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族谱
4944河北保定孟公晓墀百年经过史
(民国)孟继元编
民国十六年(1927)铅印本 一册
中央民院
4945山西蒲县孟氏家乘七卷
(清)孟元芳 孟时芳等重修 孟述唐补
清顺治八年(1651)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4946辽宁新宁孟子世家流抚民支谱三卷
(清)孟传志 孟广德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辽宁新宾县)夹河乡支家村
4947辽宁本溪盂氏凌云族谱一卷
(清)盂广禄纂
清光绪间钞本
辽宁本溪南甸子镇北甸村
4948辽宁本溪盂氏先远三代宗亲谱册一卷孟广
玺纂
复印本
辽宁本溪碱厂镇城厂西街
4949辽宁辽阳盂子世家流寓辽阳支谱三卷
(清)盂繁章纂
清光绪初年木刻本
辽宁本溪南芬区
4950吉林临江孟氏世系表一幅
清嘉庆六年(1801)写本
辽宁灯塔县西马峰乡井泉村
4951黑龙江绥化孟子世家流寓支谱三卷
(清)孟昭铨纂
清光绪三十年(1904)木刻本
黑龙江绥化市档
4952江苏镇江润州朱方盂家湾孟氏重修族谱八卷
(清)孟正仪 孟德禄等续修
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孟氏宗谱》。
4953江苏常州毘陵孟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盂蔚君 盂九皋等四修
清道光三十年(1850)原学堂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4954江苏常州毘陵孟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一卷
(清)盂道鸣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4)原学堂木活字本
人民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首、卷1-
4、12、卷末)日本 美国
4955江苏常州毘陵盂氏续修宗谱二十一卷
清木活字本
江苏常前市图(存卷1-3、8、19-21)
注:其中记事至清光绪九年。
4956江苏常州毘陵孟氏六修宗谱十六卷
(民国)孟宪超编
民国十七年(1928)愿学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4、6、7、10、
11、13、14) 日本 美国
4957山东章邱孟氏流寓章邱旧军镇宗谱
盂廷状纂
钞本 九册
河北大学
注:记事至清宣统二年。
4958山东章邱盂子世家流寓章邱县旧军镇续修
支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孟继笙纂
民国二十一年(1932)刻本 六册
人民大学
4959山东斋河孟子世家流寓长清支谱二卷首一卷
山东齐河县赵官镇村北街
4960 孟氏家谱
钞本
山东临沐县南古镇后寨村
4961湖北沔阳孟氏宗谱八卷
(民国)盂继堂等修
民国十年(1921)亚圣堂木活字本 八册
4962湖南孟氏族谱不分卷
(清)盂禄赐等修
清道光八年(1828)孟氏仁义堂木活字本七册
南京大学
注:散居常德、益阳、宁平等地。
4963四川合川盂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孟必芳纂修
民国间成都石印本 四册
四川图
4964 孟氏家乘六卷
(清)盂希孔编
清初刊本 四册
美国
4965 孟氏家谱不分卷
(清)孟纹祖修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刊本 三册
美国
4966孟氏重纂三迁志十卷
(清)孟广均原纂 陈锦 孙葆田重纂
清光绪十三年(1887)刊本 六册
台湾
4967 孟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盂宪曾等续纂
民国二十二年(1933)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曾续修家谱。
泰定年间(公元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
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证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于日后“认祖归宗”。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峊主持续修族谱。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子世家谱》。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朝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如今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木刻活字印本。
《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全谱共计六册、十四卷。
《同治谱》共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
《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既是孟氏族谱,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种专志,以志为主,志牒相兼。创修《三迁志》的是明朝沂州道佥事、八苍溪人史鄂。
《三迁志》始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后修于清朝光绪年间,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会名流,前后共编修六次,多以三迁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绪本。
现存的有关孟氏宗传方面的碑刻有: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的碑刻,现立于孟庙东院启圣殿前东檐廊下。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由孟子四十八代孙、宣武将军、邹县令孟润作序。
《亚圣四十五世孙孟宁之墓》碑,刻孟氏世系图,立于孟母林内孟氏中兴祖孟宁墓前。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立。
《先师亚圣邹国公续世系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所立。
《孟氏宗派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明顺二年(公元1331年)立。
《孟氏宗支之记》碑现存于孟庙启贤门下。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立。
《宗派之图》碑两块现分别存于孟庙承圣门北道东、乾隆御碑亭前。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立。
《孟氏大宗支派碑记》碑现存于孟府五代祠。清朝立。
❈❈
一、孟氏简介
孟姓同出一源,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兴起,并且两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极昌。汉代,孟姓已成为河南、河北及山东等省境一带望族,并向西播迁于陕西咸阳,向南入迁浙江上虞、湖北鄂城、云南曲靖。魏晋南北朝时,孟姓族人因避纷乱,大举南迁,其中河南一带的孟姓大多入迁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山东一带的孟姓多迁至今江苏、浙江一带。孟姓广泛分布于我国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明、清之际遍布全国各地。
二、孟字来源
孟字是象形字,据《说文解字》:孟者,长也。从子皿声。
三、孟氏来源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周朝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卫国,其开国之君为周武王弟卫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内。卫国传至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字公孟。其子孙以其字为氏,称公孟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孟氏者。
2、出自姬姓。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庆父弑君篡位失败逃到莒国。后于抓回途中自杀。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庆父共仲虽为孟氏之始祖,但因其三年连弑二君,罪使国内大乱,人不敢敬,而孟子系庆父后裔,且才高德重,故孟氏族人尊奉孟轲为得姓始祖。
3、少数民族本有之姓。
细说百家姓之孟姓
四、孟氏郡望
郡望:孟姓郡望主要有江夏郡、洛阳郡、东海郡、巨鹿郡等。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巨鹿郡:汉朝至北魏因袭沿用。汉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北及晋县一带。
武康县:治所在今浙江省北部。
武康县:治所在今浙江省北部。
平陆县:治所在今山西省西南端、黄河北岸一带地区。
安平县:汉朝时期置县(今山东益都),属于涿郡。唐武德初年置深州,为该州治所。唐武德十七年废深州,安平县归属于定州。
五、孟氏图腾
孟是玄鸟族一支子姓的族称。上部分是玄鸟殒卵生子,下部分代表接纳的意思。传祖为鲁庄公庶兄庆父共仲,以孟为氏,转为姓。
六、孟氏宗祠楹联
四言通用宗祠楹联
亚圣之裔
采卿之宗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亚圣”。下联典指汉朝时期学者孟卿,兰陵人。善为礼春秋,时人以卿呼之。
采卿之绪
亚圣之宗
同上(上下联联意、联释互易)。
昌平世泽
亚圣家声
全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元至顺间加封邹国亚圣公。
龙山逸兴
鹿门隐居
上联典指东晋时期江夏人孟嘉,后为荆州刺史桓温的参军,深受桓温器重。桓温让参军孙盛作文章嘲讽他,他当即作文回答,文章极美。后历官从事中郎、长史。下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早年在鹿门山隐居。
孝诚生笋
廉德还珠
上联典指三国时期吴人孟宗。母亲喜欢吃笋,冬时笋尚未生,他进入竹林哀叹悲泣,笋忽然迸出。下联典指东汉时期合浦太守孟尝。
孝著恭武
道传孟轲
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孟尝。下联典指战国时期孟子。
仉氏教子
孟光敬夫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之母仉氏,“孟母三迁”历来为教子的佳话。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梁鸿妻孟光,与鸿遁逃霸陵山中,夫妇相敬如宾。
珠还合浦
节镇荆襄
上联典指后汉时期的孟尝。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孟珙。
五言通用宗祠楹联
五友家声远
七篇世泽长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孟献子(仲孙蔑),人称贤大夫,有五友相助。下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孟子。他的理论对后世儒家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世称“亚圣”。
苦吟东野集
亲撰长春符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郊。下联典指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据宋人张唐英《蜀檮杌》记载:“蜀末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世一般认为孟昶所题上述联语,是迄今史书中所见最早的春联。
笃生周世季
私淑圣人门
此联为孟子庙联。
微云淡河汉
疏雨滴梧桐
此联为孟浩然撰孟姓宗祠通用联。
六言通用宗祠楹联
教子无如仉氏
敬夫共仰孟光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仉氏。孟子幼年时贪玩,爱嬉戏,学人挖墓、学商人叫卖,孟母三次迁居,直至住到学宫帝。孟子曾经废学回家,孟母用剪刀剪断正在织着的布来教训他,孟子从此朝夕苦学,终成大儒。下联典指东汉时期扶风平陵人孟光,字德曜,梁鸿的妻子。夫妻隐居在灞陵山中,以耕织为生。后来到吴,梁鸿为佣工,每天回家吃饭时,孟光都举案齐眉,以示对梁鸿的敬爱,为世人所仰慕。
七言通用宗祠楹联
雄辨七扁尼父志
清诗五字杜陵心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下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浩然(公元689~740年),襄阳人。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所作诗多写山水景物及隐居或羁旅生活,为李白、杜甫等人所称赞。有《孟浩然集》。
孟嘉曾向风前落
郭泰还从雨里过
上联典出《晋书·孟嘉传》。说的是登高览胜,以至于乐而忘形的故事。下联典出《后汉书·郭泰传》
七言以上通用宗祠楹联
风落孟嘉不妨舍旧;雨逢郭泰大好更新
邹峄雄风,塞两间正气;兄弟美质,获双珠令名
七、孟氏始祖
1、源自子姓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八、孟氏祖训
培植心田,品行端正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和睦相邻,教训子孙
矜怜孤寡,婚姻随宜
奋志读书,勤劳本业
孟 氏 字 辈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孟氏族谱要求族人要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关系。平时孟氏族人见面,总要询问对方是“哪一字的?”“哪一辈的?”,就是指系何字派。还有的问“多大的?”“几世的”,就是指系孟轲的多少代孙。如对方回答不上来,不仅自己感到羞愧,而切也会被对方耻笑为数典忘祖。因此,孟氏族人对此都十分重视。
据民国年间编写的《孟氏族谱载》:孟氏字派与儒家的孔、颜、曾、闵等“虽姓氏不同,始祖各异,然可示同属儒门后裔”,故这些姓的字辈均相同。民国《孟氏族谱》还为孟氏子孙规定了十六条族训,即孝悌、忠信、读书、务农、忍让、勤俭、善行、本分、戒奢华、戒赌博、戒*荡、戒凶酒、戒种坟间隙地、戒茔间牧牛羊、戒健讼、戒戏谑。这些族训现在看来有些已经过时,但大部分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堂号,是各姓氏的代称,往往以祖上的光荣业绩,人物事迹或具有启示后人的故事来定堂号的,如姓钱姓的 “吴越堂”,周姓的 、细柳堂”,王姓的 “三槐堂”,等。有的只有一个堂号,而有的则有多个堂号,如孙姓的就有 “平治堂”,“乐安堂”,“富春堂”,“映雪堂”等四个堂号。
孟姓的堂号是“三迁堂”,其来历是孟柯的母亲教子有方,为了培养孟柯成才,曾三次搬家,最后终于搬到学校旁边,才把孟子培养成圣人。这就是《三字经》中讲的 “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始见于西汉刘向所著的《列女传》,其文日: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戏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说: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其嬉戏为贾炫。孟母日: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徒舍学宫之旁,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说: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之”。
56~65代: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66~75代: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76~85代: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86~95代: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96~105代: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赐给祭田、免除徭役,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
孟氏族谱起名要求:
孟氏族谱要求族人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尊卑关系。平时孟氏族人见面,总要询问对方是“哪一字的?”“哪一辈的?”就是指系何字派。
还有的问“多大的?”“几世的?”就是指系孟轲的多少代孙。如对方回答不上来,不仅自己感到羞愧,而且也会被对方耻笑为数典忘祖。因此,孟氏族人对此都十分重视。
-孟氏家谱
《孟氏家谱》中提到:“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
一、孟氏家谱的起源
中国的孟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
孟氏子孙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孔、孟、颜、曾”四大圣系共用同一行辈。孟氏族人十分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的关系。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是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人开始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
二、孟氏家谱的发展
明景泰年间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立“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
明末六十六至七十五代,立“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
清同治年间七十六至八十五代,立“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
近现代七十六至一百零五代,立“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辈。
这样,从孟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昌”字辈共105代。
扩展资料
孟氏族谱,是一本以表谱形式,记载孟氏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它要求族人要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
孟氏族谱要求族人要十分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族谱,只作“外孟”处理。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尊卑关系。
《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如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参考资料:
孟氏族谱
本文2023-09-22 22:08: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83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