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和蒙古族的相关资料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梯田稻作文化尤为发达。墨江的紫胶,产量居全国之冠。西双版纳僾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饮誉中外的普洱茶主产地之一。逶迤连绵的哀牢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许多受国家保护的珍禽异兽。红河自治州个旧市,是闻名我国的“锡都”。
哈尼族基本上是农作经济,各地哈尼族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哀牢山、无量山地区以水稻为主,兼种旱稻,澜沧江流域以旱稻为主、兼种水稻,前者经济较发达,后者经济较落后。
千百年来,面对高山峡谷的生存空间,哈尼人民创造、总结出一套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通过水笕沟渠引进梯田。到了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在明媚的阳光下,山风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块块绿色壁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这简直就是一幅变化奇巧、简朴秀美的水墨画。
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话:梯田是小伙子的脸。小伙子美不美,主要看他造田做得怎么样,若是他筑埂、铲堤、犁耙田样样来得,就会得到大家的称赞,并赢得姑娘的爱慕。姑娘美不美,关键要看她在梯田里做的活计好不好。
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衣食之源,因此,他们对水特别珍惜。为了不误农时,自古以来就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一股山泉所能灌溉的面积,人们友好协商,拟定每块田应得的水量,按水流流经田地的先后顺序,在水沟与田块的入水口处设一横木,并在横木上将那块田应得的水量刻定位置,让水自行流进田里。
哈尼族家家户户还习惯在梯田里养鱼。阳春三月栽过稻秧后,人们投入鱼苗,任其自然生长。深秋时节,在收割稻谷的同时,一箩箩鲜鱼便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水牛是耕种梯田的得力助手,所以哈尼族的敬牛习俗经久不衰。母牛生下牛犊,全家即上山觅割嫩草喂它,有的还加喂肥肉和红糖水;如遇冷天,不惜用旧衣服、棉絮为之包裹御寒。牛犊生下的第三天清晨,主人家将蒸好的一大甑子糯米饭放在牛厩前,按家中人口和水牛母子数字,捏制如碗大的若干饭团,给牛各喂一团后,家人分取一团就地食用。此俗意味着人、牛地位平等。
哈尼族所居之处皆有梯田。但最能代表其耕作水准的是哀牢山区的哈尼族梯田。从村寨边至山脚河谷的整个下半山,都是层层梯田,哈尼人民依着山势利用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使开挖的梯田每层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却错落有致,互相沟通,它们一层层、一条条,一磴磴、一块块,大者10来亩,小者如桌面,少则数十级,多则上千级,秋后稻收,清水入田的时节,在朝晖夕照下闪动着魔镜般的光彩,搅起了无数惊心动魄的亮块。这是哈尼族人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复一代持久不懈,乃至千年的不停劳作,使群山改变了模样,打磨成了举世无双,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地艺术品,它蕴涵着哈尼族的全部历史和希望。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思茅地区一带自古盛产茶叶,树龄在1700余年的野生古茶树,就生长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经茶学界研究,这里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家乡。茶学界认为,百濮是最早栽培茶树的民族,哈尼族向百濮学习种茶育茶,并把这一技术发展到很高层次,创造出以“普洱茶”为代表的哈尼茶文化。
哈尼族人民热爱生活,妇女服饰绚丽多彩,斑斓夺目,衣料以黑色、蓝色为主,个个妇女都会刺绣挑花,衣襟、袖口、裤边都要用各色彩线绣上种种图案,飞针走线,技艺精湛,色调对比强烈,并用银链、银币、银泡作为胸饰和腰饰,头上戴的是用红、黄、蓝、白各色毛线扎就的花冠,缀以各种式样的银质头饰和彩珠,喜庆节日穿在身上,满身华丽,美不胜收,形成一道特有的民族风景线。男人的衣服相对来说要简单得多,而且大多数已经汉化。
哈尼族服饰
哈尼族的服饰,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
红河县部分地区叶车妇女的服饰独具特色。妇女头戴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后面一截燕尾边沿绣有精美的花纹;上着靛青色对襟短袖宽口土布衣,无领无扣,用10余厘米宽的五彩腰带围腰;下穿紧身超短裤,视短裤紧勒至现出臀部原形为美,短裤以下全部裸露。直至不久前,不管夏日寒冬,她们都凭此打扮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被称作“拉八”的短裤,深为少女喜爱。她们自裁自缝,穿时裤口紧贴大腿一层层向臀部上卷并向内别,最后短裤绉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
叶车女子向以多衣为荣,因为它表示家庭富裕又显得好看。上衣分外衣、衬衣、内衣三种,通常在内衣下摆处加数道青蓝色假边,显得鳞次栉比,令人目眩。不过,到了年节喜庆之日,姑娘们就真的多衣了:七件外衣、七件衬衣、一件内衣。同时,手戴银手镯,胸前挂一对银链,腰的两侧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叮当作响,显得多姿健美。
这种古朴奇特的装束来源于它的历史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叶车人由昆明附近南迁时,被强族围困,为求生存,他们将男子用锅灰抹黑面部,女子则改穿短衣裤,分多路出击,突围终于成功,最后迁入今滇南各地定居。为了纪念这次突围,叶车妇女便将那时的穿着沿袭下来了。
哈尼人住的蘑菇房
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一(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乡壮景。
[编辑本段]风俗习惯
哈尼族葬礼
在哈尼族的人生礼仪中,葬礼是最为隆重的,哈尼族认为:“人生在世一辈子,死在阴间得永生”。因此,死仅仅是跨向另一世界的门槛,人的灵魂永不灭,因而要举行盛大的葬礼。
哈尼族葬礼中一般都有吃临终饭、续气、鸣枪宣告、易床、停尸、净身穿寿服、钉棺等一系列仪式。其中哭唱挽歌是最重要的部分,它贯穿了丧葬活动的始终。对挽歌唱词掌握得多寡深浅,无形中也成了衡量哈尼女子是否聪颖能干的尺度之一。姑娘**一遇丧事,便群起聚集丧家,实地摹仿学习。因而整个场面,真假哭声混杂而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然而一曲丧家哀歌唱下,也足以让每个听者潸然泪下。
出殡前两天,丧家要请有名的摩匹(祭司)给死者念育“指路经”和家谱,眼睛半睁半闭,手拿一把竹筒,每念完一段,竹筒便在地上“咚、咚、咚”敲击几下。归途中还须知道祖先名字,故摩匹也要不断念诵家谱,这样,死者才会顺利得到祖先承认。
哈尼族葬礼中还有最引人注目的盛大仪式“莫搓搓”,一般都是为正常死亡的高寿男女举行的。出殡前夜,青年男女在丧家附年燃起箐火,敲锣打鼓。年轻人眉目传情,歌声舞影,通宵达旦。哈尼山寨平时严禁有关性内容的玩笑在异性或亲戚面前出现,然而,在“莫搓搓”之夜,完全代之以生死融、哀乐共有的景象,而这恰恰体现了哈尼族的人生理念:死,意味着生,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个人躯体的死亡和消失,不应成为民族群体衰落中喻示,而应当成为这个民族嬉体永生与和繁荣的契机。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问候: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蒙古族是炎黄子孙吗
不是,炎帝和黄帝是指的汉族
好象蒙古族的祖先是犬戎啊!
蒙古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当时都是敌对方,这个“犬戎”的“犬”字带有汉族特点的强烈的侮辱性,而且说戎狄是“豺狼”也准确地指出了犬戎或戎狄族的狼性格。至春秋初期,犬戎又成为秦国的强敌。后来犬戎的一支北迁到蒙古草原,成为蒙古草原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研究中国的游牧民族、游牧精神和游牧民族的图腾,也必须从古匈奴荤粥和犬戎开始。
根据文献记载,犬戎族就是自称自己的祖先是二白犬,并以白犬为图腾的西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属于西羌族,是炎黄族先祖的近亲。早在炎黄时期,犬戎族就是炎黄族的劲敌。《后汉书》就有记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高辛氏就是黄帝的曾孙,尧帝的父亲。
那么到底哪些民族才是炎黄子孙呢
只有汉族
古老的蒙古民族,以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彪炳于史册的文化与游牧文明。他们世代植根于蒙古高原这一广袤大地,以“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的方式生存繁衍着。从远古至近代蒙古族都是以畜牧经济为主体的,并以独特的生存方式创造了游牧民族独特的文化:一个“综合着文学艺术、饮食服饰、天文历法、建筑医药、民间工艺、节日习俗等等这个民族所积累起来的全部群体性质的文化”。它似一条脉脉清流哺育着生生不息的蒙古族人民,又似一面镜子,透视出蒙古民族强悍雄浑的勃勃英姿。因而,研究蒙古民族的民情风俗,总结和概括蒙古族传统文化,研究其珍贵的精神财富,探求其文化观念与根脉,成为研究者的重要课题。鉴于此,学术界和民间社会团体对蒙古族民俗研究倾注了相当的心血,但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绝非易事。该课题对研究者的毅力和素养都是一个挑战。本书作者以极大的勇气,数年尽责守土,倾用了持久的潜心之功,对散在的大量的风俗资料进行了基础性的梳理和钩沉,抓住了蒙古族民俗的内在结构和思想内核,精练出长达27万字的著述,彰显出作者勇辟新径和爬梳文献的功力。
评价该著作及其价值,首先遇到一个问题,即是何谓“风情”?简而言之就是民俗风情之义,对此中外典籍史书屡有阐述,我们以《汉书·地理志》为例:“凡民禀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用现代观念意识来解释,即为“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俗叫做‘俗’。”故今人将民间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婚丧嫁娶、宗教节日、体育卫生、民歌谚语、民间故事及其它带有民间色彩的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都包括在每一个民族的“风情”范畴之内。《蒙古族民俗文化》作者对此的认同,不仅体现于本民族外在生存形式和“能歌善舞”、“骑马射箭摔跤”等可视表象的表达,而且锐意创新,以极强胆识超越于此,从蒙古民族的生活习俗中提炼其精华,力求展现蒙古民族坚韧守信、质朴务实和英雄主义的基本精神以及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具体而言,笔者认为该著述有以下几方面可圈可点:
首先,研究视野颇为开阔。以往文献中对蒙古族风俗的描述,大都不注意剖析民俗形成的文化背景,近年民俗学界后来学人,也大都习惯于沿着传统的行为惯性就直走下去,多专注于民俗事象的形态层面,极少跳出“资料再述”的框囿,很少将感性的风俗事象提升至意义的层面,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审视与剖析。《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作者在这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其学术自觉与视野拓新主要体现在:突破了以往重风俗描述而忽略民俗赖以存活的环境、演变轨迹与特征探究的传统研究范式。其中,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蒙古族的自然生态观,即游牧族群顺从“长生天”的可持续生存模式。作者认为,蒙古民族这一生产方式与文明的内在价值较之其它民族并无先进与落后之分,但在当今世界生态观深人人心之时,游牧文明和蒙古族古老生产方式之精华必将重新影响人类。
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蒙古族的了解还很不够。一提到内蒙古地区,人们只想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场面,忽视了蒙古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发明创造。《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作者意识到这一痼疾,认为研究蒙古族民情风俗的意义不在其本身,而应考虑到蒙古民族多地域多层次的文化存在。因此,作者在著述中增添了蒙古民族历史、经济、文化等内容,为理解其民情风俗提供了大背景,致使整个蒙古民族的风俗及来龙去脉更加完整而系统化。“神灵世界的风波”一章,闪存着远古社会神灵的风波,原始萨满教的痕迹,又有现代佛教的遗存与鲜为人知的傩文化朦胧。记述了各个宗教之间的彼此协调融合,阐述了蒙古民族归纳各宗教思想精华并运,用于日常生活遂成民情风俗的渊源,提示读者注意到其他文化因子对蒙古民族风俗文化变迁的种种影响及不同风俗文化之间的有效互动。
其次,具有现代著述的结构意识。《蒙古族民俗文化》对蒙古族民情风俗的构架与流变的表述清晰,折射出本书作者所具备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学术素养。该著广泛吸收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以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研究视角和蒙古族固有的文化特点,按其民俗事象的性质布局各章节,以此作为考察民族文化的契机,分析其文化观念和精神功能。专题分类的论述方法的好处在于脉络清晰,但是,作为一个文化体系,各章或各部分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本身是一个水乳交融的整体,因此,作者在每一专题的后面都做出了一定分析,疏通了蒙古民族优秀文化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简单讲,本专著不是对所有风俗泛泛记叙,而是对有风趣、有特点的民俗事象进行特写;它不是对所有的风情项项说明,而是对那些具有鲜明蒙古文化特征的民俗加以适当的考证;它不是对同一风情的多种现象进行罗列,而是对那些同属同类但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民俗进行重组比较,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学术性。本书各章节实质都是围绕三个方面阐述:一是民情风俗的来源;二是内容与表现;三是风情民俗的具体特点。
蒙古族的民风民俗有以下几方面:
一,崇拜天地
蒙古崇拜天地族对天地十分崇拜,喻天地为父母。以为天是伟大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支配着世间的一切。大地哺育万物,是万物生长之源。
因此,在一些重大活动乃至日常生活中,对天地很崇敬,如熬好奶子,首先向天地泼洒敬祭;喝酒时,用无名指蘸酒,朝天地弹洒后,才能自饮;吃咒发誓时,向天地表明心意等等。如遇干旱无雨或人畜疾病流行,要祭祀天地,请求天地保佑,开恩赐福。
二,火神祟拜
火有神灵的概念存在于蒙古族中,他们以为火有驱逐邪恶之功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传统观念里,它也是一家之主——灶神的化身,主一家之兴衰。
平时在饮酒或吃肉时,向火中点撒一些,以敬火神。过年时专门设供品敬祭。分家另过的夫妻回父母家时,妻子首先向灶神叩拜。禁忌往火里倒水、用刀子等尖硬物捅火。
三,拜神佛
蒙古族是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对宗教领袖和活佛,特别尊敬和崇拜。老人们认为人间最伟大、最值得尊敬的人,便是宗教领袖和活佛;活佛天生就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知识、出众的才华,知道现在,还能知道过去和未来,是人间最万能的人。
如果平民能受到他们的摩顶,就会得到幸福和平安。因此,老人们克服一切困难到活佛所住的地方顶礼膜拜,向佛爷虔诚地敬献出一切珍贵的东西。
四,做客忌
牧民虽好客,但做客忌讳亦多。客人进蒙古包时,切忌挽着袖子,或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将鞭子放在门右,且要立放。进包后,忌坐佛龛前面,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而受主人冷待。
五,忌蹬门槛
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时,忌蹬踩门槛。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也有与此类似的禁忌。古代,如有人误踏蒙古大汗宫帐的门槛,无论是谁,必被立即处死。此禁忌风俗沿袭至今。
六,忌摸头
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抚摸小孩的头部,认为生人手不洁,摸了孩子头部,会有害于孩子的健康发育。
七,忌打狗
到牧民家做客,切忌打骂主人家的狗,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主人极大的不尊重。俗话说“打狗看主”,看在主人的面子上,千万不要打骂主人的狗。骑马到牧民家做客,一定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来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被狗扑咬而发生宾主俱不愉快的事情。
中国网-蒙古族日常生活八忌
中国网-蒙古族人的信仰习俗
我也姓余,我们曾祖直接是原四川省重庆市江津县杜市区红旗组搬到贵州开阳县宅吉乡的,我父亲说我们最准确的字辈是二十个转宗字辈:进、德、也、文、忠、学、正、绍、先,从、事、代、天、家、庆、石、开丶碧、有、红,供你参考。
简介 Top of Page 我国蒙古族有4807万多人。他们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少数聚居或散居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甘肃、宁夏、河南、河北、北京等北方地区,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等地也有少量的蒙古族居住。“蒙古”,是蒙古人的自称。其意为“永恒之火”。 蒙古族有一个特点,就是离不开马。他们的祖先曾骑着马四处征战,创造了英雄的业绩。他们劳动生产离不开马,行路离不开马,就连吃、住、娱乐都离不开马。蒙古族盛行的体育运动之一是赛马,歌唱的是骏马,跳的舞是《牧马舞》、《马刀舞》,连最有名的乐器也叫马头琴。因此,人们把蒙古族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 蒙古族 历史 Top of Page 蒙古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那时只是蒙古众多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这个部落的发祥地在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以后逐渐西移。各部落之间竞相掠夺人口、牲畜和财富,形成了无休止的部落战争。1206年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族各部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元朝,还不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活动,扩大其疆域。自元代以来,蒙古族人民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天文历算、文化艺术、医学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蒙古族 音乐 Top of Page 蒙 古 族 约 有 三 百 四 十 一 万 一 千 多 人 口 , 是 具 有 悠 久 历 史 的 民 族 之 一 , 主 要 分 布 在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 其 余 分 布 在 辽 宁 , 青 海 , 吉 林 等 省 , 蒙 古 有 自 己 的 语 言 和 文 字 , 他 们 信 仰 萨 满 教 和 喇 嘛 教 。 内 蒙 古 素 有 『 诗 歌 民 族 』 之 称 , 高 亢 , 明 亮 , 粗 犷 的 牧 歌 是 他 们 独 特 的 风 格, 乐 曲 中 如 歌 委婉 的 旋 律 , 把 人 们 带 到 了 美 丽 的 草 原 , 倾 听 牧民 们 扣 人 心 弦 的 马 头 琴 演 奏 。 蒙古族 礼仪 Top of Page 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蒙古族自古以来从事狩猎和畜牧业,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高兴地请客人喝马奶酒。 有些地区用手抓肉招待客人时,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般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著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2007-01-02 00:17:45 补充: 服饰 Top of Page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现在,每逢庆、 才着装。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岔,领子较高,大襟右钉扣。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穿蒙古袍必备腰带、礼帽和马靴。这样男子汉显出强悍潇洒;女子则显身躯的苗条、矫健。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观别致、柔软轻便;皮靴,挺括光洁,结实耐穿。骑马时可以保踝、御寒;坠马时自然脱靴,可以保证人身安全 2007-01-02 00:19:44 补充: 内蒙古地区的牧民还都保留着传统的蒙古族服饰。 饮食 Top of Page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2007-01-02 00:20:16 补充: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 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2007-01-02 00:20:39 补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奶皮子;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苏饼;烘干大米饭。 2007-01-02 00:21:16 补充: 习俗 Top of Page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蒙古族 宗教 Top of Page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
自问自答者子户资料 人妖monte8882002 人妖lourdesangle9 人妖ladychristinavr 人妖yu lee lun pu ssy 人妖aquafittong 人妖vip会员 人妖lateperfit 一条问题要答2-3次,投自己3次票,copy一个别人的回答来答5-6条问题还要是错的,装女人,看5仔,只会答bra的问题,回去读幼稚园,品德水平有待改善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它有关蒙古民族的知识巴 音 布 鲁 克 草 原 位 于 巴 音 郭 楞 蒙 古 自 治 州 , 天 山 腹 地 和 静 县 西 北 , 由 大 小 珠 勒 图 斯 两 个 高 位 山 间 盆 地 和 山 区 丘 陵 草 场 组 成 , 是 源 远 流 长 的 开 都 河 的 发 源 地 。 总 面 积 23 万 平 方 公 里 , 海 拔 2000 - 2500 米 , 是 中 国 第 二 大 草 原 。 巴 音 布 鲁 克 蒙 古 语 意 为 富 饶 的 泉 水 。 这 里 幅 员 辽 阔 , 地 势 平 坦 , 水 草 丰 美 , 一 望 无 际 碧 绿 的 大 草 原 , 哺 育 60 多 万 头 牛 羊 ,是 新 疆 的 牧 业 基 地 之 一 。 每 到 仲 夏 季 节 , 草 原 上 鲜 花 盛 开 , 争 奇 斗 艳 , 雪 莲 花 般 的 蒙 古 包 坐 落 其 间 , 羊 群 像 白 云 游 荡 。 在 巴 音 布 鲁 克 草 原 中 心 地 带 的 巴 音 乌 鲁 乡 以 北 2 公 里 处 , 有 一 条 东 西 长 30 公 里 、 南 北 宽 10 公 里 的 高 山 湖 泊 , 海 拔 2500 - 3000 米 , 湖 水 清 澈 见 底 , 水 中 生 长 著 大 量 水 生 植 物 , 四 周 群 山 环 抱 , 绿 草 如 茵 。 每 逢 春 末 夏 初 , 冰 雪 消 融 , 旅 居 远 方 诸 国 的 天 鹅 和 雁 鸥 , 成 群 结 队 地 飞 到 这 里 筑 巢 、 换 羽 、 求 偶 、 生 儿 育 女 、 栖 息 繁 衍 。 因 此 天 鹅 湖 鸟 类 资 源 十 分 丰 富 , 水 禽 种 类 多 、 数 量 大 。 天 鹅 湖 风 景 区 居 住 了 蒙 古 族 牧 民 , 他 们 主 要 靠 畜 牧 业 维 生 。 在 有 限 的 资 源 下 , 他 们 都 是 利 用 马 、 牛 粪 作 日 常 之 燃 料。 蒙古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 中国的一部分蒙古族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传统的节庆里,蒙古族群众仍然喜欢穿上民族服装,参加骑马、射箭、摔交等体育竞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马头琴,跳传统民族舞蹈,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把羊肉待客等等。即使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蒙古族也很注意使现代化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例如北方城市姑娘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传统蒙古袍的古朴特点,又洋溢着现代化的华美气息。北疆城市公共建筑上的蒙古包造型装饰和大型彩绘奔马图及奔马雕塑,鲜明地表现草原文化的风格。 明朝时东、西蒙古分称为鞑靼和瓦剌。烤全羊 |烤羊腿 | 烤羊尾 | 诈马宴 | 羊肉串 | 扒羊肉 | 涮羊肉 炒米 | 奶皮 | 奶酪 | 黄油 | 奶渣 | 酸牛(马)奶 | 奶油 | 白奶豆腐 | 马奶酒 | 手扒肉 |羊肉锅子羊尾膘脂、鸡蛋清、果脯、白糖手扒羊肉 他们认为牛和羊吃著草原上的五香草,调味齐全,只要掌握清煮技术,就能做出美味爽口的肉来。手扒肉是手扒著吃,不用其他食具。但按照鄂尔多 斯蒙古族习俗,吃手扒肉有一定的规矩,较多见的就是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肉进餐。牛肉则用一只脊椎骨肉配半截肋及小段肥肠敬客。小孩子不能吃羊、牛骨髓、尾巴肉等。 据传,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 在成吉思汗东征西伐期间,掌管伙食的官员,为了缩短成吉思 汗的吃饭时间,以便让他稍事休息,并未征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 成吉思汗经常吃的烤整羊,改为切块烧烤了。 他们认为牛和羊吃著草原上的五香草,调味齐全,只要掌握清煮技术,就能做出美味爽口的肉来。手诈马宴是蒙古族特有的庆典宴飨整牛席或整羊席。诈马,蒙语是指退掉毛的整畜,意思是把牛、羊家畜宰杀后,用热水退毛,去掉内脏,烤制或煮制上席。 诈马宴始于元代。这一古朴的分食整牛整羊的民俗,由圣主诺颜秉政发展为奢华的宫廷宴。如今,宫廷诈马宴已绝迹,烤全牛也已失传。 1991年 8月,伊 克昭盟在筹备那达慕 大会成吉思汗陵分会时,有关人员查阅了《蒙古食谱》、《蒙古风俗录》等大量资料,并进行了试验,恢复了烤全牛诈马宴 蒙古民族服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蒙古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经验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吸收兄弟民族服饰之精华,逐步完善和丰富自己传统服饰的服饰种类,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6060202329
蒙古族——“游牧民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于新疆、辽宁、黑龙江、甘肃、青海等省区,少数散居和小聚居于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称“查干一得”,意为“白食”;“乌兰以德”即“红食”
蒙古族早期萨满教,元朝以后改信喇嘛教格鲁派(黄教)。
服饰大体上可以分为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四个主要部分。
民居:蒙古包
服饰:长袍、必备腰带
习俗:长调民歌、马头琴音乐、那达慕、祭敖包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以能歌善舞、喜摔跤、赛马、射箭,表现了游牧民族的特色。
2005年,中国与蒙古联合申报的“蒙古长调”已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饮食大致分三类:粮食、奶食和肉食。(“白食”、“红食”),热情好客,常用手抓羊肉和清水煮全羊款待宾朋。粮食中最有特色的食品是炒米。
传统节日有白节(春节)、祭敖包、“那达慕”(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长调民歌还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名录)等。“那达慕”是蒙古语音译,意为“游戏”或“娱乐”,流行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蒙古族聚居地区。一年一次,每次一至数日,多在夏秋(夏历七八月)牧闲、牲畜肥壮季节择日举行。那达慕大会早期只有赛马、摔跤、射箭,俗称“男子三项那达慕”,后渐有说书、歌舞、下棋等内容。除举行摔跤、赛马、射箭、投布鲁、套马、下蒙古象棋等民族传统项目外,有的地区还有田径、拔河及球类比赛,有**放映、文艺表演等。
禁忌:进入蒙古包、盘腿围坐、炉西客人不得随意坐;
主人敬的奶茶、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
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表示这家有产妇和病人,禁止入内;
忌食自死动物肉;
办丧事忌红色白色,办喜事忌黑色**。
哈尼族和蒙古族的相关资料
本文2023-09-23 03:34: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85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