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朝中兴三次之说,哪三次?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5收藏

有唐朝中兴三次之说,哪三次?,第1张

唐朝中兴三次指的是:唐朝中后期的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

一、唐宣宗——宣宗之治

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

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

当大厦之将倾,谁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唐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

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对外关系上,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变后,唐对吐蕃的唯一一次军事上的胜利。

二、唐武宗——会昌中兴

唐武宗继位,建元会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而继位。

由于拥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鉴于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给武宗亲自处理朝政,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

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武宗重视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宗教,例如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为三武灭佛的其中一位称号武字的君主。又称为会昌灭佛。

三、唐宪宗——元和中兴

唐宪宗纳宰相杜黄裳之议,征伐不服之藩镇。

整顿江淮财赋,以增加财政收入。利用藩镇间矛盾,取消宦官监军。

元和元年(805年),先以高崇文讨平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旗开得胜。

元和八年(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田兴受镇兵拥护掌权,中央任命为节度使,遂归顺中央,赐名田弘正。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割据申、光、蔡三州,宪宗发兵近九万人进讨,久战无功。十二年(817年),任命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负责统帅全军。

宪宗派李愬讨平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申、光二州守军亦降。后横海节度使程权奏请入朝为官,朝廷收复沧、景(治今河北景县东北)二州。

幽州(今北京)刘总上表请归顺。成德镇上表自新,献德、棣(今山东惠民东南)二州。

贬昭义节度使卢从史为驩州司马。

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刘悟杀节度使李师道降唐。淄青李师道亦平,收复淄青十二州。成德王承宗、卢龙刘总相继自请离镇入朝,藩镇割据的局面暂告结束。

元和十五年(820年),成德镇王承宗病死后,其弟王承元上表归降。

自广德(唐代宗)以来"垂六十年,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馀州,自除官吏,不供贡赋,至是尽遵朝廷约束"的局面,至此大致结束,史称"元和中兴"。

扩展资料

唐朝最重要的四次政变:

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威名最盛的朝代,唐朝无疑被很多人关注,但无论是多么强大的封建王朝,都逃脱不了争夺权力的明争暗斗,唐朝在这方面更是其中的“翘楚”。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唐朝最著名的四次政变。

一、玄武门之变 :太宗上位开创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在历史上可是相当有名的。公园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了自己的兄长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逼迫他的父亲李渊立其为太子,随后顺利继承皇位。

当然,李世民的确雄才大略,在位期间开创了大唐的盛世局面,致使四夷臣服、万国来朝,因此他也就成了千古明君的代表,受世人称颂。至于弑兄,也就变得不重要了。

二、神龙政变: 李唐皇朝重回正统

公元690年重阳节,67岁高龄的武则天正式登基,实现了自己的女皇梦,甚至改国号为周,想要延续武家统治。

不过,朝堂之上,有很多大臣都想要恢复李唐正统,只是碍于武则天势大,不得不隐忍。神龙元年,武则天病倒,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还政于李显,李唐政权再度重建。

正因为神龙政变,没有让政权传于武家,周国没有延续,人们才认为唐朝还在延续,没有被周朝取代。可以说,神龙政变挽救了李唐王朝。

三、唐隆政变 :李隆基崭露头角将唐朝推向巅峰

中宗复辟后,对妻子韦后十分纵容,导致朝政大权逐渐被韦后掌握。公元710年,为了打破韦后专权的局面,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在长安皇宫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使李旦复辟,李隆基也被立为皇太子,成为皇室正统。

李隆基即位之后,开创了开元盛世。一场唐隆政变,为唐朝换回了一个巅峰。

四、甘露政变 :宦官专权致唐朝走向灭亡

安史之乱后,唐朝宦官势力开始坐大,朝政被宦官把控。宝历二年,唐敬宗被宦官杀害,文宗即位。唐文宗向来不满宦官专权,便与其他大臣密谋诛灭宦官,夺回政权。

公元835年11月,唐文宗以观露之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后院欲斩杀,但是却被仇士良发觉,双方交战,最终以唐文宗一方失败而告终,朝廷中重要的官员均被宦官杀死,亲属株连被杀的达到一千多人。

至此之后,唐朝政权一直被宦官把持,君主废立、生杀也被宦官掌握,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宦官时代。

唐朝的宦官势力,直到朱温在903年大杀宦官之后,才最终消失,然而,唐朝也在不久后因朱温建立后梁篡位而灭亡。

-唐朝

辽、金和其他政权的疆域

建立辽朝的契丹人发祥于潢河(今西拉木伦河和西辽河)流域,五代初

崛起。907 年(后梁开平元年),耶律阿保机代遥辇氏为契丹主,并八部为

一国,916 年(后梁贞明二年)称帝。契丹相继征服周围的奚、霫〔Xí习〕、

黑车子室韦、女真、乌古、室韦、吐谷浑、党项、鞑靼、沙陀等部,攻取营

州、平州、辽东(今滦河、辽河流域),并于天赞五年(公元926 年,后唐

同光四年)正月灭渤海国,于天显十一年(公元936 年,后晋天福元年)取

得了燕云十六州,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辽朝的稳定疆域,

西起金山(今阿尔泰山),北至今蒙古高原北缘和外兴安岭,东抵库页岛(今

萨哈林岛),其南界的西段大致按今中蒙边界分别与西州回鹘、西夏相接,

东段在今内蒙古、山西、河北境内与北宋为界。辽灭渤海后,还一直拥有朝

鲜半岛东北部原属渤海国的一块土地,因此辽与高丽的边界大致在今朝鲜咸

兴至鸭绿江口南岸一线。

与大多中原王朝一样,辽朝的疆域内也有不同的管辖方式。它的主要部

分,即以汉人为主的农业地区设置了州县,与唐宋的统治并无二致。而在西

北的游牧民族地区筑了边防城,实施军事控制,类似汉唐的都护府。对东北

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的统治与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相似,又因其开发程度不

同而有所区别:对江以西的“熟女真”课以赋税,对江以东的“生女真”一

般只收受“进贡”。

太祖耶律阿保机在狼河(今乌里吉林伦河)之滨选定都城地点,神册三

年(公元918 年)建成,称为皇都(故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天显十

三年(公元938 年)改为上京临潢府。统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 年)增建中

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城)。辽的正式首都始终在上京,但后期

的实际首都已迁至中京。

西州回鹘

在天山东段今新疆乌鲁木齐一带,以西州高昌故城(今吐鲁番市东)为

都,又称高昌回鹘、高昌。12 世纪初,疆域扩展至塔里木河流域今新疆库车

一带。后成为西辽属国,13 世纪初归附蒙古,中叶成为元朝直辖地。

于阗

于阗是西域古国,自西汉归属于西域都护府以后,一方面接

受中原王朝的管辖,另一方面继续保持国家的形式和对内的统治。因此,在

中原王朝强盛并能够控制西域时,于阗是中原王朝范围内的自治政权,是王

朝疆域的一部分。例如唐朝在于阗置毗沙都督府,属安西都护府;又在它的

都城置于阗镇,是安西四镇之一,直到贞元六年(公元790 年)后才废弃。

但在中原王朝国力衰弱,无法控制西域时,它就成为一个独立政权,唐后期

以来于阗就维持着这样的状态。

于阗的都城一直在于阗(今新疆和田市西南)。11 世纪初的辖境约有今

新疆且末、麦盖提、莎车以南地和帕米尔高原。北宋时灭于回鹘黑汗王朝。

黑汗(黑韩,喀喇汗)

10 世纪末,楚河流域的葛逻禄(割禄)联合西迁后的一部分回鹘人趁中

亚萨曼王朝瓦解之际,取得了河间(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带,建立黑汗

(喀喇汗)王朝,汗廷(首领驻地)建于八刺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

克马克以东楚河南岸),副汗驻怛逻斯和疏勒。11 世纪时疆域包括今新疆西

部的伊宁市、塔城市一带和喀什市一带,阿姆河中游达尔甘阿塔以东、锡尔

河中段以东、巴尔喀什湖以南地。大约自1041 年起,黑汗分裂为东西二汗,

东汗于1004 年后不久灭于阗。1140 年归入西辽。

西夏

宋雍熙二年(公元985 年)李继迁袭据银州,从此开始了与宋朝的对抗。

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 年)攻陷灵州,改为西平府,次年建都。其子李德明

继立后,于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 年)在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市)筑城为都,

称兴州。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 年)李德明死,子元昊继立,仍以兴州为都,

称兴庆府。1038 年(宋宝元元年)元昊称大夏皇帝,宋称为西夏。

西夏的中心区是今宁夏大部,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 年,西夏广运二年、

辽重熙四年)灭沙州曹氏政权后,占有河西走廊。以后经过与宋、辽的反复

交战,西夏的疆域大致稳定在北起今中蒙边界,南至祁连山脉,今甘肃兰州

市、靖远、宁夏同心、陕西靖边、佳县西南一线,西起今甘肃西界,东至内

蒙古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乌梁素海、包头市西、东胜市、陕西神木、

佳县西一线这样的范围内。金灭辽和北宋后,西夏的东界与金为邻,北部与

蒙古为界,大致与辽时相同。在南宋初,西夏取得了河湟地区(今青海东部)。

至西夏后期,它的边界未发生大的变化。

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 年,西夏天庆十二年),在遭受蒙古军首次侵掠

后修复城堡,改都城兴庆府为中兴府。此后连续受蒙古攻击,宋宝庆三年(公

元1227 年,西夏宝义二年)被灭。

1114 年(宋政和四年,辽天庆四年),辽的属部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

以鸭子河(今松花江哈尔滨以西一段)一带为基地,起兵反辽。次年称帝,

建国号金,定都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市南)。至天会三年(公元1125 年,

辽保大五年,宋宣和七年)灭辽,天会五年(宋靖康二年)灭北宋。金灭辽

后,取得了它的大部分疆域,但始终没有能征服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因

此即使在金全盛时,它的西界只达到今兴安岭北段、蒙古国乔巴山、内蒙古

二连浩特市一线。而且随着蒙古的日益强大,金的边界不断后撤,泰和八年

(公元1208 年)已退至大兴安岭山脉、今内蒙古达来诺尔、苏尼特左旗、苏

尼特右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一线。为防御蒙古而筑的“界壕”更在这一

线之后。

金与西夏、南宋的边界已见前述。金与高丽的边界大致与辽时相同,但

失去了保、定二州,所以西端已以鸭绿江为界,而不再在江南占有一席之地

了。

金太宗时(公元1123—1134 年)以会宁都城所在,升为府。天眷元年(公

元1138 年)称上京。贞元元年(公元 1153 年)迁都燕京(今北京市),改

称中都大兴府。贞佑二年(公元1214 年),在蒙古军队进攻的压力下迁都南

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末年金哀宗逃至蔡州(今河南汝南),天兴三

年(公元1234 年)灭于蒙古和宋军的联合进攻。

于阗国,西域之属也。后汉建武末,王俞为莎车王贤所破,徙为骊归王,以其弟君得为于阗王,暴虐,百姓患之。永平中,其种人都末杀君得,大人休莫霸又杀都末,自立为王。霸死,兄子广得立,后击虏莎车王贤以归,杀之,遂为强国,西北诸小国皆服从。

其地多水潦沙石,气温,宜稻、麦、蒲桃。有水出玉,名曰玉河。国人善铸铜器。其治曰西山城,有屋室市井。果蓏菜蔬与中国等。尤敬佛法。王所居室,加以朱画。王冠金帻,如今胡公帽;与妻并坐接客。国中妇人皆辫发,衣裘袴。其人恭,相见则跪,其跪则一膝至地。书则以木为笔札,以玉为印。国人得书,戴于首而后开札。魏文帝时,王山习献名马。天监九年,遣使献方物。十三年,又献波罗婆步鄣。十八年,又献琉璃罂。大同七年,又献外国刻玉佛。 于阗尤远,去京师万里外。其国西南近葱岭,与婆罗门为邻国,而相去犹三千余里,南接吐蕃,西北至疏勒二千余里。

晋天福三年,于阗国王李圣天遣使者马继荣来贡红盐、郁金、氂牛尾、玉灊等,晋遣供奉官张匡邺假鸿胪卿,彰武军节度判官高居诲为判官,册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是岁冬十二月,匡邺等自灵州行二岁至于阗,至七年冬乃还。

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得不承认,似乎总会有一些人天生是负着历史使命而诞生在世上。远的不说,离我们最近的,莫过于毛主席了。当然了,我们今天的主角并不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另有他人。

世人皆知西汉有个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东汉的班超呢?俗话说得好:世人只知第一,而不知第二。换句话说,人们对“第二”向来是漠不关心的。作为历史上第二位出使西域的人,班超很少被人所熟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班超才渐渐家喻户晓。

班超

陈汤之斩单于,傅介子之刺楼兰,冯奉世之平莎车,班超之定西域,皆为有汉之隽功。

这是南宋学者傅伯寿对汉朝开疆拓土的有功之士的一句评价。前三人是西汉时期的人物,班超则是东汉时期的,能与之并列,足可以看出班超的功绩。

如果说张骞是开拓西域的第一人,那么班超就是西域的继往开来者,甚至是过之而无不及。

投笔从戎,全家独他一份

和他的“先行者”张骞不一样,班超出身可是不平凡:他老爸是史学家班彪,他老哥更是鼎鼎有名,二十四史之一《汉书》的作者班固,他妹妹班昭也是史学家,总之他一家子都是搞史学文学的,算是当时的儒学世家。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按道理子女耳濡目染,深受文学熏陶。可偏偏班家就出现班超这么个“奇葩”人物!

怎么“奇葩”了?听我细细道来。按我们正常思维来讲,老爸、老哥,甚至是老妹,都是一代史学家,搞文学的,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班超也应该是跟随父中专注史学文学。可能是出生时间不对,来晚了:他刚出生的时候,汉光武帝刘秀已经建立东汉,正四处消灭割据势力,开疆扩土。由于兵戈铁马时代,当时的文人好比处在“买家”时代,双手插兜,等着皇帝这个“卖家”前来请出山辅佐。

可是那时班超还是个婴儿,话都不会说,怎么能建立功业呢?好不容易等他长大成人了,国家又稳定了,哪个文人志士躲在深山里,等待有缘人前来?所以班超等了20多年,连个马毛都没见着。

和平年代,要想建功立业,那只有主动投效朝廷,可当时还没科举制度,有的只是察举制,等着当地官员推荐。班超虽出生在儒家世家,但文不如他老哥班固,名气也不如,靠人推荐,那可以说是天方夜谭!果不其然,他哥班固因才气过人,被朝廷召入京城任校书郎,跟着,班超和他的母亲也一同迁居至京城洛阳。

班固

虽然朝中有哥当官,但他哥哥还只是个小官,根本不可能让他进入朝廷编制。能做的,也只能让他替官府抄写文书,来维持生计。换成现在,相当于政府的临时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都是给领导编辑演讲稿、政府公告,班超受够了:钱又少,还没编制,我干得是人干的活吗?在一次出去散心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算命的,那算命的人说:“你额头如燕,颈脖如虎,飞翔食肉,这是万里封侯的相貌啊!”你颜值高,一看就是富贵的相貌。不知班超有没有认真看过自己的样子,估计应该相信了算命的话,加上自己素有大志,不该一直待在浪费时光的地方,于是他决定定辞职,老子不干了:

大丈夫无他志,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通俗点讲,意思是说,老子是天生干大事的人(这里得插一句,学班超投笔前,最好先照照镜子,端详端详自己的面相,看看自己有没有富贵相)!

投笔从戎

于是,就在他四十岁的时候,投笔从戎了。四十岁?不惑之年,我们四十岁会有这样的勇气吗?上有老下有小,说不干就不干,恐怕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勇气。但就是班超毅然决然的去了西域,并付出了行动。

三十六人小分队,威震西域

换成今天,班超简直是妥妥的励志哥。励志哥或许因为算命的这句话,“乐呵呵”地参加了窦固的大军,前往西域打匈奴,而这一去,就是三十年。

窦固这个人可不是普通的将军,他是光武帝的女婿,而且窦家能够成为光武帝的阵营,得多亏了班超老爸班彪的举荐,两家算是世交。作为熟人的儿子,窦固多少会给班超照顾,一给就给了个司马的位置,让他带兵。班超也是挺能干的,打仗也很勇猛,让窦固十分赏识,于是给他又派了一项任务:让他带一支36人的队伍出使西域,目的是分化西域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本来窦固并不是把这个任务太放在心上,成功了也是一个辅助,失败也没啥影响,在他看来,只有军队武力才能够解决一切。可是万万没想到,这36人一去,给西域闹得个“天翻地覆”,这恐怕连班超也没想到:他的这36人居然能够造成这么大的“威力”!

班超和他的36位使臣

这支36人小分队,别看人很少,但爆发出来的“威力”,那可是巨大的。那他的“威力”到底在哪儿呢?

发挥“威力”第一站:鄯善。由于西汉当年出使西域的关系,班超等人刚到鄯善时,鄯善王还嘘寒问暖的,一副礼遇有加的样子,但是过了一段阵子,却突然改变态度,变得爱搭不理。心细的班超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怀疑匈奴派了使者过来,于是咋唬鄯善的馆驿员,得知果然匈奴派使者过来了。这下子麻烦了:匈奴使者一来,惧于匈奴之威,鄯善也不知道该站那边(站谁都会得罪另一方)。不用慌,我们的班超已经替鄯善解决好了,不用让你犹豫不决:直接深夜突袭匈奴使者营地,杀掉匈奴,绝了鄯善的后路。这就是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典故。就这样,班超以他的智慧和果断,把鄯善拉到汉朝阵营。而鄯善王又能怎样了,匈奴使者被杀,不管是谁杀的,总之是在他的地方被杀,匈奴肯定会找他一个小国麻烦,没办法,那只能一心一意跟着汉朝混了,为表忠心,鄯善王还将自己的王子送到汉朝作为人质。

西域三十六国

因为完成了这个出色的任务,窦固上请汉明帝重用班超。于是便提拔班超为军司马,继续出使西域。

第二站:于阗。和上次一样,还是带了原来的36人,毕竟老部下用得顺手。

于阗和之前那个左右摇摆的鄯善不一样,可是匈奴忠实的马仔,当听到汉朝使者班超要来,一开始就非常冷淡。而当时于阗一个巫师收了匈奴好处,想要班超的坐骑作为祭品,杀杀汉朝使者威风。可是没想到,马没要到,倒是把自家脑袋送给人家了。于阗王一看到这么血腥场面,当时就快吓晕了!我不敢了,我愿追随大汉王朝,永不离心!就这样,又一个西域国给班超拿下了。

拿下于阗后,班超一行人便来到这第三站:天山北路的强国龟(qiu)兹。这个龟兹仗着有老大匈奴撑腰,攻杀了疏勒王,让龟兹人自己当疏勒王。而这个龟兹国也很重要:不拿下龟兹,西域天山北路的各国就无法与汉朝联络,会很被动。

既然龟兹王在疏勒,那就直接去疏勒,省得找他。不过这一次,班超并没有亲自出马,派了部下田虑仅带数人去见龟兹王,而见面后,话不多说,直接拿下了龟兹王。那些侍卫呢?他们都是前疏勒的侍卫。本来就对龟兹王不服,有人拿下他了,直接就一哄而散。后来班超赶到,将原来疏勒王的侄子立为新王,疏勒人心悦诚服归降了汉朝。

班超两次出使西域

于心不忍,留下万里封侯

就在班超逐渐搞定西域各国的时候,朝廷突然传出噩耗:汉明帝驾崩了!皇帝死了,这可是大事,至于西域那边的事,朝廷恐怕无心管辖。于是焉耆等国趁机兴风作浪,与龟兹等国联手攻灭汉朝设立的西域都护府。并进攻疏勒。

既然朝廷无心管了,班超也没有什么作用,一个人在西域势单力孤。于是继任的汉章帝召他回朝。但班超看到西域百姓后,于心不忍,决定留在西域,并上书章帝,采取“以夷制夷”来稳定西域。章帝大喜,将龟兹在洛阳为质的王子放回龟兹,并拉起反匈奴武装。龟兹是匈奴在西域的“代言人”,只要灭了龟兹,西域全境就不在话下。

而后经过莎车之战,班超所率的西域诸军大败龟兹国。借此战声威,班超通过外交手段加军事打击,先后降服了月氏、龟兹、等国,占据了大半个西域。最终在永元六年(公元94年),已经就任西域都护的班超最后讨平焉耆、危须和尉犁,从此,西域50余国全部归附汉朝。

此等大功,令朝野上下一片震动。为表彰班超的功绩,汉章帝封他为“定远侯”,所以班超也叫班定远。而这时班超已经63岁了。

5年后,年老思乡的班超上书请辞卸任回乡。正如这句诗中所言:

人生适意在家山,

万里封侯老未还。

燕颔虎头成底事,

但求生入玉门关。

人老了,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是情理之中。于是汉和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对班超来说,能在晚年再回到家乡,是他平生所愿。

两年后,班超在洛阳病逝,享年70。

当时有西域人,还有一些阿拉伯人,波斯人都喜欢来长安定居,以及周边的一些国家,比如说当时的越南,高丽,他们国家的文化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当年他们也纷纷来到长安,有些是为了旅游和学习,有些直接定居在长安了,所以长安在当时可以说是一座世界级的国际城市。

很多人都知道,西安在唐朝时期不仅仅是一座首都,还是一座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为何这么说呢,当时的长安城,那是商业气息非常的浓重,并且当时也有不少外国人来到长安,比方说波斯人,阿拉伯人还有一些胡人,他们都很喜欢长安这座城市,有些甚至来这里定居,而不仅仅是为了来旅游学习,因为长安在当时是一座非常开放的城市,所以也很欢迎他们来这里长期居住,这一段时间可以说是历史上最鼎盛开放的朝代了,长安就如同于今天的上海。

虽然现在很多人认为像胡人,西域人并不能称之为外国人,毕竟不少都是我们的近邻,像西域人也就是现在的维吾尔族,塔塔尔族,但是在当时这些人就已经属于外国人了,或者就是一些藩属国的,他们来到长安学习当地的中原文化,同时将这些先进的文明带入自己的国家进行发展,还有当时的日本人也非常喜欢唐朝,他们不仅仅佩服唐朝的军事强大,同时来到唐朝也学习了唐朝的茶道文化和武士道,将这些文化带回了日本继续发展。

并且当时,还有高丽人,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朝鲜韩国一代,他们也会通过东北地区进入长安,像现在的韩国,哪怕是朝鲜,他们的文化也是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所以说在当时唐朝的长安可以说是世界上影响力巨大的一座城市,也是一座多元化的大熔炉,虽然外来的移民非常多,但是主要还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不少外来人口也会被当地慢慢同化,毕竟在当时还是中原文化强势的。

尉迟胜是于阗国国王尉迟圭之子。尉迟圭死后,尉迟胜继承父亲的王位。 唐朝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尉迟胜到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并进献于阗的特产名马和美玉。唐玄宗不仅亲自召见他,而且回赠中原特产,并将宗室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同时授任他为右威卫将军、毘沙府都督。尉迟胜回到于阗后,与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击败侵扰安西四镇的萨毗、播仙,立下大功。因此,唐玄宗加任他为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后升任光禄卿。

天宝十四年(755年),唐朝大臣安禄山、史思明起兵造反,史称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年),尉迟胜得知唐朝发生叛乱,便命弟弟尉迟曜代理国政,自己亲自率兵五千到内地协助唐朝平定叛乱。由于于阗在尉迟胜治理期间,经济兴盛,生活安定,于阗百姓十分拥戴尉迟胜,对他的远离依依不舍。尉迟胜为了表示自己仍归故土的决心,特地将亲生的小女儿留下来。唐朝皇帝唐肃宗李亨对尉迟胜千里迢迢率军前来协助平叛非常赞赏,授任他为特进,兼任殿中。 尉迟胜从此成为唐朝中央政府的一名高级官员。

广德二年间(763年),唐朝进升尉迟胜为骠骑大将军,同时让他返回于阗,尉迟胜为了了解内地百姓的文化生活,加强于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请求留在京师从事宿卫 ,将王位传给弟弟尉迟曜。唐代宗李豫答应他的要求,加任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封武都郡王 ,食邑以百户,册封其弟尉迟曜为于阗王。

尉迟胜留在唐朝京师之后,修建水池,厚待宾客,士大夫多来游玩。后跟随唐德宗李适到兴元,授任右领军将军,历任睦王太傅。

贞元元年(785年),尉迟胜的弟弟尉迟曜派遣使者,向唐德宗上奏说,于阗王位的继承法规定,王位一向是国王正妻的长子才可以继承,既然哥哥让位于我,我应当让位于侄子尉迟锐。于是,唐德宗以尉迟胜之子尉迟锐为检校光禄卿,兼任毗沙都督府长史,准备让他返回于阗承袭王位。但是,尉迟胜再三辞退,认为弟弟尉迟曜管理于阗国事多年,于阗百姓生活安定,都心悦诚服;而尉迟锐久居京师长安,对于阗的情况并不了解,不宜让他担任于阗王。唐德宗听从尉迟胜的建议。 事后,尉迟胜兄弟间相互禅让王位的佳话,受到京师许多人的赞扬。

后来,尉迟胜历任睦王太傅、原王太傅,六十四岁时去世。贞元十年(794年),追赠凉州都督 ,并让他的儿子尉迟锐继承其职位。

鄯善国是西域古国之一,国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东通敦煌,西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东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扼丝绸之路的要冲。产马、驴、驼等。本名楼兰。楼兰和鄯善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以前称楼兰,以后改国名为鄯善。公元448年,北魏灭鄯善国,共存国600多年。

《汉书·西域传》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辅国侯、却胡侯、鄯善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且渠、击车师君各一人,译长二人。西北去都护治所(今甘肃张掖)千七百八十五里,至山国千三百六十五里,西北至车师千八百九十里。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驼,能作兵,与婼羌同。”依记载之地望,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地区。王府所在的“扜泥城”地,说法不一。经新疆考古工作者的多次实地考察,摸清了从今甘肃敦煌西南(古阳关)出发,经疏勒河古道近白龙堆,绕过罗布泊北端土垠遗址,到达古楼兰城的道路;同时又摸清了古伊循道路,即从今若羌县米兰(古伊循城)通往汉楼兰城的道路。汉朝时期,伊循城是鄯善国的水草丰盛之地,国王曾请求汉朝廷派官吏40人到此城组织、指导军民屯田。在寻找这两条古道中,勘察出了鄯善国的王城故址是在今罗布泊西岸,平面略呈方形,占地面积108240万平方米。古城中间有三座用土坯建筑的房屋残垣,其两侧又都有大型房屋基址遗址。基址中至今尚存有粗状的木础,木础上又存有朱漆的痕迹。还有雕镂精细的木柱和雕花装饰和木板。基址中还采集到汉代钱币,可佐证此城即汉代鄯善国王城并将他们归入氐羌。因楼兰古城一直沿用至魏晋,故发现有不少魏晋遗物。

《汉书·西域传》记载的鄯善“与婼羌同”。是指的逐水草而居,会作兵器,而非为同族。鄯善系楼兰改名,楼兰系黄帝裔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之后代。《路史·国名纪丁》云:“娄,楼也,本作楼,商所封,即牟娄,曹东之地,一曰无娄。密之诸城有娄乡,矣夷国也,所谓封祀而号东楼,缪。东楼与晋娄、穰娄异。”娄、楼、偻三字古代通用。东楼公的裔族大部分归于殷,不愿受奴役的部分楼(娄)人由今山东南迁或北迁。其中北迁的一部分又分为两支,一支迁入东北,成为挹娄、豆莫娄,一支向西迁徙,形成楼烦、楼兰。古汉语中的方言称人为兰,楼兰即楼人之义,迁居地在今新疆罗布泊。至战国时期赵国夺取楼烦西河之地后,楼烦被迫从今内蒙古鄂尔多斯迁往河套之西,成为匈奴的臣属。赵武灵王夺取河套地区后,部分楼烦人西逃入同族楼兰地,于战国末建立楼兰国。《史记·大宛列传》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今罗布泊)。”西汉初,楼兰依附于匈奴,故公元前170年冒顿单于致汉文帝书称:“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三国,皆以为匈奴。”匈奴单于使居于西方的日逐王设置憧仆都尉,管理西域诸国。汉武帝击败匈奴后收复西域,楼兰降伏。但因其国位于西域36国东端的要通口上,处于汉匈争夺地,故楼兰采取两面讨好之策以自存。楼兰系华夏族所立之国,后融合了当地的塞种人羌人及少部分伊兰人,又互相婚配,遂发生人种上的混血化,有欧洲高加索人种特征。塞种人允姓,亦系炎黄后裔,与娄(楼)人的远祖同宗。黄文弼先生论证说:楼兰干尸不分男女都戴着尖顶高硬帽,与古代塞种相同,从而认为楼兰土人与塞种人不无关系并将他们归入氐羌。何光岳《南蛮源流史·楼烦楼兰西迁》释:“娄人的象形文字也象戴着尖顶高硬帽。所以,楼兰土人正是古娄人,基本群众和统治者大多是黄种羌族的娄人,其余则为伊兰人,他们互相通婚融合而发生混血变化,也是自然现象。”并将他们归入氐羌此外,楼兰族中还有塞种人后裔。

汉昭帝时楼兰王的两面派行为引起汉室反感,帝派傅介子带人潜入楼兰杀其王立尉屠眷为王,将其王城由罗布泊西岸迁往南岸的伊循城(今若羌县米兰),另置伊循都尉镇抚,又改其国名为鄯善。汉朝又在楼兰故地设都护府、置军侯,开井渠,屯田积谷。从罗布泊至渠犁亭燧相望,成为军事和交通要地。罗布泊当时被楼兰人称为楼(又写作牢)兰海,汉人则称其为泑泽、盐泽或蒲昌海。许慎《说文解字》云:鄯善,西胡国也,从邑善,善亦声。”段玉裁注曰:鄯是汉代初制。《水经注》云:“即释氏《西域记》所谓二支北流,经屈茨,乌夷,禅善入牢兰海也”;“东经楼兰城南而东注,盖坺田土所屯故城,禅国名耳。”由此知,鄯善又写作“禅善”或简称“禅”国。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上册《鄯善》释云:鄯为译音,但鄯、善音回,初时何以不作鄯鄯(大慈恩传》五)或善善(慧琳《一切经音义》),而偏作鄯善,此必有故。余尝思之,鄯字应是肖音,善字应是命意”,“曰‘鄯’者象当日城国之原称,曰‘善’者犹‘阗喜’,‘怀来’之易号(例如《车师传》有通善君、乡善君)。”何光岳《南蛮源流史·鄯善国的兴衰》释:“鄯与禅同音异译,华教最重禅理,楼兰人是最早接受佛教之国,其都城伊循的急读音为禅,即鄯善,意为佛教城。善者良也,亦为佛经宣传慈善之义,应起于佛教。”并将他们归入氐羌此说是正确的。不过,在这里应补充的是,佛教传入中国一般认为是东汉明帝时期,西汉昭帝时西域有否佛教?回答是肯定的。因为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佛塔地宫中已发现秦始皇时珍藏的舍利子佛骨,故可证西域在秦与西汉已有佛教的传入。于阗、龟兹是佛教传播中心。新疆和田已发现东汉初用印度佉卢文写的佛教经典《法句经》。因此说鄯善国人信佛而称禅善或禅国是可信的。鄯善迁王城于伊循城后,婼羌不复记载,显然是被鄯善国吞并了。《后汉书·西域传》在记载自敦煌出玉门、阳关后“涉鄯善”,而不再提涉婼羌,亦可说明它早就不存在了。汉明帝永平中鄯善吞并小国时只提到小宛、精绝、戎卢、且末,不见婼羌,则又进一步婼羌早已被吞并了。汉安帝时窦宪击败匈奴,西域诸国归汉,复设西域都护、戊己校尉及其下属宜禾都尉予以管理。1906年,斯坦因在新疆尼雅县北遗址中发现有佉卢文书及东汉封泥,鑴刻篆文“鄯善都尉”,说明鄯善完全归服了汉朝。鄯善国当在此时才迁王城于今鄯善县地。楼兰古城(今罗布泊西岸)东约六七公里处曾发现东汉墓葬区,经先后发掘清理,在一座保存较好的墓竖穴墓室中,发现青壮年男女尸体各四具,仰身直肢,交错迭压,显然是战争中死亡者。“仰身直肢”则说明鄯善人仍是依汉族葬俗。墓区内发现有大量东汉丝织品,出土有漆、木器、五铢钱及铜镜钱片,还有“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寿光明”、“长乐光明”、“长葆子孙”锦,以及瑞兽纹、瑞禽纹、波纹锦等,充分说明鄯善国民众已从游牧转入农耕,完全汉化了。

有唐朝中兴三次之说,哪三次?

唐朝中兴三次指的是:唐朝中后期的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一、唐宣宗——宣宗之治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