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的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1收藏

江苏徐州的历史,第1张

  1徐州历史:

  徐州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

  楚汉时,西楚霸王都彭城。西汉设彭城郡,东汉设彭城国、都彭城。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为节度使驻地。

  五代时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领7县。

  宋元两朝都置徐州,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

  明初徐州曾直隶京师,后属南京。

  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雍正末年升为徐州府,辖领1州7县。

  民国初,府废,徐州府地附郭铜山县,后曾设徐海道,治所在铜山(徐州)。

  日伪时由铜山县析置徐州市,曾为伪淮海省省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属江苏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留徐州市,初为山东省辖市,后划回江苏省,并同时成立徐州专区,驻徐州市,辖11县市。此后,徐州市和徐州专区并存,不同时期辖属有所变化。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徐州专区,将所辖6县划归徐州市。徐州市现辖5区6县(市)。

  徐州古称彭城,已有6000年灿烂文化。帝尧时建大彭氏国。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两汉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的汉墓、汉俑、汉画像石并称“汉代三绝”。两汉彩绘兵马俑,是继咸阳和西安兵马俑之后的第三批重要发现。为开发利用汉文化资源,组织成立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筹建修复了北洞山汉墓、龟山汉墓、白集汉墓、狮子山楚王陵、汉兵马俑博物馆、汉画像石艺术馆等一系列重要文物景点。

  徐州还是南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乡,唐代白居易,宋代苏东坡、文天祥,清代方孝儒、潘季驯,当代国画大师李可染和著名音乐家马可都曾在徐州任职或生活过。

  徐州交通发达,基础设施较完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境内公路四通八达,有国道5条,省道20条,正在建设中的京沪、霍连高速公路通过徐州。京杭运河穿境而过,沿岸建有四个内河大港。

  徐州市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域内除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岗外,大部皆为平原。丘陵海拨一般在00-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积约占全市94%。丘陵山地分两大群,一群分布于市域中部,山体高低不一,其中贾汪区中部的大洞山为全市最高峰 ,海拔361米;另一群分布于市域东部,最高点为新沂市北部的马陵山,海拔1229米。平原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平均坡度1/7000--1/8000,平原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0%,海拨一般在30-50米之间。

  徐州市地处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诸水的下游,以黄河故道为分水岭,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安河水系。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沼、水库星罗棋布,废黄河斜穿东西,京杭大运河横贯南北,东有沂、沭诸水及骆马湖,西有夏兴、大沙河及微山湖。

  拥有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84座,总库容331亿立方米,以及众多的桥、函、渠、闸等水利设施,初步形成具有防洪、灌溉、航运、水产等多功能的河、湖、渠、库相连的水网系统。

  徐州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由于东西狭长,受海洋影响程度有差异,东部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西部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年气温14℃,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霜、冻、冰雹等。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2与徐州有关的历史名人

  "徐州十大历史名人"评选揭晓 (附名单)

  徐州日前评选出了十位历史名人。他们(以时代先后为序)是:彭祖(尧舜

  )、徐偃王(西周)、项羽(秦末)、刘邦(西汉)、解忧公主(西汉)、张道

  陵(东汉)、刘裕(南朝)、李煜(南唐)、李蟠(清)、李可染(现代)。

  由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中国电信徐州分公司全程冠名

  ,铜山县张集镇政府、徐州迅达车辆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电信天翼3G杯“徐州十

  大历史名人”评选活动,自8月3日启动以来,经过媒体宣传、读者推选、专家学

  者的反复论证,适当考虑到入选名人朝代和角色的分布、历史成就与贡献等因素

  ,最终确定了徐州十大历史名人。

  相关链接

  1彭祖

  彭祖,姓篯名铿。颛顼玄孙,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767岁(一说800余岁)。事

  见《神仙传》及《列仙传》。旧时因以彭祖为长寿的象征。又据《楚辞·天问》

  :“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王逸注谓彭祖善调雉羹以事帝尧,

  得到帝尧赏识,受封于大彭(今铜山县境内)建国,始称彭祖。彭祖的主要业绩

  是:一建立大彭氏国,由大彭氏国扩展延续继而开始谱写徐州(彭城)的建城历

  史(公元前586年);二是开创了华夏饮食文化,亲烹“雉羹”;三为教民以“术

  ”养身。彭祖功业遗产,成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2徐偃王

  徐偃王,名诞。西周时徐戎的首领。统辖今淮、泗一带。《后汉书·东夷传》称

  :“地方五百里”,向他朝贡的“三十有六国”。曾联合九夷伐周。穆王因其势

  大,承认其为东方霸主。后为楚所败。在战争与和平之间选择了仁义避战。其事

  载《竹书纪年》、《后汉书》、《尸子》、《博物志》、《路史》诸书。《博物

  志》谓:“徐君宫人有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孤独母有犬鹄苍,猎于

  水滨,得所弃卵,衔以来归。孤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孵成儿。生时正偃,故

  以为名。”徐偃王僭越“伯”位而称“王”之后,实质上即是与周王(天子)分

  庭抗礼。作为“徐文化”的代表人物,徐偃王当之无愧是徐州文明史的奠基人、

  开拓者和领袖人物。

  3项羽

  项羽 (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名籍,字羽。祖籍下相(今江苏宿

  迁)。楚将项燕之后。少时有大志。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

  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楚怀王任宋义为上将军,

  羽为次将,率军往救。宋义到安阳(今属河南)逗留不进,他杀死宋义,亲率兵

  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大封诸侯

  王,定都彭城,为家乡添上一笔浓墨重彩。楚汉战争中,为刘邦击败。最后从垓

  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于乌江自刎。人称项羽是

  一位“失败”的英雄。

  4刘邦

  汉高祖刘邦(前256或前247—前195),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字季,沛县(

  今属江苏)人。曾任泗水亭长。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他起兵称沛公,初属项梁

  。乘项羽与秦军主力在巨鹿决战,率军入关。前206年,攻占咸阳,推翻秦朝统治

  ,约法三章,废除严刑苛法,得到秦人拥护。同年,项羽入关,大封诸侯王,他

  被封为汉王,占有巴蜀、汉中之地。不久,即与项羽展开长达五年的战争。前202

  年,战胜项羽,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在位期间,继承秦制,实行中

  央集权制度。先后灭异姓诸侯王,迁六国旧贵族和地方豪强到关中,以加强控制

  ;实行重本抑末政策;制定《汉律》九章。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中

  央集权的巩固。

  5解忧

  解忧(前120—前49),即刘解忧,西汉楚王戊之孙女。建元三年(前138年),

  为对付匈奴,武帝决定联络西域大月氏和乌孙。乌孙位于匈奴右侧,有骑兵18万

  。太初中(前104-前101)汉“复以楚王戊孙解忧为公主”嫁乌孙王。王死,从乌

  孙俗,嫁肥王,后又嫁狂王。匈奴发兵讨乌孙。解忧请汉支援。汉发兵15万,五

  道并出,与乌孙兵两面夹击,大获全胜。乌孙有倒向匈奴迹象,解忧一面要汉出

  兵15万至敦煌,呈准备出击之势;另一方面派侍者冯嫽持汉节作其使,行赏赐于

  西域各地,说动新乌孙王愿意降汉。后,解忧所生之子继乌孙王位,“众心皆附

  ”。解忧70岁时,携乌孙3人返回京师,后二年死。

  6张道陵

  张道陵(34—156),原名张陵,字辅汉,因其创立的“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

  ”,故又被人称为“张天师”。汉代沛国丰邑(今徐州丰县)人,传为汉初功臣

  张良后裔。张道陵少年熟读《老子》及河图洛书,后入太学,研读儒家五经,举

  为“贤良方正极谏科”,东汉明帝时出任巴郡江州令。因悟沉浮仕途无益年命之

  理,便辞官隐居洛阳北邙山,修长生之道。朝廷数次征召,皆不从。顺帝时(125

  —144)携弟子入蜀,居鹤鸣山修道。精研炼丹术,造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三

  天法师正一真人”,创立“五斗米教”,此即道教正源。张道陵“白日飞升”后

  ,其子孙世代相传,道教教主皆以“天师”相称。丰县阿房村为张道陵故里,有

  古碑记其事。

  7刘裕

  刘裕(363—422),即宋武帝。南朝宋的建立者。公元420—422年在位。字德舆

  ,小字寄奴,彭城人,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幼年贫穷,后为东晋北府兵将

  领。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击败桓玄,掌握东晋大权。官至相国,封宋王。元

  熙二年(420年),代晋称帝,国号宋。手握东晋军事大权后,刘裕先后进行了两

  次北伐,以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积功,刘裕被封晋相国、宋王。420年,禅晋建

  宋,为宋武帝。

  8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徐州人。为南唐烈祖李升之孙、中主李璟之子。李

  氏一族出唐宪宗李纯第六子建王李恪一脉。李煜高祖李志为徐州判官,故定居徐

  州。李煜作为皇子,自幼长于深宫,不知创业之艰、守成之难,唯喜书画诗文。

  961年继位为国君时,南唐已处在宋太祖赵匡胤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975年宋灭

  南唐,李煜与其小周皇后被俘解于汴京,开始了囚徒生活。三年后的“七夕”之

  夜,李煜被宋太宗赵光义以“牵机药”毒杀。就在这段囚徒生活中,李煜经历了

  从“人上人”到“阶下囚”的巨变。发而为诗,这便成全了李煜词俯视唐宋的巅

  峰性成就。李煜词风,影响深广,悲忧缠绵,难以超越。

  9李蟠

  李蟠(1656—1728),字仙李,又字根庵,号莱溪。是科举考试取士历史上徐州仅

  有的一名状元。幼承家训,年少聪颖,天赋过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举人

  ,三十六年(1679年)中进士。殿试卷《廷对制策》,文笔雄劲,气势磅礴。内容

  涉及军政、吏治、河防、靖务等治国要略,见解独到。康熙皇帝钦点为一甲一名(

  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入国史馆,撰修《大清一统志》,有“天朝第一人物”

  之美誉。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李蟠为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受乡试中舞弊案影

  响流放沈阳,3年后蒙赐故里,吟诗作赋。此后终生未仕。李蟠的文章和墨迹非常

  出名,在当时备受推崇,留有《偶然集》和《根庭文集》。

  10李可染

  李可染(1907—1989),原名李永顺。室名师牛堂,徐州市人。美术教育家,中

  国山水画一代宗师。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画,后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杭州国

  立艺术院学习,参加“一八艺社”。抗战时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师从齐白石

  、黄宾虹,曾在徐州艺专、徐州民众教育馆、重庆国立艺专、国立北平艺专任教

  。长期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等

  职。有《李可染画集》等。擅山水、重写生,借鉴西画的明暗处理,创山水画黑

  、满、重、亮的新画风,促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五一假期去南京自驾游有哪些好地方?五一假期马上就要到了。南京周边有很多适合自驾游的景点。下面就为朋友们详细介绍一下。

1、无锡宜兴龙池山公园

江苏省首家自行车主题公园位于龙池山自然风景区。在公园里租自行车两小时内免费,骑自行车的人也可以自带设备和汽车。这里有一个十几公里长的自行车绿岛。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张著镇阳羡茶叶工业园

门票:公园免费。

自驾路线:南京——沪宁高速——宜兴鲸塘出口——龙池山地自行车公园。

2、盱眙象山矿山公园

废弃矿井改造而成的公园,风景非常独特,水极其清澈,水下5米就能看到。附近还有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2373平方公里的次生林海和9平方公里的纯净天泉湖群山环绕,构成了独特的小气候环境。

地址:盱眙县其他121省道

开放时间:8:30-16:30

自驾路线:南靖——沈畅高速——新阳高速——盱眙香山矿山公园

3、宿迁骆马湖

水质优良,是江苏第四大湖。这里有水乡自然湿地风光。在湖东岸的马岭山上,有秦汉时期的“霸王下井”、唐代名将薛讨伐时的“藏兵洞”、宋代名将韩世忠屯兵打牧民的等古迹。附近的窑湾古镇也很有特色,和周庄等传统水乡相比,游客要少很多。

地址: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

自驾路线:南靖————沈畅高速——新阳高速——宿迁罗马湖

4、扬州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

位于宝应湖和大运河之间,拥有苏北最大的水杉森林湿地和水质良好的宝应湖湖泊湿地。虽然已经错过了荷花盛开的季节,但国庆期间,游客们可以赶着吃到新鲜的莲藕。据说宝应的全藕宴也是全国有名的。

地址:扬州市宝应县正润路(近机场路)

电话:0514-88217979

开放时间:8:00-17:00

自驾路线:南京——宁连高速——李阳-京沪高速——京沪高速-宝应出口,宝应大道——右转至东阳路,南行——左转至南苑路——,上运河大堤——右转至运河桥——至机场路,南行——左转至正润路,西行右转至白鹿岛上路旅行基地。

5、太仓沙溪镇

位于江苏省太仓市中部,素有“东南十八镇,沙溪第一镇”之称。苏赞的“太史馆”,曹逵的陕西太史馆,刑部中层于春,这些古代达官贵人都在这里修建了自己的府邸。“银禧书屋”、“叶楠宅”、“李安瑞楼”等一批著名古民居,形成了枕河人家、小桥流水的水乡美景。

地址:江苏苏州太仓

地理优势距离上海虹桥机场50公里。

自驾路线:南靖——胡蓉高速——常河高速——太仓沙溪镇

6、吴江黎里镇

典型的江南古镇。古镇内河湖密布,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古力镇也是诗人柳亚子的故乡,有柳亚子纪念馆。青年艺术家不妨感受一下人文气息。

位置:苏州市吴江区东南部

著名景点:柳亚子纪念馆、端本园、让胡观、周公夫子庙。

机场:苏南硕放机场、上海虹桥机场。

火车站:苏州北站、苏州高铁站。

自驾路线:南靖——胡蓉高速——长泰高速——吴江黎里

7、昆山千灯镇

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昆曲的发源地。这个古镇保留着被称为“中国第一典当行”的余氏典当行,明清石板街也被称为“江南一绝”。它是世界上最长最完整的石雕

自驾路线:南靖——胡蓉高速——,昆山出口下车,转长江南路(南),机场路左转向东,5分钟到千灯镇。

盘点一下宿迁的小吃:

1、韩胖子饭店。在二院边巷子里,大肉,红烧猪蹄子味道不错,其他小炒也比较有特色

2、三水对面饭店,是自家的房子,蒜香猪蹄,猪血烧肉,野菜,芹菜叶子汤等等

3、二号桥边的地锅,地锅鸡,地锅鱼。。。。。。味道偏辣

4、市府旁的素雅小吃,的“瓦块鱼”烧的嫩,不太辣,味道不错的

5、苏果平价店对面的“徐州全羊馆”值得一尝

6、王集的瓦块鱼这个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

7、闸头鱼,靠近新沂了,大家都说闸头鱼,

8、花鸟市场的“绍椿小吃”,味道都不错,无论哪道菜都会满足你的胃。

9、传说中的“丁家汤包”、“王家熏肉”就不赘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0、沙集的羊肉,粉皮等,沙集街中心的苏果超市边的“东莞饭店”值得一去,粉皮,羊肉等很有特色,羊肉的味道宿迁是品尝不到的,冷菜也做的比较有特色。

11、香辣蟹,金港花园附近,(原工人**院对面)

12、在宿迁中学附近的巷子里有家小祁拉面,味道不错,特别是他家的大头菜!

13、新华书店巷子里有家臭豆腐、还有个王阿姨凉皮也很好吃哦!

14、楚街炮楼东的诸葛烤鱼味道独特,很值得一尝

15、幸福路老电信局西门有个买炒鸡蛋和煎饼的早点部,特别是鸡蛋的炒法别具一格,微辣微酸,用煎饼卷着吃,那个香啊,还有杂粮稀饭、辣格丝,都很有风味,值得大家一品。

16、金色水岸北门,好清香地锅鸡,风味独特,值得一品,还有咸肉和地锅鱼也不错。

17、到新沂的小湖有家湖滨酒家那的鸡绝对好吃

18、连支口龙虾你们都忘了啊

19、金谷花园东门的“烧鸡公”我觉得不错

20、项目小区三期南门有个灶台鸡灶台鱼,围着土灶吃,比较不错,价格较高,最好是提前定位

21、宿城新区,洪泽湖西路南侧,有家饭店听说猪脸做得不错,不过没去过

22、还有车站对面的火锅店的肥肠鱼也很有特色

23、金谷花园东门对门的酸菜鱼

24、西湖路上“不见不散”东边的“地下室”小吃

25、顺河镇街上焦家的葱油饼

26、马岭路东头,保险公司斜对面,小麦煎饼'腾'鸡蛋

27、市府东路北步行街(利朗专卖店后向东30米,鸡蛋'伙食

28、英皇后面粗粮煎饼,平价店后面的肉夹馍也不错,小夫妻两做的

29、马陵河附近的曹老大家的炒肉片

30、项里大酒店斜对面的牛肉米线也不错哦。

31、金谷花园对面好友饭店,味道不错;

32、河滨新村后面骆马湖路上有一家小鸡烧得很好,其他菜胃口也不错

33、普玛特边上的武汉鸭脖子味道很不错

34、市府东路北街的宁云酸菜鱼有人说过没?

35、宿迁中学西巷秦淮小吃不错

36、老花鸟市场的马家肉丸店的菜很不错的,值得一尝

37、徐淮公路边果园朱闸村部有家“木柴烧鸡公炖活鱼”很不错!

38、霸王举鼎南10米处路东,有家众欣排档,干烧小鸡非常不错,其他菜味道也不差,只是白天不营业,晚上才满座,去晚了得等!

徐州在当地有非常漂亮的景点,可以去参观一些古建筑和一些山河风光,绝对不会让你失望,那么你有兴趣了解这个城市吗?对了,你也可以尝尝当地的食物。

景点推荐

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角,远离长三角政治经济繁荣圈,却处于苏北、鲁南、豫东、皖北的交界处,文化交融。

这里有天然的山丘,管理储水,形成湖泊。虽然地理位置有些“不南不北”,但风景却有“南秀北秀”的特点。

作为汉武帝刘的故乡,山下埋藏着许多墓葬,留下了汉墓、兵马俑和汉代画像石。现代城市也有大公园,云龙湖边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像羊肉汤这种地方美食,在江苏菜中是绝无仅有的。

邳州

秋天五彩缤纷的银杏树在徐州下辖的邳州市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现在已经达到千万株的规模。每到秋天,乡间都铺满了金黄的树叶,十分壮观。湖镇白马寺的一棵古银杏树,距今已有1500多年,高21米。它每年能生产成千上万的银杏果。在上镇银杏博览园,有两棵千年姊妹银杏树并排而立,还有上百棵百年以上的古银杏树。

铁镇姚庄村的道路两旁,高大的银杏树枝叶茂密,在道路上方形成一条拱形的走廊。早晚光影下,色彩迷离诱人,特别上镜。这条走廊也被称为“银杏只是参观”。

播放信息

交通:陇海线邳州火车站,来往列车多。去徐州连云港都很方便,到徐州车程1小时左右。

邳州汽车站主要发往徐州东站,有班车发往窑湾。

新城汽车站是主要汽车站,有开往宿迁的客车。

洪通汽车客运站主要发往乡镇,有班车发往徐州南站和山东台儿庄。

徐州博物馆

和平路101号

9:00-17:00,周一闭馆。

参观这个集中了狮子山、龟山、北东山等汉墓出土国宝的博物馆,震撼程度远超一些省级博物馆。

位于博物馆二楼的天宫汉宇展厅是最值得仔细参观的。狮山楚王墓中有金色玉衣,镇馆之宝,还有闪亮的玉棺、盘龙玉饰、银色玉衣、玉燕等。更多的是关于汉代葬玉的解读。

别忽略了博物馆后面院子里的土山汉墓。这里的考古工作还在继续,面积很大的巨大墓石触目惊心。在深入墓室的小道旁,堆放着切割整齐的黄肠石,墓内陈列着银质玉衣。

狮子山汉文化景区

兵马俑路1号

夏季8:30~17:30,冬季8:30~16:30。

作为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即使狮子山楚王陵墓的很多出土文物已经被转移到博物馆,但仍然值得去地下看一看。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让你领略到汉文化的精髓。

进入狮子山楚王陵巨大的展厅后,你会感受到宏伟与阴森并存。沿着墓道进入地宫,请注意刘氏家族刘皇帝形象工程的“烂尾”标志:后室被粗略地挖了一下,棺材居然放在了前殿。这些与大框架极不相称的仓促结果,也是证明墓主人是参加“七国之乱”战败自杀的第三代楚王刘武的重要证据。

陶俑博物馆里陈列的陶俑

目前,这三座汉墓的出土文物大部分收藏在徐州博物馆,但原址仍值得热爱历史的旅行者去探寻。除了之前介绍的狮子山,龟山和北东山保存完好。

桂汉墓:走进这座规模和精细程度都优于狮子山楚王陵墓的汉墓,你会发现墓内也有精品,包括门房、客厅、水井、厨房、兵器室等“豪宅”。

北东山汉墓:如果你想去一个游客很少去的墓,那么这个交通不便的汉墓就应该列入你的行程。这座主人不详的楚墓,最具特色的是双层结构的辅助墓室。整个参观过程中,可能只有你一个人走在阴冷潮湿的陵墓里。喜欢《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的会喜欢。

汉画室美术馆

湖东路

9:00~17:00

位于云龙山脚下的云龙湖东岸,展出了600多幅精美的汉画像石,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等。绘画的审美艺术达到了那个时代的巅峰。

徜徉其间,感受汉风,欣赏汉画的创意,会让对文学感兴趣的人大呼过瘾。最好的参观方式是租一台电子翻译机,然后在石画中四处游走,去“漫游”汉朝。馆中之宝有牛耕、纺织、九石、迎宾、白溪、力士等,8米长的《缉盗荣归图》值得一看。

漫步徐州古城

起点:“五省通辑”牌坊;终点:李可染美术馆

距离:3公里左右;时间:2小时

从过去到现在的徐州,依然留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一路参观,能让你感受到旧貌换新颜。青云桥东侧有一座牌楼,横跨古黄河。“五省通衢”四个字遮住了古城的显要位置。附近的黄楼是为了纪念东坡老师而建的。在黄楼前,有一头和真铁牛被人们揉得光滑。从黄楼往南走,到彭城一号,这是目前徐州最热闹的商业街。

在鹤庆路上再往前,就是徐州二中。校园内有明初修建的孔庙,只剩下大成门和大成殿。午休时间,经门卫允许可以进去。附近的鹏程广场南边有一块“徐州零公里”的牌子。穿过主干道淮海路,到大同街,这里曾经是徐州最早的柏油马路和商业中心。大同街的钟鼓楼是当年的标志性建筑。在附近华少街的青蛙鱼店买一杯青蛙鱼,边走边喝。

继续走,穿过花园酒店的入口,你将到达老东门。从老门东的后门出去,进入朱敏南路。当你到达青年路时,向左转。这里有老街坊,徐州的文艺古玩店都聚集在街坊里。沿着青年路往西,马史街有一家汤锅店。11点打烊前可以进去喝碗汤。再往前,道路北面尖顶上高耸的罗马式建筑是耶稣圣心天主教堂。这座百年教堂是徐州天主教的圣地。街对面还有一个无辜的女修道院。沿着解放路左转,进入快仔亭公园。这个以苏轼《快哉此风赋》命名的公园,南墙上有一段徐州唯一的古城墙,墙外是花鸟古玩市场。

穿过马路对面的建国小区,就可以到达李可染美术馆。穿过解放路向西就是户部山景区,这里的古民居和博物馆展示了徐州旧时的民俗生活。今天,户部山仍有大量的民居院落。走在项王路和状元街上,可以看到县衙前的纪念碑、美丽的雕花和高耸的墙角,不经意间走过曾经赫赫有名的世家。

老东门

徐州淮海东路104号,是一座充满民国风格的青灰色建筑群。这里曾是明初徐州城东门所在地,现在当地人习惯称之为“老东门”。走进中西合璧的大门,可以看到大院里古城墙和现代碉堡的遗迹。今天的旧Eas

云龙湖,水面近7平方公里,东临云龙山。云龙湖北岸是滨湖公园风景带,湖东路东侧是一批串联徐州历史的小景点。从北到南依次为三让亭、刘备泉、汉画像石艺术馆、悬剑台、苏公塔。湖南穿过胡晓楠,有江南的韵味。有高档餐厅和酒店。珠山凸起在云龙湖南,天师岭瀑布是为了纪念丰县人张天师而建,附近的潜廊会带来不一样的水面景观。

徐州周边

窑湾古镇

窑湾古镇曾经随着明清大运河的黄金时代而繁荣。民国时期,商号、银行、商会、作坊达300余家,被称为“苏北小上海”。

窑湾最有特色的建筑是炮楼。时至今日,仍有三座新装修的炮楼:最北边的门楼上镶嵌着“苏皮交界”的石刻,侧墙上还有淮海战役留下的弹痕;中心大楼下的西街和中宁街是古镇的主要街区。南门外是运河码头。可以从运河乘快艇到骆马湖上的沙岛,有普通渡船到运河对岸。

水产寺

下邳大街白塘河湿地公园

传统意义上的佛寺,总是离不开**的墙壁、飞檐和神秘庄严的大殿。而睢宁县水月寺却以现代美学和全新的建筑形式,给出了佛教建筑的另类解读。

禅宗寺庙都是线条简单的建筑,没有大屋顶,取而代之的是方形。立面不是砖墙,而是仿木格栅,高耸入云,与里层形成透明走廊。这种结构使整个建筑有一种“虚实相生,动而滞,柔而透”的效果。

游玩信息

到达交通:在遂宁汽车西站乘坐到古邳或邳州的班车(6:00~18:00,每15分钟一班)告诉司机在白塘河湿地公园西门下车。从汽车西站打车最多20元。

敏感

徐州人豪放性格的美食是砂锅,颜色重,味道浓,灶架暗,环境嘈杂。正宗而简单的食物风格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砂锅、小笼包、千刀肉等当地家常菜,徐州还有吃羊肉的传统。

与长江下游吃猪肉的习惯不同,徐州羊肉汤在江苏菜中独树一帜。羊肉羊肉一锅煮显得粗糙,煮出浓稠的奶汤需要细火候。冬天除了吃羊肉汤取暖,还有入关当天吃羊肉汤进补的传统,据说来自彭祖的养生秘方。

最具传奇色彩的是两大名吃:羊藏鱼,羊和鱼组成的“鲜”字从此诞生;山鸡汤是今天大家依然爱吃的老母鸡汤。据说彭祖金用这种汤治好了姚笛的病。几千年来,烹饪技术自然经历了相当大的改进和变化,但今天你仍然可以在徐州的街头品尝到这些美食,如刘武羊肉馆的鲜鱼羊肉和马史街的沙汤,这是由野鸡汤演变而来的。

去哪里吃饭?

美食聚集的地方有三个:二院旁边巷子里的聚龙夜市,小摊小吃热闹;位于黄楼南的嘉禾东街1818美食城,有很多各种口味的小店。湖北云龙之畔的湖滨新天地,开了很多餐厅,既有情调,又有美味。

山东永济(隋唐永济):

汉武帝时,黄河在馆陶县决口,分作屯氏河,流向东北经贝州、冀州而入渤海。隋炀帝四年,修该河命为永济渠。唐大历七年,析临清县,置永济县,属贝州,以西临永济渠而名。永济县亦是原馆陶县。到了宋初,又并永济县入临清县。

《方舆纪要》山东五记载:永济城在州西南。唐大历七年,田承嗣奏析临清县,置永济县,属贝州,以西临永济渠而名。兴元初,朱滔谋渡河侵汴,入魏境,至永济,以田悦不与偕行,怒,略取平恩、永济,以兵守之。朱梁乾化五年,魏博附晋,晋王存勖自临清进屯永济,遂入魏州。宋初,仍并入临清县。平恩,今见直隶曲周县。

卫河在城西。自直隶大名府流经馆陶县界。又东流至此,合于汶河,亦谓之清河。应劭曰:清河在清渊县西北。是也。自隋以后,谓之永济渠。大业十二年,遣杨义臣讨群贼张金称于平恩。义臣引兵直抵临清之西,据永济渠为营,寻自馆陶潜济,袭击金称,破斩之。唐光化二年,幽州刘仁恭攻魏州,败还汴,魏兵追至临清,拥其众入永济渠,杀溺不可胜计。宋皇初,河合永济渠,注乾宁军。崇宁初,开临清县坝子口,增修御河西堤,是也。

《通典》,贵乡县有屯氏河。贵乡本后魏分馆陶置。《元和志》馆陶县下,屯氏河俗名屯河,在县西二里。与此《注》迳县东异,盖县有迁徙。又永济县下,永济渠在县西郭内。汉武时河决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贝州、冀州而入渤海。此渠盖屯氏古渎,隋氏修之,因名永济。按:唐永济县在今临清州西南,永济渠即今卫河。然吉甫《元和志》云,永济渠西去馆陶县十里,则永济县以上永济渠,非在馆陶西二里屯氏河之道。且考屯氏河自今临清州东北入夏津县境,今卫河自临清州北入武城县境,则永济县以下永济渠,与屯氏河之道亦殊也。

对永济渠的异称

(此永济渠与今永济无关,蒲州永济渠的名字可能从此借用而来——郝仰宁)

史载:隋炀帝于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春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卷三《炀帝纪上》)又据《元和郡县志》卷十六《河北道一·相州》:“内黄县……永济渠,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一名御河,北去县二百步。”《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六《河北道一·贝州》:“永济县,本汉贝丘县地,临清县之南偏,大历七年,田承嗣奏于张桥行市置,西井永济渠,故以为名。永济渠在县西郭内。阔一百七十尺,深二丈四尺。南自汲郡引清、淇二水东北入白沟,穿此县入临清。按汉武时,河决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贝州、冀州而入渤海,此渠盖屯氏古渎,隋氏修之,因名永济。”《禹贡锥指》卷十三下:“永济渠,即古之清河,《汉志》之国水,《水经》之清、淇二水。曹公自枋头遏其水为白沟,一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一名御河,今称卫河者也。”严耕望先生在《唐代交通图考·隋唐永济渠》一文中,经详考认为:永济渠自“卫县以东,北至独流口约五百公里(就直线言)之流程,实亦与郦注之淇水、清河(淇水下游名清河)流程略相一致……具见永济渠之工程实多循汉魏北朝之旧河道也。”

由上可知,永济渠的开凿,也是利用了白渠、沁水、清水、淇水等原有的河道的。因此,在唐人的诗文中,每多“白渠”、“白水”、“清河”、“清川”、“淇水”等水路雅称,实际上就是永济渠。

至于说永济渠又称“御河”,这亦是泛称。如,《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载:“开皇八年……开渠,引谷、洛水,自苑西入,而东注于洛。又自板渚引河,达于淮海,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以柳。”《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汴渠……自宋武北征之后,复皆堙塞。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自江都宫入于海。亦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之以栁,炀帝巡幸,自江都宫入于海。”《太平寰宇记》卷十五:“十道志云:‘自南北朝,彭城为要害之地,隋凿御河已来,南控埇桥,以扼梁、泗,历古名镇,莫重于斯。’”等等。唐人诗文中,将环绕京城的护城河亦称“御河”。如:王之涣《送别》诗云:“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全唐诗》卷253)。

通过以上的考察可知,千年流淌着的隋唐大运河,堪称是一条蕴含着异常丰富的文化矿藏的河流。自然的变迁,可以改变它的河道、水色和流向,但由于历代官府对它的维修和利用,历代文人对它的关注和歌咏,就使它的存在形态始终保存在我们的古代文献中。作为一条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流,我们必须应时地启动运河文化的考古工程,促使当今的人们能对它不断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从而给我们的申遗和保护工作提供更加翔实的历史资料和借鉴。这样,才能真正激活这条伟大河流的文化生命,才能向世人充分展现这条伟大河流的文化丰采。

“大运河”称谓溯源

大运河,本是对京杭大运河(或称南北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的一种简称或泛称。运者,水上运输之道也。大者,长也。冠以“京杭”二字,乃是近人对运河南达北至之地的标示和指称。众所周知,大运河的南北开通是在隋朝,而唐朝则将运河的航运事业推到了鼎盛阶段。因此,后世又有“南北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之称,但隋唐时期还没有出现“大运河”这一概念。“大运河”的称谓,最早始于宋人。南宋人吴自牧在描述杭州城内外河道的源流走向时云:“城中小河、清湖河两河,合于北郭税务前,由清湖堰闸至得胜桥,与城东外沙河、菜市河、泛洋湖相合,分为两派:一由东北上塘,过东仓新桥,入大运河,至长安闸,入嘉兴路运河;一由西北过得胜桥,上北城堰,过江涨桥、喻家桥、北新桥以北,入安吉州界下塘河。”(《梦梁录》卷十二《城内外河》)尽管这里所指称的“大运河”,实际上只是隋唐运河的江南段———江南河。但由于它贯通南北,纵越千里,历久不衰,已然是人们心目中的一条大河了。因此,宋人用“大运河”来统称和誉称它。

至于需要具体指称时,宋人主要是以行政区划或某个地点作为划分运河段落的标准的。如,北宋人欧阳修在修撰《新唐书》时,就以行政区划来冠于所要指称的某段运河之前:“开成二年夏,旱,扬州运河竭。”(《新唐书》卷三十六《五行志三》)此后,这种指称便越来越普遍。

(北宋)王存等撰《元丰九域志》卷五:“涟水州,东、北六十里,四乡。金城、太平二镇有涟水运河……长洲,一十九乡,有凤凰山、松江运河……吴江州,南四十里,四乡。有吴江运河。”

(南宋)王应麟《玉海》卷二十二《咸平运渠图》:“明道二年,五月,辛巳,参政王随、供奉官邓守恭、江从莹上《淮南运河图》……元丰七年三月十六日,以开龟山运河。”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十三:“楚州为南北襟喉,长淮二千余里,河道通北方者五:淮、汴、涡、颍、蔡是也。其通南方以入江者,唯楚州运河一处。”等等。

宋元以后,人们又以地理的相对方位来指称大运河。

“里运河”,此称始见于宋。《宋史》卷九十七《河渠志七》:“萧山县西兴镇通江两闸,近为江沙壅塞,舟楫不通。乾道三年,守臣言:‘募人自西兴至大江,疏沙河二十里,并浚闸里运河十三里,通便纲运,民旅皆利。’”此处的“里运河”,是指从萧山县西兴镇开挖的通往钱塘江的这一段里、外两道运河。后来,“里运河”的概念又有变化。如,(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一百三十七:“张玉书等称里运河、骆马湖之水,俱入中河,河窄难以容纳,应于北堤建修减水坝三座。”清代大臣张玉书此处所指的“里运河”,实际上就是现今人们指称的江北扬州至淮安的这一段运河。之所以称这一段运河为“里运河”, 其说有二:一说当年隋炀帝征发十万淮南民工疏浚取直的新邗沟———自山阳(今江苏楚州)引淮水经江都(今江苏扬州)入长江的水道,位于古邗沟(南起长江,北通射阳湖,再抵今江苏楚州古末口)的西侧, 是在其里,故有此称。如,(宋)程大昌《禹贡后论》:“江之通淮以邗沟。沟,吴创也。吴将伐齐,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并城掘沟。沟之远,南起江而北通射阳湖以抵末口淮者,吴故也。隋开皇七年,开山阳渎以通漕运。山阳,今楚州也,比射阳末口则为西矣。”(清)胡渭《禹贡锥指》卷六:“淮、湖之水南流入江,实自炀帝大业初始,盖沟阔至四十步,而又变曲为直。”一说里运河得名于“里河”,如《明史》卷八十五:“明初,运粮河自瓜仪至淮安谓之里河,自五坝转黄河谓之外河。”所谓“里下河地区”,指的就是这一段运河(江淮运河、淮扬运河)流经的东岸地区。“里下河”并不是一条河,而是由里运河下游许许多多河网构成的一大片河网洼地的统称。它西至里运河,东到串场河,北至苏北灌溉总渠,南到新通扬运河,主要包括江苏盐城、泰州、扬州、南通等地区。当然,“里运河”也还有特指某一段里、外两条运河的情况的。如,从通州到北京的一段运河,也称“里运河”。

“南北运河”、“南运河”、“北运河”和“中运河”等称,始见于元、明、清三朝。

“北运河”,此称始见于元。(元)苏天爵撰《元名臣事略》卷九《郭守敬行状》:“先时,通州至大都陆运官粮,岁若干万石。方秋霖雨,骡畜死者,不可胜计,至是皆罢。是秋,车驾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其舳舻蔽水,天颜为之开怿,特赐公钱一万二千五百缗,仍以旧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公又欲于澄清闸稍东,引水与北运河接,立闸丽正门西,令舟楫得环城往来,志不就而罢。”这里所说的“北运河”,就是现今人们指称的从天津至通州的一段运河。而明朝人又曾将由山东达天津这一段运河称为“北河”。(《明史》卷八十五《河渠志三·运河上》)

“南北运河”,此称始见于明。(明)徐思曽《吴江水利功成碑》:“浚三江等九桥,修石塘,开百窦,疏南北运河,以利漕舟。”(张内蕴、周大韶撰《三吴水考》卷十六)(明)《广西按察佥事郑先生墓碑铭》:江西道御史郑观,于“正统庚申,廵南北运河,兼检关津所输舟船税钞,以均给于远岁,盐商人人称平。”(徐纮《明名臣琬琰续录》卷九)(明)刘徤《黄陵冈河工完之碑》:“弘治二年,河徙汴城东北,过沁水溢流为二:一自祥符于家店,经兰阳、归德至徐、邳入于淮。一自荆隆口、黄陵冈,东经曹濮,入张秋运河。所至坏民田庐,且损南北运河道,天子忧之。”(谢肇淛《北河纪》卷三)等等。

“南运河”,所指称的地段,明、清两朝前后有异。明朝人将由瓜洲、仪征达淮安的一段运河称为“南河”。(《明史》卷八十五《河渠志三·运河上》)而清朝人又将卫河称为南运河。清康熙年间陈仪所撰《直隶河渠志》一卷:“卫河,即南运河也,亦曰永济渠,亦曰御河,源出河南卫辉府。自山东武城县流入直隶故城县界,又东径山东徳州界,复入直隶径景州东吴桥县西,又东北径东光县西,又东北径交河县东南七里口,又东北径泊头镇入南皮县界,又东北径沧州城西,又东北径青县城东,静海县城西,天津府城北,至三岔口与白河会,入海,计长八百余里。”

“中运河”,明、清两朝所指的地段基本一致。明朝人将由黄河北达徐州丰、沛一带的运河称为“中河”。(《明史》卷八十五《河渠志三·运河上》)《钦定大清会典》卷十三《户部·漕运》亦载:“国朝南凿桃、宿之道,开中运河以避黄河之险。于是,粮艘由淮浦渡河径趋山东达。”桃,即桃园县(今江苏泗阳县)。宿,即宿迁县。近人亦将江苏淮安北至徐州和山东台儿庄的一段运河,称为“中运河”。

“大运河”的异称

隋朝所开通的南北大运河,本是由通济渠、邗沟(江淮运河)、永济渠和江南河这四段运河所组成的。而这四段运河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开凿贯通,当时,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古河道,再加以疏浚、拓宽或取直而成的。此外,隋唐运河本为官方所开,其主要功能又在于漕运。所以,在唐代诗文中,人们对运河的称谓,几乎皆缘此而各异。

对通济渠的异称

史载: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隋炀帝“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隋书》卷三《炀帝纪上》)中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阴县,本汉荥阳县地,开元二十二年以地当汴河口,分汜水、荥泽、武陟三县地于输场东置,以便运漕…… 汴渠,在县南二百五十步,亦名蒗荡渠……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复自板渚引河,历荥泽入汴,又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达于淮。”按:汴水在秦代称鸿沟、莨菪渠,汉代称浚仪渠。后因兼邲之水,“邲,又音汳,即汴字,古人避反字,改作汴字。”(《宋史》卷九十三《河渠志·汴河上》)文人选词,多半喜欢古雅。因此,唐人常借洛水、汴渠、汴河、汴水、汴流或汴路等古称来代称通济渠。当时,由东都洛阳南下衡、广之路线,一般有水陆两条:陆路是取道南阳、襄州、荆州、湘中、过岭至广州;水路则是沿隋时所开之南北运河,即由洛阳东下汴河,入淮水,经邗沟,达长江,再沿湘水或赣水南下。人们南来北往的水路,又大都是取汴水直接入淮的南道,又称漕河、漕道———唐代的漕运河道。如,岑参《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晖上人即事》诗云:“山阴老僧解楞伽,颍阳归客远相过。烟深草湿昨夜雨,雨后秋风渡漕河。”(《全唐诗》卷199)白居易《久雨闲闷,对酒偶吟》诗亦云:“凄凄苦雨暗铜驼,袅袅凉风起漕河。”因为这一线远比偏向东北入泗经徐州再达淮的北道便捷顺畅,所以沿途留下的诗文也最多。

其中,以汴渠、汴河、汴水、汴流或汴路等指称通济渠者最为习见,此渠河堤又被称为汴堤或隋堤。从古今大量的文献检索中可知,关于这一段运河,后人的吟咏和评论最为丰富,积淀着的历史文化也最为丰厚。在某种程度上,“汴河”、“隋堤”已成为最能代表隋朝特征的文化符号,成为评论隋炀帝功过是非的一个聚焦点。

晚唐诗人许棠的《汴河十二韵》开篇就云:“昔年开汴水,元应别有由。或兼通楚塞,宁独为扬州。”(《全唐诗》卷604)这里的“开汴水”,就是指当年隋炀帝不惜民力开凿了通济渠。初唐诗人宋之问《初宿淮口》诗云:“孤舟汴河水,去国情无已。晚泊投楚乡,明月清淮里。汴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顾日增悲。夜闻楚歌思欲断,况值淮南木落时。”(《全唐诗》卷51)诗人所宿的“淮口”,实际上就是位于泗州城和盱眙城(今江苏盱眙县)之间的通济渠入淮处。如,同是初唐人的骆宾王就有一首《早发淮口望盱眙》诗(《全唐诗》卷79)。再如,中唐人李翱曾于元和四年由洛中入幕岭南,当时,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成了《来南录》一文。其文云:“出洛下河止汴梁口,遂泛汴流通河于淮……庚申,下汴渠入淮,风帆及盱眙。” (《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晚唐人皮日休《太湖诗并序》亦云:“咸通九年,自京东游,复得宿太华,乐荆山,赏女几,度缳辕,穷嵩髙,入京索,浮汴渠至扬州。”(《全唐诗》卷610)其《汴河怀古二首》之一:“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全唐诗》卷615)其他如李峤、白居易、权德舆、马戴、罗隐、吴融、景池等许多唐代文人,也都曾行旅此处,留下诗篇。从众多的诗文中可以发现,汴河和淮河的交汇,又无异于泾水和渭水的交汇。因通济渠北接黄河,故常年显得浊流滚滚,混黄一线。而一旦进入淮河,景色则顿时改观:平缓的水流,清澈的水色,构成了一幅清丽异常的风景,二水由此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如,“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刘禹锡《浪淘沙》,《全唐诗》卷28)“淮水色不污,汴流徒浑黄。”(孟郊《憩淮上观公法堂》,《全唐诗》卷380)“万古清淮照远天,黄河浊浪不相关。”(徐夤《醉题邑宰南塘屋壁》,《全唐诗》卷709)岑参诗云:“清淮无底绿江深,宿处津亭枫树林。”(《崔仓曹席上送殷寅充石相判官赴淮南》,《全唐诗》卷201)韩愈诗云“清淮无波平如席”(《送僧澄观》,《全唐诗》卷342),刘禹锡诗云:“清淮春浪软”(《淮阴行五首》,《全唐诗》卷364)等等。

以“汴堤”、“隋堤”代称通济渠或隋朝遗迹者:如,唐代诗人吴融《隋堤》诗:“搔首隋堤落日斜,已无馀柳可藏鸦。岸傍昔道牵龙舰,河底今来走犊车。曾笑陈家歌玉树,却随后主看琼花。四方正是无虞日,谁信黎阳有古家。”(《全唐诗》卷687)史载:通济渠和邗沟开通、疏浚后,隋炀帝又命“河畔筑御道,树之以栁。”(《元和郡县志》卷5,《资治通鉴》卷180)随着一代暴君的灰飞烟灭,“隋堤柳”也就成为一种亡国的象征了。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隋堤柳—悯亡国也》最具代表性:“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老枝病叶愁煞人,曾经大业年中春。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荫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柳系龙舟……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全唐诗》卷427)

在唐代文人中,唯有晚唐诗人罗隐在《席上歌水调》一诗中采用了“通济渠”的正称:“余声宛宛拂庭梅,通济渠边去又回。若使炀皇魂魄在,为君应合过江来。”(《全唐诗》)卷665)其他诗人概用代称。

对邗沟(江淮运河、淮扬运河、扬楚运河)的异称

史载:隋文帝为伐南陈,曾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四月,“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隋书》卷一《高祖纪》上)。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通济渠开通后,“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资治通鉴》卷180)唐宋时,人们又称这一段运河为“官河”。如,唐人韦庄《过扬州》诗云:“当年人未识兵戈,处处青楼夜夜歌。花发洞中春日永,月明衣上好风多。淮王去后无鸡犬,炀帝归来葬绮罗。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杨摧折旧官河。”(《全唐诗》卷697)盖因扬州乃官家(当年的隋炀帝)常年游幸之地,邗沟一段,官船的过往又最为频繁等缘故。《旧唐书》卷十七(上):“扬州城内旧漕河水浅,舟船涩滞,输不及期程。今从阊门外古七里港,开河向东,屈曲取禅智寺桥东,通旧官河,计长一十九里。”《唐会要》卷二十九:“大中六年九月二日,淮南节度使杜悰奏:‘海陵、髙邮两县百姓,于官河中洒出得异米煮食,呼为圣米。’”唯白居易对江南河亦泛称为官河:“自钱塘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田湖,放湖入河,从河入田。淮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晩或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自注:虽非浇田时,若官河干浅,但放湖水添注,可以立通舟船)。”(《白氏长庆集》卷六十八《钱塘湖石记》)

有的学者说,唐时邗沟又称漕渠。但经笔者考索,“漕渠”所称并非只限于邗沟,南北大运河的每一段几乎都可称“漕渠”,因为大运河的主要功用就是漕运。如,《册府元龟》卷四百九十七载:隋文帝于开皇四年诏曰“东发潼关,西引渭水,因藉人力开通漕渠。”唐人魏征所撰的《隋书》卷一亦载:开皇四年九月乙丑,隋文帝“幸灞水,观漕渠。”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六月壬午,“东都洛水泛涨,坏天津、永济二桥及漕渠斗门。”(《旧唐书》卷三十七《五行志》)唐代宗永泰二年九月庚申,“京兆尹黎干以京城薪炭不给。奏开漕渠,自南山谷口入京城,至荐福寺东街,北抵景风、延喜门入苑,阔八尺,深一丈。渠成,是日上幸安福门以观之。”(《旧唐书》卷十一《代宗本纪》) “自桑干河下至卢思台,去幽州八百里,逄安德还曰:‘自此之外,漕渠壅塞。’”(《旧唐书》卷七十七《韦挺传》)

对江南河的异称

史载: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十二月,隋炀帝“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廵会稽。”(《资治通鉴》卷181)史念海先生在《隋唐时期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会》一文中说:唐时,“江南河和永济渠则仍故名,未见新称。”(史念海《唐代历史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314页)事实上,并非如此。据笔者所考,唐人称“江南河”者并不多见。因“江南河”的开凿,也是利用了江南众多的湖、河水道的。所以,唐人诗文中多以“松江”、“娄江”、“笠泽”、“吴江”等古称来加以指代。明人王鏊撰《姑苏志》卷十有按云:“今三江,一自太湖从吴县鲇鱼口北入运河,经郡城之娄门者,为娄江。一自太湖从吴江县长桥东北,合庞山湖者,为松江。一自大姚分支过淀山湖,东至嘉定县界,合上海县黄浦,由黄浦经嘉定、江湾、青浦东北流,亦名吴松江者,为东江。”《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山南道一》“苏州吴县”载:“松江,在县南五十里,经昆山入海。《左传》云:‘越伐吴,军于笠泽,’即此江。”如,初唐文人宋之问《夜渡吴松江怀古》诗云:“宿帆震泽口,晓渡松江濆。棹发鱼龙气,舟冲鸿雁群。寒潮顿觉满,暗浦稍将分。气出海生日,光清湖起云。水乡尽天卫,叹息为吴君。谋士伏剑死,至今悲所闻。”(《全唐诗》卷53)晚唐诗人吴融《祝风三十二韵》云:“我有二顷田,长洲东百里。环涂为之区,积葑相连纟丽。松江流其旁,春夏多苦水。堤防苟不时,泛滥即无已……故隐茅山西,今来笠泽涘。”(《全唐诗》卷685)牟融《寄范使君》诗云:“未秋为别已终秋,咫尺娄江路阻修。”(《全唐诗》卷467)薛逢《送刘郎中牧杭州》:“一州横制浙江湾,台榭参差积翠间。楼下潮回沧海浪,枕边云起剡溪山。吴江水色连堤阔,越俗舂声隔岸还。圣代牧人无远近,好将能事济清闲。”(《全唐诗》卷548)

对永济渠的异称

史载:隋炀帝于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春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卷三《炀帝纪上》)又据《元和郡县志》卷十六《河北道一·相州》:“内黄县……永济渠,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一名御河,北去县二百步。”《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六《河北道一·贝州》:“永济县,本汉贝丘县地,临清县之南偏,大历七年,田承嗣奏于张桥行市置,西井永济渠,故以为名。永济渠在县西郭内。阔一百七十尺,深二丈四尺。南自汲郡引清、淇二水东北入白沟,穿此县入临清。按汉武时,河决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贝州、冀州而入渤海,此渠盖屯氏古渎,隋氏修之,因名永济。”《禹贡锥指》卷十三下:“永济渠,即古之清河,《汉志》之国水,《水经》之清、淇二水。曹公自枋头遏其水为白沟,一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一名御河,今称卫河者也。”严耕望先生在《唐代交通图考·隋唐永济渠》一文中,经详考认为:永济渠自“卫县以东,北至独流口约五百公里(就直线言)之流程,实亦与郦注之淇水、清河(淇水下游名清河)流程略相一致……具见永济渠之工程实多循汉魏北朝之旧河道也。”

由上可知,永济渠的开凿,也是利用了白渠、沁水、清水、淇水等原有的河道的。因此,在唐人的诗文中,每多“白渠”、“白水”、“清河”、“清川”、“淇水”等水路雅称,实际上就是永济渠。

至于说永济渠又称“御河”,这亦是泛称。如,《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载:“开皇八年……开渠,引谷、洛水,自苑西入,而东注于洛。又自板渚引河,达于淮海,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以柳。”《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汴渠……自宋武北征之后,复皆堙塞。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自江都宫入于海。亦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之以栁,炀帝巡幸,自江都宫入于海。”《太平寰宇记》卷十五:“十道志云:‘自南北朝,彭城为要害之地,隋凿御河已来,南控埇桥,以扼梁、泗,历古名镇,莫重于斯。’”等等。唐人诗文中,将环绕京城的护城河亦称“御河”。如:王之涣《送别》诗云:“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全唐诗》卷253)。

通过以上的考察可知,千年流淌着的隋唐大运河,堪称是一条蕴含着异常丰富的文化矿藏的河流。自然的变迁,可以改变它的河道、水色和流向,但由于历代官府对它的维修和利用,历代文人对它的关注和歌咏,就使它的存在形态始终保存在我们的古代文献中。作为一条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流,我们必须应时地启动运河文化的考古工程,促使当今的人们能对它不断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从而给我们的申遗和保护工作提供更加翔实的历史资料和借鉴。这样,才能真正激活这条伟大河流的文化生命,才能向世人充分展现这条伟大河流的文化丰采。

山东鄄城边氏字辈:“金文孟(廷)广道兆祥”

山东滨州边氏字辈:“云喜玉清瑞,田越礼智信”

山东长清边氏字辈:“其绍庆(清)家培(丕)现克孝衍(延)修长薪(金)传开基业诗书学温良”。

山东淄博边氏字辈:“圣洪昌继凯”。

山东临沂边氏字辈:“永文经(景)俊玉”。

山东郓城边氏字辈:“凤梦广道兆祥庆传同”。

山东蒙阴边氏字辈:“丕景振立田开洪乐成圆”。

湖北咸宁边氏字辈:“作善吉后志友光康林臣佳”。

湖北宜昌、南漳边氏字辈:“世忠厚传……”

安徽涡阳边氏字辈:“静兴怀心(力)”

湖北沔阳(仙桃市)边氏字辈:“积厚自有光”。

湖北天门边氏字辈:“惟尔孙子名震家邦”。

辽宁本溪、锦州边氏字辈:“万宝朝忠(镇)宪成继广”。“国文长振久,福海庆云生”。

辽宁昌图边氏字辈:“国永喜志庆庚生”。

河北河间边氏字辈:“凤西德树增元玄少”。

河南商丘边氏字辈:“申敬传家祥红永”。

江苏边氏一支字辈:“学振中华伟业乃仓”。

边氏一支字辈:“孝先绪文祥”。

边氏一支字辈:“宏德志宝……”

边氏一支字辈:“学从广东正志光华”。

资料有待补充。 [1] 

甘肃省临洮县卧龙乡雁门村边氏字辈:“海、世、宏、国、正(第三十六代)”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县辛集乡边庄村边氏字辈:庆 玉 保 洪 之 乐 志

山东省兖州市王因镇王因村、前竹亭村、后竹亭村

山东省邹城市太平镇边庄:广、贻、德、茂、永、

山东省济宁市长沟镇南韩村:德、永、业、

河南驻马店边氏字辈:战、理、学、奥、振、思

河北涿州一支字辈:玉、章、文、金

四川广元一支字派:德、化、先、元、吉、学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燕店镇付庄村:计、学、国、立

河南省杞县边氏字辈:“星玉照家永,红中振齐天”

山西省五台县边家庄支系字辈:自4世起至23世:(括号中为一辈多字情况)景廷尧永,崇维学如(崇一四章),成来藩关(业文国彦),奏起远功,定开锡命。2005年新修家谱拟定24世至39世字辈派语:秉承禹贡,鼎泰玺铭,忠善鸿儒,万世韶华。

扩展资料:

边姓起源:

起源一:

商朝有诸侯国边国(位于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边国国君有伯爵的封号,所以又称为边伯,其后以边为氏。至周王朝时,有大夫亦名边伯。

起源二:

出自子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朝时,宋平公之子御戎,字子边,其后世子孙便以边为姓,成为边姓一支。

起源三:

出自满族老姓汉化。改为边姓的满族老姓包括:边佳氏、博尔济氏、沙拉氏、额尔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边氏(朝鲜族、汉族)等。

-边姓

刚进入2018年,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一则寻祖公告,让湖南湘潭县一下子“沸腾”了。

不少湖南刘氏宗亲纷纷碰头,甚至成立寻亲分队赶赴湘潭县,热切地帮刘强东寻祖。

刘强东寻祖公告发出仅一天后,一份湘潭纯塘刘氏五修族谱被晒出,同时传出刘强东要找的祠

江苏徐州的历史

  1徐州历史:  徐州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