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历史上明朝永乐二年山西洪通县大槐树下迁民是怎麽回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请问,历史上明朝永乐二年山西洪通县大槐树下迁民是怎麽回事?,第1张

  明初移民的现实原因,黄有泉 高胜恩先生归结为三个: 1、发展生产、提高国力。 明朝初期,对于这种人口剧减,府州生产力大衰退的情况下,明初统治者十分清楚,万分着急,朱元璋对此说的十分明白:“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不单最高统治者朱无际如此认识.几乎朝廷中的有识之士无不有这种认识,地方和中央官员纷纷上书,请求充实空旷之野,发展生产,提高财力。如.早在洪武三年,郑州知州苏琦就提出“时宜三事”,其第三事即“垦田以实中原。”他指出:“十年之间,耕桑之他变为草莽。方今命将出师,廓清天下。若不设法招徕耕种,以实中原。恐日久围国用虚竭。为今之计,莫若计复业之民肯田外,其余荒芜土田,宜责之守令,召诱流移未入籍之民。官治牛种,及时播种,外与之置仓,中分收受。若遇水旱灾伤.踏验优免…”如此则中原渐致殷实.少苏转运之劳,流移之民亦得以永安田野矣。” 2、充实京师、巩固根本。 为防各地豪强做乱,朱元璋效法秦始皇、汉高祖,强迁各地豪强于京师。洪武二十四年七月,朱元璋十分坦白地告诉工部官员说:“昔汉高祖徙天下豪富于关中,联初不取。今思之,京师天下之根本,乃知事有当然,不得不尔。”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也开始了有计划的充实北京工作。《明太祖实录》:“永乐元年,令选浙江、江西、湖广、四川、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河南及直隶、苏松常镇、扬州、淮海、庐州、太平、宁国、安庆、微州等府。……殷实大户.充北京富户。”之后,又多次迁徙山西的人民到北京近郊一带。 3、防守边疆、加强国防。 屯田戍边,自汉代以来就是我国防守边疆的一项重要措施。屯田,指汉代以来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兵士和农民垦种的荒废田地。历代屯田有军屯、民屯和商屯。汉武帝时在西域屯田,汉宣布时在边郡屯田,都使用驻军,是为军屯;三国时,曹操在许下屯田,开始由典农官募民开荒种地,此为民屯。应募的农民称屯田客,规定官给牛、种,收获官六民四,如农民自带耕牛则所获对分;至明代才有了商屯。明行中开法,盐商在边疆募民开荒种田,以所得粮草换取盐引.即为商屯。由于屯田组织性强,耕地面积大,能采用先进耕作法,所以产量—般比较高,因而能为期廷积集大批的粮食,从而增强国家的实力。 三、洪洞移民的规模 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自明代开始,从宋、金便有,元初不断,而到了明初,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有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明代的迁民活动,延续了有明一代,不过主要在洪武和永乐年间。清乾隆年间,这种活动还在延续,不过是零星的。 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只迁洪洞人.洪洞大槐树是山西迁民的聚集地,迁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为主之人。根据《明史》、《明实录》的记载,按当时的行政区划,太原府辖州六县二十二;阳曲县、太原县、榆次县、太谷县、祁县、徐沟县、清源县、交城县、文水县、寿阳县、临县、盂县、静乐县、河曲县;平定州:乐平县;忻州:定襄县;苛岚州:岚县、兴县;代州:五台县、繁峙县、谆县;保德州;石州:宁乡县。平阳府辖州六县二十九:临汾县、襄陵县、洪洞县、浮山县、赵城县、太平县、岳阳县、曲沃县、翼城县、汾西县;蒲县;蒲州:临晋县、荣河县、猗氏县、万泉县、河律县;解州:安邑县、夏县、闻喜县、平陆县、芮城县;绛州:稷山县、绛县、垣曲县;霍州:灵石县;吉州:乡宁县、隰州:大宁县、石楼县、水和县。泽州辖县四:高平县、阳城县、陵川县、沁水县。潞州辖县六:长子县、屯留县、襄垣县、潞城县、壶关县、黎城县。辽州箔县二:榆社县、和顺县。沁州辖县二:沁源县、武乡县。汾州辖县三:孝义县、平遥县、介休县。 从现在看,迁出地应是临汾、运城、晋中等地区,太原、长治和晋城等市。可见当时在山西组织迁民的地区是相当大的,除雁北地区外,几乎包括了整个山西中南部。这些地区的迁民临行前,大部分人在洪洞大槐树下,办理迁移手续,领取户部颁发的迁移堪今,叙旧告别,然后各奔去处。 仅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洪洞迁移活动达18次之多,其中洪武年间迁民10次。洪武六年与九年曾两次“迁山西及真定民屯风阳”。洪武二十—年,往河南彰德和太康迁民;二十二年和二十五年先后往河南迁民两次,总计3次。洪武二十—年,往山东临清、二十二年往山东东昌、先后两次迁民;二十二年,还从沁州往山东迁去自愿应募屯田者;二十五年又往山东迁民,往山东迁民共4次。往京师地区迁民共5次,洪武二十一年,迁往真定,二十二年迁往大名和广平、二十二年又迁往北平、二十五年迁往河北、三十五年迁往北平。洪武二十五年往大同等地,二十八年往塞北(即山西雁北、内蒙古、陕西等长城以北地区)迁民。永乐年间8次迁民全是往京畿地区(即河北、北京、天津等地)迁民的。 杨安样先生曾对大槐树迁民史实做了整理:根据《明太祖实录》、《明史·食货志》、《李善长传》、民国新纂《云南通志》等文献载,明初迁民,主要从内蒙古、苏松嘉湖杭五郡、山西以及其它零星地区迁出。洪洞迁民共十七项,占明初迁民记载六十六项的百分之二十六。现将洪洞古大槐树处迁民十七项分述如下: 1.《明太祖实录》卷110载:“洪武九年十一月徒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于风阳屯田”。 2.《明太祖实录》卷131载:“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 3.《明大祖实录》卷193裁:“洪武二十—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言: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显少……上访户部侍郎杨靖曰:…‘山西民众,宜如其言。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新德(豫)、真定(冀)、临清(鲁)、归德(豫)、太康(豫)等处间旷之地,今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 4.《明大祖实录》卷197载: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后军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徒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5.胡广《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上以河南彰德、卫平、归德,山东临清东昌诸处土宜桑枣,民少而贵地利,山西民众地狭故多贫,乃命后军督府柬事事李恪等渝其民愿徒者,验丁佃田,其冒名多占者,罪之。复令工部榜渝”。 6.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给山西民兵十万人,钞各三十锭,令量牛屯田。 7.《明太祖实录》卷223载;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宋国公冯胜等籍民兵还。先是上遗胜等往太原、平阳选民丁立都伍,置卫屯田,至是还以所籍之数报之……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丁七卫,……每卫五千六百人。 8.《明太祖实录》卷223载: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柬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恰等往谕山西民愿徒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徒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计今年收谷粟麦三百余万石,棉花千—百八十万三千余斤,见种麦苗万三千一百八十余顷。上甚喜曰:“如此十年吾民之贫者少矣”。 9.《明大祖实录》卷236载:洪武二十八年正月,甲寅谴使救晋王桐,发山西都指挥使司属卫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10.《明太宗实录》卷21载:“永乐元年八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先是刑部尚书郑赐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等上言……北平、永平、遵化等处境地肥沃,人民稀少,凡徙危罪除……其余有犯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11.《明太宗实录》卷12下裁: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命户部遣官核实出西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 12、《明太宗实录》卷31裁永乐二年九月徒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一万户实北京。 13、《明太宗实录》卷37载:永乐三年九月,徒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实北京。 14、《明太宗实录》卷40载:“永乐四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史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愿为民北京。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15、《明太宗实录》卷49载:“永乐五年五月,命户部从由西之平阳、泽、澜,山东之登莱好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六斗”c 16、《明太宗实录》卷103载:“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二千三百余户于保定州,免赋役三年”。 17、《明太宗实录》卷106载,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诣阙上言:“本处地孬且窄,岁屡不登,衣食不给,乞分丁于北京、广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宫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仍免田租一年”。 四、 洪洞移民后裔 为方便洪洞移民后裔寻根问祖,笔者广查资料,谨列洪洞刘氏族谱几则供参考: 1、洪洞刘氏宗谱(八卷首一末一卷)清刘镇、刘志纂修,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刻本,人大藏。  2、洪洞刘氏谱 清刘南沚,洪洞人。该谱为洪洞苏堡刘氏谱。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河北大学图藏  3、洪洞 刘氏谱六卷首一卷 清刘大哲篡修,大哲,洪洞人。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人大图藏  4、洪洞刘氏宗谱 撰人未详。据光绪二十三年(1897)、光绪二十六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等刘氏宗谱记载,有清同治年刻本。光绪二十三年本即以此本为蓝本。佚。  5、洪洞刘氏宗谱 清刘殿凤等修。殿凤,洪洞人。该本是在乾隆、喜庆本的基础上生修的。在所有的几种增修、重修版本中,以刘殿凤所修光绪版为最好,此本内容、刻工都属上乘,以同治本为蓝本,分为十八个门类,但有所增删,由十二世孙殿凤、十六世孙钟作序,有康熙四十六年禄编序,乾隆五年三修序,同治元年四修序。记事至刘氏十九代孙。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洪洞县档案馆藏  6、洪洞刘氏宗谱 清刘胜等修。胜,洪洞人。此谱是在乾隆、嘉庆、光绪等本基础上重新修订的,距光绪二十三年(1897)本仅三年时间,内容上无甚变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河北大学图藏  7、洪洞刘氏宗谱 民国刘恒杰修。恒杰,洪洞人。该谱在乾隆、嘉庆、同治、光绪等谱的基础上重修。该谱与光绪本无大的差异,只是世系图延续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距光绪二十六(1900年)刻本,仅三十二年,恰是一代。可异的是缺少了第二册,需光绪本参照、补缺。纵观洪洞刘氏明晰,衍派有序,其原因就在于历代家谱之保存和续修。披阅旧谱,参照新谱,洪洞刘氏五百年的家族发民史,灿然可观。既可补正史、方志之不足,也可供社会学、民俗学,人口学等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民国二十一年刻本。河北大学图藏李吉王原霞提供。  8、徐沟大常村刘氏系图。撰人未详,谱记明洪武年间始祖仲礼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徐沟大常村。十二世前皆单传,记至二十四代。民国二十六年(1937)抄本。 另山西图书馆也藏有部分山西刘氏家谱,目录如下: 刘氏尧山族谱(民国)杨寿村修清光绪三十二年修民国二十年续修本3册 刘氏家谱(民国)刘步青修,民国三十六年抄本1册 30页 沁县开村刘氏家谱(民国)刘步青纂修民国十三年抄本1册31页 洪洞刘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刘胜莲纂修光绪二十三年刻16册 洪洞刘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清)刘大惁纂修嘉庆十五年刻本6册 696页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六卷(清)刘氏纂修乾隆二五年刻本6册 723页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清)刘殿风等纂修光绪二十二年刻本16册 1358页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民国)刘恒杰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刻本15册 134页

高阳公主,唐太宗爱女。公主约贞观初年生人,《新唐书》称唐太宗第十七女,母不明。约贞观中期下嫁房玄龄次子房遗爱。高阳(沈傲君)房遗爱拜驸马都尉,官至太府卿、散骑常侍。唐高宗永徽初年晋封高阳长公主,永徽四年因谋反罪赐自尽不得陪葬昭陵,诸子配流岭表。唐显庆年间追封合浦公主。

排行不明

  高阳公主约贞观三年前后出生,《新唐书》根据资料认为高阳公主是唐太宗第十七女。但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唐太宗有早夭公主诸位没有列出,新唐书的公主列传中排名也存在很大争议,因此高阳公主是否为第十七女待考,《全唐文》玄宗卷有一份《封高阳公主制》“用嘉成德,将及推恩,疏封锡号,礼典攸在。第二十女资身淑慎,禀训柔明。克备肃雍之仪,允彰图史之德。而方营鲁馆,宜启沁园,俾承宠於中闱,复增荣於列赋。仍食实封一千户。”目前不能确定是否是资料误放还是玄宗有哪位公主改册为高阳公主。 高阳公主(沈傲君饰)

真实面貌不明

  高阳公主因《新唐书》公主列传记载和《大唐西域记》执笔人高僧辨机过从甚密败露和参与永徽四年皇室谋反案被赐死而成为唐太宗诸位公主最有名的一位,但是这两桩疑案历经千年早已面目全非,其中细节至今仍引发不断争议,从而为高阳公主的真实面貌笼罩上层层迷雾。

生母不明

  高阳公主的生母不可考,但是多数人根据高阳公主的境遇认为庶出可能性最大。太宗诸女中涉及谋反案的几位公主下场各不相同。最有名的有城阳公主(长孙皇后生)驸马都尉杜荷(杜如晦子)参与贞观十七年太子谋反案被诛,巴陵公主(母不明)驸马都尉柴令武(平阳昭公主子)和高阳公主(母不明)驸马都尉房遗爱(房玄龄子)参与永徽四年谋反案被诛,新城公主(又衡山公主,长孙皇后生)驸马都尉长孙诠显庆四年因长孙无忌案流放巂州。在这四位公主中,两位嫡出公主城阳公主和新城公主都因驸马都尉获罪而改嫁他人死后亦陪葬昭陵,而相同性质获罪的巴陵和高阳公主在高宗朝却连同驸马都尉一起赐死不得陪葬昭陵,等于从政治地位上被彻底清洗出皇室,直到显庆年间才分别得以追赠北景、合浦公主。 高阳公主生母究竟何人,就无史料佐证。长孙皇后和韦贵妃可能小,长孙皇后分别在贞观二年和贞观三年左右先后生皇子李治和城阳公主。而韦贵妃确凿资料表明只和太宗生有纪王李慎和临川公主。唐太宗高级嫔妃中可能性应该较大。唐太宗有二十一位在世公主,高阳公主能得到唐太宗的另眼相待也有可能是经常得见天颜承欢膝下所致,同时也可能与唐太宗脾气相投分不开。正史记载高阳公主有宠于太宗,深得太宗喜爱。于是约在贞观十五年前后高阳公主十二岁左右时候由太宗许配下嫁于当时的开国名相房玄龄第二子房遗爱,算是太宗女中册封和出嫁较早的公主之一。已知册封较早的是太宗女清河公主李敬(贞观二年册封,食邑三千,时公主约五岁),而韦贵妃所出的临川公主李孟姜到贞观十五年十八岁时才册封公主出嫁。

驸马家世

  清河房氏出身山东高门,房玄龄受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房玄龄又以“房谋杜断”成为唐太宗建国治国的左膀右臂,能嫁入房家足见太宗对高阳公主相当的重视。高阳公主深得太宗器重正史亦有佐证,高阳公主的驸马房遗爱以主宠“故特承恩遇,与诸主婿礼秩绝异。”,也就是说在已经出嫁的所有嫡庶公主当中,房遗爱以高阳公主得宠的缘故在太宗前的待遇比其他驸马都尉要优惠,礼秩指礼仪等第和爵禄品级。房遗爱官至太府卿后为房州刺史,太府卿乃从三品“掌财货、廪藏、贸易,总京都四市、左右藏、常平七署。凡四方贡赋、百官俸秩,谨其出纳。赋物任土所出,定精粗之差,祭祀币帛皆供焉”是太宗朝驸马都尉中少有的财物实权肥缺。同时高阳公主的婆母范阳卢氏也性格刚烈非常有名,在《新唐书》列女传中记载了卢氏剜目明志的典故,又有《隋唐嘉话》趣事“千古风流一坛醋”的名号(真实性待考)。卢氏在房家家谱中也有记载,可有佐证。想来高阳公主嫁入房家遇到这样一个性格鲜明的婆婆想要为所欲为也当有所顾忌。房玄龄见诸史料有三子一女:长子房遗直为嗣,妻杜氏未见有载,次子房遗爱尚高阳公主,第三子房遗则娶荆王李元景之女,女为韩王李元嘉(宇文昭仪出)王妃,传说名曰奉珠。但是根据近期发掘的房氏墓志发现房玄龄可能还有一子名房遗义妻吴氏,皇太子舍人、谷州刺史(唐故朝议郎行东海郡缘事参军房府君吴夫人墓志铭并序),还有一女嫁给当时莱州刺史兼莱州港造船使郑仁恺。(唐故密亳二州刺史赠安州都督郑公碑)。房家子女可谓个个攀龙附凤,地位显赫,故而家庭关系错综复杂易生事端。加之房玄龄在贞观朝局中举足轻重,尽管房玄龄如履薄冰但仍无法避免政敌的攻击,为房家后来的倾覆埋下了伏笔。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高宗李治的姐夫房遗爱谋反案发犯“十恶”罪。依《永徽律疏》的规定,对房遗爱应被判处死刑,不适用自首;

辩机迷案

  高阳公主和高僧辨机的疑案成为高阳公主遭受世人诟病的最大罪名。但是在较早成书的《旧唐书》根本没有提及此事,而是由百年之后宋朝编纂的国史《新唐书》欧阳修等史学家权威提出,于是从宋朝仁宗以后高阳公主和辨机的不伦之恋成为铁板钉钉的正史,也是高阳公主化为*荡史料形象的开始。目前因为没有更为详实的史料佐证,所以尽管后来研究者对此事提出种种考证质疑,但仍不足以推翻《新唐书》为高阳公主的定位。 高阳公主和辨机到底有没有关系?《新唐书》为我们描述了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言之凿凿。“主负所爱而骄。房遗直以嫡当拜银青光禄大夫,让弟遗爱,帝不许。玄龄卒,主导遗爱异赀,既而反谮之,遗直自言,帝痛让主,乃免。自是稍疏外,主怏怏。会御史劾盗,得浮屠辩机金宝神枕,自言主所赐。初,浮屠庐主之封地,会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更以二女子从遗爱,私饷亿计。至是,浮屠殊死,杀奴婢十余。”,从史料看我们大致梳理一个过程,起因是房遗爱和房遗直争嗣,直接导致高阳公主在太宗面前失宠。在这个时候御史又发现高阳公主和高僧辨机私情得到物证宝枕。唐太宗才知道高阳公主与和尚*乱,于是震怒下旨赐死辩机,杀奴婢十余。等到了《资治通鉴》中故事更加完善丰满“太宗怒,腰斩辩机,杀奴婢十馀人;主益怨望,太宗崩,无戚容。上即位,主又令遗爱与遗直更相讼,遗爱坐出为房州刺史,遗直为隰州刺史。又,浮屠智勖等数人私侍主,主使掖庭令陈玄运伺宫省祥。”赐死又改为腰斩,高阳公主的罪名除了*乱还有擅行巫蛊之术窥伺天象等。

研究者的质疑

  整个史料描述精彩纷呈,跌宕起伏堪称一部小型小说。然而后代研究者发现,此史料前后矛盾,迷雾重重。目前研究者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以下观点均为研究者论文提出,仅此转述) 第一,高阳公主和辨机相遇相恋地点与唐代高僧管理制度不符。比如高阳公主和辨机在浮屠庐主之封地相遇。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研究者认为唐代高僧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进出寺庙都有登记,无缘无故离寺不归还能不被立刻发现不符合常理。即使辨机是玄奘的高徒是大德也不可能无视寺庙管理制度随便出入而无人关注。 第二,高阳公主的年龄和辨机相遇时差异较大,高阳公主十几岁而辨机很可能已经三十几岁了。加之房家关系错综复杂,高阳公主的恶行如果肆无忌惮,那么作为姐妹的韩王妃,作为婆婆的卢氏,作为弟弟的房遗则等都不会放任自流,任何一人都可以直接将实情上报太宗知晓。(论文《辩机死因初探》) 第三,《新唐书》中记载的高阳公主在太宗面前因为此事失宠与《旧唐书》中记载矛盾较大。《旧唐书》记载在房玄龄病重的时候太宗见表,谓玄龄子妇高阳公主曰:“此人危惙如此,尚能忧我国家。”当时已经贞观二十二年五六月,而太宗在贞观二十三年五月驾崩。可见至少在唐太宗驾崩前,唐太宗对高阳公主还是比较正常的,公主没有任何失宠的迹象。当时房玄龄后期一直是在宫中治病,因此作为儿媳妇的高阳公主跟随进宫从而见到唐太宗的机会较大,如果高阳公主已经因此事失宠,那么太宗是不太可能这样语重心长和她心平气和的对话而被起居郎记载。此事在永徽三年立的房玄龄墓碑上作为荣耀雕刻示人,可见至少在房玄龄死后近四年内高阳公主“丑行”暴露可能性较小,否则高阳公主如何顺利晋封长公主并刻上碑文呢。 第四,作为宋朝太宗时期李昉撰写的《太平御览》中史料也未提及高阳公主和辨机事,不知《新唐书》看到何种史料将此事编入史书。“又曰:房玄龄之子遗爱,尚高阳公主。玄龄病,上表谏征辽。太宗见表,谓玄龄子妇高阳公主曰:“此人危惙如此,尚能忧我国家。”又曰:房遗爱尚太宗女高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初,主有宠於太宗,遗爱既骄恣,谋黜遗直而夺其封爵。水徽中,诬告遗直无礼於己。高宗令长孙无忌鞫其事,因得公主与遗爱谋反之状。遗爱伏诛,公主赐自尽。”因为《新唐书》成书于宋仁宗时期,又因所增列传多取材于本人的章奏或后人的追述,碑志石刻和各种杂史、笔记、小说都被采辑编入。故而这段史料来源较为可疑。 第五,整段史料逻辑前后矛盾,语焉不详,更类野史笔记小说。例如:“玄龄卒,主导遗爱异赀,既而反谮之,遗直自言,帝痛让主,乃免。自是稍疏外。”如果这段史料可信的话,那么应当是在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逝世后发生,那时候唐太宗也身患重病。在短短一年之内唐太宗还能:“主怏怏。会御史劾盗,得浮屠辩机金宝神枕,自言主所赐。初,浮屠庐主之封地,会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更以二女子从遗爱,私饷亿计。至是,浮屠殊死,杀奴婢十余。”,那么看来唐太宗最后一年的经历还是很丰富的,不仅要安排后事还要处理高阳公主的风月案。诸如此类逻辑混乱在《新唐书》中比比皆是,不得不令人生疑。而房遗爱在后期的官职已经坐到太府卿,掌金帛财帑的官职会无缘无故去窥伺房遗直的房产举动令人生疑。 第六,对高僧辨机研究较深的学者们认为,辨机一直受到佛学家的尊敬,只是其死因扑朔迷离,不太可能和高阳公主有不伦之恋。又《瑜伽师地论后序》云:三藏法师玄奘,敬执梵文译为唐语。……弘福寺沙门玄谟,证梵语大总持寺沙门玄应,正字……《摄决择分》,凡三十卷,大总持寺沙门辩机,受旨证文……臣许敬宗,奉诏监阅……僧徒并戒行圆深,道业贞固。这是许敬宗为《瑜伽师地论》写的后序,是呈给唐太宗看的。其文字肯定要考虑到太宗现在和以后的想法。如果辩机真与高阳公主有染,另外再加个宝枕的话,许敬宗绝对会知道,就不会在这个给太宗看的序文里详细提到辩机法师。也不会那么肯定的说,译场的僧团清净。就自然会找一些圆滑的词语,相信这个对许敬宗来讲不是难事。(论文《辩机死因初探》)

谋反疑团

  此后,随着唐太宗驾崩,新皇帝李治登基。高阳公主同时与房家失去了唐太宗的庇护,永徽四年因为房遗爱参与荆王李元景谋反案发而遭到灭顶之灾。对于这次皇室谋反案历来众说纷纭,结论各不相同。有人认为是宗室势力与长孙无忌元老势力较量后失利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宗室势力想推举新人取代李治而遭到政治清洗,也有人认为是房遗爱参与魏王党谋反遭到诛杀等等。总之这次皇室清洗案涉及的人数众多,皇室勋贵荆王李元景、高阳公主夫妇、巴陵公主夫妇等均被赐死,房玄龄家族几乎被清洗殆尽。吴王李恪被冤杀其四子,仁、玮、琨、璄并流岭表,一时成为永徽年间的大案载入史册。高阳公主夫妇诸子流放岭南。根据其他资料显示高阳公主夫妇共有四子,家族覆灭后二代孙房沼,监察御史;三代孙房绛,四代孙房晦、房勋,五代孙房凝(字玄俭,晦子,郢州刺史,著有《支谟墓志》)、克让(凝子,光州剌史);六代房邺(邺,字正封,作有《少华山佑顺侯碑颂》)、房复,各人事迹留存较少。 房遗则无后。长子房遗直,受二弟的牵连贬为铜陵尉之后,举家迁往任上,遂在铜陵传嗣。房遗直身后四世之内,子孙皆已失考,据传世代均有在九华山入寺为僧者。五世孙名叫房阶,中唐时期做过大理司直;房阶的儿子名叫房鲁,字咏归。房鲁有个儿子名叫房重,字慕,曾任武功尉。房重有个儿子名叫房谔,曾任大理寺评事。房谔有四子,乃是房从约、房从绎、房从绚、房从绾。房遗直一支至今有后,均以铜陵为祖业,是为房玄龄之嫡脉薪传。 也有人怀疑,房遗直唯一保留性命十分可疑,而且高阳公主夫妇案发也与他密切相关。如果不是高阳公主诬告他非礼,高宗则不会派遣长孙无忌去查案,也不会发现高阳公主夫妇谋反罪状。怎奈目前无史料佐证,只在《龙城录》中《房玄龄为相无嗣》云:房玄龄来买卜成都,日者笑而掩象曰:“公知名当世,为时贤相,奈无嗣相绍何。”公怒。时遗直已三岁在侧,日者顾指曰:“此儿此儿,绝房氏者此也。”公大怅而还,后皆信然也。此文说,相士给房玄龄说,房遗直会使房家绝后,房玄龄不信,但后来的人都认为这个相士说的是对的。这应该是民间传说,通过此传说,我们可以肯定一点:房遗直是让整个房家绝后的人。再联系上永徽年间房遗爱谋反一事,遗爱和高阳公主被诛杀;房玄龄的儿子都被配流岭表;唯独遗直因为继承父亲爵位而被留了下来,只被废为庶人。因继承父位,就被留一条活命,又房家遭此劫难,起于高阳公主诬遗直非礼于她。加上《龙城录》的说法,可以肯定房遗直有很大问题。虽然不知究竟是何问题,但可以肯定,这是高阳公主与房遗直争夺爵位的真正原因。从这些可以看出,高阳公主的死与房遗直脱不了关系。(论文《辩机死因初探》) 诸多谜团围绕高阳公主,可见高阳公主一生身处政治斗争漩涡,虽然有唐太宗的宠爱和庇护但仍在后来摆脱不了被害的命运。至于她是否真的像后代史料所说参与了与丈夫的政治谋反并和和尚道士私通布星次行巫术则不得而知了。我们只有取其信者择之,而继续在研究中拨开笼罩在她身上的重重迷雾了。究竟她是聪慧明理的太宗爱女还是*乱骄横的公主,诸位看官自有见地,岂非一言以蔽之?!

高阳公主,唐太宗爱女。公主约贞观初年生人,《新唐书》称唐太宗第十七女,母不明。约贞观中期下嫁房玄龄次子房遗爱。高阳(沈傲君)房遗爱拜驸马都尉,官至太府卿、散骑常侍。唐高宗永徽初年晋封高阳长公主,永徽四年因谋反罪赐自尽不得陪葬昭陵,诸子配流岭表。唐显庆年间追封合浦公主。

高阳公主,唐太宗爱女。公主约贞观初年生人,《新唐书》称唐太宗第十七女,母不明。约贞观中期下嫁房玄龄次子房遗爱。高阳(沈傲君)房遗爱拜驸马都尉,官至太府卿、散骑常侍。唐高宗永徽初年晋封高阳长公主,永徽四年因谋反罪赐自尽不得陪葬昭陵,诸子配流岭表。唐显庆年间追封合浦公主。

正史记载

旧唐书 列传第十六

高阳公主……玄龄自以居端揆十五年,女为韩王妃,男遗爱尚高阳公主,实显贵之极,频表辞位,优诏不许。……即日授其子遗爱右卫中郎将,遗则中散大夫,使及目前,见其通显。……太宗见表,谓玄龄子妇高阳公主曰:“此人危惙如此,尚能忧我国家。”……次子遗爱,尚太宗女高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官至太府卿、散骑常侍。初,主有宠于太宗,故遗爱特承恩遇,与诸主婿礼秩绝异。主既骄恣,谋黜遗直而夺其封爵,永徽中诬告遗直无礼于己。高宗令长孙无忌鞫其事,因得公主与遗爱谋反之状。遗爱伏诛,公主赐自尽,诸子配流岭表。遗直以父功特宥之,除名为庶人。停玄龄配享。

旧唐书 本纪第四 高宗上

冬十月戊戌,幸同安大长公主第,又幸高阳长公主第,即日还宫。……二月乙酉,遗爱、万彻、令武等并伏诛;元景、恪、巴陵高阳公主并赐死。

旧唐书 列传第十五

敬宗奏言无忌谋反有端,帝曰:“我家不幸,亲戚中频有恶事。高阳公主与朕同气,往年遂与房遗爱谋反,今阿舅复作恶心。近亲如此,使我惭见万姓。”

新唐书 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

合浦公主,始封高阳。下嫁房玄龄子遗爱。主,帝所爱,故礼异它婿。主负所爱而骄。房遗直以嫡当拜银青光禄大夫,让弟遗爱,帝不许。玄龄卒,主导遗爱异赀,既而反谮之,遗直自言,帝痛让主,乃免。自是稍疏外,主怏怏。会御史劾盗,得浮屠辩机金宝神枕,自言主所赐。初,浮屠庐主之封地,会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更以二女子从遗爱,私饷亿计。至是,浮屠殊死,杀奴婢十余。主益望,帝崩无哀容。又浮屠智勖迎占祸福,惠弘能视鬼,道士李晃高医,皆私侍主。主使掖廷令陈玄运伺宫省禨祥,步星次。永徽中,与遗爱谋反,赐死。显庆时追赠。

新唐书 列传二十一房杜

……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亲握手与决。诏皇太子就省。擢子遗爱右卫中郎将,遗则朝散大夫,令及见之。……次子遗爱,诞率无学,有武力。尚高阳公主,为右卫将军。公主,帝所爱,故礼与它婿绝。主骄蹇,疾遗直任嫡,遗直惧,让爵,帝不许。主稍失爱,意怏怏。与浮屠辩机乱,帝怒,斩浮屠,杀奴婢数十人,主怨望,帝崩,哭不哀。高宗时,出遗直汴州刺史,遗爱房州刺史。主又诬遗直罪,帝敕长孙无忌鞫治,乃得主与遗爱反状,遗爱伏诛,主赐死。遗直以先勋免,贬铜陵尉。诏停配享。

新唐书本纪三 高宗

四年二月甲申,驸马都尉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高阳巴陵公主谋反,伏诛;杀荆王元景、吴王恪。

资治通鉴 第一百九十九卷

三年(壬子,公元652年) 散骑常侍房遗爱尚太宗女高阳公主,公主骄恣甚,房玄龄薨,公主教遗爱与兄遗直异财,既而反谮遗直。遗直自言,太宗深责让主,由是宠衰;主怏怏不悦。会御史劾盗,得浮屠辩机宝枕,云主所赐。主与辩机私通,饷遗亿计,更以二女子侍遗爱。太宗怒,腰斩辩机,杀奴婢十馀人;主益怨望,太宗崩,无戚容。上即位,主又令遗爱与遗直更相讼,遗爱坐出为房州刺史,遗直为隰州刺史。又,浮屠智勖等数人私侍主,主使掖庭令陈玄运伺宫省祥。 先是,驸马都尉薛万彻坐事除名,徙宁州刺史,入朝,与遗爱款昵,对遗爱有怨望语,且曰:“今虽病足,坐置京师,鼠辈犹不敢动。”因与遗爱谋,“若国家有变,当奉司徒荆王元景为主。”元景女适遗爱弟遗则,由是与遗爱往来。元景尝自言,梦手把日月。驸马都尉柴令武,绍之子也,尚巴陵公主,除卫州刺史,托以主疾留京师求医,因与遗爱谋议相结。高阳公主谋黜遗直,夺其封爵,使人诬告遗直无礼于己。遗直亦言遗爱及主罪,云:“罪盈恶稔,恐累臣私门。”上令长孙无忌鞫之,更获遗爱及主反状。 司空、安州都督吴王恪母,隋炀帝女也。恪有文武才,太宗常以为类己,欲立为太子,无忌固争而止,由是与无忌相恶,恪名望素高,为物情所向,无忌深忌之,欲因事诛恪以绝众望。遗爱知之,因言与恪同谋,冀如纥士承基得免死。 四年(癸丑、公元653年) 春,二月,甲申,诏遗爱、万彻、令武皆斩,元景、恪、高阳、巴陵公主并赐自尽。上泣谓侍臣曰:“荆王,朕之叔父,吴王,朕兄,欲丐其死,可乎?”兵部尚书崔敦礼以为不可,乃杀之。万彻临刑大言曰:“薛万彻大健儿,留为国家效死力,岂不佳,乃坐房遗爱杀之乎!”吴王恪且死,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灭族不久!” 乙酉,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节,特进、太常卿江夏王道宗、左骁卫大将军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并坐与房遗爱交通,流岭表。节与遗爱亲善,及遗爱下狱,节颇左右之。江夏王道宗素与长孙无忌、褚遂良不协,故皆得罪。戊子,废恪母弟蜀王为庶人,置巴州;房遗直贬春州铜陵尉,万彻弟万备流交州。罢房玄龄配飨。

太平御览 公主下

(《唐书》)又曰:房玄龄之子遗爱,尚高阳公主。玄龄病,上表谏征辽。太宗见表,谓玄龄子妇高阳公主曰:“此人危忄�如此,尚能忧我国家。” 又曰:房遗爱尚太宗女高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初,主有宠於太宗,遗爱既骄恣,谋黜遗直而夺其封爵。水徽中,诬告遗直无礼於己。高宗令长孙无忌鞫其事,因得公主与遗爱谋反之状。遗爱伏诛,公主赐自尽。

大唐故左仆射上柱国太尉梁文昭公碑

……尚假朝宗之助,增天益峻,意在兹乎。寻而(阙)拨乱饮雪披榛,晚赞天成,忧深责厚,罄其心力,遘此沈(阙一字)古人有言曰:形大劳(阙)太宗惊其色忧。亲加察问,方依实奏,帝用怃然,驰遣良医,并赍御药。(阙)殊不(阙一字)身忄曷视光阴,益深忧国。高阳公主为其子妻,附(阙一字)谏(阙二字)逾(阙)将第三子遗则为朝散大夫,使及目前,见其通显,恩波(阙四字)无(阙)太宗俯阅巨川,悼藏舟之夜失,今上缅惟过隙(阙三字)之(阙三字)绍(阙)阳(阙十一字)鼓(阙一字)班剑册人,葬事所须,并令优给,仍特降旨,许(阙一字)墓碑(阙二字)遂(阙二字)臣之(阙)并(阙三字)神契德洞天经体孝(阙四字)形(阙一字)少(阙一字)徒谶(阙一字)瑶光而识(阙二字)岁逾(阙)山不复,逝水无追,家(阙四字)与而谋曰昔(阙一字)国怀(阙三字)音(阙)辰精降说,华灵诞震。台岳资神,齐光含峻。(阙一字)我(阙一字)纲(阙二字)掩(阙一字)道契文(阙一字)声(阙)圣贤同德,君臣协志,穹壤(阙一字)平幽遐必(阙一字)革(阙一字)从(阙一字)羁(阙)郁�词雕焕,始发如纶,俄成壮观,(阙二字)总务玉铉调(阙一字)仪形济济(阙)门当鲁馆,邸照姬车,卜居昭俭,(阙二字)防奢礼崇身约,(阙一字)迩情遐。(阙)易(阙二字)道难明德晖不昧,环景齐明。

生平考证

排行不明

高阳公主约贞观三年前后出生,《新唐书》根据资料认为高阳公主是唐太宗第十七女。但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唐太宗有早夭公主诸位没有列出,新唐书的公主列传中排名也存在很大争议,因此高阳公主是否为第十七女待考,《全唐文》玄宗卷有一份《封高阳公主制》“用嘉成德,将及推恩,疏封锡号,礼典攸在。第二十女资身淑慎,禀训柔明。克备肃雍之仪,允彰图史之德。而方营鲁馆,宜启沁园,俾承宠於中闱,复增荣於列赋。仍食实封一千户。”目前不能确定是否是资料误放还是玄宗有哪位公主改册为高阳公主。

真实面貌不明

高阳公主因《新唐书》公主列传记载和《大唐西域记》执笔人高僧辨机过从甚密败露和参与永徽四年皇室谋反案被赐死而成为唐太宗诸位公主最有名的一位,但是这两桩疑案历经千年早已面目全非,其中细节至今仍引发不断争议,从而为高阳公主的真实面貌笼罩上层层迷雾。

生母不明

高阳公主的生母不可考,但是多数人根据高阳公主的境遇认为庶出可能性最大。太宗诸女中涉及谋反案的几位公主下场各不相同。最有名的有城阳公主(长孙皇后生)驸马都尉杜荷(杜如晦子)参与贞观十七年太子谋反案被诛,巴陵公主(母不明)驸马都尉柴令武(平阳昭公主子)和高阳公主(母不明)驸马都尉房遗爱(房玄龄子)参与永徽四年谋反案被诛,新城公主(又衡山公主,长孙皇后生)驸马都尉长孙诠显庆四年因长孙无忌案流放巂州。在这四位公主中,两位嫡出公主城阳公主和新城公主都因驸马都尉获罪而改嫁他人死后亦陪葬昭陵,而相同性质获罪的巴陵和高阳公主在高宗朝却连同驸马都尉一起赐死不得陪葬昭陵,等于从政治地位上被彻底清洗出皇室,直到显庆年间才分别得以追赠北景、合浦公主。 高阳公主生母究竟何人,就无史料佐证。长孙皇后和韦贵妃可能小,长孙皇后分别在贞观二年和贞观三年左右先后生皇子李治和城阳公主。而韦贵妃确凿资料表明只和太宗生有纪王李慎和临川公主。唐太宗高级嫔妃中可能性应该较大。唐太宗有二十一位在世公主,高阳公主能得到唐太宗的另眼相待也有可能是经常得见天颜承欢膝下所致,同时也可能与唐太宗脾气相投分不开。正史记载高阳公主有宠于太宗,深得太宗喜爱。于是约在贞观十五年前后高阳公主十二岁左右时候由太宗许配下嫁于当时的开国名相房玄龄第二子房遗爱,算是太宗女中册封和出嫁较早的公主之一。已知册封较早的是太宗女清河公主李敬(贞观二年册封,食邑三千,时公主约五岁),而韦贵妃所出的临川公主李孟姜到贞观十五年十八岁时才册封公主出嫁。

驸马家世

清河房氏出身山东高门,房玄龄受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房玄龄又以“房谋杜断”成为唐太宗建国治国的左膀右臂,能嫁入房家足见太宗对高阳公主相当的重视。高阳公主深得太宗器重正史亦有佐证,高阳公主的驸马房遗爱以主宠“故特承恩遇,与诸主婿礼秩绝异。”,也就是说在已经出嫁的所有嫡庶公主当中,房遗爱以高阳公主得宠的缘故在太宗前的待遇比其他驸马都尉要优惠,礼秩指礼仪等第和爵禄品级。房遗爱官至太府卿后为房州刺史,太府卿乃从三品“掌财货、廪藏、贸易,总京都四市、左右藏、常平七署。凡四方贡赋、百官俸秩,谨其出纳。赋物任土所出,定精粗之差,祭祀币帛皆供焉”是太宗朝驸马都尉中少有的财物实权肥缺。同时高阳公主的婆母范阳卢氏也性格刚烈非常有名,在《新唐书》列女传中记载了卢氏剜目明志的典故,又有《隋唐嘉话》趣事“千古风流一坛醋”的名号(真实性待考)。卢氏在房家家谱中也有记载,可有佐证。想来高阳公主嫁入房家遇到这样一个性格鲜明的婆婆想要为所欲为也当有所顾忌。房玄龄见诸史料有三子一女:长子房遗直为嗣,妻杜氏未见有载,次子房遗爱尚高阳公主,第三子房遗则娶荆王李元景之女,女为韩王李元嘉(宇文昭仪出)王妃,传说名曰奉珠。但是根据近期发掘的房氏墓志发现房玄龄可能还有一子名房遗义妻吴氏,皇太子舍人、谷州刺史(唐故朝议郎行东海郡缘事参军房府君吴夫人墓志铭并序),还有一女嫁给当时莱州刺史兼莱州港造船使郑仁恺。(唐故密亳二州刺史赠安州都督郑公碑)。房家子女可谓个个攀龙附凤,地位显赫,故而家庭关系错综复杂易生事端。加之房玄龄在贞观朝局中举足轻重,尽管房玄龄如履薄冰但仍无法避免政敌的攻击,为房家后来的倾覆埋下了伏笔。

辩机迷案

高阳公主和高僧辨机的疑案成为高阳公主遭受世人诟病的最大罪名。但是在较早成书的《旧唐书》根本没有提及此事,而是由百年之后宋朝编纂的国史《新唐书》欧阳修等史学家权威提出,于是从宋朝仁宗以后高阳公主和辨机的不伦之恋成为铁板钉钉的正史,也是高阳公主化为*荡史料形象的开始。目前因为没有更为详实的史料佐证,所以尽管后来研究者对此事提出种种考证质疑,但仍不足以推翻《新唐书》为高阳公主的定位。 高阳公主和辨机到底有没有关系?《新唐书》为我们描述了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言之凿凿。“主负所爱而骄。房遗直以嫡当拜银青光禄大夫,让弟遗爱,帝不许。玄龄卒,主导遗爱异赀,既而反谮之,遗直自言,帝痛让主,乃免。自是稍疏外,主怏怏。会御史劾盗,得浮屠辩机金宝神枕,自言主所赐。初,浮屠庐主之封地,会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更以二女子从遗爱,私饷亿计。至是,浮屠殊死,杀奴婢十余。”,从史料看我们大致梳理一个过程,起因是房遗爱和房遗直争嗣,直接导致高阳公主在太宗面前失宠。在这个时候御史又发现高阳公主和高僧辨机私情得到物证宝枕。唐太宗才知道高阳公主与和尚*乱,于是震怒下旨赐死辩机,杀奴婢十余。等到了《资治通鉴》中故事更加完善丰满“太宗怒,腰斩辩机,杀奴婢十馀人;主益怨望,太宗崩,无戚容。上即位,主又令遗爱与遗直更相讼,遗爱坐出为房州刺史,遗直为隰州刺史。又,浮屠智勖等数人私侍主,主使掖庭令陈玄运伺宫省祥。”赐死又改为腰斩,高阳公主的罪名除了*乱还有擅行巫蛊之术窥伺天象等。

研究者的质疑

整个史料描述精彩纷呈,跌宕起伏堪称一部小型小说。然而后代研究者发现,此史料前后矛盾,迷雾重重。目前研究者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以下观点均为研究者论文提出,仅此转述) 第一,高阳公主和辨机相遇相恋地点与唐代高僧管理制度不符。比如高阳公主和辨机在浮屠庐主之封地相遇。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研究者认为唐代高僧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进出寺庙都有登记,无缘无故离寺不归还能不被立刻发现不符合常理。即使辨机是玄奘的高徒是大德也不可能无视寺庙管理制度随便出入而无人关注。 第二,高阳公主的年龄和辨机相遇时差异较大,高阳公主十几岁而辨机很可能已经三十几岁了。加之房家关系错综复杂,高阳公主的恶行如果肆无忌惮,那么作为姐妹的韩王妃,作为婆婆的卢氏,作为弟弟的房遗则等都不会放任自流,任何一人都可以直接将实情上报太宗知晓。(论文《辩机死因初探》) 第三,《新唐书》中记载的高阳公主在太宗面前因为此事失宠与《旧唐书》中记载矛盾较大。《旧唐书》记载在房玄龄病重的时候太宗见表,谓玄龄子妇高阳公主曰:“此人危惙如此,尚能忧我国家。”当时已经贞观二十二年五六月,而太宗在贞观二十三年五月驾崩。可见至少在唐太宗驾崩前,唐太宗对高阳公主还是比较正常的,公主没有任何失宠的迹象。当时房玄龄后期一直是在宫中治病,因此作为儿媳妇的高阳公主跟随进宫从而见到唐太宗的机会较大,如果高阳公主已经因此事失宠,那么太宗是不太可能这样语重心长和她心平气和的对话而被起居郎记载。此事在永徽三年立的房玄龄墓碑上作为荣耀雕刻示人,可见至少在房玄龄死后近四年内高阳公主“丑行”暴露可能性较小,否则高阳公主如何顺利晋封长公主并刻上碑文呢。 第四,作为宋朝太宗时期李昉撰写的《太平御览》中史料也未提及高阳公主和辨机事,不知《新唐书》看到何种史料将此事编入史书。“又曰:房玄龄之子遗爱,尚高阳公主。玄龄病,上表谏征辽。太宗见表,谓玄龄子妇高阳公主曰:“此人危惙如此,尚能忧我国家。”又曰:房遗爱尚太宗女高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初,主有宠於太宗,遗爱既骄恣,谋黜遗直而夺其封爵。水徽中,诬告遗直无礼於己。高宗令长孙无忌鞫其事,因得公主与遗爱谋反之状。遗爱伏诛,公主赐自尽。”因为《新唐书》成书于宋仁宗时期,又因所增列传多取材于本人的章奏或后人的追述,碑志石刻和各种杂史、笔记、小说都被采辑编入。故而这段史料来源较为可疑。 第五,整段史料逻辑前后矛盾,语焉不详,更类野史笔记小说。例如:“玄龄卒,主导遗爱异赀,既而反谮之,遗直自言,帝痛让主,乃免。自是稍疏外。”如果这段史料可信的话,那么应当是在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逝世后发生,那时候唐太宗也身患重病。在短短一年之内唐太宗还能:“主怏怏。会御史劾盗,得浮屠辩机金宝神枕,自言主所赐。初,浮屠庐主之封地,会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更以二女子从遗爱,私饷亿计。至是,浮屠殊死,杀奴婢十余。”,那么看来唐太宗最后一年的经历还是很丰富的,不仅要安排后事还要处理高阳公主的风月案。诸如此类逻辑混乱在《新唐书》中比比皆是,不得不令人生疑。而房遗爱在后期的官职已经坐到太府卿,掌金帛财帑的官职会无缘无故去窥伺房遗直的房产举动令人生疑。 第六,对高僧辨机研究较深的学者们认为,辨机一直受到佛学家的尊敬,只是其死因扑朔迷离,不太可能和高阳公主有不伦之恋。又《瑜伽师地论后序》云:三藏法师玄奘,敬执梵文译为唐语。……弘福寺沙门玄谟,证梵语大总持寺沙门玄应,正字……《摄决择分》,凡三十卷,大总持寺沙门辩机,受旨证文……臣许敬宗,奉诏监阅……僧徒并戒行圆深,道业贞固。这是许敬宗为《瑜伽师地论》写的后序,是呈给唐太宗看的。其文字肯定要考虑到太宗现在和以后的想法。如果辩机真与高阳公主有染,另外再加个宝枕的话,许敬宗绝对会知道,就不会在这个给太宗看的序文里详细提到辩机法师。也不会那么肯定的说,译场的僧团清净。就自然会找一些圆滑的词语,相信这个对许敬宗来讲不是难事。(论文《辩机死因初探》)

谋反疑团

此后,随着唐太宗驾崩,新皇帝李治登基。高阳公主同时与房家失去了唐太宗的庇护,永徽四年因为房遗爱参与荆王李元景谋反案发而遭到灭顶之灾。对于这次皇室谋反案历来众说纷纭,结论各不相同。有人认为是宗室势力与长孙无忌元老势力较量后失利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宗室势力想推举新人取代李治而遭到政治清洗,也有人认为是房遗爱参与魏王党谋反遭到诛杀等等。总之这次皇室清洗案涉及的人数众多,皇室勋贵荆王李元景、高阳公主夫妇、巴陵公主夫妇等均被赐死,房玄龄家族几乎被清洗殆尽。吴王李恪被冤杀其四子,仁、玮、琨、璄并流岭表,一时成为永徽年间的大案载入史册。高阳公主夫妇诸子流放岭南。根据其他资料显示高阳公主夫妇共有四子,家族覆灭后二代孙房沼,监察御史;三代孙房绛,四代孙房晦、房勋,五代孙房凝(字玄俭,晦子,郢州刺史,著有《支谟墓志》)、克让(凝子,光州剌史);六代房邺(邺,字正封,作有《少华山佑顺侯碑颂》)、房复,各人事迹留存较少。 房遗则无后。长子房遗直,受二弟的牵连贬为铜陵尉之后,举家迁往任上,遂在铜陵传嗣。房遗直身后四世之内,子孙皆已失考,据传世代均有在九华山入寺为僧者。五世孙名叫房阶,中唐时期做过大理司直;房阶的儿子名叫房鲁,字咏归。房鲁有个儿子名叫房重,字慕,曾任武功尉。房重有个儿子名叫房谔,曾任大理寺评事。房谔有四子,乃是房从约、房从绎、房从绚、房从绾。房遗直一支至今有后,均以铜陵为祖业,是为房玄龄之嫡脉薪传。 也有人怀疑,房遗直唯一保留性命十分可疑,而且高阳公主夫妇案发也与他密切相关。如果不是高阳公主诬告他非礼,高宗则不会派遣长孙无忌去查案,也不会发现高阳公主夫妇谋反罪状。怎奈目前无史料佐证,只在《龙城录》中《房玄龄为相无嗣》云:房玄龄来买卜成都,日者笑而掩象曰:“公知名当世,为时贤相,奈无嗣相绍何。”公怒。时遗直已三岁在侧,日者顾指曰:“此儿此儿,绝房氏者此也。”公大怅而还,后皆信然也。此文说,相士给房玄龄说,房遗直会使房家绝后,房玄龄不信,但后来的人都认为这个相士说的是对的。这应该是民间传说,通过此传说,我们可以肯定一点:房遗直是让整个房家绝后的人。再联系上永徽年间房遗爱谋反一事,遗爱和高阳公主被诛杀;房玄龄的儿子都被配流岭表;唯独遗直因为继承父亲爵位而被留了下来,只被废为庶人。因继承父位,就被留一条活命,又房家遭此劫难,起于高阳公主诬遗直非礼于她。加上《龙城录》的说法,可以肯定房遗直有很大问题。虽然不知究竟是何问题,但可以肯定,这是高阳公主与房遗直争夺爵位的真正原因。从这些可以看出,高阳公主的死与房遗直脱不了关系。(论文《辩机死因初探》) 诸多谜团围绕高阳公主,可见高阳公主一生身处政治斗争漩涡,虽然有唐太宗的宠爱和庇护但仍在后来摆脱不了被害的命运。至于她是否真的像后代史料所说参与了与丈夫的政治谋反并和和尚道士私通布星次行巫术则不得而知了。我们只有取其信者择之,而继续在研究中拨开笼罩在她身上的重重迷雾了。究竟她是聪慧明理的太宗爱女还是*乱骄横的公主,诸位看官自有见地,岂非一言以蔽之?!

  高阳公主高阳公主,唐太宗爱女。公主约贞观初年生人,《新唐书》称唐太宗第十七女,母不明。约贞观中期下嫁房玄龄次子房遗爱。高阳(沈傲君)房遗爱拜驸马都尉,官至太府卿、散骑常侍。唐高宗永徽初年晋封高阳长公主,永徽四年因谋反罪赐自尽不得陪葬昭陵,诸子配流岭表。唐显庆年间追封合浦公主。

  请按义项进行编辑

  高阳公主添加义项 设置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

  1.唐太宗第十七女唐太宗第十七女 2.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图书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图书

  1唐太宗第十七女 编辑本义项 高阳公主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高阳公主高阳公主,唐太宗爱女。公主约贞观初年生人,《新唐书》称唐太宗第十七女,母不明。约贞观中期下嫁房玄龄次子房遗爱。高阳(沈傲君)房遗爱拜驸马都尉,官至太府卿、散骑常侍。唐高宗永徽初年晋封高阳长公主,永徽四年因谋反罪赐自尽不得陪葬昭陵,诸子配流岭表。唐显庆年间追封合浦公主。

  目录

  人物简介

  正史记载

  旧唐书 列传第十六旧唐书 本纪第四 高宗上旧唐书 列传第十五新唐书 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新唐书 列传二十一房杜新唐书本纪三 高宗资治通鉴 第一百九十九卷太平御览 公主下大唐故左仆射上柱国太尉梁文昭公碑

  生平考证

  排行不明真实面貌不明生母不明驸马家世辩机迷案研究者的质疑谋反疑团

  太宗公主

  文艺形象

  相关书籍影视形像人物简介

  正史记载

  旧唐书 列传第十六旧唐书 本纪第四 高宗上旧唐书 列传第十五新唐书 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新唐书 列传二十一房杜新唐书本纪三 高宗资治通鉴 第一百九十九卷太平御览 公主下大唐故左仆射上柱国太尉梁文昭公碑

  生平考证

  排行不明真实面貌不明生母不明驸马家世辩机迷案研究者的质疑谋反疑团

  太宗公主

  文艺形象

  相关书籍影视形像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高阳公主,唐太宗爱女。公主约贞观初年生人,《新唐书》称唐太宗第十七女,母不明。约贞观中期下嫁房玄龄次子房遗爱。房遗爱拜驸马都尉,官至太府卿、散骑常侍。唐高宗永徽初年晋封高阳长公主,永徽四年因谋反罪赐自尽不得陪葬昭陵,诸子配流岭表。唐显庆年间追封合浦公主。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高宗李治的妹夫房遗爱谋反案发犯“十恶”罪。依《永徽律疏》的规定,对房遗爱应被判处死刑,不适用自首;编辑本段正史记载

  旧唐书 列传第十六

  ……玄龄自以居端揆十五年,女为韩王妃,男遗爱尚高阳公主,实显贵之极,频表辞位,优诏不许。……即日授其子遗爱右卫中郎将,遗则中散大夫,使及目前,见其通显。……太宗见表,谓玄龄子妇高阳公主曰:“此人危惙如此,尚能忧我国家。”……次子遗爱,尚太宗女高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官至太府卿、散骑常侍。初,主有宠于太宗,故遗爱特承恩遇,与诸主婿礼秩绝异。主既骄恣,谋黜遗直而夺其封爵,永徽中诬告遗直无礼于己。高宗令长孙无忌鞫其事,因得公主与遗爱谋反之状。遗爱伏诛,公主赐自尽,诸子配流岭表。遗直以父功特宥之,除名为庶人。停玄龄配享。

  高阳公主(陶飞霏饰)

  旧唐书 本纪第四 高宗上

  冬十月戊戌,幸同安大长公主第,又幸高阳长公主第,即日还宫。……二月乙酉,遗爱、万彻、令武等并伏诛;元景、恪、巴陵高阳公主并赐死。

  旧唐书 列传第十五

  敬宗奏言无忌谋反有端,帝曰:“我家不幸,亲戚中频有恶事。高阳公主与朕同气,往年遂与房遗爱谋反,今阿舅复作恶心。近亲如此,使我惭见万姓。”

  新唐书 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

  合浦公主,始封高阳。下嫁房玄龄子遗爱。主,帝所爱,故礼异它婿。主负所爱而骄。房遗直以嫡当拜银青光禄大夫,让弟遗爱,帝不许。玄龄卒,主导遗爱异赀,既而反谮之,遗直自言,帝痛让主,乃免。自是稍疏外,主怏怏。会御史劾盗,得浮屠辩机金宝神枕,自言主所赐。初,浮屠庐主之封地,会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更以二女子从遗爱,私饷亿计。至是,浮屠殊死,杀奴婢十余。主益望,帝崩无哀容。又浮屠智勖迎占祸福,惠弘能视鬼,道士李晃高医,皆私侍主。主使掖廷令陈玄运伺宫省禨祥,步星次。永徽中,与遗爱谋反,赐死。显庆时追赠。

  沈傲君版高阳公主(11张)新唐书 列传二十一房杜

  ……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亲握手与决。诏皇太子就省。擢子遗爱右卫中郎将,遗则朝散大夫,令及见之。……次子遗爱,诞率无学,有武力。尚高阳公主,为右卫将军。公主,帝所爱,故礼与它婿绝。主骄蹇,疾遗直任嫡,遗直惧,让爵,帝不许。主稍失爱,意怏怏。与浮屠辩机乱,帝怒,斩浮屠,杀奴婢数十人,主怨望,帝崩,哭不哀。高宗时,出遗直汴州刺史,遗爱房州刺史。主又诬遗直罪,帝敕长孙无忌鞫治,乃得主与遗爱反状,遗爱伏诛,主赐死。遗直以先勋免,贬铜陵尉。诏停配享。

  新唐书本纪三 高宗

  四年二月甲申,驸马都尉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高阳巴陵公主谋反,伏诛;杀荆王元景、吴王恪。

  资治通鉴 第一百九十九卷

  三年(壬子,公元652年) 散骑常侍房遗爱尚太宗女高阳公主,公主骄恣甚,房玄龄薨,公主教遗爱与兄遗直异财,既而反谮遗直。遗直自言,太宗深责让主,由是宠衰;主怏怏不悦。会御史劾盗,得浮屠辩机宝枕,云主所赐。主与辩机私通,饷遗亿计,更以二女子侍遗爱。太宗怒,腰斩辩机,杀奴婢十馀人;主益怨望,太宗崩,无戚容。上即位,主又令遗爱与遗直更相讼,遗爱坐出为房州刺史,遗直为隰州刺史。又,浮屠智勖等数人私侍主,主使掖庭令陈玄运伺宫省祥。 先是,驸马都尉薛万彻坐事除名,徙宁州刺史,入朝,与遗爱款昵,对遗爱有怨望语,且曰:“今虽病足,坐置京师,鼠辈犹不敢动。”因与遗爱谋,“若国家有变,当奉司徒荆王元景为主。”元景女适遗爱弟遗则,由是与遗爱往来。元景尝自言,梦手把日月。驸马都尉柴令武,绍之子也,尚巴陵公主,除卫州刺史,托以主疾留京师求医,因与遗爱谋议相结。高阳公主谋黜遗直,夺其封爵,使人诬告遗直无礼于己。遗直亦言遗爱及主罪,云:“罪盈恶稔,恐累臣私门。”上令长孙无忌鞫之,更获遗爱及主反状。 司空、安州都督吴王恪母,隋炀帝女也。恪有文武才,太宗常以为类己,欲立为太子,无忌固争而止,由是与无忌相恶,恪名望素高,为物情所向,无忌深忌之,欲因事诛恪以绝众望。遗爱知之,因言与恪同谋,冀如纥士承基得免死。 四年(癸丑、公元653年) 春,二月,甲申,诏遗爱、万彻、令武皆斩,元景、恪、高阳、巴陵公主并赐自尽。上泣谓侍臣曰:“荆王,朕之叔父,吴王,朕兄,欲丐其死,可乎?”兵部尚书崔敦礼以为不可,乃杀之。万彻临刑大言曰:“薛万彻大健儿,留为国家效死力,岂不佳,乃坐房遗爱杀之乎!”吴王恪且死,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灭族不久!” 乙酉,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节,特进、太常卿江夏王道宗、左骁卫大将军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并坐与房遗爱交通,流岭表。节与遗爱亲善,及遗爱下狱,节颇左右之。江夏王道宗素与长孙无忌、褚遂良不协,故皆得罪。戊子,废恪母弟蜀王为庶人,置巴州;房遗直贬春州铜陵尉,万彻弟万备流交州。罢房玄龄配飨。

  太平御览 公主下

  (《唐书》)又曰:房玄龄之子遗爱,尚高阳公主。玄龄病,上表谏征辽。太宗见表,谓玄龄子妇高阳公主曰:“此人危忄如此,尚能忧我国家。” 又曰:房遗爱尚太宗女高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初,主有宠於太宗,遗爱既骄恣,谋黜遗直而夺其封爵。水徽中,诬告遗直无礼於己。高宗令长孙无忌鞫其事,因得公主与遗爱谋反之状。遗爱伏诛,公主赐自尽。

  大唐故左仆射上柱国太尉梁文昭公碑

  ……尚假朝宗之助,增天益峻,意在兹乎。寻而(阙)拨乱饮雪披榛,晚赞天成,忧深责厚,罄其心力,遘此沈(阙一字)古人有言曰:形大劳(阙)太宗惊其色忧。亲加察问,方依实奏,帝用怃然,驰遣良医,并赍御药。(阙)殊不(阙一字)身忄曷视光阴,益深忧国。高阳公主为其子妻,附(阙一字)谏(阙二字)逾(阙)将第三子遗则为朝散大夫,使及目前,见其通显,恩波(阙四字)无(阙)太宗俯阅巨川,悼藏舟之夜失,今上缅惟过隙(阙三字)之(阙三字)绍(阙)阳(阙十一字)鼓(阙一字)班剑册人,葬事所须,并令优给,仍特降旨,许(阙一字)墓碑(阙二字)遂(阙二字)臣之(阙)并(阙三字)神契德洞天经体孝(阙四字)形(阙一字)少(阙一字)徒谶(阙一字)瑶光而识(阙二字)岁逾(阙)山不复,逝水无追,家(阙四字)与而谋曰昔(阙一字)国怀(阙三字)音(阙)辰精降说,华灵诞震。台岳资神,齐光含峻。(阙一字)我

请问,历史上明朝永乐二年山西洪通县大槐树下迁民是怎麽回事?

  明初移民的现实原因,黄有泉 高胜恩先生归结为三个: 1、发展生产、提高国力。 明朝初期,对于这种人口剧减,府州生产力大衰退的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