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凤翔白氏贡生是谁?
清,白凤翔,瓦店白营人,道光贡生,官八品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凤翔后裔白氏,那就多了。
春秋战国时期:白氏由老家凤翔地区过黄河入河西地区即运城和平阳地区,一因河西各县政经局势稳定,战乱灾荒较少,利于生存发展,故自然自动流入,其二是秦统一六国后,始皇封白仲 (武安君之子)于太原,其子裔在太原地区生息繁衍到一定程度后,又再向外扩展而流入平阳地区。
襄汾县一西汉建县,隶河东郡,魏属平阳郡,隋属临汾郡,宋属平阳府,元、明、清仍之。现有白氏人口 1597人,祖上来于太原府属各县及回流之洪洞移民。古今人物不多,明贡生白贲、清贡生白显宗任过知县和训导;
临汾地区吉县现有白氏3000多人,古今名贤不少,明、清有举人白述、五贡白玉、白尔心、白贲如(都曾任知县、白葆光等20人,白葆光暨孙白屿性孝友、多善举,名重一时。
永和现有白氏3000多人,明清两代有举人白上贤、白承颐两人,有贡士白征瑞、白润宾等30人
唐代诗人中留存作品最多的是白居易。
白居易生前曾自编其集《白氏文集》(初名《白氏长庆集》),收诗文三千八百多篇,后散乱。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刻本,收诗文三千六百多篇(羼入几十篇他人作品)。明马元调重刻本和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本与绍兴本基本相同。清初汪立名《白香山诗集》仅收诗。近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陈友琴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日本花房英树《白居易研究》等,都是较重要的研究参考书籍。今人顾学颉以绍兴本为底本,参校各本而成《白居易集》及《外集》,附白氏传记、白集重要序跋和简要年谱。今人朱金城有考证详实的《白居易集笺校》。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城,葬于香山。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现实派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画师丁竹和白士风合作35年,把两人的关系比作琴师和角儿。“白士风是常州东门外雕庄人,那里村民大多以竹为原料雕刻扇骨、鸟笼、麻将牌谋生,民间有竹刻传统。”刻竹艺人,尤其是留青刻手,多半从刻扇骨开始。因市场需求量大,民国时期上海和苏州一带开了不少扇庄。同乡王根甫在上海做扇庄生意,白士风跟他学刻扇骨。20世纪40年代从上海回到雕庄,白士风愈加痴迷留青,刻工慢慢就进入了境界。文人都有玩赏竹刻的习气,白士风家和常州书画世家钱小山等人只有一河之隔,江南士大夫从明清以来就有结交名匠的风气,白士风在和他们一来二往中得到熏染和点拨,十几年里完成了从工匠到大匠的转变。
1960年常州组建工艺美术研究所,在工厂当机修工人的白士风作为民间竹刻高手被调入。丁竹说,要讲认真,没人比得上白士风,拿到一张画稿要琢磨好几天才动刀,刻工越到后期越工细,“他不是不能写意,但他坚持了自己工细的特点。比如他擅长的题材――梅花,早期全部阴刻,中期改花蕊阳刻、花瓣阴刻,到最后他全部采用阳刻,没人敢像他这样不惜心力”。白士风能被尊为留青竹刻大师,确立白氏门派,大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白士风的儿子白坚仁收藏了父亲一件花鸟臂搁《八哥海棠》,由名画家唐云画稿,花瓣柔纤仿佛有香气沁出,鸟儿玲珑活现,每一根羽毛都好像触手可及。这件臂搁可以说是白门传统精工的另一件代表作。刻工恪尽传统,在形制上白士风却喜欢创新,他把过去比较单纯的臂搁、笔筒,扩展到用红木镶嵌的横台屏、扇形挂件,把留青竹刻在民间的生存空间扩大了很多。
白氏一派最有名的是大弟子范遥青,王世襄曾专门写文章称赞他的作品,“农民竹刻家”的名号让他在八九十年代竹刻界很有些传奇。我见到范遥青那天常州下着雪,老人从雕庄乡下的工作室赶来,说一口常州方言,听力也不好,借助笔谈才能交流。他正到处搜集资料,想为常州留青竹刻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范遥青说他算是带艺投师,跟随白士风那年已经近40岁了。
1980年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接下福州一个外贸订单,因为量太大,临时从外面招刻手帮忙,精于鸟笼雕作的范遥青是其中一个,没多久他就拜了白士风专攻留青。他的成名也有些机缘巧合:
1981年,白士风用一件竹刻小品从香港藏家叶义手中换得一套《中国竹刻艺术》,范遥青羡慕得很,便也精心刻了一件林黛玉臂搁,想寄给叶先生换一本书,“常州邮局不给寄,赶到上海邮局也不让寄,说我没有外贸订货单。最后托了朋友的亲戚带到香港”。没想到叶义对这个无名刻家的作品非常喜欢,编写新书时候就把它收录进去了。王世襄看到书后,向叶义打听,才知道白士风收了这么个弟子。“王老写了一封信,请师傅转交给我。那时我已经离开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回雕庄包了8亩田种地,人送信来的时候,我正坐在乡下的谷坪里晒太阳。”农民身份,为范遥青竹刻技艺的精到添了传奇色彩,李一氓写文章赞他的作品“刻画极精,神采焕然,精到之处,不比明清的竹刻名家差”,一时间名声大震。范遥青是个聪明人,在王世襄指点下,他除了刻白士风擅刻的花鸟人物,也刻意突出自己的乡野风格,白菜萝卜都入画,将留青和原来擅长的深雕、陷地雕刻结合起来。
2003年11月,嘉德拍卖公司秋拍专设王世襄收藏专场拍卖,很多人慕王世襄的名气不惜重金,高成交轰动收藏界。范遥青送给王世襄的一件留青臂搁“山林雉鸡图”有幸也在其中,估价25万元,最后被人以154万元高价买走,他名气就更大了。香港地区作家董桥好收藏一些有文人意趣的杂项,他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自己书房有一块常州范遥青的“晴雯”臂搁,朋友见了极喜欢,说他有范遥青刻的花卉笔筒,没有他刻的仕女,要董桥帮忙写信问范遥青肯不肯替他也刻一件“晴雯”,“我说试一试,遥青有艺术家脾气,未必肯”。可见范遥青竹刻在港台地区藏家中是有大名的。白士风的小儿子白坚仁,成年后才跟父亲学艺,现在他是白门弟子中在题材、形制和技巧风格上最有心追随白士风的一个。
白士风从工艺美术研究所退休后,晚年从城里住回老家雕庄白家村,收了最后一个徒弟王志伟,当年拜师不过11岁。王志伟说他拜师过程还是比较传统的,他家和白士风家相邻,8岁那年父亲就带他去拜师,白士风不让磕头,只准叫老师,不准叫师傅,“他捡了一点边角竹料给我,简单教些基本刻法,就让自己练去。我天天去他家看学,然后回家刻着玩,3年之后老爷子看我刻的东西稍微有点模样了,这才让正式磕头拜了师”。拜师之后就不一样了,不再是想刻什么就刻什么。先训练勾线铲底,基本功一练就是两年,然后教刻花鸟山水,也不手把手,多半时间是站在师傅旁边看和悟,“一件臂搁刻到一半,师傅会停下指点几句。别人刻梅花,花蕊多用阴刻,我师傅都用阳刻,丝丝缕缕极尽心”。
留青所用竹料有特殊要求。竹青层经处理后,会变为淡米**,光滑和雅致的感觉近于象牙,颜色更深些的会像琥珀。保存年代越久,竹肌层会从淡赭转深并透出层次,和竹青部分形成深淡对比。刻竹取材有专门学问和特殊的要求,清人封毓秀就把留青取材形容得比挖人参茯苓更不易,“取材幽篁体,搜掘同参苓”。刻竹人虽然每次入山取竹不过两三根,却有极精微的讲究。常州一带留青用竹,多半就在江苏宜兴或安徽广德取材。王志伟十五六岁时随师傅去安徽广德山中采过竹,印象极深:“寒冬腊月采竹最好,这时节竹子长得慢,质地细密。选采阴坡生长的竹子也是这个道理。”王志伟说他师傅喜欢用生长三到四年的竹子,要求表面平整光滑,竹斑少。普通的采竹,砍伐后会将竹从山上滑下,省时省力。他们选好竹子却得雇人从山上扛下来,免得划伤竹青。将竹加工截成竹段后,要用麻布分别包好,防止在运输中磨损竹青纹理。回家架锅煮沸,通常将竹筒放进去煮上两个小时,防蛀,以后也不易开裂。捞出后不能放到阳光下晒,要竖立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干,放置两年左右,等到颜色转深后再用来雕刻。
清代凤翔白氏贡生是谁?
本文2023-09-22 17:40: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83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