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一幅书法,作者是一个叫蒲什么的人,谁能告诉我它是谁啊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4收藏

我家有一幅书法,作者是一个叫蒲什么的人,谁能告诉我它是谁啊,第1张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出生于公元 1640 年,卒于 1715 年,终年 76 岁。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后人用 8 个字便概括了他的一生:读书、教、著书、科考。蒲松龄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文人家庭,由于家道中落,请不起教书先生,便随父读书。他自幼聪慧过人,经史过目不忘。 18 岁完婚,应父母之命,娶本县文人刘国鼎的次女刘孺人为妻。 19 岁初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考中秀才。文章深受山东学政施愚山先生的赏识,一时名声大振。为了求取功名,实现理想, 20 岁的蒲松龄与同乡好李友梅、王鹿瞻、张历友共结“郢中诗社”,潜心治学。现在淄川的留仙湖、般阳河等地就是他们当年经常活动的地方。 25 岁时蒲家因妯娌不合,兄弟分家,蒲松龄只分得“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生活陷入困境。迫于生计,于康熙九年应同邑好友孙蕙的邀请,到江苏宝应为知县孙蕙做幕宾。那段时间蒲松龄开阔了眼界,写下了不少诗文,但也饱尝了寄人篱下之苦,加上思乡心切,第二年便辞幕还乡了。

归来后的蒲松没有考取功名,便屡屡设帐于缙绅之家,其中约三十年的时光是在淄川大家毕际有府上为塾师,在毕家他结识了当时的一批著名文人如王士祯、高珩、朱缃等,这对于《聊斋志异》的创作和传播有极大的影响。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他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今人搜集将其编定为《蒲松龄集》。

蒲松龄 74 岁时妻子刘氏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绝,倍感人生苦短,就这样过了两年,蒲翁也于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 年正月 22 日,在故居聊斋与世长辞。蒲翁墓中出土的东西,有锡酒壶、锡酒杯、旱烟袋、念珠、宣德炉、四枚寿山石印章,还有其夫人用的铜镜、耳勺。一代文学大师走完了他坎坷的人生,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财富却是永不磨灭的 !

蒲松龄故居

位于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蒲松龄故居是一座幽静古朴的庭院。院落座北朝南,前后四进,西有侧院。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院内月门花墙,错落有致,山石水池,相映成趣。北院正房三间,为蒲松龄的诞生处和其书房“聊斋”。室内陈列着他74岁时的画像,上有其亲笔题字。南院有平房两间,旧称“磊轩”,是以蒲松龄长子蒲箸的字命之。西院系新建的陈列室,蒲氏家谱、手迹和其多种著述以及英、俄、日、法等外文版本。聊斋正房后为6间展室,展出了中外蒲氏研究家的多种论著,以及当代文化名人老舍、臧克家、丰子恺、李苦禅、俞剑华、李桦、戴敦邦等书画家为故居所作的书画、题词100余幅。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泉 又名满井,在淄川区蒲家庄东侧约百米的山谷中。据载,早年井中清泉涌流,外溢为溪,大旱不涸,古称满井。最初蒲家庄也由此得名满井村,至明朝末年,蒲姓日繁,因而村始易为今名。当年井四周有翠柳百株,故后人又称之为“柳泉”。相传蒲松龄曾多次在此设茶招待过往行人,搜集创作素材。蒲松龄酷爱此地,自号“柳泉居士”。1980年,柳泉旁新建草亭、凉亭,井口围加了栏杆,井旁“柳泉”石碑为著名文学家沈雁冰所踢写。柳泉北面原有一座龙王庙,也叫满井堂,庙西庑原有《新建龙王庙碑》一块,碑文系蒲松龄所撰。现庙已无存,碑已移存蒲氏故居内。

蒲松龄墓 位于淄川区蒲家庄东南约500米处。墓地四周系砖石砌围墙,内松柏树10株古木阴翳,郁郁葱葱。墓院系蒲氏老林,内有古墓几十个,蒲松龄墓在墓园北侧,封土高约两米,墓穴呈头向西南,足向东北之势。墓前立清雍正三年(1752年)同邑后学张元撰文的《柳泉蒲先生墓表》。1954年建立了一座四脚碑亭,1979年又在亭前建立沈雁冰撰写的《蒲松龄柳泉先生之墓》碑。

聊斋园 位于淄川蒲家庄村东,建于1987年,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聊斋园分为艺术陈列馆、狐仙园、石隐园、聊斋宫、满井寺、观狐园六部分。艺术陈列馆共三个展室:第一、二展室陈列反映蒲松龄生活的诗词、文稿及颂扬蒲松龄的图画、诗歌、书法等艺术作品;第三展室展出了18组蒲松龄生平塑像,形象逼真。“狐仙园”内建筑错落有致,小巧美观,包括共笑亭、留仙桥、柳拉碑、奇幻门、聚仙峰、卧狐、独眼狐等景观。“石隐园”内建有远心亭、同春堂、迟月亭、九回廊、文梓树、蔓松桥、霞饴轩及各种石景等,并有假山、怪石及花草。“聊斋宫”内有《罗刹海市》、《席方平》、《画皮》、《娇娜》、《尸变》等聊斋故事艺术雕塑作品,并采用灯光、音响、**特技等现代科技表现手法,再现了蒲松龄笔下神鬼狐妖的艺术形象。“观狐园”内。

蒲 松 龄 书 馆

蒲松龄书馆坐落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西南昆仑路旁、王村镇西铺村西铺大街。原系明末户都尚书毕自严故居的一部分。先生一生的职业是教书,他在其三十二岁时,应好友毕际友[公元一六七九(康熙八年)至一七0九年(康熙四十八年)]之聘离开家乡淄川区蒲家庄,在此设馆教塾三十余载。直到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一年),先生在度过了近四十年的塾师生涯,七十一岁高龄时,才撤帐归里田园,连续教了三十八年的书。在漫长的三十八年中,先生凭着自己的才能,栖身于王村西铺的高墙内,寓居于毕家的松龄书院,领衔伴读在绰然堂,可以说,西铺是先生的第二故乡。

弹指三百余载,当年先生执教著《聊斋》的书院——“ 毕尚书府”,几经蹉跎岁月的风风雨雨,历尽沧桑,到文革时期一度破败不堪、面目全非。

春风又绿“江南”岸。从一九八五年以来,淄博市人民政府暨周村区人民政府为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民族遗产,加强蒲学研究,纪念一代文化伟人,相继拨款四十九万元,分两期工程对蒲松龄书馆进行了彻底修复,并作为淄博市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对外开放。

来到蒲松龄书馆,踏上西铺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一条名曰:“松龄路”的新拓宽的长三百米,宽六米的高标准水泥路引我走向蒲松龄书馆。

这是一座具有浓郁明清朝代风貌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2 千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765平方米。馆内共有大小建筑22间。抬眼望, 前门上横挂着一块漆黑乌亮的牌匾,上书“蒲松龄塾馆”五个姿媚酋劲、超逸入神的镏金大字、熠熠放光,夺人耳目。旁边则有社会各界损资碑记。(左图为前门)

拾级而上,进门向里走,迎面便是古朴宏丽的绰然堂。原有牌额上题“绰然堂”三个隶书大字,落款崇祯甲戊白阳老人题(白阳老人即毕自严,该匾原件现存蒲松龄故居)。它是幢三间高大的大厅房。先生来到毕府,便选定了绰然堂设馆住教。但见青砖灰瓦,飞檐斗拱,端庄俏拔,气势壮观。北房二间,东边暗间,作先生的写作和住宿的地方,著名《聊斋志异》及大量诗词皆出于此,中外间作为学生们肄业的课堂。现有塑像来体现当时的情景。身临其境,可以看到几个毕氏子弟正伏案忙于学业。有的诵书、有的习字,还有的在沉思。先生则侧耳倾耳,神态怡然。

绰然堂(董建生/摄)

先生一生从教。他经常结合幼年学生的接受能力,专意编写与教学有关的通俗读物。如他在58岁时,编写了两部这样的书。一是著《小学节要》,对当时塾馆所用的道德教材删繁就简,取其中精要缩编而成。二是选编了《宋七律诗选》,对其教学所用的宋诗去粗取精,择选佳句,选择了22首作为学习宋诗用。先生教书,有别于其他人多数的塾馆教书先生。他厌恶旧式教学那种墨守成规的死记硬背,不满故弄玄虚的“师尊”,毅然与学生平等相处,诚心以待,既悉心教育引导学生刻苦攻读学业,又不压抑孩子们天真活泼的纯洁童心。正是这种实际感受,使他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绰然堂会食赋》。赋文幽默,风趣,生动描述了孩子们每当吃饭时《出两行而似雁,足乱动而成雷》的场面。

据记载,绰然堂曾于”清光绪三十年倾圮“,今在原址重建是以纪念蒲松龄创作写书育人三十年之业绩。

转过“绰然堂”向北,正对的是省书法家朱学达题“振衣阁”门前楹联上书:万卷书当南面窗、一帘风拂北窗凉。这是在绰然堂后修建的一幢与之对称的砖木结构双层楼阁建筑,阁上花窗雕棂,舒朗明快;阁下朱红漆柱承托重荷。整个阁的外壁饰有飞檐、禅兽、雕栏、花棂。“振衣阁”是“毕尚书府”藏书之地,有万卷诗书”,可供先生任意博览,成了先生的文库。它为先生搜挟奇闻异事、著书立说提供了不少文献资料。因此,素日里的软事传闻便很快在天才的笔下“遂以成篇”。

振衣阁(董建生/摄)

走进下层阁楼里,墙上挂有先生的画像。他身着岁贡生服(生前没坐官,71岁官府授贡生)。正襟端坐,室内设有古玩架、先生曾用过的双耳瓶、暖手炉、笔筒架等陈列其上,给室内增添了一份古色古香的典雅。

万卷楼(袁鹰/摄)

登上阁楼上层,园内别致的圆心亭、绚丽的霞绮轩、奇特的卧龙石等大小各异、二十余景历历如画,尽收眼底,教人心旷神怡,难怪多次被先生写进其作品中呢。

这振衣阁是先生写作的地方,先生知识渊博,却屡试不第,一生怀才不遇,从而激起了他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决心以志怪的艺术,假笔于花妖狐魅、精灵怪异以超尘绝俗的笔,游刃于鬼狐世间,抒发自己内心愤郁的情感,并暴露和鞭挞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抚慰善良人受创的心灵。他在一道题为《感愤》的诗中曾这样写:“漫问风尘试壮游,天涯浪迹一孤舟……北邙芳草年年绿,碧血青怜恨不休”。道出了先生发愤著书,妙笔写尽人间不平事,“生花”绘出月下女儿情,不成书誓不罢休的志向和决心。

先生白天舌耕育桃李,夜晚在此挥毫泼墨、洒洒点点笔耕著文章,他聚平生之力完稿并日臻完善了《聊斋志异》一书。于是灯下写道:“……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凝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此外,先生还在余暇,撰写了大量的诗、词、曲、赋、文、铭、、书启、引、序、疏等。如今振衣阁里有蒲松龄伏案写书的塑像和有几面本书的书架。桌子上则摆有先生生前的若干手稿、著作等。

见情思景,可以想见,先生每每写得倦了,就走出来在这“万卷书档南面窗,一帘风拂北窗凉”的振衣阁上调理一下文思。

驻阁凭栏,会看到楼下有一株冠径85米的“蝴蝶松”(五针松)形态奇特,别具风韵,它那虬曲的枝丫,树冠如伞,虽不见当年色凝翠碧的繁茂风姿,但仍似超然挺拨,挥身欲跃。宛若一只振须展翅、翩翩欲舞的巨蝶,又尤如先生那“愤世疾俗”的风骨和顽强性格。全让它再现出来!给人以跃跃欲试、奋飞博击之感而顿然精神抖擞。据传,先生下课、写作之后,常来这蝴蝶松下,观赏解闷、寄托情思。

下的楼来,阁旁东西两侧各有一间青砖白缝的厢房。东厢房内有根据聊斋故事制作的工艺人物造型。可以看到红玉、冯相如、郎玉柱、颜如玉同登一堂,人物情态各异、栩栩如生;西厢房内,陈列着全国各地书画名家之精品、荟萃四壁。这些作品匠心独运,情溢笔端,其中一幅“诗书传世醒人志,画幅纵留天地久”,倾吐了对先生之敬仰,抒发了对《聊斋》之厚爱。

漫步于蒲松龄书馆,使人们仿佛看见“婴宁女笑站柳梢迎远客,留仙翁漫步书馆盼知音”。睹物思人,不免发些思古之幽情,驻足追思,展开先生塾师生涯的冗长画卷,星转斗移,日炎月明,尽力度过了三十八个春秋,同时完成了《聊斋志异》、《蒲松龄集》中的大量篇章。但是,先生人生道路的主流,不是吟花咏月,不是小说诗赋,而是在乡土教育和急庶民所需等社会活动上做出的贡献。他的教书思想、方法、作风和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至今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明崇祯十三年( 1640年)

农历四月,蒲松龄生。

明崇祯十七年( 1644年)

清顺治元年

蒲松龄 5岁。

李自成军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清兵入关;李自成军败走。清定都北京。

顺治 14年(1657年)

蒲松龄 18岁。与刘氏成婚。

顺治 15年(1658年)

蒲松龄 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进学,受知山东学政施闺章。

顺治 16年(1659年)

蒲松龄 20岁。与张笃庆、李尧臣结郢中诗社。

顺治十七年( 1660年)

蒲松龄 21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元年( 1662年)

蒲松龄 23岁。长子蒲箬生。

康熙二年( 1663年)

蒲松龄 24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四年( 1665年)

蒲松龄 26岁。在本邑王村王永印家坐馆。

康熙九年( 1665年)

蒲松龄 30岁。八月,应江苏宝应知县、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做幕。

康熙十年( 1671年)

蒲松龄 31岁。春、夏在宝应、高邮。秋辞幕返里。三子蒲笏生。

康熙十一年( 1672年)

蒲松龄 32岁。四月,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秋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二年( 1673年)

蒲松龄 33岁。在本县丰泉乡王观正家坐馆。

康熙十四年( 1675年)

蒲松龄 35岁。应乡试未中。四子蒲筠生。

康熙十八年( 1679年)

蒲松龄 40岁。开始在本县西蒲村毕际有家坐馆。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高珩为之作序。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蒲松龄 44岁。作《婚嫁全书》。长孙蒲立德生。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蒲松龄 45岁。作《省身语录》。

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

蒲松龄 48岁。春,结识大诗人王士祯。夏,王士祯来信索阅《聊斋志异》。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

蒲松林 51岁。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康熙三十二年( 1693年)

蒲松龄54岁。春,山东按察使喻成龙慕名邀请,到济南作客数日。馆东毕际有病逝,蒲松龄作《哭毕刺史》八首。

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

蒲松龄58岁。选《庄列选略》。朱缃寄诗、札,续借《聊斋志异》未读到的稿本。

康熙四十一年( 1702年)

蒲松龄63岁。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王观正病卒。

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

蒲松龄67岁。作《药祟书》。朱缃抄录《聊斋志异》全书毕,题诗三首。

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

蒲松龄70岁。岁暮,撤帐归家,结束在毕家三十年的西宾生涯。

康熙四十九年( 1710年)

蒲松龄71岁。十月,与张笃庆、李尧臣同举乡饮介宾。

康熙五十年( 1711年)

蒲松龄72岁。五月,王士稹病逝,蒲松龄有《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客数日矣》四首挽之。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受知山东学政黄书琳。作俚曲《墙头记》。

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

蒲松龄74岁。八月,刘氏病卒。

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

蒲松龄76岁。正月,病逝。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淄川蒲家庄人。生于明末,卒于清初,终生科举不第,以教书为业,晚年成岁贡生。旧志称其“性厚朴,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所著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戏等,其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饮誉海内外。

书香世家

淄川蒲氏,自元代迁来,原籍何处,文献无征。其远祖蒲鲁浑、蒲居仁曾并任般阳府路总管,名载邑乘,但无任职年代。墓在城西北店子村附近,旧有华表翁仲,俗称“石人坡”。故其民族成分引发学术界争议,“蒙古、女真、回族、汉人”多说并存,至今尚未定论。

《蒲氏族谱》记载,相传蒲姓为元世勋,宁、顺间曾遭“夷族之祸”。邢戮之余,只遗“藐孤”,时方六七岁,匿于外祖杨家,改随母姓,元亡后,始复姓蒲,名璋(即其始祖)。其后子孙日繁,所居满井庄因而易名蒲家庄。至明万历间,全县诸生八名补廪者中,其族竟占六人。嗣后科甲相继,称为望族。自蒲璋至蒲松龄历十一世,其世系为:

璋—子忠—整—海—臻—永祥—世广—继芳—生汭—盘—松龄

蒲松龄的高祖世广,是族中第一位廪生,才冠当时,所生四子中一人为训导,三人为庠生,而后世子孙中在明清两代出了(三名)县令以及教谕,训导等职的进士、举人、贡生、廪生与庠生数十人;其曾祖继芳(行二),庠生,所生五子均为入泮;其祖生汭,所生五子无一采芹者;其父盘,字敏吾,配孙氏、董氏、李氏,少力学而家苦贫,遂弃学经商,数年称素封。业余不忘经史,博恰淹贯,宿儒所不能及。但长子早丧,四十余仍无子(曾过继嗣子),散金行善,救济乡里,后连生四子(三人进学)。生平“主忠厚”,值战乱,策划守村,出资助修城垣,故而名载县志“隐逸”中。

励志向学

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蒲松龄诞生于蒲家庄内故宅北房中。此时,其父正梦见一位偏袒上衣、乳际粘有一贴圆如铜钱药膏的病瘦和尚进屋。而蒲松龄身上也“果符墨志”,故其以“病瘠瞿昙”降生自况。

蒲松龄在兄弟四人(兆箕少亡,过嗣者兆兴回归)中排行第三(董氏次子),上有兆专(李氏所生)、柏龄两兄,下有一弟鹤龄。因家境渐落,不能延师,兄弟四人皆从父读。蒲松龄天性聪慧,经史过目能了,尤得其父钟爱。

清顺治十四年,18岁的蒲松龄与本县丰泉乡大刘(今罗村镇道口村)“文战有声”的庠生刘国鼎次女成亲。

次日,新婚后的蒲松龄初应童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藉藉诸生间。其制艺《早起》、《一勺之多》,大为山东学使施闰章称赏。其批语:“首艺空中闻异香,下笔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又掉臂游行之乐。”

越岁,踌躇满志的蒲松龄与同窗挚友张笃庆(历友)、李尧臣(希梅)、王鹿瞻等结为“郢中社”。每聚首则放怀吟咏,寄兴唱和,诗成共载一卷。旨在长学问,消躁志,相互切磋,以补文业。

其后,蒲松龄岁岁游学在外。先去城西沈家与宁绍道参议沈润之子沈天祥(燕及)“共灯火”;又应李尧臣之邀,于康熙三年春到城东李家与之“共笔砚”。此间,虽经兄弟析箸之变,然而蒲松龄却未改求学之念。为惜时笃学,他曾接受同在李家假馆的外甥赵金人(晋右)的建议,作《醒轩日课序》以励志。再后来,面对分家后“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的现状,尤其是弱妻幼子及窘困的家境,迫使蒲松龄不得不违心的终止了在李家的借读。自康熙五年前后,他便到城西王村课蒙,开始了他的熟师生涯。这是他的初馆阶段。

游幕宝应

康熙九年秋,蒲松龄为了全家五口人(已有二子一女)的生计,也为了开阔眼界,应聘于同邑进士、江苏宝应县令孙蕙(树百),南下宝应县署作幕宾,帮办文牍。他骑马南行,从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区)西南青石关入莱芜县境,经沂州进苏北,渡黄河(清初由苏北入海),最后到达宝应。

宝应乃苏北古邑,隶扬州府辖,由于地处淮河下游并临大运河,当水路之冲,因而迎送官员驿站供应繁重;且遇连年水灾,土地村舍俱淹,百姓号寒啼饥,流离失所。孙蕙自康熙八年任此灾邑,处境困难,蒲松龄的到来确实帮了他的大忙。次年春,孙蕙被调兼署高邮州署。

蒲松领代孙蕙共拟书启、文告等稿90余篇,大都体现了州县官吏的艰辛、难以强项的处境与灾区的惨状、百姓的困苦,为孙蕙赢得了一定的政声。

南游期间沿途登眺以及苏北水乡的秀丽风光,激发了蒲松龄的文学创作热情。而他亲眼目睹了仕途险恶与社会的黑暗以及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灾民惨状,都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更深广的生活感受。

然而,这种代人歌哭的差事,终究难圆自己的科举梦。他决意辞幕,并于康熙十年初秋北归。

八年窘困

南游归来的七八年间,是蒲松龄人生道路上最艰难的阶段。他满以为凭自己的才智,会顺利通过科举考试而一展鸿图,但却事与愿违,使其感慨万千。其诗句“世上何人解怜才”,“痛哭遥追阮嗣宗”,“独向陇头悲燕雀,凭谁为解子云嘲?”抒发了他壮志难酬且不为世人理解的苦衷,表露了他蔑视世俗庸人并以怀才不遇的杨雄自比的清高情怀。

这期间,他曾随淄川文人领袖高珩、唐梦赉等游览齐鲁山水,东去劳山,南登泰岱。但仍靠辗转设帐于丰泉乡王家等缙绅之家维生。

科举无望,难达青云之志,而灾年频仍,缺乏充饥之粮。中年的蒲松龄身负重担,在人生道路陡坡上艰难挣扎。

设帐西铺

康熙十八年,已届“不惑”的蒲松龄应同邑毕家聘请,设帐城西西铺庄。毕氏乃淄川四世一品的“名门望族”。馆东毕际有(载积)之父毕自严(白阳)是明崇祯间户部尚书。毕际有原任江南通州知州,康熙二年罢归,优游林下,诗酒自娱。他与王士祯、高珩等诸多名门多有交往联姻,就连任淄官吏亦多与攀结。毕家财力富足,居第宏大。除尚书府外,有绰然堂、振衣阁、效樊堂、万卷楼等,第后石隐园方广十亩,厅台廊榭,竹石花树,景色怡人。

蒲松龄为毕家教授八个弟子,还兼职大量应酬文字,并参陪迎送接待,因而博得了信赖。他与老少东家相处融洽30年,同时也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读书、应试、著书的安定的生活环境。

科场偃蹇

由于毕家的优越条件和厚待,蒲松龄能在教书并处理杂物之余,得以安心预习举业,以图博得一第。但其命运不济终身未能如愿。他参加乡试的确切次数与不中的原因难以说清,仅就有记载的二次都是因为犯规而被黜。

第一次在康熙二十六年秋其48岁时,因“闱中越幅(在考场书卷时,误隔一幅,不相接连)而被黜。其词《大圣乐·闱中越幅被黜,蒙毕八兄关情慰藉,感而有作》称:“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飘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将其在考场发现自己“越幅”后的震惊状态及颓丧心情表露无遗。

第二次在康熙二十九年秋其51岁时,因故未获终试而被黜。其词《醉太平· 庚午秋闱,二场再黜》称:“风粘寒灯,谯楼短更。呻吟直到天明,伴倔强老兵。萧条无成,熬场半生。回头自笑艨腾,将孩儿倒绷。” 这两次失败,对他及家庭打击太大了。尽管其不死心,然而妻子却出面干预了,劝其说:“君勿须夏尔!尚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他认为妻子说的对,可每见儿孙赴试,自己便心生欲念,往往情见乎词,而刘氏总漠置之。

屡试不第,使他抱恨终生。其诗词及《聊斋志异》的《叶生》、《王子安》、《贾奉雉》等诸多篇章中对此都有深刻的感受与逼真的描写。

志异著述

蒲松龄的科举梦想破灭了,而其著述之心却始终未泯。他从年轻时即着手创作的《聊斋志异 》 ,一直断断续续未能结集。来到毕家后条件好了,有石隐园的美景,有万卷楼的藏书,再加馆东的支持,他决心续写完成这部巨著。从此他便集中业余的精力投入到搜集素材与构思创作中。“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寒来暑往,日复一日,“集腋成裘”,“浮白载笔”,终于完成了他的“孤愤之书”。后来,他还以淄川方言撰写了《墙头记》、《慈悲曲》、《姑妇曲》、《磨难曲》等十四种通俗俚曲及《闹馆》等戏三出。其救世婆心显而易见。他在创作小说、诗文、俚曲、戏的同时还编撰了《日用俗字》、《农桑经》、《药祟书》等多种科普资料工具书。充分体现了他的为民思想。

笃重交游

蒲松龄在西铺期间,由于馆东的乡宦地位条件,更因其诗文尤其《聊斋志异》的广泛传播,使其声望与交游日渐扩大。他不仅与本邑友人、省内资深的名士交好,而且还受到邑侯、宪台的青睐。其中的李尧臣、张笃庆、赵金人、高珩、王敏入、王观正、王永印、沈天祥、邱希潜、安于拙、袁藩、毕盛钰、毕盛统、华世持、韩逢、谭再生、张元、杨万春、唐梦赉、钟辕、朱缃、吴木欣、张贞、李之藻、汪如龙、张嵋、时惟豫、喻成龙、黄叔琳 、王士祯等,他们同孙蕙与毕际有父子一样,都曾对蒲松龄的生活、举业、思想乃至写作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及作用。因而蒲松领与他们的交情深厚,其著作中多有记载。

岁贡暮年

至康熙四十八年,70岁的蒲松龄结束了在毕家的塾师生涯,撒帐归里。自此能心境闲暇,安居斗室,日以抱卷自适,或东阡课农,或时邀五老斗酒相会。

先是,他几个可爱的稚孙皆以痘殇,令他伤心不已,后来,与他共患难的妻子又不幸病逝,更让他痛不欲生。它饱含深情撰写了《述刘氏行实》缅叙妻子美德,还满怀悲伤作《悼内》等诗八首以挽悼。当江南画家朱湘鳞为其画像时,他亲笔题跋两则。妻子去世使他失去精神支柱,年后他去看望刘氏坟墓,又写诗《过墓作》怀念亡妻,读来催人泪下。康熙五十四年春节,邃于易理的蒲松龄自卜不吉。正月初五,他率儿孙为父盘上祭日坟,似冒风寒,医投理气之剂,自是食量尽减。至二十二日竟倚窗危坐而逝。

蒲松龄科举不第,无缘官场,终身清贫,仅靠教书为生。然而,他却没有颓废,更未流俗,而是集中业余精力,勤奋著述,无偿地为后世流下了诸多弥足珍贵的文学瑰宝。

据同邑文人张元(清雍正三年)所撰《柳泉蒲先生墓表》载,聊斋著作有:《文集》四卷,《诗集》六卷,《志异》八卷;还有碑阴所附:“杂著”五册(《省身语录》、《怀刑录》、《历字文》、《日用俗字》、《农桑经》各一册),“戏”三出(《考词九转货

青岛13个最美村落介绍

青岛13个最美村落介绍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如果身体暂时不能到达远方,那就让我们边忙碌边欣赏,把最美的风景保存在心上。以下为您带盘点青岛13个最美村落,欢迎浏览!

1鱼鸣嘴

鱼鸣嘴呈狭长月牙形拱卫着青岛,是青岛的“海上门户”。

它的最南端,陆地终端的海岬,是一个叫鱼鸣嘴的渔村。此名因陆地尖尖地插入黄海深处,状似鱼嘴,故得名。

该村三面环海,举目四望,片片白帆。西南风盛行的季节,大海波浪翻滚,惊涛拍岸,浪花洁白似雪,势如万马奔腾,其景颇为壮观,有“鱼嘴雪浪”之称。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薛家岛的一个海湾

2金口村

据传,明末,渔民金姓父女最早在此泊舟避风,故称金家口,简称金口。

明朝后期,金口只是一个小渔港,后逐渐停泊商船。据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天后宫庙田碑记》所载,当时金口已成为商港。

金口天后宫就坐落在该村,其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庙产雄厚、历史悠久、在全国沿海地区的天后宫中属上乘而闻名遐迩。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金口镇

3韩家民俗村

青岛韩家民俗村位于胶州湾北部,青岛高新区南端,坐落于古渔场和古盐场遗址之上。

韩家民俗村是中国海盐生产的发源地,天赐渔场。千百年来,男人航海、捕鱼、晒盐、经商,女人织网、种田、理家,创造了美丽的传说和文化。

民俗村以渔、盐、耕、读为主题,自2004年开发建设,已建成民俗园林、民俗大酒店、民俗博物馆、古船博物馆、古帆船队、民俗礼仪、民俗歌舞表演等项目,是山东最大的以海洋渔业、盐业、商业习俗、风土人情和集旅游、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旅游胜地。

4雄崖所村

雄崖所建于1402年,是鳌山卫通辖的守御千户所,当时称为“雄崖守御千户所”,简称“雄崖所”,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古城为正方形,城有四门,各门都有门楼。现在雄崖所的城墙已全部颓塌,村中的东西、南北两条大街是当年所城的主要街道,所城的东西两门已无迹可寻,南西两门保留尚好。

雄崖所东临大海,西扼群峰,因其东北之白马岛上有一赭色雄伟断崖而得名“雄崖”。这里隔海与海阳、莱阳咫尺相望,有鸡鸣三县之美誉。

地址:雄崖所位于即墨市东北方向约45公里处,地处丰城镇北7公里处的海滨。

5青山村

青山村的房屋临海依山而建,这是一处典型的依山傍海、风光旖旎的山村。

青山、村落、渔港、海洋、海岛相互映衬,高低错落,形成了一道优美的渔村风情,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海、天画卷。

站在高处远眺,云雾在奇峰怪石间变幻,恍若仙境。

地址:位于崂山最东南端,地处崂山风景区核心景区太清游览区内

6毕家上流村

毕家上流社区大概有500多年历史,村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村民姓毕,还有几户徐姓、姜姓、阎姓的人家。据《毕氏族谱》记载 ,明朝成化年间,毕氏二世祖“理”,由山西云中迁此建村,因村建于李村河上游处,故冠毕姓全称“毕家上流”;又因被群山环绕,身处三河发源地,也称“三河源”。

山村,包裹在浓得化不开的绿意中。行走,千奇百怪的瓜果悬在头顶,在这里,能够勾起我们对乡村的依恋、记忆、牵挂,那山那水、那田那丘每一样都让人魂牵梦绕。

这是李沧区毕家上流社区百果山森林公园的一角,在很多毕家上流村民眼里,百果山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她,因世园会得以保留,因世园会得以扬名。 一处几乎与世隔绝的偏僻小山沟,在大都市的氛围里更彰显了原始村落的质朴与珍贵。

地址:青岛市李沧区世园街道毕家上流社区

7棉花社区

在青岛崂山深处,有一处美丽的村落,叫棉花村。依山傍水的小村落遍植果树,水土的原因,这里的樱桃、杏子特别甜美。春季花开遍野,夏秋果实累累,景色宜人,农家宴卫生干净口味十足。

这里可不是因为盛产“棉花”而得名的,因该村处于山花绵延的山涧之中,古时名为“绵花”,后演化为“棉花村”。

2015年,棉花社区入选农业部“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街道驻地东约10公里

8九上沟

九上沟生态园地处铁橛山下,是有名的老区,地形优美,林深谷秀。

春天的九上沟,樱桃、杏树,花潮涌动,芬芳四溢,俨然一幅“浓涂淡抹总相宜”的水彩画。

百年老树,虬枝盘曲,蔚为壮观。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胶南铁山街镇境西5公里铁橛山下

9长阡沟村

长阡沟村北依藏马山,南靠陡崖子水库,地处丘陵,5个自然村散落在藏马山的山谷间,据传,清朝乾隆年间臧姓从琅琊台迁此立村,因此处地处狭长山沟,故名长阡沟。

山峦跌宕俊秀,湖光山色,田园牧歌,生态植被丰实,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加之气候宜人,区位适中,有“东有崂山,西有藏马”之称。有人将长阡沟村的美景誉为“青岛的九寨沟”。

长阡沟像极了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绽放着人生中最美的花样年华。“春观百花夏赏水,秋观红叶冬赏雪”是对小村的精辟诠释。 2014年,长阡沟村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市藏南镇(胶南市区沿204国道前行至藏南镇政府,沿芙蓉路向西北方向行进7公里即到)

10雕龙嘴村

这是一个古朴宁静的小渔村,依山傍海,风景秀丽。

当地村民种茶捕鱼、养殖海参,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

它的美不是高调、醒目的,雕龙嘴的美需要仔细品味,慢慢感受。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

11玉皇庙村

胶州玉皇庙村因村东供奉玉皇大帝庙而得名,远有碧沟河、王母井、韩信道等美丽的传说,近有“乔老县长”组织民兵英勇抗敌的故事为后人传颂。

是一个孕育着璀璨的地域文化和富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村庄,同时也是山东省级旅游特色村。

胶州玉皇庙村清代时期水源充沛,建筑风格以徽派为主。

从2013年起,当地有关部门投资80万对200户村民房屋按照“老胶州”徽派建筑风格进行统一修复,初步形成了古朴典雅、风格独特的乡村生态旅游特色村貌。

地址:山东青岛胶州市胶北镇玉皇庙村

12西三都河村

在莱西市姜山镇最西南端,有一处至今古貌犹存的明清古村落—西三都河村。

村庄南头有一株树龄600多年的黑檀古树,远远望去,粗大树干上的树冠像一柄硕大无比的巨伞,庇护着古村落的芸芸众生。

古村落大街两旁,保留着至今原汁原味的明清古民居。

现西三都河古建筑风貌犹存,共有古建筑房屋221间,以清朝中后期建筑为主,距今约220多年。

2014年,西三都河村被授予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称号。

地址:莱西市姜山镇西三都河村

13凤凰村

山东省青岛市金口镇以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因此得名凤凰山,山下村落亦因此而得名凤凰村。

据凤凰村《房氏族谱》记载,明、清时期这里曾出过七品以上官员28人、太学生46人。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一个沿海偏远的小村落,居然走出了如此之多的人才,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至今,这里依然保存着55余处明清代建筑,一个个古老的大木门、一条条幽深的青石小巷、一跺跺雕刻着精美图案的照壁墙、连同在月色中流淌着的一个个动人的传说、故事,仿佛一幅经典怀旧的老照片,吸引着无数游人纷至沓来。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金口镇凤凰村

;

淄博最值得去的九个古村落,远离喧嚣,体验最初的慢生活。

中秋将至,淄博最值得去的九个古村落,远离喧嚣,体验最初的慢生活。

淄博市淄川区峨庄乡上端士村被誉为千年古村落,山村四面环山,环境幽静,石头小巷古朴幽静,颇具 历史 风韵。

村内有早年石头修造的小水渠,雨水多的时候山泉水会顺着石街、石巷流淌,古老的石屋,古巷放佛写满了文化韵味。

如今的上端士村,旧巷还是那些旧巷,草屋、石檐、石碾、石磨依然原汁原味地漫溢着岁月固有的旋律和特有的风韵,它们没有被山外的喧嚣所惊掠,它们远离了城市的繁华,拥有了一份特殊的宁静。

上端士村建村 历史 在300年以上,具有典型的北方民居特征,特别是统一用青石建造的房屋别具一格,拥有“石头村”的美誉。古老的磨盘,古老的村落、古老的石头房子、古老的羊肠小道、古老的参天大树据说已经有上千年的 历史 了。

或许,就是因为它的久远才会让人深深感动,人类祖祖代代的繁衍与生息,生命的传承与延续。

走进古巷,你一定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清朝大学士孙廷铨隐居的地方,一年四季景如画。 人们喜欢和尚房,多是因了她的古朴和秀丽的风光,尤其是深秋红叶中的和尚房景色。

据说,康熙三年 时任内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为躲避权臣鳌拜,辞官回到博山。曾隐居“柿岩禹年山庄”潜心著述,在其《南征记略》中描述该地“入山西折北行,溪穷崖合,中更开布,有柿林千树, 高下扶疏。虽四面林泉殊态,而高深同在一岩”,故又称之为柿岩,另一名鹿岑。

“柿岩”一名,据说源自孙之獬。孙之獬,青州府淄川县大庄(今属博山区)人,字龙拂。明天启年间进士,官至侍讲。孙之獬赋闲在家十七年,平常闭门教书育人,闲暇之时常寄情于山野林泉,徜徉于名胜山川,尤乐游鹿岑。每与文人雅士兴会于此,总论及鹿岑之名。一次正值深秋时节,满山柿林,红柿累累,金叶掩映,深谷生辉。此景此情怎不令人心旷神怡。孙之獬说道:“鹿岑柿林千树, 高山上下参差”,与其称之“鹿岑”,倒不如叫“柿岩”为妙。一句话颇得文人墨客的称赞,无不同声赞绝。就连赫赫有名的孙廷铨也佩服之至,从此“鹿岑”遂易名为“柿岩”。

孙廷铨在他的另一首诗《柿岩赠禹年》中写道:“__初蝉静处分,石门小筑掩斜_。山从屋上岚烟合,水抱村流涧响闻。北渚渔樵通远望,西畴巾驾逐归云。看山却忆山中老,谷口行吟只似君。”诗中的禹年说的是孙琰龄,即赵执信的外祖父,孙廷铨是赵执信妻子的祖父,二人都是当时的名家高士,皆喜居于和尚房。

和尚房,群山环抱,地处峡谷之中。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山静林幽,景色殊佳,村西鸟唱石楼,南侧凤凰展屏,村北秋枫烂漫,村中红柏参天。民居古朴典雅,与周边山岭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旧县志将其列于名胜之首。因离颜神较近,自西过境路向西进入幽静山谷,仿佛进入绿色的长廊,旧时也是颜神达官贵人 旅游 避暑的胜地。

因梦得名,也因梦让生活按下暂停键。 梦泉村,是由孙膑梦泉而得名。相传战国时期,孙膑与庞涓在此交战,激战一天,庞涓依仗魏军兵多将广,将孙膑带领的齐军团团包围。

齐长城海拔712米,位于梦泉生态 旅游 区最顶端,与姜女庙翘首相望。游客游览齐长城遗址,看到那断壁残墙,不免会联想到《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流传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

走在梦泉村曲折蜿蜒的道路上,感受凉爽的山风,听着梦泉村神奇又梦幻的故事是一种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

人家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土峪村位于山东淄博洪山镇东南部,明代建村,距今已有400余年的 历史 ,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这里乡土气息浓郁,古村保存完好,而村内由石头垒砌的民居有600多幢,因此又有“石头村”的美誉。

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这里乡土气息浓郁,古村保存完好。石屋、石路、石街、石院,村里最大的特色就是这些石头建筑。参观这各式各样的石头院落,走在青石板路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很是惬意。这里还有几个网红打卡点。第一个就是这土峪天主教堂。

土峪天主教堂始建于1885年,教堂全是用石头垒砌的,里面的祭台等很多地方,也是用打磨后的青石刻成,在这么一个偏僻的乡村,教堂能够保留至今,这里也成为很多游客来到土峪,不得不去的打卡地。

首批中国传统古村落, 活着的明清风格古建筑群。 李家疃是幸运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古村镇之一,她坐落在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东南,与章丘市接壤,既有古村落的古雅,又没有经过商业化的洗礼。

这里有建于明清时期的庭院,保卫村子的厚实围墙的残垣断壁,村前村后的花园,古貌犹存,院落古朴,民风淳厚,历尽风雨沧桑的老人在讲述着曾经的过往,李家疃以自己的节奏和步调自成一个不同的世界。

李家疃村的民居建筑的群落性保护的完整性和活态性可以说是它最大的特色,村子现保留老房屋约200余间,有一部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一部分仍保留原样,而且大多数仍然在发挥着居住功能,这就对房屋的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尽管古建筑经历岁月的沧桑变得有些破败,但斑驳厚重的青石院墙,古朴大气的门庭院洞,精刻细琢的房檐砖雕仍能让人深切感受到村子曾经的繁华盛景。

浓郁的乡土气息,处处原汁原味。美丽的小山村,青色的石头墙壁,环绕周身的苹果园,古老的石磨、石凳、石桌,原汁原味的农家范儿构成了简约而不简单的沂蒙特色,它就是位于沂源张家坡镇的洋三峪村。

洋三峪村三面环山,景色秀丽,民风中透着淳朴。一座座红瓦房掩映在片片绿树中间,时而山风拂过,时而炊烟袅袅。洋三峪的美,是沂河水流淌的一首歌:“毫山展现着优美的风光,矗立在神秘的红水河旁,高高拇指峰讲述着伏羊节的传说,潺潺河水流淌着悠扬的乐章。

“咯咯哒,咯咯哒”山谷间,不时传来阵阵鸡鸣声,便是林间散养的上千只黑乌鸡。这里的黑野猪采用饥饿饲养法,黑乌鸡可以在树上栖宿,黑山羊饮高山泉水除了有名的“三黑”,洋三峪特有的沂源全羊、全蝎、小磨豆腐、沂蒙煎饼,传统加工工艺仍保留着珍贵的原汁原味。

曲径通幽之处,村中古槐看尽 历史 沧桑。 赵庄村位于博山城东南40公里,距离池上镇政府驻地6公里的二郎山东麓,东南与吴家台村毗邻,往西沿河而下是陡沟村,北与大南峪村二岭之隔。村庄背依绵延逶迤的长岭;西临潺潺流水的淄河,三面环山,北有巍峨雄壮的三山,南有红叶似火的二郎山,东有宽阔无边的黑峪坪。1982年5月,博山区人民政府《关于部分重名大队和自然村更名的通知》决定,池上公社赵庄大队因与域城公社赵庄大队重名,又因位于博山区的东部,更名为东赵大队。

村庄呈东西狭长形,北高南低,327省道仲临路穿村而过,村中有东西向的大街一条,长300多米,宽五、六米,把村庄一分为二,与公路成平行线。大街中间有国槐一株,经考古工作者鉴定为“唐槐”。

早年,村西有一古墓碑,上面镌有“赵庄”二字。据说村西的山脚下,原有一古村,名曰“上耩庄”,元末明初时,被大水冲毁,后来迁至现址,取村名为“找庄”。随着岁月的变迁,逐渐演变为“赵庄”。所以本村无赵姓。据《王氏谱系图》记载:“始祖守信,元初迁此定居。”据此,元代已建村。《博山县志》《续修博山县志》均有“赵庄”村名记载。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村址东西长不过200米,南北宽不足百米。中间一道笔直的东西向大街,将整个村庄分成南北两半。大街上,有4棵古槐。在最东边的1棵(也是最大的一棵)西北方的6米处,有一座关帝庙,庙旁竖着一块石碑。这座庙宇坐北朝南,周围有石墙土台,占地十来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四平方米。在第二棵古槐的西边2米处,有一座菩萨庙。再往西出村口(门市部大门北),又有一座土地庙。

赵庄村的古建筑,除李家院子、丁家东店外,还有更豪华的陈家西院、陈家东院,都是标准的四合院。西院在东槐树下的正北方大门。东院是连接一西院东墙东边的第二个北大门,西屋还是二层洋楼。这两个院落里边的所有建筑,从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中,已被三家房主翻修改建,拆得踪迹全无,大门也由二改三,面目全非。

赵庄古槐,远近闻名。自古就有“赵庄槐树陈疃榆树”之说。赵庄古槐,胸围10来米,干高10多米,得7名成年男子才能张开双臂相接才能合抱。离地面3米多高出分成三个枝杈,每个枝杈都比大瓮口还粗。离地面两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洞,约10厘米宽,50厘米长,洞内树干中空,里面至少能容纳五六个人。以前遭过两次雷击,已无顶冠。雷击前树高20多米,《淄博古树》载:“我市最古老的一株古槐,生长在博山区池上镇赵庄村,至今已1700余年,依然生长十分旺盛”。赵庄村这棵古老的槐树,名副其实的“树王”,仿佛是谙通人性的“树神”。当时村中共有七株古槐,这是从东往西数的第一棵,也是最大的一棵树;第二棵在王吉田墙南;第三棵在王吉光屋北,第四棵在王道广墙南,前街碾旁一棵,这四棵古槐,从1968至1972年的四年中相继枯死;街北一株在北胡同“墙东”丁昌来屋后,现在只剩一段死树干,街南一株,在南胡同孙兆昌大门前。

一个久远而又撩动内心乡愁的地方。

姚南峪村村落的形成大致在明朝,整个村庄划分为若干街道,住宅整齐,道路亮堂,因村庄南高北低,村南山有古泉两眼河流由南向北,流经全村。 山中的两眼古泉常年出水,大旱时节也不干涸,顺流而下。

村里有八百米长的石墙景致,历经百年风雨不倒。村内居住的有近百位七十周岁以上的老人,这些老人居住的房屋都为二、三十年代建造,更有的已经过百年,材质多为石墙瓦顶,房屋四墙的厚度都为五六十公分,真正的保温防寒。

乡村 历史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临淄有一处古村,已历经六百余年。这里的好,你来过就知道

在临淄区金山镇政府西南3公里处、兴边路的西侧,藏着一处不起眼的水塘。水塘有个好听的名字——金水塘,面积不大,悠悠碧水不知点缀了淄博大地多少岁月。

《临淄史略》中记载:“在金山与银山之间有一山口,俗称‘船口’。传说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只露金山、银山两个山头,南来北往的船只都从此穿过。不知经过了多少年,海洋慢慢地干涸了,露出了这个马鞍形的山口。至今这个山口仍称‘船口’。”金水塘即处在船口上。

济南值得一去的古村落

济南值得一去的古村落如下:

三涧溪村

位于章丘区双山街道的三涧溪村。三涧溪村是城郊融合村,临山近水,有着千年古韵和独特的古村落资源。

村内马蹄湾、鱼湾、赵家湾如翡翠明珠梯次排列,平浪桥、胜利桥、文山桥如彩虹卧波连接周边村庄。内湾外溪,水流潺潺,水韵涧溪如同画卷。

石匣村

石匣村位于章丘区东南方向,距济南主城区约15小时车程、章丘区主城区约30分钟车程。石匣村地处章丘、莱芜交界处,西至九顶山,东至大青山,北至马鞍山,南至相峪关,依山而建,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青石红瓦,古屋草庐,鳞次栉比,错落而有致。

三德范村

在章丘区有一个千年古村——三德范村,位于文祖街道的中部,东临章莱路(242线),西望锦屏山,周围群山环抱,村内溪流纵穿南北,山青水秀、古色古香。

朱家峪村

朱家峪景区是山东省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AAAA级景区,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朱家峪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这里的建筑还保持着以前的格局。一条青石板的路面贯穿南北,青石板被路人的脚底磨得发亮。

一线五村

在莱芜区茶业口镇,有一处最古老的村落——卧云铺文化旅游景区(又称为“一线五村”),“一线”是指贯穿茶业口镇北部的齐长城,在这条线上,从上王庄村的黄石关到卧云铺村的风门道关,约10公里的距离,分布着上、中、下法山,卧云铺和逯家岭5个古村落,故名“一线五村”。

探寻山东古村落——菏泽5个古村落

菏泽付庙村

付庙村,位于巨野县核桃园镇,是一处有几个合院组成的具有典型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传统民居群。付庙民居造型古朴,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当地盛传为明代大学士张居正的私宅,目前虽无文字记载,但该建筑群落处处显示着明清时期的营造风格,颇具有开发及研究价值。

菏泽前王庄村

前王庄村,位于巨野县核桃园镇,据传是王氏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这里逐步发展而成的,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村中老宅院墙体全是石头砌成。有的为单层平顶,有的则是两层楼房,虽经几百年的沧桑,仍完整的保持着原有的建筑格局。

由于前王庄村古宅地处山脚,交通不便,大多数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买房居住,目前只有老人们留守在这里,部分老房破损坍塌,也无人修缮。令人欣慰的是最近这里被列为我省首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有望对此古村落进行恢复和保护。

菏泽孙花园村

孙花园村,位于鄄城县箕山镇,在孙花园村,藏着著名的孙膑墓,孙膑墓位于箕山镇孙花园村东北500米向阳河东岸。孙膑归隐故乡后,在孙花园著《孙膑兵法》,死后葬于村北。明代,墓被黄河泥沙淤埋地下。光绪二十六年(1990年),在村北向阳河东岸出土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修亿城寺墓碑一块,上刻“膑墓址深邃”,经专家多方考证,确定孙膑墓址在此。

菏泽庄寨村

庄寨遗址位于菜园集镇庄寨村北200米处。西为芦苇塘,北临黄河大堤。遗址南北长80米,东西宽20米,总面积1600平方米。遗址地势平坦,北半部有庄子墓,南半部为庄子观。该遗址的文化层堆积3米左右,其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1984年11年被东明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菏泽梁_堆村

梁_堆遗址就位于曹县侯集镇梁_堆村北,西距曹县约17公里,遗址东南部被供销社门部占压,东紧靠南北向大路。该遗址包含龙山、商代、周代、汉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内涵十分丰富。1977年,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有什么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值得一去?

在山东烟台龙口,有一个富饶而美丽的村庄,它依靠在黄水河畔,气温宜人,是度假旅游最佳之地,在2016年它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它就是,名为西河阳村。它的南面10公里之处是南山旅游景区、北面5公里之处有龙口最大的湿地公园、滨海旅游度假区、再往北行驶20公里有八仙过海之——蓬莱仙阁。可见其位置的绝佳之处。

当胶东大多数农民处于农耕时期时,在西河阳村就出现了优秀的商业经营奇才。这样似乎也代表着龙口人历史的富有、聪明和伶俐。

有传说,城里有丁家,乡下有西河阳。

走进这个村子,可发现现在还有保存完好的哈瓦房200多处,最小的历史也在100年以上,也是黄县房的典型代表。布局考究,功能齐全、分明,主从有序,尊卑有别,严格遵循封建礼制要求建造,是现今保存完好,面积最大的古村落。

内现存的大量老式民居建筑,是老黄县房的缩影,是胶东人居住文明的象征,是老黄县民居建筑史的灵魂。老房子在,记忆犹在,人们对老房子的感情就在。它留住了人们对一方水土的深刻怀念,也是我们研究清代民居建筑的实物资料。

村中一条贯穿南北的略有弯曲的老街道,被村民们誉为龙街。街两旁顺弯就势而建的一片片的老房子,不但做工精巧,而且气势恢宏。

这些老房子,作为突出体现以“家”为本的民居,既显示着“贵精而不贵丽”,又有“贵实用而不贵侈华”的特色。胶东民间曾流传着一首民谣:“黄县的房,栖霞的粮,蓬莱净出好姑娘。”民谣中的“黄县房”,就是西河阳村的这种老房子。

从院落布局

山东桓台毕氏字辈:“汝梦斯廷远承先德于以作征清本家学传世其荣树毓允昌循法守铭宗章克保宏业振升”。

山东青州毕氏字辈:“海右启家嗣宗衍庆义方式谷慎行贻令云裔其昌宾王利用”。

山东汶上毕氏字辈:“玉庆先德于士研经洁白”。

山东临朐毕氏字辈:“吉绪永利世云”。

山东淄川、巨野、莱芜毕氏字辈:“自际盛世海岱丰凝远承先德于耜研经杰辈家第昭旷堂亭温良恭俭苗裔嗣(思)铭”。

安徽六安毕氏字辈:“廷明照如昌善(景)良”

安徽合肥毕氏字辈:“春永守金权文章为纯粹张教治家祥”。

吉林、辽宁毕氏字辈:“所以召世序庶可鉴重明远应鸿大也永茂于文登”。

浙江鄞州毕氏字辈:“大任保厘镐东志襄瑞冶”。

河北涿鹿毕氏字辈:“进义(玉洪)学(旭)博(傲)”。

河北固安毕氏字辈:耀、庭、庆、少、继、振、曾

河北献县毕氏字辈:“炜士深根煌增”。

河北乐亭县毕段村:“中永学元(丽)承(雅)。

内蒙敖汉毕氏字辈:“先有席卫万庚广连占魁”。

湖南毕氏一支字辈:“承家仁才代启”。

云南毕氏一支字辈:“亨顺永发克敬乘先书练册守孝友丛员”。

陕西米脂毕氏字辈:“万兆凤华台银河龙门开”。

毕氏一支字辈:“世守恩锡(赐)永记相传”。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毕氏

[111]8自[112]9际[113]10盛[114]11世 [115]12海[116]13岱[117]14丰[118]15凝 [119]16远[120]17承[121]18先[122]19德 [123]20于[124]21耜(泗)[125]22研[126]23经(京) [127]24洁(结)[128]25白[129]26家[130]27第 [131]28昭[132]29旷[133]30堂[134]31亭 [135]32温[136]33良[137]34恭[138]35俭 [139]36苗[140]37裔[141]38嗣(思)[142]39铭

明万历十三年七世叔祖后起(不包含)

[鼻祖毕公高]

----------------------------------------------------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

柳林镇毕庄 有家谱

龙固镇毕海村 5000人 有家谱

营里镇毕堂村 有家谱 续了3万人左右

万丰镇顺河村 2000人 家谱丢失

闫各庄镇毕段村1800人 无家谱 据考证从清朝时期即有记载,为山东昌邑地区迁入,全村只有两个姓,毕和段,且毕姓人口占90%以上

董官屯镇孙官屯村300人 有家谱

营里镇赵集村(从顺河迁入)

万丰镇刘集村(特别说明刘集刘氏是顺河毕氏,历史故事原来刘集刘氏家没有男孩。顺河的姑娘带走的顺河孩子只不过姓氏姓刘,辈分风俗民情全部按照毕氏的来)

万丰镇毕楼村

万丰镇毕桥村(新毕桥村)

万丰镇红卫村(新红卫村)原庄名:姑子庙

万丰镇田庄村

万丰镇泗河集(东中西)村后有碑

万丰镇郑庄

万丰镇毕小楼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大桥镇毕庄 有家谱 (祖上河内枣强迁入)

章缝镇花园村

河南省新乡市小冀镇梁村

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

苑庄镇毕村

安徽省六安市寿县炎刘镇广岩乡黄楼村 家谱不详

碑碣墓志最佳时间:5-10月为山东旅游最佳时间

崔猷墓志铭

1983年出土于临淄区大武乡黄山之北,此为北朝崔猷墓葬所在。

志石为青石质长方体,高114厘米,宽69厘米,厚15厘米。首题为魏故员外散骑常侍清河崔府君墓志铭并序,志文13行,满行11,行34字,余行18-33字不等;铭文四言句,共4行,满行3,行34字,余行26字;另有夫人、子女和主要亲眷志铭6行,行21~25字不等。字体为魏体楷书,字迹清晰俊逸,镌刻精细。此碑是考察和研究当时社会状况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藏于临淄文物管理所。

宋四帝御押石碣在博山区李家窑村凤凰山玉皇宫庙内,嵌于正殿前卷棚东山墙上。正书阴文,碣面镌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一押泐阙。1737年(清乾隆二年)正月初九日,宫被火焚,但碣尚存。唯年代久远,石崩字洼。押后有字7行,据《续修博山县志》载:可认文者仅有24字。《颜山杂记》载:押后有字7行,可认文40字。大奎山摩崖石刻位于淄川区昆仑镇奎四村大奎山顶峰东侧石壁上。阴文、楷书。书写不工。

《淄川县志》载:县南二十五里,山顶峭壁间有大铁环,相传为洪水时系船处。今遗迹犹存。其石壁上,又刻四十三字。为四行,云:天圣十年九月一日记(阙三字)住高(阙二字)公起建大寺九座,塔两座。内石峰高四万二千尺大尺,开河一道(阙二字)右楷书,大二寸许,依稀可辨。

山顶铁环已无,壁间石刻犹存。只是文字与县志记载迥然不同。现存石刻48字,曰:记天圣十年九月一日僧道鉴合性高旅愿有心起建大寺九座,塔两座,内石○高四万二千尺大尺,松林九座,开河一道建。天圣十年为1032年(北宋明道元年),距今950余年。此石刻若果真为北宋遗迹,对研究大奎山一带古代的地理风貌、自然形胜有参考价值。

斩蛟碑

原在张店区沣水乡范王庄,1982年运往市博物馆。此碑,有这样一个传说:今范王庄西南约10米处,有个较大的水湾,水盛不竭,相传元代时有一书生赴京赶考路过此处,适见一妇人于湾边洗衣,落水而亡。书生询问当地百姓,得知湾中有一蛟龙,经常伤害人畜。书生为官后又到此地,便招募壮士把湾中蛟龙斩了,为民除害。村人便于此建庙立碑,纪念此事。今庙废碑存,人们传呼斩蛟碑。

此碑系1307年(元大德十一年)三月立。青石质,高173厘米,宽75厘米,厚25厘米,圭首,额题篆书灵显真君庙记,碑文正楷竖写,其内容多记斩蛟治水事宜。

敕女石碣

嵌于博山区颜文姜祠正殿内东墙上,长95厘米,宽37厘米,正楷阴文,为宋神宗的敕封文告。

咸平石碣

嵌于博山颜文姜祠西庑西墙上,长70厘米,宽58厘米,楷书阴文。1003年(北宋咸平六年)立,内容主要记述重修颜文姜祠之事。

北岭庄石刻

清光绪年间出土于北岭庄,故名。原在桓台县北岭庄罗氏宗祠内。现存忠勤祠内。石呈长方形,高40厘米,宽80厘米,厚26厘米。刻有隶书108字,尾有隋唐名将李靖书字样,为唐代石刻。

水月松风石屏

原在桓台县新城镇司马园中,1983年移入忠勤祠。石屏呈屏风式,主石为方形,边长各2.3米,上镌水月松风4个斗大行书字,下款题晋王羲之书。石阴镌《麒麟松风图》。主石左右有镶石两块,镌风竽鸣地籁,云锦发天机的联句,字近正楷,无题款。主石与镶石下有巨石基座,长280厘米,宽80厘米,厚60厘米,四周饰莲花图案。石屏上盖雕有瓦铛起脊的独石顶帽,将主石及镶石全部覆盖。

蒙古族石碑

位于临淄区齐陵镇刘家营庄,1346年(元至正丙戌年)由僧住忽都所立。碑高51厘米,宽106厘米,厚34厘米。1985年春曾于西龙池村东首,淄河东岸田中出土双龙碑首一方,石高1.35米,宽1.25米,厚0.35米,上题困宁路达鲁花赤先茔之碑铭。此铭佐证,该处可能为蒙族一大基地,以待后考临淄县城四门石匾临淄县城位于齐故城南部,西与齐都宫城相接,系夯基土墙,高10米,周长3公里,略呈方形,唯东南一角稍亏,外设阔近7米的护城河,为元末

我家有一幅书法,作者是一个叫蒲什么的人,谁能告诉我它是谁啊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出生于公元 1640 年,卒于 1715 年,终年 76 岁。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后人用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