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钱姓的来历
1、源流一
据《通志·氏族略》、《姓谱》等书记载,钱氏源自彭祖篯铿。黄帝之孙颛顼在伯父少昊去世后继为天子,掌管中原地区。据《大戴礼记》记载,颛顼的曾孙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氏产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曰己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篯铿,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郐人;其五曰晏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楚之先。
2、源流二
中国钱姓血脉比较纯正,较少发生外族和外姓的融入。但在元明清时,钱姓开始出现与周边民族融合的现象,今回族、苗族、壮族、傣族、藏族、黎族、土家族、哈尼族、布依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少量钱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为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钱氏。明清云南地区的哈尼族钱姓土司是来自临安的钱姓汉族,其后裔在当地都拥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当前还有不少的少数民族钱姓是通过同音转译等形式改姓钱的,据《中国人的姓名》等书记载,蒙古族、彝族、满族钱姓的源流为同音转译。
历史上,曾经另有一些汉族钱姓源于帝王赐姓为氏。《宋史·吴越钱氏世家》称,吴越王钱镠“与战士多赐己姓”,至忠懿王钱弘俶纳土归宋,这些因赐姓而改姓钱氏之人“皆称同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赵光义诏令恢复本姓,所以赐姓的钱氏基本已不复存在。
扩展资料
姓氏名人
1、篯铿
篯铿,是彭姓、钱姓、韦姓族人共同的祖先,今人曰之“彭祖”,即大彭氏国始祖,因受封于彭城建立大彭氏国而被后人尊称为彭祖。
2、钱九陇
钱九陇(573年~645年),字永业,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唐朝开国元勋。
其父名叫钱文强,为吴明彻裨将,和吴明彻一起在彭城战败。隋朝时,因罪被抄没为奴,因此钱九陇侍奉唐公李渊。晋阳起兵后,因功授予金紫光禄大夫。贞观十九年(645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3、钱起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
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
-钱姓
钱姓的历史名人有钱谦益、钱玄同、钱穆、钱学森等。
钱谦益是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大臣,也是大文人。钱玄同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学家,1939年病逝,他还是钱镠的后人。钱穆1895年生,与陈寅恪、吕思勉、陈垣并称史学四大家。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专著达80多种,代表作有《史学大纲》等。
钱学森为了从美国归国,历尽艰辛,因为美国人知道他的价值,一位美军将领说不管怎么说,钱学森都抵得上几个师。回国后,钱学森为中国的两弹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被授予中将军衔,他是科学界三钱之一。
钱姓起源
钱姓源出彭姓,属以官为姓,相传颛顼生二子黎和吴回,黎、吴回先后担任祝融氏。祝融氏为上古时代掌管用火的首领。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之第三子篯,亦称彭祖,为彭姓之先祖。彭人族大势强,在夏商时代是一个强大的方国,也称大彭,其中一支形成了彭国。
钱姓来源于赐姓,这是中国古代彰布威仪,昭示荣宠,笼络、褒奖臣属,邀集人心的重要手段之一。五代时钱镠曾以杭州为中心建立了吴越国,历时86年之久,有不少吴越臣僚先后都被赐以“钱”,而改姓为钱。
我是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人,祖籍江苏省张家港市,现居江苏无锡。姓钱的大多是南方人,尤其是江苏南部中部、浙江北部、上海、安徽东南部居多。望族在江苏无锡、浙江杭州、浙江嘉兴、上海嘉定。北方姓钱的很少,北方姓钱的最少的省份是东北地区,南方姓钱的最少的省份是四川。钱姓虽说在江苏无锡比较多,但分布很分散,因为无锡的外地人很多,所以在无锡,无锡人特别多的区域,姓钱的就比较多,在外地人很多的区域,姓钱的人就很少或没有。因为在无锡的外地人大多是苏北盐城、淮安、徐州、宿迁、兴化人和安徽北部宿州、蚌埠、明光人。
中华姓氏刻意追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前伏羲氏时期。相传伏羲氏画八卦,教人捕猎,传授文化。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
百家姓的文化智慧和来源
《百家姓》记载四百多个姓氏。那么为什么偏要把“赵钱孙李”放在前面呢?是因为《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德有一位老儒编写的。然而宋朝的皇帝为赵姓,赵便为国姓。钱塘属于浙江地带,当时占据江浙一带的是吴王钱叔,孙是他正妃的姓。李是南唐李后主的姓。于是“赵钱孙李”便为头一句。不过这样念起来也是蛮顺口的。
今天我们就说说赵钱李孙姓的来源。
一:赵姓
赵姓的祖先竟然是皇亲贵族
始祖是造父。话说造夫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周穆王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有一次西行到昆仑山,见到西王母,高兴的忘记了时间,恰好这是徐国徐偃王造反。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于是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后其子嗣建立赵国,但是赵国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赵姓的小伙伴,说不准你就是皇亲贵族。
二:钱姓:
周代有一种官位称为:钱府上士官,是彭祖的后代子孙,就以官为氏。也有记载彭祖是有名的大寿星,《世本》说他“姓笺,名铿,在商的时候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他的后代子孙彭孚,在西周时为:钱府上士(钱府,掌管钱财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职为姓氏,就是钱氏。当时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彭孚必须在京为官,所以钱姓形成于陕西。
三:说起孙姓,那可是众说纷纭啊。主要来源有三:
1、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周文王的弟弟,子康叔为卫国国君,他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2,春秋时楚国人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当时为楚国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为了教化民众,曾在期内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3、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五世孙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四:李姓是以官为氏的。《元和姓纂》中记载,说李姓本来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颛顼的子大业的闺女:女华。女华之子皋陶为尧帝的理官,后命族人以官名为姓,姓“理”。皋陶之后裔理征,因为直谏而得罪了纣王而被杀,他的妻子带着儿子理贞外出逃难饥饿难忍,全靠食木子得以保全性命。因古音中,李、理互通,遂改姓为“李”,以报答木子的救命之恩。还有一种说法是:《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是没有李姓,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是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于是就以李为姓。
备注:#2927—儿桃—摆渡人儿桃#橙子学院码字岛作业
钱姓可以追溯至黄帝七世孙彭祖,这位史传寿高880岁的寿星真名叫篯铿,后被尧赏识,受封于大彭,成为彭姓的祖先。
而彭祖之子篯孚,在西周都城,任钱府上士,篯孚就以“钱”为姓,所以彭姓与钱姓本为一家,民间至今也有“彭钱不分家”的说法。由于西周建都于镐京,篯孚必在京为官,所以钱姓也是发源于陕西一带。
先秦时钱姓表现不明朗,秦汉时期,钱姓在江苏徐州一带静静地发展起来,三国时,钱姓已经遍布了江苏、浙江和安徽。晋朝时江西成为钱姓的另一重要的基地。
唐朝之前,钱姓已经分布到中原和长江南北。钱姓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唐宋之际,钱镠在临安称帝,即在今浙江杭州建立了吴越国,传五主,割据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达86年,钱镠的子孙分封到各地,子孙很快在江浙地区繁衍。
钱姓人口分布情况
据2006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中)》,当代钱姓的人口已近220万,排在第九十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钱姓人口由53万增到220万,达4倍多,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远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钱姓人口增加率是呈A形的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大约占钱姓总人口的52%,其次分布于广东、上海、云南,这三省市又集中了20%。江苏居住了钱姓总人口的24%,为钱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长江三角洲高比率的钱姓区。在近600年间,钱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虽存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情况,但向东南和南方的移民仍是主流。
以上内容参考-钱姓
辈分都是始迁祖自己后续的,比照这个无意义,如国字辈,几乎每支都有,但相差很大。目前严格按照百字派辈分的只有安庆流光派一支。其他都各自为政,所以确定是钱王第几世才有实际意义。
桐乡钱氏基本为吴越钱氏,始祖钱镠。其支派有:一是乍溪支思贞公别驾派,二是石门钱林思福公孝廉派,三是崇德合仰桥君彩公派,还有洲泉钱元弼的后裔。但桐乡目前家谱相对完整的只有君彩公派,九里松山九公家谱也在美犹图书馆被发现,其他支派待修。
关键是你们分支还有没有家谱?目前重视家族谱牒建设的人少之又少,老谱丢失,新谱就无法修成。
钱姓,百家姓之一,在宋朝版百家姓因政治原因(吴越国纳土归宋,助力中华一统)排名第二位,实际上按人数排名是当时的第40大姓,新百家姓(按人数多少排名)排在第89位。钱姓早在西周就已获姓得氏,由彭姓(始祖系彭城籛铿,即彭祖)演变而来,多源流,分布广。由于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多隐士、道者,故史籍中少有此姓见闻,整个先秦时期见诸于史籍记载的仅有隐士钱丹一人。进入秦代,钱姓人中才有关东下邳(今江苏睢宁)名士钱产因才能出众、品德高尚被朝延任命为御史大夫。因此诏令一出,钱产顿时声名鹊起,一直不为人所熟知的钱姓也变得家喻户晓,从此进入天下著名姓族之列。唐宋之际,临安人钱镠(Liú)创建吴越国,钱氏遂中兴繁盛。
百家姓钱姓的来历
本文2023-09-22 22:12: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84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