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是杜如晦的后代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杜牧是杜如晦的后代吗,第1张

不是。

杜如晦的后代不是杜牧,杜如晦是西晋名将杜预的旁支后代,属于京兆杜氏的旁支,所以他和京兆杜氏的关系并不好,也不属于同一个阵营,而杜甫和杜牧才是京兆杜氏真正的核心弟子,所以他们和杜如晦只是同族关系,并不是杜如晦的后代。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

新修杜氏家谱卷首

序 杜兴帮

家谱者,家史也。国家有史,家族有谱。有谱不离,行事有依。一姓之传宗脉,序尊卑,分长幼,别异同,定亲疏,承上启下,世代渊源,皆可考而得之。据传吾族自明末入四川,迄今近四百载矣,年湮代远,文献无凭,家谱久已不传。方今国富民强,政通人和,族人兴旺,才俊辈出。皆言欲纂修家谱,而举吾领其事。吾老朽矣,安能为之?仅以残年敝体,访集资料耳。幸有清江、清林、清安、清才 、清君、清臣 、洪国、洪泽、洪强、洪忠 、洪魁 、洪彬、洪明、洪文 、洪武 、洪成、洪川、洪光诸位赞襄其事,或供资料,或建言献策,或撰文稿,或审修补遗,或校对,各司其职,皆尽其心,九月而撰稿,期年而谱成,非诸公之力,岂能成也?今上可告慰祖宗,下可取信族众矣。聊书数语置其端,不足为序。

岁次乙酉岁暮于刘家坪时年七十有三

再 序 杜清才

族中贤能倡修家谱,吾心甚慰。审修补遗之余,邀吾再序,实为其难。已有族叔作序,益兼仁侄润笔,吾妄画蛇添足未必,若谬种流传,贻笑大方有害。然忖思之,亦责任压肩,当尽薄力。何况家谱者,乃家中事也,与长者促膝,与晚辈磋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岂不快哉?遂有絮语其后。

杜姓自远陶唐氏部落,传为首领刘累之后,其祖先乃三皇五帝之一唐尧。尧子丹朱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其子孙仕夏商诸侯国君。周成王灭唐国,封弟叔虞于唐,原唐国君改封于杜,名称唐杜氏。至周宣王,唐杜国国君醒在朝任大夫,人称杜伯。

杜伯因周宣王宠妾鸠诬陷被诛,其子孙一部外逃。余部留居,以杜为姓。平王东迁,杜氏其部伴驾,定居朝都洛阳之阴南阳(今属河南)。秦时,杜赫被赐邑南阳衍邑(今南阳一带),遂成大族。南北朝时,一支由边疆入居中原独孤浑者,于北魏改姓杜。

杜氏具京兆、南阳、汉阳三大郡望。相传湖广填四川之湖北杜氏者,当为汉阳郡支脉。抵广之后,亦分化为马家坝乡刘家坪、青林乡杜家楼、李家乡杜家坪等支系繁衍而居。而今,山东嘉阳、湖南郴州、云南弥渡、山西忻州等地皆布杜氏户族。川内近邻阆中、青川、广元城内、区内花石乡等亦有杜姓聚居。由此可见,杜氏已遍及中华大地矣。

杜氏诞生了以“诗圣”杜甫为代表的一大批名人。此外,有东汉名臣杜密、科学家杜诗、西汉政治家、学者杜预、唐代宰相杜如晦、诗人杜审言、杜牧、学者杜佑、明代画家杜琼、回民领袖杜文秀、农民领袖杜伏威、近代名人杜聿明、杜月笙、杜凤瑞、杜孟模、当代高官杜青林、将军杜平等。言及酿酒鼻祖杜康,相传为黄帝时人,应是杜姓第一史人。

杜氏刘家坪者,可知其宗仅为麻城孝感,可知其祖仅溯至十三世祖,可知其时仅为近四百年,可知其事寥寥无几也。杜氏家族之沧海一粟修谱,权称“新修杜氏家谱·刘家坪部”。顾念刘家坪部后人将各修其谱,届时难统,故又在部后注明“总”字,即《新修杜氏家谱·刘家坪部(总)》。谱中记事断代亦以宗族字派为序。“大怀琏万兴,清洪光玉明。文思学自正,国家永长春。”为全轮,且五辈为一族辈,全轮为首族、颔族、颈族和望族四族辈。各族辈之首辈如“大、清、文、国”等辈皆作断代称宗之叙;各族辈之末辈如“兴、明、正、春”等辈皆作承前启后之叙。为使叙谱称谓统一,凡追溯则顺次称:“父、爷、祖、曾祖、宗祖”。再上则称:“高祖、太祖、先祖、远祖、始祖”等,凡宗祖以上则可统称宗祖。垂亲则称:“子、孙、曾孙、季孙、玄孙”,再下则称:“元孙、耳孙”等,凡玄孙以下则统称玄孙。

本谱宗祖表以三表记之。表一载可溯之祖至分支之宗;表二载分支之宗至大龙、大兴、大成三脉;表三续三脉至首族辈毕。谱中叙述以首族辈之首大龙、大兴、大成三脉为宗祖,上溯可叙之宗为先祖,其它以往为远祖,麻城孝感以前为始祖,或原始祖等。

世系表及叙事排列均坚持长幼依序为派论,先后大小按房份,垂亲至重,近邻为亲,各遵其位,各守其序的原则,依礼而叙。杜氏后嗣刘家坪部在修谱之中须遵本谱体例与修谱惯例,各以“清、文、国”为宗祖修分部,并依世系表内排序编号,杜清元:二部A(1---1),杜清江:二部A(3 ---1),杜清翰:二部B(1 ---1),杜清林:二部B(1---2),杜清安:二部B(3 ---1),杜清才:二部B(3 ---2),杜清君:二部C(1---1),杜清臣:二部C(1---2)。若有丁口甚众或远离故乡必自修谱者,亦可在各自二部编号以内部修分册,令其分而有合,井然有序。

贤侄洪光寄书传文:“一曰体例。形式上一仍旧例:文言、繁体、竖排、线装,以示其正。”予心可附,仅就原文略作个别修改,对列表排序亦作惯例之调,至于篇目卷数之设,在原有三卷的基础上,新置“卷首”,补写“卷四”、“卷五”,末置“卷附”。令其前则有序,后则有记。首尾呼应,自成一体。或修、或调、或补,一为惯例之制,二为知情励后之需。谱内文字有文、有白、亦有夹文带白,风格很难统一。愚意以为均可,只要表情达意准确,方便后人阅读,不为一例所限,益兼时代迥异,表达之需也。族众若意如是,吾甚欣慰。

古人云:“国太着史,族旺修谱。”而着史修谱皆有所寄望,乘序之隙略作状态,亦为族志也。

首要正人生。常言道:“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礼,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食为天,以富为显,以荣为悦,以和为贵,谓之常人。”男儿当自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女儿洁身自好,奋发有为,巾帼不让须眉;老者表率,矜持不苟,大事小事皆留意,家人族人均关怀;少者立志,求学创新,理家事,参国事,知晓天下事。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身心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族内和谐,社会和谐。吾常思家父受苦最深,吃苦最重。力气最大,下苦最多,而知足常乐,一世无有忧者;兴帮叔涵养最深,道行最高,言行最善,处世最恭,人生最矜,而拳拳之心不为恶也;清翰兄心志最高,出力最大,奉献最多,创业最丰,而终生默默,不浮不躁,真乃儒子也!族众贤能甚多,不足一一为叙,仅举三者以励众耳。心地胜于天地,族人须做好人。

二要求知树人。圣人云:“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夫读书求学乃做人之本。少而不学者,自废之;壮而不学者,自惰之;老而不学者,自弃之。书不读者,自愚之;书读少者,自暗之;书读浅者,自薄之;书读精者,自专之;书读广者,自通之;书读博者,自至之;书读终身者,自强之。吾生之学颇有感触,时事怪诞,五〇年代入小学,六〇年代读初中,七〇年代学高中,八〇年代读大学,九〇年代自修科技及信息技术,新世纪学计算机等。深感“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也。而今贤侄洪光,淑女兰娇,当为新秀典范,长江后浪已近踪趾,吾心甚慰。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夫国家强而国人强,民族强而族人强,姓氏之强,源于人人之强,小河涨水大河满也。热心科学,立志求学,当为族人信条;勤学苦读,树人为本,当是族人根本矣。

三要勤俭致富。事成由勤,败由奢。勤是美德,亦是财富。人勤春来早,花开百草荣;随分耕锄收地利,他时温暖谢苍天。勤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仍可生于忧患;懒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必自毙也。勤劳者,必节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亲手劳动者,方知创业难。良田千亩,日食升米;广厦万间,夜宿八尺。切莫铺张浪费,生活奢华。须知:蒿草之下,或有兰香;茅茨之屋,或有王侯;无限朱门生饿殍,几多白屋出公卿。良好的质量、智能的头脑、勤劳的双手和节俭的生活是成功致富的法宝。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勤俭持家、致富为要,乃安身立命之需也。

四要奋发有为。有为才有位是亘古不变的定律。可报效国家,慰藉祖宗,亦可光耀门庭,激励后人,但有为的前提是奋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对奋发社会、人生不断推陈出新的写照。每一个杜氏子孙都应抱定奋发有为、百尺竿头的信念和决心,拼搏人生,拼出作为,拼出成果,拼出辉煌新生活。

行文至此,吾以为:“正义、求知、勤俭、奋发”应为杜氏家风矣。切盼能明智以遵。

此谱花费了兴帮叔为首的众多族人的心智,洪光侄更是披挂上阵,亲撰其稿,亦显才华横溢,在此序搁笔之际,深表谢谢了。家谱作为家族的史籍,主要用作寻祖访宗、论辈排序、或定亲疏,分异同,更兼知内情,励后人,育子孙等,至于数十百年后,能否有人统其各部,据此谱再修总部,吾则不敢厚望,亦不敢断言也。只要族人善藏珍重,已是很好的回报了,吾将不甚感激。

谱中未尽事宜及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望族人海涵。清才叩首,诚望哂纳。

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于朝天

修谱公约

一、本家子孙应谨记家训,奉公守法,为善行仁,诚实守信,尊师重教,树人为本,兴家立业,勤劳致富,邻里和睦,相亲相爱。

二、儿女不论亲生、入赘,皆录入谱;女儿无不论嫁娶,皆录入谱;出嫁者录至下一代;无子女者,抱养他姓子女视同亲生;本家子女被他人抱养,亦可录入。

三、从授谱之日起,各户应按世系排列,根据相关情况和要求,认真续写。以为后世重修依据。族内大事,亦形成文字相载,非再口耳相传,无可稽考。

四、各户要妥善保管,世代相传,切勿散失。

五、本次修谱因资料匮乏,难度较大。经族众合议,采取新建措施。组织专人调研,深入各户登记,走访老人,核实校对,仅能始于先辈至上十三世祖,但仍有不确定者。又因时间仓促,对未准确者只能表示歉意。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扩展资料

杜牧的诗歌成就

1、绝句

杜牧的写景抒情绝句,意境幽美,韵味隽永,于盛唐七绝之外,别开妙境。杜牧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用绝句体小诗加以描写,含蓄精炼,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写出一个完整而幽美的景象,宛如一幅图画。

2、律诗

杜牧诗歌俊爽峭健、雄姿英发的风格在律诗中最为突出。杜牧在律体中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以力矫诗坛平弱圆熟之风。杜牧的七律有较强的现实性,此外,杜牧的律诗时用古调,豪宕缠绵中别有一种古朴潇洒的风韵。

-杜牧

唐代诗人杜牧的生平

杜牧,字牧之,是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时期人,与著名诗人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但杜牧的性格却不太适合官场,在官场很不得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杜牧的生平吧。

唐代诗人杜牧的生平1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杜牧出生名门,自幼政治才华出众。后来,杜牧专注于治乱和军事,写了许多策论咨文。

大和二年,杜牧进士及第,先后担任弘文馆校书郎、监察御史。会昌二年,因牛李党争,杜牧外放为黄州刺史。

宣宗大中二年,杜牧在周墀的帮助下,担任吏部员外郎。后来,杜牧因俸禄过低难以养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在得到批准后,杜牧在湖州结识诗友,并做不少诗歌。

宣宗大中六年,杜牧病重逝世。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以咏史抒怀为主,在晚唐成就很高。

唐代诗人杜牧的生平2

杜牧是唐朝诗人,与著名诗人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因其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也称杜牧为“杜樊川”。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如《感怀诗》、《杜秋娘诗》、《张好好诗》、《李甘诗》等等。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除诗歌外,杜牧的散文也颇有成就。他的一些记人叙事抒情状物的文章在艺术上别开生面,独具匠心,并且善于形象地描写、叙述,鲜明生动,富于真切感。

唐代诗人杜牧的生平3

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由于杜牧是世家出身,所以从小他就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想法,用他的

杜牧是晚唐顶尖级的大诗人,与另一个大诗人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由于杜牧是世家出身,所以从小他就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想法,用他的话说就是“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可不幸的是,杜牧的性格不太适合官场土壤,他因不屑逢迎权贵,长期被人排挤,生活很不得意。而幸运的是,正是杜牧的失意,为中国文化留下很多华章。

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从万千儒生中脱颖而出,考上了进士;不久,又考中了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等职。

在京城做了几年的打杂工作,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听闻杜牧的才气,就征召他来扬州做幕僚,工作是处理公文。杜牧工作清闲,有时闲的无聊,便去青楼消遣,于是有了牛僧孺派兵保护杜牧去青楼的故事。

杜牧在扬州活的很潇洒,诗写得也很飘逸,这大概是得益于他身边的那些歌妓。从杜牧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骨子里其实是个文人。但事实是,杜牧却把政治家设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写诗只是偶尔的消遣。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读书之余,特别关心军事,后来还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如此深刻直白的自我谴责,不是一般士大夫能做到的。

然而杜牧在政治上却屡屡碰壁,大和九年(835年),杜牧被朝廷征为东都洛阳的监察御史,其后又转任地方和中央多个岗位。当时,统治集团中拉帮结派的现象很严重,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斗争特别激烈,杜牧因与牛僧孺关系比较铁,被李德裕划为牛党,在中央很受排挤,这让他很郁闷。

杜牧一生共经历五个皇帝,频繁换帝说明国家的底气已成问题,宦祸、党争、叛乱,生灵涂炭,唐王朝已走到尽头。在这种情况下,杜牧就特别向往昔日的盛世。为此,他还跑到唐太宗墓前写了两首触景生情的诗,以称颂明主而发泄对时下的不满。“千古销沉向此中”,这是诗人为晚唐提前写下的挽歌。五十年后,唐王朝就灭亡了。

可能是对现实太失望,杜牧生命的最后几年一直在努力摆脱权力漩涡。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杜牧出任肥缺吏部员外郎不久,就以种种借口要求外放到湖州任刺史。有关领导刚开始不同意,但是见杜牧一封接一封的申请让他应接不暇,被迫应允。

关于杜牧为何偏偏选中湖州,据野史杂记记载,是因为他在那里欠了一个感情债。据说杜牧在地方做官的时候,听说湖州美女多,就去那里游玩。在游玩的过程中,杜牧遇到一个天姿国色的小女孩,只有十来岁。杜牧很喜欢,就给她的母亲一些财帛定聘,约定十年之内他必来湖州做刺史,再行迎娶,如十年不来,女孩可另嫁。谁知,等他真来到湖州做刺史时,时间已过了十四年。杜牧不甘心,找到了女孩母亲后才知女孩早于三年前嫁人,还生了两个孩子。为此,杜牧怅然若失,还写了首诗感叹。

在湖州任上,杜牧只干了一年多就又被召到京城,任中书舍人。他明白自己在官场已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遂放浪形骸,纵情诗文;不久,病逝于长安,年五十岁。

相传诗人杜荀鹤是杜牧的儿子,是杜牧和他的小妾程氏所生。杜牧的作品《清明》实际上就很隐晦的讲述了他的这段感情故事,只是旁人很难看出,其中的心酸和不舍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读过这首诗的朋友,应该很难想到这首七言绝句竟然隐藏了这样的内容,看来杜牧也是一位性情中人。如果这个说法属实,为何当年杜牧不能和程氏还有自己的儿子在一起呢下面就来了解下这段历史吧。

大诗人杜牧有一首流传千古的清明诗,穿插着诗人和一个歌舞伎,那段缠绵悱恻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杜牧做了黄州刺史,赴任时,下属为他接风洗尘,请了当地有名的歌舞妓程氏前来助兴。

杜牧爱上程氏

这程氏名伎的名号可不是白担虚名的,美丽非凡,像桃花仙子一样,娇艳欲滴的脸庞,配上着清澈如湖水的眼睛,满腹诗书,使人见之忘俗。整个宴会过程中,杜牧这双欣赏的眼睛都注视着这程美女,才子佳人的故事就此开启。

甜蜜的日子总是太短暂!杜牧的夫人不接受程氏,不允许程氏进家。无奈,杜牧只好把程氏安置在外。几年后杜牧调任湖州刺史。

杜牧走后,程氏收拾行李前往湖州,这时的程氏已经有孕在身,行动不便,偏又碰到绵连阴雨,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了湖州的杏花村,在杜牧的好友杜筠家住了下来。

忙完公事的杜牧赶到杏花村,看望爱妾程氏。程氏哭诉了一番后,把自己在路上见闻有感而发写出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别了酒家问牧童,

那里才是杏花村。

杏花村背后的故事

后来程氏产下一子,取名杜荀鹤,也就是唐末大诗人。第二年的春天,杜牧前来看望,逢清明阴雨连绵,走在泥泞的路上,想起了去年程氏写的诗,于是就和了一首,也就这首流传千古的《清明》。

几年后,杜牧又调任睦州,本想带走程氏,可是夫人以死相阻。这时的程氏因为有了孩子不能千里奔波,无奈只好留下。上任后的杜牧,因为各种压力和打击,再加上对爱妾的深深思念,不久病倒了,带着无限的遗憾去世了。

程氏为了把儿子抚养大,嫁了乡下一个老实的农人。

从此以后,程氏卸下罗裙换上粗布衣服,把心爱的琵琶收拾了起来,粗茶淡饭,从事繁重的农活。无论怎样的苦难她都没有放弃,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培养好她的儿子。

在乡间无忧无虑的儿子,却不爱读书,看到书就头疼,不是溜走捉鱼虾,就是上树掏鸟窝,这可愁坏了程氏。

一天,程氏拿出这首《清明》读给儿子听,并告诉儿子他的父亲就是大诗人杜牧。儿子震惊了,他原本以为这个老实巴交的农人就是自己的父亲呢,以为他就属于这乡间土地,从没想过别的什么。

原来自己的父亲是大诗人杜牧,母亲为了自己没少吃苦,而自己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真是太不应该了。说来也奇怪,这小子忽然开窍了,像变了一个人,变得热爱读书学习了。

后来程氏的这个儿子也成了一个大诗人,授予翰林学士。

一首《清明》,深埋着杜牧和歌伎的爱情故事,那清明的雨水,泥泞的道路,仿佛穿越千年,让行人泣泪。

作者简介刘翠,女,生于小说鼻祖干宝故里__新蔡,爱好文学、音乐,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多篇文章发在各种媒体。

杜牧是杜如晦的后代吗

不是。杜如晦的后代不是杜牧,杜如晦是西晋名将杜预的旁支后代,属于京兆杜氏的旁支,所以他和京兆杜氏的关系并不好,也不属于同一个阵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