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姓历史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1收藏

戚姓历史名人,第1张

戚同文、戚继光、戚文秀、戚仲、戚懿等。

1、戚同文:戚同文是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是生于唐朝末年,活跃于五代至北宋初年。他是杨悫的学生,而杨悫则是睢阳学舍(应天书院前身)创办人,他后来继承师傅的工作,继续在睢阳学舍办学,人称戚同文为“睢阳先生”。

2、戚继光: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他是山东登州人,即现在的山东蓬莱市,他的祖籍是濠州定远,即为现在的安徽定远县!有兵书《纪效新书》十八卷、《练兵实纪》十四卷本等著名兵书、《止止堂集》等。

3、戚文秀:戚文秀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在绘画方面,他善画水,故此,被后人尊称为画水名家,《清济灌河图》是他的重要代表作。

4、戚仲:戚仲是宋代画家,画山水平远颇工,常于画上反手题其名字。

5、戚懿:戚懿,即为历史上著名的戚夫人,她是汉高祖的宠姬,备受宠爱,趾高气昂,羡煞旁人,但在汉高祖去世之后,被皇后压制,日子便不好过起来,最终成为“人彘”,受尽痛苦和折磨。

戚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零六位(206)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004%≈4732万)

寻根溯源 戚姓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据《万姓统谱》、《姓氏考略》及《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春秋时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故城在今河南濮阳北戚城),其支庶以邑为氏。此支详情:黄帝--玄嚣--桥极--帝喾--弃--不窟--鞠---公刘 --庆节--皇仆 -- 差弗 -- 毁渝 --公非 --高圉 -- 亚圉 --公叔祖类 --古公禀父-- 公季-- 昌(即周文王)-----康叔(文王第八子,公元前1042年在朝歌建立卫国)------ 康伯-----考伯---- 嗣伯--疌伯 ------靖伯------- 贞伯----- 顷侯------釐侯------武公(公元前813--前758)----惠孙(武公之子) 林父(惠孙七世孙)---戚

  2、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公族之后有戚姓。 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景颇族泡戚氏,汉姓为戚;今满、蒙古、回、白、苗、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004%≈4732万)

宗族特征

  ①戚姓是一个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可谓人才济济,尤以抗倭英雄戚继光最为有名。 ②戚姓来源比较纯正,出自其他源流的戚姓人与戚姓的主源相比,无论是影响还是人口都有很大差异。

 名人精粹

  1、戚夫人:济阴定陶人,汉高祖宠姬。生赵王如意,高祖欲废太子,立赵王为太子。吕后用张良计得以保全太子地位。高祖驾崩,吕后杀赵王,囚戚夫人,断其手足,去眼熏耳,饮以哑药,置于厕所,名曰人彘。

  2、戚 鳃:西汉初将领。初从刘邦为郎,以都尉守蕲城,后以中尉封临辕侯。

  3、戚 衮:吴郡盐官(今浙江余杭)人,南朝陈学者。通《三礼》,梁武帝策为高第,除扬州祭酒从事史,不久兼太学博士。梁敬帝时升为江州刺史。陈宣帝时卒于始兴王府寻事参军任上。有《周礼音》等。

  4、戚同文:宋州楚丘(今河南滑县)人,宋代学者。聚徒教授,门人登第者五十六人,范仲淹亦在其中。尚信义,好施与,不言人短。藏书甚富,好为诗,有《孟诸集》。长子戚维,出身进士,官至职方郎中、太常少卿;次子戚纶,亦进士出身,官至枢密直学士,有《论思集》。

  5、戚 仲:常州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宋代画家。善绛色山水,师杨士贤,兼画虎,师李迪。多喜作江海团扇面,有《江潮涌月图》最佳。

  6、戚文秀:常州毗陵人,宋代画家。工画水,笔力调畅。所画《清济灌河图》,中有一笔长五丈,自边际起,超腾四折,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毫不失次序。

  7、戚如琥: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宋代官吏。笃于修身齐家之道,见诸实用,不为空言。以进士授郴州教授,迁国子博士。出知台州,寻改袁州,政绩大著。

  8、戚崇僧: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元代学者。诗文精丽绵密,后潜心性理之学。自奉清约,不以时好改其度。有《春秋纂例原指》、《四书仪对》和《复古编》等。

  9、戚 贤:滁州全椒(今属安徽)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任吏科给事中时,多次直言劾佞臣。官至刑科都给事中。

  10、戚继光:山东登州人,明朝抗倭名将,著名军事家。嘉靖间承袭父职,因于浙闽沿海灭倭有功,升都督同知,代总兵官。最后官至左都督。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止止堂集》。 11、戚麟祥:浙江德清人,清代官吏。康熙进士,官侍讲学士,能占卜,时人谓颇灵验。有《瓶谷笔记》。

  12、戚学标:浙江太平人,清代学者。乾隆进士,官河南涉县知县。精考证,有《汉学谐声》、《鹤泉文钞》。

  13、戚发轫:神舟飞船总设计师 [编辑本段]家族名人  戚夫人 生卒年不详。汉高祖的宠姬,生赵王如意。高祖屡欲立为储君,不果。高祖崩,,吕后酖赵王;杀戚夫人,去其耳目手足,置於厕所中,称为「人彘」。

  戚继光 (1528~1585?)明代定远人,一说蓬莱人。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历官浙江参将、福建总兵官等,平倭寇,功最著,总理苏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节制严明,边备修饬,后改官广东,罢归,卒谥武毅。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记、止止堂集等。

  地望分布:山东东海郡。

戚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来源

来源于封地: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邑(今河南

仆阳市戚城),其子孙以封邑为姓,相传姓戚。

聚集地

汉置东海郡,现在山东省郑城县。

《姓谱》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

历史名人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山东蓬莱人。抗倭名将,编建新军,加强训练,纪律严明,将士无不用命,所率之军闻

名当时,人称“戚家军”。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茫戎要略》、《武备新书》等书。

戚叔含——幼名毓芳。浙江上虞人。曾赴美国留学,人加利福尼亚斯但福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回国后自民国16年(1927年)

起,先后在上海大厦大学、安徽大学任教,兼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赴浙江大学任教,兼代理外

文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3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译有《菲尔丁:《汤姆

·琼斯冲(合译稿本),稿本有《论汤显祖与(牡丹亭》、《读(红楼梦)笔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试译》等。

戚继光,明朝一代名将,官至蓟州总兵,创造了鸳鸯阵法,使长短兵器配合作战,用火器、弓箭掩护,在抗倭作战中发挥了巨大威力。其所组成的“戚家军”,精锐、骁勇无比,其在世时边疆跶虏不敢进犯。戚继光能官至总兵,全赖巡抚谭纶和当时的首辅张居正的慧眼赏识和提拔,张居正死后,受到抄查,凡张居正所提拔出来的同党均受到排挤和打压,戚继光就被撤职。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祖居地究竟在何处?这是史学界长期争议不休的问题。最近新发现的清光绪《府江戚氏族谱》(以下简称《戚氏族谱》)以及围绕着此问题展开的调查,揭开了戚继光祖居地及远祖之谜:戚继光的祖居地原为江西省赣州市赣县湖江乡夏府村,其六世祖由夏府迁往山东,戚继光是赣南客家的后裔。

据山东《戚继光志》,戚继光的祖先只能追溯到他在山东蓬莱的前六代,即戚祥——戚斌——戚珪——戚谏——戚宁——戚景通(戚继光之父),而戚祥之前则为空白。据《戚氏族谱》所载夏府戚氏前六世世系:始祖:文盛(重四郎);二世:仲礼、仲贤、仲开(无后);三世:元海、元达;四世:均福(元达子);五世:以庄;六世:明德(此处族谱注曰:“明初从戎立功徙居山东登州。”)

我们认为,夏府戚氏六世祖戚明德就是戚继光的六世祖戚祥。根据有四,其一,两地世系相接,蓬莱戚继光家族是“六世祖戚祥”之前祖先世系不详,夏府戚氏(明德一支)是六世祖明德之后记载中断,前后恰恰相衔接;其二,徙居时间相同,戚明德“明初从戎立功徙居山东登州”,戚祥“从戎”时间,一般也认为是在元末明初,大致相同;其三,徙居地点相同,据《明史·戚继光传》:戚继光祖先“世登州卫指挥佥事”,其祖先迁徙之后的定居点为山东登州,亦即蓬莱。《戚氏族谱》记载明德“徙居山东登州”,两者相吻合;其四,徙居原因相合,所有有关戚继光祖先迁居山东的记载都认为,迁居原因是戚祥立有战功,《戚氏族谱》记载是“从戎立功”,完全一致。

这么多的相同和一致,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偶然的巧合。

另,调查获得的资料还可直接证明戚继光与夏府戚氏的血缘关系。兹从三个方面予以论证:

第一,族谱资料之证。证一,据戚斌《戚氏族谱序》:康熙七年,他在通州遇到一位祖上是夏府戚氏的长者,长者说:“幼时,戚将军继光来京,寓我家,语我父曰:‘吾祖世职登州,尔祖戎定边卫,今虽异处,原同一家。’”因此,他断定戚继光祖上出自夏府戚氏。证二,据《戚氏族谱》所录熊秉哲《太学戚君传》:“与遇老人字光乾者,叙及原系赣州戚氏……又云,少时会见戚宫保,亦云是同祖所分。”证三,魏礼《戚氏族谱序》:“明嘉隆间有太保继光者,所至立勋,庸著戚氏《新书》,亦府江之苗裔也。”

由这些记载可知,戚继光自己也认为他与赣州夏府戚氏后裔“原同一家”,是“同祖所分”,清代著名学者魏礼则明确指出戚继光是“府江之苗裔”,这都证明了戚继光与夏府戚氏存在着血缘关系,其祖居地是夏府。

第二,祠堂对联之证。祠堂前厅仪门两边墙面向中堂联:太保新书捍卫家国,西江问鼎光耀中华。祠堂中厅石柱对联:联血族崇尚武精神实纪新书勿忘祖烈,承先志辅佑文治理儒行经籍蔚为国光。

第一联的“太保”是指戚继光所任的官名,《新书》是戚继光撰写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第二联的《实纪》和《新书》分别指戚继光的军事著作《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该祠堂修建于元明之际,最后一次重修距今也有百年之遥,上述对联被郑重其事地刻于祠堂的墙面和石柱上,说明夏府戚氏对此很早就产生了一种共识,即戚继光为夏府戚氏的后裔。

第三,调查口碑资料之证。最近,由江西省赣县政协牵头组成的“戚继光祖籍考证工作小组”前往山东省蓬莱市进行调查考证,调查工作不仅得到当地政协以及戚继光后人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获得了重要的佐证材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戚继光的第十一代后裔戚兆华谈到,小时候其先人曾对他说过:他真正的祖籍是在遥远南方的虔州(虔州即赣州的古称)——这是戚继光祖居地研究方面的极为重要的口碑资料,它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当源自祖传的说法。这有力地说明,《戚氏族谱》所载戚继光与赣州夏府戚氏后裔“原同一家”之言并非虚拟,说明夏府是戚继光的祖居地这一观点,得到了山东戚继光后裔与夏府戚氏双方的认同。在戚继光祖居地的研究方面,两地资料相互印证,两地有关戚继光祖先的世系实现对接,填补了“戚继光远祖活动情况不详”这一空白。

戚继光祖居地研究的这一新进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在历史研究方面,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祖居地的新发现对于这样一位杰出历史人物的研究来说,显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其次,在客家研究方面,客家研究已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在客家研究中,客家历史人物(包括客家后裔)的研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戚继光祖居地及客家后裔身份的确定,无疑为客家研究增添了新的亮点。

  1、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谱》、《万姓统谱》、《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戚姓源于姬姓孙氏,起源于春秋时期,戚姓的始祖是卫国大夫孙林父。春秋时卫武公有个儿子叫公子惠孙,惠孙的子孙称为孙氏。惠孙的七世孙孙林父在卫献公时任上卿。孙林父因在国内失宠,先后出奔晋国和齐国,卫殇公时归国,受封于戚邑(今河南省濮阳市戚城)。当时,戚邑是晋、郑、吴、楚各国交通要塞 ,濒临黄河,有险可据,平原沃野,堪称乐土。孙林父的支庶子孙恋居戚城,遂以封邑名命姓,形成戚氏。因此,戚姓的姓源只有一个,即孙氏的戚邑。后卫国灭亡,戚姓族人逃往东海,形成望族。

  戚姓迁徙分布:

  戚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公元前205年,楚汉相争,彭城(徐州)一战,刘邦战败,西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在戚姬庙东,今无)戚员外家。戚员外见刘邦相貌堂堂,将来必富贵,就把其女儿戚姬许配给他。戚姬姿容艳丽,袅袅婷婷,刘邦一见倾心,遂当晚拜堂成亲。戚姬后来生有一子名如意。

  公元前 202年2月,刘邦在定陶称帝,建都洛阳,后迁长安,接戚姬及其子入宫。如意聪明伶俐,刘邦说他酷肖自己,甚为宠爱。如意10岁时,封为赵王。刘邦晚年,疏吕后而宠戚姬,当时,戚夫人常随刘邦外出打仗,而令吕后守候宫中。刘邦以太子刘盈性软弱,欲废之而改立赵王,因大臣固争,而未能如愿,由是吕后嫉恨戚姬及赵王。

  刘邦死后,刘盈即位,吕后为皇太后,大权独揽。她下令将戚姬囚禁。剪去她的头发,颈上再给她戴上铁锁,穿上罪人衣服,罚她舂米。戚姬儿子虽封为赵王,但远在河北不得相见。她常常一边舂米,一边悲歌:“子为王兮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吕后为绝后患,遣使召回赵王,欲杀之。惠帝知母后意,乃亲自迎赵王入宫,同起居共饮食吕后未得其便。

  一日惠帝晨起出射,赵王年幼,不能早起。吕后闻其独居,使人携毒酒强迫赵王饮下而毒杀之。接着以酷刑加戚姬,断其手足,挖其双眼,又熏聋双耳,药哑喉咙,扔到猪圈里,称之为“人彘”。惠帝知是戚姬,悲痛欲绝,病年余不能起,使人对母后说:“这不是人做得出来的事。我为太后之子太后所为如此,我将何以治天下。”从此纵情酒色,不问政事。戚姬被害,戚家被剿,为避族灭之祸,戚姓人曾改姓齐,迁徙别居。

  汉文帝刘恒即位,为戚姬昭雪,并在戚家寨修庙宇,超度亡魂,戚家人才复原姓。

  当今戚姓的人口不多,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时候,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城(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其支系子孙就世代以封地名“戚”为姓。戚亡国以后,其子孙后代逃到山东省东海郡,并且逐步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戚姓世称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省郯城北)。

"戚"在姓氏中念“ qī”。

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207位。

戚姓是一个具有3000年历史的古老姓氏。在中国人口当中,当今姓“戚”的人口不多。但是,这个少数姓氏却在明朝出现了一个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将戚继光。戚姓来源比较纯正,出自其他源流的戚姓人与戚姓的主源相比,无论是影响还是人口都有很大差异。 

戚姓来源: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的封地戚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所以戚氏族人大多尊奉孙林父为得姓始祖。

2、源于官位,出自春秋真纳国时期军制戚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戚卫的后裔子孙中,又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为姓氏者,称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孙林父的封地戚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姓谱》、《万姓统谱》、《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等文献记载,戚氏源于姬姓孙氏,出自于春秋时期,戚氏的始祖是卫国大夫孙林父。春秋时期,卫武公姬和有个儿子叫公子惠孙(姬惠孙),姬惠孙的子孙称为孙氏。到姬惠孙的第七世孙孙林父,他在卫献公姬衎执政时期出任上卿。后来孙林父在卫国失宠,先后出奔到晋国和齐国,卫殇公姬秋执政时期归国,受封于戚邑(今河南濮阳戚城)。当时,戚邑是晋、郑、吴、楚等各诸侯国的交通要塞,濒临黄河,有险可据,平原沃野,堪称乐土。孙林父的支庶子孙恋居戚城,遂以封邑名称卫姓氏,称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戚氏族人大多尊奉孙林父为得姓始祖。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真纳国时期军制戚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戚,就是斧子,非劈钻砍柴的斧子,而是专指作战用的兵器战斧,后亦称行刑之斧、仪仗之斧。戚卫,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专门执掌戚的亲军侍卫,多用于君王仪仗和护卫,以及军营中司职执行军法的刽子手。戚卫是一种非常荣耀的职位,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在兵书典籍《军礼司马法》中记载:“殷执白戚。”在典籍《诗·大雅》中也说明:“干戈戚扬。戚,斧也。”在典籍《释名》中也有解说:“戚,戚也。斧以斩断,见者戚惧也。用以戚卫。”

在戚卫的后裔子孙中,又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为姓氏者,称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尼沙氏,亦称倪沙氏、尼察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盍散部,以姓为氏,满语为Nisa Hala,汉义“结实”,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尼沙(今辽宁开原)、乌苏里绥分(今黑龙江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戚氏、倪氏等。

⑵满族齐达哷氏,亦称戚代勒氏,满语为Cidar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戚氏、齐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蒙古族、傣族、土家族、侗族、苗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戚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戚姓历史名人

戚同文、戚继光、戚文秀、戚仲、戚懿等。 1、戚同文:戚同文是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是生于唐朝末年,活跃于五代至北宋初年。他是杨悫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