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族谱辈份排法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孔氏族谱辈份排法,第1张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有圣人孔子,武有忠义关羽,可谓中国文武楷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圣人孔子的后代们,看看孔氏一门的兴衰荣辱。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去世后,鲁国世代相传祭祀其庐冢,而其孙子子思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著有《中庸》一书。

子思的后代子慎曾担任魏国国相,子慎的儿子孔鲋曾在陈胜手下担任博士,策划了著名的"鲁壁藏书"事件。

所谓"鲁壁藏书",即在秦始皇焚百家之书时,孔鲋将《论语》、《孝经》、《尚书》等儒家经典简册砌于孔子故宅墙壁中,因此得以幸免。后汉武帝时,鲁共王刘余扩建宫室苑囿,拆毁孔子故宅,这批简册重新现世。

而孔鲋的弟弟子襄在汉惠帝时担任博士,子襄的后代孔安国在汉武帝时期担任博士,且备受汉武帝宠信。

自孔子逝世到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时期,曲阜孔氏每一代的命运都与大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这让司马迁不禁感叹,天下从君王到贤人,人数不可谓不多,然往往都是在世时显赫,逝世后便不再知名。而孔子作为一介布衣传承十余代,为天下学者共同尊奉,着实可谓是至圣先师。

司马迁之后,历朝历代对于孔氏后人的优礼依旧延续不断。汉元帝时期,孔子后代孔霸就曾被册封为褒成侯,孔氏一门自此正式获得世袭爵位。

曹魏以后,褒成侯这一爵位先后有宗圣,奉圣,崇圣,恭圣,褒圣等不同称谓,但均由曲阜孔氏嫡系子孙世袭。

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正式册封孔子为文宣王,同时将襃圣侯改为文宣公,爵位提高一级,以孔子第三十八代孙孔惟晊承袭。

宋文宗时将文宣公改为衍圣公,以孔子第四十六世孙孔宗愿袭位。衍圣公的名号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

宋金战争期间,衍圣公孔端友追随宋高宗南渡,定居浙江衢州。而金熙宗为笼络汉人,也册封留居北方的孔子第四十九代孙孔璠为衍圣公,孔府自此分为南北二宗。

金朝灭亡后,北宗衍圣公孔元措归降蒙古,仍袭封衍圣公,一直到元朝统一中国后,南宗衍圣公孔洙于公元1282年北上大都,觐见元世祖,被委以相应职务。

孔洙死后,孔府南宗不再担任衍圣公一职,着重主持衢州孔庙的祭祀活动,衢州孔庙香火一直很旺盛。

除衍圣公外,自宋朝以来,曲阜知县一职常常也由孔氏子弟世袭,元朝时更是有明文规定,曲阜知县由孔氏后人担任,同时将衍圣公品级提高为三品。

明朝时更是提高到一品,除曲阜知县由孔氏子孙世袭外,还免除孔氏子孙所有徭役。清朝延续明朝政策,对孔氏子孙优待颇多。辛亥革命后,衍圣公一职仍被保留,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将衍圣公改为奉祀官。

除此之外,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孔融,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清代文学家孔尚任等也都作为孔子的后人为世人所熟知。儒家学派的大家曾子,孟子,朱熹,二程等孔门后学也不断以自身学识和智慧延续着孔子思想的生命力。

他们的祖先都有一定的联系。一提到孔姓,我们一定最先想到的就是孔子。孔、颜、孟、曾这四个大姓都是与圣人有关。这四个姓的祖先分别指孔子,颜子,曾子与孟子,他们都是圣人。其中孔子是首圣。颜子是复圣,曾子是宗圣,孟子是亚圣。这四位圣人之间孔子是颜子和曾子的老师。孟子又是孔子的孙子的学生。我们也常常说,孔颜曾孟是一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出同门他们四大家共用一个通谱,所以他们会出现在一个族谱上面。孔子是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孔子是百家争鸣时鲁家学派的代表,他的弟子有着上千人其中著名的弟子颜渊就是颜子,曾参就是曾子。

这种不同姓氏的人出现在一个族谱的情况叫做通谱。一般是由皇帝封赐的,在朱元璋做皇帝的时候,他给孔家钦定了谱系。其实不只是孟、颜、孟、曾这三个姓,他还与卜、冉、闵这三个姓共用的一个谱系,这是在清朝乾隆时期一位孔家钦定的续谱。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重大且深远的。各代皇帝都十分尊重儒学。据记载,汉代的汉高祖刘邦、唐代的李隆基到宋朝的宋真宗赵恒再到清朝的康熙皇帝都亲自去祭祀过孔子。

孔子是儒学大家十分注重伦理秩序,这又是由皇帝钦定的族谱,孔家也被称为按资论辈最讲究的家族。他们取名字要严格按照你的辈分,且按伦理来说,这四家还不能通婚。因为同姓不通婚,虽然这四家不同姓但通用一个族谱,如果通婚还是有悖于家族伦理的。虽然说这一套在现代可能不太适用 ,但在古代是要严格遵守的,不知道因为这个在古代又拆散了几对好姻缘呢。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王室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一作微仲衍)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嫡系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自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从此孔氏在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叔梁为字,纥(he)为名],母亲是颜徵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人品出众,建立过两次战功,因曾单臂托住悬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撤出而闻名。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即孟皮。孟皮脚有毛病,依当时礼仪不宜继嗣,于是又与年轻女子颜徵在野合而生孔子。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叔梁纥的正妻施氏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及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孔鲤),字伯鱼。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

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但不暴虎冯河的伟丈夫。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 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后来堕三都的行动未能最终成功,但对强公室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于是为了挤走孔子,送了上120匹良马和80名女乐给鲁国诸侯。鲁国国君沉溺于此,连续三天没有上朝,到了祭祀之日,忘了分祭肉(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孔子对鲁君大失所望,于是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后去了卫、宋、曹、齐、陈、蔡、楚等国。孔子虽然在各国都受到了尊重,但由于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秩序,要求和谐,爱惜民力的政治主张和当时诸侯追求的霸道格格不入,孔子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从而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68岁回到鲁国,鲁国国君对孔子相当礼遇,但依旧没有重用孔子。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笔者猜测孔子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

孔子家谱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五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六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四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五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它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孟子、曾子、颜子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这三家的家谱与孔子家谱合称“通天家谱”,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

世界最长家谱,涵盖孔子家族整个传承史的《孔子世家谱》以其延时之长、族系之明,纂辑之广、核查之实,体例之备、保存之全,2005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孔氏全族之正式有谱,始于宋朝元丰甲子年间(公元1089年),迄今已历九百余年。在此以前也有族谱,不过只收长支,不及旁系。自康熙甲子年后规定:每逢甲子大修一次,每逢甲午小修一次。所谓小修,即将三十年内孔裔的生死变迁分别填造成册作为大修的底册,亦即为大修做准备。清代康熙、乾隆甲子年(即公元1684、1744年)都曾大修。自此以后,孔氏族谱命名为《孔子世家谱》。它最后一次大修是民国十七年,在曲阜孔府组成了以七十六代衍圣公孔德成任总裁的修谱筹备处,着手全国孔氏家族的合修家谱工作,历时七年,完成了现存的从孔子至七十六代近两千五百年的108卷家谱档案。家族谱是古代谱牒的一种,它记述了家族始祖源起,受姓情况,对于研究家族,特别是人物、礼俗等均有重要意义。如《孔子世家谱》中的孔子年谱、孔子姓源考等对于研究孔子的学术思想和生平事迹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孔子世家谱》共分为四集。一集,以孔子为卷一,以孔仁玉(孔氏中兴祖)为卷二,孔氏六十户则自大宗次第为60卷,每户一卷(有的一卷又分几册),共为62卷;二集则自孔仁玉以后流寓共为34卷,列入除六十户中兴祖流寓的孔裔;三集则自孔仁玉以前流寓共为十卷,每卷人数多少不等,列入中兴祖以前流裔的孔裔;四集则自上代失考者共为二卷,总共108卷。据《孔子世家谱》记载,孔子身后,单传者七代,自第八代起才逐渐繁衍,至第九代始有兄弟三人,传至第四十一代孔光嗣被孔末害死,篡位袭爵。十八年后,孔光嗣之子孔仁玉上书后唐明宗,孔末因而被诛,孔仁玉得以中兴孔族,后世尊之为中兴祖。孔末后裔从此被称为“伪孔”,不得入谱。北宋末年,第四十七代孔端友于高宗建炎三年,随康王南渡,定居浙江衢州,谓之南宗。其弟孔端操留守林庙,金命权袭封衍圣公,谓之北宗。实际上南宗才是孔子的长支后裔,但后来南宗未再北返。然派分南北流,其间也曾有南宗、北宗为正宗地位之争,直到明代弘治年间才由皇帝决定承认北宗为正宗。故合散为聚汇为一谱。

孔氏中兴祖孔仁玉的后裔原分为二十派,传到第五十五代时(明代洪武年间),因子孙繁衍日多,散居各地,于是合此二十派的各支派分为六十户,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其中原来的长支为大宗户,属孔族内嫡系后裔。其余各支为小宗户,后者各有其名,如临沂户、孟村户、道沟户等。从此以后,由历代皇帝先后钦定了按照行辈取名用字的序,从“希”字起孔家姓名为三字,中间字相同,其后一代一字,十分明确。先后字辈次序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凡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其他姓氏也有行辈用字,但唯有孔、孟、颜、曾四姓用字相同,全国一律,不得含混,而唯有孔姓尤为严格,孔子后裔如不用此取名,不经更改,则不得入谱。所以,凡属孔姓,只要用行辈取名,一看便知是孔子的第几代子孙。这些孔裔与孔子的血缘关系应是一样的,只是由于以长子长孙做为主干的中心,其他支派才产生了相对的远近。

又据《孔子世家谱》记载,现在的孔子嫡系近支,指的是曲阜十二府内的孔裔,俗称“府门头的”,在这些府里,衍圣公是长房长子长孙,称为大宗。其他各府当然也有各自的长房长子长孙,称为小宗,也是该府的承袭人。如孔德成就属大宗户内第七十六代的大宗。大宗户与大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衍圣公府是六十户之首的大宗户。衍圣公是整个孔族的大宗,大宗有领导管辖本族的责任,即《礼记》所谓的收族除了上述的宗法组织外,他们收族的重要法门是修宗谱。通过修宗谱,达到“收宗合族”和“详老系、联疏亲、厚伦谊、严昌紊、序昭穆、备遗忘”的目的。另外,按照宗法制度,修孔子家谱时,有六种人不准入谱,即义子、赘婿、再醮带来之子,流入僧道者,干犯、流入下贱者。

孔氏每次修谱时,为使谱系完整严格并能按时完成,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和一系列组织机构。首先在修谱前下发条规,以公元1774年修谱为例,就有34条之多;除了条规,孔氏家族还以衍圣公府的名义颁布修谱凡例、榜示、告示、祝文、誓词等;修谱时要“开馆”、“祭祖”、分发格册,严防冒认。为使重修的家谱不出差错,在收回旧谱上一份不漏,如旧谱损坏或丢失,都必向族长报实禀明叩乞。说明原因。旧谱交回时,都由家庭族长印领。另外在入谱上,还有一系列条规,为入家谱,必须写好呈请,恳准后方可入谱。在入谱上,如出现立嗣争继,冒宗乱真等问题,一律严加查办。修谱时,设立的组织机构有:鉴定监修、提调、编次、掌收、校阅、誉录、暂刊、收发、供应等。

由此可见,《孔子世家谱》所反映出来的孔族世系,既久远又复杂,枝繁叶茂,同出一源,绵延二千五百余年,但又十分细致严密,它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给我们的工作有益的启示,对待所存的历史财富,不能只满足于保存,而要“身在宝山识清宝”。在此,我们把《孔子世家谱》概括地介绍给大家,以期为专家学者和同行们研究我国的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史、宗法制度等作出一点应有的贡献

一、孔子家谱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它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孟、曾、颜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

二、世系

卌七世祖 黄帝轩辕氏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嚣)

卌五世祖 蟜极

卌四世祖 帝喾高辛氏

卌三世祖 契

卌二世祖 昭明

卌一世祖 相土

四十世祖 昌若

卅九世祖 曹圉

卅八世祖 冥

卅七世祖 振(王亥) 王恒

卅六世祖 上甲微

卅五世祖 报乙

卅四世祖 报丙

卅三世祖 报丁

卅二世祖 主壬

卅一世祖 主癸

三十世祖 商王成汤(太乙)

廿九世祖 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廿三世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廿一世祖 商王阳甲 商王盘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十九世祖 商王廪辛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十五世祖 商王帝乙

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纣) 微子 微仲衍

十三世祖 宋公稽

十二世祖 宋丁公申

十一世祖 宋愍公共

十世祖 弗父何

九世祖 宋父周

八世祖 世子胜

七世祖 正考父

六世祖 孔父嘉

五世祖 木金父

高祖 祁父

曾祖 防叔

祖父 伯夏

父 叔梁纥

孔子

子 孔鲤

孙 孔伋

曾孙 孔白

玄孙 孔求

六代孙 孔箕

七代孙 孔穿

八代孙 孔谦

九代孙 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十代孙 孔忠

十一代孙 孔武

十二代孙 孔延年

十三代孙 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十四代孙 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

十五代孙 孔房,褒成侯

十六代孙 孔均,褒成侯

十七代孙 孔志,褒成侯

十八代孙 孔损,褒亭侯

十九代孙 孔曜,奉圣亭侯

二十代孙 孔完、孔赞,褒成侯

二十一代孙 孔羡,宗圣侯

二十二代孙 孔震,奉圣亭侯

二十三代孙 孔嶷,奉圣亭侯

二十四代孙 孔抚,奉圣亭侯

二十五代孙 孔懿,奉圣亭侯

二十六代孙 孔鲜,奉圣亭侯

二十七代孙 孔乘,崇圣大夫

二十八代孙 孔灵珍,崇圣侯

二十九代孙 孔文泰,崇圣侯

三十代孙 孔渠,崇圣侯

三十一代孙 孔长孙,恭圣侯

三十二代孙 孔嗣悊,绍圣侯

三十三代孙 孔德伦,褒圣侯

三十四代孙 孔崇基,褒圣侯

三十五代孙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三十六代孙 孔萱,文宣公

三十七代孙 孔齐卿,文宣公

三十八代孙 孔惟晊,文宣公

三十九代孙 孔策,文宣公

四十代孙 孔振,文宣公

四十一代孙 孔昭俭,文宣公

四十二代孙 孔光嗣,泗水主簿

四十三代孙 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四十四代孙 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四十五代孙 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历代衍圣公:

第46代衍圣公 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宋仁宗改称孔子嫡长孙为衍圣公,

第47代衍圣公 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

第48代衍圣公 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第49代衍圣公 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第50代衍圣公 孔拂、孔摠、孔晋、孔拯

第51代衍圣公 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纮

第52代衍圣公 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

第53代衍圣公 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

第54代衍圣公 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

第55代衍圣公 孔克坚、孔克忠(南宗)

第56代衍圣公 孔希学、孔希路(南宗)

第57代衍圣公 孔讷、孔议(南宗)

第58代衍圣公 孔公鉴、孔公诚(南宗)

第59代衍圣公 孔彦缙、孔彦绳(南宗)

第60代衍圣公 孔承庆、孔承美(南宗)

第61代衍圣公 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

第62代衍圣公 孔闻韶)、孔闻音(南宗)

第63代衍圣公 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

第64代衍圣公 孔尚贤、孔尚干(南宗)

第65代衍圣公 孔衍植、孔衍桢(南宗)

第66代衍圣公 孔兴燮、孔兴燫(南宗)

第67代衍圣公 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第68代衍圣公 孔传铎、孔传锦(南宗)

第69代衍圣公 孔继濩、孔继涛(南宗)

第70代衍圣公 孔广棨)、孔广杓(南宗)

第71代衍圣公 孔昭焕)、孔昭烜(南宗)

第72代衍圣公 孔宪培、孔宪坤(南宗)

第73代衍圣公 孔庆镕、孔庆仪(南宗)

第74代衍圣公 孔繁灏、孔繁豪(南宗)

第75代衍圣公 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第76代衍圣公 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第77代衍圣公 孔德成(1920年生),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总统明令,承袭衍圣公爵位。

孔孟后人自明朝初起开始使用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字取名,并区分家族内部辈份。

明建文二年,惠帝赐孔氏八字行辈:“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以供取名。由于56代及57代衍圣公孔希学及孔讷先后于明洪武时袭封,所以“希”“言”亦用他行辈,排在“公”前。明崇祯元年,原行辈已经不够用,经65代衍圣公孔胤植奏准续十字,取名行辈:“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而据《阙里志》载,此十字行辈亦连同十个表字辈:“起钟振体京,显法泽羽瑞”。

而“弘”字避清高宗讳改为“宏”;“胤”字避清世宗讳改为“衍”,又有改为“荫”、“允”、“坛”,但较少见。清同治二年,75代衍圣公孔祥珂袭封时因原有行辈经已用尽,故奏准新立行辈为:“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民国八年,76代衍圣公孔令贻又曾拟二十行辈,但未及上呈而逝世。民国九年十月由其遗孀陶夫人召集合族,议定先公所拟二十行辈,咨请北洋政府内政部核准公布。新拟行辈为:“建道敦安定,懋修肈懿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有文献将“懿”字改成“彝”,“长”字改成“常”,“绪”字改成“续”。

另外,民国四年,袁世凯称帝,赐孔、孟、颜、曾四裔十字行辈:“鼎新开国运,克复振家声”,但此不为四裔后代所承认。

孔子后裔自56代起至于105代行辈如下:“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懿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自此,用于孔子家族的辈份排定的字数共计50个。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子第77代孙孔德墉曾对外介绍说,受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委托,1998年孔子的后人在香港注册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开始收集族人资料,进行《孔子世家谱》的第五次修订,协会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50多个续修机构,至今已收到世界各地120多万份孔子后裔的资料,证实孔子后裔繁衍到83代,辈分最小的是“念”字辈的一名十多岁的小女孩,在中国辽宁省。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孟、曾、闵、冉(伯牛)、冉(仲弓)、端木、仲、言、卜、颛孙、有、东野等孔子弟子或其他先贤之后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唯有颜氏,因与孔子有亲缘(孔子母亲颜征在),另用字派。

唐朝李世民有14个儿子,分别是:

1、太子李承乾

母长孙皇后,贞观十七年谋反按律应赐死,因太宗不舍,最后只废为了庶人,后卒于黔州。唐太宗即位,立为太子,时年八岁,聪明可爱。但是年长后,由于有腿疾,稍微不良于行,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同母弟弟李泰素有夺长之念,兄弟交恶。

2、楚王李宽

母不详,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李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子,生母不详,史书记载为后宫生宽。武德三年,唐高祖李渊将李宽过继给了唐太宗的五弟李智云为嗣。李宽早薨,贞观初追封为楚王。

3、吴王李恪

妃杨氏,母隋炀帝女杨妃。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陇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排行第三。升元三年(939年),南唐烈祖李昪追谥李恪为孝静皇帝,庙号定宗。

4、魏王李泰

母长孙皇后,争夺皇位被贬后,又重新进封为濮王。永徽三年逝于郧乡县。李泰(620年-652年),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第四子,生母文德皇后长孙氏。 史载宠冠诸王,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

5、齐王李佑

妃韦氏,母阴妃,贞观十七年发动叛乱。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643年(贞观十七年)举兵谋反于齐州,四月六日被唐太宗废为庶人,赐死于长安太极宫内省。同年以国公之礼葬于长安,今墓志已出土。

6、蜀王李愔

母隋炀帝女杨妃。后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初封梁王,授襄州刺史。广制封建时,改封蜀王,转益州都督。贞观十三年(639年),赐实封八百户,授岐州刺史。李愔时常无故殴打官员,打猎不知收敛,多次非法,在太宗朝与高宗朝数度被贬官作为惩罚。

永徽四年(653年),因吴王李恪同母弟之故而被连坐,废为庶人,流放巴州;不久之后又被改封涪陵王。乾封二年(667年),死于流放地。

7、蒋王李恽

母王氏,妃元氏。诬告谋反,惶惧自杀。李恽生年不详,根据异母弟第八子李贞生于贞观元年(627),异母兄第四子李泰生于武德三年(620)推测,李恽应该生于621——626年之间。

8、越王李贞

母燕德妃。后来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官至太子太傅,被先后封为汉王、原王、越王。武则天当政时,李贞因起兵失败而饮毒自尽。开元五年(716年),唐玄宗将李贞、李冲重新改葬,追谥号为敬。

9、唐高宗李治

母长孙皇后。唐朝第三位皇帝,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

10、纪王李慎

母韦贵妃,妃陆氏。垂拱四年(689年),越王李贞起兵推翻武则天政权,李慎受牵连下狱,后被流放领表,又说巴州,途中逝世。享年61岁。

11、江殇王李嚣

母燕德妃,贞观六年薨。生年不详,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一子,燕德妃所生。631年,李嚣进封江王,632年去世,谥号殇。李嚣无后嗣,死后封国江国被废除。

12、代王李简

母不详,贞观五年薨,无后,国除。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二子,生母不详,史书记载后宫生简。李简封代王后同年薨,无子女。

13、赵王李福

母杨贵妃,贵妃之位是否为追封待考,妃宇文氏。贞观十三年(639年)进封赵王,累加秦州都督、右卫大将军、梁州都督等职。咸亨元年(670年)去世,赠司空、并州都督,陪葬昭陵。

14、曹王李明

母巢刺王妃,妃元氏。永淳年间,因为和废太子李贤通谋,降封零陵王,贬至黔州。都督谢佑逼李明自杀。玄武门之变后,巢刺王妃居于宫内抚养李元吉庶女归仁县主。归仁县主生母去世,太宗亲写诏令安慰县主。

参考资料:

_李世民

孔氏族谱辈份排法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有圣人孔子,武有忠义关羽,可谓中国文武楷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圣人孔子的后代们,看看孔氏一门的兴衰荣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