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蔡家庄张氏考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33收藏

潍县蔡家庄张氏考,第1张

        据家谱及相关文献记载,我潍县东门里张氏始祖张名义于明朝初年自河北枣强迁徙潍县,迁徙之前历史已不可考,那么张氏始祖在潍第一个落脚点在哪,我们这一支又是何时何故迁徙至蔡家庄的呢?

        据地方志记载,张家是潍邑张氏族人四十三支中的一支,名“东门里张”,又称“察院张”,张氏始祖明朝初年迁徙潍县后,初居察院,后迁徙各地,迄今已传至二十七代。

        察院是个什么地方呢?

        词条上是这么说的:御史台成员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三种。监察御史属察院。又明代的都察院简称察院。御史出差在外,其衙署也叫察院。简单说察院就是御史的行宫。

        据地方志记载,潍县察院街在新街子以北偏东,因明代察院行署设此处而得名。前街长约230米,宽约7米,中街长约180米,宽约3米,后街长约80米,宽不足2米,中间窄而弯曲的小道纵横,宽不足15米者,俗称“墙缝”。此街住户多系贫民打工者。位置在今天的和平路和东大街交叉口,也就是曹家巷小区的东北角一代。

        再说说蔡家庄,从万历潍县志、乾隆潍县志、光绪年间出版的潍县乡土志上均没有蔡家庄的记载,几经查阅文献最后在厉文礼时期的一份《潍县第一区乡镇街道村庄表》里找到了蔡家小庄名字。关于蔡家小庄,只在相关文献上搜索到这样一些信息:清朝中期,该处为蔡姓的田地,有一些佃户在此租种,因此叫蔡家庄,这就是蔡家庄无蔡姓的原因。那张姓是何时从何地迁居至此呢?这点村里已经无人说清了,有人说就是从察院,也有人说从张家庄。张家庄位于潍城东北角,北宫桥西段南侧,和平路北头东侧。清初,由范、萧两姓在此租种城里察院街张姓土地耕种。清代中期,张姓从城里迁此居住,故名张家庄。

        我们再从族谱里找一下答案吧。2015年8月,潍县东门里张氏族谱修订完成。经过研究族谱,与我们蔡家村这一支最近的一支,直到大约七八十年代还生活在察院,而张家庄那一支,和我们这一支的关系就比较远了,毫无疑问,我们这一支从察院迁来无疑,时间大约就在19世纪中后期,至于因何原因无从而知了。

        以上就是从古文献那就中找到的蛛丝马迹,或许以后还能从文献库里找到只言片语的真相,亦或许真相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无从考证了。

护驾李村全村近一千六百口人,李氏人口占比二分之一以上,余者以吴氏、吕氏居多。另有张氏近八十口人。他者有杂姓侯氏、杨氏、程氏、王氏、马氏、陈氏、尚氏(现有,消失的单门独姓不含)等。本文所述为张氏家族文化综述。

一个家族历史的传承,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原始文本资料便是族谱。惟有代代相传的族谱才能上溯一个家族的迁徙定居情状。树有根水有源的谱谍是家族血脉沿续的忠实无误的记载,传统的家谱(族谱)是三十年一修,六十年一大修。当代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稳定物质丰裕人丁兴旺,便有十年一修二十或三十年一大修。中国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根系宗支,只是有心与无心能否记载而己。张氏作为中国靠前的大姓,自然有非常浩繁的家谱。居住于本村的张氏家族,溯其源从嘉祥县疃里镇进土张村迁来,张氏始祖一世张为民,字老君,明赠文林郎。十三世丕鸣(张珠四子)迁居我村,积于今己有七世(依宗为二十世)人丁。至于张氏家族文化的传承,十八世孙恩三立功甚著,他把家谱亲自恭录,三十二开的笔记本一丝不苟,密密麻麻。全谱分为三卷。前两卷共三百三十六页,笫三卷共二百一十七页。全书总计有五百五十三页。他恭录后细加考订,将张氏从长支到五支的迁居情况一一标明,使人读后,不仅知支派分明,昭穆有序,瓜瓞连绵,又知源流分布,宗亲朗然。他准备将之让次子相明保存下去(相明在任城区实验中学任教高中化学)。《张氏族谱》自清嘉庆年间到建国后的二O一五年一以贯之相续,可见阖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张氏族谱》内容丰富多彩,一谱在手,便可见文化积淀深厚。谱中不仅有始祖考,族徽,历次修订序文,宗派分支谱系正文文本,亦有村名白塔村由来,进土爷与上马石的佚闻,更有祖林考,名人志,各支金榜题名录(即考入本科院校的学子)。恩三对此一一照录。下面从其文本中辑录成文。

(一)张氏始祖

张辉,号天禄,青阳之子,为黄帝之节子玄嚣(少昊)的第5子,是弓矢的发明者,黄帝封其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也称张(掌管弓箭的官职),赐张姓于濮阳,封地在今河北的清河(古今同名),故张氏之根在清河。

(二)张氏之始祖

始祖张民公,永乐三年,从山西洪洞迁古任城三十五里之白塔村,族兄亦迁来此,后迁徙现址进土张。据碑志,五世祖黉之公乃白塔村人氏,于张家庄居住可知,现址应设于明嘉靖年间,曾名张家庄属进梁乡,公元一九五o年始定名为进土张,八世祖献之公进士出身,今族人察考其科举年代记载异为返本正视听发广诸公查考北京《国子监明清进土题名碑》《通山县志》《济宁州志》确认,献之公清顺治辛卯中举,戊戌年赴京应试,登榜,辛丑再试,进土及笫,浩赠文林郎。康熙九年皇封湖广通山县知县,当年赴任。吾祖历明清民国诸代宗饲昭穆先祖之莹家族之谱,数百年不废。

(三)谱载名人录

张珽(八世祖,字献之,进士,通山县令)张贡秋,张存贵,张思斌,张来佑,张书林,张书乱,张强,张建华,张文涛,张相红(具体简介参影印页)

(四)各支金榜录(本科院校)

长支

张成书 ,张文涛,张凯,张源,张庆丰,张建如,张建波,张伟,张建设,张东阁,张来阁,张华清,张深,张发宽,张发强,张发伟。

三支

张建中,张建华,张来启,张国慧,张建国,张长军,张长慧,张建强,张长旭,张长城,张洋,张长富,张发栋,张伟,张长武,张亚,张凯,张瑞,张炳,张探,张洋,张泰港,张发恒,张发顺,张发嘉,张发举,张发进,张发聪,张其恺,张海龙,张发国,张长兴,张谦,张滕,张祥衡,张明,张发腾。

四支

张春明,张发正,张发明,张发利,张发磊,张洪之,张宏斌,张其悟,张滁国,张其贺

五支

张步乐,张相洪,张步春,张步平,张其朋,张雪勤,张志强,张相乾,张壵鑫,张学磊,张卓宣,张同祥

(五)行辈

来长发其祥 全本基业深

哲世能念慈    继续启后昆

(六)1——20世

1世张为民

2世张先德

3世张元一

4世张仲仁

5世张儒

6世张可信

7世张恬修

8世张珽(字献之清乾隆年间辛卯科举戊戌进土知湖广通山县正堂生二子永吉永龄。进士张因其易村名迄今)

9世张永吉

10世张钿

11世张君传

12世张珠(子四丕谦、训、琅、鸣)

13世张丕鸣(迁居护驾李村)

14世张廷芝

15张守敞

16世张云田

17世张心如,张心恕,张心法,张心来

18世张德三,张恒三,张玉三,张共三,张恩山,张永三,张秀三,张金三,张长三,张文三,张贵三。

19世张相峰,张相国,张相忠,张相宁,张相伟,张相龙,张相生,张相领,张相明,张相坤,张相乾,张相义,张相坦,张相田,张相贺,张相洋,张相红。

20世张步通,张步哲,张步钒,张步彤,张步楠,张步科,张步耸,张步宇,张步硕,张步轩,张步昂,张步俊。

自十三世张丕鸣至今二十世七代人的张氏族人,为本村的发展写下了不凡的业绩,远的不说,十七世孙心来是我村最早的民办教师,他自一九五八年从教直到退休,半个世纪为使本村学龄儿童上学无私奉献,在人物篇另有专文《张心来老师》介绍。十八世孙张恩三同志从六十年代初中毕业后便担任生产队会计,由于业务精良,工于数学,好于文史,聪明仁义,深受村民好评。村务工作中凡有会计事务村干部必请他出山。他为集体无怨无悔服务。在家族文化保护方面,他献策建言,阖族采纳。他谆告儿女,继承良好的家风,睦邻友善,诚信处世,低调为人,高调做事。张氏族人团结友爱互相守望相助,七八十口人,人人安分守己,从商从教务农打工勤勤恳恳。在我村各项事业的建设中,积极有为共同创造了本村辉煌的过去,创造着富裕的今天,也相信会为末来更加美丽更加幸福的愿景而奋力!

张家庄村

张家庄位于泊里镇驻地南25公里处,泊(里)董(家口)公路东侧。村域东西09公里、南北14公里,面积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95亩。南5公里为董家口码头,北25公里与镇驻地相接,连接204国道与泊董公路的环镇路自村西穿越。

张家庄新貌

据张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张氏先祖张奎由附近代家庄迁此择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张家庄村。该村现有居民198户、人口680人,除张姓居民外,尚有王姓、肖姓、于姓、朱姓、陈姓、崔姓、荆姓、刘姓、贺姓、马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张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业和红席编织业为主。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红席编织已成为该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1998年、1999年两年间建起了占地45亩的冬暖式大棚12个,主要生产黄瓜、芹菜和平菇,每年向市场供应蔬菜10万公斤。2004年村北规划建成了面积250亩的绿色生态林基地。至2004年,村集体积累达到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70元。

张家庄村附近有青岛大珠山风景区、青岛琅琊台风景区、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珠山国家森林公园、青岛黄岛金沙滩等旅游景点。泊里西施舌、泊里红席、灵山岛海参、泊里西施舌、琅琊玉筋鱼

潍县蔡家庄张氏考

        据家谱及相关文献记载,我潍县东门里张氏始祖张名义于明朝初年自河北枣强迁徙潍县,迁徙之前历史已不可考,那么张氏始祖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