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是因为没当上源氏干儿子放弃征夷大将军的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4收藏

丰臣秀吉是因为没当上源氏干儿子放弃征夷大将军的吗?,第1张

自从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以来,日本武家的最高领袖就是征夷大将军,三大武家政权都是以征夷大将军为主的幕府。但日本历史上却有一位武家最高领袖不是征夷大将军,他就是丰臣秀吉。

天正十三年(1585年),丰臣秀吉出任关白并以之建立了统治全日本的武家政权,而关白则是朝廷公家的首座。丰臣秀吉以关白而非征夷大将军建立武家政权,这当然会引起各种猜测怀疑。

有种说法认为:丰臣秀吉曾想当室町幕府末代将军、源氏长者足利义昭的养子,结果遭到足利义昭拒绝。因为只有源氏出身才能当征夷大将军,所以没当成干儿子的丰臣秀吉只能去当关白。

那么丰臣秀吉真是因为没当上源氏干儿子才放弃征夷大将军的吗?

首先,“丰臣秀吉当足利义昭养子不得而放弃征夷大将军 ”的记载出自江户幕府的御用学者林罗山父子所著的《丰臣秀吉谱》,而且是史料孤证。其他有关丰臣秀吉的史料都没有相关记载。

其次,在室町幕府之前,只有四个征夷大将军是源氏出身,所谓“征夷大将军只能是源氏”的说法在丰臣秀吉时代并不是定论。该说法在江户幕府建立后才开始大肆宣扬,逐渐成为社会定论的。

实际上日本天皇当年就曾经想让平氏出身的织田信长当征夷大将军,正亲町天皇也曾经亲自询问丰臣秀吉能不能出任征夷大将军。可见日本天朝和朝廷就不怎么认同“征夷大将军只能是源氏”。

第一任征夷大将军、传说中的“汉室宗亲”——坂上田村麻吕

第三,足利义昭“源氏长者”的头衔是天皇赐予的,自然也可以被天皇剥夺。当时已经是全日本实际霸主的丰臣秀吉完全可以让天皇剥夺足利义昭的“源氏长者”,然后将之赐给其他源氏武士。

剥夺足利义昭“源氏长者”的头衔还是比较简单的方法,以丰臣秀吉的实力才智完全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如果丰臣秀吉非要当征夷大将军的话,足利义昭拒收丰臣秀吉为养子是根本阻止不了的。

最后,所谓的“源氏出身”的血统在当时是完全可以伪造的,比如德川家康的“源氏出身”就是伪造的。而几乎没有家谱的丰臣秀吉连天皇血统都敢伪造,伪造个“源氏出身”根本不是问题。

综合来讲,就算没当上源氏的干儿子,丰臣秀吉照样有办法当征夷大将军并建立幕府。丰臣秀吉不当征夷大将军应该是有其他考虑,所谓的“源氏出身”并不是他放弃建立幕府的主要原因。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师旷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 云:师旷之后。宋潭州旷元则,曾孙湜:绍兴二年进士。”在史籍《姓觽》中也记载:“ 云:古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在史籍《广韵·荡》中记载:“邝,姓。出庐江。”

古旷国,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一带,古称旷林,居人因以为氏。

师旷,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音乐家,字子野,冀州南和人(今河北南部),活动时期在公元前572~532年之间,即晋悼公姬周、晋平公姬彪执政时期。

“师”是一种尊称,实际上是上古奴隶制时期世人对专职服侍贵族的大奴才的尊称,例如专职服侍和教授奴隶主子孙文史知识的奴才就称作“老师”,并一直沿用至今;当时地位最高的王室音乐家名字前也常冠以“师”字。在后来的历史地位评价中,“师”者在社会的三六九等级中均属于下九流之末,政治地位不抵“匠”,因而被鄙称为“老九”,既是历代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基石,也是历代统治者踏在脚底的“治垫”,中外古今,概莫能外。因此,为“师”者当应明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不要昏头。

师旷天生眼盲,常自称“暝臣”、“盲臣”,他的音乐知识非常丰富,不仅熟悉琴曲,并善用琴声表现自然界的音响,描绘飞鸟飞行的优美姿态和鸣叫。师旷听力超群,有很强的辨音能力。汉朝以前的文献常以他代表音感特别敏锐的人。史籍《淮南子·汜论训》中记载说:“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在典籍《周书》中也记载他不仅擅琴,也会鼓瑟。

师旷也通晓南北方的民歌和乐器调律,史籍《左传》中记载:“晋人闻有楚师,皆惧,而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楚必无功!’”

在史籍《左传》中还记载: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谷、雒水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以为不顺天心,不若修政。晋平公派遣叔誉聘于周廷,见到太子或,与之相谈,五称而三穷,逡巡而退。回来候告诉晋平公曰:“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誉弗能与言,君请事之。”晋平公很惊奇,便哦爱大贤师旷去见太子。太子晋与师旷交谈后,深感师旷服德,遂与相结。后来姬晋问师旷曰:“我听说您能知人寿之长短?”师旷严肃回答道:“然。女色赤白,女声清汗,火色不寿。您应少贪女色!”姬晋叹道:“对呀。不过我三年后将升天,您说的贪色之警与我无干。”其后三年,太子姬晋果然病逝。孔子知道此事后曾埋怨师旷,并感叹:“惜夫!杀吾君也。”

师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来传播德行。到晚年时,师旷已精通星算音律,还撰述了《宝符》一百卷,在明、清两朝的琴谱中,《阳春》、《白雪》、《玄默》等乐曲的解题均为师旷所作。

师旷虽然仅是一名乐官,一生均在宫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于一般乐工,他对政治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在卫侯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向晋候担出了许多治国主张。

有一次,晋平公铸造了一口大钟,师旷听到大钟的音调不准,就直言相告,但晋平公因师旷目盲而不相信,后经另一名著名乐师卫国的师涓证实,其音就是不准。事后,晋平公感叹师旷生来就眼瞎,饱受昏暗之苦,师旷却正颜坦述天下有五种更可怕的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贿博名,百姓受冤无处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当;其三是君王不辨贤愚;其四是君主穷兵黩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计安生。”他还曾用琴去撞击晋平公,以规劝晋平公勿沉湎于个人享受。由是师旷得到了晋平公的尊敬。

到晋悼公执政时期,卫国君主献公姬衎因暴虐而被国人赶跑,晋悼公认为卫国的民众太过份了,师旷则反驳说:“一个好的君主,民众当然会拥戴他,暴虐之君则使人民绝望,那么为何不能赶走他呢?”晋悼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问起治国之道,师旷对晋悼公简言了二字:“仁义!”这对后来孔子在斧正“仁”的哲学含义时有重大的启迪作用。

齐国当时很强盛,执政的齐景公姜杵臼也曾向师旷问政。师旷就此提出了“君必惠民”的主张。可见,师旷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本主义思想的人,故他在当时深受诸侯及民众的敬重。

师旷虽有非凡的音乐才华,但在乐理上却比较保守,晋平公喜欢新乐,曾听卫国师涓演奏新曲,而师旷当场即攻击师涓所奏的是“靡靡之音、亡国之音”。

在后世的传说中,师旷被演化成音乐之神、顺风耳神的原型,甚至成为盲人算命这一职业的祖师爷。

师旷的后裔子孙,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旷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黄氏,出自东汉时期河阳侯黄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在湖南的邝、旷氏族谱中,均称自己的姓氏是由黄氏而易,但所有姓氏书籍皆无记载,因而不知所本。今从俗称,邝氏即旷氏。

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新田《邝姓氏族源流·远祖溯源》中的记载:“远祖姓黄讳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讳贤,字四明,唐神龙年间拜右相,以武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泉。”

黄贤之后代生有二子,长子黄旦,次子黄丞,为失守边关,二子逃外易姓,长旦添邑于右为邝,次丞添日于左为旷,仍不离黄姓本意。邝旦移居河南陈留东村,旷丞徙居江西吉州。其裔孙迁播各地。

二迁徙分布:

今在湖南省的攸县、常德市、衡山市、株洲市、湘乡市、长沙市、祁东县城连墟乡柏山排村,江西省的于都市、永新县心田村,广东省的惠州市,重庆市的万州区余家镇,贵州省的铜仁市,台湾省的台北市等地,均有旷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邑(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

2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庐江堂:以望立堂。

四家乘谱牒:

新田旷氏:

新田始迁祖仁表,字爱民,于宋太祖乾隆年间从宜章县马口冲迁宁远县陶岭脚赤背保、桥头岭(今属新田),再迁至现址三和乡第十一保颁村。族人分布于洪仁、塘下、水富坊及嘉禾、宁远等县。

南岳旷氏:

始祖东汉河阳侯宣公,本姓黄,数十传至唐神龙间郓国公贤,生旦、丞二公,以难改姓为“邝”、“旷”。丞公徙江西吉州。

醴陵梢冈旷氏:

始迁祖若霖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庐陵迁此。族人分布于燕头、龙禹湾、榨平垅。该族至1948年人口约四百余人。

常德旷氏:

该族以东汉宣公为远祖,本姓黄,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传至贤公,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丞再徙吉州。后以安禄山之乱,调安城参军团练使,遂居东蒙冈。至寿一、寿二公于明永乐年间自江西吉水迁常德武陵。族谱创修于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续修,民国三十(公元1941年)三修。

1941年(常德)《旷氏族谱》载《旷氏历代始祖世纪》:远祖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河南始祖贤,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本姓黄,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再徙吉州,为江西迁祖。传至寿一、寿二,于明永乐年间由江西吉水迁武陵,为武陵(今常德)始迁祖。

洞口旷氏:

始祖孟宗公,江西庐陵敖城人,官居学士,子中信公,于宋绍兴间因金人南侵,而迁居武冈江南垅,今属洞口县管竹乡洪桥村,谱尊为一世。中信生三子:厚载、厚爵、厚禄。爵迁新化,禄迁沅江,载留居故土。后裔散居群溪、尖江、柘溪、路下冲、石井等处。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始修族谱,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二修,1993年三修。该支至1948年共有人口一千二百余人。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创建宗祠于神溪。

宜阳旷氏:

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宜章)《宜阳邝氏族谱·序》中称邝氏,江西庐江郡人,祖千禄,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因任宜章县教谕,隶籍县治之西广田湖。

五字辈排行:

南岳旷氏字辈:“士本大儒(圣贤)学一经启运昌文章鸣国盛礼义兆家祥懿德流芳远先畴缵绪长忠良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常德旷氏字辈:“玉大文章秀嘉言自汝昌贤能待国用名成必有光庆余由善积宏第焕湖湘”。

湖南洞口旷氏字辈:

前班序:“中厚家国治风云时会合惟添道久永行万世正清仁理良自育守志依昆仑”;

后班序:“懿德流芳远先畴赞绪长忠孝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六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溯姓源氏;宗河阳侯:全联典指旷氏渊源,特指东汉时期的黄宣(旷宣),治水有功,封河阳侯。

岣嵝传易;六柱定谳:上联典指旷敏本,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进士,颇有学识,执掌岳麓书院,工诗文,名重一时;著有《白沙井记》。下联典指旷楚贤。

2六言通用联:

土木之役万古;岭南抚夷千秋:上联典指明朝时期兵部尚书旷埜,护驾土木之役,战死沙场。下联典指明天顺年间镇抚两粤、以武功显赫的旷彦誉。

七历史名人:

旷 露:(公元1604~1650年),又名邝露,字湛若,号海雪;广东南海人(今海南大津)。著名明末期大臣。工诗文,擅书法。

旷 埜:(生卒年待考),又名邝埜;宜章人(今湖南宜章)。著名明朝大臣。

旷彦誉:(生卒年待考),又名邝彦誉;临武人(今湖南临武)。著名明朝大臣。

旷深本:(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将领。

旷敏本:(生卒年待考),号岣嵝先生;湖北衡山人。著名清朝文士。

旷学本:(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学者。

旷楚贤:(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大臣。

旷圣元:(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学者。

旷继勋:(公元1895~1936年),又名邝继勋,号集成;贵州思南桂花乡庙塘湾人。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 鄘:(公元1897~1928年),又名邝光炉,字子一,号爱陶;湖南耒阳仁义乡邝家村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才诚:(公元1900~1930年),又名邝才诚;江西寻乌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裕泰:(公元1902~1928年),又名邝裕泰;广东澄迈人(今海南澄迈)。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光前:(公元1903~1934年),又名邝光前;湖南酃县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世淑:(公元1905~1931年),又名邝世淑;江西寻乌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任农:(公元1910~2003),又名邝有槐,字世林;江西长宁留车镇雁洋村人(今江西寻乌)。著名中国人民 陆军中将。

旷任生:(公元1911~1942年),又名邝觉民,字修一,曾用名陈福,广东斗门小濠涌乡田岩村人(今广东深圳斗门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健玲:(公元1918~1944年),女,又名邝健玲;广东斗门小濠涌乡人(今广东深圳斗门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国梁:(公元1922~今),湖南衡山人。著名财经教育家。

旷舜夫:(公元1930~今),湖南湘乡人。著名经济学专家。

旷荣怿:(公元1938~今),湖南株洲人。著名编辑出版工作者。

旷建庄:(公元1938~今),湖南衡山人。

旷鹄翔:(公元1939~今),湖南湘乡人。著名 地方党务工作者。

旷天金:(公元1942~今),重庆人。高级工程师。

旷惠桃:(公元1949~今),女;湖南长沙人。著名医学教育者。

旷经荣:(公元1900~1974年),湖南衡山人(今湖南南岳)。著名特等劳动模范。

旷习模:(生卒年待考),湖南长沙人。著名现代教育学家。

旷秋和:(公元1951~今),湖南株洲人。著名医学教育工作者,主治医师。

旷法焕:(公元1951~今),江西于都人。著名地方财经工作者。

旷 靖:(生卒年待考),台湾嘉禾人。著名台湾省陆军后勤司令部中将经理署长。

说到武士阶级的发展开端,这边就必须得介绍一下所谓的「四大氏」。概括的解释一些重要的武家姓氏与家族的源流等问题以方便後续的阅读。日本古来能够拥有「姓氏」的人,只有传统地方上的豪族与朝廷中的贵族而已,除此之外,平民与其他更低下的阶级的人是全部无姓的。大和朝廷以前,由於无文字使用的记录,所以那些古代的豪族贵族的姓氏使用也浑沌不清。後来日本史上最早成书的史籍「古事记」中就记录了许多豪族的姓氏。可是那些姓氏也通常是用所谓的「准汉文」来表记其姓氏,因此常常会看到某人的姓氏再加上名字後就会乱七八糟的拖了长长一大串。到了大和朝廷时,已经进化成有依据其出身或其职位、所在封地、族名等用正式的汉文为姓氏的状况。而且还设立了依据其氏族相传职位之专有称号,如「君」、「臣」、「连」、「直」、「首」、「伴」、「造」等。譬如大和朝廷的大王家就称之为「大君」,大君主要是执掌祭祀与代表最高政权的地位,掌管行政的「大臣」是蘇我氏,掌管军事的「大连」则是物部氏等等。而地方上的豪族则有「国造」、「县主」之类的称号。之後日本的姓氏,就大多由这些早期有著特别称号的氏族豪族姓之姓氏慢慢演化出来。这边所要说的「四大氏」,指的是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的四个主要的贵族姓氏。因为这四个姓氏的後人在未来将会因为子孙在各地发展出各种不同的姓氏流传至今,而且是绝大部分超过九成的武家家族的先祖氏族。除此之外,自奈良时代到江户时代的朝廷公卿之家门也多半出自这「四大氏」。而所谓的「四大氏」就是「源」、「平」、「藤原」、「橘」四个,合称「源平藤橘」。白色旗帜的源氏源氏,最早出自平安初期的嵯峨天皇。嵯峨天皇由於子嗣众多,当时嵯峨在位时那个快要破产的朝廷财力根本养不起他这票总数超过五十人以上的子女,於是将他其中三十二名由身分不高的女眷所生的儿子除出皇族改列入臣下。因为自古以来天皇家被称为最尊贵之天孙後裔(实际上是大和朝廷之政权里势力最大的大王家),後因此天皇一族的皇族便无姓以免亵渎神灵。但降入臣下後就不能没有个姓氏来让这些天皇子嗣加以区别,精通中国典籍的嵯峨天皇便由北魏拓拔氏更换汉族姓为「元」後所赐与同鲜卑族贵族「秃发破羌」的「源贺」里,取「源」为姓下赐这些被他给踢出皇族的儿子。之後的许多代天皇也由於子嗣众多,而财政收入都得仰赖武家所统治的幕府所供给;就是等同没钱只能吃闲饭的状态下,也都仿效这招将过多的子嗣以「源」为姓列入臣籍。不知道是缺乏创意还是方便好用的关系,被赐姓为源氏的天皇後裔极其众多,为方便区分起见就将这些天皇後代所转化的源氏於前冠上该代天皇的皇号以为区别。各系源氏总计有十五系,分别是嵯峨源氏、仁明源氏、文德源氏、清和源氏、阳成源氏、光孝源氏、宇多源氏、醍醐源氏、村上源氏、花山源氏、三条源氏、後三条源氏、顺德源氏、後嵯峨源氏、後深草源氏等。因此不是说只要是「源」氏那他所出自的谱系就是同一个,还得要详细的查看相关的谱系图才能确认。十五家源氏之中又以清和源氏分支最多而且後代的势力也最大。而清河源氏之中的嫡系───经基王源经基这一系在日後最为突出。源经基之後的第九代子孙就是打倒宿敌伊势平氏建立第一个武家政权鎌仓幕府的源赖朝。而日後建立第二个武家政权室町幕府的足利氏也出自这清和源氏之列,战国时期名震天下的甲斐之虎武田信玄的甲斐武田氏也同样出自此清和源氏。因此清和源氏与另一个军事贵族「桓武平氏」被合称为日本武家两大始祖名门。源氏也分武家源氏与公家源氏。公家源氏多出自村上源氏、宇多源氏两系。一族上下包括後来分支出去的改姓家系大多在朝中为堂上公卿,在平安时代与势力强大的藤原氏在朝中不断的斗争对抗。而武家源氏则以清和源氏为主,初期根据地因为在近畿地区的摄津、河内、大和等地,因此又分有摄津源氏、河内源氏、大和源氏等分别。後来河内源氏的势力移转至关东地区,在关东地区形成更加庞大的势力并且分支出许多日後的武家名门如武田、足利、新田、佐竹等新家门。武家源氏崇尚白色,因此以白色的旗帜作为源氏的军旗标志。以赤为尊的平氏平氏,最早出自於淳和天皇时代。淳和天皇时期把他老爹桓武天皇之子葛元亲王的长子高栋王与他兄弟高见王之子高望王都下降臣籍赐姓为平,是为平高栋与平高望。高栋王之後几乎都在朝中为公卿,而高望王则由他开始远迁至坂东(关东)地区成为当地的武家势力。平高望这支又称坂东平氏,之後又分出了一系迁往伊势国是为伊势平氏。伊势平氏趁著河内源氏将势力迁往关东後又衰退的机会而开始向平安朝廷中央接触廷里,之後利用各种机会来逐渐的壮大了起来。除桓武平氏以外,还有仁明平氏与文德平氏两支。不过这两支都位於朝中为公卿,後代也较不出名。所以任何日本史籍所称之「平氏」都是泛指「桓武平氏」而言。至於「平家」一词则是专指以伊势平氏出身的平清盛与他的亲属家族为主,也就是後来在坛之浦死个精光的平氏一门。这一点再使用上就必须区分清楚而不可混用了。高望王之後的坂东平氏後来出了一个日本史上第一个发动大规模叛乱而且自立为天皇的平将门,而伊势平氏则最後出现了取代独揽平安朝廷两百馀年政权的摄关家藤原氏的平清盛,建立了六波罗平氏政权。平将门战败身死後,其一族的势力几乎被铲除消灭殆尽,因此给原本以摄津河内为根据地的清和源氏制造了进入关东的大好良机。但是也是由於源氏离开近畿地区而给伊势平氏进入平安朝廷中央的好机会,在正盛、忠盛、清盛祖孙三代的努力之下终於取代了摄关家藤原氏而独揽朝政。平氏也是许多武家名门的始祖姓氏。以源赖朝之岳家身分辅佐其建立鎌仓幕府,後来又以幕府执权的地位控制幕府政权两百馀年的前北条氏(也称执权北条氏)就是在伊豆的坂东平氏支族。另一个辅佐源赖朝的相模国名族三浦氏也是坂东平氏的支流。战国时期被称为越後之龙的上杉谦信原姓长尾,长尾氏则是由关东迁往越後的坂东平氏分支。同样是战国时期称霸关东地区的後北条氏(又称小田原北条氏)原姓伊势,则是出自伊势平氏之後在备中国中部落地生根的备中伊势氏。所以平氏与源氏除了被认定是武家始祖的两大外,也因此甚至衍生出了「源平二氏轮掌天下」的说法。平氏的族色尚赤,因此以使用整面全红的军旗。平氏後代的分支家族也喜欢在出战时将自己的马印上悬挂赤旗或者赤色的羽毛鬃毛用以夸示他们是平氏的後裔。古典贵族风采的藤原氏藤原氏,最早出自中臣氏。中臣氏据说出自神武天皇东征到近畿时起兵帮助他的地方豪族。後来在大和朝廷末期分为一门、二门、三门、四门等四家。其中中臣一门家的中臣鎌足辅佐了中大兄皇子(後来的天智天皇),并且设计袭杀剿灭了当时执掌朝廷政权的大臣蘇我虾夷与入鹿两父子,故而以此大功被赐姓为藤原朝臣。鎌足之子藤原不比等生有四子,因此藤原氏一分为四,是为北家、南家、式家、京家等四门藤原。这四门藤原家历传数代之後虽然家运浮沉不定,但是总算在嵯峨天皇的时候,北家的藤原冬嗣扶助嵯峨顺利在「叶子之乱」时战胜其兄平城天皇。之後又经过其子良房、其孙基经努力的「斗垮政敌」与「皇室通婚」之下,不但独占了太政大臣这个最高人臣之位,更以创出「关白」一职以天皇外祖的身分进行代理摄政,开始了两百馀年的摄关政治。藤原氏与其他四大氏中的公家源氏与橘氏屡屡斗争,迫使公家源氏与橘氏没落,但是最後还是难以抵挡因「院政制度」的兴起与伊势平氏的平清盛及其父祖的崛起而终於丧失在平安朝廷内的实际统治权。一般所说的藤原氏,通常是出自北家谱系担任摄政关白的藤原氏一门。平安时期的摄政关白、太政大臣、左右大臣、内大臣等多是由此北家谱系的藤原氏一门执掌。也由於长期占据朝中要职之故,因此许多藤原氏的子孙便可以依赖朝中任职高官的长辈之庇护前往地方上立足营生。於是大批的藤原氏子弟就此分散在日本全国各地成为新兴的地方豪族势力,而且初期的源平两氏在地方上的势力还都得对这些藤原氏的子弟家族低头。庄园制度兴起後,藤原氏一族所控制的庄园可以说高达全日本所有寄进庄园的六成之多,是实际上全日本最大的地主。藤原北家独占了关白大位之後,後来还衍生出了所谓的「五摄家」。「五摄家」就是由藤原北家分出来具有资格担任关白一职的五个名门公卿家。这五摄家分别是「近卫」、「鹰司」、「九条」、「二条」、「一条」等五家。自平鎌仓幕府开始,历任的关白或摄政就几乎都由这五家轮流担任。当然期间也曾在战国後期时被那个出身农民的猴子脸丰臣秀吉给抢去过───这一直是当时许多公卿家暗地里引以为耻的一件事,当然也就是为何秀吉死後,朝中公卿势力马上倒过去德川方的原因。所以秀吉死後关白的大位就在德川家康的安排下归回五摄家掌握中。一直到江户幕府末期,关白的继承上仍旧是由五摄家之间交互轮流。前面所说由於藤原氏的子孙有许多人都由京都前往各地地方上担任地方官或者庄园之主,数代後改姓就成了当地的豪族势力。譬如说与平贞盛一同消灭平将门的藤原秀乡,其子孙就遍布整个关东与东北的奥羽地区,甚至也有因为後来的元寇入侵(即元朝两次远征日本)时因应鎌仓幕府的徵发令前往九州作战後留在当地的。譬如战国时期的立花、龙造寺、大友、锅岛等九州大名就是藤原秀乡的後裔。下野国的宇都宫、那须、佐野与室町幕府的关东管领上杉家则是由藤原北家的子孙所分之出来的武家。陆奥的战国名门伊达家也是藤原氏的後裔。藤原家的家纹以藤蔓纹、藤叶纹为主,也有桐花纹等圆形对称的植物型家纹。藤原氏分支於地方上成为武家的後裔则是以藤蔓纹、雀纹、藤叶变形纹或籐蔓复合纹等居多。大和名门之後的橘氏橘氏,是四大氏中较少後代转化为地方上武家势力的一个。橘氏原称县犬养宿祢,由此可知是大和朝廷时在地方上拥有县主称号的豪族。而犬养则是豪族依其职称为姓,应该是负责为大和朝廷王家饲养犬只的家族。县犬养宿祢家後来出了一女名为三千代,也就是敏达天皇的玄孙美努王之妻。其二子葛城王诸兄、佐为王佐为两兄弟在天武天皇时期由皇族下降臣籍赐姓为橘朝臣,同时也由八色姓第三等的宿弥升格为第二等的朝臣,於是就开始了橘氏一族长期在朝为堂上公卿的历史。橘家在奈良与平安两朝名人辈出,而且持续的与崛起後的藤原北家展开政争。不过运气可谓其差无比,总是屡屡败北吃闷亏,最後还搞到橘氏宗家衰败不振无法东山再起。橘氏名人多在和歌、汉学、书法、佛学上大多有所成就或是名闻当代,如与嵯峨天皇、空海并称「天下三笔」的橘逸势、因「阿衡之争」被菅原道贞所救但是仍然气爆脑血管而死的橘广相等等。当然也有像是跟随小野好古追讨藤原纯友的橘公赖与橘远保这样的武人。而鎌仓幕府末期河内国恶党出身,因为扶助後醍醐天皇倒幕与对抗一代枭雄足利尊氏而闻名的智将楠木正成也是橘氏的分支伊予橘氏的後代。橘氏的後系分支多为近畿、山阳、北四国、北九州西半等地方的小豪族势力。橘氏所衍生的後代分支家族之家纹多为水车、一字云水、橘纹等橘叶纹或云水纹。

丰臣秀吉是因为没当上源氏干儿子放弃征夷大将军的吗?

自从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以来,日本武家的最高领袖就是征夷大将军,三大武家政权都是以征夷大将军为主的幕府。但日本历史上却有一位武家最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