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宗祠的匾表达的什么意思?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5收藏

汪氏宗祠的匾表达的什么意思?,第1张

宗祠正堂为抬梁式构架,木柱石础。石础为鼓状黟县青石,木柱采用硕大笔挺的银杏树,梁枋系粗壮的香樟木。正堂高大宽敞、适合族人聚会,举行祭祀等公共活动。

正堂太师壁正中悬挂白底黑字“乐叙堂”匾,之下为三幅汪氏祖先彩色画像,每一幅画像均记载着其生平。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太师壁左侧月枋上悬挂红底黄字“巾帼丈夫”匾,之下张挂胡重娘画像。旧时,妇女地位低下,家族宗祠基本没有张挂妇女画像的。宏村人打破禁忌,将对宏村水系和宗祠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姓妇女胡重娘画像供奉在汪氏宗祠,表明胡重娘在宏村汪氏族人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太师壁右侧月枋上悬挂红底黄字“世胄之光”匾,之下板门张挂黑框白底金字两条屏。右屏系朱熹所撰:“独乐不若与人与少乐不若与众。”左屏为戴震语录:“古贤人圣人以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为得理。”

正堂内天井宽大,太阳爬上屋面照射在天井青石板上,反射柔柔的白光,将宗祠内照得通亮。天井正面额枋悬挂红底金字“恩重谊长”匾,庄重而又醒目;天井左右两侧抬梁正中分别悬挂蓝底金字“德行政举”、“成榆重梓”匾,给宗祠增添了肃穆氛围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正门与天井间立有一黑漆长条屏,正面为《思齐公乐叙堂记略》,背面为《朱熹家训》。由此可以窥见皖南地区十分推崇程朱理学,朱子学说的影响深远。

宗祠后堂较小,供奉汪氏历代祖先牌位。额枋正中悬挂“寿冠宏泽”匾,两侧楹联意味深长:

要好儿孙须从尊祖敬宗起,欲光门第还是读书积善来。

此联文字直白,不难理解,践行起来却不容易。这既是对汪氏儿孙提出的起码要求,又是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崇高目标和境界。

祠堂是村落中最宏丽的建筑,是徽州人金钱与财富的展示、权威与地位的象征;是宗族的精神寄托、灵魂归宿和人性回归;也是家族集会、祭祖、议事、惩罚、婚嫁的场所。

在宏村月沼北畔正中有座“乐叙堂”,又名“众家厅”,为汪氏宗祠,建于15世纪初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

乐叙堂与月沼组成宏村八景之一“月沼风荷”,可惜如今未闻风也没见荷,只能发挥想像力了!

整座祠堂建在村子中心地带,位置突出,景色优美,祠堂空间的序列设计和背山面水的环境,给人增添了一份灵气与神秘,让人有庄重、肃穆和敬畏之感。

高耸的马头墙傲视着芸芸众生

门楼厅保存完整,建筑风格仍保留明代特点,月梁上的莲花托、雕刻线条朴素大方;中门高大,显示出家族的显赫地位。

宗祠由门楼厅、前院、议事厅和享堂等部分组成,此为前进门楼向外看那弯半月形的月沼。

2004年政府有关部门拨款116万元重新维修了残破的宗祠,如今在墙体上尚能看出明显的新旧痕迹。

进入前院,可见四柱三间五分贴墙门楼(又称五凤楼),气势恢宏,门楼正中写有“恩荣”和“世德发祥”的字幅,寓示着家庭繁荣。围绕字幅四周是精美砖雕,有双龙戏珠,独占鳌头,狮子戏球等吉祥图案。

进门是宽大的议事厅,这里是宗族举行重大活动和议事之所。迎门一排六扇屏风写有《思齐公乐叙堂记略》,记录了宏村七十六世祖汪思齐邀好友县尹黄讳彪为汪氏宗祠取名的全过程。“乐叙堂”,有秩叙敦伦、永履和乐之意。

屏风背面则写有“朱子家训“,作者朱熹,徽州婺源人士,“程朱理学”代表人物,这篇家训,也成为徽州儒士的道德规范。当时他们奉行“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以朱熹极力倡导的三纲五常为天理,维护天理,可以舍身取义,不惜杀身成仁。

导游说,正祠内厅在1963年曾改为生产队队部,现已恢复原貌。

议事厅正前方供奉着汪氏家族的老祖宗:正中为远祖(一世祖周鲁颖川汪侯)一全天下第一个姓汪的;右为四十四世祖,越国公显祖(汪华)一徽州第一个姓汪的;左为始祖(宋始迁雷岗弘村六十六世祖彦济公)一宏村第一个姓汪的。(介绍及排名来自导游)

宏村汪氏是唐朝名臣汪华的后裔。汪华(公元586-649年),字国辅,又字英发,原名汪世华,后因避李世民“世”字,改单名为华,为春秋鲁国颍川侯的后裔。汪华于隋末时策划兵变,夺得歙、杭等六州,自称吴王。后归于唐,被封上柱国越国公,在古徽各地影响广大,历久被人怀念,故汪氏宗们中一般均有“绪承越国萃簪缨”的联句。村中古街拱卷里门上方的石刻门额大都为“平阳古郡”四字。

南宋绍兴元年,宏村祖先迁居黟县最早的居住地祈墅村庄遭战乱火灾毁坏。汪氏六十六世祖彦济公遵祖训迁至雷岗山阳,始建十三座楼,应弘广发达之意取名弘村。后在清乾隆年间因避讳改名为宏村。

祖宗像旁楹柱上悬挂的红色古联文便是“基开雷岗绵世泽;绪承越国萃簪缨”,这是告诉后人汪家的起源与历史。

“乐叙堂”中陈设的楹联与格言,大多颇有哲理,诸如“非因报应方为善,岂为功名始读书”。教育后人行善,读书都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动机,同时强调行善与读书的人生追求;同样哲理性很强的还有“克已最严须从难处去克,为善以恒勿以小而不为”意为要想克制自己的欲望和缺点,要从最难处做起,要作善事要长期坚持,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后厅的“大同无少长老,至乐合天地人”则表现了汪氏祖先对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追求。

 为什么说天下汪姓出徽州(转)

  一、汪氏姓氏的起源

  汪氏祖上本姓姬,应是周文王的后裔。汪鲁父亲叫姬黑肱,公元前573年,姬黑肱妻姒氏夜梦白兔,虹复其身,居期生子,手上有字曰“汪”,因该地当时属鲁国,取名汪鲁叫姬汪鲁。

  汪鲁的出身地是现河南太康县西面,嵩山东面,颍水流域的一村落,晋时该地是陈郡阳夏县西乡靖仁里。汪鲁长大后有功于鲁,被封为上大夫,卒葬河南阳城山南的颍川城南三十八里伏龙山下(共有十五祖合葬其中)。后人以其尊贵称他为颍川候,并以他手上的汪字为姓,这样汪鲁就成为汪氏一世祖。

  ,汪氏望出应是颍川而不是百家姓中写的汪氏望出平阳(现山西临汾市)。在“汪氏通宗世谱”中的“平阳辨、颍川辨、平阳后辨、汪茫辨”诸文中分析了这一谬误根由。特别是宋代大家歙县人罗愿在“平阳后辨”中指出了产生这一谬误的原因。他在文中指出,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国界多变动,犬牙交错,相互伸入可达千余里。考之古代有两平阳,望出平阳者有十五姓,为鲁平阳(在曲阜北面)者有三姓:衡、饶、汪;为晋平阳者有八姓,还有四姓不知何平阳。后来晋平阳比鲁平阳出名,又加上从汪氏一世到宋代过去了一千多年,宋人就误把汪姓归为晋平阳了。

  二、汪姓的发展概况

  汪氏的发展大概有下面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人物介绍如下:

  1、汪氏一世到三十世。这一阶段主要在北方发展,这时人口增加不快,在“通宗世谱”中辑录的唐初汪华主修的谱中,当时,北地共有七支派三十九户,这大概与北方中原地区多战乱有关。这一段的汪氏子孙绝大部分在政府中为官,小的也是个县令。

  2、三十一世文和公感到北方多战乱,在平黄巾起义时打过江南,攻下会稽令后被孙策上表汉献帝册封为淮安候,任会稽令。攻下歙、黟后(当时歙、黟属会稽邑)成立新郡叫新都,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就家于始新,其次子超公仍住会稽。文和公卒葬邵石山(今淳安小金山)并建有墓祠。之后几世任职地和住所多有变动。

  3、三十六世道献公任歙县令(又一说任黟县令)就家于歙,卒葬歙东七里吴清山(现吴三铺吴山)建有墓祠,合葬的还有三十三世澈公夫妇等五人。墓祠已遭破坏,现改建为吴山铺小学。墓前练江(上游为绩溪扬之水)从北向南偏西流过。从三十六世以后汪氏基本以歙州基地发展,所以道献公被称为新安始祖。

  举公字鹏远,宋孝武大明间为军司马,又一说南齐明帝为军司马(相当于兵部尚书,或大将军手下主管军政要务的军官),人称司马公,也有人称司马齐人的,一场大病后勇退不仕,于乡间乐善好施,后举家迁绩溪登源洞汪村,九十八岁卒。司马公墓有两处,一处在登源洞汪村,汪华的“忠烈庙”后,墓前有“司马公祠”,“司马公祠”目前尚在。另一处在登源岭前白杨坑,土名叫高车村、石榴村附近,墓道两边有石人石马,现已无存。叔举公之后汪氏在登源洞有较快增长,四十四世及其子女都是在这儿出生长大的。

  汪华之后汪氏人口急速增长,成为汪氏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唐初由于汪氏政治上的地位加上人口急速地增加,唐开元五年丁已族望敕中汪氏被封为十大柱姓之一(同时还封了十六大木梁姓)。

  三、汪华其人其墓

  汪华原名汪世华,因避题李世明的世字改名为汪华。其祖父勋明陈武帝时为会稽令,后历任两朝,陈元帝时因功被封戴国公。父僧莹于陈文帝天嘉元年袭封戴国公,为海阳令。汪华出生于陈至德四年正月十七日(公元586年)。汪华青少年时代就好习武,以勇侠著,其叔父常教以兵法。故汪华成年后具有统帅兵马作战能力。

  隋末大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汪华顺应民意揭竿而起,很快聚集十多万众,并占领歙、杭、宣、睦、婺、饶六州,自称吴王,从此六州人民免受了很多战乱之苦。唐王逐渐统一中原后,汪华于唐武德四年九月归顺唐王。因保卫六州有功,唐高祖于武德四年封汪华越国公,食邑三千户。后在长安任典宿卫二十余年,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伐辽时被诏为九宫留守(房玄龄为正)。

  三年三月(公元649年)卒于长安。死后灵柩于永徽三年(652年)由家人运回徽州葬于城北七里云岚山下,墓前建有墓祠,并在歙城乌聊山建忠烈庙,庙中供有高祖授越国公圭;皇朝榜文一;铜印之一;玉束带二等庙之镇宝。

  现庙已经没有踪影,庙中之许多珍贵文物也不知流向何方。除此之外在汪华出生地登源洞建有规模宏大的“忠烈庙”,徽州地区各县都建有“忠烈庙”。凡有汪氏后裔的村落都建有宗祠与宗庙,宗庙供着汪华及其子的塑像,每年定期(一般春节期间)迎接到宗祠进行祭祀活动(宗祠中还供着族人按辈分摆放的灵位牌,对族人的最大处罚是不准其灵位牌存放在宗祠中,族人也把这看作很神圣的事,这也成了约束族人不敢做坏事的紧箍圈,这是徽州族文化的一大特色)。有不少非汪姓的村落也建有供着汪华及其儿子的塑像,并每年进行祭祀活动。

  宋朝皇帝宋徽宗、宋孝宗、宋宁宗、宋理宗、宋恭宗不断下昭追封汪华为各种名目的王,九个儿子也不断被追封为候、公,德祜元年四月元顺帝也封汪华为昭忠广仁武烈英显王,到了明朝汪华又被追封为越国汪公之神,后人称汪华为汪公大帝。皇帝老儿们一个个地封他为王,即反映了汪华在民众中的影响之大,也折射出封建统治者都希望子民们一个个的都像汪华那样效忠于他。

  2004年夏末在老乡的带引下我去寻访了云岚山汪王墓。墓全部被毁,1970—1971年间,盗墓者从一非常难以打开的石棺中抽出一未腐烂的,身穿兰色绣花丝绸衣服的女尸,该女尸头戴凤冠,左手握金,右手握银,是一年青**。该女尸应是汪华的四夫人继钱氏。据说该女尸皮肤还呈白色,有弹性。很快变成紫铜色并腐烂。这一极具考古研究价值的唐古墓,连一张影像资料都未留下。现还有两个老年男子各盖了一间小平房住在墓区。墓区又见到了三个新坟包,是开发东山营工业园区移进去的。墓的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富山从墓祠西南角环绕墓区一直沿伸到墓区南口东面,西面一不知名小山又从墓祠西南角向南沿伸到墓区南口西面,两山高二十多米,富山背靠云岗山,整个墓区如同一个葫芦形,两山如同左青龙右白虎守护着汪王墓大门。墓前右面是大厅,据老乡介绍厅内富丽堂皇,两根大柱上盘着两条雕塑得十分精美的大龙;墓前左面是一个可容纳二百多人同时吃饭的餐厅;大厅往南到墓区口还有两口水塘。据老乡介绍这两口水塘是供二条龙洗澡用的。墓道两旁有石人石马。汪王墓的东北面约三里处是许国墓,也有石人石马;墓的东面约六里处是三十六世道献公的墓。站在墓区南口的塘埂上望去四面环山,中间是从歙县城到岩寺的盆地;左面是练江自北向南偏西流过;右面是富资水,与练江在县城附近会合。古时两水中帆船点点,汪王墓真是一块仙境般优美的风水宝地。

  在云岚山合葬的还有汪华祖父勋明和许氏;汪华父僧莹和郑氏;汪华夫人钱氏、继钱氏、次稽氏、张氏、庞氏共10人。

  四、天下汪氏出徽州

  从歙县西溪支派族裔孙汪懋炎那儿看到一份收集了七十多种族谱的资料,资料的名称是“天下汪氏出徽州”。七十多种族谱只是诸多族谱中很少的一小部份。比如被称为歙县支派的慈川支派,是汪华七子的后裔,慈川在汪华墓北约三里路,成为世守祭祀汪华墓的支派,该支派从五十九世永固公之后到八十六世就向全国各地迁出十四支。其中六十一世焱公迁到歙南琴川后又分迁出十一支,有八支是迁出徽州的;七十一世宗荣公迁歙县南乡遐阜川(现叫显村)后又分迁出六支,有四支是迁浙江富阳、常山邑岩口、汾水邑等地,这些在七十多种族谱中都没有反映。去年夏天曾接一友人电话,问我有一台湾汪氏族谱是否愿看,因时间太紧未看着。这反映了汪氏人口的增多,有限的土地无法维持生计,只有外迁,且越到后来迁得越远。三十一世文和公之前北方总共只有三十九户,文和公到江南后只有在会稽与睦州(淳安一片)有少量汪氏后裔。这些早期的汪氏后裔淹没在大量从徽州迁往各地的汪氏后裔人员之中,所以“天下汪氏出徽州”也就成为自然现象了。

  在诸多族谱中最主要的是明万历三年(1575年)间,徽州汪同文主修的“汪氏统宗世谱”共172卷。谱中内容前后呼应。在当时交通与通讯都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收集、整理、分类可真是一个浩大工程。谱中子上部(即第一册)记录了大量史料。有历史上二十多位关键人物的画像;有汪氏一世、三十一世、四十四世的墓葬图;有汪氏发源地的木本水源图;有汪华的保卫六州的六州地图;有一世到四十四世人物情况介绍;墓碑记;有汪华归顺唐高祖归顺书,各皇帝的各种昭书等,可以说是徽州族文化的珍宝。我见到的是“汪氏通宗世谱”,“统”、“通”的区别大概是:“统”是明万历本,“通”是乾隆间重印本。乾隆间重印本中其子上部(即第一册)与明万历间印本完全一样,全册共二百八十面只有少数几页人物表中有变动。在我见到的卯上部“通”本中,在每页中缝中部有“××部××卷××”的编号,中缝下部有“原续××部××卷之××”。从这些页数编号中看出,“通”本只是从明万历到乾隆间汪氏人口后代的补充,整个框架没有变。可惜显村汪氏德茂堂保留的这套宗谱文化大革命时被付之一炬,当时村中一个有识之士偷着将“子上部”和“卯上部”交与一个年青的生产队长保管,这二本现在才得以重见天日。

  五、寄后语

  云岚山下汪王墓及周围的优美环境以及沉淀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确实给歙县古名城增添不少色彩。开发这一族旅游资源不仅仅是一个汪王墓的问题,乌聊山忠烈庙、登源洞忠烈庙等都是汪氏后人关注的地点。目前对我们徽州人特别是汪氏的后裔们的当务之急是把我们祖先的历史搞清,把散落民间的珍贵文化收集起来,当然这也不是靠1—2个散兵游勇所能完成的。如果外地的汪氏后裔们拿着他们研究成果,拿着他们收集整理的资料来徽州寻根问祖,而我们却一无所知,那我们真是愧对我们的祖先。

宏村镇A级景区数量5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家。 宏村古民居,以正街为中心,层楼叠院,街巷婉蜒曲折,路面用一色青石板铺成。两旁民居大多二进单元,前有庭院,辟有鱼池、花园,池边多设有栏杆,“牛肠”水滋润得游鱼肥壮,花木浓香馥郁。马头墙层层跌落,额枋、雀替、斗拱上的木雕姿态各异,形象生动。坐落在南湖畔的南湖书院,建筑颇为壮观。据说民国初期的国务总理江大燮(宏村人),幼年曾在这里读过书。现为南湖中心小学校址。 南湖 南湖位于宏村南首,建于明万历丁未年(1607年),宏村村落经永乐年间到万历年间,楼舍连栋,高低错落,人口繁衍,光靠月塘蓄水已不够用,又在万历年丁末年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四旁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样,建成南湖。湖成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层,上层宽4米,原来古树参天,苍翠欲滴,躯干青藤盘绕,禽鸟鸣唱,还有垂柳,枝叶婀娜,像临镜梳妆的 少女,把秀发洒向湖面水中。湖面绿荷摇曳,鸭群戏水,另有一番景致。整个湖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远峰近宅,跌落湖中,加之树荫水深和日光的相互作用,明暗协调,动静相宜,显得幽深、雅静、清新、明丽。南湖历史上大修三次,1986年重建中堤,造"画桥"可东西划舟,情趣无穷。

清嘉庆甲戊年秋,浙江钱塘(今杭州)名士吴锡麟游南湖后,撰文述道:"宏村南湖游迹之盛堪比浙江西湖",因而南湖又有"黄山脚下小西湖"之称。

古今许多诗人画家游南湖后作了不少诗篇、画图。

"无边细雨湿春泥,隔雾时闻小鸟啼;杨柳含颦桃带笑,一边吟过画桥西"。 随着诗篇的伟颂,更增添了南湖风光情景交融的氛围。 月沼 月沼,老百姓称月塘,就是所谓"牛小肚"。月沼,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当时宏村出了个汪思齐,他发现村中有一泓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汪思齐,三次聘请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并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扩大宏村基址及进行村落全面规划牛形水系蓝图,引西溪水绕村屋,其牛肠水圳九曲十弯,又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月沼池塘,以蓄条内阳水,供防火、饮用等。后裔汪升平等人投资万余金。继续凿圳、挖掘成半月形池塘,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月沼",这就是月塘,月塘常年碧绿,塘面水平如镜,塘沼四周青石铺展,粉墙青瓦整齐有序分列四旁,蓝天白云跌落水中,老人在聊天,妇女在浣纱洗帕,顽童在嘻戏。 水圳 水圳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3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总长1200多米,绕过家家户户、长年清水不断。宏村人的祖先很会利用自然溪水来做文章,他们在宏村的上首浥溪河上拦河建石坝,用石块砌成的数米宽的人工水渠,利用地势落差,把一泓碧水引入村中。水圳九曲十弯,穿堂过屋,经月沼,最后注入南湖,出南湖,灌农田,浇果木,重新流入濉溪,滋润得满村清凉,使静谧的山村有了动感,创造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这人工水系,丰富了村落景观,和谐、多变、富有灵气,有6大功能。一是防火;二是调节小气候,改善气温和湿度,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三是饮用;四是洗涤;五是灌溉;六是发电。

水圳沿途建有无数个小渠踏石,人们浣衣洗涤、浇花灌园都极为方便,是古代村落的“自来水”,当年村民饮用、浣洗都在“牛肠”里,汪氏祖先曾立下规矩,每天早上8点之前,“牛肠”里的水为饮用之水,过了8点之后,村民才能在这里洗涤。更为奇妙的是,这牛肠的水位,无论天晴下雨,总保持在一定的高度,即水位总是低于小桥以下一点,不多不少,十分奇特。 德义堂 德义堂是典型徽派庭院式民居,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系二楼三开间建筑,厅堂前有十六扇半幢莲花门,室内外通道,堂前一水塘,内有暗沟与水圳相通,水塘周围,设四时盆景,院内繁花疏木、绿阴丛丛,可称“露天花厅”。东侧墙上攀着一株皖南弥猴桃藤,院东西二个花园,一明一隐,内植果木繁花。鱼缸、水榭、一池碧水边倚。园中水、水中园。游鱼尾尾,粉墙青瓦,花窗点眼,但给人们感受到却是步移景异,美不胜收。为徽派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 乐叙堂 乐叙堂位于月沼北畔正中,为汪氏宗祠,建于15世纪初。前进门楼基本保持原貌,梁架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月梁、叉手、雀替、平盘斗等建筑构件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乐叙堂与月沼组成宏村八景之一“月沼风荷”。 宏村东山 宏村东山位于宏村的东部,是俯拍宏村全景的绝佳地点。从村子出来,穿过村子外面的油菜花田,沿着乡间小路往东走,就会看到一条上山的小刀。从小道往上爬就是东山了,小道是村民自行挖掘的,往上爬一段时间后就会看到一个开阔的视角,那里就是俯拍宏村最好的角度了。  同时宏村十二景——东山日出,也是在这个山上观看。 敦厚堂 敦厚堂是一幢200多年的清代老宅,现与相邻一幢小木屋改建清和月国际青年旅舍,其中庭院占地面积有400多平米,在旅舍真正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旅舍的院落,阳光是如此的透明,天空是如此的湛蓝。坐在绿意萦绕的小院,一盏香茗,一卷诗书,耳畔有轻柔的音乐流淌,此时,你可以放下尘世所有的纷扰,任由思绪漫天飞扬。不时有鸟儿飞过,风轻云淡,在纯净的空气里,生命是如此得美好,在这里,您最大的感受是自由、放松。 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为祠堂名,位于安徽宏村。建于明代。整个建筑平面呈"凸"字形,面阔2440米,进深3270米,脊高1020米。正厅七开间,中有天井,前有围廊,门旁有抱鼓石。全饲布柱70根,属"满堂柱"建造。正厅四根前檐柱粗大厚实,呈棱形。明间金柱也为梭形。前檐柱及廊柱均有"柱斗科",柱头科之间有"平身科",均为二跳斗拱。前檐斗拱比廊檐斗拱粗大,柱头科16朵,平身科18朵,转角铺作"小拱头"。曲梁与柱子衔接处均有丁头拱承托,拱眼如单幅云。斗拱、梁架、梭柱等镂刻精细。现为石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敬德堂 敬德堂整幢建筑装饰简朴,屋柱为方形,是宏村明末清初民居的代表作,可以了解普通商人的生活情况和徽州明、清建筑的格局。它位于宏村牛肠水圳下游转弯处,建于清初顺治年间(1646年),为H型民居。厅堂背向排列,前后厅均有天井,采光性能好,两侧为厢房,南侧为前院,北侧为厨房,厨房里还有一个小天井,东侧还有一座面西朝东的小偏厅和大花园。

“敬德堂”的“敬”与积累的“积”读音相近,反映主人希望自己的后人能积德行善。主人喜好种植花草盆景,在正屋前留有充裕的地方,并在院子左边放置一间木制小房,相当于温室,冬季时把盆景放在房内。

徽州人十分重视门楼的修建,有“千金门楼,四两屋”之说,古人宁可花去千两黄金用来修建门楼,仅仅花费四两用来建房子,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可以反映出门楼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敬德堂门楼上雕刻的图案就有很多象征意义。

楼角处有鳌鱼,龙头鱼尾,表示希望自己的子孙能独占鳌头。鳌鱼的下方是梅兰竹菊四喜图,梅兰竹菊四君子代表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高洁的品质,四只喜鹊则为喜庆吉祥。喜鹊登梅图,取喜上眉梢之意。东鹿、西马图,“鹿”是福寿禄“禄”的谐音,希望后人能够丰衣足食,生活充裕,“马”则反映能在事业上飞黄腾达之意。门楼最下层左右两下角的吉祥水兽图,形为滚滚的波涛之中,两只鲫鱼在艰难的跃出水面,鲫鱼跳龙门,即希望能在官场上有一席之地。

屋内正厅东西两侧各有六扇莲花门,中间拦板上雕刻有蝙蝠,而且都是五只,称之为“五蝠奉寿、万福万行”之意。东西厢房是主人休息的卧房,厢房窗子上楼空雕刻铜钱图案,窗下栏板上雕刻的万字图案,意为多财多福。敬德堂用天井通风采光,天井下方的左右两侧各有一根木头,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阳光直射在家中十分炎热,主人就在木条上穿上铁环,挂上布帘,挡住强烈的阳光。厅前有一幅楹联:“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

明朝房子式样、布局简单,支柱是正方形,清朝则为圆柱;一般房子都为两层,明朝房子上下两层的高度相当,而清朝的底层高大宽敞,大多采用形似东瓜形的粗粗的大梁。明朝的房子装饰简单,清朝徽商到了鼎盛时期,特别注重雕梁画栋。徽派建筑把楼梯口和楼梯前隐藏在门的背后,起到了美观的作用。楼梯间作为储藏室,充分利用了空间。楼梯的台阶一般有16台阶,商人注重聚财,按五行来设计,金木水火土,第一个台阶为金,而最后也为金,金碰金,意为财运广通。 敬修堂 是宏村典型的清代民居,坐落在月沼北侧西首,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年的历史。[7]它占地面积286㎡,建筑面积452㎡,屋基高出“月沼”近1米,整个房子坐北朝南,正厅前为庭院。与其它民居不同是院门外留有10㎡的空地,俗称厅坦,是夏日纳凉、冬天晒太阳及小憩聚会之处。 承志堂 承志堂位于宏村上水圳中段,建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住宅。整栋建筑为木结构,内部砖、石、木雕装饰富丽堂皇,总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全宅有9个天井,大小房间60间,136根木柱,大小门窗60个。全屋分内院、外院、前堂、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鱼塘厅、厨房、马厩等。还有搓麻将牌的“排山阁”,吸鸦片烟的“吞云轩”。另有保镖房、男、女佣人房。屋内有池塘、水井,用水不出屋。 树人堂 树人堂系清刺授奉政大夫诰赠朝仪大夫汪星聚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建。树人堂也称民艺收藏馆,是房主汪升九十五代孙汪森强的私人收藏馆,为弘扬徽州的历史文化,主人多年来从民间及博物馆收集了明清民间时期老作坊机械,石制器具、徽州版画、民俗用品、徽商书信用具、宏村族谱等,再现了当年徽州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树人堂全屋宅基呈六边形,取六合大顺之意。正厅偏厅背靠水圳,坐北朝南。天花彩绘,飞金走彩。厅堂东边利用有限空地,建一小水塘,活水长流。外门为八字门楼内置悬坊栏板。水碓,利用水的势能,转化为水车动能,从而转化为机械能带动龚谷、磨面、舂米的一些器具。先把稻谷的壳子除去称为龚谷,再把米放入舂米机碾碎,最后就是磨面,整个过程同时进行,从此可体现出古人的聪明才智。树人堂楼上收藏有宏村人经商的路线图——徽商遗踪,体现当年商运老大桥码头繁忙景色的画,一封1919年黟县人在京做保险的一封书信,承志堂主人巨贾商人汪定贵的遗像、生平、家赞和讣文,当年的银票、书信,及以前出外经商时用的手提箱及鞋架和耙犁、锄头、蓑衣等一些农具。 桃园居 桃园居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因房东曾于院内植一稀有品种的桃树而得名。桃园居虽说规模不大,但门楼砖雕和室内木雕堪称精品。门楼上的砖雕刻得精细,而且层次比较多,清狮白象等动物形象生动,尤为独特的是门楼上部用水磨砖砌一弧形门额,类似室内厅堂上方前部的冬瓜梁,门额中间镶嵌一块大形弧形砖雕,这是一般古民居所少见的。室内木雕花样繁多,技法多变,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大厅房门及窗户和书厅雕花门上。大厅门、窗主图案为宝鼎、宝瓶,窗户开口为挂络式,两边窗户上方各有两个守窗“童子”,窗栏板上的四只喜鹊、六只麒麟犹如活的一般,寓为“四喜六顺”,房门上部为“藤结花”,每扇门上的“花心板”上的人物均为历史典故,其中东房门里扇 “花心板”上为“羲之戏鹅”,其他典故有待考证,另外两厢的葡萄挂络,双狮雀替均属珍品,挂络中的飞马寓“飞黄腾达”之意。书房中的四扇雕花门可以说是全村最为精美的雕花门。四扇门的上半部从上而下为“蝙蝠奉寿”、“八骏马”和“人间仙境”(或称“世外桃源”)雕板,大片雕花为“松鼠葡萄”,四扇门的腰板上分别雕有“岳飞刺字”、“王祥求鲤”(又称“卧冰求鱼”)、“季子挂剑”和“孔融让梨”四个历史典故,这四个典故又因此表现“忠、孝、节、义”四种意义。 古树 在宏村村口,一眼望去,可见到两棵有500年树龄的古树。这两棵大树,一棵叫枫杨树,当地叫红杨树;一棵叫银杏树,当地叫白果树。北侧的红杨树高19米,围6米,需4、5个人才能合抱,树冠形状像一把巨伞,把这村口数亩地笼罩在绿荫之中。南侧的白果树高20米,

形如利剑,直刺天空,因为银杏是世界上稀有的树种,而这棵银杏又有500岁,所以大家把这棵银杏称为村口“瑰宝”。这两棵大树是这牛形村的“牛角”,宏村的“风水树”,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按照这里过去的风俗,村中老百姓办喜事,新娘的花轿要绕着红杨树转个大圈,这预示着新人百年好合,红福齐天;高寿老翁辞世办丧事,要抬着寿棺绕着白果树转个大圈,寓示着子孙满堂,高福高寿。 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8]: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庞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观珠汪氏宗祠,是电白县境内一间保存较好的祠堂,始建于公元1828年(清道光八年)。2011年6月,该宗祠被评为茂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汪氏族人的精心维护,该祠堂到二十一世纪初仍保存完好,并体现出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另外,该祠堂在二十世纪,一度作为学堂(即学校)使用,为观珠镇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观珠汪氏宗祠,位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观珠镇观珠社区居委会的观珠镇中心小学(到2013年,已确定该小学会搬离)内,始建于公元1828年(清道光八年)。废科举兴学校后,1913年起,该祠堂一度辟为小学,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止。1998年,汪氏族人对该祠维修时翻新了瓦面。2009年9月,电白县文化主管部门公布其为电白县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挖掘和保护汪氏宗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价值,2011年6月,汪氏宗祠被评为茂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氏宗祠的匾表达的什么意思?

宗祠正堂为抬梁式构架,木柱石础。石础为鼓状黟县青石,木柱采用硕大笔挺的银杏树,梁枋系粗壮的香樟木。正堂高大宽敞、适合族人聚会,举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