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姓的来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温姓的来源,第1张

温姓起源有不同说法,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源说”和“多源说”。

“三源说”主张温姓有三个源头:一是出自己姓,为颛顼高阳氏之裔,是昆吾氏之子立温国后以国为氏。二是颛顼高阳氏之裔,昆吾氏之子苏国之后,源于苏国己姓。三是认为温氏源于姬姓,为唐叔虞之后。

“多源说”主张温姓有更多源头:一说唐叔虞之后,受封于河内温,因以命氏; 一说郤至食采于温,号曰温季,因以命氏;一说苏生之后;一说颛顼高阳氏后裔平封于温,其后以封邑为氏,此说来源于唐碑。鲜卑族叱温氏、温盆氏和温孤氏均改温氏。唐时,康居国王姓温。刘易从之子升,流岭表,免归,也改姓温。后来,蒙古族、满族也有改为温姓者。

温姓的迁分布

先期的温姓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中部,主要集中于河南、山西地区。西周初,温人一支向西迁到甘肃祁连山,与月氏人相遇,成为月氏人中的温部落,再往西迁的温人在新疆南部建立了温宿国,成为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汉、晋、南北朝以后,中国北方战乱频繁,北方地区温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人口急剧减少。一部分人向西北迁移,一部分人与中原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 纷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最终成为南方的著名姓族。

两宋时期,温姓大约有2万人,这一数字不包括外族统治 下的北部和西北地区的温姓。温姓为宋朝的小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广东和福建三省。

明代,温姓人口激增,大约有近1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上升为明朝第111位姓氏,这一数据包括了北部和西北地区的温姓,因此温姓的人口急剧上升。宋、元、明期间,温姓人口的流动主要由中原向西北和向东南两反向移动,初步形成了南北温姓分布的局面。

温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四。

1、源出己姓,为颛顼帝之后裔。

夏朝初期,颛项后裔昆吾氏一支在温,建立了温国。夏末商人灭温国。商灭夏后,又恢复了温国,为商的属国。周武王灭商,留在苏岭的昆吾氏后裔苏人归顺了周朝,首领苏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于苏,国都温(今河南温县),也称温国,子爵。公元前650年温国灭于狄,其后有一支以温为氏。苏忿生被后人祭祀为苏姓和温姓的始祖。己姓温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多年。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子孙。

春秋初,公元前650年温国灭于狄,晋国出兵击退狄人,把收复的温地送予周襄王。公元前635年,因晋文公助周室平定叛乱、护送周王回都城有功,周襄王把温地赐予晋国。晋国大夫狐溱、郤至、阳处父三人先后被封于温地,由于郤至、阳处父二人无后代,只有狐溱有子孙,其后以先人的封地为姓。孤溱是周文王之孙唐叔虞的后代,所以为姬姓。这支温氏是当今温姓的主要组成部分,姬姓温氏的历史有2600多年。

3、外族基因的流入:

温姓的组成比较复杂,外族血液加入温姓早在魏晋时期已经开始,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南北朝时鲜卑族大批进入中原,北魏孝文帝命华北地区的鲜卑等族全部采用汉族姓氏,当时鲜卑族中的叱温、温盆、温孤等氏族都改姓了温姓。其后,宋朝时金国的女真人温迪罕氏族进入中原后也集体改姓了温姓,唐朝时西域的康居国人定居中原后也有姓温的,清朝时期,东北地区满洲八旗姓温特赫氏族集体改姓温。

广东和广西在唐朝时称岭表,亦称岭南。唐朝彭城长史朱易从,在永昌年间受酷吏周兴的诬陷而被杀,其子朱升流放岭表,不许回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并改姓温。今两广地区的

4、温姓中已经混人了朱姓的血液。

明朝永乐年间,菲律宾苏禄东王不远万里到达北京,朝拜大明皇帝,在归国途中在德州不幸病逝,次子温哈拉和三子安都鲁留在德州守父王之墓,永留中国。他们的后代很快接受了汉文化,用中国姓,以两王子之名的首音取温姓和安姓,在山东地区繁衍发展。今山东地区的温姓多出自这支外来的民族。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先期的温姓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中部,主要集中于河南、山西地区。西周初,温人一支向西迁到甘肃祁连山,与月氏人相遇,成为月氏人中的温部落,再往西迁的温人在新疆南部建立了温宿国,成为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汉朝初,温姓已经在山西太原形成望族,在华北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汉代的常见姓氏之一。汉、晋、南北朝以后,我国北方战乱频繁,北方地区温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人口急剧减少。一部分人向西北迁移,一部分人与中原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纷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最终成为南方的著名姓族。

宋朝时期,温姓大约有2万人,这一数字不包括外族统治下的北部和西北地区的温姓。温姓为宋朝的小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广东和福建三省。南北温姓人口几乎各占一半,全国形成了中原、粤闽两大块温姓人口聚集区。河南为温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温姓总人口的50%。

明朝时期,温姓人口激增,大约有近1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上升为明朝第一百一十一位姓氏,这一数据包括了北部和西北地区的温姓,因此温姓的人口急剧上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这两省温姓大约占温姓总人口的65%,其次分布于陕西、陕西、浙江、广东三省。江西为温姓第一大省,约占总温姓人口的46%。全国形成了北部晋陕、南方粤赣浙两大块聚集区。宋、元、明期间,其人口的流动主要由中原向西北和向东南两反向移动,初步形成了南北温姓分布的局面。

三、郡望堂号

堂号

三公堂:唐朝时,温大雅(温彦宏)为礼部尚书,封黎国公。其二弟大临(温彦博)为中书令,封虞国公。三弟大有(温彦将)为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

郡望

平原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北部平原县一带。

太原郡:战国时秦置郡,治所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汲 郡:晋代时置。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汲县一带。

清河郡:汉高帝时置。相当于现在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四、温姓血型:

温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57%,A型占285%,B型占276%,AB型占82%。

五、当代温姓的分布

当代温姓的人口已达到190余万,排在全国第一百0四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温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两省,大约占温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福建、山西、河北、河南、浙江、山东,这七省的温姓又集中了34%。广东居住了温姓总人口的25%,为温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国形成粤赣闽、四川和华北三块温姓人口聚集地区。

温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赣闽台、广西东部、浙江南端、湖南南部、川甘青交界地区、陕宁北部、山西大部、内蒙古中部、京冀西部,温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4%以上,最高可达11%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94%,该地区居住了大约52%的温姓人群。在青海湖以西的其他地区,温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8%024%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4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46%的温姓人群。

回族中有温姓。源自明代融于回民族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的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温喀刺及后裔。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东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领包括家人在内计三百余人的庞大使团来燕京访问,因病逝世于山东省德州的北营村,留下次子温塔刺和三子安都鲁及王妃守墓并定居中国。因温安兄弟俩皆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又近同于回族,后便融入了回民族当中。其温塔刺取名子首音为姓(安都鲁亦同),遂产生了温姓。关于温(安)姓的来龙去脉,在温氏十六世孙温寿文于1934年编修的《温安家乘要录》中作了详细记载,颇具研究参考价值。此外,据薛文波《回回姓氏考》载,河北保定地区安、温两家回族‘有安温两家不分之说”,并‘自言其先世为蒙古人,来自蒙古安塔拉之温都鲁地区。其先世弟兄二人,采用汉姓,系按两地名之首育分安、温二姓。”依据这段‘自言”来看,如将其“蒙古地名”——“安塔拉”和“温都督”的首字一对换,这便是山东德州苏禄东王之子“安都鲁”。“温哈刺(塔拉)”。这显然不是巧合。再有,山东德州和河北保定均有“温安(安温)两家不分”、“其先世兄弟二人‘采用汉姓”’之共说,显然是同出一脉。“人名”与“地名”之别,只恐是另有原委。由此可断言,山东德州与河北保定的温安(安温)两姓应是同祖同宗。温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河北地区。

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独特的辈分(字辈),以前的人在给新生宝宝起名的时候,会在名字的中间自动加入对应的辈分字。字辈,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分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对于辈分字的概念越来越陌生了。这篇文章里面,吉言起名就给大家说说如何根据辈分字(指定中间字)给宝宝起名字。

字辈是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每个家族的人根据字辈来为本族人指明了方向。字辈的形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主要包含“类诗体”和“对联”两大形式,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如果说字辈属于诗体,我觉得并不恰当,因为有时候他并不是像诗那样严格讲究对仗平仄,所以我姑且将其命名为类诗体。类诗体一般是以四言、五言的居多。

四言类诗体属于比较常见的,其广泛被各大家族使用。譬如山东日照丁氏,他们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修丁氏家乘时,从第十三代开始将字辈定为:“惟我家谱,履历备详,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来照,相宅河北,天启开科,崇祯任职,乡贤名宦,德言事功,显扬令绪,繁育兴隆,聿愿同心,孝敬和睦,世代绵长,丕承祖泽”这套字辈以四言的形式,叙述了日照丁氏的来历、迁徙、发展以及对子孙后世的祝福与期望。再如贺龙元帅家族的字辈,贺氏先人贺从先,明末从军来湘。第二代叫贺云贵。第三代兄弟五人,分别以象、虎、龙、凤、凰名之。除贺凰无出外,余者繁衍成洪家关贺氏四大房。从第四代起,贺氏宗族即以“大廷良土,文学兴邦,光宗耀祖,世代永昌”十六字排辈。在桑植,贺氏宗族支脉繁多,盘根错节。“门第鼎盛,簪缨蝉联,世为吾邑望族”绝非虚妄。贺龙乃贺氏第三代长房贺象之后。先祖贺大忠,曾祖贺廷宰。廷宰公幼读诗书,颇具文采,但命交华盖,屡试不第。他只得开馆授业,在家乡教起私塾来了。不过廷宰公“丰有财宅”,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全乡闻名。

再如如张氏孝友堂宣统年间族谱记载字辈为:“国正治朝,万事学道,本在其中,运泰有兆,愿复克家,滋大长保”;陈氏湖北陈秋颜後裔“鸿新世绪,敬迪前光,传家孝义,华国文章,诗书启秀,英俊联芳,善有余庆,和则致祥,欣逢泰宇,景运延长,政先仁惠,科尚贤良,惟兹后裔,锡福咸康,允循训典,定保荣昌”;江西欧阳氏字辈“仲国淑景,高先以民(宋淳熙派),永广时之,崇曰文思(明永乐派),充士正立,今尚愈光,汝克可效,天兆孔良(明弘治派),彝伦攸叙,寿尔载尝,保佑盛鼎,厥后定昌(清嘉庆派)”等等,这些都算是比较优秀的四言类诗体字辈。

我个人认为,五言类诗体应用比四言要更广一些。通常情况下五言的读起来更通畅,记起来更容易。五言类诗体字辈如程氏四箴堂自始祖元谭四十世开始为:“伯伟尚嘉芳,浩天大发祥,闻知尊典训,正直集材梁,礼义为贤度,谦恭有道光,齐家先孝友,之国尚文章,学问通经济,功名奏天堂,祖训欣永振,百世受其昌”。再如安徽怀宁清光绪二十七年陈旭修《义门陈氏宗谱》陈氏:“根深枝自茂,本立福攸绵,廉孝辉先烈,诗书启后贤,雅儒崇善庆,俊秀守纯全,盛业传家裕,隆思待诏宣”等。像这些字辈都是属于很典型的而且比较优秀的五言类诗体字辈,当然其内容无非还是关于修身治国之类的。其实使用五言字辈最有名的家族要数孔氏家族,自孔氏55代开始字辈为“希言公彦承,宏文珍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除四言和五言之外,还有七言、八言的。七言的像程氏湖北省江夏区:晋戍元谭程氏叟,世系流衍在歙休,明伊隶洛光先绪,凤岳守歙迈众流,庆祖从命迁鄂渚,文孙有志壮千秋。神童本系江南出,伫看楚立万世侯。八言的有着名武侠作家金庸家族的,即着名海宁查氏家族字辈:“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此字辈自海宁查氏第七世开始用,金庸为二十二世良字辈。

除了类诗体以外,还有以对联形式出现的字辈。但是这种形式的不是太常见。最早的就是赵匡胤为其后代拟定的字辈加上自己的匡字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再有就是山东蓬莱井湾周家周氏辈分,自十六世开始由前清秀才瀛泉拟定“敬绍成勋,林田自云可乐;广启善道,本宗永得其昌”。还有着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家族的字辈也是对联形式,不过他们的使用情况有点不同,上下联各十七个字上联为讳字,下联十七个字为表字,可惜的是很难查到他们家的完整字辈了。

一般情况下字辈就这两种形式,但是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譬如明朝朱元璋为其后代订的字辈,朱元璋考虑到后代会有重名的现象所以就给他二十几个儿子和一个侄子每个人的后代各订了一套字辈,而后又作规定,他们的后代除了使用所定字辈之外,名字中第三个字还必须以五行相生的形式为偏旁来定。他的儿子辈均为木字旁所以其孙子开始就以火为偏旁,这样就以木火土金水的形式往复。

还有就是纯粹以五行相生定下的字辈,譬如高氏钢公后裔,36代到45代为“墀铭泉树炳,堂锦洙机烜”。再有的就是单纯规定偏旁的字辈。譬如《义桥谱》载,宋中散大夫韩休卿所订萧山韩氏8世派语为:心之言可,山问日世。像前四个字一般都是做偏旁用的。还有一种用法就是像《越韩谱》载,明刑部尚书韩邦问为绍兴韩姓所订16世派语为:人淳禾溥,金信水贞,火明土永,木茂竹承。这套字辈规定后代字辈是单双字间隔的,像“人”实际说的就是以人为偏旁。

给宝宝起名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结合辈分字起名就更难了,因为很多辈分字并不太好搭配出好听的名字,但碍于家里长辈的要求,又不能不用。因此,带辈分字起名其实更难!

那么多的汉字,任意组合都是人名,但哪个更好?哪个更适合自己的宝宝呢?难怪准爸爸、准妈妈们整天捧着字典找名字呢。还有,给宝宝起名是听自己的,还是听父母的? 阴阳五行这东西信不信?要不要找高人给算一算?眼看着自己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可宝宝还没有名字呢!给宝宝起名的确让人伤透了脑筋。

在这里,我们的“宝宝起名”栏目给你做个参谋,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结合宝宝辈分字起个好名字,首先要注意“音、形、义、境”四大要素。

名字是一种符号,它最广泛的用途,就是被人称呼。如果你期望宝宝有一个响亮而又琅琅上口的名字,我们给你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起名用的字,使用开口音容易叫得响亮,尤其是最后的一个字,比如陈斯亮,就要比陈斯文来得响亮。

按照现代汉语拼音的标准,第一声、第二声为平,第三声和第四声为仄。

姓若是平声,名字可以考虑仄声,这样比较有起伏,有抑扬顿挫感。反之亦然。比如张抗抗,给人铿锵有力的感觉;而柳依依,则有一种温柔婀娜的味道。

即使都用平声,如果能分成阴平和阳平,也可以让名字产生节奏感,比如江航。“江”是阴平,第一声,“航”是阳平,第二声,读起来也很流畅。

如果名字有不好的谐音,孩子漫长的读书生涯里难免会增添一些小烦恼,诸如被人起外号之类。起出来的名字,要用普通话和周围人最常用的几种方言多念几遍,看看是否有 不良谐音,这样会比较保险。

尽量少用或不用太偏和不常见的生僻字,因为生僻字的读音一般比较有难度,往往会给孩子将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制造出无谓的小麻烦。

姓名除了用来称呼之外,书写也很频繁。

从给宝宝报户口算起,孩子一路长大,作业本、考试卷、花名册、填表格、银行存折、公司支票、开会签到等等,到处都少不了名字的书写。当了领导,还得经常圈阅文件; 万一成了文体明星,还要考虑给粉丝签名留念。不论普通人还是名人,这一生,签自己名字的频率不上万也得上千。

如果希望孩子的名字能够比较顺手顺眼,易写不易错,你可以试试以下的建议:

1.总体上说,尽量选择笔画简单的字。

2.如果你采用的字笔画较多,可以考虑那些结构比较平稳、布局相对均衡一点的字,这样书写起来也会比较容易,外形会比较好看。

3.慎用难检字。跟前面的情况类似,生僻字除了读音有难度外,可能在电脑输入时,也会产生一定的麻烦。要是你给孩子起名用字相对比较少见,可先在电脑上用几种常用的输入 法试打一下,看看是否存在此类问题。

4.姓和名用字的整体协调性。你为孩子选了名字后,可以和姓氏连起来写一写,看看是否流畅均衡。那种两头重、中间轻的,写起来可能不太好看,如鞠一鹏;还有脚重头轻的, 如文轩辕;不过头重脚轻倒还可以,如蒯文公。你选的名字如果写起来感觉是高山流水,错落有致,那就应该不错了吧。

名字是人生在世的一个符号,但又不仅限于一个符号,也许你希望它可以代表家族的传承,血脉的延续;也许你希望名字中包含自己对孩子的殷殷期望,甚至人生观、价值观 等等,名字的含义也是很多父母着重考虑的一个方面。

有些姓本身有自己的含义,从姓的含义中延伸出美好的期望、良好的祝愿加入名字里,这样的组合,也许会符合你的思路。

比如寿天予,寿为生命,天为大自然,“予”在古汉语里指我,寓“生命是老天给予”之意,三者合一,寓“天人合一”的观点,所谓来自大自然,复归大自然。

马驰原,希望孩子一路奔跑,顺利前行。

孟子尧,短短三字里,含两位大圣人的名字,期望值可见一斑。

要是姓氏不能联想出实际含义,可以尝试取有含义的名字。

一位爸爸叫陈诗经,女儿就叫张楚辞,跟妈妈姓。瞧,陈诗经,张楚辞,多好的一对瑰宝,且楚辞原本就诞生于诗经之后。

有些名字起得很有意境,比如:

林风眠:林中的风儿也睡了。

铁凝:铁水凝结,淬火成钢,经得起千锤百炼。

夏雨,看着就有凉爽的感觉。

袁泉,似闻泉水叮咚自源头而来。

探春,柳牙儿探头探脑,应是冬末初春时节吧。

傅抱石、徐悲鸿、梁实秋、马千里、万里、开来、江航,这些名字,或教人道理、催人上进,或富有动感、具画面效果,或有质感、有音效,不仅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还能励志。

你要是希望自己宝宝的名字能有某种意境,我们总结了两条方案供你参考选用:

一是动名搭配,二是虚实结合。

比如郏念梓,说的是郏家的人,虽定居上海大都市,仍念念不忘淮北老家,念是动作,梓指故乡;

刘半农,农字不稀奇,令人叫绝的是这个“半”字,类似于“一、二、三、四、五;个、十、百、千、万;之、乎、者、也,亦、矣、已、然;甲、乙、丙、丁”,还有“子、丑、 寅、卯”那些天干地支的字,挑一个,放在名字里面,似乎会有一种文化气息洋溢出来。

《红楼梦》里的名字,好多都是运用了这两个原理,颇值得借鉴。

不知道我们说的这四方面,是不是也正是你起名时考虑的要素呢?希望本文能对你有所启发。衷心祝愿你为宝宝起个好名字!

温姓的来源

温姓起源有不同说法,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源说”和“多源说”。“三源说”主张温姓有三个源头:一是出自己姓,为颛顼高阳氏之裔,是昆吾氏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