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姓家谱的相关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徐姓家谱的相关家谱,第1张

《泾川徐氏宗谱》

中的“修谱十(生月)十乐”文:

一不宜语言造次,妄议大典;

二不宜学识不广,担当重任;

三不宜耗糜公费,优游以待;

四不宜漫施笔墨,僭列笔端;

五不宜评论人品,瑕瑜莫掩;

六不宜越分兼营,气力枉用;

七不宜劝勉过激,多生畏忌;

八不宜时俗不从,性成固执;

九不宜思虑寡当,贻诮老成;

十不宜口是心非,负疚永夜。

何莫非获之处。至如:

继绍久远,以崇祖德,一乐也;

联集繁众,以笃宗谊,二乐也;

尊卑序,行派正,三乐也;

忠义著,善良表,四乐也;

追溯幽踪,考述隐迹,五乐也;

庙宇因之以整,坟茔因之以清,六乐也;

同祖各迁之地,得分晰而明也,七乐也;

不经谋面之人,得常常亲见之,八乐也;

同族之善者知之,其不善者亦知之,九乐也;

虚生一世,藉手一时,十乐也。

并不妨互勘之,互白之,是亦经其事者所不敢自欺。

有关徐姓家谱的编纂原则和要求,我们还可以从以下这两部家谱的凡例看个大概。这两部家谱分别为:《洞庭南徐徐氏家谱》,乾隆四十年修,《徐氏宗谱》,光绪十九年修。两部谱不是一个家族,不在一个地区,相差二百多年,因而,在内容、范围与侧重点方面,存在许多不一致之处。其中《徐氏宗谱》更加详尽,除具有一般意义上得凡例之外,还有详加说明凡例内容的“宗谱规条”,使人一目了然。

家谱修成之后,印数是固定的,编号分颁给族内有关人员保管、珍藏,并有详细记录。保管者仍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慈南徐氏宗谱》就有这样的规定:“一每岁元旦藏谱者各携谱至宗祠,当众验阅一过,随给馒首两枚。二逐年春秋两季,将谱各向日翻晒,以免蠹蚀鼠伤等情。三各房分藏之宗谱,如有藏贮不谨,蠹坏遗失者,作不孝论。四统谱归宗长掌管,以备族人检阅。但检阅时必须在宗祠,点烛、焚香、沐手敬读,以照诚谨。珍视之情,跃然纸上。在其他宗族的家谱上,也都有类似的不准外借、盗卖的规定。如有违犯,惩罚是逐出宗族。

徐姓各家族均是一个宽容和充满同情心的家族。反映在家谱中,对于一些已经客观存在而又为别的姓氏家谱所不能容忍或人谱的内容,如养子,僧道、妻父等,在某些徐姓家谱中都能够被收录。

《徐氏宗谱》规条中,即有族人出家为僧道,可注明出家某庙某寺,这种僧道可人谱,也是笔者所仅见,也只有在徐姓家族中能有这种涵量。其他如《慈南徐氏宗谱》、《月湖徐氏宗谱》,或直接收录,或辟专章收录族内养子。《新何徐氏宗谱》不仅收录养子,还收录妻父之名,理由是:“娶妻必载妻父之名:以女子不出名,故详其所生也。”在《稠泉徐氏五修族谱》最后,还专设“生生录”、“纪生录”两部分,以随时记录家族中出生或故去的人物,这在别的家谱中也是不多见的。

我是浙江杭州,大元孝穆堂,始祖宗海公名盈,其大房六世孙源世支,后依次为:大,万,国,允,鼎,承,芳,光,树,声,明,永。我是明字辈,宗海公以前族谱就无从考证了。我想全国各地各分支的字辈应该也是不同的吧,如果有相同的字辈那就是同处一脉了

分类: 交通/旅游

问题描述:

如能说明对应的字是多少“世”就更好了

解析:

徐姓起源参考之一

徐源出于嬴姓。夏朝时,嬴姓祖先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在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徐国历经夏、商、周,传至西周穆王时,有国君叫偃。徐君偃以仁义著称,深得百姓拥戴。有一次在疏导河道时徐君偃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他认为这是天赐的祥瑞,就起了代周为天子的野心。周围的一些诸侯听说此事后,也纷纷赶来归附徐君偃。徐君偃于是改称徐偃王,率领拥护他的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此时周穆王正在昆仑山西王母那儿做客,得到消息后,立即让造父驾车返回镐京(参见赵姓),发兵讨伐徐偃王。眼看一场血战就要发生,徐偃王不忍让生灵涂炭,于是立即收兵,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深山之中,结果徐国军队被打败。后来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就又封他的儿子宗为徐子,由徐子继续管理徐国。宗传位至十一世孙章禹时,徐国被吴国灭掉,徐国国君的子孙称为徐氏。徐福,也作徐市,秦朝著名方士,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人。他为迎合秦始皇迷信长生的心理,向秦始皇上书说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里,希望能带领童男童女前往求仙。秦始皇答应了。徐福便挑选童男童女几千人,乘船入海,结果一去不返。相传徐福后来成为日本的神武天皇。

徐姓起源参考之二

在浙江省兰溪市生活着很多徐姓后人,仅在兰溪市章林村一个村就有1200多人姓徐。这个村的徐姓人家还保存着自己的家谱。

在兰溪市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天涯共此时》摄制组来到章林村,在村民徐寿泉家看到了他们世代保存下来的徐氏宗谱。兰溪当地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对这些家谱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姓呢,它是春秋时有一个徐国。这个徐国的一个国王叫徐偃王。他的子孙呢,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浙江应该是徐土,就是徐国的土地。这里呢都是徐偃王的后代。那么徐偃王是怎么能够到了这里呢?因为那个时候,另一个国家(楚国)要消灭它。徐偃王他心里不愿让老百姓牺牲,所以把许多人首先迁移到龙游,然后繁衍到这里的。那么作为整个浙江来说呢,在之江旁边,就是我们钱塘江,徐偃王的庙有30多个,来纪念他们的先祖。”

徐国被楚国灭亡之后,原来的徐国百姓便以徐为姓,这就是徐姓的开始。以后徐姓子孙四处迁移,逐渐遍及海内外。历史上的徐姓名人很多。如秦朝时的徐福,据说他向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神仙,请得数千童男童女,乘船入海,但一去不返。三国时的徐庶,他因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及孝顺母亲而著称。明朝开国大将徐达。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台湾,有1895年率领台湾义军抗日的徐骧。徐姓的现代名人有徐向前、徐志摩、徐悲鸿等等。在兰溪章林村保存的徐氏家谱中,还记载着一位与台湾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徐林。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林呢,他是当初台湾府,属于福建省管辖的,他是在台湾府当同知。同知就是府太爷的助手,是第二把手,跟第二把手一样的。那么他管的工作呢就是管海防,管捕盗。雍正十三年,因为他的工作对台湾人民有很多贡献,(朝廷)给他一个表彰,奖励中间有几句话很关键的。躬恪慎,莅事精勤。分双旌五马之荣,襄六典九条之治。就是既按法制,又为人民服务。所以这样呢为台湾的人民作出贡献。”

除了徐林之外,清朝还有不少徐姓人家从福建、广东一带迁入台湾。因此,徐姓也成了台湾的大姓之一。

胡汝明说:“根据家谱来看呢,徐林到那里以后就再没回来,没有回来。从这一点上看呢,他的后人现在还在台湾。”

胡汝明还介绍说:“徐姓应该说在台湾也是个大姓。我认为恐怕总数在20万以内。徐氏也有徐氏大宗祠在台湾。徐寿泉家保存家谱,是因为他们家一直是这支徐姓的长子长孙。这些徐姓家谱虽然已经有些破损,但是根据习俗,这些家谱是不能随便拿出家门的。章林村人说,他们希望台湾的徐氏后人与他们联系,共续家谱。”

徐姓起源参考之三

徐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一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徐姓出自嬴姓,于黄姓同源,都是东夷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代。伯益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被舜赐为嬴姓。伯益的儿子若木,在夏朝时被封在一个叫徐的地方,建立了徐国。徐国经历了夏朝,商朝和周朝,传了三十二代,到西周穆王的时候,徐国君主徐偃王,以仁义著称。有一次,徐偃王在疏导河道的时候,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并以为是上天给他的暗示,要他取代周穆王成为天子,于是就率领周围的三十六个诸侯,一起起兵,进攻周朝。战争开始后,生灵涂碳。徐偃王因为不忍心让老百姓受苦,就收兵弃国,跑到彭城一带隐居了。周穆王因为知道徐偃王在当地很得民心,就又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直到公元前五一二年,被吴国所灭。亡国后,原来徐国的百姓就以徐为姓,这也就是徐姓的由来。徐姓早期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和江西一带。到三国和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徐姓又向四周迁徙,分布到河南,山西,河北,湖北等地,到唐朝,徐姓开始进入福建,元代时,又有徐姓迁居广东,并在明代时,进入台湾。徐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泗洪,徐州,琅邪,河东,由拳,陇西,东阳,高平,长城,濮阳,于潜,新丰,柳城,范阳,南昌,龙丘,会稽,绍兴,东莞等。

一、源于嬴姓,以国名为氏。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

二、源于嬴姓,以部落为氏。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裂分殷商遗民六个氏族与鲁公,其中有徐氏族。

三、源于改姓而来。

1、北魏时,居住在今宁夏贺兰山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的氐族中,有徐姓人。但这些徐姓人到底是出自嬴姓还是后来氐族人自行改姓,现在已经无法考证。

2、蒙古族改徐姓:苏密尔氏,世居克什克腾、大黄山,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多冠汉姓为徐氏。兀苏德氏,源自蒙古旭烈兀部,后多冠汉姓为徐氏。明初蒙古族人七十五,归附明朝,被明成祖朱棣赐汉姓为徐晟,其子孙称徐氏。

3、朝鲜族改徐姓:唐朝百济国王子扶余隆,改汉姓为徐姓。清朝,居于今俄罗斯加斯西湖口的高丽族人,皆改汉姓为徐氏,为今朝鲜族徐氏来源之一。

4、满族改徐姓:清朝满洲八旗舒禄氏、徐吉氏、舒穆禄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徐,后成为东北地区的徐姓满族。

扩展资料

徐氏名人

1、徐伯(生卒年不详),齐郡(今山东临淄)人。西汉著名的治水专家、水利学家。当时,汉武帝采用了大臣郑当时的建议,命工程水利专家徐伯测量地形,发兵卒数万人开掘了漕渠,灌溉农田。徐伯作为一个水利工程专家,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

他不负汉武帝所望,饱经风雨,任劳任怨,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亲自主持了漕运的开凿工程。从测量、制图到动工,他都躬身实践,身体力行。为了工程早日竣工,他不分昼夜巡行于穿渠之处,躬身劳作,竖立表记,确立地点、践线,选定了渠线和渠坝高程。

2、徐世勣

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他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

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

3、李敬业

李敬业(636年—684年),又名徐敬业,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人,唐朝官员、将领。司空李勣之孙,梓州刺史李震之子,因父早死,直接承袭祖父英国公爵位。李敬业是唐睿宗时反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而起事的领导者。

参考资料:

-徐姓

徐氏字辈没有十字辈,具体字辈如下:

1,河南光山:承先光正大永世保宗传嘉庆安定守文明道德天

2,山东苍山:安保会启邦广庆和太昌永传献吉祥敬修怀锦信浩月登辉扬

3,安徽合肥:正家本礼仪传世尚文明永守为先志纯修乃大成

4,安徽当涂:经修文盛道辅政声闻汉平章绩著唐

5,江苏宝应:贵大顺丙德作刚尚

6,浙江金华:美绍总联芳昭宣丰豫胜蕃萃益金章纪叙云礽俊

7,湖南资阳:廷崇允嘉大一正德贤良孝友清时用才华上国光勋名辉盛世伟业焕鸿章

8,湖北恩施:宗祖仕显盛大光先列秀新启明昆

9,江西新建:尚永朝一甫明曰嘉隆盛维新昭伟烈济美协其祥

10,四川合江:天下文章曰显先有国超三四代元光宗体祖昌明远永享荣华富贵全

11,云南昭通:达德捷敬文朝维念光先荣宗应守诚泽齐思治国世发绍家声

12,广东丰顺:甲念大小百千福永忠良太时中文正兴高必聪明历代名位显奕世功业成

13,河南信阳:天道中泽大其家学义芳居心培正本作德庆绵长

-徐姓

宗圣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祀先祖,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即使多元化文化共存的今天,“祭祀尽其敬”的社会风气依然不能改变。铭记过去,传承历史,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今天从昨天走来,今天就是昨天的延续,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没有先祖就没有后昆,忘记先祖就是不忠不孝,就是大逆不道。尊崇、缅怀、祭祀先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也是激励中华儿女富民强国、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与荒诞不经之封建迷信迥然不同,当明察焉。

因此,今天,海内外华夏徐氏宗亲云集郯城,祭祀圣祖是“慎终追远”的善事善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承前启后,世代相传,继而发扬之、光大之。

中华徐氏始祖陵,俗称豹公墩,位于郯城县城北7华里处。为什么说豹公墩,就是中华徐氏始祖陵呢?笔者不揣冒昧,谨述如下理由予以确认,以就教诸位方家、学者和广大宗亲。 按徐国建立时间及其活动范围确认,具有合理性

大家知道,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逐渐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完全的血缘关系得以确立。抵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代,进入以城池为标志的“古国时代”。这时家庭、宗教成为古国、方国社会的重要组织基础,姓与氏出现,随之产生了“姓氏文化”。这就是费、徐等大批古国、方国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那么,徐国建于何时,前期活动范围又在哪些地方呢?

《史记·夏本记》载:“禹,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褒氏、费氏、杞氏、缯氏……”由此可知,费国建于夏代,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国家。

《史记·秦本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生大业,大业生大费。”

《史记正义》认定,大费就是伯益。伯益是禹的接班人,《孟子·万章章句上》称:“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府志》载:“箕山,费县东南四十五里。自方山而东南起此山,顶平长数里,石灰紫色,可作砚(即金星砚,笔者注)。山前有古寺,山西有隐真洞。”

《黄志》载:“岩壑幽杳,泉流石壁下。”益避箕山,当即此山也。

《竹书纪年》载:“夏启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然而启不服,公开提出“儿继父业理所当然”的主张,废止禅让制,实行王位世袭制,形成“夏传子,家天下”的格局。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也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而立启。”

《战国策·燕策》有同样记载:“启与友攻益而夺天下。”伯益失败后,只好退居原封地即费国。夏启六年伯益惨遭杀害,费国被灭。因为伯益是东夷人的领袖,他被杀害引起东夷人的强烈不满,启不得不于夏启九年,封伯益次子若木于徐。于是,若木继承父亲之封爵,在原地盘上即“以山东费县为中心”、“伯益多年经营的兴旺发达地区建立徐国”。(李浙江《秦人起源东方考》)其活动范围,主要包括今郯城、费县、平邑、泗水、临沂、苍山、临沭、邳州等地。尤其郯城,沂沭两条大河纵穿南北,东部马陵山,又是平原大地与浩瀚大海的天然分界,且为东西南北文化、交通的交汇点,是徐国的战略大后方,地理位置极端重要。

有资料显示,徐国自夏启九年建立,至周敬王八年(前512年)失国,共存在1600多年。其中,自建国至公元前1100年前后,因战争徐国败于鲁国,而被迫南迁,其间近千年,传位30世,计夏袭国君12世,商袭国君16世,周袭国君2世,徐国一直游动在以郯城为大后方的广阔地带,从时空概念上判断,徐氏立国的几代先祖葬于“食邑东海”的郯城,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恕本文不论述徐国南迁后的疆域)。 遵众多徐氏族谱记载确认,具有唯一性

对豹公墩,即中华徐氏始祖陵,从现存之众多的《徐氏族谱》的记载,都可得到印证。我们可以断定,从若木始祖至五代国君豹,死后均葬于“食邑东海”的郯城北七里。除此之外,江西临川草坪《徐氏宗谱》、安徽新安《徐氏宗谱》、福建南城龙溪《徐氏宗谱》、贵州铜仁《徐氏宗谱》、山东《东鲁徐氏族谱》等均有与上述内容基本相同的记载,迄今无二说,唯一成必然。相比之下,黄帝陵尚不止“桥山”一说,曹操墓多达72座,而徐氏始祖陵在郯城历时4000多年尚无二说,真可谓“根扎郯城,枝繁华夏,远播海外”,一脉相承,不紊不乱,“天下徐氏一家人”。幸哉,大矣哉!

谱牒学,源远流长。早在商代武丁时期甲骨文中,就有氏姓世系的记载。《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谱牒旧闻。”可见太史公司马迁对谱牒的重视和信赖。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有徐令意、徐行坚等撰修的《东海徐氏老谱》。唐太宗李世民,曾修订《氏族志》。宋、明、清撰修姓氏家谱,渐进鼎盛时期。《家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史、方志形成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谱者,记也,谱乃信史。自然,族谱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信程度很高。故对上述族谱记载的徐氏立国的几代先祖,均葬于郯城是肯定无疑的,确认中华徐氏始祖陵是天经地义的。 以郯城徐氏为望族确认,具有渊源性

2004年,临沂市望族文化研究会成立,拉开了望族文化研究的序幕。研究会确定,苍山肖氏、郯城徐氏、费县颜氏、兰山王氏、沂南诸葛氏等为临沂市望族,分别编纂《望族志》和开展望族文化研究,以期为现实服务。把郯城徐氏列为望族不难理解,以余之愚见,至少有三条依据。

其一、郯城徐姓人口多。全县867个行政村,有徐姓人居住的即有200多个,其中徐姓居民占80%以上的行政村超过40个。全县近百万人,徐姓就有九万多,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过去有民谚:“郯城县,徐一半”。虽有夸张,但可理解。

其二,郯城以徐姓命名的村庄多。诸如:徐庄、徐集、徐圩子、徐出口、徐蒲坦、徐大墙、徐海子、徐林等,多达十几个。其三,郯城徐姓名人多。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郯城籍的著名人物,从正史、地方志、家谱中能够查到的即有:徐宁、徐湛之、徐羡之、徐孝嗣、徐凭道、徐勉、徐摛、徐陵、徐俭、徐伯阳、徐有功等。他们当中,有千古名相,有一代重臣,有文学巨匠,有皇亲国戚。据上所述,郯城徐氏确实无愧为一方之望族。探其究竟,盖因徐氏发祥于斯,幸赖先祖荫佑。先祖为源,后裔为流,源远而流长,此乃必然也。 从民间祭祀相沿成习确认,具有渊源性

“落叶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习俗。一般来说,人死了要葬于祖籍。徐氏既然发脉于“东海郯城”,先祖们仙逝后葬于郯城是顺理成章的事。由此推理,作直言判断,豹公墩就是中华徐氏始祖陵,当然也就不难理解了。再从民间的相传习俗看,据世居豹公墩附近的郑城后村年逾八旬的徐祗法老人说:他小时,爷爷每逢年过节,即带他到豹公墩扫墓祭祖。还有许多徐姓族人相沿成习,经常到豹公墩烧纸、磕头、凭吊、祭祀。试想,不是时代相传,视豹公墩为徐氏始祖陵,徐氏后裔能这样虔诚祭祀吗!事实上,不仅郯城徐姓族人不忘先祖,而且在历史上远道而来郯城寻根问组的徐氏宗亲也不乏其例。清乾隆三年撰修的《新安徐氏族谱》中,有徐禋写的《新安徐氏开族始祖昶公考》其文中大意说,徐昶任歙州刺史,是新安徐氏始祖,但他的祖籍是哪里,众说纷纭,考察无据,历访无踪,难成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唐懿宗宰相相徐商的五世孙、唐昭宗宰相徐彦若的四世孙,而徐商、徐彦若都是徐有功的苗裔,先世家东海郯城,而《唐书》却把徐商、徐彦若记成河南新郑人。究竟如何对呢?为此,新安徐氏族人结伴,于乾隆元年赴郯城考察。文中曰:“……

不惮往还四千余里,泛舟钱塘,涉扬子,渡淮而航东海,越海州,历赣榆,抵山左之郯城,遍访徐之故家巨族,茫然不识先代渊源,未有能出其典故者,则亦灾于兵焚水溢也,不得不废然返而还……。”这些记述,一方面说明他们未能如愿,另方面也衬托出他们身居千里之外,尚知道祖籍是郯城。因为徐有功是郯人,他们都是相隔几代的后人,自然也是郯人。由此更说明天下徐氏“根扎”郯城,中华徐氏始祖陵也在郯城就成为不争的事实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得祖国面貌日新月异,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安居乐业。近几年来,海内外徐氏宗亲纷至沓来,寻根问祖,此乃人心之所向,众望所归。我们应该敞开大门,优化环境,铺平绿道,热烈欢迎五洲四海的徐氏宗亲都能畅通无阻地回归老家探亲访友,祭祀先祖,并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添砖加瓦。 凭徐子氽鼎等出土文物确认,具有可信性 1965年,在费县上冶镇台子沟古墓中出土的徐子氽鼎,经考古专家鉴定,为周初青铜器,其下面有阴铸铭文“徐子氽之鼎百岁用之”9个字,系徐子氽的随葬品,属国家一级物。

徐子氽鼎出土,具有重大意义。其一,填补了山东省境内没有徐国文物出土的空白,证明蒙山前怀费县、平邑等一大片土地,确实曾是徐国的活动疆域。其二,徐氽就是徐渰,系徐国第28代国君。湖北学者徐显之《徐国纪略》称:“……

二十八代君氽,即后人所称之徐渰,建都与山东蒙山南麓之费县、平邑一带。”四川学者徐建维《古徐国始末简述》:“再封徐国。建国第28代君徐渰建都费,有1965年在山东费县出土的徐子氽(渰)之鼎百岁用之可作证。”他分析:“氽、渰字形、字音、字义与费县的环境气候和徐渰在44代国君的座次排列是吻合的。”我赞成上述说法。其三,费城一带是古徐国的遗址。费县上冶镇境内的东西两个毕成村,原写为鄪城村,因为“鄪”字生僻难认,直到上世纪80年代编纂地名志才改为“毕”字的。古费国都遗址就在这两个村附近。城成长方形,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出土文物有瓦当、陶罐、铁枷、铜镞等。而出土徐子氽鼎的台子沟,距城遗址仅有3公里。有国就有都。城市、文字、冶金术,是判断国家起源的三要素。此处上有古城遗址,下有铜鼎出土,而铜鼎既能显示精湛的冶金术,又有工整秀丽的阴铸文字,三要素齐备,完全符合地上资料和地下资料“二重证据法”,可谓徐国商末周初地理位置是明据铁证。再与《尚书·费誓》相印证,更说明费县、平邑是徐国的前沿阵地,而郯城则是极其稳定的大后方。由此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徐国自建立至周初近千年的势力范围,就是今郯城、费县、平邑、泗水、临沂、苍山、临沭、邳州一带;二是郯城既然是徐国的发祥地、大后方,把祖陵建在这里,无疑是最稳定、最安全、最适当的。

据风水学要素确认,具有吉祥性 人所共知,大千世界,无处不学问。在万事万物中,已知的是有限的,未知的是无限的;已破译的是科学,未被解释的是神秘;神秘是科学的胚胎,科学是神秘的归宿。在科学研究领域里,没有绝对的是与非。我们应该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敢立潮头勇探索,正确对待和参与研究未知世界。 中国风水学,是在自然威胁人类生存的时候,由古代先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实践、思考和感悟而建立起来的,历经50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由理论实践、实用方法、实践案例组成的庞大的体系,其中虽然包含着某些非科学的成份,但是以“天地人合一”为出发点的追求和认识,却闪烁着中国先哲们大量的真知灼见。可惜在“五四”运动后,一度当作“封建糟粕”而摈弃,已相对滞后于外国。当今欣逢昌明盛世,言路渐开,人们打消了顾虑,敢于涉足边缘学科,使几乎濒临消失的风水学,又逐渐得以复苏。据说,武汉、天津等大学,已开设了“建筑风水学专业”,预示着正朝科学风水的道路前进。

《黄帝宅经》认为:“阳者生化物之父也,阴者生化物之母也。”“阴阳之理,顺之则亨,逆之则否。”现代科学证明:“环境的改变能够引起生物的变异,环境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说白了,风水学就是环境条件学,环境影响一切,甚至决定一切。殊不知,现代人在享用现代科技所带来“文明”的同时,无不感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可怕前景。“人定胜天”的理念,当然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其本身所造成的破坏,又何尝不令人担忧。我国西南五省市所发生的特大干旱,不正印证了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后果吗?

徐氏族谱序粤〔注:作语助,无义。〕稽〔注:考证,考核。〕伯益之子若木,受封徐土,历虞〔注:虞,古国名。上古时代,舜所建。〕夏商周之久,子孙以国为姓。自晋宋以迄隋唐,东海琅邪〔注:邪,音牙。东海,古治名,今郯城。琅邪,今临沂。〕之间,多有闻人〔注:闻人,有名声的人。〕,古称望族〔注:望族,有声望的大家族。〕焉。予〔注:我。〕此一枝,居小太平村者,不知始于何年。因明末兵〔注:原文无“兵”。〕燹〔注:音险,意为野火,特指战火。〕,家谱毁灭,远祖字讳已不可考。闻之故老来自沂城南乡后芦塘〔注:据族人徐敏生讲,后芦塘在今苍山。〕,亦莫知所自出也。今据所知,自始祖讳堂者至予六世,以下又有三辈来,晜礽〔杜靖注:晜即“昆”,兄弟们。礽音仍,自身以下第八世孙,泛指子孙。〕云〔注:语气助词,无意义。〕族姓繁衍。有分居于沙岭村、西张村者,又有散居于沂水县者。其不读书之子孙,虽祖考字讳尚有不知,况远祖乎!若再数传,而后愈远愈疏,恐视同族如路人矣。夫循流必溯其源,按本可数其支。予蒙祖先德荫〔注:荫,音印,动词,庇荫。〕,读书游泮〔注:泮,泮官,古代学官。〕,稍知此义。今年近半百,渐有衰颓,特纠合同族,从父兄率子孙,于一阳初复〔杜靖注:“一阳初复”相当于“一元复始”,指春节。〕之时,行报本追远之礼〔杜靖注:“报本追远”指怀念祖先,追根溯源。〕,按支派次,谱系井然,俾〔注:动词,使。〕后世子孙见之,知一本则想亲睦,思创叶〔杜靖注:“叶”通“业”。〕则戒*逸,务读力耕,期不坠〔注:动词,失。〕家声云尔。裔孙府学廪生〔杜靖注:指享受一定津贴在府学习准备参加举人考试的秀才。〕秉恭顿首序于乾隆二十五年〔注:公元1760年。〕十一月望〔注:望,阴历十五左右。〕长至〔张国伟注:冬至。〕节 徐氏族谱后序族之有谱旧〔注:旧,长久。〕矣!原〔注:动词,推求,推究。〕其义将以昭世系,志〔注:标记。〕尊卑,惧其掩〔注:掩,遮盖,意为失没。〕也,恐其紊也,固〔注:副词,本来,原来。〕也,而不第〔注:第,副词,仅仅。〕此也。当〔注:应当。〕见同室聚首,绕膝承颜〔注:幸得见面。〕,盘〔注:游乐。〕匜〔注:音沂,古代盛酒器具。〕埙〔注:音熏,古代吹奏乐器。〕篪〔注:音池,古代竹管乐器,像笛子,有八孔。〕,蔼怡太和〔杜靖注:“霭”和蔼,“怡”快乐。指一家人幸福和睦。〕之气未泯也。未几,釜〔注:音府,古代炊器。〕甑〔注:音赠,古代蒸食炊器。〕析〔注:即分家。〕,爨〔注:音窜,即灶,指分锅吃饭。〕箪〔注:音单,圆形有盖的竹制盛器,用以盛食物。〕衅〔杜靖及张国伟注:起矛盾。以上六字,意为分家。〕,始而楚越,继而参商〔注:参商,参星与商星,二星彼此出没,互不相见。比喻人处两地互不相见或互不和睦。〕,渐至薄物细,故蝇蚁争及毫发,私忿小嫌雀鼠兴于骨肉者有之。圣人云,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更安望其敦故旧,睦邻里,为一乡之善士哉?族而有此,吾知在天之灵,当有顾而愀〔注:音巧,忧愁,凄怆。〕然者,虽椎〔杜靖注:音垂,椎,炳细身粗的大木棒,此为动词,意为敲,击。〕牛而祭,其吐之矣。噫!根固枝荣,源竭流滞,和气兆祥,乖〔注:疑缺忤字。〕致戾,乃愚者不察,犹或侈谈青〔注:青,指青于蓝。〕焉。妄希眠牛,某墓宜丁,某阡宜财,有是理乎?容〔注:副词,岂,哪。〕可冀乎?章自七世祖登甲,由小太平徙居西张村,迄今又九世矣。未审〔注:审,动词,祥知,明晰。〕西张族中亦有若是者否?每窃窃〔注:副词,谦词,私下,私自。〕然惧之,未敢为外人道也。是岁,吾族有续谱之举,旦公定续列,年未成丁者概不登谱,俟〔注:动词,等待。〕后随时收入,以昭慎重。余俱照前谱增修,不日告竣。诸祖以序命,章伏念徐氏族谱前廪生秉恭祖,序之者綦详,奚慎更赘〔注:音坠,多余。〕。然义不容辞,责无可贷,谨不揣固陋,略弁〔注:音变,弁言,前言,序语。〕数语,非敢云示劝惩也,庶几吾族睹斯谱者抗怀〔杜靖注:抗怀,感怀。〕。高曾屈指,云礽〔注:指子孙,礽音仍。〕因〔杜靖注:续。〕之,穆然深思,悠然意远,身从何来,家从何起,溯厥〔注:厥,代词,相当于“其”。〕初,原一室耳,推〔注:动词,推究。〕改〔注:副词,重,再。〕自〔注:副词,自然。〕只〔注:只,副词,不过,仅仅。〕一体耳。每逢露濡霜肃之辰〔杜靖注:指民间春秋二祭之时。〕,益触木本水源之墓,度〔注:音夺,推测,估量。〕必有考〔杜靖注:通“孝”。〕悌〔注:敬重兄长。引申为顺从长上。〕之心油然生。天良之动不可己者,间或质美未学,狃〔注:音纽,习以为常。〕于鄙俗俚言相示,亦将有以激其性真,返〔注:意为更换。〕其积习。斯数语者,未必非敦亲睦族之一助焉,则幸甚。至异日,年愈繁,或者上邀天贶,下叨祖荫,祥征螽斯〔注:音中,螽斯,昆虫名,吃农作物。古代用作祝颂子孙众多之辞。〕之绳绳〔注:绳绳,戒慎的样子。〕,庆延瓜瓞〔注:瓜瓞,大者为瓜,小者为瓞。典出《诗经》,有’绵绵瓜瓞’之说。〕之绵绵,一续再续,以及无穷。后之人当更有任其责者,非章之所敢之矣。裔孙由廪贡〔注:廪贡,即贡生。〕即选训导献章顿首撰同治十二年〔注:公元1873年。〕岁次癸酉村月上浣〔注:上浣,上旬。〕谷旦〔杜靖注:即良辰。〕 徐氏族谱诗七言十韵 徐氏原籍属淮安,太平又自芦塘迁。始祖讳堂初择里,东郡东鲁两支传。长支一子丁渐少,二支绵绵四派延。昆玉鸿名从景起,景元景注①荣芳环联。守达成排原并列,达成第后守兄先。惟有五世皆单字,继此秉甲互异焉。登甲南徙西张村,德希泽鹏清献连。希辈永康鹏汝献,行峰麟次注②均改添。宝男之下复家孙,尊卑次序俱井然。上下统计十四代,他日重续又何年。献章记希游参修裔孙宝贤敬书 注①:“景元景荣芳环联”一句,少第二个景字,本人添。注②:“行峰麟次均改添”一句,本人妄加次字。

徐姓家谱的相关家谱

《泾川徐氏宗谱》中的“修谱十(生月)十乐”文:一不宜语言造次,妄议大典;二不宜学识不广,担当重任;三不宜耗糜公费,优游以待;四不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