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氏传字 起名想给孩子起个名字左氏,传字辈
传某男女名:
传书、传乐、传庆、传祥、传军、传荷、传万、传芳、传雨、传恒、传云、传山、传芮、传凉、传发、传夫、传琦、传芹、传浩、传辰、传森、传桂、传梓、传丽、传经、传国、传西、传东、传北、传南、传芃、传右、传江、传可、传爱、传帅、传苗、传田、传柠、传卫、传兰、传作、传哲、传阳、传诺、传兵、传广、传春、传秋、传欣、传边、传则、传冷、传暖、传民、传兴、传枝、传刚、传林、传品、传英、传明、传超、传茹、传朵。
纪某男女名:
纪华、纪白、纪凉、纪卫、纪万、纪芳、纪夫、纪学、纪浩、纪芹、纪琦、纪芮、纪军、纪荷、纪则、纪经、纪国、纪恒、纪西、纪东、纪森、纪桂、纪北、纪南、纪芃、纪右、纪兰、纪作、纪文、纪哲、纪苗、纪田、纪柠、纪阳、纪兵、纪诺、纪广、纪春、纪秋、纪可、纪爱、纪帅、纪山、纪云、纪雨、纪梓、纪丽、纪欣、纪庆、纪祥、纪江、纪边、纪冷、纪暖、纪超、纪枝、纪刚、纪兴、纪双、纪明、纪林、纪松、纪英、纪桐、纪朵。
传某纪某其他的名字:
纪左、传左、传诗、纪柳、传柳、传羽、传唱、纪唱、传继、纪继、传川、纪川、传红、纪红、纪羽、传权、纪权、传后、纪后、传灯、纪灯。
1、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置济阳郡,南渡后废,其故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山东省东明县南一带。
2、堂号
传经堂: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了传《春秋》作了《左传》,详细解释了《春秋》的内容。
高义堂:春秋时候左伯桃和羊角哀一起到楚国去谋事,途遇大雪,天寒食绝。伯桃把自己的衣服、粮食都给了羊角哀,让他一人到楚国去,免得二人都冻饿而死。伯桃自己则钻到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冻饿而死。羊角哀在楚国得官后,回到那棵柳树下劈开树干,重新礼葬了左伯桃。
此外,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三都堂”、“敦厚堂”等。
北京地区左氏信息
一、 宛平县的历史与左氏人物
商末、西周时期,地隶属蓟国,蓟都于蓟城。公元前七世纪,燕国并蓟国,都于蓟城。秦于蓟城设置蓟县。唐建中二年(781年)析蓟县设置幽都县。辽开泰元年(1012年)改幽都县为宛平县。宛平之名,取《释名》“燕,宛也,宛然以平之义。”县城在北京宣武区(现为西城区)西部。
金贞元元年(1153年)定都中都,宛平县与大兴县同为中都大兴府的管辖县;宛平县辖西部,大兴县辖东部。元初,废弃中都旧城,在其东北郊建大都城,为首都。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废除大兴府,置大都路,宛平、大兴仍为其管辖县。金、元、明、清时期,宛平县与大兴县成为北京顺天府的附郭县,其范围包括今北京西城区(含原宣武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门头沟区的全部或大部。宛平县公署(县衙)所在地明属积庆坊,清属正黄旗,即今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东官房(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103 号中国妇女报社大院)。
1928年设北平市,宛平县改隶属河北省,县城迁至卢沟桥旁的拱极城,后世称宛平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县治迁往长辛店。解放初期仍隶属河北省,县署移至门头沟区大台镇西桃园村21号。1952年划归北京市撤销县的建置,其原辖地区先后分别划入丰台区、门头沟区、房山区、大兴区、海淀区,石景山区。
民国《宛平县志》第五卷、人物(下)乡贤、人才记载:周,烈士, 左伯桃、 羊角哀,入楚,道遇雪乏食,桃以粮遗哀,而自饿死。(哀)后仕楚至上大夫,告于王,乃礼葬桃。
民国《宛平县志》第五卷、人物(上)记载: 左贤, 天顺丁丑(1457年)科进士。
雍正9年《井陉县志》卷之五、官秩记载:清(第4任)教谕, 左元熙, 顺天宛平人,贡生,康熙十五年任,是年复设。
二、 大兴县历史上的左氏人物与村庄
秦朝 设置 蓟 县 ,辽 会同元年 (938 年)改名为 蓟北县 ,与幽都县同为南京幽都府的管辖县。 开泰元年 (1012 年),改名为 析津县 。金代 贞元二年 (1154 年),改析津县置 大兴县 ,与宛平县同为大兴府所辖,其县治在今北京城西南。 元代, 大兴县治移至大都城内(今北京城内)。 明洪武 初大兴 县治仍在北京城内(今东城区大兴胡同) ,也是北平府治所在地;永乐中大兴县为京师顺天府治所在地;清代大兴县仍为顺天府治所在地;民国初大兴县为京兆尹治所在地。1928 年划归河北省,1949 年大兴县治移至青云店,1954 年大兴县政府迁至黄村镇。1958 年划归北京市改设大兴区,1960 年复为大兴县,2001 年撤县设区。
康熙《大兴县志》第二卷营建、里社载有“东便门,正阳门,朝阳门,安定门,广渠门,高碑店,永定门,鼓楼,东直门,崇文门,左安门,大红门,麦子店,夕照寺,金鱼池,报恩寺,东岳庙”等地名, 说明了今北京市东城(含原崇文区)、朝阳等地区,明清时期均属大兴县的管辖范围。
康熙《大兴县志》卷之五、人物、乡贤考记载: 左伯桃 、羊角哀,周,烈士。 左伯桃 、羊角哀入楚,道遇雪,乏食,桃以粮遗哀,而自饿死。哀后仕楚至上大夫,告于王,乃礼葬桃。
光绪12 年《顺天府志》115 卷/ 选举表(一)/ 进士: 左企弓, 字君材,辽代进士, 大兴人, 辽、金时期大臣。“一寸山河一寸金”即左企弓所言。详见《光绪顺天府志》107 卷鉴诫传(下)。
乾隆54 年《新修怀庆府志》卷十五、职官(下)记载: 左懋源,大兴人, 吏员,雍正七年任温县知县。
民国6 年《洛宁县志》卷三职官记载: 左懋源, 大兴吏员,雍正十一年任县令。卷七艺文志载: 左懋源《李烈妇诗》 ——乾坤正气留太清,须眉巾帼自天成。有时巾帼凛大义,须眉或反输坚贞。伟哉李氏有劲节,肝肠如铁心如冰。靡他自矢已数载,捧盈执玉同兢兢。狂且蓦然肆毒手,胁以白刃甘如醇。捐躯一旦成素志,居然浩气凌苍旻。圣庙德化入人久,遂令巾帼为完人。贞魂毅魄死不灭,殊荣褒美光丝纶。
光绪5 年《广州府志》卷二十五、职官表(九)记载: 左昌垣,大兴人 ,道光二年任番禺县鹿步司巡检。卷二十八、职官表(十二)记载: 左昌垣,顺天大兴人, 监生,道光十八年任香山县淇澳司巡检。
同治3年《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卷十三、职官表(二)、文秩(下)载:彭水县知县, 左 元烺, 顺天大兴籍,安徽桐城人,道光甲辰进士,二十八年署。
光绪22 年《费县志》卷三职官表记载: 左德溥,顺天府大兴县监生 ,咸丰六年代任知县,八年署任。
左家庄: 1925 年前属 大兴县地域 ,现属朝阳区。如今左家庄地名虽存,但已完全城市化,无法寻找到本支(村庄)的左氏源流信息。网搜左家庄“建村于清末,当时左氏族人约有二十户定居于此”。 1993 年12 月《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载: 左家庄街道办事处位于朝阳区的西部(东直门外),东起首都机场路、东三环北路与麦子店街道办事处毗连,西至西坝河东里…… 明、清时为大兴县地 ,民国14 年属北京市东郊。民国36 年属北平市郊八区。1952 年至1956 年属北京市东郊区太阳宫乡管辖。1957 年,始建左家庄街道办事处。
三、北京 经济技术开发区瀛海镇左氏
北京瀛海镇左氏,源于河北省河间市大渔庄村。据族谱记载,河间左氏始迁祖左君美,元末明初避乱从庐州(今合肥)徙至河北省河间县大渔庄。始迁祖君美公兄弟三人(君美、君弼、君辅),当年避乱三人各奔一方,君美居河间县;君弼后人现居住沧州、盐山等地;君辅后人至今未得详考信息。
左君美,在河间左氏分支门派谱系上被尊为河间左氏之始祖。其子为一世祖,其孙为二世祖,以此推沿。左君美有三子、八孙。长子左道远为一世一大门祖;次子左道中为一世二大门祖;三子左道彬为一世三大门祖。八个孙辈,分列为一至八共八个小门之祖。
河间左氏二大门四小门,传至左汝翼,已是十八世。约在公元1916 年前后,左汝翼遣长子左印堂和四子左印樟,赴北京海子里创业,至1948 年前后,共购地300 余亩。其后人居住在海子里的怡乐庄和四海庄,现已迁至南海家园社区,至今已繁衍有120 人。
2021年,北京瀛海镇左氏的口腔拭子,经大美基因科技公司基因检测(DNA 比对),与湖南湘潭市长丰左氏(左光辉、左靖、左文其、左宗良、左宗俭、左文建、左才柱、左宗建、左宗澨、左勇),河北唐县左北京村、南坛村(左东川),保定市城区左氏,河南永城县芒山左氏(左化清、左华),柘城县东左楼村(左胜亮、左德贞、左胜杰),河南柘城县(左德千,左永安),义马市霍村(左志强),淇县北阳镇史庄村(左建泽、左团岭、左见峰)同一家族。 本支左氏,如考证始祖左 君美 两个弟弟(左 君弼、 左 君辅 )后裔信息,可参考以上 基因检测 报告结论。
四、 房山 区( 袁庄 、 北白 、 梨村 )左氏信息
房山区 窦店镇袁庄村 现有左氏约50 人、 琉璃河镇北白村 有左氏约10 人、 拱辰街道梨村 有左氏约20 人,三个村原属良乡县,为同宗的左氏家族,世代口传始迁于山东。
光绪15 年《良乡县志》卷一地与志、村店第41 页:治南, 袁家庄, 距城25 里。
1958年,良乡县并入房山县。1990年编辑的《北京市房山区地名志》(1992年版)记载: ( 1 ) 袁 庄, 交道乡辖村,明代成村,因姓得名。 ( 2 )北 白, 东南召乡辖村,唐代良乡县有白水里,疑即今南白、北白之前身。今村成于明代。 ( 3 )梨 村, 良乡地区办事处辖村,明以前成村,因多梨树,故名。
同治5 年《昌黎县志》卷五、职官记载: 左 阔,良乡人, (元)泰定五年(1328 年)任昌黎尹,尊崇学校,轻徭薄赋,慎民力。老稚咸感思之,勒石纪德。
民国17 年《房山县志》卷四、职官记载:明代中后期, 莱阳举人左之龙, 任房山县尹。卷六选举记载: 房山县明代贡士,左枢;左机, 任兵马。
2021年,北京房山区袁庄村的两位左氏族人的口腔拭子,经大美基因科技公司基因检测(DNA 比对),与河北易县北独乐村,山西孝义市石公村,汾阳市河北村,山东临沂市河东区福利庄(左黎),夏津县左王庄村(左高吉、左庆常、左朝善),湖北潜江市张金镇(左开金、左祖上),江苏丹阳市珥陵镇左墓桥村,江西永新县左坊村(左用庭、左清生等8 人)同一家族。
五、延庆区延庆镇西辛庄村左氏
延庆镇西辛庄左氏世代口传,,先祖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明朝初年兄弟五人(左大天、左大元,左大木、左大祥,左大喜)迁今官厅库区一带,1954 年修建官厅水库,由库区迁移至今天的延庆镇西辛庄村,家谱毁于文革。本支现有左氏近300 人。
2021年,北京延庆镇西辛庄几位左氏的口腔拭子,经大美基因科技公司基因检测(DNA 比对), ( 1 ) 左建生为代表的左氏,与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左长优、左云财、左长满、左长义、左长俊、左宏发、左宏清、左长明),江西丰城市太山庭金村楼下支(左圣根),山西平遥县宁固乡左家堡(左多祥、左荣昌、左海泉),郑州市航空港区香炉朱村,江西高安市荷岭镇库南支(左金军)同一家族或同源流; ( 2 ) 左建云为代表的左氏,与江西丰城市雷坊支(左德亮),江苏丹阳市珥陵镇(居民点村左柏林,左家村左锁仁、左夕二),安徽泾县(左文寿),福建武夷山市(左森毛、左森文)同源流; ( 3 ) 左锋,左强,左文宽为代表的左氏,与河北唐县左北京村(左玉水)同源流。
六、密云区左氏信息
民国3 年《密云县志》卷三载: 左 桐 , 明贡生,官山西浮山县。光绪6 年《浮山县志》卷十七/ 十八载: 左 桐,直隶密云人 ,岁贡,万历二年知浮山县,创建明伦堂,振兴文教。
今天的北京密云区仍有左氏人居,有说是河间左氏后裔,暂未考证或确定。相关信息:山东省惠民县左氏“立”字辈两兄弟,约在康熙中期迁居密云县。
七、昌平区流村镇黄土洼村北台自然村、左家自然村
1997 年10 月《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载:老峪沟乡政府驻地张家湾,在昌平县城西南253 公里。老峪沟乡 黄土洼村北台自然村, 位于乡域中部,在乡政府驻地西北33 公里处,南距左家08 公里……,清末成村,因地处北营以北台地上得名,村域面积03 平方公里,聚落上地01 万平方米,有左姓3 户,10 人,均为汉族。老峪沟乡 黄土洼村左家自然村, 位于乡域南部,在乡政府驻地西北28 公里处,清末成村,因姓氏得名,村域面积005 平方公里,有左姓1 户,3 人,汉族。
据实地调查: 黄土洼行政村现为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所辖,现有6 户左氏30 多人,一百多年前由流村镇长峪城迁下来,今长峪城也几户左氏人居。
本支源流: 听祖上说,本支左氏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到此,至今400 多年。现分居于流村镇的几个村庄,较分散,其居住的村落因撤村并乡或村改等政策影响,多次搬迁,家谱在从北台村搬家时失落。字辈:万、文、思、巨、常、玉,现用到“常”字。
光绪25 年《惠民县志·职官志》载:左 钦,昌平人,监生,天启年间任武定州同知。
2021年,北京昌平区流村镇黄土洼村左家自然村几位左氏的口腔拭子,经大美基因科技公司基因检测(DNA 比对),与江苏丹阳市珥陵镇左墓桥村(左福来、左云龙)萧梁天监年间(502-519 年)共祖;与山东兰陵县苍山街道盘石沟村(左耀法)、江西丰城市老左支(左国根、左喜生、左金根)东汉建武共祖。
八、昌平区南郝庄、马池口左氏信息
1997 年10 月《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载: 昌平镇南郝庄村民委员会,驻地宋山,位于镇域西部,在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1 公里,县城西南2 公里,1983 年设村委会。清末成村,因村东有小山,宋姓为首居户得名宋家山,后演变为今称。有68 户,182 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宋、刘、左、裴等。
南郝庄左氏族人介绍: 南郝庄行政村由14 个自然村组成,现有左氏近100 人,分居于本村的小百泉庄自然村和宋山自然村,始迁祖(名失考)于清中期从山东(具体地名失考)迁此,家谱在文革中被子焚毁,本支左氏1910 年前后出生人中,以“文”字为辈分。
马池口村左江先生(1961 年11 月生)介绍: 可能是祖父辈或曾祖辈,于清末从山东迁来昌平城西南一带(今马池口村、南郝庄村),左江的父亲左文生(1918 年生)有兄弟四人(左文秀、左文生、左文通、左文献)。马池口村的左氏族人分居于八队、九队、一队,现有左氏约30 户120 余人。昌平区南郝庄村、西关新村、马池口村、北郝庄村等地的左氏均同宗同源。
2021年,昌平区马池口村几位左氏的口腔拭子,经大美基因科技公司基因检测(DNA 比对),与山西平遥县宁固乡左家堡(左多祥、左荣昌、左海泉),山西繁峙县大沟村,江西资溪县高田乡龙英村(左长生、左忙发),高安市荷岭镇库南支(左金军),郑州市航空港区香炉朱村,重庆酉阳县双泉乡箐口村(左国伟),湖南衡东县杨桥镇新乡村(左秋生),山东临沂市河东区汤头街道(左正群等5 人),南京潥水区上聂村(左兴发),济南市天桥区左庄村(左友河、左友明)同一家族。
九、通州区潞城镇侉子店村左氏信息
1992年《北京市通县地名志》记载:侉子店乡侉子店村,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通州镇东南143公里。明初平定北方时随来的山东人至此地落户定居,以开店为业,后形成聚落,人们依其口音称今名。
今通州区潞城镇侉子店(行政村),共有1000余人,其中左氏300多人。本支左氏源流:始迁于河北省大厂县夏垫村,可能是“魁”字辈的先祖,于乾隆中期迁侉子店。现已知字辈:魁、天、日、甫、玉;凤、兆、庆、林、祥(“祥”字辈以下还有十个字辈现已无人知晓)。从“魁”辈在侉子店开基,至今已繁衍13代。
民国年间,“玉”字辈中有 左山、左连 兄弟,左山(字振海)任乡长,左连(字昆山)任保长,兄弟二人爱护乡民,豪爽仗义,扶危济困,至今人们仍念其德。
民国年间“玉”字辈中,还有一房为兄弟九人,其中排行老七的外号 左七猴 ,与土匪和军警均有交际黑白通吃,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侉子店村不受匪、军、警所欺。排行第九的左老九之妻,被乡邻尊称为“九奶奶”,至今侉子店的老年村民还熟知这一称呼。
左凤生 (左老九、九奶奶之子),1933年11月1日出生于河北省通县侉子店村(今属北京)。1950年初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后在北京塑料研究所、亚大塑胶有限公司等单位任干部,2014年7月22日卒于北京。
左安利 (左凤生的长子),“兆”字辈,1957年4月24日出生于山西阳泉,1976年3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潜艇部队。回地方工作后曾任北京工艺懋隆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2018年退休。
左安平 (左凤生的次子),“兆”字辈,1962年9月2日出生于北京城区。1980年起先后在北京第一轻工业局、北京荣宝斋等单位从事书画业务,任北京荣宝斋拍卖公司业务经理、北京荣宝斋书画业务经理。1996年至今,为北京荣宝斋拍卖公司拍卖师、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师。国家注册优秀艺术品拍卖师,北京中博雅鉴定中心、书画鉴定委员、劳动部再就业培训中心讲师。发表的作品有《浅析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走势》。
通州区侉子店村左氏的基因结果显示,本村左氏虽分为三门,但均与丹阳左氏有直接或间接的源流关系:(1)左兆申为代表的一支,系从河北夏垫镇迁来,与山西平遥县下沟西村左尚俭及湖南衡东县左都其(为丹阳左氏分支)有共祖关系;(2)左林山、左忠元、左庆福为代表的一支,与江苏泰州市海陵区里华村左益寿(为丹阳左氏分支)有共祖关系;(3)左安平为代表的一支,与江苏丹阳左氏及其分支,有明确的共祖关系。
湖北潜江南门外左家台村左代华编辑
2022年元月29日 于北京
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据《史记》等文献记载,“河洛”这一地域概念,一般是指狭义的中原地区,即今河南,或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说中原文化是中原先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河洛文化便是这“总和”中最精彩的篇章。河洛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广及诸多领域。本文仅就其与中华姓氏起源的密切关系予以概括论述。
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姓氏来源,有2224个系少数民族姓氏,二者合计7149个,占11969的597%,下余4820个为汉族姓氏。笔者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对这4820个姓氏逐一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为: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4820的38%。但是,仅有姓氏数量,尚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每个姓氏拥有人口数大不相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河南在中华姓氏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笔者又根据该书提供的姓氏拥有人口资料,对我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逐一进行了考证。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汉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说13亿人中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姓。在这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即李、张、陈、黄、周、林、何、宋、郑、谢、冯、于、袁、邓、许、傅、苏、蒋、叶、阎、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汤、尹、武、赖、樊、兰、殷、陶、翟、安、倪、严、牛、温、芦、俞、葛,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即王、刘、赵、吴、徐、孙、胡、朱、高、郭、罗、梁、韩、唐、董、萧、程、沈、吕、卢、蔡、丁、魏、薛、杜、钟、姜、熊、陆、白、毛、邱、秦、顾、侯、孟、龙、黎、常、贺、龚、文、施、洪、季;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9% 。如果减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会有所下降,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总数是1834个,减去97个,还有1737个,加上这些姓氏,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仍在80%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为何在中华姓氏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概括地说,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然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分析,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
一、河南是姓氏肇始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而河南正是此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因1921年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正是母权社会繁荣阶段的代表。该文化陶瓷上的鸟、鱼、蛙及人首虫身等图象,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姓”的标志。姓的起源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有些姓氏是由图腾转化而
成。传说太昊与其妹女娲所处的时代,即是中国图腾制的标本时代。那么,他们所居住的河南淮阳,也当是产生图腾和姓氏较多的地方。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从氏族、部落中的少数家族形成的“氏族贵族”中产生的,而此期中原地区(主要是今河南)氏族林立,正如《史记·封禅书》中所云“黄帝时万诸侯”。中原地区这成千上万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渊薮。
二、河南是华人祖先炎、黄二帝和太昊的活动中心
笔者对当今120大姓从血缘关系上进行追根溯源
后,发现它们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
具体情况是:
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 武、乔、赖、庞、樊、兰、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许、姜、崔 、雷、易、章。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赵、黄、徐、马、谭、郝、江。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高、谢、吕、卢、丁、方、邱、贺、龚、文、洪。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的有9姓,占120姓的7%,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总的来说,120大姓多数属于黄帝族,少部分属于炎帝族和东夷族,而河南长期是这三族活动的中心,因此,这三族的姓氏也多数是在河南境内形成的。
(一)黄帝族与姓氏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属河北)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并与炎帝共同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中原地区不同时代居于统治地位的部族,如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商、周的最高统治集团等,全都说成是黄帝的后裔。这些部族,接连居于统治地位,历时久,势力大,占据的地盘广,所以人丁极其兴旺。通过对120个大姓的研究发现,无论从血缘关系上说,还是从地缘关系上说,黄帝族有许多姓氏与河南密切相关。黄帝族主要有两大分支:一为颛顼族,二为帝喾族。此外,据有关文献记载,匈奴族和鲜卑族同黄帝也有血缘关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鲜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黄帝族系。
⑴颛顼族与姓氏
颛顼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史记》说他是“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号高阳氏。他居于帝丘(今河南
濮阳东南),死后葬于顿丘(在今河南浚县北)。颛顼后裔比较有头绪的,主要有三支:一为舜族,二为禹族,三为陆终族。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记》说他是颛顼的7世孙,其后代产生出陈、袁、田等姓氏。禹是颛顼的6代孙,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朝,后产生出一些姓氏。陆终是颛顼族系中一位重要人物,其父吴回即祝融,是颛顼的曾孙。陆终有6个儿子,其后曾孕育出一些姓氏。
⑵帝喾族与姓氏
帝喾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史记》说他是“黄帝之曾孙”,“于颛顼为族子”。他活动的地区主要是豫西和豫北。帝喾后裔中繁衍旺盛的,主要有尧族、商族、周族。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是帝喾之子,其后产生出一些姓氏。商族始祖名契,是帝喾之子,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赐姓子氏。子姓商族产生的姓氏,一部分直接源于商朝王族,而大多数则出自由殷纣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启所建的子姓宋国。周部族始祖名弃,也是帝喾之子,姓姬氏,其后衍生的姓氏多达数百个,不仅为黄帝族之最,而且在整个中华姓氏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47个,其中有一大半出自河南。
(二)炎帝族与姓氏
炎帝是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因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故姓姜;因以火德王,又以火名官,故称炎帝;相传他教民耕种,又曾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病,故又号神农氏。他原居姜水流域,后发展到中原地区,《竹书纪年》说他曾居陈,“陈”即今河南淮阳。他的子孙大部分在河南境内定居,使姜姓失而复得,又衍生出其他一些姓氏。在河南境内的炎帝后裔,主要有方氏、雷氏、吕氏、许氏、文氏、申氏。炎帝后裔还有在山东北部的齐氏,但其始祖吕尚是南阳吕国的子孙。
(三)东夷族与姓氏
“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东夷族分为太昊族与少昊族。
⑴太昊族与姓氏:太昊,是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也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太昊族以龙为图腾,曾以龙为官名,其后裔姓氏有任、郝及白姓的一支等。
⑵少昊族与姓氏:少昊,号金天氏,也是古代东夷族首领,相传他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与太昊是继承关系,少昊部落是从太昊部落分出来的,活动中心在今山东曲阜一带,但其后代却分布在全国许多地方。少昊后裔有两个重要人物,即皋陶和伯益。皋陶是少昊的曾孙,也是东夷族的首领。当今第一大姓李及廖姓的一支,都是他的后裔。伯益是皋陶之子,是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他是古代嬴姓各族的共同祖先,后裔相当繁盛,在当今120大姓中,赵、黄、徐、马、谭、江等姓都是他的后代。
三、河南是姓氏发展时期夏、商两代的国都所在地
夏、商时期,从奴隶制兴起到全盛,也是中华姓氏得以发展的时期,而这两个朝代活动的中心地带均在今河南境。夏朝从开始到桀灭亡,共传14世、17王,历时400多年,其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的黄河、洛河流域。夏禹建都之阳城,即今登封告城镇;后迁阳翟,即今禹州。禹之子启的都城也在禹州,此后,太康居斟寻(今巩义西南),相都帝丘(今濮阳),少康都阳翟,杼居原(今济源西北),后迁老丘(今开封东),胤甲居西河(今安阳东南),孔甲及其子皋均居今偃师,桀都斟寻。除了《史记》所列“用国为姓”者外,夏朝在河南境内还有不少诸侯国,于夏朝末年被商汤所灭,都演变为姓氏。
商朝自汤至盘庚,曾5次迁都:仲丁由亳迁嚣(即隞,今河南郑州),河亶甲由嚣迁相(今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于邢(即耿,在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此后未再徙都,这说明商朝的统治中心基本上都在河南。商代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奴隶社会,国家机器日益扩大和加强,特别是盘庚迁殷后,达到了奴隶制的兴盛时期,国家机器也空前强大。商代的大奴隶贵族约20多支,有王、诸侯、“多生(姓)”、“多子”等,总称为“百姓”。这说明那时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姓氏,而广大群众,尤其是奴隶,是没有姓氏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姓氏来源增多,姓氏也得到了发展。商朝的国家形式,是以王族为主体,联结着许多旁系、支系的贵族大家族所构成的统治网,到商朝后期,形成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商王有直接统治区,还分封一批诸侯于商的周围;在诸侯的封地之间,以及诸侯封地的外围,还存在着许多方国部落。这些诸侯国、方国,后来有许多都演变为姓氏。再就是商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复杂的官僚机构,设置了许多官员,因而有以官为氏者,如理氏便出自“大理”(掌刑法的官)一官。此外,还有以祖字为氏和以技艺为氏的。
四、河南在姓氏普及时期的周朝占有重要位置
周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产生姓氏最多的朝代。西周是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立国初期实行的贵族内部层层分封的大封建,为后来的姓氏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开始出现,大多数诸侯国被强国所吞并,演变成姓氏,因而使中华姓氏空前大发展。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逐渐合而为一,同时无论贵与贱,人们都有了姓氏,不再是“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因而姓氏基本上普及,并相对定型,此后没有更大的发展。
西周虽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但在建国初期便营建了洛邑,至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阳便成了东周的统治中心。据初步考证,从周初到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分布于今河南境内的,有周朝同姓(姬姓)国20多个,异姓国40多个,合计60多个,约占诸侯国总数140多个的二分之一弱。这些大小诸侯国基本上都演变成为姓氏,同时,诸侯的子孙以采邑名、官职名等为氏,又形成一大批姓氏。由此可见,河南是在姓与氏发生重大变革,姓氏空前大发展、基本普及和相对定型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的地区。
五、河南有得天独厚的产生姓氏的优越条件
古代的“得姓受氏”,与地理位置、人口多少及政治、经济状况等条件有密切关系,而河南在这些方面则独具优势。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位居中原腹地,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适宜于农、林、牧、副业发展,古代的手工业发达,又是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因此,人口密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夏朝建立至民国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因而使河南成为古都最多的地区。中国有七大古都,河南就占3个,即洛阳、开封、安阳。河南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建都频繁,正是河南成为中华姓氏主要发源地的先决条件,因为:
一历史悠久,产生的姓氏必多。中华姓氏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有人称河南“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缩影,是一座浩瀚的中国古文化博物馆”。从这种意义上说,河南的历史包含着中华姓氏产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正是由于河南历史与中华姓氏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所以才孕育出了众多的姓氏。
二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必众。具体地说,人口密集,职业部类必繁,居住地必广,因而以各种技艺为姓氏的、以居住地为姓氏的以及以其他方式得姓者必多。
三建都频繁,得姓的机会必广。首先,建都多标志着历史上出现的国家多,因而以国为氏者就多。其次,国都是国王居住之地、文武百官云集之所,是一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因而应时因势兴起的新姓氏就特别多,诸如国王赐姓,一些生有爵、死有谥的王公大臣的后代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谥为氏、以字为氏,等等。在源于河南的姓氏中,与都城有关者相当多,真可谓不胜枚举。
六、河南是北魏鲜卑族政权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
黄河两岸的中原,原本是汉族长期生息的中心地区,由于西晋末年大战乱的推动,从“八王之乱”开始,汉族从中心地区出发,向边远地区流亡,而居住在长城以外的少数民族则大量内迁,至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历时长达三个世纪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各族人民相互影响,总的发展趋势是与汉族融化成一体,从而形成了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其中,大规模地迁入今河南境内,施行与汉族同化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北魏。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的政权,统一北方后,为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率领贵族、文武百官及鲜卑兵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接着,进行汉化改革,实行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服装,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令鲜卑人改姓并自称河南洛阳人等等。改姓数量,一说有300多,仅见于《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即有114个,其中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25个。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构成了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使河南成为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源于河南诸姓的先民们,植根于中原沃土,为故乡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又不断向外播迁,广及全国,进而又远徙海外,至今几乎遍布全世界。
左氏传字 起名想给孩子起个名字左氏,传字辈
本文2023-09-23 01:56:5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85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