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吴氏家谱字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20收藏

贵州吴氏家谱字辈,第1张

贵州毕节大方吴姓良弼—公荣枝字派为:良公番曰有,威作学国耀,尚善绍枝芳,世永贤儒起,

曾元培德昌 ,建政修齐道,崇文立本昂,育材承圣训,礼义广宣扬,恩周思显祖,明哲以书香,克孝传家久,宽厚惠泽长,年同尧舜时,应守可为纲,中心观必大,延龄益寿康,泰基谦山让,秦晋汉豫章,亮寅丕振宁,南华庆锦堂,云礽著绩伟,金鸾来凤翔,居庭松翠照,蓂秀继辉煌

贵州正安吴姓字派为:世传万古,严汉承宗,太廷忠兴,典型的有正安县市坪乡刀塘苗寨4000余人,全部为苗族吴姓。

贵州省都匀市基场乡山西移居部分字辈:顺启富发祥,文龙邦永进,得贤千万宝

扩展资料:

源流发展:

据考古及基因研究显示,中国人的姓氏起源是存在多地区多起源的趋势。全基因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远古时期中国人祖先沿着从南往北的路线迁徙,才形成了如今的人群。 

不过在文字资料的记述以及传说,中国人是从北往南迁徙而形成。在文字资料的记述以及传说上,与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吴姓的起源稍稍有点复杂,涉及炎帝、黄帝,还有少数民族。据说大致有5个起源。

-吴氏

安溪吴氏源远流长,历代编修的家谱、宗谱、族谱等保存着珍贵的家族史料,但以明清以后居多。 长坑三村吴氏族谱。现存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编修本与民国35年(1946年)编修本。其旧谱的字行为:

毓秀盛元宗,子孙克绍隆。丰功伟烈大,祖德永享扬。

固业开基广,仲恩垂裕长。云礽高隽发,奕世启文章。

民国35年(1946年),订立全族的讳、字行,从三十五世起启用:

讳行:钦汝材照圻,金淮植燿坤,铨渊桂灼圭。

字行:坊钢源椿熙,墉钧清椒煴,基钊济松煇。 祥华乡祥地村吴氏族谱,始修于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民国35年(1946年)先后重修,其昭穆如下:

三世起讳行:江奇宇增锡,添懋耿城铭,澄杨炜墀钦,汝材照圻金,淮植燿坤铨,渊桂灼圭。

一世起字行:宦怀东畿曰乃,子钟淑本烈,培鋐衍树勋,坊钢源椿熙,墉钧清椒煴,基钊济松煇。

十一世起号行:万世派昌盛,百代衍流芳,诗书绳祖德,礼仪昭宗功。 明天启元年(1621年)由吴道轩、吴心弁始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续修。咸丰十年

(1860年)三修,主要参加者为吴焕章、吴允嵩。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吴逢昌、吴宗岱主持四修。

八世起讳行:开景承延,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立志奋为,名振朝班。

九世起字行:公侯伯子男,君卿大夫士,丕谟钦厚烈,佑启我苗昆。 蓬莱镇福山村吴氏族谱,始修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修,仅有一本,约15万字。其字行为:

宾奕钟鼎,开耿承延,居仁由义,孝友睦姻,敬循懿训,世泽连绵,贞元旋转,裕后光前。 始修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嘉庆九年(1804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同治九年(1870年)、民国5年(1916年)五次续修。

字行为:建文开仕第,立礼兆祯祥。祖德光明远,孙谋翼燕长。 始修不详,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续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民国36年(1947年)两次再修。

字行:朱伯文克土锡,诗书立世端。 龙涓乡石塔村吴氏族谱。始修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由十二世孙吴显瑞作序。

讳行:孟仲叔孙季,运亨登国选。

字行:公侯伯子男,文炳振家声。 感德镇潘田村吴氏族谱。历史上曾多次编修,现存为1996年修纂本。昭穆:

内祖字行前五字为:维天敦培锡。

外祖字行前五字为:善仁丕培锡。

二十一世起字辈统一为:清树炳基遐,开派源流远,盛时颂瓞瓜。 首修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后三十年为一修,1995年再次续修。自十一世起讳行为:

祖宗世承,克振家声,文明日兴,光大朝廷,子孙茂盛,麟凤瑞徵。

石门通族字行原为:源棨火 鼎在,锺淳懋 火 享。培锡清树,炳基钜浩。

自十六世起重编昭穆:

字行:维天敦培锡,清树炳基遐,开派源流远,盛时颂瓞瓜。

讳行:克振家声,文明日兴,光大朝廷,子孙茂盛,麟凤瑞徵。

号行:亭,圃国园囿囗于,江淮河汉满。佳作仁似仙,珍珠珀琅。 清道光、光绪年间各修纂一次,最近一次修于1997年。其讳行为:

祖宗世承,克振家声,文明日兴,光大朝廷,子孙茂盛,麟凤瑞徵。 历代编修数次,现存为清宣统三年(1911年)编撰本,自八世起昭穆:

讳行:鸣钟洪懋焞,墀名淑植耀,培锡沃机炯。增鋐滋本焻,坚钰淯桢炜,基锟润柏煇。

字行:宪廷允式克,肇衍世侯卿,孝友成家道,子孙继泽长,济时饶俊彦,华国焕新章。 历朝均有编修,现无存。字辈为:

积建文中新,兆为国家瑞。公侯伯子男,卿夫奕世贵,

智仁信义礼,孝友兼睦渊,传芳有盖宝,日启自多贤。 感德尾厝吴氏族谱。编修于民国31年(1942年)。自二世起昭穆为:

简斯而泽,克振家声,文明日兴,元善安敦,本为秉性,懋昭大德,永裕长贻。 历朝多次与南安仑苍吴氏合修谱牒,最近一次编修于2003年。自吴启衷开基南安仑苍始字行:

启斋圣秉钦,于德景宗伯。

后世再以七言为律编写昭穆,具体如下:

榜名行:欣兹国运逢隆日,心慕云鹏崇笃实,涵养文章博雅时,联翩直上真超轶。

字 行:天子卿如侯爵位,禄丰职重名嘉瑞,分标等列任飞升,得志称为经济器。

考 号:自仕南崖潮海居,诒谋燕翼秩宗舒,箕裘克绍来程远,昭穆双清庆有余。

讳 行:世光祖武永传芳,基业敬承信彦通,惟冀孙曾敦道学,朝廷应举显明堂。

妣 行:安贞柔正德诚良,恬静温和性善藏,淑慎端庄容妙美,琼芝萱草兆呈祥。

女讳行:石韫渊怀宝俟开,青莹皎洁本胚胎,既全覆载钟英质,好贮瑶宫鉴化栽。 湖头前山吴氏族谱,清道光元年(1821年)修纂,自十世起字行为:

邦国文章重,卿侯礼乐华,宣尔子孙懋,永念孝思佳。 剑斗吴氏族谱。始修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崇祯三年(1630年)、清康熙二十一年

(1682年)、乾隆四年(1739年)、同治七年(1868年)、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32年(1943年)六次续修。1993年八修,共38卷。

其昭穆一至五世为:文仁义礼新。

六世起续编昭穆为:

讳行:承先要道忠和孝,启后良图读与耕。剑水文明欣大振,厚安德业卷长兴。

字行:时学如夫元若献,卿公侯辅世为家。田畴庭宇皆盈泰,顺则近光晋紫霞。 凤城东门外吴氏族谱。历史上共修纂六次,前五次均与晋江龟湖后垵祖地宗亲合修。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首修,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乾隆十年(1745年)、嘉庆十七年(1812年)、光绪七年(1881年)五次续修。

讳行:尚绳皇祖武,道义必恭遵,得遂青云志,荣华显子孙,笃睦垂其训,敦源绍乃曾。

字行:懋学朝天子,士彦为公卿,孝友宗世德,文章振家声,诗书应继起,谋烈显丕承。 凤城南街荣安堂吴氏族谱。编修于1997年,为该支派首次系统编纂,自十二世起字行沿用泉州黄龙通族64字行:

洪维我宗,生民自周,记序世家,端为之首,至德所贻,实庶且永,

代钟哲人,在君左右,允文亦武,亮节高风,辉煌典策,蔚焉国桢,

丕嗣徽音,望诸贤裔,凡亿孙曾,尚其懋哉。 编纂情况不明。昭穆:

讳行:继仸宗法公永文学兴元志朝诒茂燕美恢复祖武振传荣名

四世起字行:弘志试雅其奕代相承克绍芳声新建鸿基长发呈祥

吴 姓

一、寻根溯祖

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札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二、迁徙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

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郡望 延陵县: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 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 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扎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四、历史名人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

吴 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 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敬梓: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浚: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著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http://memnetorcom/wjx/frameaspid=457&name=吴%20%20%20%20%20%20%20%20

这是吴姓的起源,你说的家谱是你的祖辈定的小家谱,也就是说是你们这一个大家庭的家谱,并不是所有姓吴的都是这个家谱!

  黄香(18~106年)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为官的品位并不高,最高职务是魏郡太守,大约也就是一个四品官员。但他生命历程中有两个亮点:一是他9岁时,母亲去世,他对父亲格外孝敬,夏天他将床枕扇凉,冬天用身体把被褥温暖后,才让父亲安睡;二是他很小的时候,便广泛阅读儒家经典,精心钻研道德学术,能写文章,当时京师称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汉章帝还曾特许他到宫中藏书之所东观读书。孔子曾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尊敬长辈,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黄香的这种品行正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旧传元代郭守正挑选了历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辑成《二十四孝子》一书,作为做人的楷模,黄香名列其中。子黄琼曾孙黄琬相继拜相黄香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黄氏史料

  1、出自嬴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6、黄渊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

  [编辑本段]六、黄姓迁徙

  1、黄姓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流徙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2、黄国人的迁徙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据说就是因黄国江夏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 (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赠太尉孝子黄香及子宰相黄琼与曾孙太尉黄琬都世居江夏,中华黄氏第一状元黄凤麟,也出在江夏郡黄州,故其天下黄姓共以“江夏”为郡号。

  3、两汉到两晋的迁徙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黄氏也是从晋代开始大批人居福建。《闽书》载:“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动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据福建早期黄氏族谱记载,两晋之际,江夏黄氏族人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福州三山榴花洞,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侯官黄氏、莆田黄氏、军城黄氏和四安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4、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开漳州,中原58姓将官随其入籍漳州,漳州黄氏即为其中之一。台湾《江夏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记载:有名黄彦丰者,于晋永嘉年间(300年)八姓衣冠人闽居候官黄巷,垦荒致富,唐朝进士开国公谥忠义桂州刺史黄岸入莆,黄冲公长子;字宗极,又字魁杰,号彦忠,(674年农历正月5日-756年农历3月29日),唐朝秘书监,初居湖北黄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迁福建侯官县(今福州东街南后街)黄巷,最后迁入泉州郡莆阳县延寿里国欢院(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进士,历任弘文院编修,徐州牧,广西桂州刺史,陈十要道于唐玄宗,治为天下第一,755年归养。有惠政,封开国公,进升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为福建东南望族,其莆阳后裔十分显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则为状元者有10位:文状元者7位五代黄仁颖、宋代黄公度、黄定、黄由、黄朴,明代黄观、黄士俊;武状元者3位唐代黄仁泽、明代黄钺、清代黄仁勇;为榜眼者3位:宋代黄洽、黄艾、明代黄凤翔;为探花者3位:宋代黄桂、明代黄旸、清代黄叔琳。为宰相者10位:宋代黄镛、黄洽、黄祖舜,明代黄景昉、黄鸣俊、黄士俊、黄道周,清代黄机、黄锡衮、黄廷桂;配赵(封开国夫人),配邱(封吉国夫人);子三(黄谣、黄典、黄乐)其子孙蕃昌为闽中著姓大族。又有浯州牧马监陈渊,也在唐朝初期率许、蔡、张、黄等12姓入闽,复居福州黄巷。今广东南雄黄氏,多为这支入闽后徙莆田始祖封开国公桂州刺史谥忠义黄岸次子黄典的后代。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兄弟人据八闽,中原黄姓特别是固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如宋人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再如黄振龙,“九世祖黄碣(新唐书、十国春秋有传)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

  5、宋元时期的迁徙

  黄姓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据《黄氏渊源》载,宋代,军城黄氏初祖黄中庸其先江夏人也,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其玄孙翰林院馆阁校勘黄安石重修《江夏军城黄氏家谱》,呈奏皇帝,得到了“军城黄氏,忠孝两全(唐忠臣黄碣宋孝子黄廓),江夏无双,四代联登,簪缨世济,积学多才”的御批。宋代还有莆阳黄巷迁潮始祖黄詹(一名黄汝詹),子孙散处广东各地,居潮州者为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① 金华黄氏:始祖是黄香裔孙黄苾。自江夏迁婺(金华府)之浦阳(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 黄苾,是东晋时人,黄香的第十代孙。最初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县)做官,后来升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按察,故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当时,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苾的才干,便招他为婿。后因金陵一带战乱频仍,黄苾夫妻便隐居于浦阳。以后子孙繁衍兴旺,成为东南大族浦阳黄氏。黄峭山名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据福建《麟峰黄氏家谱·旧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潮始人闽”。黄惟淡也于此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苎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迁居邵武,苎籍邵武平洒乡(今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② 客家黄氏 (属邵武分支)宁化客家黄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字惟枋,号从章。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氏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6、明清时期的迁徙

  ① 迁往台湾的黄姓: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早在明代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人台。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明朝天启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郑芝龙便舟载饥民数万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黄姓成员。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迁台黄氏,是明末南安人黄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湾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这以后,黄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断,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叶,便形成丁高潮。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人迁始祖。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还有金墩后裔新加坡已故总统黄金辉,金墩安平黄恩瑞曾孙菲律宾前总统办公厅主任、农业部长黄严辉。潘湖迁台湾淡水艋岬潘湖、台北龙山金湖(金墩潘湖之简称)种德堂大宗祠。光绪《临海黄氏家谱》(抄本)所载,福建泉州临海黄氏,在清乾隆年间便有人开始迁往台湾。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黄王艺,于雍正时游学台湾邦寮浪桥,后来就落籍台湾;第八代有黄佳和迁往基隆、黄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黄豆附徙台湾、黄牒居淡水、黄情迁鹿港;第十代有黄公体、黄蜂、黄熙等迁居台湾,台湾黄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黄姓 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越南 黄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 在历史上,还有一些黄姓中国人,由于政治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居越南。明亡后,许多黄姓遗民不甘事清,纷纷外逃避难,如清代金湖黄伯柳与黄进怀徙越南郡宅福逢埔安南郡金塔里。1679年,中国龙门副将黄进与总兵杨某等,率3000余众、战船50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们进入东浦(当时属柬埔寨)地区,清代金湖黄伯流徙柬埔寨高绵南荣城金塔大佛色里。从此,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东浦定居下来。当今,黄姓已繁衍成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的200余个姓氏中,黄姓是人口数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国。是中国黄姓移民较早、人数很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黄姓现有30余万,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有很大的影响。泰国黄姓华侨、华人,清代金湖黄高拱徙暹罗国即今泰国望国街不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还积极参加当地华侨华人的社会活动与社团组织。南洋。大约是在元朝末年,黄姓移居南洋。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今文莱)。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后来,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实即国王)。他去世后,葬在文莱,子孙世代留居于此,且极为显赫。黄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渤泥(即文莱)第二苏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为文莱国王。自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明代开始,迁徙南洋的黄姓大增,如金湖黄伯枰高升第六子配金陵宋氏徙居南京金陵府衙湖口黄宅子二长钟瑞徙缅甸次钟端分泰国文莱黄厝,公元19世纪,由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因而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黄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10万华人中,来自福建晋江、同安、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至今,菲律宾黄姓人口已发展到了5万余名。此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大量的黄姓华人华侨。近代以后,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黄姓华侨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移居欧美澳黄姓移居美洲的历史,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黄姓人数最多,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新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地,故称“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人数最多;1854年由广东兴宁华侨创建于三藩市(即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的宁阳会馆中,黄姓人数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姓宗亲人数仍然是最多的。

吴氏祠建在卓王山下南面,与陡山村的谢家垸毗邻,倒水河与陡山村隔山相望,其中有一条小溪正好在祠堂门口流过。

红安倒水河与麻城柏子山之畔的举水河之间(柏举即柏子山与举水河的合称),即是二千五百年前吴王阖闾携伍子胥孙武带三万军士与楚军相战的柏举之战的发生地。近年来,在举水河床上陆续被人们发现的石器、陶井、箭镞、青铜玺和大量古钱币,特别是在两河之间(举水、倒水)出土的一批批古代武士墓群,更能证明这里曾经发生过惨烈战争。

(总称为柏举之战的吴国破楚之战,经过吴国军队在汉水施诱敌之战、撤至柏举,爆发柏举之战、一举击溃楚军,之后是清发水追击战、雍澨败援战、入郢之战。经过这五次战斗,吴国军队终于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

吴氏祠原是红安八里湾镇陡山村吴姓人的家族宗祠,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物质遗产

据吴氏家谱记载,此祠始建于清乾隆廿八年(1763年),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现吴氏祠为光绪廿八年(1902年)新建,历时两年。

整个吴氏祠为砖木结构,共三幢,依次为观乐楼、正殿、寝殿。在观乐楼与正殿之间为前院,中有一棵两人合抱的桂花树,为清同治年间栽种,今已一百好几十年了,月桂飘香时,方圆十里都能闻到清香。

吴氏祠建造上的木雕艺术是弥足珍贵的,均为当年“黄孝帮”的杰作。

吴氏祠堂其建筑艺术,特别是雕刻艺术湖北罕见,被誉为古武汉的活化石和鄂东第一祠(祠堂有古代武汉的市景图浮雕)

吴氏祠门楼上“家承赐书”相传与朱元璋的关。1354年,朱元璋在陡山村附近遭到敌军突袭,逃亡中遇到吴家读书人吴琳(吴氏三世祖),吴让他藏到自家阴沟,并在阴沟入口处布上蜘蛛网,这样朱就躲过敌军搜捕。朱元璋在吴家暂时落脚时,一日雪后初霁,吴琳信口吟道:“雪压竹枝低,虽低不惹泥。”朱元璋忍不住接吟:“有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吴琳由此断定此人非等闲之辈,遂帮他收集散兵,重整旗鼓。朱元璋即位后,召吴琳入仕,官至吏部尚书。朱元璋还亲笔题写“开国天官里”的字样赐予吴琳,让他在家乡建立牌坊。

据传,抗战中,一群日军曾欲将此祠烧毁,当他们举着火把闯进祠中时,却被祠内的富丽堂皇震住了,纷纷熄灭火把,向吴氏祖宗牌位磕头。

黄氏各地字辈不一样,具体如下:

1、贵州毕节:正中大文明英贤定嗣生传家唯有道主德永华新。

2、海南琼崖:家敦孝友世守循良宏兹远谟载锡之光桂兰应瑞华萼呈祥子孙逢吉福禄永康。

3、浙江陡亹:积善允征祥百世应怀祖泽立心思济同一源共振家声。

4、广东龙川:日月天光德山河壮地基太平有意宝。

5、广东揭西:世永笃守祖宗成宪大纳国纪益振家声光昭显德荣耀千秋赞承至士于万斯年。

6、广东阳春:世启兰昂(炳)纪立纲举。

7、广西容县:文章政治昭家模昌荣永耀富贵长绵。

8、广西广州:公候卿上士爵位享荣华景瑞开龙运高明光裕时豪杰成周会宏昌世德家祥符登大庆嘉兆启元亨。

扩展资料

黄氏主要源流:

1、远祖可追溯到帝舜时代的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其后裔中有黄氏者,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

2、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少昊金天氏后裔台骀,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

-黄姓

陡山吴氏祠位于湖北省红安县陡山村村内的陡山吴氏祠是一座在建筑、木刻、陶塑、石雕等方面都很讲究做工,而且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的建筑。

这座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后来毁于火灾,陡山吴氏祠是光绪年间的重修的。到陡山吴氏祠旅游,你会看到这是一座三进式的建筑群,由牌楼、大厅、深院等建筑所组成,祠堂拥有占地面积3000平米,其中建筑面积就达到1410平米。

吴氏祠建筑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各种古建筑装饰工艺技法齐全,题材广泛,且制作精良,巧夺天工,是徽派古建筑艺术砖、石、木雕的宝贵遗产,曾历经战火的考验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其原貌基本得以保存。

1992年,经省人民政府核定,被公布为第三批“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湖北民间工艺宝库”的美誉。

扩展资料:

建筑组成:

牌楼

祠堂的牌楼是一座龙头鱼尾式的三层飞檐建筑,屋檐上还悬挂着铜铃,正中的匾额上书写着“吴氏祠”这三个大字。步入大院,大院中还有两株清同治年间种植的桂花树,仍然枝繁叶茂。

祠堂的观乐楼是一座两层木楼,其内的梁、柱、幅上都雕龙画凤,镌刻花鸟人物,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还有讲述大禹耕田、文王访贤、群英会、渔樵耕读等故事的绘画和雕塑。 

拜殿

陡山吴氏祠的拜殿是宗族议事之处,分为上殿和下殿,里面供着吴氏列祖列宗牌位。到陡山吴氏祠旅游,这座建筑到处有着雕刻,有着绘画,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中国传说中的珍奇异兽,神话故事。到陡山吴氏祠旅游是你不错的选择。 

戏台

吴氏祠前幢进深6米,分上下两层,明间上层向院内伸出,形成一面积约40平方米的戏台,戏台与两侧钟鼓室,后台连成一体,呈凸字形,由门道干墙和16根圆柱支撑。正中有屏风、旁开上、下场二门,戏台正上方有八角形藻井,彩绘“太极八卦”等图案。

其下檐正中豁出,镶“观乐楼”金字横匾。柱间有大枋、悬枋,大枋与悬枋间有券栅。戏楼正面与正殿相对,两侧有回廊,戏台配房与回廊有过道相通,回廊有台阶与正殿相连,中间形成院落。回廊上下两层,上层有栏杆,下层曾有鼓皮隔扇门。回廊既作通道,亦可作为看楼使用。

-陡山吴氏祠

清刻家谱一隅·康熙:休宁璜源吴氏族谱

分类:  清刻家谱一隅

清刻家谱一隅·康熙: ◎ 安徽 《 休宁璜源吴氏族谱 》

 励双杰

清康熙六十年刻本,吴铨主修,鉴台公下育德堂刊,三册全。

本谱卷首有吴铨于康熙五十七年秋月所撰的《续修谱启》,云:“……惟是延陵启望,古今不少变迁。即如石岭一支,溯分合已多世次,赖由先代,历有成编,顾自应其公修刊以来,历今百四十年矣;计从璜源祖启基至此,已承二十八传焉。所虞世远人遐,支分派紊,倘或欲亲仁杰,焉能即拒崇韬。匪直惊文献无徵,亦大惧圭璋有玷。昔先君子夙怀修辑,庭训常以为言,乃历岁年,未就编摩,晚节特深其虑。兹者铨幸,给归有暇,先志思酬,是用敬告宗贤,异秉椽笔,以各纪本牒,徧闻族哲,更按鳞图而愽访外支。撰述无取传疑,闻见务期徵信。共襄胜事,协效仝心。剞劂工资,窃原引为己任;缄縢藏本,还希出以共传。各勉仁孝之忱,自不虞乎后至;仝怀承启之原,宁不快夫速成也哉。谨启。”

之后即为同年秋月族众“再叔云龙、世勋、兄士贺、侄孙光裕”的《回启》:“容斋贤再侄先生道足经邦,才堪华国,曩者身膺民社,惠泽弘敷。今兹职列庙廊,经纶益展,固已人咸引领,允推克振乎箕裘;众共倾心,洵足流芳于奕叶矣。乃犹故园念切,一脉情慇,惟兹家谱之未修,恐致历传之失所,派来石岭,前此虽有成编,谱续南园,嗣后更无继志。幸公余之有暇,每忆庭训于昔年,思先志之是酬,爰兾功成于此日,咨询罔遗于近族,蒐罗且遍乎远支,审厥源流,务使有条不紊,严其支派,庶几开卷了然,是诚孝子之用心,抑亦仁人之盛举。龙等向亲光范,备悉悃诚,兹读诲言,更感情挚,自愧才拙,徒向往之有心;无如力绵,实赞襄之无术,惟兾百年旷典,一旦告成,表徃行于名流,金声掷地,裁新编于钜手,异彩开天,嫓美前贤,有光家乘,则桥梓济美,永著不朽之名,亦灵爽式凭,自邀无疆之福矣。谨此启复,无任颙恭。”

接下来又有康熙六十年八月吴铨《续修璜源族谱记略》:“……昔先大夫每阅旧谱,慨然虑是,而以有志未逮为憾。予小子志不敢忘用,是于告归之暇,启闻通族,商酌续修。幸宗贤皆有同心,遂于戊戍(‘戌’之误)秋设局于璜源之长庆堂,遵循旧谱,而推求之……举阅三载余始竣,遵旧谱例,编号分于各支,各房皆一本,更为自后绵绵瓜瓞之张本,而因记今此者之事略如此。”

是可推知吴铨为本谱之主修。

吴铨者,即苏州藏书世家“璜川吴氏”之发轫之始者。马杰《清代苏州的徽籍藏书世家》中说:“在这些居住于苏州的徽籍藏书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历经四代递藏,书香不绝的璜川吴氏。”郑伟章先生《文献家通考》载:“吴铨,字容斋,号璜川,生于徽州歙县之璜源,随其父侨居松江,老而自松江迁苏州渎川望信桥。生卒年未详,雍正时为江西吉安太守,归田后于木渎筑遂初园,因怀旧之思题题其藏书处曰璜川书屋。架上万卷,皆秘籍也。是时载酒问奇而来者,如惠栋辈,皆吴下知名士,遂以‘璜川吴氏’著名于时……当时璜川书屋有两书最为珍奇,一为北宋本《礼记》单疏足本,一为《前汉书》……卒后,《前汉书》以后归当道呈进,入《天禄琳琅书目》;《礼记》则归曲阜孔荭谷家,世遂不得复见。”

吴铨世系详“本编”卷六第“百三”叶:“诰封奉政大夫,讳铨,又名文祖,字绳其,号容斋,由国学生除授广西桂林府全州知州,调太平府养利州知州,覃恩诰封奉直大夫,内升顺天府治中,诰封奉政大夫,又升工部都水清吏司员外郎。生康熙壬子九月初六日,配山斗程云路公女,覃恩诰封宜人,生康熙甲寅八月二十八日,生子亿、仁、儒,女娇英,适苏州即用知县陈双南,闰英适金村候选州同知金声闻,止英字玉峰徐子桓,全英幼;侧室胡氏,生康熙壬戍(‘戌’之误)三月二十六日,生子仪、杰、份,女玉英;侧室程氏,生康熙壬申二月二十九日,生传、佐,女足英、定英。”

这里,不但可以补正《文献家通考》中吴铨的名、字等,连“生卒年未详”的生年,都可以补上,“生康熙壬子九月初六日”,即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阳节前三天。

马杰在《清代苏州的徽籍藏书世家》中又说:“吴铨有子二。长子吴用仪,号拙庵。其与江浙诸名士交往甚厚,流连觞咏,座无俗客。用仪亦嗜典籍,藏书在其父基础上‘复购书数万卷于其中,多宋元善本’,是璜川吴氏藏书第二代中的代表人物。此外,吴铨次子吴成佐,号懒庵,同样亦有藏书名。其孙吴志忠云:‘我祖懒庵先生重自搜罗,书楼三楹,环列四周’。其中亦不乏宋元佳椠。成佐藏书处曰乐意轩,藏书印有‘乐意轩吴氏藏书’等,并有《乐意轩书目》四卷。”

从吴铨的世系中可以看出,吴铨共有八子:成亿、成仪、成仁、成杰、成儒、成份、成伟、成佐,其中,亿、仁、儒、份、伟五子早殇。《清代苏州的徽籍藏书世家》说“吴铨有子二”,自然是不对的。说“长子吴用仪”(即成仪),因成亿早殇,把成仪早为长子,也说得过去。但“吴铨次子吴成佐”就不对了,照成仪的推算,最多也只能称之为“三子吴成佐”,因为在他的前面,还有一个吴成杰(已聘副总兵官维扬卓尔坛女)。

另外,说吴铨“生于徽州歙县之璜源,始随父迁居松江”,也不太正确,他的父亲吴中毅,字远公,卷七《列传事略·二十三世》中说:“赠奉直大夫讳中毅字远公,少随父国琏公桥寓上海之周浦。”可知始迁上海者是他的祖父吴国琏(又名同九,字君质),他的父亲中毅公少年时就跟着祖父到了上海。

吴用仪、吴成佐兄弟,《文献家通考》中均有条目,只是都云“生卒年仕履均不详”,这部《休宁璜源吴氏族谱》也可略为补阙。吴用仪,谱中作“吴成仪”,他们兄弟都是以“成”字排行:“成仪,名金,字景华,太学生,生康熙辛巳九月二十四日。”

吴成佐“字赞王,生康熙戊戌十一月二十三日。”

他们的父亲是本谱的主修,他们的生年,正确性自不容怀疑。

谱《凡例》云:“本族自尧公发下,其迁本郡各乡者,固宜收之不遗,但图系尽与世居璜源者共为一编,则繁多,而不便于观阅。今自瑀公以上至于得姓之始为前编,自瑀公以下世居璜源者为本编,以迁出传衍不替者为后编,间有迁出而易世,则返子孙仍世居本乡者,当与本乡一例为本编为是,说者或以为当与世居外乡者一例为后编,恐有乖于义例,且不免见非于公义也。其从戌者比迁出例。”

因为吴铨是主修,这一《凡例》,很有可能就是出自他本人之手,可见他到这修谱的时候,还并没有想到要在苏州长居,当然更不会想到“璜川吴氏”藏书能传四世之久,名扬四海。

看吴铨家族的世系,发现他们这一家子,跟同邑的山斗程氏可谓世代姻亲,他自己“配山斗程云路公女”;他的祖父国琏,“配山斗程继魁公女,讳宜贞”;父中毅,“女淑鸾(不知是吴铨之姐还是妹子)适山斗候选州同知程祗佩,淑霞适山斗候选州同知程吉士”;他的大哥吴文礼,“女瑞英(吴铨侄女)适山斗岁贡士候选知县程学乾”;吴文礼的三子成佩,“配山斗程公辅女”。在其它族裔中,与山斗程氏你嫁我娶,比比较是,可谓礼尚往来矣。今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均有明天启六年旧钞本《新安休宁山斗程氏本枝续谱》收藏,曾编入于2002年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早期稀见家谱丛刊》中。

从这里,另可发现一个问题,即女性名字入谱。现在一些专家、媒体,把新修谱中女性入谱,当作了不得的革旧创新的大事来炒作,其实,在徽州,女性名字入谱是很普通的事,我在明成化年间的徽州家谱中,也有发现,根本算不了什么。

谱中有明万历六年《明南园公修璜源吴氏族谱序》,云:“按,璜源吴氏谱,乾祐三年判丞公尧始迁自石岭,其谱凡三修,经今一百三十年余”;又万历七年《南园公谱序》:“吾璜源吴氏族谱,自始祖而下,至八世曰三友公,始编之,至十一世曰珏公,及正统间诸公各继修之,然皆止于家藏而未刊行于族也。”可知在万历本之前曾有三次纂修,但未梓行,均为草谱,到万历七年时始雕版印刷,今国家图书馆藏一部,为全一册。此康熙六十年本为五修,上海图书馆藏相同版本一部,亦为三册。

吴铨以一个学人、藏书家的眼光,亲自所修的家谱,质量肯定是极佳的,无论是用纸还是用墨,以及刻功、资料的取舍,无一不是上上之选,三百年后的今天,仍能闻到那股幽幽的徽墨清香,说一句心旷神怡,毫不过分。

贵州吴氏家谱字辈

贵州毕节大方吴姓良弼—公荣枝字派为:良公番曰有,威作学国耀,尚善绍枝芳,世永贤儒起,曾元培德昌 ,建政修齐道,崇文立本昂,育材承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