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姓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2收藏

关于王姓,第1张

王:王族后裔共有的姓

一、来源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后衍化为三支王姓族派。一是周

文王弟15子毕公高的后裔,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二是

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世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

王为姓。三是魏国信陵君无忌,魏被灭后,其子孙被称为"王家",随

以王为姓。

2、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力的后代。舜的后裔妫满被周武王封于

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

,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为姓。

3、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

纪念他,改姓为王。

4、由北方他姓改王姓而来。如鲜卑族可频氏、乌桓族回纥阿布

思族。

5、出自赐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喜被王莽赐姓

王。

二、迁徙分布

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周灵王后裔王元避秦乱,迁于琅

邪,后徙至临沂。河内王氏,其先为太原人,世居祁县,后徙平州,

又迁至河内温县。魏公子无忌之孙卑子悼,悼生贤,西汉时徙居霸陵

,遂为京兆人。

王氏迁往江南,始于西晋末年。唐僖宗时,河南故始人王潮、王

审知入闽,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同时王氏又有迁居四川、安徽、江西

者。北宋末,中原人多次大规模南流,其中不少王氏族人迁徙至浙江

、江苏一带定居。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一支王氏迁往广东,其后

裔散处广东、广西各地。明末开始,王氏陆续有人迁往台湾。王姓移

居海外,始于明清之际,主要分布在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三、郡望堂号

1、堂号

王姓堂号有"三槐"、"槐阴",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2、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

允。

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天水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中山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陈留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河东郡:秦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

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河南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四、家乘谱牒

全国:太原王氏会通世谱十三卷首一卷、王谢世家三十卷、王氏

族谱不分卷、王氏宗谱、王氏通谱。

天津:王氏宗谱不分卷。

河北:清苑王氏家谱九卷、新城王氏世谱不分卷、王氏谱图一幅

、王氏族谱十卷。

上海:王氏世谱四卷、南汇王氏宗谱不分卷、云间王氏族谱二十

二卷、嘉定王氏续修支谱二卷。

江苏:王氏三沙全谱不分卷、王氏三沙统谱不分卷、王氏族谱八

卷、王氏修族谱十六卷、三槐王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任和王氏重订家乘不分卷、王氏家乘、萧山王氏族谱十四

卷、新发王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广东:新丰王氏族谱不分卷、太原堂王氏族谱世系不分卷。

五、历史名人

王 诩:战国苏秦、张仪的老师,人称"鬼谷先生"。

王实甫:著名戏剧家,一生创作杂剧达14种之多。其最杰出的作

品《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为人正直贤贞,因不愿贿赂画工毛延

寿,入宫数年不见帝,竟宁元年请嫁出塞,与匈奴和亲。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山东琅邪临沂人,独创圆转流利的书法风

格,被后人奉为"书圣"。

王 勃:绛州龙门人,著名文学家,为"处唐四杰"之一。其成就

最高以一篇《腾王阁序》露绝世才华。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

家,江西抚州人。他主张"变风俗,立法度"实行变法。其诗以雄健峭

拔著称。

王 蒙:湖州人,元杰出画家,以画山水著称,创"水晕墨章"法

。为"元四家"之一。

1、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王家”,就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王姓来源主要有五种: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构成王氏主体的三支姬姓族派:

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

《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姬姓在先秦时期是著姓、大姓,武王灭商后,延续三个半世纪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记载的后稷传说后稷的母亲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见一个巨大的人的脚印,她感到很好奇,因为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巨大的脚印她走过去,踩在那个巨大的脚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脚大多少谁知这一踩就怀了孕,后来居然生下一个男孩姜原以为这个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让过往的牛马把他踩死不料牛马见了这个孩子全都绕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没扔成最后姜原来到一条水渠旁,当时正值冬天,渠水结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冻死就在这时候,又飞来一只大鸟,它卧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护翼温暖着这个孩子姜原以为这个孩子有神灵保护,不是个普通的人,就放弃了把他抛弃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抚养成人因为当初这个孩子曾经被抛弃,所以这个孩子名字就叫弃

弃因为善种五谷,在帝尧时被举为农师舜继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号为后稷,赐姓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个名叫公刘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发展起来这时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刘以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个名叫古公(颤-页)父的人在那个时候,当地戎狄之人经常侵扰姬姓部族,为了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古公(颤-页)父便率领部族从豳(今陕西旬邑县西南)迁徙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脚下古公宣父带领部族在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立了官僚机构管理部族事务,从而具备了国家的规模

古公的孙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当时正值商纣王残暴统治时期,姬昌大行仁德,礼贤下士,与之成了鲜明的对比姬周的力量不断发展,接连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又把都城向东迁到了丰邑(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沣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发的时候,终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众多,其中有一个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灭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武王灭商后,举行了庄重的进入商都的仪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开殷商的监狱,释放出关押在那里的百姓接着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乐礼仪的机构因此,当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姬高被分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所以又称毕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临死的时候,又把召公、毕公召来,让他们辅佐太子钊成王死,太子钊立,是为康王

不知过了几代,毕公高的后代们失去了封爵和封地,变成了平民,有的还跑到了少数民族居住区只有他们因地而改的姓氏——毕在春秋中期的时候,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人来到了晋国,再一次使毕公高这一支姬姓家族兴旺起来当时晋国正是晋献公在位,毕万在晋献公手下当差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 661年),毕万和赵夙一起统兵进攻霍、耿、魏三国,将它们灭掉

毕万因功被晋献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县北)地从此,毕万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魏氏协助了晋室,却也壮大了自己最后终于导致了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灭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国始终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军俘获,魏国亡魏国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统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孙们也分散到各地,被人们称为王家从此,他们便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

2源于太子晋的王氏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颇有才华的王室贵族据说有一次晋平公派叔誉入周觐见,太子晋的能言善辩令叔誉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晋国后,就对晋平公说:“灵王太子晋才15岁,竟如此厉害,我和他辩论,竟被他问得理屈词穷我们还是及早归还先前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则我们就会大祸临头”在一边的师旷听后很不服气,他不相信一个15岁的孩子会有这么厉害,便要求到周廷与太子晋辩论没想到师旷见了太子晋后也被太子晋问倒师旷是个盲人,他利用这个生理上的残疾为自己找了个下台的台阶他说:“我是个盲人,看不见,只耳朵来了解外部世界耳闻要比眼见的东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问倒”话虽这么说,师旷也确实领教了太子晋的厉害

太子晋不但对来较量的使臣唇枪舌剑,对自己国家的事也据理力争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两条河流洪水泛滥,直接威胁着王宫的安全,周灵王打算用堵截的办法阻住洪水,太子晋坚决反对,主张用疏导的办法根本解决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太子晋从如何治水的问题中引申出如何治国的大问题,指出壅堵的办法实际上是保自己于一时而使矛盾激化他说:“王将防斗川以饰宫,是饰乱而佐斗也,其无乃章祸而遇伤乎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惧长及子孙,王室其愈卑乎”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没有能够继承王位的人关于他没继承王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因为直言相谏而被废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种说法是年幼早丧,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

3 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河东猗氏有王姓,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浊父先他而死,浊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继承王位,但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二、是出自妫姓

为齐王田和的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的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了纪念这一时的辉煌,从此便改姓王此为河南壬氏

妫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虞舜虞舜以虞为姓,是因为这个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天陕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陆一带,境内有虞山,又是古虞国所在地

当初,虞舜没有被选为尧的接班人时,尧为了考察和培养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虞舜与他的两位夫人当时就住在妫水之滨这条妫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南,它从历山发源,向西流入黄河所以舜的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的名字为姓,为妫氏

舜的母亲死得早,他的父亲瞽叟又娶了新妻,以后又与新妻生了个儿子名字叫象瞽叟喜爱新妻及后子,对舜由亲到疏,由疏到厌,由厌到恨,多次设计谋害他,欲把他置之死地有一次,瞽叟让舜去修理仓廪的顶部,当舜爬到顶部后,瞽叟却在仓廪下放起火来,企图把舜烧死幸亏舜事先有所防备,他用两只大竹笠护卫着自己,

舜从尧那里以推举的方式继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举的方式把天下传给了夏禹夏禹因舜传位之恩,把舜的长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虞城县北),从此妫姓的一支在这个地方代代生息繁衍

经过夏、商两朝,妫姓在妫水流域和虞国这两个地方都得到了发展到了商朝末期,由于西方姬姓周国的日益强盛,两个地方的妫姓与周国的关系也渐渐密切起来

妫水流域的妫姓与周国关系密切在虞国的商均的后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着密切的来往,一个叫遏父的妫姓人竟到了周国,作了陶正这样的官,负责周国的陶器生产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实行分封制度,受封的对象有3种人,一个是先圣先贤之后;一个是功臣谋士之后;一个是自家兄弟作为先圣先贤,神农、黄帝、尧、禹的后代们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舜的后裔妫氏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儿子妫满,把他封在陈,爵位为公陈国的国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妫满因此被称为胡公满或陈胡公满,成为妫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阳地区的祖先

陈国君主的位置传了10代,换了15位,到了宣公杵臼时,国内发生了一次动乱宣公即位后立御寇为太子后来,宣公的宠姬又生了儿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爱宣公打算让款作自己的继承人,于是便杀掉了太子御寇御寇有一个十分亲近的人,名叫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御寇被杀,陈完也在陈国呆不住了,便带着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齐国这时候,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春秋时期,齐国正值齐桓公在位,处于蒸蒸日上的强盛阶段齐桓公本打算让陈完任卿相,陈完推辞于是,便作了齐国的工正,主要负责齐国的器械生产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改成了田

在田完入齐约l70年以后,田完的后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内用大斗出、小斗收的办法笼络齐国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一些有远见的人都说:“齐国之政恐怕最终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齐景公死后,田乞用强力杀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赶跑了孺子荼的另一个支持者国惠子,最后杀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个儿子齐悼公阳生,自己为齐相,掌握了齐国大权又过了100多年,田乞的曾孙田和取代了齐康公,成为齐国的君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事件

在战国时期,田氏统治下的齐国经历了由昌盛到衰败的过程,8代君主184年以后,齐王田建时期,齐国就被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的扫帚席卷进了统一的秦帝国版图之中了齐王田

建在亡国后被迁到河南共县(今河南辉县),他的儿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风暴中被项羽封为济北王项羽称霸仅仅4年就被刘邦打败,随着项羽的失败,田升的济北王爵位也不复存在然而这短短数年的济北王的待遇却开了妫姓之王的先河,从此,田建的子孙后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了

历经艰辛二十载胡氏寻根出“七说”

市家谱研究会副理事长、原铁西区区志办主任胡忠奎,可谓是“小云南”调查者中的集大成者。他奔走辽宁、北京、山东等各地,耗时近20载,翻遍了有关的多种史志、资料,综合各家之长,将“小云南”的出处梳理成“七说”:

“小云南”在云贵边界说

胡忠奎认为,“小云南”在明代的乌撒卫即今云南和贵州两省交界一带的可能性较大。

据了解,“小云南”应该是云贵边界一带的俚称、俗称,不是真正的地名。据鞍钢建设公司李凤昌的《李氏世谱》(清同治九年本)记载:“始祖小云南乌撒卫人也,遭红巾之变徙居长清大河迤西五里许,相土而居,以姓名庄,遂为李家庄。”另据《蓬莱县志》(1988年《蓬莱县志稿》)载:“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多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

“小云南”在山东说

在胡忠奎老人多年的调查中,“小云南”在山东的说法较为普遍,也有一些资料佐证此说。据岫岩县《王氏谱书》记载,“顺治八年(1651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从山东小云南大榆树村迁来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马氏家谱》则这样介绍:“马氏原居山东‘小云南’马家庄,清乾隆时迁吉林永吉县缸窑镇,后迁舒兰县白旗镇。”山东省昌邑县《谭府万世谱书》载:“余谭氏之相传,于元明之际,自‘小云南’鳌山卫、迁邑城之北,潍水之东,庄名海眼。”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说

在两下蓬莱探访“小云南”时,胡忠奎从当地县志办获悉,“蓬莱县志办领导曾就此事专访了北京大学于希贤教授,于教授认为明洪武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村移民至蓬莱”(《辽阳县志》1994年版)。抚顺市蒋本瑛说,他的邻居杜某的《杜氏家谱》有祖坟的石碑记载:“杜氏祖先是山西洪洞县人氏,又名‘小云南’”。

关于明代从山西洪洞县向外省移民之事,许多文献多有记载。明初的大规模由山西向外部移民大约开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移民所到的地区主要是河南、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湖南等地,移民者都要到洪洞县北二里的广济寺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由于故土难离,大家也不愿走。传说官府就张贴告示限定某日之内,愿迁者到广济寺大槐树下报到,不愿迁者也需到大槐树下等候裁定,那日,成千上万的民众聚于大槐树下,一律捆起迁走,众人一步一回首,看着渐渐远去的广济寺里的大槐树和大槐树上的老鸹窝,心中无比留恋,大槐树和老鸹窝也就成了泣别家乡的标志,这些移民也就把洪洞县大槐树作为老家,写进家谱。

山西运城“小运南”说

有资料认为,“小云南”在晋西南的运城地区,那里有条小运河,“小运之南”渐渐演变成“小云南”。沈阳侯育明先生《“小云南”之拙见》一文载:“唐宋以前,为运送粮食和木材开凿了运城(明清称安邑属解州)至永济的漕运水道(低档运河),它把汾河与黄河联结起来,成为唯一重要的交通线,当时水运繁忙,人群聚集,一度驰名辉煌省内外,所以人们习惯地把晋西南称为运河南,后泛指今运城市所辖各县广大地区。历经数代口头传诉,因乡音俚语以讹传误,将‘运’换作‘云’,故‘小云南’即‘小运南’。”

“小云南”在安徽凤阳说

另有资料认为,“小云南”在安徽省与河南省交界的濠州与凤阳地区。《所城刘氏家族》(刘树厚1988年手稿)记载:“胶东追祖有二说,一说是从四川移民而至;二说是从“小云南”移民而至。通过考察,“小云南”之‘云’应为‘运’。古时山西运河南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元时全国战争频繁,各地人口不均衡,采用移民方法把我们刘氏祖先移民到安徽省与河南省交界濠州与凤阳地区。为了纪念刘氏自己的故乡,山西运河以南,故把新生落户的地方安徽地址称作‘小运南’,后人们讹传‘小云南’。”

山西北部“云中之南”说

有的资料认为“小云南”在山西北部大同一带,因为古地名有云中、云州、云岗和云阳的名称,都带“云”字,统称云南,为区别云南省,称这一地区为“小云南”。这一观点来源于1936年出版的《牟平县志》:“洪武四年,山后徙民事,谓:阴山之南,恒山之北,自昔即以云称。战国赵曰云中,秦汉置云中郡,北周置云中县,隋置云内县,金元皆置云州,其地俱在今晋察绥三省之交。则云中、云州之南,或云岗(在大同西,为名胜地)、云阳(谷名,在左云县)、云泉(山名,在张家口西)之南,其人必有以云南称者。登莱迭遭金元之乱,居民死亡殆尽,于是移民来此。其先至者领地开垦,为占山户,后至者购熟地耕种,为买山户,而迁者不忘旧居,故传称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别之为‘小云南’。”

“小云南”在云南省祥云说

也有资料认为“小云南”在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祥云县。大连《甘井子区志》(1995年版)载:“康熙时期,迁入境内的汉族人口中大多数来自登州府,尤以蓬莱、文登、莱阳、福山等县为多,其中一部分如住周水子街道王家桥从福山迁来的王姓其祖籍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原云南县)俗称‘小云南’”。铁道部十九工程局王跃《“小云南”与“大槐树”》载:“祥云县位于大理州东部,汉武帝无封二年设云南县,县治在东30里的云南驿镇云南驿村,在这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又先后设立了云南州、云南郡等地方政权,直到1929年才由民国时的云南县改称祥云县,因此,史学者总称祥云县为‘古云南’,而民间则称这一带为‘小云南’”。

马氏观点:山西大同、云南大理祥云史证充分

鞍山还有一位古稀老人———马文清,十几载痴心不改,多次到北京、南京及山西等地,寻访调查“小云南”这一未解之谜。他认为,“小云南”可能在山西大同,抑或在云南大理祥云一带,跟胡忠奎老人梳理出的后“两说”观点类似。

1984年,马文清不止一次听老邻居提起,自己的老家在一个叫“小云南”的地方,可具体在哪儿,却没一个能说清楚。1986年,调入民委工作后,工作之余,他开始潜心对得到的各种“小云南”线索逐条分析,有的干脆还进行实地考察。十几年间,老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多个省市村镇。根据史料佐证,他的“小云南”山西大同、云南祥云两说,内容渐渐丰满起来。

山西大同古称“小云南”

不久前,马文清获悉这样一条信息:公元前325年,雁北盆地中心始设云中郡(今大同)建制,而置云中、雁门、代郡。云中郡成为边陲要地。后来不同朝代对这里的郡或州或府或路均简称为“云”。云中、云州、云岗、云阳、云泉之南地区当地人俗称“云南”,防止与“大云南”重名,故在云南前加一“小”字,称“小云南”。

今年9月16日,马文清出席银川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学术研讨会归来,专程前往大同市考察。接待单位请来两位年逾八旬的老人马升、谷玉泉及文史界李大钧等5位先生召开座谈会。据他们介绍:“小云南”在当地山区农村仍有流传。当大家驱车前往市区南郊,瞻仰元代24座古墓时,管理墓园的老者说:“我们这儿就叫‘小云南’,但那是老老年的事了。”

多年寻访中,马文清还了解到,山东莱西县后村《王氏族谱》记载着:“王氏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小云南’雀头村迁莱阳亭儿山。至万历年间(1571-1620)迁埠后村落户定居。”登州府蓬莱县龙山店镇井家湾《周氏家谱》记有:“原始祖先也是由陕岐而山西‘小云南’移来,在蓬莱城大土地庙之左安家落户。经六世分系,老祖又到龙山山麓安家。”

云南大理祥云史称“小云南”

虽然“小云南”的山西大同说,一度使马文清老人备感惊喜,但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纳为信教授协助提供的《云南省云南县志》又让老人增加了疑惑。该县志记载着:“云南者小云南也。曷小乎尔?云南置郡昆池之阳,大府所治行省旌麾驻焉。(盖)云南乃在苍河间为大理,不隶于大府而为云南得名所治。区别之曰小云南尔。”另据该志卷三“建制沿革”载:“汉置云南县,梁荒废。南诏国、大理国为品甸坦。至元十一年,赛典赤以元中书宰相行省云南驻大理时‘初置郡县’。在此置云南县。至元十三年开设云南行省治昆明之后,祥云县便有‘小云南’之称谓”。“小云南”在云南祥云东云南驿镇云南驿村。马老还搜集到这样一个佐证:2001年12月26日,云南昆明《春城晚报》“大观”栏目编发“六城古地———‘小云南’的考证作品,祥云县农村自由撰稿人胡子龙先生在文中记述,云南古城位于祥城东15余公里的今云南驿镇云南驿村。经考该城筑于唐天宝年间。唐代樊绰撰《蛮书》载:“云南城,天宝中阁罗凤所规置也。历经元代动乱洗礼,到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朝除把大理总管段氏和蒙古贵族迁往北方省份安置外,又移民实边,开展军屯、民屯、商屯,大批汉族从内地移居云南。”“明中叶以后,汉族开始成为云南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主体民族”。这种线索侧面证明,云南的人口鼎盛为居民外迁提供了可能。

元末明初,连年混战,给山东、河北等中原地区人民带来了灭顶之灾,“民不聊生,日甚一日”,《明史》载,战后“淮北鞠为茂草”。战争使运河从南到北的人民惨遭涂炭,山东、河北广大地区成为无人区域。大批来自“小云南”的兵士及民工被迫迁居于此。

繁衍生息数百年后,山东一带地区的人丁兴旺起来。据考: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廷曾由登州向辽东半岛移民。辽阳府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载:“其应招之垦民,官给地亩,牛给口粮,而招揽民户者,则励以官爵。”还规定:“招百名垦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招六十名以上者,文授州判,武授千总;招五十名以上者,文授县主簿,武授百总;招民多者每百名加一级,所招之民每月口粮一斗,地一饷,种子五升,每百名垦者给牛二十头。”由于清政府采取一系列农垦政策,鼓励汉人来此开垦荒地,使直、鲁大批移属迁入辽东半岛。康熙七年(1668年),废除其《开垦条例》移民暂停。康熙二十八年(1760年)周人骥请禁各省流窝人民入川,高宗(乾隆)不准,并谓“承平日久,生齿繁多,在籍难以维持生计之人口,移民别地乃情理之常。”又谓:“古北口外,内地人民前往耕种者达数十万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高宗谓,“热河之地,数十年来,见该处户口日增,民生富庶,且农耕藩殖,市肆殷阗”。乾隆五十七年(1796年),放宽了贫民出关禁令。嘉庆、道光年间,又颁布了特别许可令,移民逐渐起动,上述史证表明,清定鼎后的200年间,关内各省向东北移民,无论是有组织或逃荒,下关东谋求生路,始终未能停止。乘船渡海、推车挑担步行出关的“先民之路”。古时水路东起庄河的青堆子、皮口、旅顺的都良镇、复州城的北海和海城牛庄的**庙等码头上岸,分流东北各地。

20世纪80年代,《东北地方史稿》(1987年四期)、《东北地方史研究》(1989年三期)、《东北民族是史略》对辽宁省一部分汉族先民祖籍“小云南”,进行过多次讨论,尤其《本溪文史资料选辑》刊发“本溪县的小云南人”之后,《满族研究》于1999年第一期,发表了夏树藩先生的“试论历史上的‘小云南’与‘小云南’人”。综合史家观点是,“三藩之乱”被评定后,其残部由云南拨发山西;二是吴三桂余部直遣山东聚居。他们为了纪念自己是云南人,后将山西(或山东)居住地称为“小云南”。两说涉及的历史事件便是“三藩之乱”后移民迁徙史的记述。据史载“”三藩之乱”事发于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因清政府发出撤藩旨令,激怒平西王吴三桂发动叛乱。《中国通史》图文版说:“平叛后,康熙先后撤去了三藩建制,就地就近安排藩属”。余部谪遣戍边。

东北史家在研讨清代移民时认为,发生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九月以吴世�于昆明自杀为界定的移民迁徙,是历史上更具代表性的发遣戍边。据《沈阳回族》载:康熙帝将三藩余部发遣至东北各地充当台丁、站丁或官庄壮丁。他们开荒垦地发展农业生产、负担守卫、传递情报和运输货物任务。吉林境内的宁古塔、吉林乌拉、三姓、伯都纳等地方,为流人(罪犯)、发遣者落脚和安插之地,还有被破例“恩赐”到吉林占荒开垦者。他们或者被编入官庄充当壮丁,或发送船厂充当造船匠役,有的调水师营充当水手。时被发至38个驿站充站丁者850名,27个柳条边台的台丁约4050人,以及从事驰送文报、查边立栅修壕差者若干人。据东北民族源流研究会副理事长、原吉林省考古队分队长、考古副研究员李松岩先生介绍说,守卫我国南方云南地区反清部将兵丁约有近10万人。除按朝诏旨就地安置部分藩属外,大部分发遣戍边、屯垦开荒于东北。其中大批余部遣赴黑龙江,安置在渔村(今哈尔滨)至齐齐哈尔间一带,落籍垦荒,守卫东北边疆者数目不小。以泰康(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集中安置点,建戍边垦植站多处,他们称自己为“站人”。人数较多的戍边站为嫩江东部垦区的多耐站,人数达5000人左右,其中信仰佛教的汉族站人来到北国与当地满族通婚,世代传宗,后将萨满教融入自己信仰之中。但他们的后裔至今仍然承认自己祖先是吴三桂部下,从云南移来黑龙江。“康熙十五年从直鲁等省有40余户回回被强制迁往黑龙江省地区,在齐齐哈尔等地随军当差,承种旗地”。据吉林《唐氏族谱》引清廷《书札》诏曰:“兵部为钦奉上谕事,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奉上谕事,马永荫差来赉奏,段应龙发往起程之时,预先奏闻:‘应给札赏,赉交兵部,钦此’查,据马承先供内既称,段应龙原系伪游击,相应授以游击,札付户部取缎二匹,赏给可也,等因。马承荫、马承先曾随父马雄附乱吴三桂,朝廷平叛后率军归顺,被宽大处理。段、唐、于、张四姓回族兵士,遂由川、滇一带随军发往吉林省九台县蜂蜜营扎根,随旗当差,种官地,听从国家调用。上述史例说明,吴三桂余部发谴戍边东北各地。他们的后裔至今仍承认自己的先人是从“小云南”过来的。从移民迁徙角度考证,吴三桂部卒移入东三省者不在少数,仅《奉天通志》所载,即有“八百八十四户”。

http://freedns2008cn/bbs/ccb/topic_viewcgiclass=2&forum=2&article_id=0202050528165912&publishtime_id=0202050528165912&quote=1

1关于王姓的研究报告作文五年级400字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书本上有一篇关于李姓的研究报告,让我明白了姓氏也是一种文化,想起了我的姓—王,便想出了调查王姓历史的题目。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询问长辈,了解王姓的来源和古今王姓名人。

 2、通过网络,了解王姓的人口数量。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王姓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书籍、报刊、网络

 王姓的来源:

 具体内容:传说有出自周朝姬姓,有出自虞舜妫姓,有出自商朝子姓,还有少数民族中的王姓及赐姓、冒姓王氏。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多数是以爵为氏的。

 古今王姓名人:

 王羲之、王维、王昭君、王安石、王诩、王昌龄、王选、王亚南、王稼祥、王震

 王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王姓人口数量为92881万人

 四、结论

 1、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以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福州王氏发源于山东琅琊王氏,以王审之为福州王氏的祖先代表。

 2、王姓历史久远,加之支系众多,世族繁盛,代代名人层出不穷。如战国时期授苏秦、张仪纵横术的“鬼谷先生”王诩。西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琅琊的王羲之的书法千古留名。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王维、王昌龄。着名的文学家、王安石。现代的名人有:科学家王选、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王亚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被授予共和国上将军衔王震我们为王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3、据最新统计,王姓人口数量为92881万人,王姓不仅人口居全国第一,而且历史名人也居全国第一位。

2关于王姓的研究报告作文五年级400字

我从小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姓王?为什么我身边姓王的人这么多?上作文课前,我怀着好奇心查阅了大量资料,终于知道了“王氏”的起源与现状。

 王姓出自姬姓。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因为是王族,所以后代自称王姓,后世人一直沿袭未改。另外,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贬为庶民,迁居到琅琊居住,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是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最后就将“王”沿用成了姓氏。

 王姓是中国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王姓排名第八。除中国外,朝鲜也有许多姓王的人。

 在广东,“王”与“黄”发音相同,为了区分两姓,王姓常常被称为“三横王”或者“三划王”。

 2019年,我去了山西的王家大院。听解说员讲,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历时300多年修建而成,面积25万平方米,而且还形成了一个规整的“王”字造型。这位先祖的气魄让人敬佩,然而他也许只是王姓名人当中较为寻常的一位。

 我喜欢的诗句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它们分别是王姓名人王安石、王维、王昌龄所写的诗。王姓名人还有很多,比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平使者”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再比如我喜欢的王源三人组,他们阳光帅气,能歌善舞。

 我也想成为一位名人,建筑界的名人,为王姓家族增光添彩。

3关于王姓的研究报告作文五年级400字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河北辽宁山西广东等也有姓王的人口在这些省内王兴君为第一大姓,王姓历史悠久,名人中国如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书圣王羲之,唐代诗人王勃,王维,王昌龄,王之涣一、问题的提出虽然我们班只有四个姓王的同学,但我认为姓氏是十分值得研究,于是我就对王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个调查。

 二、调查方法

 1、阅读,有关王氏的书、上网查找信息问家人有关信息。

 2、了解王姓人口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方法收集有关王姓的名人。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到2014年为止,王姓是中国第三大姓。信息渠道是书籍询问查阅。涉及方面王姓的来源和历史。有关王姓的名人诗人,王安石,王之涣,王维,王勃,王羲之,王昭君,王昌龄,王献之……此信息是通过书籍和教科书的来的。王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队全国户籍人口进行了统计分析资料显示王姓超过李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大约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除中国以外在朝鲜韩国也有王姓的分布。这是王姓人口数量的统计,此信息是通过资料查找手机、上网、电脑、书籍和教科书。

 四、结论

 1、在中国河北辽宁山西广东等也有姓王的人口在这些省内王兴君为第一大姓,王姓历史悠久,名人中国如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书圣王羲之,唐代诗人王勃,王维,王昌龄,王之涣……2、在2013年4月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通过综合分析,王姓目前是前三名,暂时排名第一,已经超过了李姓。3、王兴是当代中国人第二多的姓氏也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姓氏,我为我们王姓祖先的创造感到自豪。4、虽然王姓目前暂排第一,可是在2013年国家重新统计了一番,把百家姓定了下来,目前王姓排名第二,李姓现在是第一名。

4关于王姓的研究报告作文五年级400字

一、问题的提出

 书上有一篇关于李姓的研究报告,让我明白了姓氏也是一种文化,想起了我的姓--王,便想出了调查王姓历史的题目。

 二、调查方法

 查阅有关书籍、报纸,上网浏览,问家长,了解古今王姓名人及王姓人口数量。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历史、现代的名人:战国时“鬼谷先生”王诩、书法家王羲之及王献之,文学家王维、王勃、王昌龄,政治家王安石等。

 王姓人口数量:据统计,王姓人口数量为92881万人,有人统计,王姓不仅人口居全国第一,而且历史名人也居全国第一位。

 王姓的历史由来: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2源于太子晋的王氏;3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4出自妫姓;5出自子姓;6他族改姓或赐姓;7少数民族改姓王氏。

 四、结论

 1王姓历史久远,加之支系众多,世族繁盛,代代名人层出不穷。

 如战国时期授苏秦、张仪纵横术的“鬼谷先生”王诩。

 西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琅琊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千古留名。

 唐代,有著《滕王阁序》的“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王维、王昌龄。

 元曲的代表作家王实甫,所著《西厢记》堪称经典。

 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著《日知论》的王夫之。

 清末有大文学家王国维。

 现代的名人有:科学家王选、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王亚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被授予共和国上将军衔王震……我们为王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2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

 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

 根据考证,福州王氏发源于山东琅琊王氏,以王审之为福州王氏的祖先代表。

 3据2007年最新统计,王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王姓人口数量达92881万人。

5关于王姓的研究报告作文五年级400字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很多同学姓王,有一次听老师讲每一个姓氏代表着与众不同的意思,我为了弄明白,就对王姓的历史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查阅资料。

 2、通过书籍报刊等图书查资料。

 三、调查情况

 王姓的来源: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人口将近一亿,自汉代以来,王姓有至少21个望族,其中如琅玡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开闽王氏等,王姓是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中文化最为渊深的姓氏。

 历的王姓名人:王安石、王昌龄、王昭君、王羲之、王之涣等。

 王氏家谱: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于私修谱牒,私修谱牒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中,基本上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四、结论

 1、我国的王姓,是一个源头重多、族派纷繁的姓氏。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和的后代,以王族称谓所氏,有出自了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有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以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晋,其名晋,字子乔,系周灵王太子,在山西太原有“子乔祠”,就是对王姓始祖子乔的纪念。王姓是当今排名第一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

 2、在历史长河中王姓人才济济。有唐代诗人王之涣、王昌龄、王维,河南农民领袖王琼,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清文学家王士禛,新朝开国皇帝王莽。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她自请嫁匈奴,在匈奴几十年,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同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起到安定边疆,增进民族团结的进步作用,她的故事成为后来的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我为许多王姓中的名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关于王姓

王:王族后裔共有的姓一、来源有五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后衍化为三支王姓族派。一是周文王弟15子毕公高的后裔,因本来是王族,所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