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姓那一派系人最多,我是义门陈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陈姓那一派系人最多,我是义门陈的!,第1张

陈姓历史悠久,是舜帝之后。舜本名虞重华,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后因自己没有治国之才,就传帝位于大禹。大禹即位,封商均于虞城,不久又移封于商。商均虽然西迁,但他的后人虞思公却滞留虞城,未再迁徙。舜当天子时,,曾建都蒲坂,他的另一支后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乡。虞遂的一支后裔被封于遂国,春秋时被齐国所灭。商汤灭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陈。商朝统治了大约五个世纪,被周朝所灭。周朝初年,商均的后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担任陶正之官。周武王灭殷商后,正想寻找舜的后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后裔,便将长女太姬嫁与遏父之子胡公满为妻,并封地于陈,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接续舜的香火。胡公满的子孙后来就以国为姓,陈姓自此流传至今。

到了陈宣公的时候,内室叛乱,太子御寇被杀,好友陈完怕受到株连,逃到了齐国,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掌管制造器械。公元前478年,楚惠王杀陈闵公,将陈地划为楚国的县,至此,陈国宣告灭亡。自胡公满受封陈地,到陈闵公亡国,共历二十世,26代君主,前后一共588年。陈国灭亡后,除了一部分贵族迁徙他处,大多数陈姓后裔仍居留原地,保留原来的姓氏。前边提到的陈完后来改姓田,到了第五世孙田乞,当上了齐景公的大夫,联合另一个大夫鲍攸发动政变,赶走齐国国君晏孺子,立其异母兄阳生为齐悼公。齐悼公死后齐简公即位,田乞之子田常当上了简公之相,大权在握,又发动政变,诛杀齐国贵族鲍、晏及公卿中有实权的人,最后连简公也杀了,立其弟为平公。自此,田氏掌握了朝廷大权,世代为齐相,国君成了田氏摆布的傀儡。田常之子田盘又把田氏族人派到齐国各邑任大夫,把地方政权也控制在手。到了田盘之孙田和为相时,终于按捺不住篡齐自立,为齐太公。周王朝和其他诸侯见事已至此,便认可了既成事实。到了齐太公田和之孙田齐因时,自称为齐威王,传至玄孙齐王建时为秦国所灭,共传八君,绵延183年。秦灭齐国,使田姓蒙受了奇耻大辱,于是田姓子孙纷纷改姓,其中一支该姓王,意为王室后裔,后来成为陈留、北海两地王姓祖先。齐王建的第三子田轸投奔楚国,任楚国相,被封为颖川侯,于是携家迁往颖川,恢复陈姓。

二陈姓的诸多分支。

敬姓、靖姓、庆姓、胡姓、胡非姓、胡母姓、袁姓、爰姓、辕7、掾姓、夏姓、少西姓、宗姓、揣孙姓、原仲姓、原姓、来姓、子仲姓、子宋姓、偃师姓、司城姓、司徒姓、车姓、恩姓、公良姓、斗门姓、尝姓、孔姓、子石姓、子占姓、子沮姓、子献姓、子鞅姓、子穆姓、穰姓、陆姓、法姓、赐姓、第姓

三陈姓郡望。

所谓郡望,古代是指某郡中有名望、声望的氏族,今天是指出身何地。周朝实行分封制,秦汉则实行郡县制,秦分全国为36郡,汉则为103郡,每郡都有一些家世显赫、闻名遐迩的家族。他们重视出身门第,与别人交谈,往往自报家门,称某郡某氏,以抬高自己的身价,比如唐代就有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等。陈姓作为我国人口占据第五位的大姓,自然也有一些郡中有名门望族,这些郡主要是:颖川郡、广陵郡、河南郡、东海郡、汝南郡、下邳郡、武当郡、新安郡、庐江郡、冯翊郡、京兆郡。

四陈姓历代名人。

1帝王篇

陈胜(?——前208年)字涉,阳诚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由陈胜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虽然只有六个月,但席卷了当时大半个中国,他首倡起义的历史功绩,受到历史学家司马迁的高度评价。

陈武帝(503——559)即陈霸先,南朝陈朝的建立者,公元557——559年在位,字兴国,吴兴长城人,小史出身,公元549年在始兴起兵,讨灭侯景,任征虏将军,公元555年击败北齐的进攻,受封陈王,不久代梁自立。

陈后主(553——604)即陈叔宝,南朝陈皇帝,公元582——589在位,字元秀,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日与嫔妃、文臣游宴,制作艳词,如《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公元589年,隋兵攻入建康,被俘,后在洛阳病死。

陈友谅(1320——1363),出自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屡立战功,升为元帅,1360年杀害徐寿辉,称帝建都江州,国号汉。后屡为朱元璋所败,1363年大败于鄱阳湖,在九江口中箭身亡。

2名臣篇

陈平(?——前178)汉初阳武人,少时家贫,好黄老之术,陈胜起义后,他投魏王咎,为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旋归刘邦,任护军中尉,建议用反间计使项羽不信任谋士范增,并以爵位笼络大将韩信,为刘邦所采纳,惠帝、吕后时任丞相,因吕后专权不理朝事,吕后死后,与周勃定计诛杀吕产、吕禄等,迎立文帝,任丞相。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将领,广西藤县人,贫农出身,十四岁参加金田起义,立下大小战功,1859年受封英王,率军收复浦口,1862年庐州失守,退往寿州途中被苗沛霖出卖,同年6月在河南延津就义。

陈化成(1776——1842)清末福建同安人,字莲峰,行伍出身,历任总兵、提督,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调任江南提督,铸铜炮、制火药、修炮台、练士兵,积极在吴淞设防,1842年6月英舰进犯吴淞口,反对两江总督牛鉴求和,率部猛烈发炮,击伤英舰多艘,后英军从宝山登陆,从后抄袭炮台,督部孤军奋战,与所属官兵共殉国难。

3学子篇

陈寿(公元233——297)三国蜀巴西安汉人,师事名士谯周,后任观阁令史,因不阿附宦官黄皓,屡遭贬降,郁郁不得志,西晋太康年间,陈寿搜集史料,集中官驻著述撰成《三国志》六十五卷,以纪传体记述魏、蜀、吴三国史事,此书为后世所推崇,被世人称为“有良史之才”,他留下的著作除《三国志》外,还有《益耆日传》、《古国志》,但如今都已失传了,只剩下一部光耀古今的《三国志》。

陈炜出家后叫玄奘法师,三十余岁时就已经是唐朝佛教界的一位颇有声望的人物了,他在十九年间共翻译经论75部,1335卷,1300多万字,并著有《大唐西域记》,玄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但他的贡献已经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围,他西行取经,对促进中国同中亚及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陈子昂(1661——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少时尚侠,君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官拜拾遗,敢于陈述时弊,后得罪权贵解职回乡,为县令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反对柔靡之风,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风格高昂清峻,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参考资料:

http://postbaiducom/fkz=34682103

南朝陈朝国亡后,宗室中的一部份人被押送到了隋都长安,其中包括后主陈叔宝在内。后主之弟叔明的五世孙陈兼,在唐玄宗时考中进士,官右补阙。兼之子京,仕于德宗朝。京无子,以侄陈褒为嗣。褒任盐官(浙江海宁县西南盐官镇南)县令,生有一子叫陈灌。陈灌之子陈环任临海(今属浙江)县令时,举家迁往福建泉州仙游(今莆田市)。他有六子,其中第五子伯宣遁往江西庐山圣治峰,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

陈兼之弟陈旺(宜都王叔明五世孙),字天相,生于浙江金华,随陈兼至江州。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四月,因陈兼迁升别任,陈旺迁居江西江州郡浔阳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山之祖。世人称这一支陈姓称江州义门陈氏。

义门陈氏创立后,到了宋初开宝年间,义门陈氏已发展到七百四十余人,到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人口增加到1470余口,短短二十余年时间里,人口增加了一倍。

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宋仁宗诏封陈旺、陈机、陈感、陈蓝、陈青为晋国公、燕国公、许国公、吴国公、齐国公。并将《陈氏家法》收入国史馆,且赐王公大臣各一本,

使知孝义之风。到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陈氏已达到3900余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家庭。唐僖宗李儇御诗《赞义门陈氏》:“金门宴罢月如银,环佩珊珊出凤闉。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称惟有义门陈。”至道二年宋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赠“聚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爨(或同居)五百年天下(或世上)无双。”一联。宋朝裴愈题写了“天下第一家”匾额,因此世人皆称江州义门陈氏为“天下第一家”。宋太宗还御书“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中同声共护门。” 一联,于其家百犬牢。《中华姓氏通书》称“义门陈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也被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家族过于庞大,便给统治者带来了危机,文彦博、包拯等大臣建议分析居住,宋仁宗采纳了这一建议,以陈氏孝义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范,教化民风为由,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七月派人监护分析。

有趣的是,分析家产时竟是按照天子御赐的编号,把陈姓在郑州(今属河南)、潭州(湖南长沙)、黄州(湖北黄岗)、汉阳(湖北武汉)、安庆(今属安徽)、棣州(山东惠民)、松州(四川松潘)、泸州(今属四川)、光州(河南光山)、洪州(江西南昌)、舒州(安徽潜山)等地的产业,分为291份。

又把德化(江西九江)、瑞昌(今属江西)、星子(今属江西)三县田分为27份,德安、建昌(江西奉新西南)的财产分为20份,这些均不在291份之内。

他们迁往居住的田多达290余处,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安徽、海南、四川、山东、山西、陕西、福建、湖南、广东、上海、天津等16个省、市均有陈姓的足迹。若以县份计算,陈姓分布于125个县市中,其中自然是江西最多,占28个县市,最少的也有1个县。因为这些陈姓都从江州义门析出,因而各家门口都挂有义门世家的匾额,各地又有 天下陈氏出江州之说。

据查,中国***的著名人物陈云、陈毅、陈赓,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陈果夫、国民党将领陈诚、中共早期著名***陈独秀等,都是江州义门陈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后代。

3义门世系

义门世次歧异成因探析

湖北省武穴市陈殿荣宗贤的《江州义门宗谱存疑问题考》,列举了许多“谱与谱、

逸田斋注义门世系

谱与志、谱与史均存在相矛盾的问题”,诸多史家,学者和宗亲也有相同的看法。其中一些问题,清代续修的宗谱已经提出,如金山庄、果石庄、关山德星堂、江西三眼桥等宗谱均言“谱与谱有不符,史与史亦有不符”、“旧谱之言不尽可据”、“言谱者不可不考也”。笔者在陈月海、陈殿荣、陈惟林等宗长,研究考证义门世次的基础上,就世次歧异的成因,谈些肤浅的看法。

古谱失传

“由于年代湮远,早期的谱牒因兵燹、天灾、人祸而致失传”⑴。历史上江州义门频受兵燹之祸,其中最为惨重的有三次:一是南宋建炎二年(1128)流寇李成率众劫掠,“纵火焚历朝敕赐,义迹俱尽,仅余旌门三间,祠堂五龛,牌坊一座”⑵。二是南宋时期,“金兵犯境,金兵元帅金兀术派兵,对抗金名将陈士尹故里即德安义门进行残酷的烧杀抢掠,将义门唐宋时期的建筑夷为平地”,“分居在九江境内的部分陈氏后裔被迫逃往异地他乡”⑶。三是元朝末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兵败后,朱元璋为报复,派兵进驻陈友谅祖居地‘义门陈’,进行洗劫,并将‘义门世家’陈姓定为‘疍民’、‘丐户’、‘不与齐民齿’,致使一些陈氏后裔纷纷逃亡海外”⑷。那些分散在江西各地的义门后裔,也被迫举家外逃,纷纷流落他乡。在这种族败家破、流离失所的危难中,唐、宋时期的义门古谱毁失殆尽,幸存于世者廖廖无几,且支离破碎,最终“化为乌有”。元末至明初,各地虽有续修宗谱,皆因年代久远,资料残缺,多有错处。现存谱牒中,属于清朝中、后期的版本亦为数甚少。

讹误失真

义门宗谱的重修或续修难度甚大。一是远在南朝陈被隋灭后,皇子皇孙被掳入长安,许多王室成员隐世避乱,其后没有什么名人显事的史志记载。“《义门记》虽然点出了旺、机、感、蓝、青诸人名字,然而毫无事迹可写。在一般情况下,世次混乱是与无名人显事联系着”⑸。二是义门后裔散居海内外,天各一方,相距甚远,交流困难。仅从邻近几庄搜集的文物资料,也是残篇陋简、断碑颓碣,运用“失者补之,乱得(则)序之”的方法,补辑而成续谱,其中谬误势所难免。如旺公迁德安建庄的时间,有云:“唐玄宗开元十九年”,有云“唐德宗贞元元年辛末四月”,有云:“唐元和十四年乙亥。”这就是“失者补之”造成的结果。三是许多谱志又因抄写、印刷之误,多有错字别词,漏句缺节。有一民国初期印制的宗谱,将“志高字舜举”错为“志高生舜举,舜举生达礼。”而达礼则是叔明四世孙蕴珪的字号。有谱云陈兼“唐高宗上元二年进士”,笔者怀疑将旧谱“唐高宗上元二年生,唐玄宗开元十二年进士”之句,续谱转载时错漏而成。四是“某些续谱者缺乏考究,任意增、删、改,使之痈肿而脱节,以致讹传”⑹。诸谱均云:“蕴珪生兼”,尚有一谱云:“蕴珪生良,良生爵、爵生兼”平空增加两代人。近两年出版的宗谱,转载《宋史·陈兢传》时,把“伯宣子崇”改写成“伯宣九世孙崇”。由此联想到《义门记》有关世系的内容,不得不令人生疑。此文作者胡旦是“大宋内阁兵部尚书制诏总裁”,有名的饱学之士。他对明显的世次问题能“俱知其状,因为之记”⑺吗?看来此文大有后人妄改之嫌。正如《大冶旧谱》载:益国公周必大言《义门碑》“疑后来碑误”,《宿松谱·唐宋孝文节选》言:“抑碑经火后,本版错误”。

错位失实

各地宗谱所载义门世次岐异甚大,与义门显祖要事的年代极不相符。现经深究细考,原是“整体错位”,即将叔明五世孙陈旺及其后人,整体移于第十世伯宣之下,而成“其孙旺”。为何出现“整体错位”的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义门陈家既是一个庞大的生产单位,又是一个强有力的社会基层组织,具有封建政权的性质”⑻,“家庭财产公有,普遍劳作”⑼,“过着原始共产生活”⑽。这种家族撰修的世谱,不必花重金付梓刊印,人工誊写孤本即可。同时抄写房谱若干,分别记载各房“一脉相承”的嫡系状况,没有涉及他房世系。撰修此类谱牒,完全按照“重长略幼、重显略平”和“书官不书民”的封建宗族观念,主要录载长房和显赫名人的事迹。陈兼一支既属长房,又有较多的官宦之人,加之从陈崇起,连续几任家长都是该支后人,故在世谱中突出宣扬。而陈旺一支系乃次房,人皆平民,仅载名讳而已。直至入宋后,陈旺一支的陈旭、陈蕴、陈泰继任家长并授官,故在天圣元年(1023),宋仁宗追赠旺、机、感、兰、青五世祖为国公之爵,并敕建五祖祠专祀,才显耀于世,后将《宋赠义门陈氏五世公爵敕》录入世谱。这样的世谱,无疑存在很多先天性缺陷,很难经受住历史的风化雨蚀。南宋时期,故居遭焚,义迹俱尽,留守后裔逃散一空,世谱早已化为灰烬,房谱残存无几。后来重修宗谱,只能依据一些残缺不全、零星散乱的资料,补辑而成,也是“旧谱散出、殊多错简,今参互考辑,信固存矣,疑以仍旧,重其传也”⑾。

第二,官府干预,奉文改谱。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官府表扬义门遗址。因德安“不当驿路,又无子孙生员在学,祠之则典守无人,遗之则湮没可概”⑿,只在德安义门遗址“立碑表识”,而在德化(今江西九江县)义门铺“围墙树坊”。次年,德化县五十一庄联宗建祠修谱,“奉宪饬改”⒀,按照“斯谱重表扬也,故公(伯宣)移先之”⒁的意图,大肆“删改家谱”⒂。将伯宣移到旺公之前,“则以初祖称”⒃。名谓“移先之”,实则把陈旺及其后人整体移位于伯宣之下,本是伯宣的六世从祖,反而变成了“其孙旺”,“伯宣子崇⒄”变成了“九世孙崇”,义门“两支七房”,亦随之变成“一支五房”,致使义门世系与世次混乱至极。由于德化各庄抵制,这项“删改家谱”拖延了230多年,直到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官府插手派员审谱,各庄“奉文改谱” ⒅,“凡旧谱之未符者,应汰必汰;新文之协允者,应增必增” ⒆直到官员满意为止。此后,各地以德化联宗谱为蓝本,相互传抄,越传越远,妄断滥增愈来愈多,终致谱、志、史之间矛盾叠出。

义门世次歧异的成因有多种,择其要者为上述三种。探析世次歧异成因,有助于对世次的考究。只要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整个世系结构和重要历史人物,全面地、系统地、辨证地进行综合分析,由表及里,去伪成真,就可以得出客观而正确的结论。笔者坚信,通过陈氏宗亲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编写好一部义门陈氏史;义门丰富的文化瑰宝和优良传统一定会发扬光大。

注:

⑴、⑹陈月海致湖北石首陈立函;⑵临江粑铺回归庄谱载德安县正吕广《跋》;⑶、⑷《德安之窗·义门史介》;⑸、⑻许怀林《江州义门与陈氏家法》;⑺宋·胡旦《义门记》;⑼陈月海《江州义门陈文史概述》;⑽ 陈雁南《东佳书院的沿革》;⑾⒁⒃《九江谱·明嘉靖甲寅年重修宗谱序》;⑿《九江府复勘申文》;⒀、⒂《九江谱·火巷庄迁禄原坂派戊申序》;⒄《宋史·陈兢传》;⒅《九江谱·宋咸平壬寅岁原序按语》;⒆《九江谱》载陈绍型、陈绍廷九人同撰《戊申序》。

义门陈氏家法三十三条

易曰:家正则天下定,是治家之道,古犹病诸。故圣人垂五教,敦九族,使后人知夫父子兄弟夫妇之道耳。

我家袭秘监之累功,承著作之贻训,代传孝悌,世业诗书,由是子孙众多,上下和眭,讫今存殁十一代,曾元数百人,贻厥孙谋,承其余庆。

我圣王诞敷孝治,恢振义风,锡以渥思,阖宗荣耀,崇所虑者将来昆云渐众,愚智不同,苟无敦眭之方,虑乖负荷之理。深惟远计,今设之以局务,垂之以规程。

推功任能,惩恶劝善。公私出纳之式,男女婚嫁之仪。蚕事衣妆,货财饮食,须令均等,务求和同,令子孙无间言而守义范也。

一、立主事一人,副事两人,掌管内外诸事,内则敦眭九族,协和上下,束辖弟侄。日出从事,必令各司其职,毋相夺论,照管老少应用之资,男女婚嫁之给,三时茶饭,节朔聚饮,如何布办。外则迎接亲姻,礼待宾客,吉凶筵席,迎送之仪,一依下项规则施行。此三人不拘长少,但择谨慎才能之人任之,不限年月。倘有年衰乞替,请众详之,相因择人替之,仍不论长少。若才能不称,仍须择人代之。

二、立库司二人作一家之纲领,为众人之表率,握赏罚之二柄,主公私之两途,惩劝上下,勾当庄宅,掌一户版籍、税粮及诸庄书契等。应每年送纳王租公门费用,表给男女衣妆,考较诸庄课绩,备办差使应用,一依下项规则施行。此二人亦不以长幼拘,但择公平刚毅之人任之。仍兼主庄之事。

三、诸庄各立一人为首,一人为副,量其用地广狭以次安排。弟侄各令首副管辖,共同经营,仍不得父子同处,远嫌疑也。凡出入归省须候庄首指挥给限。自年四十以下归家限一日,外赴须例。执作家役应出入市廛买卖使钱,须具帐目回库司处算明,稍不遵命,责以常刑。其或供应公私之外,田产添修,仓廪充实者,即于庄首副衣妆上次等加赏。其或怠惰,以致败阙者则剥落衣妆重加惩治。应每年收到谷斛至岁晚须具各庄帐目归家,以等考课,并出库司检点。

四、差弟侄十人名曰宅库人,付掌事手下同共勾当。一人主酒、醋、曲蘖等。二人知仓确,交领诸庄供应谷斛,并监管庄客逐日舂米,出入上薄,主事监之。二人知园圃。牛马猪羊等事,轮日抽雇庄客锄佃蔬菜以充日用。一人知晨昏关销门户,早晚俟候弟侄出入勾当。四人管束近家四原田土,监收禾、谷、桑、柘、柴薪,以充日用。共酌量优劣,一依主庄者次第施行。

五、立勘司一人,掌卜勘男女婚姻之事,并排定男女第行,置长生簿一本,逐年先抄每月大小节气,转建于簿头,候诸房诞育男女令书时申报,则当随时上簿至排定第行,男为一行,女为一行。不以孙侄姑叔,但依所生先后排定,贵在简要。自一至十周而复始。男年十八以上则与占斟新妇,稍有吉宜付主事依则施行求问,至二十以上成纳,皆一室不得置畜仆隶。女则候他家求问亦属勘司酌当。此一人须择谙阴阳术数者用之。

六、丈夫除令出勾当外,并付管事手下管束。逐日随管事差使执作农役,稍有不遵者,具名请家长处分科断。

七、弟侄除差出执作外,凡晨昏定省事,须具巾带衫裳,稍有乖仪,当行科断。

八、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弟侄子孙有赋性聪敏者令修学。稽有学成应举者,除现置书籍外,须令添置。于书生中立一人掌书籍,出入须令照管,不得遗失。

九、立书屋一所于住宅之四,训教童蒙。每年正月择吉日起馆至冬月解散。童子年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准。逐年于书堂内次第抽二人归训,一人为先生,一人为副。其笔墨砚并出宅库,管事收买应付。

十、先祖道院一所,修道之子祀之,或有继者众遵之。令旦夕焚修,上以祝圣寿,下以保家门。应有斋醮事,须差请者。

十一、先祖巫室一所,历代祀之。凡有起造屋宇,埋葬祈祷事,悉委之从俗可也。

十二、命二人学医,以备老少疾病,须择谙识药性方术者。药物之资取给主事之人。

十三、厨内令新妇八人,掌庖炊之事,二人修羹菜,四人炊饭,二人支汤水及排布堂内诸事,此不限日月,迎娶新妇,则以次替之。

十四、每日三时茶饭,丈夫于外庭坐,作两次。自年四十以下至十五岁者作先次,取其出赴勾当,故在前也。自年四十以上至家长同坐后次,以其闲缓故在后也。并令新冠后生二人排布,祗候茶汤等。妇人则在后堂坐,长幼亦作两次,,新妇祗侍候茶汤等,其盐酱蔬菜腥鲜出正副掌事取给酌当。

十五、节序眷属会饮于大厅同坐,掌事至时命后生二十人排布祗候,先次学生童子一座,次末束发女孩一座,已束发纚女孩一座,次婆母新妇一座,丈夫一座,至费用物资惟冬至、岁节、清明掌事分派诸庄应付,余节出自宅库,随其所有,布置许令周全者。

十六、非节序丈夫出外勾当者,五夜一会,酒一瓷瓯,所以劳其勤也。尊长取便,仍令知酒人掌酿好酒,以俟老上取给。

十七、诸房令掌事每月各给油一斤,茶盐等,以备老疾取便,须周全。

十八、会宾客,凡嫁娶令掌事纽配绪庄应付布办,其余吉凶筵席,官员远客迎送之礼并出自宅库,令如法周全。仍逐月抽书生一人归支客。

十九、新妇归宁者三年之内春秋两度发遣,限一十五日回,三年外者则一岁一遣,限二十日回,在掌事者指挥,馈送之礼临时酌当。

二十、男女婚嫁之礼聘,凡仪用钗子一对,绯绿彩二段,响仪钱五贯,色绢五匹,彩绢一束,酒肉临时酌当。迎娶者花粉匣、鞋履、箱笼各一付,巾带钱一贯文,并出管事纽配,女则银十两,取意打造物件,市买三贯,出库司分派诸庄供应。

二十一、男女冠笄之事,男则年十五裹头,各给巾带一副,女则年十四合髻,各给钗子一双,并出库司纽计。

二十二、养蚕事若不节制,则虑多寡不均。今立都蚕院一所,每年春首每庄抽后生丈夫一人归事桑柘,中择长者一人为首,管辖修理蚕事等事。婆母自年四十五岁以上至五十岁者名曰蚕婆。四十五岁以下者名曰蚕妇。于都蚕院内,每蚕婆各给房一间,蚕妇二人同看。桑柘仰蚕首纽配诸庄应付。成茧后,同共抽取,院首将丝绵等均平给付之以见成功。其有得蚕多者,除付给外别赏之。所以相激劝也。其蚕种仰都蚕院首留下,候至春首,每蚕婆给二两,女孩各令于蚕母房内同看。桑柘仰都蚕院均给平者。

二十三、每年织造帛绢,仰库司分派诸庄丝绵归与妇女织造。新妇自年四十八以下各织二匹,帛绸一匹,女孩一匹。婆嫂四十八以上者免。

二十四、丈夫衣妆,二月中给春衣,每人各给付丝一十两,夏各给 葛衫一领。秋给寒衣,自年四十以上及尊长各给绢一疋、绵五两,四十以下各给丝一十两、绵五两。冬各给头巾一顶,并出库司分派者。

二十五、每年给麻鞋,冬至、岁节、清明三时各给一双。

二十六、妇人脂粉、针花等事每冬至、岁节、清明仰库司专人收买给付。

二十七、妇人染帛,每年各与染一段,任意染色,钱出库司分派诸庄应付,专择一人勾当。

二十八、草席每年冬库司分派诸庄,每房各给一副。

二十九、立刑杖厅一所,凡弟侄有过,必加刑责,等差列后。

三十、诸误过失,酗饮而不干人者虽书云“有过无大”倘既不加责,无以惩劝,此等各笞五下。

三十一、持酒干人,及无礼妄触犯人者,各决杖十下。

三十二、不遵家法,不从长计议家长令妄作是非,逐诸赌博斗争伤损者,各决杖一十五下,剥落衣妆归役一年,改则复之。

三十三、妄使壮司钱谷入于市肆,*于酒色,行止耽滥竽充数勾当败缺者,各决杖二十,剥落衣妆归役一年,改则复之。

4义门盛况

义门陈氏自建庄至分析,跨两朝,历时三百三十二年,先后累受唐宋两朝数位帝王的亲笔敕赐旌表和诸多将相名流诗赋赞誉。

唐朝旌表

唐僖宗李儇于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御笔亲题“义门世家”,逸田斋注:或云“义门陈氏”。并赐一联“九重天上书声旧,千古人间义字香”以示赞誉。从此,陈氏即把原常乐里永清村改为“义门”。

唐昭宗李晔于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御笔亲题“旌表义门陈氏”,由此即定名为“义门陈”。今外地仍称车桥镇义门村为义门陈。

南唐王李升逸田斋注:应为“李昪”,下同。于升元元年(公元937年)赐匾一块,上书“义门”二字,标揭门闾。至此,“义门陈氏”自陈旺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开基建庄至南唐李升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在唐共历时206年,先后受到三位帝王的旌表,后人有义门陈氏始于唐之说。

宋朝旌表

宋太宗赵匡义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7月15日御笔旌赐“忠孝世家”,又于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旌赐“真良家”和“义居人”,同年下昭将“义门家法”收藏于国史馆,并遣内侍裴愈赐御书三十三卷在义门敕建御书楼,将“真良家”三字悬挂门首。宋太宗又于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为义门亲题:

水阁山斋架碧虚,亭亭华表耀门闾。

祖宗遗下林泉汁,子孙相承孝义庐。

原上鹡鸽常救难,庭前棠棣每添辉。

疑川郡派传千古,芳振江南绍有虞。

和“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称惟有义门陈”的诗句以示赞颂。

宋真宗赵恒赐联“聚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炊四百年天下无双”,并于天禧四年(公元1011年)敕于旌表门外,筑高台丈许,亲题“旌表义门陈氏”六个大字。

宋仁宗赵祯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追封义门陈氏五世祖陈旺、陈机、陈感、陈兰、陈青分别为晋国公、齐国公、吴国公、燕国公、许国公之谥号,又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赠义门分庄一诗中写道:“江州久著义门庄,珠辉玉廊孰同行。蒂固根深谁与并,庄上分庄岁月长。谩夸诗礼追邹鲁,须信簪缨赛谢王。子孙各知道义范,永于舜德有重光。”

时年义门陈氏建庄已历时331年,3900余人聚居合炊。

由以上两朝帝王的诗联旌表中,可以断定“义门陈氏”是古代文明之典范,作为一个家族累受两朝历代帝王的旌表,可称中国古今之最。据史料记载,“义门陈氏”在宋仁宗时期处鼎盛时期,当时在义门陈氏忠义孝悌的感召下,江南人家平纠纷,净争讼,知礼仪,忠国家,呈现一派耕读升平的景象。因此,后人有“义门陈”盛于宋之说。

义门陈后裔

  目前全世界八千万陈姓人口中,有约70%源自江西德安车桥镇义门陈村,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说。  义门陈氏古居地采访时,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据介绍,义门陈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罕见而神奇的家族,3900多人曾聚居一堂,合炊300多年不分家;实行一夫一妻制,大家一起劳动,财产共有,创造了聚族同居的世界奇观。另外,这个家族还创造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家族大迁徙,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皇帝颁旨并派官员监督分家的家族,他们还创办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民办书院。  义门陈的辉煌虽然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由于其久远的义聚传统,家族成员的思想意识中都深深地留下了“义门”的印记。  我也姓陈,更多的看 中华义门陈官网,网上可以看到我在鄂州义门陈集会的相片。

唐朝年间曾有一乡里陈氏人家,陈旺居江西庐山脚下,江州义门林,唐僖宗皇帝听说陈氏族人,群居乡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农耕田园生活,而食宿八代人不分家,即提赐“义门陈氏”匾额,并赐对联一幅以褒奖:“九门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门陈”。至宋朝义门陈发展人口2000多人,仍过着同居大家庭生活,宋真宗赵恒又赐“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500年世上无双”楹联。

宋仁宗时期见已发展到3900多人,考虑政权稳定,于是命包拯主持分家,15代家长陈泰把一口大铁锅悬挂在祠堂大梁上,自由落体摔下来,破碎成291块铁片,分成291个家支,每家分带一块铁片为记,遍布16个省市,门上书四个字“义门世家”、“义门传芳”、“义门流芳”,义门陈就有4千万人,整个陈氏9800万人,朱熹、王阳明为其修个家谱。

传承好家风、好家法、好家规是打造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基础文化元素,义门陈氏好的家风就是家庭文化之典范,值得推广学习。陈独秀、陈云、陈果夫、陈立夫陈赓、陈毅等历代很多陈氏名人均出自义门陈世家。

1、义门正宅:为义门陈始祖陈旺由庐山圣治峰迁居此地,原名太平乡常乐里艾草坪(现义门村委会对面),后因人数剧增,逐渐扩建,先后建有诸子巷、火巷街、百柱堂等。

2、诸子巷:又名“朱子巷”,为火巷街支街,通往百犬牢、洗米池、馈食堂等处,乾化二年岁除之日,置到黄忠辅田,当晚诸房诞生三十二男(也有说三十七男)。后把诸房产子之地命名为“诸子巷”。

3、百柱堂:名广堂(议事厅),九梁十架,百柱落地,东依碑亭,南接火巷街口,前各三门,北连太公堂。墙基尚存。

4、旺公祠:又名东皋祠,后梁开平元年(907)建,因在正宅之东,称东皋祠。现墙基仍在。

5、公婆丘田:乾化二年(912)壬申岁除日,置到黄忠辅田,计三千八百余步。当晚诞生三十二男,后具登科第,仕宦荣显。因名其田曰:“公婆丘”,立为“义田”。

6、击鼓楼:贞 明 年间位于义门正宅南山顶亭楼中,亭中放了一面大鼓,是义门陈击鼓传递信号的地方,后人也称此楼为击鼓楼。

7、馈食堂:义门正宅东,大公塘(现文史馆下面水塘)以西。现义门村十一组所在地,义遗址部分已挖掘,并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部分文物陈列于义门文史馆之中。

8、大公堂:现义门祠堂及文史馆所在地,大公堂主要陈列义门陈先祖雕像,是当时义门陈氏祭祀先祖圣地。现仍存残墙一堵。四周古柏14棵,肥皂树1棵,门前古井常年清泉不涸。

9、永清寺:位于今义门村七组原仓库之处,墙体仍存。

10、旌表台:为义门陈第三任家长陈崇于唐光启二年(886)首建,位于正宅之南(改为农田)。因唐僖宗李儇于中和四年(884年)首旌义门,原名为常乐里艾草坪,从此以“义门”著称,是专为宣读皇帝诏书的仪式台,先后受到唐、宋七位皇帝的旌表,后扩建为一门、二门、三门。第一门两侧对联为“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横披“义门陈氏”,为李儇所赐。第二门两侧对联为“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横披“真良家”,为宋太宗赵光义所赐。第三门两侧对联为“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横披“义居人”为宋真宗赵恒所赐。旌表台是义门陈最壮观的建筑物。毁于明初兵燹,现遗迹无存。

11、都蚕院:建于北宋初期,位于今浙江移民队处,原望迎亭旁,是养蚕缫丝,纺纱织布生产之所,遗迹于一九七0年浙江移民来此建村所毁。

12、秋千院:建于北宋初,位于今磨溪乡尖山村杨家,距都蚕院约一华里,是纺墙基部份可寻。

13、东佳书院:位于今爱民乡岩泉村岩前桂家,为陈崇于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所建。东佳书院鼎盛时期,有学生四百余人、庑房(即教室)30多间,开始只招收本族子弟,后对外开放,“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

14、东佳别墅(一字园):为义门陈第五任家长陈衮所建,建于乾化二年(914年),当年大学士苏东坡游学东佳时留下的墨迹“一字园”三字还清晰可见。

15、接官厅:接官厅共三处,义门老宅一处(望迎亭),是专供接待官宦、名流、学者之所,德安县城北门河边(现老林业局院内)一处。每处设专人接待。

16、廨宇:为义门陈第七任家长陈鸿所建,位于今德安县义峰山(义丰山)脚下,廨宇专供接待吃住之所,即今之宾馆,毁于清。

17、兰宫:为义门陈第十一任家长陈袭于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所建,地点在今义门村十组花园之处,是专供来客游乐休闲之处,当地人至今称该处为花园兰宫,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火巷庄拆除,改做住房,现墙基可寻。

18、刑杖所:为义门陈第十二任家长陈旭主家政时,于北宋至道三年(998年)所建,毁于元初。

19、御书楼:为陈旭主家政时于北宋咸平元年(998年)所建,位于东佳书院内,至道二年(996年)宋太宗派内侍裴愈亲临义门,特赐御书三十三卷,并题下“天下第一家”现无存。

20、五祖道院:为义门陈第十三任家长陈蕴主家政时,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所建,原址在今文史馆右侧。朝墙基仍存。

21、百犬牢:为陈蕴于北宋庆历年间所建,地点在义门正宅东,馈食堂西,今义门十一组背山竹林,是专设犬舍之所,“百犬同槽,一犬不至,群犬不食”的奇观在史书、方志、谱牒中有大量记载。遗迹无存。

22、寿安堂:陈蕴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所建,在今义门村十组的花园内,是专供老年人休闲玩乐场所。明初被毁,原址改建农房。

23、九里殿:陈士尹,英勇抗金,屡战屡捷,是民族英雄岳飞部下名将,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战死沙场,高宗敕建九里殿来追祭抗金英雄陈士尹。原址在今义门十组马路边,尚存砖石瓦砾。

24、贞节坊:义门陈后裔陈明轩之妻,割股疗夫,夫死后冰心守节,朝庭赐建贞节坊牌坊梁基石今尚存于德安县林泉乡小溪山村赤石堰陈家。

25、义门铺:在今江西九江县狮子乡牌楼村。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4)所建,尚存。

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的“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传说,就是出自江州义门陈的一段佳话。

义门陈礼义为先,孝道治家,满门重义尚德。久而久之,教化影响了牲畜。至唐昭宗庆历年间,家有七百四十余口,每日设广席,长幼依次坐而共食。蓄犬百条,共食一槽,一犬不至,诸犬皆不食。原来卧于紫扉旁,是一只老母犬,脚拐,眼瞎。每晚睡门楼之上,伴星斗,防匪人,尽其义也。老犬不至至,余犬皆不食。

相传有一年,御驾亲临。带来100只肉包子,放在犬槽内,群犬呼而相聚,各衔一只包子于口中,但见一条白犬,独步槽前,口叼两只包子走了。圣上异之。遂率人尾随其后,至一柴扉旁,见有一拐脚黄犬席地而卧,白犬将肉包子丢了一个给黄犬,众犬方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啃动嘴里的包子,昭宗见状,圣心大悦,称道:真义犬也!

古义门坊建有“百犬牢”。其门有一对联曰:“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中同声共护门。”百犬同牢是昔日义门坊的一个重要奇观。

诗曰:百犬同牢佳话传,煌煌陈氏义当先。

一门风范留青史,千载凭踪泪不堪。 此宝地奉安大陈墩义门堂陈氏始祖及其后者共一十一位先祖灵柩。故宜铭勒表功,俾后人追思咏德者,知祖灵之存于斯也。家谱载一世祖名讳檀,字袭香,配方氏孺人。锦业陈墩,甚乐兹土。其兄弟五人:松、柏、槐、檀、梯。今檀公枝繁叶茂子孙逾三万之众,遍及苏北也。

陈氏望族 源远流长 虞舜后裔 陈国姓旺  颍川肇基 义贯九江 御赐义门 神州名扬  吾祖勤勉 志在八方 明朝中叶 迁出郯乡  松徙伊山 柏居沭阳 槐漂皖中 梯泊鲁庄  吾祖檀公 扎根湖荡 沐雨栉风 屯垦开荒  弘治二年 始祖长往 山号水泣 四顾彷徨  筑墓刊石 安葬南场 生气福德 山高水长  列祖列宗 耕读图强 御鹰驷马 忠义满堂  自强不息 千古流芳 厚德载物 造福家邦  共和卅七 复耕种粮 列祖灵柩 暂厝滩旁  今择宝地 奉安祖上 先祖恩德 垂裕无疆  瓜瓞绵远 家风远扬 德泽子孙 兴国安邦

陈檀公十二世孙 儒家叩撰

不是

俗话说:“天下陈氏出义门”。准确地说,应该是旺自义门,从旺公开始,如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仍有江州义门陈祖堂和旺公陵园。唐僖宗李儇巡游江南时曾经诗赞义门:“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知唯有义门陈。”对于这个“江南第一家”,1993年国家发行的百家姓《陈》姓光碟上推介过,2005年省邮政监制的挂历中展示过,2006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德安八景的故事”中传说过,2009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话说德安》一书中系统发表过。义门陈的人文资源博大精深,近年来受到各方关注。据《中国历代名人辞典》载:“陈友谅(1320—1363),元末红巾军领袖,本姓谢,湖北监利人,渔民出身,(其父入)赘于陈氏,改姓陈。江州义门陈人一贯把他作为宗亲,进入家谱,并极力扶持他建立朝廷“汉”,定都江州(今九江)。陈友谅把年号定为“大义”,即是光大义门之意。

陈友谅(1320年-1363年10月3日),湖北沔阳黄蓬(今洪湖市黄蓬)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农民起义领袖,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

1351年,徐寿辉起兵,建立天完政权,友谅投效其将领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袭杀反徐寿辉的倪文俊,自称勤王,自称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连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1359年,杀天完将领赵普胜,挟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汉王。次年,攻陷鸠州,杀徐寿辉,随即登基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

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但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也在突围时中流箭而死。

陈友谅死后,张定边等人在武昌立陈友谅次子陈理登基为帝,改元德寿。次年,朱元璋西吴军廖永忠部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

不是

陈氏最重要分支,江州义门堂陈,代表人物有陈独秀、陈化成、陈赓、陈毅、陈云、陈果夫、陈立夫、陈诚,安徽无为县泉塘镇临河金牌陈,袁谭,山垴陈以及安庆,繁昌,南陵江南一代陈氏等等皆属于义门堂陈氏,字辈号:开国万事立,其德震光月,性道为忠孝,心良必自新,强易催风照,勤起聚龙兵。

义门陈氏字辈:“礼乐家声振诗书世泽长天才荣及第道学永傅芳开泰祥光运三元焕日新金章华国正长发万年兴”。

义门陈氏傅义堂字辈:“兆正文章时发光昌祖功吉庆世泽悠长”。

陈姓那一派系人最多,我是义门陈的!

陈姓历史悠久,是舜帝之后。舜本名虞重华,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后因自己没有治国之才,就传帝位于大禹。大禹即位,封商均于虞城,不久又移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