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有多少后代?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袁世凯有多少后代?,第1张

袁世凯有一妻九妾,共有17子、15个女儿,并有47个孙儿女。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

河南睢县《睢阳袁氏家谱》,由袁可立孙袁赋诚等纂修,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手抄本。

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刊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年(1810年)活字本;

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

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袁文城、袁鸿量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宗臣堂刻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生纂,同治九年(1870年)活字本;

江西乐安《汝南袁氏支谱》由袁志刚纂修,(嘉庆年十四年)(1790年)活字本;

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

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为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

《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国10年(1921年)刻本。

为袁家续写家谱二十辈;锦成兆天中 生恒运太清 开国定德平 义石镇家封

他的儿子袁俨(天启),后来中了进士,最后以广东省高要县的县长退休。

了凡先生的后代,第十三代袁炳坤先生,还住在他的老家(浙江,嘉善),他是一个学校的老师,现在退休了,他今年八十三岁。

袁黄嫡系后人吴江汾湖镇(原芦墟镇)的袁炳坤,在写给汾湖镇分湖诗社张舫澜社长的信中说:“余祖先自陈州(今河南淮阳)徙江南,散居吴越间。自余廿二世祖富一公珍由语儿溪(今浙江桐乡西南)徙居嘉善净池(陶庄)历近三百年。

记载于袁氏家谱。嘉善陶庄的始迁祖为袁珍(字富一)。万历八年(1580年)袁黄在芦墟镇西的来秀里寻得陆龟蒙遗址,决定定居下来,第二年袁黄儿子袁俨在来秀里出生,万历十四年(1586年)考中进士,之后就离开江浙从政宝坻,征战朝鲜。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袁黄举家从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搬迁至苏州府吴江县芦墟镇赵田村,从此自称“赵田逸农”,著书隐居赵田村达十二年。死后,依其遗愿葬于嘉善县惠民镇王家村毒蛇浜(解放后改独社浜)。

嘉善县陶庄袁家埭的袁姓人家,仍能与袁黄晚年的归隐地吴江市赵田村的袁姓排辈论序。嘉善陶庄镇的袁家埭的袁姓,就是《袁氏家训》所说的“今陶庄诸侄孙相往来者,于汝辈无五服之外亲支。”

扩展资料

袁了凡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生在嘉善县魏塘镇(故居陶庄镇),年轻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万历十四年中(1586)进士,十六年授宝坻知县,颇有政绩,被誉为“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

万历二十年(1592),倭寇进犯朝鲜,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调任援朝军营赞划,谋划平壤大捷,一举扭转战局。后罢归乡里,著书立说,担任《嘉善县志》主笔,1606年夏去世,享年74岁。天启元年(1621)追叙袁了凡东征之功,赠尚宝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入祀魏塘书院“六贤祠”。

据不完全统计,袁了凡共计有著述22部,198卷,主要有《祈嗣真诠》、《皇都水利》、《评注八代文宗》、《宝坻政书》、《两行斋集》、《劝农书》、《史汉定本》、《群书备考》、《历法新书》等。袁了凡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部大藏经《嘉兴藏》的最早倡刻者。

不过,袁了凡当年普遍受到当朝的学风批评,王夫之批评其经义说:“经义之有茅鹿门、汤宾尹、袁了凡,皆画地成牢以陷人者”。《明史·陈幼学传》载袁黄“妄批削‘四书’、《书经集注》,名曰《删正》,刊行于时”,后经陈氏“驳正”,“镂板尽毁”(卷281)。

可知其人生前身后很招致了些争议,而其《功过格》,黄宗羲则说奉行《功过格》者“与鬼神交手为市”,张尔岐也说袁黄“与天地鬼神为市”,这是切中要害的批评。后明末大儒刘宗周撰《人谱》以明儒家之道德实践,对流行于其时的袁黄《功过格》进行反拨。

袁了凡是浙江嘉善人,一说江苏吴江人。据日本学者酒井忠夫考证,袁家祖居嘉兴陶庄(明代并入嘉善县),元末时家境富足。明初,因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发生“靖难之役”,袁家因与反对燕王的人有交往,而受到牵连被抄家。

袁了凡的曾祖的父亲幸免于被捕,开始四处奔走逃亡,后定居于江苏吴江。袁了凡的曾祖袁颢作了吴江县徐氏的女婿,并入了吴江籍,著有《袁氏家训》以训导袁氏后人。

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称与其一同参加会试的嘉善县书生为“同袍”,另据清人彭绍升所作的《袁了凡居士传》记载,袁了凡的先祖入赘到嘉善县,所以他得以补为嘉善县学生。本文根据上海图书馆藏《袁氏家乘》和袁了凡主编的明万历《嘉善县志》等资料,参考

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笔者实地调察袁了凡墓,并对袁了凡及其《了凡四训》进行考证,以弄清渊源关系,理清事实真相。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袁黄举家从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搬迁至苏州府吴江县芦墟镇赵田村,从此自称“赵田逸农”,著书隐居赵田村达十二年。死后,依其遗愿葬于嘉善县惠民镇王家村毒蛇浜(解放后改独社浜)。

-袁了凡

 大家都知道袁世盟这个人物吗?那么袁世盟是哪个朝代的呢?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袁世盟是哪个朝代的

 答:从《遵义文史》中,我们可以得知袁世盟是清朝的人物。

 清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编订的《增修仁怀厅志》(以下简称厅志》记载:“未有袁世盟(注:《族谱》和《新县志》均谓袁世明),豫章人,官总制,理宗时,播州之唐朝坝、古磁、仁怀诸蛮夷出扰,为边民患,世盟方视兵江淮,魏丁翁荐于朝,令领兵入蜀,正月师至,五月奏凯,留世盟镇其土。”仁怀厅即仁怀直隶厅,今贵州赤水市。《厅志》所谓“诸蛮夷出扰”的“仁怀”,即今贵州赤水、习水、仁怀三市县所辖范围。“古磁”和“唐朝坝”,即今习水县之土城镇和同民镇(一九六五年前均为赤水县所辖)。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袁世明奉诏平南入蜀,师至仁怀,五月奏凯,受镇守土,子孙定居,不复赣籍,至今(1995)已有七百六十年,子孙繁衍,下传三十余代,历来散居在赤水河中下游,黔北、川南各地,乃至国、海外皆有,后裔比比皆是。世明统兵平南,兵入仁怀,流传甚广,却无专著,笔者收集一些史料,试作初探。

 据《袁氏族谱》(简称《族谱》)记载:袁世明乃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氏(今江西省吉安市庐陵县)。父袁龙辅是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的驸马,官封正一殿将军。母赵氏公主,诰封御敕皇姑、淑明袁母一品夫人。龙辅有弟龙德、龙宪、龙进三人,俱封将军,同镇高川(今广东高州县)。龙辅有王、柳、黄、李四妾,俱封夫人.一妻四妾,共生九子一女,长子袁福,字世明,号思光,生于南末孝宗乾道八年(1172),自幼习文武,既长,才略过人,又攀到赵末皇室的“金枝王叶”体系,甚得朝廷的赏识和擢拔。南宋宁宗嘉泰、开僖年间(1201—1207),以军功封沿边巡检使,累立功勋。宁宗嘉定时(1208—1220)官升总制,督抚江淮兵马。

 南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朝廷定议伐金,战争复起,持续三十年,国贫民困,民怨沸腾。到南末理宗元年(1234),因宋蒙联合击金,灭金之后,蒙军势力崛起,南下攻宋,南宋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外有蒙军压境,内有盗贼蜂起,边民反抗。《族谱》记载:“播之唐朝坝、古磁、仁怀等处蛮夷出扰,为边民患,其播之真、顺二夫人上疏乞师,时金寇初平,元虑方炽。”南宋王朝为了稳定政局,平息边事,决定采取军事镇压。但统兵将领,朝议难定其人,时袁世明正督视江淮兵马;朝议大夫魏了翁、善丁翁知世明忠勇有为,向朝廷举荐,遂下诏命世盟率师平南入蜀。

 真、顺二夫人“上疏乞师”一事,《族谱》未道其详,尚无确切考证。真、顺二夫人既能代表播州上疏朝廷,且得皇命允准,必非等闲之辈,应系统治播州的土官首领人物,或与朝廷有宗亲等特殊关系。真、顺二夫人的“上疏乞师”,表明仁怀一带地方少数民族的反宋起事,声势浩大,危及播州,而播州政权无力抵御,才疏乞朝廷出师平南。又因南宋时期,巴、蜀(今四川省)地区,是南宋王朝的主要统治区域之一,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的地位日益重要。仁陵一带地处巴国(后称巴郡,即现在的川东南属地),一旦有事,影响腹地安危,故南宋王朝迫不及待,从江淮遣师远征仁怀。

 《厅志》所说“播州之唐朝坝、古磁、仁怀”等地,也就是袁世明平南征战的地带,古今地名不一,隶属前后不同,有必要略述这一地带的建制沿革,再叙“平南之役”的经过。

 《厅志》所指仁怀等地,在汉代属符县(今四川省合江县)地域,到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符县改为合江县,隶属泸州郡(后改泸川,今四川省泸川市》。在宋朝建立后的一百四十九年问,这一带地方属西川路(后改梓州路)泸州合江县,那时尚无仁怀这个名称。到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为了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在泸川的所辖地区建立了滋、纯、详、珍等州。其中滋州(即古磁)主要是苗族聚居之地(仍属合江县范围)。滋州下领仁怀、承流二县,滋州和承流县治所,设在今之习水县土城镇(即古磁);仁怀县治所,设在今赤水市复兴镇。州属西川梓州路(路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仁怀”之名。这个磁州仅建立丁十二年,到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便已撤除,把滋州和承流县治所,改建为武都城(即后来的古磁,今之土城镇);仁怀县改建为仁怀堡,承流县并入仁怀堡,治所仍在今赤水市复兴镇。仁怀堡辖区较广,包括赤水、习水、仁怀三市县范围。在西北邻近泸州、合江、水宁(今四川叙水县)、蔺州(今四川古蔺县),在南端毗连播州(今遵义市附近)。改设仁怀堡五年后,即转入南宋时期,仁怀堡所属领域,隶属西川潼州府路泸州合江县。

 到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袁世明平南兵入仁怀堡,仁怀堡已历时114年之久,仁怀堡是否未改其名,境域有无重大变化?经查阅几种有关史料,均无变动记载。到了元朝,才将“仁怀堡改为仁怀长官司和古磁长官司”,证明南宋末年仍叫仁怀堡。理宗时袁世明率师平南入蜀,征讨之地,应是仁怀堡所辖范围,即今之赤水、习水、仁怀三市县地区内。仁怀堡属西川,故袁世明平南谓之“入蜀”。

 至于袁世明平南人蜀之时,仁怀堡是隶属播州还是泸州,史料不详,其说不一,一说仁怀堡隶属泸州,因为到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35),才在今赤水市复兴场设立仁怀长官司,今习水县土城设立古磁长官司,隶属播州军民安抚司,隶属湖广行省,才改属播州。另一说仁怀堡隶属播州。因为南宋时,仁怀堡划归夔州路播州管辖。但未说明在南末何时划归播州管辖,按播州初建于唐,后废,在北宋大观时复置,隶属西川,治所播州(今贵州省桐梓县西南),北端与仁怀堡接壤,说明播州都属西川之地,故袁世明平南之地,应是“人蜀”。

 袁世明奉诏平南,率师从江淮出发,浩浩荡荡沿江西上,进入夔州(今四川奉节县),经过渝川(今四川重庆市),抵达潼州路府泸州,取道白锦堡、磨子头。开苦竹溪大路(苦竹溪为今四川合江县九支镇,在赤水市城河对面五里地),于理宗端平二年(1235)“正月师至”仁怀堡边境。当时仁怀堡境内苗族各部情况无史料查考,据《洪袁传》(系明、清时编写流传的袁世明平南的说唱词)所说,反抗南宋的首领为“曹王”,苗部中心区在“古城”(即古磁,今土城):“东皇”(今习水县城)、“唐朝坝”(今习水县同民镇),“古城”为“曹五”驻所。

 袁军在苦竹溪经过休整之后,命令前部先锋强渡赤水河,与苗族守城之军接战。由于袁军武器精良,官兵骁勇,老百姓积极支持木筏等渡河工具,经过几次激战,苗部守军寡下敌众,弃地而逃,向复兴场方向败退,一举收复了留元坝(今赤水市城)。战争向南推进,在复兴场又与苗部守军交锋,经过数日激战,前部先锋又占领了复兴场。此时袁军数万人马,已全渡赤水河,驻扎在留元坝和复兴场。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向南推进,逼进丙滩,翻越川风坳大山,向猿猴场进军;一路向东推进,翻七里坎,攻克旺隆、葫芦垴,向猿猴场进军。两路兵马,势如破竹,经过多日行军作战,扫清了苗部十余个据点,两军于陛诏汇合,大战猿猴场。猿猴场乃古城苗部中心的外围,守军较强,经过几天几夜激战,双方均有伤亡,苗部伤亡较重,最后袁军集中兵力,进兵围歼,才攻占了猿猴场。袁军又经过休整,采取正面进攻,经过多次战役,均告失利,久攻不下,伤亡很大。袁军派人向朝廷求助援兵,朝廷立即派袁世明之妹夫和袁世明之妹袁于英,带领万余救兵,日夜兼程,奔赴仁怀堡。在援兵未到之前,袁军在古磁多次失利之后,遣人密探,混入古磁苗部中心,刺探军情,然后研究战略战术,兵分三路,一路从米粮大路正面进攻;一路从猿猴渡河,沿河而上,到达古磁对岸;一路翻越猿猴大山,直抵埃山,逼近崖角、水狮,对古磁形成三面合围之势。再加上援兵已至,增强了战斗力,经过数日后的围攻,苗王抵挡不住,在膏朝坝苗部增援之后,杀出一条血路,抢渡赤水河,大部份向唐朝坝败退,一部份向东皇场方向败退,袁军收复了苗部中心古磁,“曹王”败兵,与唐朝坝苗军合而为一,准备反攻再战。袁军则乘胜追击,渡过赤水河,从鱼溪直抵三角塘,与苗部接火开战,形成拉锯之势。苗军伤亡过大,终因寡不敌众,节节败退,最后丢弃唐朝坝,率领残部向蔺州、永宁方向撤去,袁军直追至太平渡方休。

 袁军收复唐朝坝之后,回师古磁,准备向苗部又一中心据点东皇场进军。一路由于古磁的一支主力部队,从水师、崖角、挖蕨坡向东皇场进军;另一支从寒鹏坳、青杠坡、木桷崖向东皇场进军;另一路是命令驻守旺隆、萌芦垴两地袁地,翻二郎坝,渡官渡河,开往飞龙岭、天龙池、七星谷(今赤水市官渡镇长嵌沟一带),向东皇场进发。主帅袁世明就被围困在七星谷中,袁军伤亡惨重,袁世明被苗军箭伤,在这危急关头,袁子英夫妇,带领援军前来血战七星谷,击退苗军的包围,救出了袁世明。袁军继续向东推进,两路军马逼近东皇场,在九龙山(今习水县东皇镇附近),展开了一场大血战,经过九天九夜的强攻固守,袁子英夫妇双双战死在九龙山,被苗军毁尸,但苗部也溃不成军,大部被袁歼灭,一部份投降,少部份外逃出境。时为是端平二年五月,“平南奏凯”,战事结束。

 这次平南战役的战场,主要在今之赤水市和习水县,也涉及仁怀县境内和今四川之古蔺、叙永、合江三县与赤水、习水、仁怀的接壤地区,南北纵横超过一百多公里,战事持续了五个多月,显见平南战事之艰巨。

 袁世明平南,“五月奏凯”,南宋朝廷为了谋求边地的长治久安,诏命“留世明镇其土”。七月袁世明因箭伤复发,卒于古磁,终年六十四岁。理宗嘉熙元年(1237),葬于罗汉寺(今习水县城关镇沙坝村),墓碑前题“宋故大统领”,墓碑后记:“故考氏姓袁,讳世明,仕于本州佩统领之职,寿命六旬有四,不幸逝于端平二年乙未,葬于丁酉年秋季月二十四日,厝于南阳箕一丙岗丙穴,水入艮出。”并建有祠堂。

 袁世明殁后,他一家亲属和所部将士俱留镇守土,定居仁怀堡,下复返回江西原籍,子孙后代世居其地。

 袁世明弟兄九人,他居长。二弟袁寿,字世德,国学生。随兄平南,死后葬于世明墓前对山。三弟袁康,字世庆,郡庠生,死后葬于龙柯山。四弟袁守,字世威,南宋宁宗嘉泰进士,官枢密院。五弟袁禄,字世钦,南宋宁宗开禧时举贤良方正,官大理寺少卿。六弟袁镇,字世奇,官都察院都事。七弟袁侯,字世昌,邑庠生,业居黄州(今湖北黄岗县》。八弟袁崇,字世天,随兄入蜀平南,理宗嘉熙二年(1238)奉调出征云南交趾神农山,战死疆场。九弟袁达,字世珍,岁贡上,官通政司参议。袁世明还有一妹袁子英,文武双全,精通武艺,与夫同领援兵,救兄于重围之中,双双战死。

 袁世明有三房妻室,郭氏、郭氏无出,郑氏生四子:贵、贤、威、猛,均随父南征,累建战功。袁猛凝重善谋,受到南宋西川安抚处置使佘玠的器重。理宗宝佑六年(1258),蒙古军将领纽邻攻取资州(今四川省资阳市)、简州(今四川省简阳县)。时袁猛已受封御前雄威中军总制,奉调提兵前往抵御,于是年冬月五日战死疆场。其兄袁贵、袁贤、袁威三人,均于是役与袁猛一起为国捐躯。据《族谱》裁,袁猛墓碑前题:“宋故大统领正将”。墓碑后记:“帅师之命,提军剿殄鞑虏,殁后恭于四月二十四日谨立。”(墓地不详》。世明有四子,独袁贵有后。

 袁氏子孙后代,留镇守土,世袭仁怀、古磁一带土官,在元、明时期,均有军事活动和重大战役,现择要纪述数事:

 南宋末年,蒙古军南下,大规模分路攻蜀,泸洲合江军民在合江县北六十里的神臂山(原焦滩乡,滨临长江的老泸村)筑城防守,坚持约四十年,直到南宋灭亡。袁贵之子袁忠《世明之孙》,曾奉调神臂山抗蒙作战,战守多功。南宋端宗景炎元年(二一七六年),朝授御前节义将军,死后葬于古磁。

 袁忠之子袁垠、袁隆均有军功,元世祖至二十九年(1292),均承袭节义将军之职,镇守仁怀、古磁(这时已分仁怀堡为仁怀长官司和古磁长官司,属播州)。袁垠乏嗣,袁隆之子袁缙祖、袁缙鉴弟兄,于元顺帝元统二年(1234),俱袭先爵,以迄明朝。

 元末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明玉珍据川蜀称帝,国号“夏”,兵及仁怀、占磁,袁绍祖(字崇简),一度投“夏”。明玉珍死后,其子明升继任,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降顺明朝。明太祖以袁绍祖曾投降明王珍,贬去袁绍祖、袁绍鉴弟兄的将军爵位。明洪武五年(1372),改授袁缙祖、袁绍鉴为守边长官。绍祖分镇古磁、儒溪(今习水县土城镇对岸儒维);绍鉴分镇仁怀(今赤水市),均属播州宣慰司所辖,隶属四川。这是袁世明从第五代起分成两个支系,即古磁世系与仁怀世系,后代子孙均相继承袭守边长宫职,分镇仁怀、古磁、唐朝坝等地。

 至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8),播州宣慰使扬应龙举兵反抗明朝,次年,明朝廷命李化龙总督川湖贵军务,领兵征讨。李先赴成都,再栘重庆,征调二十余万兵工,分蜀、黔、楚八路会师重庆,誓师讨伐。各路兵马分别从綦江、乌江、合江入黔,合围播州。总兵吴广分两路进兵,一路由古蔺太平渡进兵,一路由吴广亲率军旅自合江进赤水河,两路会师二郎坝(一说在今赤水境内,一说在今习水境内)。

 仁怀、古磁土官头目袁鍪,袁切、袁初、袁年(年父袁升反对杨应龙,遭杨杀害)等人(均系袁世明十四代孙),率先投诚明军,拥护明军讨杨,带领袁起龙(袁切之子),袁见龙(袁初之子)子侄辈,随吴广一路引军征战,进岩门路,破水牛塘,直捣杨应龙老营海龙囤(今娄山关以南地方),擒战招降多功。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平杨事息,袁切授守备袭千户,管儒溪囤;袁年受镇抚,管下赤水囤;袁鍪授百户,管上赤水囤,袁切授守备袭千户,管土城囤。袁起龙、袁见龙均授千户之职。后袁起龙为儒溪归化堡指挥。袁见龙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任都统,奉调东北抵御外侮,大战浑河(今辽宁省内)阵亡。

 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改士归流,结束土司制度。播州分建平越军民府和遵义军民府,前者属贵州(在明代才有贵州省一级建制),后者属四川。遵义军民府领一州四县,即真安州和绥阳、遵义、桐梓、仁怀四县。仁怀县治所在今赤水市城,其辖区包括明代仁怀、古磁两个长官司,也相当于南宋仁怀堡的属地,即今赤水、习水、仁怀三市县大部份地区。

 到明熹宗不天启元年(1621),四川蔺州(今四川古蔺县)宣抚使奢崇明、奢寅父子据渝州(今四川重庆市)举兵反明,号称“大梁”,并与天启二年(1622)在贵州反明作战的水西(今贵州黔西一带)宣慰使安邦彦互相呼应,声势浩大。明廷派四川布政使朱燮元督办四川、湖广、荆岳、陕西、汉中各府军务,调集各路兵马,配合滇、黔各军,会剿奢、安,历时八年,才告平息。

 在平定奢、安的历次战斗中,仁怀总旗袁鼎(袁鏊之弟,袁世明十四代孙),官游击,袭威远卫(今赤水风溪河、蟠龙山、大坝山一带)指挥俞事(时属四川永宁宣抚司),于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提兵王竹瓦寨(今习水境内》与奢寅兵相接,血战三日夜,其兵尽被奢卒擒去,奢寅劝降,袁鼎不屈大骂,被寅分尸而死。鼎子袁惠芳痛父之惨死,于次年从伊伯袁鍪讨奢,自请为先锋,直捣奢寅故地,掘奢氏祖坟鞭尸泄恨。事平,明廷追赠鼎为都督佥事、明威将军,特命于竹瓦寨建忠勇祠,后又命与陈王谟同祠于遵义府忠烈庙,称“双忠祠”。其子袁惠芳荫封将军。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2),仁怀守备袁鍪奉调远征东北辽阳广陆(今辽宁省北镇县一带》诸地,行至河南,值奢寅父子举兵反明,明朝廷命袁鍪撤回援川。次年五月袁率部返蜀,一鼓收复重庆,提兵至江津,一战狮头河,二战杨满嘴,三战合江之官坎,乘胜收复合江、仁怀,袁鍪升授都司。天启三年(1623),以侄袁惠芬为先锋,带兵进竹瓦寨,取土城、收落红、克蔺州。次年继续进兵,攻鄢家渡,打倒流水,破龙场坝,占正顶囤,直捣大方,会合援黔各军,收复蔺州一带。天启五年(1625)奉令西征安邦彦,兵进金刀坑、白腊坎(今遵义县附近)、攻东陇、援黔救滇,战功汇汇,升授游击。明毅宗崇祯元年(1628),奢、安反明失败,战事结束,袁鍪授副总兵,随鍪征战子侄俱有封赠。侄惠芳荫封将军,子正芳为威远卫千户。次子桂芳为善后游击,分守黄沙、明家、乌江等地,筑修文、息烽城垣二座,荫袭修文、息烽正千户。

 袁世明平南留镇守土后,子孙代世袭土官。世明及其后代在各个时期的军事活动,已略如上述。固属于为封建王朝统治者服务,对少数民族施以军事压迫。但其中也有抗击外侮、变乱为治、保境安民的一面。同时对仁怀、古磁一带地方民族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开化开拓,亦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一,促动了民族间的交融和合作。在南宋时期,在仁怀和古磁一带边区,散居人烟稀少的少数民族,鲜少汉族。平南之后,袁世明亲属和所部官兵,绝大多数是外籍汉族,留镇守土,定居于此。如王、张、罗、李、陈等大族,其祖先都是随袁军平南而定居的赣籍或他籍人士,后来又不断迁入汉人,汉人日益增多,与少数民族往来日趋密切,相互通婚,民族交融,对民族文化,提高人口素质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平南之地,属南宋王朝荒芜边区,南宋王朝的政治主张,难以实施。平南之后,列入南宋王朝治理区域,其政治主张在此实施,也为元、明、清王朝治理铺平了道路。

 第三、在平南之前,这一带都是土著少数民族的势力范围,军事十分落后,亦军亦民,武器不良。平南之后,实行了囤兵垦地,建立了常备军队,修筑碉堡,生产粮食,储粮备战,使民食无虞,保境安民。前述随军征讨杨应龙的袁切,由古磁千户所迁唐朝坝,世袭儒溪长官司,曾在古磁的五云山修建了一座有名的“金子囤”,其碑记云:“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一”;“立关隘以为御侮,储粮箱以为民食”。把经济、军事建设推进了一大步,诰封怀远将军。

 第四,在平南之前,这一带地方的少数民族,都是刀耕并火种,游猎为生。平南之后,由于袁氏所部官兵,多为豫章人,来自江淮,热习耕种、养殖、织造及建筑酿造等百工技术,赖以传习较为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和手工技艺,广泛向民间推广。由于人口逐步增加,经济逐步发展,修路、修桥发展交通,建设城镇发展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兴旺,贸易繁荣,百业俱兴。

 第五,平南之前,这一带是未开化的边区,文化十分落后,是一个文盲充斥之地。平南之后,由于袁氏所部军官和部份士兵,受过文化教育,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为了传播和发展文化知识,在许多地方建立了孔子的儒学学堂,为后来搞科学、办学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自明万历改土归流,袁氏后裔逐渐失去世袭土官,进入清朝就少有武事军功,多从科举取功名。清雍正六年(1728年),遵义府及所属仁怀等县,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自此以后,仁怀隶属贵州,以后袁氏子孙直称呼袁世明为“入黔始祖”,其来有自,与平南入蜀并无矛盾。

袁(Yuán)姓源出:

得姓始祖:袁涛涂。以妫为姓的后裔,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的胡公满,妫满其孙靖伯庚,靖伯庚第九世孙名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爰”为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爰”和“袁”在古时通用,爰氏亦为袁氏。又因上古时爰又写作“辕、溒、榬、援”等字,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涛涂的后代世居阳夏,秦末年,传至辕颇裔孙辕告又避难徙居河洛之间,告少子名政,以袁为氏,其子孙后代未再混用。这样袁涛涂就成为袁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从上文所述,袁姓发源于河南太康,辕告徙居河洛之间 ,而袁政因把辕改为袁,因而也有人认为袁政是袁姓的得姓始祖。西汉初年,袁政十一世孙袁爰,被封贵乡侯,复举家迁回阳夏定居,并成为当地望族,号称陈郡袁氏。东汉有袁姓播迁河南汝南,到袁爰八世孙袁安时贵显荣耀,因其不避权贵,为时人所称颂,又因袁安的子孙后代,累世官宦,四世三公,盛于东汉,“汝南袁氏”遂成为东汉的著姓。到东汉末年,袁姓有袁绍称雄河朔,袁术僭号寿春,皆名噪一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陈郡袁姓迁河东太原,有陈郡的袁焕(袁安叔父袁璋的后裔)迁京兆,后又分出华阴一支,袁绍次子袁熙的裔孙袁令喜,世居河北东光;袁术败后,子孙散逃于襄阳;居彭城者,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板荡,晋室南迁,许多居于中原的袁姓士族渡江南下,历东晋、宋、齐、梁、陈,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各地,另外还有许多袁姓人聚居在江西袁州宜春郡,形成当地大族,袁州也因袁姓聚族而居得名。隋唐时期,袁姓子孙旺于江南,而中原袁姓依然繁衍不衰,而且有资料表明唐宋时期袁姓仍为中原大姓,这一时期,还有部分袁姓徙居浙江杭州、宁波、奉化、鄞县及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宋末,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进扰,袁姓又徙居于今湖北丹阳,安徽庐江,江苏无锡、扬州、南京等地。宋元以后,袁姓子孙辗转徙居到全国各地。近代史上,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望出项城,其妻妾成群,家族庞大达千人,分居全国各地,侨居美、英、法、德、日、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台。至此袁姓人已遍布海内外。如今,袁姓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袁姓约占全国汉族袁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

至于字辈,各地差别很大,不知楼主是哪里人,先将部分地区字辈张贴如下:

安徽萧县袁氏字辈:“道开永玉常兴隆吉庆昌年庆忠振启传世孝述功”。

肥西四合乡袁氏字辈:“传家忠孝增贤至”。

肥东古城镇大袁村袁氏字辈:“帮家之光立修圣德长发次强红中”。

肥东八斗镇花张乡南袁村袁氏字辈:“兆佩开圣有余正家邦”。

肥东梁元稹袁氏字辈:“贤良长玉贵经学”。

合肥肥东、江苏句容袁氏字辈:“家宏从义广增先习性长荣光开大发世代泽忠良”。

定远袁氏字辈:“齐胜开宝□有余正家邦”。

肥西新仓镇袁氏字辈:“水玉光希加良日心依谱序定从先传家中孝遵前志永兆荣名立大贤经国谟猷重绳武兴宗事业贵延年万流同汇归于海五岳相连峻极天”。

寿县双桥镇梨树村袁家郢袁氏字辈:“家传同绪礼绍武庆宣”。

至德(东至)袁氏字辈:“太旺红绍武卫伟国华昌”。

安庆宿松袁氏字辈:“传家民舜诗书维先文章华国卧雪家声远仁奉世泽长”。

池州市贵池区晏溏镇袁氏字辈:“加谟必达正学为良”。

六安马头镇河西袁家湾袁氏字辈:“登新有传家义德宝”。

福安袁氏字辈:“魁廷元思正家干毓玉荣昌”。

广西

贵港平南六陈镇袁氏字辈:“书中有金玉才石”。

灵山文利镇南城村委何屋垌村袁氏字辈:“正扬光中成作定世”。

都安县河东堂袁氏字辈:“中正绍锦”。

荔浦县双江镇龙坪村妙光岭屯袁氏字辈:“角其志斗玉山上必定荣华兴发祥成世文明开金运善良亿万照书香”。

马山袁氏字辈:“志九耀三焕世克家启文绍武卫伟国华”。

云南

敦睦堂袁氏字辈:

西支:“伦彝久着道法可居永丕先型统绪安如”;

长房:“叙秩有庸典谟至言敦务宗本忠敬常存”;

东支:“寅协盛宪祥延昌明述善家范印勋崇”。

昭通袁氏字辈:“会彦祥锺继启龙金枝登厚玉君洪文学志崇先正德克勤本业自光宗仕子傅家存孝友明延大道永思聪”。

昭通昭阳袁氏字辈:“永皇国正天世启大明安开文章”。

楚雄东华镇新柳、梅花袁氏字辈:“成育(易)德(尚)开光(发)必绍怀永昌传述承先策宽宏庆祖祥”。 答案补充 贵州

黔西袁氏字辈:“安国登得发师朝中正华时玉文明代成恩大起家”。

兴义、黔西南布袁氏字辈:“朝登思文安开基尔本端传家承孝友志国绍清官”。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袁氏字辈:“崇登明希世国正保应昌孝忠先树德文礼耀争光”。

贵定袁氏字辈:“功洪正佩服先贤永光明”。

赤水袁氏字辈:“文兴开玉礼安胜绍志明腾仁义系德忠朝师正华时玉维荣道”。

六枝袁氏字辈:“启文士在学兴发开”。

金沙袁氏字辈:“万金子德开席正大光明龙生贵定府兴安国太平”。

遵义深溪镇袁氏字辈:“师世登正应洪鸣治国中传家福有道忠诚发达长”。

辽宁

沈阳袁氏字辈:“家生启忠”。

大石桥周家大金袁氏字辈:“勇福家景世季长青”。

辽阳、鞍山袁氏字辈:“德成文宏世廷凤守太和景庆志光正广恒集福多”。

旅顺口北海镇袁家沟袁氏字辈:“世国常守振安邦永顺兴殿庭君贵显书传万代清”。

鞍山袁氏字辈:“宝雨先仁旭唯其克世行”。

舒兰法特镇焦家村袁氏字辈:“永士振绍武卫伟国华昌”。 答案补充 黑龙江

哈尔滨道里区袁氏字辈:“伦序有永典”。

台湾桃园中历德庆堂袁氏字辈:“源业公敦裕嘉修嗣弈芳明伦华国庆康燕进年长”。

台湾袁氏字辈:“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元业功敦裕嘉修嗣奕芳明伦华国器康衍晋年长”。

香港袁氏字辈:“应子启贵发富荣华万永安平福禄国仕正维文朝庭锦光鸿”。

海南三亚袁氏字辈:“名宜超肇卫伟国华”。

互助东和乡袁家庄村袁氏字辈:“廷泰字家长中生有德峻成仁守善大寿文章建国民安永发”。

加拿大袁氏字辈:“修德明道尊贤尚能芳传奕叶永世隆昌裔荣福厚家声远振本立邦宁国运长兴”。

越南河内袁氏字辈:“忠良承庆”。

袁氏字辈十八户歌:

旧班派:“光细进政俊忠松仁念公二五友贵应必仲允任仁礼知信章华国”;

新班一:“叙伦辉祖泽积善致和祥代启英才裔诗书锡福长”;

新班二:“高平肇先绪新化庆繁祉雍睦笃宗新忠孝肃纲纪”;

统班派:“洋晚道然与金孙志潮丙户及袁成朋成气成兼显户克铭志器递克斌朋继洪孙并岳户忠良志通添庆临”。

袁氏一支字辈:“启正大有祥光世照苗”。

袁氏一支字辈:“必仲允有任仁义礼智信文章华国珍家世愈昌盛”。

袁世凯有多少后代?

袁世凯有一妻九妾,共有17子、15个女儿,并有47个孙儿女。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