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诗意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相传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
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这首诗。豆和豆秸是同一个
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
[七步诗简析]
对于七步诗的作者,谢灵运曾这样评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是说,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担(石),曹植一个就占了八斗,八斗为一担。(《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很多,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七步诗》的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七步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鸟鸣涧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体裁:五绝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本诗亦然而"人闲"二字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赏析〕
这首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恬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接下诗人又写出了更有诗意的一幕:“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山中太幽静了,因此,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银辉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王籍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这首小诗与此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细品味,王籍诗句不免给人以说理的感觉,哲理意蕴十足,但缺乏形象生动的描绘,而这首诗却写得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情趣无限。诗中虽然写的花落、月出、鸟鸣,但是“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唐诗鉴赏辞典》),可见还是后来居上
回答者: xmjlzx - 副总裁 十一级 3-25 22:41
原文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附:
现代《七步诗》——是后人所改
三国·魏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编辑本段]注释
漉:过滤。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即豆秸。
釜:锅。
持:使用、用来。
然:燃烧。
煎:煎熬。
本:原本。
[编辑本段]翻译
煮豆子是为了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
附注:
漉菽以为汁中的“菽”,只要是出自正版的《世说新语》,没有作“豉”的。至于流传的其他诗歌版本,可附注说明,不应列在《世说新语》的书名之后。
本自同根生中的“自”,有版本为“是”,疑为今人修改,不如“自”字好!
萁在釜下燃有“在”,有版本作“向”。
另有别本《七步诗》为四句(是后人所改),以《三国演义》为代表,首句为“煮豆燃豆萁”,第三句为“本是同根生”。
[编辑本段]典故
典出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编辑本段]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菽”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
反映了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感情沉郁愤激。
[编辑本段]作者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来,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这首诗虽然救了曹植一命,但是,他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魏国仍是奉行对宗室严格限制的政策,曹植在郁郁寡欢中死去。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的可怜。春秋时期的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秦朝的扶苏与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样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封建时代这种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少了多少兄弟相残的悲剧。然而,特权不除,“七步诗”还是免不了有人来作。
正文
鸟鸣涧
作者:(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编辑本段]文学知识
一、作者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与孟浩然并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旧唐书·王维传》说代宗时王缙编次王维诗 400余篇。又王缙《进王右丞集表》云编次王维诗文凡10卷。述古堂原藏有南宋麻沙本《王右丞文集》10卷,后归陆心源□宋楼。北京图书馆藏有宋蜀刻本《王摩诘文集》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据以影印出版。元刻有刘须溪评点《王右丞集》(诗集) 6卷,《四部丛刊》据以影印,其中已杂有钱起、卢象、崔兴宗等人作品。明人顾起经有《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附文集4卷,这是现存最早的王维诗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为止较好的注本。除笺释全部诗文外,并附评语,对于作者可疑的诗歌加以说明,间有考订;又收辑有关王维生平和诗画评论的资料,作为附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1年将赵注本重加校订,排印出版。又郑振铎曾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用赵殿成注本等四种版本加以校勘,收入《世界文库》中。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顾起经注本和赵殿成注本都附有注者所撰王维年谱。今人陈贻□有《王维生平事迹初探》一文,后附《王维简要年表》(载《唐诗论丛》)。
[编辑本段]王维的生平经历
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编辑本段]解析
这首诗全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 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 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 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编辑本段]诗意
春天的晚上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编辑本段]诗的景色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还有一种解释是说《桂花落》是唐代的一首歌曲。
鸟鸣涧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尔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写的。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编辑本段]注释
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闲:安静。
空:空空荡荡。
时:时而,偶尔。
回答者: 锦瑟无梦 - 千总 四级 3-26 08:57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漉:过滤。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即豆秸。
釜:锅。
持:使用、用来。
然:燃烧。
煎:煎熬。
本:原本。
煮豆子是为了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
回答者: 灵巧的我和你 - 试用期 一级 3-26 20:07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煮豆子是为了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
鸟鸣涧
春天的晚上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回答者: 7435212 - 秀才 二级 3-29 11:31
七步诗
煮豆子是为了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
鸟鸣涧
春天的晚上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回答者: a1s2d3f4159 - 试用期 一级 4-1 19:53 分类上升达人排行榜
用户名 动态 上周上升
木叶舟 3605
XIONGZQ168 3000
爱在凝眸处 2690
白羽千千 2600
寞晓的天空 1345
更多>>
订阅该问题
2009艺术品拍卖会拍品征集中
09春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拍品征集中 征集联系人:乔老师征集范围 名人字画,瓷器玉器,各
wwwepai58com
油画订制 首选上海名堂艺术
上海名堂艺术是一家硬装加软装设计,装修,施工,定制一体化的公司,专精高档公寓,别墅,
wwwmingtangcn
云盛油画刀 意大利工艺制造 80%出
无锡云盛工艺美术品制造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各种油画刀采用意大利生产工艺,选用优质定
wwwysyhdcom
新朝代娱乐网汇聚世界名品古玩
新朝代娱乐网之字画,带你进入神秘的世界,精彩绝伦,妙趣横生玩古玩,为藏家提供了一个
www51kkadcom
个性邀请函,结婚请帖,艺术品复制
HP INDIGO数码印刷,是少量印刷最佳选择,高级菜谱,同学录,杂志相册,宗谱,可变数据,时
wwwjhmayacn
杭州婚纱摄影工作室
杭州雅歌摄影融入了高雅尊贵的欧式风格及古典唯美的画意风格,清新自然,俏皮可爱的韩
wwwyagenetcn
杭州儿童摄影工作室 欢乐娃娃您的
杭州欢乐娃娃儿童时尚摄影是一家具有雄厚技术和独到服务的新概念儿童摄影机构,致力于
wwwhlwwnet
来百度推广诗词歌赋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投诉吧反馈。
©2009 Baidu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
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扩展资料:
孔明简介:
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杰出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2、诸葛亮赤壁斗智:
刘备率军到了夏口(今湖北汉口)之后,诸葛亮说:“如今态势紧急,我请求亲赴江东求救于孙权。”当时孙权率领军队驻扎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观望事态的发展。
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诸葛亮为孙权分析局势:“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也把部众聚集在汉水之南,打算与曹操争夺天下。如今曹操平定其他势力,基本上占据了北方,如今南下攻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所以刘豫州逃到了这里。
接着,诸葛亮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如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 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为何不投降。
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
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曹操军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而此时曹操军中又爆发瘟疫,曹操不得已引军北还。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古代聪明机智少年的故事有:女娟救父、少孺子智谏吴王、童子计杀双虎、鲍童智辩田贵人、12岁的丞相、外黄少年劝霸王、小皇帝破冤案、李崇断案、小孔融讥大夫、蔡文姬听琴、诸葛亮巧施毒鱼计、张就黄绢示军情、曹冲的故事、苍舒令山鸡起舞、曹睿打猎
1、曹冲称象
孙权曾送来一只很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象的重量,询问众部下,都不能拿出办法来。曹冲说把象放在大船上面,在水痕淹到船体上刻下记号,再称量物品装载在船上,那么比较以后就可以知道了。曹操十分高兴,马上施行了这个办法,果然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2、智救库吏
曹操的马鞍在仓库里被老鼠啃啮,管理仓库的吏役害怕会被处死。曹冲让他等三天后自动去自首。曹冲拿刀戳单衣,像老鼠咬啮的一样。曹操问他为什么不开心,曹冲回答民间认为老鼠咬了衣服,主人会不吉利。曹操说那都是瞎说,用不着苦恼。
不久库吏把老鼠咬马鞍的事情汇报了,曹操笑着说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呢,没有责备库吏。
3、司马光砸缸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4、文彦博灌水取球
文彦博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他自小聪明过人。 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去。小朋友尝试伸手进树洞取球,可是树洞太深,怎么也摸不到底。
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都想不出办法来。他叫小朋友帮忙提来几桶水,把水一桶一桶往树洞里灌,不一会,水就把树洞给灌满了。皮球也浮上来了!
5、甘罗-12岁的丞相
甘罗12岁任秦相吕不韦的侍从,朝野鲜为人知,一次秦欲派使赴燕。
吕不韦请老臣张唐应命,屡劝无效。甘罗去见张唐,分析天下大势。数列出使利弊,说得张唐叹服,遂欣然应命使燕,吕不韦大加赞赏甘罗之才。此事不久,经吕不韦荐举,甘罗作为秦王特使。
奉命赴赵,以雄辩说服赵王发兵攻燕,秦不费一兵一卒,得城五座。甘罗立下奇功,满朝为之震动,被秦昭王封为上卿,并把甘茂充公的田宅赐还给他。
楼钥的诗词全集送王粹中教授入蜀 送王林叔推官分韵得锦字 醉翁操 赵资政建三层楼中层藏书
醉翁操 送万耕道帅琼管 送赵子直贰卿帅三山 鲲化为鹏诗
林和叔侍郎龟潭庄 送王恭父仓部知洋州 送虞仲房赴潼川漕 送张定叟尚书镇襄阳
导引 导引 赵资政当山堂 赠别卢甥申之归吴门
游初暘谷及白岩 陈顺之灵壁石砚山 陈天成诗多和东坡韵兹因寄喜雨诗走笔谢之 代毛崇夫贺妇翁黄圮老生朝
鼓子复临海县斋 送袁恭安赴江州节推 送王伯奋守筠阳 题太乙宫林山赠易高士
题汪季路尚书所藏米元晖湖山瑞雪图 林景思雪巢 腊月二十五日大人生朝 寄题台州倅厅云壑
李才翁贺除天官次韵 经筵讲诗彻章进诗 金峨本老领优婆塞众求写选僧堂三大字示以数 林正惠公挽词
王提刑挽词 王给事挽词 谢湖山居士示和陶诗 陈秘撰挽词
送苏伯昌大卿 史子仁碧沚 陈文懿公挽词 陈文恭公挽词
病后戏作 病目初愈张子家有诗次韵 跋正法眼藏 题孟东野听琴图因次其韵
跋綦北海扈从书事诗 次韵十诗·即事 月夜泛舟姚江 谢林景思和韵
杨花 杨花 袁通判挽词 朱婺州挽词
赵资政招赏川海棠次袁和叔韵 赵左司挽词 赵左司挽词 赠龙游术士胡杲
赠相手文李道人 赠于湖刘相士 赵提荆挽词 周左司挽词
袁通判挽词 约访王卿已而中辍次韵 约同社往来无事形迹次韵 玉霄亭玩雪
月夜泛舟姚江 云岩 再过鹿伯可 再题行看子
赠别章茂献尚书 赠陈居靖道人 鱼计亭 曾吏部寿诗集老杜句
赠丁相士 赠范纬文秀才 曾无逸郎中名燕居曰和三续社有诗次韵 赠宝藏老道源
赠黄真护道人游茅山 赠犁春谢耕道 张夫人挽词 张运使挽词
赵左司挽词 杨花 雪中简林景思刘振之 寻春次韵
寻春次韵 昕老自号鉴堂来住芦山山中先有鉴堂 谢潘端叔惠红梅 叶处士画貂蝉喜神见惠
颜侍郎挽词 杨待制挽词 杨花 杨花
一月三捷诗 以六经左氏传庄子遗伯中第有诗来谢次韵 以十月桃杂松竹置瓶中草药照以镜屏用潚韵 以太湖石响板为文季寿
宜人闻人氏挽词 宜人杨氏挽词 宜人杨氏挽词 又次王恭叔韵
又次王恭叔韵 又次王瑞安韵 又次郑性之悬尉韵 又题杨妃上马图
余初除西掖适斋惠诗以二甥相继縯纶为喜安行 余丐郡得婺以诗相迎次韵 余给事挽词 余给事挽词
俞通判挽词 宇文枢密借示范宽春山图妙绝一时以诗送还 玉版鮓次陆子元郎中韵 大龙湫
次韵十诗·见客 次韵李季章监簿泛湖 程文简公挽词 尺五亭
齿落戏作 初出燕山 春游遇雨 春雨
次题晓上人闲静轩韵 跋涂毒与惠老偈 跋汪季路所藏修禊序 八月十四日携家泛月次韵
八月十四日携家泛月次韵 八月十四日携家泛月次韵 八月十四日携家泛月次韵 八月十四日携家泛月次韵
八月四日晚霹雳碎大柳木 跋惠峰询老所编类海 跋袁起岩所藏修禊序 鲍潮州挽词
长女淯归夫家寄以小诗 长生草 跋卢申之所藏韦偃三马 病告
常禅师塔 陈文恭公挽词 陈文恭公挽词 陈文恭公挽词
陈表道惠米缆 陈崇道挽词 陈崇道挽词 陈夫人挽词
陈君举既亡注文子携其所作春秋后传及送行诗 陈留柏 陈秘撰挽词 从姑太令人挽词
倅厅云水亭 答东山一老二偈 答东山一老二偈 次韵四绝·初得曾孙女
次韵四绝·从子澡涤筑屋荷池上 次韵章枢密赋吴彩鸾玉篇 代求子绍上魏邸寿诗 端明殿学士汪公挽词
访李国器於包山同登寺后山庵 范致政挽词 复见官军诗 高端叔挽词
国仲观迁居尹隩访别 和东坡醉翁操韵咏风琴 送黄景声秘丞提举浙西 送人之官池州
鹿伯可郎中园池杂咏·云龛 送叔韶弟赴官钱清 送叔韶弟宰华亭 送苏伯昌大卿
送汪强仲还官所 送汪庄仲赴江东仓幕强仲荆门签判 送汪庄仲赴江东仓幕强仲荆门签判 送孙子祥赴新昌主簿
送汪庄仲赴江东仓幕强仲荆门签判 送汪庄仲赴江东仓幕强仲荆门签判 送袁和叔尉江阴 送张子宓分教澧阳
送元积弟赴淮东总属 送元积弟赴淮东总属 送元积弟赴永嘉酒官 送元积弟赴永嘉酒官
送杨廷秀秘监赴江东漕 送一老住庐山归宗 送王正言守永嘉 送吴参议
送雪窦璧老住雪峰 送颜希圣尚书守泉南 送杨晦叔提举浙西并寄陈表道 送王仲方添倅海陵
送王仲方添倅海陵 送王仲矜倅兴元 送卫清叔著作提举淮东 送卫清叔著作提举淮东
送卫清叔著作提举淮东 送郑楚客司法之岳阳 送赵仲礼守天台 送赵德老端明帅蜀
送赵德老观文东归 送赵晦之丞彭泽 送赵振文主簿 送朱季公守封川
送朱季公守封川 送朱叔止守南剑 苏江阴挽词 宿佛日山
太淑人叶氏挽词 午睡戏作 伍主簿挽词 题庠老颐庵
题徐圣可知县所藏杨补之二画 吴江舟中 吴少由惠诗百篇久未及谢又以委贶勉次来韵 吴通判挽词
王给事挽词 王给事挽词 翁府君挽词 吴大监挽词
西山仅老失牛求一言於邑数语代书 王提刑挽词 同官登敕局小楼观雪 王大卿挽词
题汪季路侍郎所藏吴道子天龙八部 题汪季路太傅所藏龙眠阳关图 题桃源王少卿占山亭 题天竺珪老复庵
题杨子元琪所藏东坡古木 潚自剡川寄水晶蒲萄 孙子才挽词 送朱叔止守南剑
它山堰 太恭人刘氏挽词 太湖响石 太令人赵氏挽词
太孺人蒋氏挽词 太孺人蒋氏挽词 太上皇帝圣体清康老母进封信安郡太夫人适斋 林正惠公挽词
梁仲苍挽词 梁仲苍挽词 林德久秘寄楚辞故训传及叶音草木疏求序于余 林复之求僧陈君举为写山谷与俞清老诗而和之
李删定挽词 李删定挽词 李文授和所赠老融诗复次韵为谢 李尧卿挽词
连云亭望海中诸山 梁审计挽词 灵壁道傍怪石 鹿伯可郎中园池杂咏·三友径
鹿伯可郎中园池杂咏·竹坞 鹿夫人挽词 鹿夫人挽词 闾丘医视脉曰老人之脉如小春有感
吕崇德挽词 吕崇德挽词 刘德修赴遂宁示和篇改除荆南复寄之 刘德修右史去国示所和从父东溪及杨子直诗走
刘德修右史去国示所和从父东溪及杨子直诗走 金峨漱石亭 金蹄 锦镜
京仲远尚书为澹然子作二大字 客目中次韵 旌表门闾安人陈氏挽词 李度支挽词
李度支挽词 李抚州挽词 李抚州挽词 李抚州挽词
李公执挽词 兰亭别丁杲卿 老来 李才翁贺除天官次韵
括苍溪涨 括苍烟雨楼 句 次周益公韵
寄题临江徐秘阁儒荣堂 过西兴 冀北马群空诗 饯李君亮著作守眉山分韵得翠字
江耐翁以最首座十玄谈见示 江西李君千能能和墨及画梅艮斋许以三奇而诗 姜秘监挽词 姜秘监挽词
姜钟离挽词 姜钟离挽词 姜总管挽词 姜总管挽词
蒋慈溪挽词 蒋德尚棋会展日次韵 蕉庵暮归 蕉庵清坐
寄题张法曹瞻云轩 巾山 巾山曲肱斋 木蕴之国博迁居
木蕴之国博迁居 南江酒家 茅夫人挽词 梅仙岩
妙峰亭 缪伯恭挽词 莫将仕挽词 莫铜陵挽词
顷游龙井得一联王伯齐见儿辈因足成之 丘文定公挽词 丘文定公挽词 丘文定公挽词
丘文定公挽词 秋意次林致甫宗丞韵 秋雨兀坐王原庆携孙吉父菊花倡和见过有分遗 求参议挽词
求参议挽词 求仲抑招游山归途遇雨 曲竹 孺人陈氏挽词
山阴道中 尚书张公挽词 枢密府雪后作故韩氏子舍也 石时亨饱山阁
适斋慕香山之高续达哉行集香山诗句次韵 送蒋甥若水使属北行 送乐清姚令行可 送李伯和吏部提举浙东伯珍寺丞将漕夔门
送林子方吏部将漕江东 送林子方吏部将漕江东 送林子方吏部将漕江东 送林子方吏部将漕江东
送林宗丞浙东议幕 送刘淳叟博士倅豫章 送刘德修少卿潼川漕 送刘晋父监岳
送刘仲起主簿 送吕周辅宗丞守崇庆 送吕周辅宗丞守崇庆 送吕周辅宗丞守崇庆
送内弟汪耐翁随侍因赴临川推官 送内弟汪强仲赴台州税官 送内弟汪庄仲赴浙西仓幕 送内弟汪作德赴建德主簿
送倪正父尚书守南徐 送倪正父尚书守南徐 送倪正父尚书守南徐 送倪正父侍郎使虏
送钱伯同寺丞守严陵 送秦仲防通判 送秦仲防通判 送秦仲防制干
送清道者住投子山 适斋示池水大篇效元白体相答 寿安抚伯父 寿戴君
书葛氏诗卷 书全无用语录 书吴梦予古乐府后 叔韶弟上连桂堂牌会群从
叔韶弟以退堂洪老诗来寄谢 石通直挽词 史敷文挽词 史敷文挽词
史敷文挽词 史清翁次前韵觅酒以金川玉友一枕瓶西安酒一 史清翁谈诗走笔次韵 史少师赐第赏芍药分韵得木字
史文惠王挽词 史子仁碧沚 枢密谢公挽词 枢密谢公挽词
枢密新府 枢密新府 双峰二偈 双峰二偈
水蕉 水月园 水涨乘小舟 硕人居氏挽词
泗州道中 肆赦小雨 嵩岳图 宋南雄挽词
送安行表兄葬次韵 送杓孙随侍上虞 送伯舅汪运干 送伯中弟尉新喻
送陈表道倅岳阳 送陈表道倅岳阳 送陈表道宰南丰 送陈进道倅三山
送陈君举舍人东归 送陈君举守桂阳 送春 送春
送淳丞上虞 送淳尉海陵并寄示潚 送淳尉海陵并寄示潚 送从弟叔韶尉东阳
送从子沆宰郧乡 送从子渊宰浦江 送从子渊葬 送范文叔礼部守彭州
送高仲远赴滁倅 送何道夫秘监守潼川 送胡巨济宰湘潭 送黄景声秘丞提举浙西
送黄景声秘丞提举浙西 送黄景声秘丞提举浙西 送黄景声秘丞提举浙西 尚书张公挽词
少保李公挽词 少及兄真率会 少潜兄再立昼锦坊伯中弟有诗次韵 沈朝奉挽词
沈宪敏公挽词 沈宪敏公挽词 沈宪敏公挽词 沈宪敏公挽词
沈宪敏公挽词 省宿 盛夫人挽词 十月旦尚暖用夹公服二月初吉雪寒甚服单
十月十七日夜 石门洞 石南康挽词 石南康挽词
石南康挽词 山中怀仲兄 商侍郎挽词 商侍郎挽词
上史太傅 上史太傅 上史太傅 上魏丞相
尚书汤公挽词 尚书汤公挽词 尚书尤公挽词 尚书尤公挽词
尚书尤公挽词 尚书尤公挽词 孺人陈氏挽词 孺人陈氏挽词
孺人林氏挽词 孺人钱氏挽词 孺人曾氏挽词 入雁山过双峰
三日不得过都泗堰 三月九日从驾 三月七日上赐牡丹并蔷薇露劝酒 山行
山行归来喜栽新竹 山阴道中 泉口净明院昼寝 劝农
群从泛湖次叔韶弟韵 丘文定公挽词 秋日怀国仲观 莫子执挽词
南山广莫轩 宁海刘君挽词 宁海骆君挽词 潘大卿挽词
陪沈虞卿使君游钱园 彭宜义挽词 彭宜义挽词 七月上浣游裴园醉翁操
齐安郡夫人金氏挽词 齐安郡夫人金氏挽词 齐国夫人曹氏挽词 齐国夫人曹氏挽词
乞出过传法闻伯齐归姚江 启霞冰壶亭 千佛阁 钱殿撰挽词
钱殿撰挽词 钱江阴挽词 钱江阴挽词 钱清王千里得王大令保母砖刻为赋长句
钱文季少卿以蜀中织成山谷庐山高为寿次韵 挈从子涤归乌戍外家 青林 清高阁观雪次韵
清泉洁尘襟诗 寄题正卿通判可高亭 蕉庵杂言 蒋慈溪挽词
海潮图 海棠 海棠 寒食
旱久无水王伯容分惠桃源大溪泉将以长篇水至 何内翰挽词 何司业挽词 何司业挽词
寄题蜀李氏义概堂 次周益公韵 次周益公韵 寄题汪端明坟庵真如轩
寄题汪端明坟庵真如轩 寄题王以道兰墅 寄题吴汉英玩芳亭 寄题吴绍古县尉经德堂
寄题延平范氏六桂堂 具美堂 李公执挽词 李起宗舍人悠然亭
旌表门闾安人陈氏挽词 菁江迓客 净明方丈 九月十一日杓孙得男
久不作诗喜仲兄迁邻居因成长句 酒边戏作 客目中次韵 客省听燕乐
哭晴弟汪去伪墓 哭王知几墓 刘德修右史去国示所和从父东溪及杨子直诗走 刘吏部挽词
刘吏部挽词 刘吏部挽词 刘吏部挽词 刘寺即事
刘寺即事 刘望之图录惠示文卷次韵为谢 六言问天池宝华 六月十六夜观月翌早纪所见成长谣
龙湫 龙潭方丈 龙潭太室一笋穿入露满其上因赋之 娄彦发参政寿诗
娄忠简公挽词 娄忠简公挽词 娄忠简公挽词 娄忠简公挽词
娄忠简公挽词 卢夫人挽词 卢甥申之自吴门寄颜乐间画笺 鲁少卿挽词
鲁少卿挽词 陆参议挽词 陆参议挽词 陆郎中挽词
陆郎中挽词 陆提刑挽词 陆提刑挽词 陆宣城挽词
鹿伯可郎中园池杂咏·柑隅 鹿伯可郎中园池杂咏·桂堂 鹿伯可郎中园池杂咏·见一堂 鹿伯可郎中园池杂咏·梅坡
--------太多了,请看以下链接。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 详文参考: http://poem8dounet/html/poemt/1951shtml
古代的堂号就是一支家族的名号。但家族不是都有姓氏了么?还弄个名号做啥?
我们设想一个情境来说此问题。
一群秀才在岁试结束后聚会,有酒量的开始觅人单挑,何老三和陈小五确认过眼神后,陈小五年纪轻先起身,躬腰,举杯,“这位兄台,敢问仙乡何处?”
何老三站起身,朗声应道:“不敢,小弟——沙湾镇,留耕堂,何!”
众人目光聚向他俩,有人问:“留耕堂?是陈顺章题的留耕堂么”
何老三答:“正是白沙先生用茅龙笔所书。”
席面顿时安静,众人已鸦雀无声,何老三松了松骄傲的嘴角,礼节性的回问陈小五:“兄台仙乡?”
陈小五拔起胸脯,“不敢,小弟——石楼镇,善世堂,陈!”
此时陈小五嘴里叨叨了起来:“敝堂号由戚将军题写,那不是普通文人的书法,那字的布局就像戚家军的阵法,笔锋里带着刀意……”
由此可知,留耕堂—何、善世堂—陈要比沙湾镇老何家、石楼镇老陈家,响亮多了。
堂号就是一支家族的褒义的绰号,它像竖起的大拇指,给家族点了一个大大的zan!
据顾燕《中国家谱堂号溯源》,堂号最迟从唐朝就有,宋代为盛,明、清则几乎无族不堂了。
一支家族叫什么堂号?都有何考虑呢?简单发问就是:堂号都是咋起的呢?
一是郡望。
郡,是古老的行政区域名称,战国时就有,秦时最明确,划天下为三十六郡,其面积大小、行政级别高低因时势而变,到隋朝时基本不怎么用了。望,可以理解为声望。
所以,郡望从字面理解就差不多,是指某姓的先祖族,在一个古老的地方——郡,获取了声望,成为当地望族,此族的后裔念念不忘先祖荣光,不管后来迁徙到何处、发展得咋样,都笃信本支的源头就是那个郡的那个族,我们是根红苗正。
不是所有姓氏都有郡望堂号,但至少百家姓前十五位的大姓均有。比如:
李:陇西堂(陇西郡,今甘肃东乡以东至临洮一带);
张:清河堂(清河郡,今河北清河至山东临清一带);
孙:乐安堂(乐安郡,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一带);
高:勃海堂(勃海郡,今河北、辽宁渤海湾一带)……
还须留意的一种情况是:
一个郡望堂号并不是严格专属于某个姓氏,而是,同一个郡望被几个姓氏共有。
比如,太原堂,是王姓堂号,同时也是温姓和祁姓的,这好理解——你家先祖老王在太原挺拉风,人家老温、老祁也有一号啊。
二是由族内名人衍生出来的。
旷世而出的翘楚是本族最好的代言人,他们的作为乃至传说,风传一代或数代,就会在某个时段固化为家族的LOGO。
比如,曹姓三桂堂,说的是曹操三子:曹丕、曹植、曹冲,古往今来,比较文采和韬略,还有及得上曹氏兄弟的“三桂”天团么这说的是高门崇第的荣耀;
冯姓三元堂,北宋冯京,于仁宗皇佑年间,连中解元、会元、状元,宰相富弼先后将两个女儿若兰、若竹嫁给他(因富若兰不幸病逝,方有此举),“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这说的是人生的功名与富贵;
韦姓、杜姓尺五堂,汉唐时,西安城南韦氏、杜氏两族出了三十多位宰相,还有杜甫、韦应物这样的大诗人,被称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上海大佬杜月笙曾收到一幅对联“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这是同盟会元老、骈文大师饶汉祥为其所撰,用的就是这个典,尺五堂,这堂号,真是霸气侧漏;
包姓孝肃堂刚毅堂遗砚堂,一望即知源自包拯,“孝肃”是其谥号,刚毅说其性格,“遗砚”则说包拯在端州为官一任,任满而归,不带一枚端砚,这说的是风骨;
俞姓和钟姓共有的堂号高山堂流水堂,这俩堂号辨识率太高了,伯牙和子期,千古知音,这说的是风雅和友谊;
文姓正气堂源自文天祥《正气歌》,周姓爱莲堂源自周敦颐《爱莲说》,与其说这类堂号取自先祖的名篇,不如说是对正义、高洁精神的继往开来。
江氏彩笔堂,来自江淹,曾经才高八斗的江郎,被索回五色彩笔后才尽,看到这个美丽又苦涩的堂号,想必那些在业内曾如亮翅的白鹤、如今却挣扎在“江郎才尽”标签上终泯然于众人的文艺人士会心有戚戚然吧。
三是大众化的取名方式。
这些堂号里面有几个汉字出现的频次巨多:敦、本、德、笃、崇、伦、睦、义等等。这也是典籍里出现最多的几个字,他们组合起来,就是中国最普世的传统价值观。
带“敦”字的堂号,有敦亲堂、敦让堂、敦远堂……共49个;
带“本”字的,有报本堂、崇本堂、本立堂……共64个;
带“德”字的更多,有德兴堂、顺德堂、怀德堂、绍德堂、德泽堂、毓德堂……共190个。
“敦本堂”
是最普及的堂号,居然有129个姓氏使用。“敦”这个字,有多种释义,如:厚道、厚实、勤勉、督促、劝导等等,容易令人感到“别劲”和懵圈,于堂号来说,只需把“敦”理解为注重和推崇就差不多了,比如,“敦本”就是注重根本,这个根本是指耕读。
堂号有多少?
顾燕在《中国家谱堂号溯源》中说:“据《中国家谱总目》统计,分布于全国及海内的中国家谱共52401种,姓氏608个,堂号3776个,其中有堂号反映的姓氏共416个,占总姓氏数的68%……没有堂号的姓氏大都是稀有姓氏或少数民族姓氏。”
堂号有啥用?
一个堂号对一支家族的作用至少有两个,它正告子孙:
1、记住我们是谁、从哪儿来?
2、我们要咋做?
我们是谁、从哪儿来?这个问题恐怕客家人体会至深。除了上文说到的广东之外,江西、安徽、福建、湖南等地也是客家文化繁盛地。有学者认为,这些地区自宋代以来就有大量北方来的移民迁入,初来乍到,抱团取暖,形成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
千年过后,数十代繁衍,依旧,梦里犹知身是客,于是,合族出力建祠堂。家族祠堂的基本功用是祭祀祖先及举办重大活动,深层功用是教化族众收拢族心。
在这些祠堂里最尊贵醒目的位置——中堂正厅墙上,都悬有一方匾额,这是祠堂所有匾额里最重要的一方,它就是堂号匾,族人们瞻望堂匾,恭念堂号
,每日在心中追问和回答“自己是谁、从哪儿来”,记忆自孩提就融入血液,走到天边、活到终老恐怕也忘不了。
一、
树绩关中,振平阳千载之武;
修名邺下,冠河东八斗之才。
二、
法守三章,平阳侯忠诚厚朴;
才高七步,陈思王藻丽英华。
上联典故:曹参封平阳侯,随刘邦定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
下联典故:曹植,七步成诗,天下才一石,子建独得八斗。
曹植的《洛神赋》天下闻名,其创作背景是曹植在洛阳见到一个绝世美女,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对洛神的爱慕之情。《洛神赋》中的洛神原型历来被认为是甄姬,也就是曹丕的老婆,曹植的嫂子。相传曹操也很喜欢她,甄宓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能让曹家两代三人为他着迷?她的身世又是怎样的呢?
——影视剧甄姬形象
心有至善,贤明知礼,被誉为三国第一美女
甄姬,文昭皇后,《魏书》记载:“圣闻周达曰昭,德明有功曰昭,宜上尊谥曰文昭皇后。”
根据《三国志》记载,甄宓是一个通情达理,心地善良的女人。她是汉朝太保甄邯的后人,小时候正值天下大乱,到处闹饥荒,正巧家里有很多存着的谷物粮食,有很多大户用金银珠宝来交换粮食,甄宓却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左右邻居都遭受饥荒,不如把粮食分给他们,也算是广布恩泽。”家里人都称赞她善良。
她还知书达礼,端庄淑惠,据《魏书》记载,甄宓八岁的时候门外有站立着骑马玩的人,她家里的姐姐妹妹全都跑出去看,而她不去,姐妹们都问她原因,甄宓说:“这岂能是女子能看的东西?”
九岁那年她喜欢读书,见到字就认识,还用哥哥的笔砚写字,哥哥们都笑着问她想做女秀才吗?她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女,没有不学前世成败的,以此为戒,不读书,怎么能得见前世成败呢?”
——甄宓画像
《魏略》记载,甄宓十四岁的时候她的哥哥去世了,她十分伤心,尽心尽力照顾嫂子。甄宓的母亲非常严厉,对待甄宓的嫂子往往偏心,甄宓对母亲说:“哥哥不幸早逝,嫂嫂年少,持守妇节,尽心照顾孩子,按照大义应当对待她和对待别人一样,爱她和爱自己的女儿一样。”母亲听完很感动,也不再偏心。
后来,甄宓倾国倾城的容貌和知书达礼的性格使她越来越出名,当时袁绍势力庞大,听说了甄宓的芳名后,将她许配给了自己的儿子袁熙。
甄宓被誉为三国第一美女,甚至超过了貂蝉,不仅仅因为她的容貌,还有她的才华和性格,以及她对于曹魏政权的影响。
嫁给袁熙后,不出意外的话甄宓将相夫教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将军的妻妾,可是红颜生逢乱世,岂能安然无事?
一女乱三曹,沦为玩物还是母仪天下?
有句话叫“一女乱三曹”,指的就是甄宓,三曹就是曹操、曹丕和曹植。命苦的甄宓嫁给袁熙后,袁熙奉命出任幽州,而甄宓留在冀州照顾袁熙的母亲,官渡之战后曹操大败袁绍,攻破冀州。
曹操最好人妻,他视少女为残花败柳,对于别人的妻子却垂涎三尺,据传他攻破冀州前就放出话说他就是冲着甄宓来的。而另外一个人也看中了甄宓,那就是曹操的儿子曹丕,但是他又不敢和曹操抢,于是他就先一步冲进袁绍家里。相传曹操下令不准进入袁绍府邸,然而曹丕已经先一步进入了。
据《魏略》记载,曹丕冲进袁绍家里,袁绍的妻子和甄宓都在,甄宓蓬头垢面,曹丕问她是谁,袁绍的妻子说她是袁熙的妻子,曹丕令她抬起头来,以巾拭面,见她姿貌绝伦,当即牵着她的手去见曹操。曹操见事已至此,也不能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跟儿子抢女人,就只能把甄宓赐给了曹丕。
然而还有一个人对甄宓着了迷,那就是才高八斗的曹植曹子建,相传当时曹植也见到了甄宓,当即惊为天人,但是他不敢和曹丕相争,只能将情谊默默放在心中。
后世描写甄宓美貌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最出名的就数曹植的《洛神赋》了,曹植在《洛神赋》中将甄宓比作洛神,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嫂子的爱慕之情。《洛神赋》记载:“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甄宓的原名历来没有记载,就因为曹植称她为宓妃,所以后世认为她叫做甄宓。
曹植在《洛神赋》中说自己喜欢她的美貌,但是苦于没有办法向她表达,只能通过洛水的微波向她传递情意,但是洛神以礼自持,拒绝了自己。这已经是很明显的暗示了,当时曹丕已经做了皇帝,曹植当然不敢明目张胆,只能借此自慰相思之苦。
——《洛神赋》中的甄宓
甄宓嫁给曹丕后,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夫人兼儿媳,他生下儿子曹叡,也就是后来的明帝。据《魏书》记载,曹操征战关中,曹丕的母亲武宣皇后跟随,武宣皇后身体不好,常常犯病,甄宓十分担心她,昼夜担忧流泪。
随从告诉她,武宣皇后的病已经好了,她却不信,说道:“夫人在家的时候,每次犯病都要很久,这次怎么会好的这么快?你们只是安慰我罢了。”后来武宣皇后亲自写信回来,说病已经好了,甄宓这才放下心来。第二年曹操征战回来,甄宓见到武宣皇后的座驾喜极而泣,左右侍从都被感动了,武宣皇后感叹道:“此真孝妇也!”
自古红颜多薄命,近乎完美的女子,却落得如此下场
曹丕做皇帝后,汉献帝刘协被封为山阳公,山阳公向曹丕进奉了两个女子,据《三国志》记载,曹丕开始宠爱其他嫔妃,甄宓渐渐失宠,流露出一些不满的言语,曹丕知道后大怒,将甄宓赐死。
甄宓死后,郭氏被立为皇后,相传甄宓的死就是郭皇后进谗言害死的,死时郭皇后令人将她“以糠塞口,以发覆面”,让她的灵魂也无处申冤,即便日后曹丕和甄宓九泉之下相见,曹丕也认不出她了。
甄宓的儿子曹叡也只能认郭皇后当母亲,后来曹叡继承帝位,派人调查之后才知道母亲的死因,他立即赐死郭皇后,也让其“以糠塞口,以发覆面”,死状极惨,也算是为母亲报了仇。
还有说法是曹丕知道了甄宓和曹植的奸情,才赐死了甄宓。甄宓死后,曹丕也很后悔,很思念她。曹植前来觐见,曹丕将甄
古诗诗意
本文2023-09-22 17:51:4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83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