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读后感
《千字文》读后感
也许你会知道:"《千字文》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梁朝才子周兴编辑的一篇奇闻,构思巧妙,它是,唯一被历朝历代都选定的识字课本。"
嗯,我就读了这本"唯一被历朝历代都选定的识字课本。"
这部经典名著是四个字为一句话,一共二百五十句话,一千个字刚刚好,这正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千"字文呀!
这本书里,有不少内容,有原文,有翻译文,还有故事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几句话:"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意思是:苍天是青黑色的,大地是**的宇宙形成混沌蒙昧的状态之中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星辰布满在天空中。
"尺璧非宝,寸阴是意"告诉我们时间是宝贵的。
"孤陋寡闻,愚蒙等消"你的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人耻笑。我们不能死读书,还要增长见识,要看外面的世界,不然会被人家称为"现代版""井底之蛙"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我们一起读书,爱看书。大家一起来读书吧!
高淳县淳溪镇有一个村落,这里聚居了一部分唐太宗的后人,因为家家都姓李,久而久之形成“李家村”。从第一代李氏家族成员定居在此开始,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村民中许多人都知道自己是皇室后裔,唐朝的故事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丰功伟绩,让他们津津乐道。
李建峰,身高一米八左右,瘦削的脸庞棱角分明。由于老家面临拆迁,他把家谱保存在了办公室的柜子里。据称,李建峰保存的这部家谱,极有可能是李家村这一家族分支最后一套家谱。见到记者到来,李建峰拿钥匙打开密封的柜门,一摞陈旧的线装书出现在眼前,一本又一本,20本家谱封面上都写着:“莲溪李氏宗谱”。
书长约40厘米、宽20厘米左右,淡棕色,书从左向右翻页,里面的纸张酷似现在的油画纸,感觉很古老。其中有3本家谱已破烂不堪,还有十多本保存比较完整,只是纸张上有明显水渍。家谱里面是从上至下工整的字,对李氏每一代都有详细的记载和划分。
家谱是由李建峰的祖上传下来的。“我爷爷和我父亲都是农民,不识什么字,只知道这些祖宗留下的家谱很重要,一直作为传家之宝相传。”李建峰告诉记者,他父亲去世的时候郑重地对他说,其他的可以不管,但是这些家谱一定要保存好。“文革”“破四旧”期间,家谱面临被毁,李建峰的爷爷李维化冒着危险,千方百计把这部家谱保存了下来。
李世民后裔避难到高淳
李姓的来源有颇多典故,传说是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根据宗谱的记载,汉景帝时李家就出了个骠骑都尉李广,李广一生戍守边关,与匈奴七十余战,因为李广行动快,箭法精,忽来忽去,叫人摸不准他的路子,匈奴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飞将军”。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也是这套家谱中记录的李家第24世子孙。宗谱中记载:“讳渊,字叔德,袭封唐公,隋末起兵,受恭帝禅国号大唐,庙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唐高祖在位9年后,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得以立为太子,而后继帝位。
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他励精图治,出现了天下升平的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这套族谱对李世民的情况也进行了详细记录,宗谱记载:“讳世民,高祖次子,初封秦王。唐得天下,勘定祸乱,削平偕伪,皆其功也。高祖因传位焉,庙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懿宗去世后,太子李俨即位,是为僖宗,在位15年,后唐昭宗李晔即位。李晔也是懿宗的儿子,僖宗排行老三,昭宗第七。唐昭宗是一个悲剧性的皇帝,此时的唐朝已经积重难返,回天无力。昭宗所做的,只能是勉强使大唐多存在了几年而已。
而高淳李家村人就是唐昭宗的子孙。
想把这些家谱传下去
从家谱记录来看,唐昭宗的重孙就是李德鹏。而现在高淳李家村人是以李茂学为始祖的,李茂学的祖先从家谱中可以清楚地查阅到,李茂学的祖宗是唐昭宗的重孙李德鹏。李茂学是李氏家族的第54代子孙,也是高淳李家的第一代,属李世民一脉相传的正统后代分支。
宗谱记载中有这样的文字:“茂学,行区入迁溧水俞家滩,即今分隶高淳县老莘圩莲溪村。”据李建峰解释,唐灭亡后,李氏家族许多子孙被迫分散,到处都有李家后人。其中李茂学这一支流落到溧水俞家滩,当时高淳和溧水还没有分开,俞家滩也就是后来的高淳县老莘圩莲溪村,因此他们这一支被称为“莲溪李氏”,修的宗谱也被命名为“莲溪李氏宗谱”。他还解释,莲溪村也就是现在的高淳李家村。
李建峰的爷爷李维化在家谱中亦有记载,是作为最终的辈分名单出现的。李维化是第71世,由此算来,李建峰应当为李氏家族第73世。若是以唐太宗李世民算起,李建峰就是李世民的第48代子孙。
从家谱上的记录看,这套家谱在清朝和民国都曾经重修过。但从民国以后,家谱就没有重修过,时间长了,由于纸质问题,已经损毁不少。李建峰觉得,他还想把这些家谱传下去,但怕这些破旧的家谱保存不了,因此他打算尽快修复这些家谱,并重新复印一份,让这套家谱一直保存下去
一世:周邕(前231-前169)。自周平王姬宜臼建立东周,至其20世孙周赧王姬延即位,共历25主。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于巩县,周赧王父子被贬为庶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即位,周平王少子姬烈19世孙、世袭汝坟侯姬邕,年仅十一岁,更姓为周,离开家乡卷县,流落沛县,在沛县织莆为生,成为汝南周氏始祖。周邕,又名周勃,为西汉开国功臣,官至太尉,封绛侯。周邕生三子:周胜之、周亚夫,周叔坚。
二世:周秀(前208-前150)。周胜之前妻为馆陶公主刘嫖,袭周勃绛侯。后周胜之逃婚在外,更名周秀,隐居于山东任城,被揭发、处斩。周秀生五子:仁、义、礼、智、信。
三世:周仁(前195-前138),字季房。因为医术高明而被皇上召见。景帝为太子时,他为舍人,积功升为太中大夫。景帝刚刚即位时,拜周仁为郎中令。
周仁为人深沉稳重,不泄露别人的秘事。他平时穿补缀肮脏的衣裤,故意外示不清洁,因此得到宠幸,进入皇宫卧室。皇帝和后宫妃子们嬉戏,周仁常在旁边,但始终不说话。皇上有时问人的长短,周仁说:“皇上自己可观察到。”周仁虽知别人的缺点,但也不在皇上面前诋毁,如此而已。景帝两次亲自到他家。他家迁到阳陵居住。皇上赏赐得很多,然而他常推让,不敢接受。诸侯君臣的贿赂他也不接受。武帝即位后,他作为先帝的大臣得到敬重。周仁因病免职,带着二千石俸禄回家养老,他的子孙都作到了高官。
汉景帝模仿三代封圣王或先朝后裔,因为周仁为周平王22世孙,复封为汝坟侯,赐正公。周仁迁居汝南安城,共生十子:球、琱 、瑍、珏、莹 、璈、璐、璋、 璘、 琅 。
四世:周球(前173-前115)。西汉执金吾,督察京师治安。袭汝坟侯,周球生一子:周应。
五世:周应(前152-前98)。汉武帝时平陵县令,随卫青进军匈奴,后因封禅案受贬。周应生一子:周道。
六世:周道(前131-前72)。汉武帝时郎中。周道生二子:周询、周约。
七世:周约(前109-前55)。汉宣帝初年五官中郎将。周约生一子:周燕。
八世:周燕(前85-前51),字少卿。汉宣帝汝南郡决曹掾。因郡太守误判罪犯,周燕冒名顶罪。后受庵割之刑,自杀身亡。周燕生五子:兴、羽、良、仲、明。
九世:周仲(前58-11)。初居汝南郡宜唐里,王莽初年官至兖州刺史。周仲生二子:周颉、周嘉。
十世:周嘉(前20-42),字惠文。王莽年间于乱军中保护郡太守而闻名,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欲嫁公主,周嘉拒之,后为零陵太守。周嘉生二子周畅、周扬。
十一世:周扬(5-56)。光武帝时以行善为名。周扬生一子:周防。周扬兄周畅生子周荣,周荣子周兴,周兴子周景,周景子周忠,景、忠皆汉太尉。
十二世:周防(28-105),字伟公。陈留太守。周防生三子:周觉、周堂、周举。
十三世:周举(73-149),字宣光。汉安帝时光禄勋。周举生一子,周勰。
十四世:周勰(110-159),字巨胜。从兄周景事梁骥,周勰闭门不出。及梁骥受诛,方出门待客,旋即病故。周勰生二子,周灵、周异。
十五世:周异(144-189)。东汉灵帝时洛阳令。后与从子周晖、长子周玢等被董卓派兵截杀。周异生二子:周玢、周瑜。
十六世:周瑜(175-210)。汉献帝时偏将军,南郡太守,东吴大都督。与孙策共平江东,后事孙权,讨黄祖,破曹操于赤壁,走曹仁于荆州。周瑜兄周玢子周竣,周竣弟周鲂,周鲂子周处,周处子周琦。处、琦皆两晋时期著名大将。周瑜生二子:周循、周胤。
十七世:周胤(200-239)。孙权称帝,周胤为兴业都尉,封都乡侯。后因罪迁庐陵,成为庐陵周氏始祖。周胤生三子:周纂、周豫、周泰。
十八世:周纂(219-272)。255年,周纂被任命为威远将军,随丁奉参与高亭交战。周纂为前锋,跨马持矛,冲入敌军阵中,斩首数百,缴获大量军器。战后周纂被封为庐陵侯。周纂生三子:周敏、周政、周徽。
2009-7-27 18:30 回复
1181204 2楼
十九世:周敏(240-297)。西晋左中郎将,与从父周处赴西北平叛,同死军中。周敏生四子:周访、周谌、周记、周谵。
二十世:周访(260-320),字士达。东晋中兴名将,寻阳侯。以八千人大破杜曾数万。王敦图谋东晋,因惧周访,不敢动弹。周访念念不忘北伐中原,亦闻王敦有不臣之心,未敢轻举妄动。周访生二子:周抚、周光。
二十一世:周抚(292-365),字道和。东晋南中郎将。石勒遣军来攻,周抚中循环洗马计,逃奔武昌。后举兵破蜀国李雄及其余部。从桓温北伐,进军洛阳。后因桓温谋宫而返蜀,封建城公。周抚生二子:周楚、周梦。
二十二世:周楚(311-371),字元孙。益州刺史,建城定公,曾随父亲平定蜀国,晚年平灭成都李金银等数起地方叛乱。周楚生二子:周琼、周璃。
二十三世:周琼(333-393),历任数郡,平定地方叛乱,任梁州刺史。周琼生二子:周虓、周彪。
二十四世:周虓(354-384),字孟威。梓潼太守,西夷校尉,前秦苻坚攻东晋,周虓因母亲被擒,降秦,被任命为尚书郎。淝水之战,苻坚大败,遣周虓太原。周虓生二子:周兴、周誉。
二十五世:周兴(380-435)。燕兰陵太守,刘裕北伐,周兴降刘裕,仍为兰陵太守。周兴生二子:周疆、周强。
二十六世:周强(415-493),字盘龙,以字行世。刘宋宫廷内乱中,有军功封县伯。南齐时任大司马,曾经与长子周奉叔双骑破数万北魏军队,名震北虏,晚年任南齐太子舍人,讲武京师。周强生三子:周奉叔、周世雄、周灵起。
二十七世:周灵起(468-529),梁朝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梁城郡忠壮公。周灵起生二子:周表、周炅。周表子才卿,才卿子怀义,怀义子周基,周基子允元,周允元为武则天时宰相。
二十八世:周炅(515-578),字文昭。陈朝大都督,平侯景之乱,击斩田龙升,封武昌郡公。周炅生三子:周法僧、周法明、周法尚。
二十九世:周法尚(555-614),字德迈。隋武卫大将军,隋军总管。征讨高丽,平定江南,后平定杨玄感叛乱。谯国公。周法尚生六子:周绍基、周绍司、周绍德,周绍崇、周绍业、周绍范。
三十世:周绍范(588-633),字归仁,号猛仁将军。秦王李世民库旦车骑,左屯卫大将军,殿中大监,襄阳刺史,息国公。周绍范兄周绍司裔孙周廷,周廷子周霈,周沛子周墀,周墀为唐武宗时宰相。周绍范生五子:贵珠、贵琼、贵瑛、贵瑰、贵璋 。
三十一世:周贵珠(614-679),字道务,以字行世。因四世四公,娶唐太宗李世民临川公主,任营州都督,骁卫将军。周贵珠生二子:周伯瑜(文宝)、周励言(文颖)。
三十二世:周励言(632-699),字文颖。唐高宗少府少监,汝南太守。周励言在世时,从父周允元深得武则天赏识,为宰相。周励言生二子:周先义(安时)、周先孝(安世)。
三十三世:周先义(652-717),字安时,任判史,武则天左金吾将军。周先义生二子:周如锡,周如鍉。
三十四世: 周如锡(673-757)字:彦德唐垂拱年进士。左金吾大将军.授征南大元帅。平定广西、横、廉、白、贵等六州。唐太宗即位,任左骑常侍。贞观元年(627)因事贬营道散参军,于是兄弟卜居宁远大阳洞江口。现存宁远县舜帝陵镇湾头村周氏宗祠内的《先祖墓碑记》标明“金紫光录大夫如锡公,葬望岗金鸡插翅形”,墓在宁远县天堂镇大陂岭村后,2003年8月被列为永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如锡生十八子:宏谦、宏量、宏德、宏度、宏休、宏顺、宏章、宏慎、宏正、宏让、宏道、宏亮、宏颂、宏交、宏本、宏明、宏初、宏立。
三十五世:周宏谦(716-779),字:待选。唐天宝元年进士.朝议大夫;周宏谦生二子:崇昌、光济。周光济子周怀义,周怀义子周宝,周宝为唐末宰相,封汝南郡王。
三十六世:周崇昌(744-810)字:雨轵永泰元年进士, 廉、白二州刺史.由宁远迁湖南道州;
2009-7-27 18:30 回复
1181204 3楼
三十七世:周 寓(784-846)字:丞夏唐永贞元年进士. 颂州太守
三十八世:周惟简(808-875)字:居正唐长庆初年进士 .嘉鱼县令 。
三十九世:周 镶(827-892)字:怀玉。唐会昌初年进士.翰林学士。从兄周宝为宰相,封汝南郡王。周镶生二子:周彦朴、周彦托。周彦托子周本,周本子周邺,周邺子周行逢,周行逢子周保权。周本为西平王,周行逢、周保权为汝南郡王。
四十世:周彦朴(858-928),字幼真。唐大中末年进士.延安太守。周彦朴从弟周本为南唐平西王,曾经徒手格杀猛虎。由于屡建奇功,在杨行密进入杨州受封为淮南节度使时,遂授淮南马步使之职,协助掌管兵权。907年,吴帝嘉其能,升本为信州刺史。923年,唐庄宗封本为雄武将军、德胜节度使、安西大将军,西平王。
四十一世:虞宾(894-963)字:光国唐天复初年进士,光州刺史.光禄大夫.周虞宾生十二子:宁远、从远、超从、从连、连芳、芳辉、芳荣、荣聚、聚松、清儒、汝元、启元 。
四十二世:周从远(913-983),字:仲长宋建隆年武进士,马步指挥史.生子二∶智 强、智衡。从兄周行逢为武清军节度使,显德三年,周行逢控制了整个湖南,建立起五代史上的“周行逢政权”,常德一时成为湖南的政治中心,北宋封周行逢为汝南郡王。
四十三世:周智强(944-1007)字:健行宋处士.仁孝有义、教子有方.隐居月山之严田.诗书自娱、颐养天年.葬营道安心寨。周智强生五子: 周识、周铎、周正、辅成、伯高。周智强从弟周保权为周行逢子。周行逢去世前,周保权兄周兴权已经去世。乾德五年(967)迁右羽林统军。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出知并州(今山西榆次)。
四十四世:周辅成(977-1022)字:孟匡(即辅成)宋大中祥符进士。周辅成生四子: 敦砺、敦颐、敦文。
四十五世: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先生;周辅成第二子,为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生二子:周寿、周焘。
四十六世:周焘(1059-1121)宋元佑三年(1088)进士。初为黄池令,累迁至两浙转运使,成都知府,朝议大夫,官终宝文阁待制,随父徙居南康莲花峰下。善作诗,在浙江时与苏轼唱酬甚多。著有《爱莲堂集》传世。周焘生三子:周演、周絪、周缊。
四十七世:周絪(1080-1041)绍圣四年进士,仕致礼部侍郎,出知河南祥符县,遂家于祥符东关镇。周絪生一子:周靖。
四十八世:周靖(1102-1163)宣和间进士,中江主薄转彬州录事,为国子监博士,以太常博士随宋高宗宗南渡,有感于岳飞遇害,中原收复无望,初寓于杭,至绍兴十一年,由杭迁诸暨之紫岩盛原里。周靖生一子:周亥。
四十九世:周亥(1129-1181)仕致大理评事。周亥生三子:周勤、周谨、周和。
五十世:周谨(1158-1214)。周亥次子,为节度行军司马。周谨生三子:周治、周訚、周恪。
五十一世:周恪(1187-1238)仕致翰林学士,承旨居诸暨之南门。周恪生四子:文奇、文惠、文原、文城。
五十二世:周文惠(1209-1266)周文惠生二子:周莘、周茂。
五十三世:周茂(1234-1289),字元泊。进士,左丞相,特进,紫金光禄大夫,封沂国公,赠太师。
五十四世:周澳(1263-1323)。为行省令史,元贞间赘于山阴周桥温渎村俞氏,为“山阴始祖”。 周澳生四子:长子周德,次子周林,周楦、。
五十五世:周林(1288-1353),字仕德。周仕德生三子:万和、万奇、万璋。
五十六世:周景和(1309-1374),字万和。奉明太祖征永州封孱陵侯。周景和生二子:周宇、周寅(字寿虎)。
五十七世:周宇(1329-1382),字寿龙,弟寿虎留居永州,周宇镇守江西永新,为大将军。
五十八世:周庆(1350-1398),字德芳。山西道监察御史,赠文林郎。周庆生四子:叔庄,叔超,叔广、叔颐。
2009-7-27 18:30 回复
1181204 4楼
五十九世:周叔庄(1373-1428),字玄童。永乐初选充北京顺天府大兴县第六箱万石长。周叔庄生二子:周宗、周守。
六十世:周宗(1402-1458),字君太。继任父亲北京顺天府大兴县第六箱万石长。周宗生二子:周端、周富。
六十一世:周端(1427-1469),归绍兴林家湾。明正统年间赈灾,被朝庭表彰为义民。周端生二子:浦、黼。
六十二世:周黼(1457-1539),周叔颐的五世玄孙周健二将绍兴郊区黄枋岭周颐的茔地卖给了邻县一个姓刘的富商。此事顿时在周氏家族中引起轩然大波。周叔颐是全体周氏家族的骄傲,周健二的行为等于污辱和背叛了整个家族。族长周顺、周黼等人立即以家族的名义上诉官府。按照大明的律法:崛坟卖祖属大逆不道的重罪,作孽者不但要服以重刑,本人的名字也将从族谱中除名。官府查办的结果是将周颐的茔地交还给周家,而崛坟卖祖的周健二则因此被判重刑。周黼生二子:周述学、周述敬。
六十三世:周述学(1492-1566),字继志。又推究五纬细行,为金木水火土《星道五图》,于是七曜皆有道可求。仇鸾闻其名欲致之,述学识其必败,乃还里。总督胡宗宪征倭,欲招幕中逃遁海州,新编族谱,定字辈:金木水火土,自国成大天,开元永达道,一明文仲子,世代千万年。 周述学生三子:周金铎、周金镡、周金铧。
六十四世:周金铎(1526-1601)梅石,葬湖南零陵。周金铎生三子:木杨、木栋、木枋。
六十五世:周木栋(1551-1625),字梁材,太学士。 周木栋生五子:水奇、水丙、水奂、水星、水瞿。
六十六世:周水丙(1571-1640),字之屏。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历官广东按察使,浙江、江西右布政使。周水丙生四子:火灿、火烟、火炜、火灯。
六十七世:周火炜 (1592-1667)字士鉴,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明末名士,以孙周渭赠怀远将军、大定营游击。生八子:土城、土至、土基、土垫、土垣、土重、土塑。
六十八世:周土城(1612-1672)字万襄,多武略,为军中谋,后迁云路副司马。曾作《塞上曲》。 周土城生四子:自浆、自聘、自杰、自禄。
六十九世:周自浆(1645-1705)又名周渭,康熙八年武举人,康熙十二年武进士,授大定营游击。1702年举家迁四川省潼川府北道安岳县同化乡,1705年归葬长沙花官陈家塘。周自浆生八子:国赞、国觉、国定、国琮、国昌、国琥、国辉、国圣。
七十世:周国赞(1668-1736),又名于仁,字纯哉。四川安岳人。1708年举人,初知福建永春县,上官以为能,于1733年擢澎湖厅通判。任内遇事果断。时澎湖班兵素称骄悍,欺凌澳社,均能绳之以法,不少假借,民赖以安。1735年清查地亩,清垦地140余亩,报升网、缯、沪税30余两;资给牛种、耕具,吏无侵渔,民沾宝惠。接替前任官员梁樟,上任成为台湾澎湖通判,秩满告病回籍,途中去世,葬长沙花官塘。 周国赞弟周国昌,国昌四世孙周天受、周天培、周天孚为清朝名将,周天培六世孙周道刚,为北洋政府时期四川督军皆省主席。
七十一世:周成刚(1696-1750) ,平生努力在当地建立金庄寺。周成刚为四川潼川府安岳县金庄寺周氏始祖,葬安岳县金庄寺青竹沟。周成刚生一子:周大贵。
七十二世:周大贵(1731-1801)又名大本。安岳举人,出任贵州镇远县同知。 1769年(乾隆34年),周大本接替曹永植,于台湾担任台湾府诸罗县知县。掌管今嘉义、云林一带政事,后任山东寿张县知县。
周大贵生八子:天文、天礼、天福、天裕、天祯、天禄、天爵、天祥。
七十三世:周天爵(1777-1853) 字敬修。出生于山东寿张县。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曾任濮阳知县、卢州知府、江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漕运总督、河南巡抚、湖广总督等职。周天爵生三子:开钲、开铭、开银。
七十四世:周开银(1808-1871)又名开锡,字受山。为左宗棠军筹办军饷,功升护理福建巡抚,福建船政局提调,左宗棠南路诸军总统,兼理民政。配唐氏。生子五:元龙、元登、元榜、元勋、元魁。 。
七十五世:周元龙(1830-1886)字士溥,山东郯城知县,1863年攻破磨山幅军,捕获幅军首领付西贵。周元龙生一子:周永甜。
七十六世:周永甜(1851~1902),字邳礼,1874年山东郯城知县,后于成都开设书铺,钻研版本目录学。周永甜生五子: 达佳、达邦、达胡、达延、达文。
七十七世:周达佳(1875-1934),字修计。族侄周道刚四川督军,周达佳为幕僚。后周达佳转安岳县做了一名律师。1934年,几股土匪以祝寿为名联合诱杀周达佳。周达佳生四子:周道隆、周道纯、周道益、周道儒。
七十八世:周道益(1902-1961),字祥云。为报父仇,与其弟周道儒参加国民党军队。后出川抗日,周道益任大尉,营长。内战时期,周道益杀死两名土匪头子:肖汉武、廖湘云,杀死一个家族叛徒:周道思。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后,周道益在安岳县太平乡以务农为生。
七十九世:周一禄,字海波。生于1931年,健在。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三等功二次,擒获四名美国士兵,后任民兵连长,晚年为生产队长。生六子:周明安、周明柏、周明元、周明忠、周明吉、周明昌。
八十世:周明元,字润元,1968年出生,四川省美姑县烟草局副局长,四川省雷波县烟草局局长。周明元现有一子:周琦林,生于1996年。
肖
xiao xiào
其实这个姓氏在汉代就已经基本绝迹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
萧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通志�6�1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以国为氏,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2、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3、据《续通志�6�1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得姓始祖 大心。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在攻占咸阳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并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也分别入仕于两汉,均为高官,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唐宋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元明清时期,萧姓徙居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断使萧姓成为名门,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使萧姓真正遍布于我国南北方各地。今日萧姓在我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此姓,六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郡望堂号 萧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几大郡望,据《姓氏考略》所载,主要有三个:1、兰陵郡,治今山东枣庄市;2、广陵郡,治今江苏扬州。3、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宗族特征 1、萧姓族人在家族史上地位比较显赫,出现众多的皇族。萧姓族人曾出皇帝十一人,皇亲众多。2、萧姓在历史上注重文化,文人墨客能诗善画者众。如唐宋时萧姓十个宰相,均为大作家,另外,其宗族诗人画家也众多。3、萧姓适用楹联众多,且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家族特色。
名人精粹:
萧何:沛县(今属江苏)人,汉朝政治家,秦末随刘邦起义,他知人善任,在楚汉相争中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到重要作用,后因功被封为赞阝侯,与韩信、张良萧望之:汉朝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人,从师后巷学诗,又从师夏侯胜学《礼》及《论语》,官至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职。
萧思话: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宋尚书左仆射,好书史,有令誉,后拜郢州刺史,因有才被武帝以国器许之,他先后历十二州,爱才好士,人咸归之,卒谥穆。
萧道成:南朝南兰陵人,仕宋为中领军,后乘朝廷内乱,壮大势力,拥立顺帝刘准,自为太傅领扬州牧,升为相国,被封齐公,后废宋称帝,建立齐王朝,史称齐高帝。
萧统:南兰陵人,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梁武帝之子。少时遍读儒家经典,善词赋,辑《文选》三十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萧衍:南朝南兰陵人,南朝齐时著名大将,后因朝廷腐败内乱,萧衍于五零二年代齐称帝,建立梁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萧琛:南朝梁南兰陵人,少明悟,有才辨,不事产业,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著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文集。
萧颖士:兰陵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对策第之,曾仕秘书正字、扬州功曹参军等,高才博学,致力于古文。
萧良有:明代汉阳(今湖北武汉)人,生而聪颖异常,以神童名,万历中会试第一。领国子祭酒,著有《玉堂遗稿》流传。萧朝贵:广西武宣东乡人,太平天国著名***之一,在战争中屡立战功,被封为西王,后在与清军作战中阵亡。
萧楚女:原名萧秋,湖北汉阳人,中国***早期青年运动***之一,曾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后在反革命屠杀中被害。萧三:湖南湘乡人,国际著名诗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早年与毛泽东、蔡和森创建“新民学会”,参加“五四”运动,为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著有《和平之歌》、《伏枥集》译本、《新木马计》、《前线》等。
东阳[东阳,读音作dōng yáng(ㄉㄨㄥ ㄧㄤ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东阳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该支东阳氏,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古邑的名称,其邑在今山东省昌乐县。
东阳邑,古称营陵、营丘,原为殷商莱国之地,西周初期,该地区被赏赐给姜太公,莱国不服,屡次与姜姓齐国争夺该地区。
齐灵公姜环十三年(公元前569年),齐灵公派大将军晏弱率军侵取莱州,占领营丘,灭了莱国。之后,晏弱在其地修筑了庞大的军事基地,命名为东阳城,故址在今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乔官镇以东一带。自此,东阳成为齐国的一个军事重镇。
在春秋时期,驻扎在东阳城的军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东阳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东阳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该支东阳氏,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古邑的名称,其邑在今山东省费县。
费县,古称鄪地、鄪邑,在上古系少皞的属地,西周初期属于青州。
公元前1056年,徐州之戎和淮浦之夷联合起来进犯鲁国,周公姬旦的儿子鲁侯伯禽率领诸侯讨伐,在鄪地告诫军士。史官记录了当时伯禽的誓辞,名为《费誓》,这是最早记载费地的文字。在西周初期,鄪地自为一国,为鲁国的附属国。
大致在周宣王时代,周王室封鲁懿公姬戏之孙为鄪伯,鄪地自此成为伯国。在史籍《左传·隐公元年》中记载:“费伯帅师城郎”,说明在鲁隐公姬息姑(公元前722~前712年在位)时鄪地仍为伯国。
至鲁桓公姬轨执政时期,鄪国沦为鲁国的一个邑。
鲁僖公姬申元年(公元前659年),鄪邑成为鲁国上卿季友的私邑,又叫采邑。随着鲁国公室的逐渐衰微,到鲁元公二年(公元前427年)以后,姬季友的后裔季孙氏据鄪邑自立为国,称费惠公,因鄪邑在鲁国东北部地区,因此又称东阳公。
齐威王执政时期(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费国曾一度被齐国所吞并,齐威王改其为武城即南城,并使檀子守南城以拒楚军。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前后,费国又被楚国吞并。西汉初年(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始置县,属东海郡,至今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战国时期,该地住民中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东阳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东阳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该支东阳氏,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古邑的名称,其邑在今河北省太行山以东邢台﹑邯郸之间。
在史籍《姓苑》中记载:“东阳姓,此出于东阳郡也。”
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后,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东阳邑归属赵国。
到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国大举出兵攻打赵国,大将军王翦身先士卒,一举攻下赵国重镇井径(今河北井径)。
之后,王翦率上地兵(今陕西北部),羌瘣率羌兵出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兵(今河南新乡),分由南北夹击赵国都城邯郸。赵幽嫪王赵迁派大将李牧和司马尚率军抵抗。李牧采用筑垒固守,避免仓促决战的方针。秦军屡攻不胜,形成相持。
后王翦利用赵王迁庸碌无知、其宠臣郭开贪财好利和嫉贤妒能的弱点,使用反间计。一方面停止进攻,保持对峙,派使者去赵营见李牧谈和,一方面派间谍携重金潜入赵都,贿买郭开,散布流言,诬告李牧私自与秦讲和,相约在破赵后分地代郡。昏庸的赵王迁听信谗言,遂命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为将。李牧拒不受命,被赵王迁杀死。由于李牧治军有方,爱护部属,在边防与官兵共同生活、战斗多年,颇得士心,在他被杀后,赵国军队人心涣散,部队纷纷解体。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农历3月,王翦军乘势猛攻,一举击败赵军,杀赵葱,占领了东阳一带,赵军大将颜聚惧怕逃走。到农历10月,王翦、羌瘣合军攻破邯郸,俘虏了赵王迁,并率兵驻扎于中山地区,准备对燕国下手。
赵国灭亡后,秦始皇将东阳之地设为东阳郡,居于东阳之地的原赵国住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东阳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东阳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该支东阳氏,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古邑的名称,其邑在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
盱眙,是中国古代最早设置县制的县份之一,距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历史。春秋时期,盱眙古名为“善道”,属于吴国,曾是春秋各路诸侯会盟的地方。
到春秋末期的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473年)的农历6月,越王句践灭吴国,盱眙归属于越国。
战国时期的周显王姬扁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国东侵,楚宣王熊良夫在灭越国之后扩地至泗上,盱眙成为楚国的东阳邑。
在战国时期,东阳邑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东阳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汉朝时期东阳侯张相如,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该支东阳氏,出自汉朝时期开国功臣张相如的侯爵称谓,封赐于东阳郡婺州。
西汉王朝到西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在太尉周勃的扶持下即位执政,他登基后即下决心要对付一直侵扰汉廷西陲的匈奴,曾坚持要御驾亲征匈奴。
臣子们慌了手脚,请出汉文帝的生母薄太后,由于薄太后的极力反对,使得汉文帝不得不放弃了亲征匈奴的计划,而任命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全权负责指挥前线对匈奴作战。
当时,匈奴老上单于指挥匈奴骑兵已经深入汉地数百里,前兵锋头离长安城只有八十里。在得知东阳侯张相如集结了十万人马,并调动匈奴军附近的上郡、北地郡和陇西郡三郡汉军源源不断地进驻时,老上单于果断下令撤退。在张相如统率十几万大军出兵时,匈奴军早已经一溜烟跑远了。
张相如举棋不定,谨慎过度,琢磨好久后率大军空手而归。
汉文帝心中明白,无论是张相如,还是周舍、张武等人,皆非大将之材,所以劳师而无功,徒令匈奴人耻笑。催后撤了张相如的职务,起用并培植了周勃之子周涯夫。
在东阳侯张相如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爵位称号为姓氏者,称东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东阳王拓拔·丕,属于以爵位称号为氏。
北魏武卫将军拓拔·谓,是北魏烈帝拓跋·翳槐的第四子。
史书记载,拓拔·谓宽雅有将略。常从北魏道武帝征讨,有功,除武卫将军。其子拓拔·丕,在北魏太武帝时从驾临江,赐爵兴平子。北魏献文帝即位后,累迁至侍中。
当时丞相、车骑大将军拓拔·乙浑谋反,拓拔·丕以奏闻,诏收拓拔·诛之,功迁尚书令,改封为东阳公。到北魏孝文帝执政时期,再封东阳王,拜侍中、司徒公。
拓拔·丕有个儿子叫拓拔·超生,一直为北魏孝文帝喜爱。北魏孝文帝曾车驾亲幸拓拔·丕的家,以其执心不二,诏赐拓拔·丕入八议,传示其子孙,允许犯罪百次,听责数恕之(犯一次减一次,一百次以内皆饶恕其罪)。
在拓拔·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汉化称东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东氏、阳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东阳太守沈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该支东阳氏,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东阳太守、尚书仆射、太子太师沈约。
沈约,公元441~513年,字休文,南朝吴兴武康人(今浙江德清),先后在南朝宋、齐、梁三朝做官,旧史一般称他是梁朝人。
传说沈约左眼两个瞳仁,腰上有紫色胎记,聪明过人。他的祖父沈林子、父亲沈王璞都曾担任高官,后父亲被南朝宋国所杀,沈约只好到处“潜窜”、“流寓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倦”,积累了二万卷书。他母亲怕他过分勤苦熬夜损坏身体,常常减少一些灯油,他于是白天读书,晚上背诵,终于博通群籍,文才粲然,名声显赫一时。后来被济阳蔡兴宗、安西晋安王、齐文惠太子、竟陵王等显贵赏识和提拔,直晋到担任尚书左丞、御史中丞、宁朔将军、辅国将军、五兵尚书、冠军将军、征虏将军等显要职位。
随后,沈约协助南朝梁武帝萧衍谋划和夺取齐国大位,建立了南朝梁国。在建立南朝梁政权的过程中,沈约曾连夜草就梁武帝的即位诏书,后来连南朝梁武帝自己都认为成就自己帝业的就是沈约和范云两个人,于是沈约被南朝梁武帝任命做了吏部尚书、尚书仆射等重职,同时分封为“建昌县侯”,并将其母亲谢氏封为“建昌国太夫人”。后沈约又担任了更加显赫的职务。
沈约是南朝时期一代文学巨豪,创造了诗歌格式上的“永明体”,他还是著名的史学家,著述了《晋书》一百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还有《四声谱》等。
沈约还养了一代文杰,即著名的《昭明文选》之作者南朝梁昭明太子萧选,当代的中学语文课本中,皆选用他的一些美轮美奂的诗文。尽管后世有的诗评家认为他的诗歌不如鲍照、谢灵运,但是在撰写“美文”方面,沈约算得是中国历代文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梁国建立的第二年沈约的母亲去世,南朝梁武帝曾亲自上门吊丧,进行慰勉,封赏并挽留他继续工作。
沈约不喜欢喝酒,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他的地位极端显赫,自己却非常朴素,每次被加官,他总是推辞再三。沈约的性格是澹泊自甘的,他在“东田”盖了一幢房子,一眼能够眺望郊外田野,在那里他曾经写下三千余字的《郊居赋》,不但铺陈景色汪洋恣肆,也写出了自己“伴君如虎”、隐居保身的心情,文笔极端细腻生动。
沈约为人低调,作官一直战战兢兢、勤谨持惴,但最终还是不能免祸。在后来的几次谈话中,他的言辞皆不合南朝梁武帝的胃口,皇帝因此对他产生了不满,于是沈约“忧惧而逝。”
沈约逝世时,他的嫡子沈旋当时已担任了高官,南朝梁武帝免除了他三年守丧之礼,坚持要他在朝为职,直到沈约的妻子过世,才放沈旋回到封地“建昌县”。后来,沈旋又辗转为官,最后还是回到建昌,担任了“招远将军、南康内史”,当时百姓们皆称颂沈旋的清廉。沈旋逝世后,沈约的孙子沈实接班,继袭“建昌县侯”。
唐朝初期,著名的史学家姚思廉和他的父亲姚察皆非常崇敬沈约,在所著史籍《梁书·沈约传》中,高度赞誉了他的人品和文品,评价他“高才博洽、一代英伟。”姚思廉在《梁书·沈约传》中记载:“沈约,永明末出守东阳……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曾因操劳过度,日渐消瘦后,被世人以‘东阳销瘦’、‘东阳瘦体’称之,形容其体瘦。”《梁书·沈约传》中还将沈约的《郊居赋》完整记录下来,后世的许多成语皆出自该赋。
在沈约的庶裔中,有在南朝梁国被陈霸先所灭之时举族迁逃,随南朝梁武帝的孙子萧詧曾在江陵地区建立了西梁政权,传三帝后,西梁政权亡于隋文帝杨坚,沈约的庶裔子孙有改以先祖“东阳太守”之官称为姓氏者,称东阳氏,再后有改单姓杨氏者。
二历史名人:
东阳无疑:(生卒年待考),著名南朝宋散骑侍郎、文学家,著有《齐谐记》七卷。
注:
在南朝宋政权的官历牒册中未查到“东阳无疑”其人,因此不敢断定其为南朝宋人。此处为抄录史书旧说。
监利县简介
芙蓉之国——监利,犹如镶嵌在江汉平原南端的一颗明珠。东沿洪湖,有水面50余万亩,为监利、洪湖两县(市)共有,西望荆沙,长江水迂回于南,东荆河静卧在北。监利境内河网密布,湖泊星罗,土壤肥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这里地利形胜,物华天宝,人才辈出,古籍浩瀚,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有史以来,勤劳勇敢的监利人民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丰腴的土地上。正是这些不避艰辛,不畏强暴,不惧邪恶,可歌可敬的人民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谱写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篇章。
有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埃及人所获得的土地,是由于尼罗河的恩赐。那么,监利人所获得的土地,则完全是由于长江和东荆河的馈赠。 辽阔富饶的江汉平原,原是一望无际的云梦古泽,后经长江的多次泛滥和汉江三角洲不断延伸和扩大而逐渐形成了冲击平原。监利县就是镶嵌在江汉平原上的一颗明珠。它位于湖北省的南部,洞庭湖的北面,东带洪湖,南濒长江,汉江支流东荆河绕北部边界蜿蜓东去。全县南北长74公里,东西宽60公里,总面积为323767 平方公里,跨东经11235-11319,北纬2926-3012,西与江陵,石首傍江接壤、北与潜江、仙桃(沔阳县)夹河相邻,东与洪湖连壤交界,南与湖南的华容、临湘、岳阳隔江相望。
监利县地势平坦,是典型的平原地形。地面海拔高度在235-305米之间,高差仅 7米。放眼远望,大地似锦,一马平川,打破这种平原单调景观的是位于东部长江之滨的两个小山丘——杨林山和狮子山,它们是江南丘陵的余脉,由于地壳运动,发生了断裂和错动,在长江南移过程中,河床沿断裂层发育成长,这两个山丘即遗留在江北。杨林山海拔788米,为全县制高点;狮子山海拔58米,两山共占地约4平方公里。它们宛如两个威严的武士,守护着监利的东大门,阅尽了人间沧桑,在监利的发展史上,写下了不同凡响的篇章。解放后在杨林山修建的杨林山泵站,泄洪引水,气势螃薄,既保证了县内20多万亩农田旱涝保收,又为杨林山增添了新的景点;近年修复的天妃庙(娘娘庙)高踞于山巅,腑视着长江。登山游庙,极目楚天,远山如游龙起伏,翠叠苍莽;洪湖浮光掠影,雪亮如镜;大江滚滚东去,惊涛拍岸,充满生机活力。如诗如画的江山,尽收眼底。
监利的地形大势是:南部长江沿岸,北部东荆河沿岸和西部较高,中间和东部属于湖洼地带,低于西面和南北两侧地区,高低相差6米左右,自然形成撮箕型,宜排灌和水利。之所以这样,是由于长江、东荆河的多次泛滥,大量泥沙溢出河床,当流速减后,便很快沉积下来,形成天然大堤,天然堤随洪水上涨不断增高,两岸地势变得高亢,江河之间就形成地势相对低下的洼地。
监利县是中国内地的普通一县。它的发展与中国的整个历史息息相关,随着国家的强盛而兴旺发达,也因国家的动乱而伤痕遍体。
夏商时期,监利县属于古南蛮国。这是一个刚刚步入文明时代的小国,它的都城大约在今天余埠(监利)古井口南面约1里的地方。西周时期,监利称为州国,是周天子下面的一个小诸侯国。春秋时,楚文王将都城迁到江汉平原的西陲纪南城,楚国开始强大起来,并吞并了周围的许多小国,州国也为楚文王所灭,监利全境便成了楚国的属地。
公元前576年,河南的许国遭到郑国的侵略,请求楚国保护,得到了楚王的允许,后经过很多周折,终于在公元前586年在监利境内建立了容城国,成为楚王的附庸。
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废除分封地,建立郡县制,这里为州陵县,隶属南郡(今江陵)。汉初,古容城地域出现了州陵县和华容县(湖南的华容县是在隋朝开皇18年才改称华容的,可能是袭用了这个芳名)。汉献帝建安13年(公元 208年),曹操军败赤壁,华容归属东吴。由于此地“士卑沃、广陂泽”,“地富鱼稻”,西北境内曾产盐。于是东吴便“令官督办”以监盐渔之利。公元 222年,孙权称帝,从华容县划出一小块地方设立监利县。从此,监利作为一个县名正式出现于历史舞台,距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了。
南北朝时期,华容县属荆州,监利改属巴陵郡。梁朝在巴陵郡设立巴州,划监利为监利郡。于是监利就成为郡府所在地了,但存在的时间并不长。隋唐五代时,监利县的建制没有多大变化。后周时,曾一度将监利改为复州,宋朝时属江陵府。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 965年)以白沙垸分设玉沙县。熙宁六年(1078年),又撤销玉沙县并入监利。
南宋度宗咸淳年间,因蒙古人加紧进攻中国的南方,兵荒马乱,南宋政府自顾不暇而废置监利县。直到元朝末年,顺帝整饬南宋州郡时才又设立。明代监利属荆州府,清朝一直沿袭未变。中华民国废府设道,监利属荆宜道,民国二十一年,监利属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后又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监利县是红军、新四军和解放军的根据地,1928年就建立有苏维埃政权,属鄂西联县政府。1930年9月,在监利成立了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1931年12月,在监利县周老嘴成立了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1943年至1946年间,在监利西北地区设立监利县人民政府,县东北地区设立监沔行委会,均属襄南政务委员会领导1947年至1949年县北已成为解放区,属监沔县民主政府管辖。1949年4月全县解放,属沔阳专区,1951年改属荆州专区,现属荆州市。
监利的人口数字,在明朝以前无据可考。明朝始有户口记载。如明英宗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为 5957户,28185 口。以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其户口稍有增减。由于当时赋役的轻重系于人口的多寡,所以隐瞒人口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些统计数据也很不精确。
明朝末年,由于长期的战争动乱,灾荒和瘟疫,使监利县的人口损失过半。现在的监利居民,如果翻阅他们的家谱,就会知道,很多是在清朝初年由江西一带迁移到监利定居的。清朝统治时期,由于社会相对安定和清政府“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使监利人口增长非常之快。同治两年(公元1865年),编审全县男女老少人口共为882609口,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瘟疫灾荒和反动势力的大屠杀,到1934年全县人口减少到468777人;1949年,全县有人口56万;1999年,监利人口已达到 141万。现在,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全社会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监利的居民,汉族占99% 以上,少数民族有回族、壮族、满族、土家族、蒙古族等13个民族,共700多人,以回族居多,是由河南省唐县迁入的三户做马、牛、羊生意的商人发展起来的。其中姓王的一户,姓武的一户。一百多年来,已发展到了几百人。其于的少数民族均系近百余年来,先后从外地流入监利定居的。
各种宗教于不同的时代传入监利,佛教和道教最早,其余的至多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回民带进了伊斯兰教,天主教于1900年传到了监利,基督教是1906年由两个瑞典人传入的。但这些宗教并没有在监利广泛传播。更没有给监利居民的生活带来大的影响。由于少数民族人口很少,又长期与汉族人聚居在一起,他们的特征自然地逐渐消失。现在监利境内的少数民族人外表到他们的生活习俗,与汉族人并无二样。
给监利居民以很大影响的是儒教,此外还有一些原始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如果你走入监利农民的住宅,就会看到堂屋的神龛上供奉着“天地国亲师”的牌位。儒教崇拜的是“天地君亲师”,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没有君主敬奉了,神龛上的“君”也就变成了“国”。
解放以前,封建的宗法制度普及全县。很多村落都是根据同姓聚居的姓氏来命名的。各姓都有户长、族长、房长。所谓户长,就是一姓之长,他的职权是代表祖先执行家法。解放以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和生产力的发展。宗法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不过它的残余仍然象幽灵一要,不时在社会上和人们的心中游荡,有的地方甚至还有死灰复燃之患。监利居民的方言土语较多,而且监南与监北的口音很不一样,这可能与清初大批移民来监利定居有关。监南人在外地很多会被人们误认为是湖南人,监北人则被认为在沔阳人。
监利县的风俗习惯与邻县大致相同。农历正月初一这天,先拜祖神、后拜父母、出外叫出行。初二拜丈母,初三家家户户互相团拜,称为“拜年”。正月初九为“上九日”,正月十五晚上举行圆霄灯会;清明前后,家家踏青扫墓,祭奠去世的亲人;五月初五,贺端阳,门前挂艾叶,吃粽子,划龙船;六月六日,娇阳似火,家家晒衣物,称为“晒龙袍”,七月前半月,到处烧化纸线,告慰祖神;八月十五叫“中秋”,晚上吃月饼茶点,叫“中秋赏月”;十二月初八叫做“腊八日”;家家挑腊水泡糍耙;二十四日过小年敬灶神;三十晚上叫“除夕”,这一天,全家团聚,置办丰盛的酒菜,开怀畅饮,称“团年”,也叫“吃年饭”;子弟向父兄拜揖喊“辞年”,到了晚上,家家一团火,家人围火而坐,叙旧迎新,俗称“三十夜里火,十五夜里灯”。除夕之夜,通宵不睡称为“守岁”。 监利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和我国文化的特定氛围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俗习惯。随着现代社会的开放与进步,社会结构和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现在监利的婚丧礼仪,节日风俗正在接受现代社会的广泛熏陶。
概况
监利县位于湖北省南部,长江北岸,隔江与湖南省岳阳、华容县相邻。面积3118平方千米。2004年末总人口1378957人。
县人民政府驻容城镇。邮编:433300。行政区划代码:421023。区号:0716。拼音:Jianli Xian。
县境属河湖淤积平原地区。地势平缓,河渠纵横交织,河泊星罗棋布。南临长江,北滨东荆河,东沿洪湖,西界白鹭湖。最大人工河流为四湖总干渠,自西向东贯穿中部,独具一派水乡泽国的秀丽风光,县境东南有占地4平方千米的小山——狮子山、杨林山,其中杨林山海拔79米,为监利最高点;最低点海拔21米,在洪湖西岸。
监利得名
湖北人被称为“九头鸟”,据说是因为聪明过人。(我也相信九个脑袋总比一个脑袋装得多,至于转得是不是那么快我就不知道了!)那么,我们对外称为监利人,监利却是因何而得名?据史书所载:汉献帝建安18年(公元208年),曹操败于赤壁,华容纳入东吴管理,由于其地“土卑沃、广陂泽”、“地富鱼稻”,且西北境内曾产盐(那时贩盐之利不逊于现在走私毒品),又有长江水道及洪湖河道运输之便。于是东吴便“令官督办”、“监收鱼盐之利”,此为“监利”县名由来,实为政府督征税收之意。公元222年,孙权称帝,便从华容县划出了监利县,此时,监利方才作为一个正式县名出现在历史舞台,据学者考证,迄今为止,这个名称已经使用了1800年。
1,汝南堂周氏字辈:道启玉光嘉,在文才世美,宏学慎修为,发荣良有以。原派语:必子尚一,士孔世维,令文宗正,永思志伟。
2,贵州思南汝南堂周氏字辈:子大国正天心顺,世袭文武佐朝廷。
3,湖南安仁县龙源村汝南堂周氏字辈:文振善孟季、恭宽信敏惠、仁联一本勋、名显万邦济、传家诗礼崇、经国忠良继、远宗茂公学、长承元祖制,大和绵德泽、永定昌隆世。
扩展资料
周姓得姓始祖: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但是具体一点说,周姓的主要起源是在春秋战国。周朝的王族并不姓周,而是姓姬。
西周建立之后,周文王的四子周公姬旦的后人世袭周公爵位,到春秋时,周公黑肩因谋反被杀,周公世系爵位被废,黑肩的后人以周为姓。秦朝统一中国,灭亡周朝,周朝王室后人以周为姓。所以,周姓可以以周文王或者周公为得姓始祖。
-周姓
《千字文》读后感
本文2023-09-22 00:41: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8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