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宋庆龄病逝,遗物里发现一张有折痕的小纸片,工作人员动容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病逝于北京寓所。几天后,她的骨灰被专机空运至上海,葬于万国公墓。葬在父母身旁,是她生前的要求。对于这位20世纪杰出的女性,全国人上下以下半旗的形式悼念。
丧事办完,工作人员开始整理她的遗物。在她书房里大家发现了一个黑色角柜,身边的人说里面都是夫人珍视的物件,但具体放的是什么无人知晓。
打开柜子,里面有几本书籍,其中包括毛主席亲自签名的《毛泽东选集》。这是第一版,非常珍贵。
除此以外,还有一张纸片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它是一张16开的纸片,中间有一道折痕,显然是宋庆龄为了方便保存把它对折过。看着纸片,工作人员无不动容: 原来,这是当年周总理在国庆二十五周年招待会上的祝酒词。
整整7年了,她一直默默保存着,就如同她始终珍视跟总理的这份友情一样。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7年前。那是1974年,周总理被查出患癌两年后。这一年的9月27日,81岁的宋庆龄接到了中央打来的电话,希望她能出席9月30日举行的国庆招待会。
此时的宋庆龄,其实已经极少再出门会客了。就在上一个月,她的面部神经出现了严重问题,到现在连眼睑都是肿的。虽然国庆招待会是重要国宴,但按她此时的状况来说,是该推迟不去的 。
但最后她还是决定出席,因为她从打电话来的工作人员嘴里,得到一个重要信息:这次招待会规模空前,会有国内外4500多人出席。通过这个信息,宋庆龄判断:久病多日的周总理,应该也会参加。
自从1972年被查出 膀胱癌, 周总理已经做了两次大手术,但身体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解决。他现在到底怎么样了?这么大的国宴他是否能参加?在接下来3天的等待中,许久没见到周总理的宋庆龄一遍遍地思考。
9月30日晚,国宴如期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4500多人出席,其中包括我党各级主要领导,叶剑英、聂荣臻等老帅,以及柬埔寨、越南、缅甸等国的元首或代表。
那天,宋庆龄被安排在主宾席右侧的第6个座位上,她早早地到了,默默地等着。“周总理来了”,突然人群中有人兴奋地喊着,宋庆龄顺着人群望去。
76岁的周总理,还似从前一样穿着青色的中山装,这是他最爱的服装款式。他消瘦了许多,脸色苍白,唯一不变的是他的背仍挺得跟年轻时一样笔直。因此,看上去他仍是气度非凡的。看到周总理出来,现场很多人都哭了,他们不清楚这会不会是总理最后一次主持国宴。
接下来,周总理发表祝酒词。他的演讲共持续了4分钟,期间数次因掌声太过热烈被打断。如今,这份珍贵的视频仍被保存着。
祝酒结束后,很多人都去向周总理敬酒。他笑着,喝了几杯。而一旁工作人员,则再三催促着总理回医院。
其实对于此次周总理出席国宴,医疗组是有规定的,其中有一点就是:祝酒词他只讲几句,后面由他人代替。只不过,总理没有遵守。而“必须提前退席”这一条,也是他答应了的。
但大家不想让他走,都围了过来,以致工作人员不得不请求大家:总理的身体吃不消呀!希望大家谅解……
这一切,坐在不远处的宋庆龄都看在眼里。她很想上前去和总理说说话,但当天人太多,身体状况又实在不允许她挤上前。
于是,最后她只能默默地带走了桌上的一份祝酒词,这是工作人员打印出来。他们生怕周总理当天不能说太多话,便提前打了文字版出来,放在每张宴会桌上,供大家查看。
国宴结束几天后,宋庆龄在给瑞士好友的信中,略显欣慰地这样写道: 虽然长期患病显得清瘦,周作了一次极好的讲演。
这封信寄出去仅一天后,宋庆龄接到了邓颖超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说:
听到邓颖超这么说,宋庆龄才知道原来那天周总理是看到她了的,而且回去还跟邓颖超说起她。宋庆龄不无遗憾地回答:“ 本想见面谈几句,愿望没有达到 ”。淡淡地一句话,道出了宋庆龄抱病参会的一个重要原因:见见周总理。
邓颖超的来电,显然让她更加庆幸此次自己的坚持参会。对这对老朋友来说,或许见一面,知道彼此都安好,已经是一种安慰了。
事实上,能认识周恩来,一直是一件让宋庆龄觉得庆幸的事。
这是宋庆龄晚年,回忆和周总理初次相见时的一段话。
1924年秋天,26岁的周恩来从欧洲回国,在广州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这一年,比他大5岁的宋庆龄是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
当时,周恩来曾邀请宋庆龄到黄埔军校讲课,作为跟随便孙先生南征北战多年的才女,她当然是有这个资格的。而作为报答,宋庆龄和何香凝办妇女讲习所时,周恩来也会前去给进步女青年授课。就是在这段时间,宋庆龄见识了周恩来的才华。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宋庆龄果断地站在了正义的一方,保护和救助了我党的许多重要同志,比如保下陈赓。此后,她还通过自己的力量,源源不断地为延安送人、送物。斯诺、白求恩等人能顺利到达延安,都是宋庆龄从中斡旋。
这些事,一桩桩、一件件,都让周恩来对宋庆龄由衷地敬重。周恩来很清楚:宋庆龄选择站在反蒋的一面,就意味着她也站在了整个宋氏家族的对立面。从此,她将失去家族的依靠。
因此,周恩来一直想找机会亲自感谢她。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终于找到了机会。那日,他和林伯渠等人要去庐山和蒋介石谈判,途径上海,便打算一定要登门拜访一下。
上海地下党的同志,提前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宋庆龄,她显得格外高兴。过去的几年里,她一直跟周恩来书信往来。周恩来会告诉她延安的情况,缺什么物资、需要什么样的宣传,只要她凭自己的能力能做到的,她都会想办法。只是两人始终分处南北,一直难得相见。
因此,这次能跟周恩来见上一面,宋庆龄很期待。29号,周恩来等人驱车来到上海莫里哀路时,宋庆龄早早地在门口相迎。
这次见面,两人谈了很多关于国共如何合作抗日的问题。宋庆龄发现,当年黄埔军校的那位年轻主任,真的成长了太多。也就是这次见面,为他们今后近40年的友谊奠定了基础。
不管是在抗战中,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宋庆龄付出了多少,别人可能不清楚,但周总理和毛主席是最清楚的。期间,她甚至抵押上海的寓所,拿出政府发的抚恤金借给毛主席。
所以1949年春天,全国解放在即时,周总理和毛主席便联名写信,邀请宋庆龄北上。当时上海还没有解放,周恩来准备派可信的同志由香港取道,将密信交给宋庆龄。
在北上这件事,周恩来一直是很尊重宋庆龄的。明眼人都知道,宋庆龄在众多民主人士团体里,具备强大的影响力。因此,她是我党必须争取的人物。但就算是这样,周恩来仍叮嘱送信的同志:
第一、必须秘密而且不能唐突;
第二、必须孙夫人完全同意,不能稍加勉强。
很多人不明白周总理外交上的魅力在哪里,总觉得他能让人信服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说话有水平。笔者要告诉大家,如果这样想显然就小看周总理了,他最让人佩服之处始终是4个字:真诚、坦荡。在对待宋庆龄北上的问题上,他亦是如此。
收到密信,宋庆龄颇为欣慰,但她还是表示:“经长时间考虑,确认一动不如一静。我将在上海迎接解放,和诸公见面!”
宋庆龄会这样婉拒,是有客观原因的。当时她的福利基金会在上海,而且她本身也因高血压需要长年就医,在不能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冒险北上,她确实是有较大顾虑。
第一次失败后,邀请宋庆龄北上的计划暂时搁置。直到1949年6月份,周恩来再次邀请。这一次,外部环境已经大为不同。此时大局已定,新政协筹备大会已经在北平开幕。上海也已经完全解放,我军已经能保证宋庆龄北上的安全性了。
于是,周恩来便派邓颖超和廖梦醒一起,前往上海亲自劝说。与此同时,他还和毛主席各修书一封,以示诚意。其中,周恩来的书信内容如下:
仅从文字中,我们就能看出周总理对宋庆龄的敬重。他和主席的两封信,显然打动了她。随后,邓颖超便致电告诉丈夫,宋庆龄深受感动。但同时邓颖超也表示宋庆龄“因在病中,不克长途旅行。”
事实上,当时宋庆龄确实身体欠佳。那时从上海到北平的火车不像现在这么快,她的身体真的吃不消。周总理一听说此事,迅速做出反应,他指示:
与此同时,周恩来还亲自为宋庆龄安排好住处。他指示妇女联合会副秘书长曾宪植:在北平为宋庆龄秘密寻找住宅。房子找好后,他又亲自去看了,觉得一切都合适后,他才给邓颖超去电:房子已经准备好。
一切准备都做好了,一向低调的宋庆龄提了3点要求,其它两点都很好办到,无非是不举行欢迎会和进京后允许她见一些老友。唯有这最后一点,却让人为难,她提出: 事先不要通知任何人,也不要有人到车站迎接。
从客观角度来看,宋庆龄做了那么大贡献,不去车站相迎显然是不合适的。于是,智慧的周恩来回复: 惟到车站接的人选望你来电告知,以便不太唐突。
这么安排确实很高明,把选择权给了宋庆龄,既尊重她,又不至于让她下了火车觉得冷清。就这样,8月28日下午,宋庆龄坐着专列到达北平,毛主席和周总理带着同志们亲自迎接了她。
除了同志们的热情欢迎外,周恩来一项暖心安排让宋庆龄颇为感动:她一出车站,就有一群儿童捧着鲜花簇拥上来。
这些孩子都是在保育院上学的孤儿。他们能 健康 成长和上学,正是因为当年海外华侨响应宋庆龄的号召捐了款。对于没有亲生儿女、一生致力于儿童福利事业的宋庆龄来说,这样的安排无疑是极重要的。果然,周总理懂她。
而宋庆龄对周总理的关怀,则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生活里。每次从上海回北京,她都会带上一些小礼物送给他。
送的次数多了,周总理觉得过意不去,便告诉她:“不要这样费心了!”宋庆龄对此的回答是:“这不是费心,而是我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安慰。”这样的回答,让周总理再也无法反驳了。
“安慰”二字,或许正说明了宋庆龄的真实想法。晚年的宋庆龄身边再无亲人,兄弟姐妹早已把她当成了家族的叛逆者,不愿跟她往来。对她来说,小5岁的周恩来是同志,更是能完全信赖的亲人。
也正因如此,1972年周总理患癌的消息传出后,她的担心都写在脸上。她很想经常去见见他,但却始终找不到机会。于是,才有了1974年她去参加25周年国宴,并默默收藏总理祝酒词的事。
见不到面,宋庆龄只能想别的办法关心他。有一天,79岁的她不知从哪儿听说吃新鲜鱼有好处,便硬是求工作人员在家中的池塘里为周总理打一条鱼。
工作人员一下网,就捉到一条大草鱼。她高兴极了,连忙让秘书马上送到中南海。当天下午,她就收到了总理办公室的回复:鱼收到了,周总理表示感谢。
宋庆龄是个知识女性,她知道什么是科学,但在周总理患癌这件事上,她总是愿意相信让他吃好一点一定是有益的。所以在总理最后的日子里,她就一直忙着收鸽蛋,因为她听说总理已经很难进食,只能勉强吃一点鸽蛋。
可惜,1月初的北京城,要找到鸽蛋谈何容易。宋庆龄自己也养鸽子,但到了冬天也下不了几个蛋。派去市场找的人,又说根本买不到。她心急如焚,让工作人员翻遍鸽舍,才勉强凑够了5枚。
她如获至宝,腾出一个放礼品的小盒子,然后又把这些蛋一个个用纸巾包垫好。她甚至不放心工作人员去送,派养女隋永清亲自去。隋永清出发前,她千叮万嘱:一定不要碰坏了。隋永清后来回忆称:我很多年没有见过她那么着急。
可惜,当隋永清风尘仆仆地赶到医院时,却没有见到周总理,连邓颖超也无暇出来见她。她只能把鸽蛋交给警卫,便回家向宋庆龄复命。
对于这一异常,宋庆龄在此后的几天里一直惴惴不安。3天后,她收到了周总理病逝的消息。那一刻,她情绪失控了。
病魔缠身的她,不顾身边人相劝,被秘书搀扶着来到医院见总理最后一次。告别室里,站都站不稳的她,细细地端详着瘦得仅有60多斤的老友,潸然泪下。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秘书经常看见她一个人独自坐着,流着泪自言自语:“国家少了一个好帮手,一个好帮手呀!”
一年后,一篇由宋庆龄撰写的《怀念周恩来》得以发表,她写道:他英勇善战、勤勤恳恳、坚忍不拔、满腔热情地为人民操劳一生……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也因病离世。人们在她的遗物里,发现了那张保存了7年之久的祝酒词。 历史 的车轮滚滚向前,带病上台祝酒的周总理、在台下看着老友的宋庆龄,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笔者相信,他们这份伟大的友谊会被世人所记住。
就是宋氏的家谱的意思。
西河宋氏(宋英泽),西河郡是宋氏的著名地望,可以说“天下宋氏源于商,西河之地是郡望。”根据史料记载研究,西河郡(即今山西汾阳、介休、孝义地区)是汉唐时期的宋氏地望。从山西汾阳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宋氏墓志铭可以看出,西河宋氏自称世居汾州。虽然没有明确起自何时,但以传承世系来看,可以肯定是在唐初甚至以前的汉代。
宋氏以国为姓,源自西周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商王受辛的庶兄殷·微子启是宋氏开姓始祖,故今天下宋氏源于商。然而,西河源流远,京兆道脉长。宋氏最著名的地望是西河郡,即今山西省的汾阳、介休和孝义地区一带。宋氏族谱多有记载源于西河堂。西河宋氏列祖宋昌,代不乏人,其后裔陆续迁往全国各地。律诗鼻祖宋之问说自己就是汾阳本土人,属于西河宋氏。
答案:陆良最早的宋氏是宋朝官员宋慈的后代。
解释:陆良是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一个县级市,历史上曾经是南诏国的都城。宋氏是陆良的一个姓氏,据传宋氏最早是宋朝官员宋慈的后代。宋慈是南宋初年的一个官员,他曾经被任命为云南的宣慰使,负责平定当地的蛮族叛乱。据说他在云南留下了不少后代,其中一些人就成为了陆良地区的宋氏族人。
拓展:宋慈是南宋初年的一位重要官员,他曾经被任命为云南的宣慰使,负责平定当地的蛮族叛乱。他的任期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但是他在当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传他很注重民生,曾经在当地推广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并且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当地的灌溉条件。他还组织了一些官员和士绅来到当地考察,制定了一些有益的政策。宋慈的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状况,也使他在云南地区留下了广泛的影响。
河南林州|林虑宋氏族谱·林六卷一 ===林州家谱目录=== 林虑宋氏族谱·林六卷一 正题名林虑宋氏族谱 副题名林六卷一 责任者宋建军 宋牛群 撰修时间2014年 摘要 明洪武二年(1369),宋仲文自山西洪洞县迁陵川县上河村。
山东一带的宋氏家族家谱大部分是:祥
发
同
宗
协
,文
修
继
述
昌
,咸
钦
人
俊
杰
,会
萃
焕
云
章。你这个龄字辈是祖先离开老家后於清朝后期自家编写的,末形成大家族的。《文登姓氏》
1981年宋庆龄病逝,遗物里发现一张有折痕的小纸片,工作人员动容
本文2023-09-23 08:11: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87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