益等一批明代官宦名流的手迹,遒劲有力,流畅飘逸,使人爱不释手。专家们一致誉为“稀世珍品。”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所说:流坑“延续时间之长,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之高,建筑艺术之美,保存之完好,文化内涵之丰富,恐怕是国内其它地区的古村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是张文彬局长赞誉流坑为“千古第一村”的真情表白。

赣州是江西省最南端的地级城市,也是江西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江西被称为“赣”。因为有一条强大的赣江有关系,赣州是以这条河命名的。

赣江是章江和贡江交汇形成了真正的赣江,因而“赣”字是左章右贡。而“赣”字上面有个反文旁,是因为“贑”字是章和贡拼凑而成的字,在公文里出现的时候,为了表明这是一个字,为了防止出现歧义,“文”字就被当做上标放在“贑”字旁边,时间长了就成了“赣”字。

赣州全为客家人,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在此设立赣县,隶属于今南昌。隋唐时期,赣州的名字是虔州。宋朝时期,赣州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是农民起义最多的地区之一。统治者认为虔字带着虎头,有凶煞之气。所以一致决定去掉虎头,只留下文字,再取章和贡二字和文组合成了赣字,把虔州改名为赣州。

赣州为什么叫赣州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换个问题其实也可以,那就是江西为什么简称赣。

中国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说起来有时候挺好玩,黑龙江省因为有条黑龙江,简称黑;

就如同黄河长江和中国一般,长766公里流域面积83500平方公里的赣江可谓是江西的母亲河,赣江有13条主要支流,赣江干流的终点就是赣州,是章水和贡水会合的地方。

赣州原称为虔州,南宋时期校书郎董德元认为“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不是一个好名字,后皇帝下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且保留虔字的底部“文”,故称为赣),从此赣州这个名字就流传了下来。

上书皇帝改名的董德元是恩榜状元,老家在乐安县流坑。如今的流坑也是一个相当有名的古村落。

虔城是江西省赣州的别名,赣州城始建于秦汉时期,南北朝曾称南康郡,南宋之前叫虔州,泉州之前叫虎城,但是因为嫌这个虎字带凶,便换了一个更文气的“虔”字,虔州的 历史 从隋代开皇九年,一直到南宋宋高宗时期,也就是绍兴23年,这中间大概有500到600年的 历史 ,虔州到后面改成赣州以后,这个名字到现在继续沿用,就是说人们把它当成赣州的别名,很习惯的把赣州叫做虔州、虔城

赣州为什么叫赣州,其实这答案百度一下也就知道了,不过既然你提出问题于此,我也就回答问题于此,希望你满意

赣州在叫赣州之前有过许多称呼,比如庐陵郡,南康郡,甚至传说中的浮州,沿用时间长的就是南康郡和虔州,然后最后就是赣州一直沿用至今

因为赣州地理位置特殊,衔接南北,水路发达,自古民风彪悍,南宋期间就有无数的农民起义,岳飞就曾因为剿匪为虔州百姓敬重,离开之后在虔州留下六座岳王庙,明朝王阳明也曾在赣州剿匪,而赣州由虔州改为赣州,是因为南宋的两件事情,让宋高宗耿耿于怀

第一件事情,就是隆佑太后在1129年被金兵追赶,逃到了虔州,在虔州呆了四个月,整天担惊受怕,当时的大宋被金兵分割的四分五裂,赵构躲在温州,叫中央朝廷,张俊率部抵抗金兵叫秦州朝廷,而逃到虔州的隆佑太后,叫做虔州朝廷,这三个朝廷还是隆佑太后更重要,短期内成为朝廷的主要位置,各地援军纷纷驰援虔州,短期内都有一万余宋兵,加上开始的几百人,这些朝廷那个大老爷已经让虔州百姓吃不消,因为是散兵游勇,虽然是护卫太后,但是各自为政,不服管教,导致抢钱抢菜霸占睡觉的房屋的事情屡屡发生,最后驱赶了两三万人到隔壁梅林滩头,这引起了虔州百姓严重的不满,最后一个叫陈新的挑头率领一万余百姓,到镇南门讨教说法,虽然宋兵对待金兵不行,对待没有训练的百姓还是绰绰有余,一箭就射死了陈新,打败了虔州的百姓兵,这更引起城中百姓的不满,拒绝给宋兵粮食,藏起来,隆佑太后在皇城中非常后怕,决定连夜逃出虔州,怕被城中百姓在睡梦中剁了,后隆佑太后经王母渡,逃回了临安,和赵构诉苦,赵构要把虔州百姓都给砍了给母后出气,当时叫的就是岳飞岳元帅,岳飞到了虔州,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拒绝屠城,拯救了一城百姓,最后是以牢中死囚尽数斩首,回复赵构,已经将为首的株连九族,百姓并未大错,此时就此翻过,但是赵构因此恨死了岳飞

第二件事情,隆佑太后事件之后的23年,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七月,虔州城发生兵变,军卒齐述杀殿前司统制吴进和江西同统领马晟,虔州城叛朝自立,史称齐述兵变。八月,宋高宗遣鄂州都统制田师中发兵同江西安抚使张澄、殿前司游奕军统制李耕讨伐。九月,宋高宗又遣左翼军统制陈敏进行讨伐。十月,官军对齐述等叛兵讨伐顺利,宋高宗命陈敏为虔州知州。十一月,李耕攻入虔州城,尽诛叛兵,仅仅四个月,平叛剿灭叛军

这两个事情引起了赵构皇帝的高度重视,专门责成董德元尽快将虔州改名,大家都认为“虔”非佳名,“应杀虔之义”,为去其不令之名,“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故改虔州为赣州,一直沿用至今

隋开皇九年(589)改南康郡为虔州,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正月,在秘书省校书郎董德元的建议下,经中书省等大臣议定,决定放弃虎字头,大凶不利,取城池两侧的章贡合流之义,取名赣州。虔州叫了564年,赣州叫了867年

有一个典故还需要清楚,虔州的名字是来自宁都虔化县,虔化水之意,董德元当时不仅改了虔州为赣州,还同时改了虔化和虔南也改名为宁都和龙南。

大致说来,赣州这一名称有着丰富的 历史 文化内涵,大致包涵了因人名县、因县名水和因水名州三个 历史 演变过程。

据《山海经》记载早期生活着赣巨人,汉代因赣巨人而名赣县。六朝时期,因赣县而名赣水、章水和贡水。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因水名州,改虔州为赣州。

欢迎关注“人文章贡”,详情请看《引经据典,“赣州”名称由来的权威解释》这篇文章(https://wwwtoutiaocom/i6724597571106374156/)。

赣州的地名故事自然要从这千里赣江说起,滚滚赣江宛如一条银链贯穿江西,像一位母亲抚育着赣鄱儿女,江西也因赣江简称“赣”,千百年前,赣州人就在这千里赣江的源头垒土筑城,与“赣”结下不解之缘。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江西境内有一条叫“虔化水”的河流,今称“贡江”,古人取“虔”为名,故称为“虔城”。因为虔字有“虎字头”,又号“虎头城”。

在宋朝时期赣州发生了一场离奇的兵变,由于上司随意频繁调动官兵,心存不满的虔城驻军纠集下属官兵七千多人,起兵攻入虔州府城,杀死上司。消息传到京城,宋高宗大为震怒,立即派兵镇压,参与叛乱的官兵全部处死。但统治者心有余悸,他们的迷信心态认为虔州的“虔”有虎字头,不吉利。将“虔”字的虎头去掉,独留“文”字并融合城下章贡两江的名称,取名“赣”,两江合水为“赣江”,由水及州,赣州也因此得名,沿用至今。

有关学者人员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赣字的反“文”是指赣巨人。在史前,江西就流传着“赣巨人”的传说。据《山海经》记载,“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则晓,唇蔽其目,因可逃也”。但此处出现的赣字写作“章贡”,“贡”上加的“文”,在文学学里指反足,也是指赣巨人的特征反踵。但这究竟是不是赣字加反“文”的原因 ,如今还未得到具体考证。所以前一个故事还是流传更广的赣州地名缘起的故事,这就是赣州名字的由来。

我们去宋城玩吧 。当你听到这句话时,第一反应可能是许多 历史 名城,但你肯定想不到的是江西赣州。赣州作为江西省最南端的地级城市,其知名度似乎不高,但整个江西每天都要接触“江西”这个词。

没有他,江西省的缩写是“赣”,车牌的第一个词是“赣”。江西被称为“江西”,因为有一条强大的干将河,从南到北,流经江西省。赣州是以这条河命名的,干将河的三条支流汇合在赣州,形成了真正的赣江河。

作为江西最南部的地级市赣州,看似名气不大,但整个江西都要天天接触这个“赣”字。无他,江西省简称就是“赣”,车牌第一个字就是“赣”。江西省简称“赣”,因为一条浩荡的赣江,从南至北,纵贯江西省。而赣州就因临江而得名,赣江三条支流就在赣州会合,形成真正的赣江。赣州是赣江源头第一座大城市,也被称为千里赣江第一城。

赣州最早设置行政区划,是在汉高祖刘邦六年,公元前201年,朝廷设赣县,隶属豫章郡(今南昌)。当时西汉与割据岭南的南越国对峙,而赣州是西汉威胁到南越国的军事重镇,而没得到赣州,导致南越国在与西汉的对峙上非常被动。

赣县在东汉末年由隶属豫章郡改隶庐陵郡(今吉安),东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朝廷把公元281年设立的南康郡治所,迁到了赣县。从此,赣州第一次成为地级。

从那时起,赣州第一次成为地级。隋文帝灭陈公元589年,南康县废除,设立拉宗州,赣州古称“敬虔”。各位,看看“敬虔”这个词是什么样子的。上半身是一样的赣州还有一个特别可爱的缩略语-胡图市。你认为庙会上卖的老虎鞋吗?唐代,拉手的面积很大,赣州的面积和现在的赣州差不多。晚唐时,军阀乱作一团,拉手想出了一个对赣州-吕光聪有很大影响的人物。吕光勇生于公元840年,生于台州。

晚唐九曲乱,吕光聪在南康县发动起义,占领了拉松州,声称是拉什举荆棘的 历史 。卢光聪不满足于只占领一个国家,还占领了韶州(韶关)和潮州。吕光聪遗址位于南汉岭南、湖南楚国、福建省、杨武国中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特别是杨武和中原五代是不共戴天的敌人,而吴越和福建则被杨武隔开,出海不安全,所以他们经常南下赣州,经赣州到湖南,然后进入中原。卢光聪热爱拉什卡人民,发展人民生活。他的威望很高,他叫陆王。

尤其是客家人,吕光聪的地位很高。晚唐是客家人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拉手被称为客家祖先最早的发源地。鉴于鲁光对客家文化的重要性,吕光荣被誉为客家贤杰。进入宋代后,拉手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而是将南安军(上虞、南康、大禹三县)从国家领土上剪除。南宋改了,国名改了。以前叫龙洲,俗称虎头市当宋高宗部长认为虎头城不好听时,应该改名。宋高宗赵,根据赣江经,改名赣州,公元1153年,南宋绍兴23年此后,他进入元代,设立赣州路总办。

明代赣州成立。明朝灭亡后,南明在赣州组织了大规模的赣州防御战争。抗战终于失败了,但赣州市的英勇却赢得了忠诚之家的称号。赣州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是南方著名的城市。清初访问中国后,一位名叫尼霍夫的荷兰人写了一本书,名叫“第一次中国之行”,书中提到赣州是中国最著名的城市之一。可以看出,赣州当时是那么大。 历史 的变迁改变了,许多城墙被 历史 淹没了。所幸的是,赣州宋代的城墙保存完好,是全国保存最好的宋城,被称为宋城博物馆。

刀剑之后,宋代赣州的城墙至今仍保存着3664米,气势雄伟,的确有老虎的力量。宋代的街道和小巷和过去一样,都有排水设施和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什么,现在是什么?许多宋代的名人来到赣州,说有个人辛弃疾,南宋词雄,他有一本通俗的“菩萨文书”江西口墙“,字云:于谷台这干将水,多少人在水里流泪?我抬头看了看西北的长安。不幸的是,我只看到了无数的青山。

但是,青山怎么能阻挡这条河,站在河的旁边,我感到悲伤,听到来自山里的鹦鹉的声音。于谷台在赣州市的西北角。换句话说,古语说:“但青山如何能阻挡这条河,浩浩河终于向东流淌”,生于赣州。一百年后,文天祥想要拯救宋朝,在被俘后,他写下了那一个被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东西。文天祥叹了一口气,说他救不了宋朝,问自己为什么活该。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了反元军,因为公元1274年,文天祥被任命为赣州之夫。

百年后,文天祥欲救宋而不得,被俘后写下感动千古的《过零丁洋》。文天祥感叹自己救宋失败,自问无愧社稷。而文天祥组织抗元军队,就是在赣州,因为在公元1274年,文天祥任赣州知府。

赣州,简称“虔”,别称“虔城”,也称“赣南”,是江西省的南大门,是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设区市。

赣州形成行政区的 历史 悠久。赣州市干将河源头上的第一个大城市,也被称为赣江河的第一个城市。

赣州第一次设立行政区划,是在汉代皇帝刘邦六年,公元前201年,宫廷设立赣县,隶属于玉章县(今南昌)。

当时西汉在分裂主义政权下与南越对抗,赣州是西汉威胁南越国家的军事据点,但赣州却没有威胁到赣州,造成了南越与西汉的非常被动的对抗。东汉末,赣县由玉昌县迁至鲁陵县(今吉安)。东晋木地永和,公元281年由南康县法院迁至甘县。从那时起,赣州第一次成为地级。隋文帝灭陈公元589年,南康县废除,设立拉宗州,赣州古称“敬虔”。各位,看看“敬虔”这个词是什么样子的。上半身是一样的赣州还有一个特别可爱的缩略语-胡图市。三国·吴嘉禾五年(236)设置相当于市一级的行政机构——庐陵南部都尉。

宋代分设南安、赣州两个政区,简称“南赣”。又因地处赣江上游、江西南部,并于清康熙年间和民国初先后置分巡赣南道和赣南道,亦俗称“赣南”。

宋高宗时有个大臣认为虎头城不好听,应该改名。宋高宗赵构根据赣水流经,改名为赣州,时间是公元1153年,南宋绍兴二十三年。

赣州因临江而得名,赣江三条支流就在赣州会合,形成真正的赣江。赣州是赣江源头第一座大城市,也被称为千里赣江第一城。

虔州到后面改成赣州以后,这个名字到现在继续沿用,就是说人们把它当成赣州的别名,很习惯的把赣州叫做虔州、虔城。

赣州隋开皇九年(589)改南康郡为虔州,古称虔城,在叫赣州之前有过许多称呼,行政归宿也有好多区划,比如归属过庐陵郡,豫章郡,九江郡,南康郡,这中间沿用时间长的就是南康郡和虔州,然后最后南宋改名以后就是赣州一直沿用至今

赣州

第一说法是地形说,因为江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省内5条主要河流都自东南向西北汇入赣江,而赣州处在赣江扼守上游位置,故称赣州。

第二种说法是 历史 沿革记载,因为赣州地理位置重要为粤赣要冲,衔接南北,水路畅达,但因为赣南山高林密,自古民不畏官,生性彪悍,南宋期间因为抗金需要,南宋太后逃难引大军入虔城,城市一是粮草供给不足,与民争利,引发无数的农民起义,南宋朝廷命岳飞平叛,因为体恤百姓为虔州百姓所称道,明朝王阳明也曾在赣州剿匪,足见刀兵连年不断,这就引发后面南宋改城名的故事。

岳飞庙

具体经过是这样的:南宋1129年,宋太后被金兵追击,逃到了虔州呆了几个月,整彼时大宋被金兵分割,宋各地援军纷纷驰援虔州,短期内都有一万余宋兵,加上开始的城市市人,粮食供应让虔州百姓吃不消,一个叫陈新的为大家出头讨教说法,陈被宋兵一箭射死,百姓坚壁清野不供应粮草,隆佑太后趁夜色逃回了临安,后令岳飞发兵讨伐虔州刁民。这是一件事。

赣州宋古城

第二件事情,南宋绍兴二十二年七月,虔州城又发生兵变,军卒杀将领叛朝自立,这就是称齐述兵变。宋高宗遣军对齐述等叛兵讨伐成功

赣州建春门

经过两个事变引起了赵构皇帝的警惕,必须镇压民变,专门责成董德元尽快将虔州改名,大家都认为坏就坏在“虔”字为虎头,杀气好重,为去其不祥之名,“取章、贡二水合流之祥瑞”,去虎头留文冠,与章,贡,文合体,改虔为赣, 据可考 历史 记载虔州叫了564年,赣州叫了867年经数百年发展,赣州是华夏南方著名城市。清初有个荷兰人名叫尼霍夫,他清初访华写了一本《初访中国记》,书中提到赣州是中国最有名的城市可以佐证。 历史 几经沧桑,很多城墙都被 历史 抹杀。赣州宋城墙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是一件幸事!

赣州古八镜台

董德元同时将虔化和虔南也改名为宁都和龙南,取安宁施皇恩之意,自此赣州一直沿用至今 这就是赣州的来历!

江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江西省最南部,赣南因位处赣江上游,江西南部,并于清康熙年间和民国初先后置分巡赣南道和赣南道,故俗称赣南;因宋代分设南安、虔(赣)州两个行政区,故简称南赣;因隋开皇九年(589)改南康郡为虔州,故又称虔州;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赣州名始于此。又有人说因《山海经》所记“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名。“章贡”二字加上一个人文的“文”字就是“赣”字。

 大楚皇帝张邦昌埋在乐安深山?

 两宋时期,金国人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原地区,决定要废除赵氏,另立一个新皇帝,作为统治中原的傀儡政权。在这个时候,张邦昌被选中,当了32天的大楚皇帝,以至于有后人认为张邦昌是叛国奸臣,与秦桧并列。时隔近千年之后,于清朝光绪二十五年修订的张氏族谱出现在乐安县牛田镇峡圳村,它记载了张邦昌为张九龄第十二代后裔,张邦昌的出生及安葬地均在乐安。

 那么,张邦昌究竟何许人也,他是怎么来到乐安的?后人是否以他为耻,以至于不愿记载他的出生地和埋葬地呢?

 村头立牌坊纪念唐朝宰相张九龄

 走进乐安县牛田镇峡圳村,一座四柱三间、八字形、三叠马头墙的歇山顶式徽派风格的砖砌牌坊立在村前。“金鉴流芳”四个白底黑字赫然出现在牌坊正中横匾上。虽然这块牌坊看上去并不华丽,但“金鉴流芳”四字彰显了这个村子历史悠久。

 “金鉴流芳”四个字,缘自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张九龄所著《世兴废五卷》。张九龄的《世兴废五卷》,以犀利之笔综述列朝兴衰存亡之理,成书五卷。张九龄在李隆基诞辰献此书,意在劝皇帝励精图治。玄宗御览后,甚为赏识,赐为《千秋金鉴》,作为治国铭言珍藏。

 史书记载,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王公大臣多献珍异宝,唯独九龄送《世兴废五卷》作贺仪,李隆基当即嘉奖并赐书大臣以示褒扬。“我们就是张九龄的后裔,此牌坊是为纪念我们的一世祖张九龄所建。”村里的“文化人”、牛田镇中心小学副校长的张义贤介绍道,“金鉴流芳”牌坊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后历经多次修葺,最后一次修整为文革前。

 20年前发现张邦昌在族谱中

 峡圳村保管张姓族谱的村民此时正在田里耕作,55岁的张义贤沿着田埂朝田中跑去,找村民拿钥匙取族谱。

 一阵忙活,张义贤找来族谱。拜阅这本牛田峡圳张姓(光绪二十五年乙亥八修印刷版)族谱,记者看到张九龄之名赫然显现在谱文中页首。谱牒记载,张九龄于元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拜相,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卒,谥文镜公,妻亦封善佐夫人,生一子,拯。

 谱牒记载,骥公长子必大,字邦昌,号广平,行十,宋丞相,靖康初拜相。后为金乱,归朝。娶邓氏合葬本都横木上村寅艮向山一所六地五片,东址刘敬三住基为界,西址黄兴名杉山。继娶黄氏,葬流塘社坑。一子仲俊,一女适舅之子。其子张仲俊,字世英,号竹溪,外翰林,任崇仁训导,娶流坑文状元董德元妹。张邦昌父亲张图南(十一世),随外翰林出身,授袁州教谕的父亲张天锡(十世),于仁宗明道年间迁居流塘(今乐安县牛田镇峡圳村)。

 张义贤一边翻阅族谱一边兴奋地对记者说,发现张邦昌在族谱中是在20年前,由于村里读过书、又有时间来看族谱的人不多,他便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仔细阅读族谱,并是想对祖辈进行一番了解,没有想到发现张邦昌也是祖上。

 村民找证据 印证张邦昌是牛田人

 张义贤告诉记者,沿着牛田镇峡圳村张姓家族往上追寻,张家一族的十世祖即张邦昌的爷爷便从永丰县沙溪乡迁至牛田镇峡圳村。而他们最早的居住地是在现峡圳村对面水库的山坳中,古称流塘。目前,族中一千多人,分散居住在峡圳村和员陂高车村,族中村民淳朴善良,大多以农耕为主。

 对于谱中记载“娶邓氏合葬本都横木上村寅艮向山一所六地五片”,张义贤说道,“横木上村”是峡圳村附近的一个地名,这个地方如今依旧存在,也就是说修建于光绪年间的这本族谱的记载是真实的。

 张义贤还表示,族谱第十三世即张邦昌之子张仲俊,所娶之妻是牛田镇流坑村文状元董德元之妹,而董德元生于1096年卒于1163年,张邦昌则是生于1081年卒于1127年,根据时间推算,张邦昌之子张仲俊和董德元之妹年龄相仿。从这对婚姻中也看出古代推崇的门当户对、就近联姻的风俗,从另一个角度也证实张邦昌为牛田人。

 找不到江西元素 可能与其名声不好有关

 史书记载,只活了46岁的张邦昌在宋徽宗和宋钦宗时期,历任尚书右丞、左丞、礼部侍郎、少宰、太宰兼门下侍郎。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汴京(今河南开封),他力主议和,为河北路割地使,与康王赵构赴金做人质。以求割地赔款议和。靖康二年金兵陷汴京,掳去徽、钦二帝,金封他为帝,建国号楚,统治黄河以南地区。

 张邦昌当大楚皇帝只有32天,然而,张邦昌在乐安、永丰两县的县志上找不到蛛丝马迹。乐安建县于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永丰建县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按照族谱的记载,当时籍贯归属永丰辖区的张邦昌,却被历史遗忘。

 对于张邦昌的籍贯,记者在百度搜索中没有发现张邦昌与江西元素有关的相关文字。史书记载,宋代张邦昌是河北东光县大龙湾人,虽然《东光县志》有记载,可大龙湾村百姓没有一个承认张邦昌为本地人。

 张义贤认为,找不到张邦昌的江西元素,和其名声有关,因为在那个时候看来,叛国奸臣不仅仅要灭九族,还会遗臭万年,而后代不愿被人耻笑,宁愿不记载他。

 传统看法张邦昌是叛国奸臣 与秦桧并列

 查找历史资料,记者看到有记载称张邦昌是叛国奸臣,甚至将其与秦桧并列。

 据传说,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张邦昌在金人的一手安排下粉墨登场,做了傀儡皇帝。之后,金人便造使索要北宋宗室为人质,张邦昌不敢怠慢,派徐秉哲领旨搜寻,得宗室三千多人,押送到金营。金人并不满意,又催交银两,开封府以见在户口为准各家摊派,限日缴纳,无奈京中百姓连遭战火,即使倾家荡产也无法凑足那个天文数字。

 “听说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要被金人押到北地,张邦昌心中窃喜非常,但为了收买人心,掩人耳目,使僭用天子仪卫、法驾,脱去龙袍换成缟素,面对囚禁二帝的金营遥遥祭拜,哀哀痛哭,声泪俱下,一副耿耿忠心的样子。可是,当他到金营与他的恩人话别时却又换了一副颜色,他穿红袍,威风‘凛凛’,王时雍、徐秉哲、吴拜、莫俦等众星捧月一般簇围左右,俨然一位货真价实的真龙天子爷。”中还有这段文字记载。

 民间传说认为,张邦昌是典型的溜须拍马、粉饰太平之徒,还做了金国人的傀儡皇帝,和当年设计谋害岳飞的秦桧一样,都是叛国奸臣。

 学术派为张邦昌 张家人将进山寻墓

 近期,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百家讲坛《两宋风云》节目中,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被学生誉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认为,“说他小人则可,将其列为叛臣,则不但有失公允,更是千古奇冤。”

 袁腾飞认为,靖康之变,金国人灭掉北宋之后,并无心统治中原地区,于是金国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叫做“以汉治汉”,希望用 代替金国,来统治中原地区,金国选的第一个傀儡皇帝便是张邦昌。“金国人之所以选他,是觉得这个老头比较好管,因为张邦昌之前一进金营就哭,眼睛都没干过。张邦昌得知自己被定为大楚皇帝,也是死活不干,他知道这不是小事,是谋大逆、株九族的大罪。他看推不掉,干脆躲了起来,最后金国人放出狠话,说张邦昌如果不当皇帝的话,就血洗开封。这么一来,老百姓都把矛头指向了张邦昌,说你不能连累我们,你不当皇帝我们就全完了,坚决要求张邦昌当。群臣也一再上劝进表,说就你合适,你必须得当这个皇帝。张邦昌只好接受了大楚皇帝的册命,赶到皇宫去接受群臣朝贺。”袁腾飞这样分析道。

 据袁腾飞讲述,张邦昌自当上“皇帝”的第一天起,就亲自到金营拜见粘罕和斡离不,提出了“不毁赵氏陵庙,罢括金银,存留楼橹,借东都三年,乞班师,降号称帝,借金银犒赏”等七项重要提议,并通过积极的外交斡旋工作,得到了当局的许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其中,仅岁币一项就成功免除钱一百万贯、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负担(《大金吊伐录》),为赵宋王朝的成功复辟和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现在学术派为张邦昌 ,乐安县牛田镇峡圳村张姓村民表示,近期会根据族谱的记载,上山寻找张邦昌夫妇的坟墓,进行祭拜。

江西省有个吉安市,还有一个抚州市。抚州市有个乐安县,乐安县有万崇、湖坪、罗陂、牛田四个乡镇。吉安市有个永丰县、永丰县有七都、古县、瑶田、藤田四个乡镇。

图为藤田镇小学,照片中的阁楼,是文物古迹天章阁。

万崇、湖坪、罗陂、牛田四个乡镇的土话,跟瑶田、藤田的土话很像,跟乐安县的土话差别却很大。

万崇、湖坪、罗陂、牛田四个乡镇的生意人,经常去吉安进货。他们当中去吉安进货的人,比去抚州进货的人还多。

吉安到万崇、湖坪、罗陂、牛田四个乡镇的客货运输都很方便。万崇、湖坪、罗陂、牛田四个乡镇的人出远门,大部分去吉安火车站坐火车。

图为文物古迹葛溪桥,拍摄于永丰县恩江古城。

很多万崇、湖坪、罗陂、牛田四个乡镇的人,在永丰县城买了房子。很多万崇、湖坪、罗陂、牛田四个乡镇的人,在永丰县城开了店铺。

抛开行政管辖区域不谈,单论经济往来、语言风俗、民间联姻等方面。万崇、湖坪、罗陂、牛田四个乡镇跟吉安的亲密程度,都超过了抚州。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得从1149年乐安县建立时说起。1149年之前,乐安只是崇仁县的一个乡,名字就叫乐安乡。

图为康熙皇帝题字“西阳宫”,拍摄于永丰县沙溪镇欧阳文忠祠。

1148年,朝廷把乐安乡从崇仁县分开,升级为乐安乡。原属于崇仁的天授乡和忠义乡,被划给了乐安县。

乐安县隔壁的永丰县,有一个云盖乡,也被划给了乐安县。云盖乡的辖区,大致就在今天的万崇、湖坪、罗陂、牛田四个乡镇,还有金竹和招携两个乡镇的部分区域。

云盖乡历史悠久,最早隶属于庐陵县。庐陵县的辖区,就是今天的吉安市大部分地区了。云盖乡跟庐陵县那么久,万崇、湖坪、罗陂、牛田四个乡镇跟吉安市往来款恰,就不奇怪了。

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下诏,把庐陵县的水东十一乡分开,设立了吉水县。云盖乡作为当时的水东十一乡之一,归吉水县管辖。

公元1054年,宋仁宗下诏,把报恩镇、永丰乡、云盖乡、龙云乡、明德乡、兴平乡分出来,设立永丰县。云盖乡是永丰五乡之一,归永丰县管辖。

公元1148年,永丰县云盖乡学子董德元,金榜题名高中状元。也就是在同一年,朝廷开会讨论乐安建县事宜。

图为董德元雕像,拍摄于永丰县状元文化园。

公元1149年,乐安正式立县。原属于永丰县的万崇、湖坪、罗陂、牛田,就这样成为乐安县的辖区。

万崇、湖坪、罗陂、牛田四个乡镇,本来就是从永丰县分出去的。它们在语言风俗上接近永丰,就不奇怪了。

乐安县建立的时候,同属恩江流域的永丰县和吉水县都送了大礼。永丰县不但送出了云盖乡,还把状元董德元送给了乐安县。

图为恩江龙王庙遗址,拍摄于永丰县恩江古城。

只可惜,董德元不争气,后来成了家乡的耻辱。董德元高中状元之日,正是秦桧如日中天之时。董德元为了升官发财,成了秦桧党羽。

董德元甘当秦桧的爪牙,干了许多陷害忠良的事情。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吃了董德元的亏。赵令衿更是被董德元陷害,成了阶下囚。

董德元替秦桧办事,秦桧则是把董德元提拔成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秦桧临死之前,还给了董德元一笔巨款。董德元接受了这笔巨款,结果招来了大祸。

图为永丰县和乐安县第一大河恩江,拍摄于永丰县。

秦桧一死,宋高宗清算秦桧党羽。董德元陷害赵令衿,收了秦桧巨款,因此被打上了秦桧党羽的标签。宋高宗下诏,把董德元削职为民。

董德元作为副宰相级别的奸臣,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江西省的贤良祠和《江西通志》,都不愿意给董德元位置。

抚州的乐安县,本来从吉安的永丰县接过一个状元。只过了六年,这个状元就成了副宰相级别的大奸臣,这就叫世事难料啊。

为什么说“流坑村”是千古第一村?

自1990年8月周銮书先生第一次到流坑村以来,已经整整二十年了。周先生第一次到流坑村,流坑村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他自己在《初探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