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姓来源
魏姓来源于哪里, 魏姓血缘可上溯至轩辕黄帝
本房家谱记载 (以下简称谱载) : “黄帝生少昊,少昊生娇极,
娇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后稷生不窟,不窟生鞠,鞠生公刘,公刘生庆节,庆节生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毁喻,毁喻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圉生公叔祖,公叔祖生古公,古公之子曰季历,孙曰文王,曾孙曰武王,是以传流,昭然可考。如我魏姓,文王之庶子,武王之弟,名高,封于毕,姓毕,毕公高之裔曰毕万。”这段记载与国史记载基本一致,说明我魏姓与轩辕黄帝是一脉相传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段谱系是断断续续的谱系,毕高公至毕万公之间断代达十二或者十三代,而轩辕黄帝至周文王远不止十九代,原因有二,其一,代间距特长,达七八十岁;其二,夏,商,周王一室均为轩辕黄帝之后裔,帝喾四妃,姜源生稷,稷乃周王室之祖先;夏禹为轩辕黄帝之玄孙,周文王与商纣王为同时代人,按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年表计算,夏朝计二十代王朝,商朝计三十一代王朝,自轩辕黄帝至商纣王为五十四代,而同时段的轩辕黄帝至周文王却仅十九代,笔者认为轩辕黄帝至周文王应五十至六十代之间。
魏姓始祖万公比孔姓始祖孔子早一百多年
谱载:六世祖魏舒,晋平公时为正卿,昭公时为司马,赏举弥牟,贾辛,赵朝,韩固,知徐吾,司马巫,孟丙,乐宵,僚安九人为大夫,并举戌(笔者注:戊即魏戊,舒公三子,因是魏氏家谱故省略魏字)为梗阳大夫,共举十人,仲尼闻魏子之举也,以为义曰:“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又闻其命贾辛也,以为忠,宜其长有后於晋乎。”
仲尼即孔仲尼也;魏子是孔仲尼对我六世祖魏舒公的敬称,春秋战国时期,对有学问的人敬称某子,如孔子,墨子,孙子等等。上述记载说明孔仲尼与我六世祖魏舒为同时代人。孔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而我魏姓始祖毕万公受封于魏是晋献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0年,如三十岁受封于魏则毕万公诞生应是公元前690年,我魏姓始祖毕万比孔仲尼还早五代约一百三十九年。
魏姓诞生应为晋献公十六年
魏姓诞生何时?有两种观点,一为晋献公十六年,二为秦代。持秦代观点的依据是秦兼并魏国,灭魏假一族,后旁系子孙奔巨鹿,于后以魏国为姓。秦代以前有无魏姓,答案是肯定的,现举一二例为证。大名鼎鼎的信陵君,秦以后的史家均称魏无忌,未见毕无忌,王无忌的记载,这是其一;其二,本文前面提到的孔子称我六世祖魏舒公为魏子,治学严谨的孔子是不会将姓氏弄错的。
晋献公时,原属晋国的三个小国霍、耿、魏叛乱,毕万公带兵平息了叛乱,鉴于万公功勋卓著,晋献公将魏地封与他,时值晋献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1年,万公一生二姓,晋献公十六年前姓毕,其后姓魏,在周代,以封地为姓司空见惯,如我毕姓始祖毕公高原姓姬,其兄周武王封毕地与他就改姓毕了。毕万公改姓魏后曰魏万,晋国当时有一个专司预测的官员卜偃对魏万二字进行了折字曰: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便是明证。晋献公十六年笔者推算岁次为庚申,距今已2666年矣。
综上所述,我魏姓血缘上溯可至轩辕黄帝,魏姓诞生距今已2666年,万公至笔者达八十九代,我魏姓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魏姓分布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魏公子无忌之孙魏无知的5世孙魏歆定居于巨鹿(今属河北)。魏无知有两个玄孙,一个叫魏谌,定居清河;一个叫魏汉,定居任城。此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魏氏有部分人迁至今陕西省境内。东汉时江南一些地方已有魏姓居民。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将佐有魏有人、魏仁浦,后均在福建安家。唐代有魏慕中自巨>>
魏姓来历? 历史来源
「魏」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毕公高之裔孙毕万,在晋国为大夫。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封毕万于为邑 (今山西芮城县 ) 。毕万裔孙魏斯,与赵,韩,三家分晋,各自建国。魏斯建魏国,都安邑 ( 山西夏县 ) ,为魏文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原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名为氏。
二、据《史记》记载,秦国穰侯魏冉,奔出自芈姓,后改为魏氏。
魏姓名人:魏无忌、魏征。
魏姓怎么排辈的? 魏姓来源: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2、外姓改姓魏。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魏了翁之父系魏苹之子过继高黄中,改姓高名孝;高孝第五子了翁还继魏士行,归宗魏姓。说明魏了翁及其后世子孙,均系魏姓血统);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二、 魏姓迁徙分布: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魏公子无忌之孙魏无知的5世孙魏歆定居于巨鹿(今属河北)。魏无知有两个玄孙,一个叫魏谌,定居清河;一个叫魏汉,定居任城。此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魏氏有部分人迁至今陕西省境内。东汉时江南一些地方已有魏姓居民。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将佐有魏有人、魏仁浦,后均在福建安家。唐代有魏慕中自巨鹿徙居江西南昌,历15世,有一支移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又历11世,有魏才禄,生4子:长子魏元,移居广东长乐;二子魏亨,移居福建上杭,5代孙邦政又移居广东龙川;三子魏利,留守祖坟;四子魏贞,有一子移居广东揭阳,还有一子居海丰。魏元的裔孙魏应浩、魏特敬于乾隆年间迁至台湾新竹县;裔孙魏鼎高于清朝咸丰三年去美国,后到加拿大定居;裔孙魏松于1910年到印尼,开锡矿致富,曾任马来西亚立法议员。湖广填四川时,有魏姓随迁入川,事迹未详。
三、魏姓人口:魏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2%,居第四十七位。
四、魏姓家乘谱牒:
江苏:魏氏宗谱四卷、魏氏族谱八卷首一卷、魏氏族谱六卷、绍继堂魏族 谱四卷;
浙江:魏氏太廉堂进主册不分卷、兰风魏氏宗谱八卷、慈水魏氏宗谱二十八卷、山阴吴塘魏氏宗谱十卷、黄岩魏氏宗谱六卷;
河南:汜水魏氏族谱六卷、项城魏氏族谱、镇平魏氏族谱五卷、魏氏族谱一卷;
河北:景县魏氏族谱;湖南:魏氏五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魏氏五修族谱八卷首四卷、衡阳魏氏宗谱四十卷首一卷;
四川:华阳魏氏宗祠族谱一卷、魏氏支祠族谱一卷、魏氏谱牒一卷、魏氏族谱一卷、魏氏族谱不分卷、续魏氏族谱不分卷、濂南下魏重修族谱不分卷
五、魏姓支系班辈:
1、魏氏后裔宗谱亨公支脉。赞曰:大哉魏氏,肇自春秋,封国为魏,燕翼贻谋,史世其家,将相王侯,历汉唐宋,青简名流,尚书丞相,府道厅州,史才卓越,书体劲遒,理学渊源,名士风流,簪缨nn,誉望悠悠,大哉魏氏,无疆之休。自亨公起至贰拾世振字止,谱序未立,使不预拟班序,族蕃难稽,班列恐乱,宜作贰拾字列:“定鼎宗三晋,人才历世新,承U开甲第,耀祖显门庭。”,供裔孙作字辈。以合六十甲子为一转之数,但凡六十一世祖公兼为始祖。(魏泽光提供,联系电话:010-62875235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edu)
2、“湖广填四川”魏氏分支。属“巨鹿”家声,现在记得的班辈是:明安其文国、永君良学忠、先泽登仕远、孝友一家传……我是“登”字辈,我也在为整理我们这里的家谱而查找可靠资料,请家门们联系。(魏震提供)
3、内江兴隆公祠班辈:我祖自巨鹿迁河南再迁江西又迁福建上杭、龙岩大池,康熙55年自福建迁四川省内>>
姓氏魏的起源是什么? 一、魏姓姓氏渊源:
1、源于姬姓,出自晋国大夫周文王曾孙毕万的封地魏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魏氏是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是毕国的人,传到周文王的曾孙盯万的时候,毕国被西戎所灭,便投奔到晋国,成为晋献公的大夫。毕万因于公元前661年在晋国攻灭霍、耿、魏三国战斗中,立下了大功,于是晋献公就将原是姬姓国的魏(今山西芮城)地赐给他为邑。此后,毕万的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当晋公子重耳流亡之时,毕万的孙子魏咚嫱一起流浪,后得秦穆公之力,重耳被迎立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封魏(魏武子)为大夫,承袭魏氏封邑。公元前445年毕万后代魏斯演出了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自成诸侯,建立魏国,称魏文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此后其势力日益扩大。魏国于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氏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氏正宗。
史籍《玉篇》中说:“魏,象魏,阙也。”魏即指阙,宫门之台观。《文选》中说:“是以来仪羽集于观魏。”张铣注:“来仪,凤也……观、魏,皆阙也。”唐朝林宝所著的《元和姓纂》、郑樵的《通志》均将魏氏列入“以国名为氏”类,《元和姓纂》认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裔孙万仕晋,封于魏,至掣、绛、舒,代为晋卿。后分晋,为诸侯,称王。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通志》中记载更为详细,认为:“魏氏,始祖毕公高,封于毕,为毕氏。杜预曰:‘毕在长安西北’。今长安县西有杜山,又曰毕陌。至毕万事晋,封于魏。杜预曰,魏在河东河北县。河北今为平陆县,陕州治有魏城。后虽迁徙不常,自封魏之后皆号魏,惟徙梁之后,亦谓之梁。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盖庶子也,故云姬姓之别族。周武王伐纣,而高封于毕,其后绝封为庶人。其苗裔曰毕万,卜事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此公侯之卦。’献公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耿、霍、魏三国而灭之,以魏封毕万为大夫。生魏撸从晋公子重耳出奔,及重耳立,以呦魏氏后,治于魏。武子之后,世为晋卿。生悼子,徙治霍,今晋州霍邑是也。生魏绛,晋悼公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间,九合诸侯,和戎翟,绛之力也。’赐之乐,是为庄子,徙治安邑,今为县,隶解州。自庄子七世文侯,始称侯,受经于子夏,过段干木之闾,未尝不式也。其子武侯之十年,与韩、赵灭晋而分其地。武侯之子称王,徙治大梁,今开封治也,是为梁惠王。自文侯而下,二侯,七王。秦将王贲灌大梁城,灭王假,以其地为郡县。子孙以国名为氏。”
史籍《新唐书》中认为魏氏属“以邑为氏”:“魏氏源于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后国绝,裔孙万为晋献公大夫,封于魏,河中河西县是也,因为魏氏。”
魏氏的血缘祖先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黄帝轩辕氏作为中原氏族部落联盟首领,主要活动在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他的儿子玄嚣生子f极,f极生帝喾。帝喾有位夫人,是有邰氏的女儿,名叫姜。有一次,她外出到野外去,看到地上有一个大大的脚印,觉得好奇,心里忽然有了一种兴奋的喜悦,便一脚踏去,没想到这一踩却有了受孕的感觉,过了一段时间,果然生下一个男孩。姜认为这个孩子来得有些蹊跷,恐怕会带来不吉利,就将他弃置在门外的小巷里。说来也怪,经过那儿的牛马,都避开这个弃婴而不践踏他。姜又把他移置到树林里,好让狼和野兽叼去,但是很不巧,树林里有很多忙碌的人,姜无奈,就顺手将他扔到结了冰的沟渠上,这时有飞来的鸟张开它们的翅膀为他盖着垫着,使他不至于冻死。直到这时,姜才感到这个孩子有些奇异,大概是上天所赐,于是把他抱回家中,认真地哺>>
魏氏的来源 魏姓,是中国第四十五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和四川。魏姓最早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
起源演变
源流一
魏国,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封给毕国后裔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毕国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
魏国最初国土为现在山西芮城县和陕西大荔县一带。魏国原为商朝时的芮国,西周分封时改为“魏”,据说“魏”是“大”的意思(《史记》:“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在晋献公的时候晋国曾经有过一次规模比较大的兼并战。周惠王十七年(前661年),魏国为晋国灭亡。 晋献公灭魏后,以魏地赐给毕万作为采邑,于是毕万就改氏为魏(这就有点像商鞅一样以封地为氏)---是晋国魏氏的由来。毕万之孙因跟随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为大夫,称魏武子。前445年的三家分晋事件中,魏氏自立为诸侯,建立魏国。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战国七雄中的魏国。
源流二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裔孙毕万之后,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源流三
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据《史记》等有关资料所载,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
在芈魏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魏氏,形成魏氏的一支,该支魏氏与芈姓熊氏同宗同源,但查阅各地众多的魏氏家谱,尚未发现以魏冉为始祖者。
源流四
出自外姓改姓魏:
魏姓图腾
① 出自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魏氏,接给高家续其香火,姓高。长大后改回魏姓。姓魏。
② 出自李姓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源流五
出自少数民族改汉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族均有魏姓者。
源流六
源于氐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略阳氐族人王元寿,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控制的中国北方地区有四部氐族人。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农历1月,北魏孝文帝在洛阳起建太和、安昌两大宫殿,四方集赋,民不聊生。秦州略阳(今甘肃秦安),氐族人王元寿愤而率部起事,聚众五千余家,自命大将军,号为冲天王,改姓名为魏揭,以对抗北魏王朝。当时云中地区(今内蒙古托克托)大荒,民饥不耐,魏揭率起义军开仓赈恤。到农历2月,汉川(今湖北孝感)氐族人泉会、谭酉等相继起义,并率部与魏揭合聚,声势愈旺,遂占据并州城(今山西祁县),与北魏王朝对抗。2月底,北魏王朝秦州(今甘肃天水)、益州(今四川成都)两地刺史、武都公尉洛侯率大军讨伐起义军,起义军寡不敌众,很快就被北魏军攻破并州城,击杀魏揭,俘获其妻、子,押送京师洛阳。魏揭的余子族人迁逃藏匿,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汉姓为姓氏者,称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兀良哈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兀良哈氏,源出兀良哈部。兀良哈人是元朝初期游牧于蒙古高原斡难河流域的兀良合人的后裔,其代表人物就是兀良哈・>>
魏这个姓氏的来源是什么? 魏姓才华杰出 功名显赫光彩
读过《史记》的人,一定会对书中那些姓魏的杰出人物,印象深刻。姓魏的人,在漫长的春秋和魏国时代,一直都是举足轻重的出色人物,而他们,正是后来魏姓人的祖先。魏,岂不是一个显赫而光彩,足以傲视群伦的姓氏?
魏姓光彩的起源有二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2、外姓改姓魏。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由此可见,魏姓是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来是毕国的人,传到周文王的曾孙毕万的时候,到晋国做了官,食采于“魏”这个地方,他的历代子孙并且都是晋国的高官,后来权势日隆,到了魏斯的时候,乾脆与韩、赵两家同时瓜分晋国,自成为一个诸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春秋与战国的分野,就在此时。战国时代,魏国并被列为“七雄”之一,他们当时叱咤一时,不难想见。
战国时魏国的位置,大致是在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西南部一带,因此,魏姓的最初发源地应该就在这儿,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各地。现在,在河北省和山西省,魏家仍然是当地的望族。
谈起魏家早期的光荣历史,真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完的,因此,只好举几个比较著名的例子,简单来说明魏姓祖先的杰出才华与显赫事功了。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魏姓先人,可能要算是春秋时代的魏武子,也叫魏 ,当时,魏家仍然是晋国的大夫,还没有独当一面。而这位魏 ,却被“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倚为股肱之臣,为魏家以后的飞黄腾达,铺设了平坦的大道。魏 有两个儿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
结束春秋时代,揭开战国之幕的魏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魏文侯。魏国是在他的手里,一跃而列为诸侯,并且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对于当时的天下大势,举足轻重。据《史记》的记载,他礼贤下士,虚怀若谷,结果四方的贤士都向他投归,他的声名也因而大噪,他并且曾派乐羊攻陷中山,派西门豹守邺,从此河内称治,为魏国奠定了强盛的基础。
战国时代,魏国在群雄争立的混乱局面中,仍晃∪灰倭潦尤郝祝盖昀慈巳硕贾男帕昃褪堑笔蔽杭业慕艹鲎拥堋
魏征,则是人们所熟悉的唐代名臣,他是唐太宗的谏议大夫,唐太宗在位的那些年,是汉族声威最为远播的时期,不过,被四夷尊为“天可汗”的唐太宗,对于这位敢犯颜直谏的大臣,却显得有点敬惮。魏征的文才也非常好,曾经撰写《隋书本纪列传》,还撰有《类礼》二十卷,十分受到唐太宗的重视,曾命藏之秘府,奉为国宝。
魏姓是怎么来的? 来源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出自「姬」姓。
以邑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功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公元前661年,因为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时立了大功,被晋献公封在魏(今山西芮城县 )。毕万裔孙魏斯,与赵,韩,三家分晋,各自建国。魏斯建魏国,都安邑( 山西夏县 ),为魏文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原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第二种说法:外姓改姓魏。
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第三种说法:出自高姓。
宋代有本来姓高的人,因为某些原因而改姓魏,如魏了翁本来就姓高。
魏姓氏来源 由来:
在西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中,有一个毕国,统治毕国的君主是毕公高,到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万在晋国做官。晋献公把魏国的旧土地赐给他,作为他的封邑,命为为大夫。
晋献公死后,毕万家族势力强大,他的子孙用封邑作为姓,称为魏氏。公元前225年,亡国以后的魏国国民,为纪念故国,用国号为姓氏,又形成一批魏姓居民。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现在的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住到湖北、湖南省境。东汉时,江南一些地方已经有魏姓居民。
魏姓人才济济,秦末有个被陈胜起义军立为魏王的魏咎,他的弟弟魏豹作为汉初诸侯王。西汉有大臣魏相,隋末有个河北农民起义首领魏刀儿,唐代,魏姓有魏徵,、魏元忠、魏知古、魏暮、魏扶等6人先后任宰相。北宋有个诗人叫魏野,南宁有个名将魏胜,学者魏了翁,明代有个戏曲音乐家魏良辅还有专断国政的宦官魏忠贤。清代有个治程和朱理学的保和殿大学士魏裔介、刑部尚书魏象枢,还有散文学家魏禧,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魏源,文学家魏秀仁现代有个作家叫魏金枝。
魏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在第47位。
请介绍一下蒲江县的基本情况
蒲江县隶属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成都平原西南缘,介于东经103°19′至103°41′,北纬30°05′至30°20′之间,东邻彭山和眉山、西界名山、南连丹棱、北接邛崃,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275公里。县城鹤山镇距成都68公里,距西南航空港60公里,距彭山青龙场火车站35公里。
蒲江始建于公元554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宋代理学家魏了翁和抗日名将李家钰的故乡。全县幅员面积58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22万亩;辖8镇4乡、109个行政村、23个社区,总人口261万人。
蒲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宜种性广。年平均气温164 摄氏度,日照1122小时,降雨1280毫米,相对湿度84%,常年无霜期302天。境内地势平坦,南高北矮,平均海拔高度534米,最高1022米,最低465米。地貌以浅丘为主,平原、丘陵、山地比例为24:54:22。
蒲江森林资源丰富,植被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松栎林区的盆地西部马尾松林、常绿樟、栎林小区。树种100多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柏林、香樟、桢楠、银杏、黄柏、杜仲等,森林活立木总蓄量16929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83%,其中景区809%以上,享有“成都花园,绿色蒲江”之美誉。野生动物有200余种,其中有短尾松、穿山甲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00余种,有中白鹭、八声杜鹃等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180余种。
蒲江河流主要有两条,分别是蒲江河、临溪河,水资源总量803亿立方米,年可开发利用量548亿立方米,现已开发利用236亿立方米。全县地表水达到国家Ⅲ类水域标准,其中景区达到国家Ⅰ类标准,有全国一流的高硅低纳矿泉水。
空气清新,大气质量好,空气质量优于国家Ⅱ级标准。
蒲江县下辖8个镇、4个乡:
镇:鹤山镇、大塘镇、寿安镇、朝阳湖镇、西来镇、大兴镇、甘溪镇、成佳镇;
乡:复兴乡、光明乡、白云乡、长秋乡。
详细介绍旅游
蒲江旅游线路:
(1)石象湖休闲度假一日游:成雅高速—石象湖收费站—石象湖,或成雅高速—蒲江县城—蒲朝路—石象湖。观郁金香花、玫瑰花及多种花卉、游湖赏景、步行吸氧、品茶休闲、棋牌娱乐、放风筝等。
(2)朝阳湖游湖观鹭鸶一日游:成雅高速—蒲江县城—蒲朝路—朝阳湖。乘船游湖,赏菜花、桔花、山花,观鹭鸶。游毕可前往望峨山庄、梁河游乐城、县城河滨休闲区,休闲品茗、棋牌娱乐。
(3)西来古镇一日:成都—蒲江县城—西来古镇。领略古镇风韵、体验民风民俗。主要接待点:胡老表农家乐、蒋师饭店、河滨走廊茶舍。
(自驾车):成都—蒲江寿安—西来古镇—蒲江县城—石象湖(或朝阳湖、长滩湖)。
(4)长秋山麓春游赏花一日游:上午:成雅高速— 寿安(或县城)收费站—寿蒲路。主要接待点:静音山庄、 梨山山庄。可在静音山庄欣赏上万亩金**的菜花、洁白如雪的李花、梨花、柑桔花,观柑桔花果同树美景;下午:县城— 石象湖或朝阳湖或长滩湖。
(5)光明樱桃观花品果一日游。成雅高速—蒲江县城—蒲朝路— 光明樱桃观赏游览区。主要接待点:金花山庄、樱桃园、望明山庄、大自然农家乐等50家农家乐。三、四月观赏樱桃花、柑桔花,油菜花,四月下旬品赏樱桃。该区游览,可与石象湖或朝阳湖或长滩湖结合,自组行程。
主要景区:
石象湖生态风景区: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处。石象湖水面560亩,九沟十八汊,沟汊纵横交错,曲折幽深,小巧灵珑。人称“水上迷宫”。2002年3月,石象湖生态风景区建成并开园,新建成的风景区有万亩原始次生林、800亩水面、400亩人造草原、1000万株鲜花构成的花卉区、20多个旅游景点,形成错落有致、山水相依、原始生态与人造景观相生相容的生态美景。受到以成都为主要客源市场的大量游人的高度评价。
地址:蒲江县石象湖风景区内;门票50元/人,团队40元/人;船票:最低20元/人;景区内有蒲江旅游特产购物点。
朝阳湖:朝阳湖以秀美闻名,离县城12公里,湖区植被良好,湖光山色一片青葱,群山逶迤矗立,形成蜿蜒曲折航道,山重水复,静谧幽深,人称“翡翠之湖”。泛舟湖上,令人心旷神怡。。主要景点有:杜鹃壁、七女峰、通天洞、木兰岛、白鹤林、了翁洞、莲花山、翡翠山-水上长廊、风动石等,景区内游览无门票,游船20元/人。
长滩湖:位于朝阳湖和石象湖之间,离县城135公里,距朝阳湖2公里,朝阳湖、长滩湖两湖之间有水泥公路相连结。其特点是:水面开阔、烟波浩渺,远山含黛,风光绮丽,宛若一颗绿色宝石,被誉为“世外桃源”。主要景点有:金龟岛、碧霞湾、卧虎岭、金钟山、玉屏山、红岩寨、衬腰岩南丝绸之路遗迹等。景区内游览无门票。
飞仙阁:“飞仙阁”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迹,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具观赏和研究价值的是唐宋时期的摩崖造像。飞仙阁摩崖造像主要集中在大佛坪、禽星崖和二郎滩南北两岸,现存造像共有92龛777尊,多数为佛教造像。景区内游览无门票。
西来古镇:位于蒲江县境北部,距成都66公里、县城13公里,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南宋著名理学家魏了翁的故乡。古镇民居保存完好,老房古楼鳞次栉比,房屋飞檐走翘,楼层走马转角,具有明清时典型的川西特色。树和水是古镇的生命之源,临溪河、小河子穿镇而过,十二棵千年古榕矗立河畔,秀丽多姿。青山、绿水、古榕、老街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2003年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
地址:蒲江县西来镇,距县城13公里
光明樱桃观赏区:樱桃,色彩鲜艳,晶莹剔透,是人们十分喜爱的小水果。每年三月,当众多的春季花卉还在含苞待放时,漫山遍野的樱桃花已竞相开放;四月,当百花争奇斗艳的时候,沉甸甸的樱桃果实已挂满枝头。蒲江县光明乡已成片种植樱桃千亩以上,樱桃发展初具规模,蒲江县每年举办光明樱桃节,樱桃节期间,旅游既可观花品果,还可品尝几十家农家乐的特色生态美食。
地址:蒲江光明乡,距县城3公里。
长秋山麓赏花区:三至五月,寿安镇至寿(寿安)蒲(蒲江)路沿线上万亩李花、梨花、菜花、桃花、柑桔花竞相开放,一片姹紫嫣红、百花争艳的景象,驱车至落座于半山腰中的“静音山庄”,登高望远,蒲江河两岸、长秋山麓美景尽收眼底,尽享自然之美,令人心旷神怡。
地址:蒲江县天华镇,距县城3公里。
成佳茶文化观光:蒲江以成佳镇为主的茶乡面积达到10万余亩,从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销售,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系统。蒲江有较为深厚的茶叶文化积淀,游人到茶乡可体验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购茶等茶乡文化生活,感受茶艺、茶经、茶道、茶技表演的浓浓氛围。
地址:蒲江县成佳镇,距县城22公里
八、旅游节:
光明樱桃节:每年4至5月,在蒲江县光明乡举办,光明乡成片种植樱桃数千亩,樱桃主产区内交通、通讯设施完善,民居风貌打造特色鲜明,农家乐管理规范、接待量大,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三届樱桃节。樱桃节期间游客可观花品果,体验农家生态休闲等。
百合花旅游节:每年9至10月在蒲江石象湖生态风景区举办,400多万株56个品种的百合花在野外盛开与1000多万株其它世界著名花卉同台演绎的金色秋天
成佳茶文化节:每年4至5月在蒲江县成佳镇举办,蒲江以成佳镇为主的茶园面积达5万亩,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游人到茶乡可体验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购茶等茶乡文化生活,感受茶艺、茶经、茶道、茶技表演的浓浓氛围。
西来古镇休闲游:每年1至12月,在这里体验古镇民居民俗文化、古镇观光、生态农业观光、休闲游、品尝农家美食。
朝阳湖游湖观鹭:朝阳湖1100亩湖面常年清水悠悠,两岸树葱郁,水下游鱼成群,水面野鸭飞舞,空中鹭鸶飞翔,泛舟其间,如入仙境。
千年古县浦江有哪些旅游景点?
蒲江县内旅游资源丰富,以朝阳湖、石象湖、长滩湖、飞仙阁为主景的朝阳湖风景区,于1986年被评为四川省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飞仙阁唐代摩崖造像、道教二十四治太清观、汉代古盐井遗址、明代河沙寺大殿、古南方丝绸之路遗迹、看灯山力士造像等文化遗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旅游景区(点)及旅游线路:
(一)旅游景区(点)
1、朝阳湖: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10公里。湖区植被良好,属亚热带温性低山常绿阔叶林,四季长青,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马尾松、杉、柏等八十几科三百多种。湖尾的桢楠林内常年有数千只鹭鸶栖息,湖光山色一片青葱,被称为“翡翠的湖”、“秀似漓江”。湖面1100亩,最深处38米,湖长75公里,两大支水,4岛、28湾、100余座山峰。大坝为条石砌拱形大坝,坝高384米,长117米,顶宽4米。朝阳湖1984年正式建成接待游客。主要景点有:“通天洞”、“莲花山”、“木兰岛”、“风动石”等。
2、长滩湖:长滩湖位于县城西南135公里处,湖长10公里,有1条主水道、4条支水道,两岛、27湾、110座山峰,湖水面积3300亩。湖面呈带状,一般宽度约100米,最宽处达1000米。平均水深37米,自然积雨面积123平方公里,并引用玉溪河水系工程补充水源,供水流量为4m3/秒,使长滩湖形成流动水体。长滩湖文化底蕴深厚,有“衬腰岩”古南丝绸之路遗迹和“挂榜山”、“黄沙岛”、“红岩寨”等景点。景区植被良好,主要有以马尾松和春枫为代表的长绿针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空气洁净,无污染,动植物种类主要有:白鹭、灰鸭、江鸥、翠鸟、鲤鱼和银杏、榕树、罗汉松、红豆林、枫林等。
3、石象湖: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成雅高速公路86公里出口处。湖面800亩,蓄水量170万立方米,沟汊纵横,小巧玲珑,人称“水上迷宫”。2002年石象湖景区一期工程开发成功,万亩原始次生林、800亩水面、400亩人造草原、1000万株鲜花构成的花卉区、20多个旅游景点,形成了原始生态与人造景观相生相融的生态美景,在成都市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工作中,被评为“十佳”景区,2007年被评为“成都市文明旅游景区”。
4、飞仙阁:位于朝阳湖景区内,“飞仙阁”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迹,为汉唐时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汉文帝时,一个叫“莫公”的将军征战云南,凯旋归来驻军于此,见这里山青水秀,便在这里隐居潜修,后来功成,骑仙鹤白日飞天而去,后人建阁塑像纪祀他,故称“飞仙阁”。飞仙阁人文景观众多,最具观赏和研究价值的是唐宋时期的摩崖造像,现存造像共有92龛777尊,多数为佛教造像。其中之一9号龛,1988年6月,被人民美术出版社收入《中国美术全集》,1994年又被载入《中国石窟雕塑全集》,1994年被美国收入《亚洲艺术档案》。
5、西来古镇 :位于县城北部,距成都66公里、县城13公里,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镇内有典型的川西民居,千年的古榕树,秀丽的河滨走廊,优美的田园风光。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古镇已基本完成核心区景观打造,外围配套建设和文化挖掘,形成了“山水西来,翰墨古镇”的文化主题。完善了接待服务设施,于2007年元旦节正式开街,并成功创建“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6、光明樱桃观赏区:每年3月,蒲江光明乡樱花谷里樱桃花、柑橘花、李花、梨花开放在农家院落、乡间山野。4月,樱桃树上挂满了红玛瑙般的樱桃,到樱花谷可赏花、品果、休闲,领略大自然最美的风景,每年樱桃成熟时,都要举行“光明樱桃节”。
7、长秋山麓赏花区:每年3至5月,寿安镇至寿(寿安)蒲(蒲江)路沿线上万亩李花、梨花、菜花、桃花、柑橘花竞相开放,一片姹紫嫣红、百花争艳的景象,驱车至落座于半山腰中的农家山庄,登高望远,蒲江河两岸、长秋山麓美景尽收眼底,尽享自然之美,令人心旷神怡。
8、成佳茶文化观光区:蒲江以成佳镇为主的茶乡面积达到10万余亩,从茶叶种植、加工到销售,已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系统。蒲江有较为深厚的茶叶文化底蕴,游人到茶乡可体验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购茶等茶乡文化生活,感受茶艺、茶经、茶道、茶技表演的浓浓氛围。
9、鹤山柑橘观光区:蒲江有柑橘面积二十余万亩,年产量21亿公斤,全县 90%的农户拥有家庭柑橘园。脐橙、血橙、夏橙、柚子、杂柑等多个品种成熟与盛花时期集中,特别是血橙、夏橙花期及挂果期长,“花果同树”景观独特。
清明节想和女朋友去成都蒲江玩,三天假期,求大大帮我规划下两天的行程啊,求尽量完美~~~
第一天,光明樱桃山,登山、踏游檬子河峡谷,赏满山海棠、李花、油菜花,听峡谷潺潺流水声,鸟瞰蒲江大地,晚宿官帽山庄。品尝跑山鸡、山野菜
第二天,成佳茶乡,同心绿茶园体验采茶,品尝茶乡美食。六合鱼、香橙兔均可。如果可以再住宿的话,那留点时间去西来古镇,感受禅茶小镇的静谧时光。
清明节成都周边一日游能走哪些地方?
周边古镇/小镇:
1、白鹿镇
白鹿镇与我们印象中的古镇有一些不一样,大多数古镇都是古色古风,而白鹿镇主要以法式风情街、中世纪城堡、遗址公园、中法桥、溶洞飞来峰为主,还有恐龙园景区,及露营烧烤为一体。
2、洛带古镇
洛带古镇建于三国蜀汉时期,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洛带古镇文化底蕴非常厚重,镇内千年老街、客家民居保存完好,老街呈“一街七巷子” 格局。
3、黄龙溪古镇
如果说丽江大研是古镇里的大家闺秀,黄龙溪可称得上是小家碧玉了,少了几分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却也多了几分精致和秀丽,黄龙溪古名叫“赤水”,在成都市双流区西南的边缘,距成都市区42公里,成都金沙车站有专线中巴过去,时间70分钟,交通很便利。
4、街子古镇
成都市崇州的街子镇,在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凤栖山下,与青城后山连接。有以晋代古刹光严禅院为中心的32座寺庙等古迹。 街子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镇,五代时名"横渠镇",因横于味江河畔而得名。从成都出发一个多小时到达,也可以在茶店子坐车。
5、平乐古镇
平乐古镇位于成都市西南93公里、邛崃市西南18公里处,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 平乐古镇素有“一平二固三夹关”的美誉,历史悠久,人文鼎蔚,青山层叠,竹树繁茂。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在夜色中漫步淳朴的街道和古镇,对于都市人来说是件十分惬意的事情。夏天去玩水非常过瘾,有好很多好吃的小吃。
6、安仁古镇
安仁古镇,地名“取仁者安仁之意”而名之。始建于唐朝,现存的旧式街坊建筑风格中西式样结合,庄重、典雅、大方的各式院落,造就了安仁镇特殊的建筑风貌,号称“川西建筑文化精品”。
7、西徕古镇
蒲江县的西来古镇,是一座位于山间平坝的小镇,是成都市历史文化古镇、古色古香的老街, 潺潺的小溪,葱绿的榕树,青灰的民居,小桥,流水,人家,自然清新中散发着幽幽的历史韵味和浓浓的民俗风情,这便是西来。西徕古镇没有像其他古镇被商业化,人少,很清静。
8、元通古镇
用“古老”来概括元通古镇再合适不过了。元通古镇的明清民居保存完好,陈家大院、永利桥、黄氏故居是其中佼佼者,还有古当铺、广东会馆、天主堂、罗氏故居、王国英故居、江西会馆、夏家走马转角楼、汇江桥等景观。镇内现右古楠木、皂楠银杏80余棵,非常珍贵。
露营的地方:
1、百工堰公园
是成都市的一座大型自然山水公园,位于成渝高速公路阳光城立交桥右侧25公里处的龙泉山麓,距市区13公里。
2、大邑烟霞湖
位于大邑县东北边缘。距大邑县城有11公里,距成都市有56公里。烟霞湖呈树枝状,属枝状湖泊,湖面九曲十八位于大邑县东北边缘四面环山,在烟霞湖的小树林里扎下帐篷,支上烧烤架,当你躺在帐篷里,周边只有流水和鸟儿的歌唱,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
3、白鹿镇恐龙园
白鹿镇恐龙园除了孩子们在哪里尽情的玩,恐龙园摄影园区内的恐龙合影蛋,巨型恐龙嘴,3D恐龙合影墙尤其受欢迎还有帐篷酒店喔,当然也可以自带帐篷前往,适合亲子旅游,公司旅游,家庭旅游喔,还可以一起动手烧烤。
成都周边露营烧烤的地方
4、蒲江长滩湖
蒲江长滩湖,去了蒲江那么多次,最深刻的还是长滩湖,位置位于长滩湖上游非常适合露营,小地名叫两合水处有湿地数百亩,湿地是长滩湖尾水草场,湿地周边群山环绕,森林茂密,每年春夏秋季,湿地呈现草原景观,满目青翠,牛羊成群、白鹭翱翔,是露营、踏青、垂钓、野餐的好去处。
5、崇州白塔湖
白塔湖,因隋朝白塔而得名,位于著名的竹编之乡崇州道明镇,因景区内有三面环山之湖,湖旁山巅有一座白塔,故名“白塔湖”。白塔湖边上有半边山是专门烧烤的地方。当然啦,烧烤东西要自己带了。
请问有蒲江县有哪些旅游景点?
朝阳湖风景名胜区
位于成都市西南蒲江县境内,距成都83公里。由朝阳湖、石象湖、 长滩湖和飞仙阁等景点组成,面积110平方公里。朝阳湖是个山水交融的人工湖,以湖泊 山峦为主景,以原始自然风貌为特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生并长,集山水洞石之精 华,具秀奇幽古之特色,以“碧水清幽”著称。湖长75公里,有两大支水,形成4岛、28 拐弯、108座山峰。沿湖山峦,有千余种树藤花草,苍翠蓬茸。湖区随处可见雄鹰、画眉, 成群的白鹤、野鸭、鸳鸯嬉戏湖上。离朝阳湖1公里处有长滩湖,长75公里,有3岛,4大 支水,20道弯,以“水阔势宏”为其特色。8公里外有一石象湖,湖区千顷马尾松林常年 葱翠掩映着“九沟十八岔”湖水。
湖区名胜中,有始建于汉代的飞仙阁,有二郎滩摩崖造像,有佛教胜地九仙山,道教 胜地太清观;还有宋代理学家魏了翁创办的鹤山书院旧址,抗日名将李家钰旧居,以及战 国时期的巴蜀船棺和汉墓等。 朝阳湖已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已初具规模,柏油公路可通各景点。 有停车场5个,码头平台8处,有机动船、快艇、电瓶船、脚踏船等400余只,有宾馆、旅馆 20多家,2000多个床位,其他配套设施也较完备,是一个趋于成熟的旅游景
恋上武冈Crush on wugang
休闲·品味·分享诗歌· 散文· 随笔 · 杂谈
邵阳第一进士周仪籍考
——兼论桂庄书院(紫阳书院)始末
阿旧 原创
按:周仪作为邵州历史有载的第一个进士,官至谏议大夫,因其早年苦读于扶夷江畔一石洞,生世颇有几分传奇色彩。周仪当年苦读之石室,一般认为在今邵阳县塘渡口书堂山,在清朝时当属武冈州塘田团内,故很多人以为周仪即今邵阳县塘田市镇人,实误。本文将从民间传说、周氏族谱、历史记载和遗迹、人物关系等多个角度,证明邵阳第一进士周仪其籍在今新宁县马头桥镇石洞村。
横空出世的进士周仪和宋三周及其后人周昉
肇庆七星岩石刻
周湛子周钦,(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性刚毅,勇于为义,宣和初,因平武冈峒獠叛,以功擢武功大夫,德州刺史,后死于靖康之难。 紫阳周氏,由周仪起,三代三进士,时称“宋三周”。对于“宋三周”,《同治武冈州志·名臣传》甚至将之与唐之张九龄兄弟和宋之“三苏”相提并论:“殆与张曲江苏眉山颉颃矣。” 后又有周昉,族谱载为周仪第六代孙、周钦之曾孙,字晦叔(又字景玄、仲朗),生卒年不详。道光《宝庆府志·选举表》载其为“上舍第释褐”。宋太学“三舍法”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上舍第释褐”,即上舍第出身直接授予官职。上舍第也等同于进士出身。周昉是证明其祖先周仪籍在今新宁县马头桥镇石洞村的关键人物。周仪籍武冈紫阳乡对于周仪确切籍贯,光绪《湖南通志》云其为邵阳人,“周仪,邵阳人,读书于武冈紫阳石室,后徙武冈,以原籍田庐分赡宗族——姓谱”。《宝庆府志》说周仪为“武冈人”,又对旧志说周仪为邵阳人做了解释,“仪以雍熙登第,(武冈)其时尚属邵州,故旧志皆作邵阳,政可两存也”。同治《武冈州志》之《名臣传》只说其“所居有紫阳山,山有石室”,紫阳山在紫阳乡,那么周仪应该就是武冈紫阳乡人。南宋《舆地纪胜》之《荆湖南路·武冈军·人物》有载:“周仪,紫阳人,登雍熙甲科。”《舆地纪胜》成书于南宋中期,和周仪时代较近,可信度高。紫阳,即紫阳乡,周仪为当时的武冈紫阳乡人,应当无误。 宋初武冈县属邵州,崇宁年间升武冈县,置武冈军,和邵州互不隶属。宋初武冈县直辖唯两乡,其西为儒林乡;其东即为紫阳乡,合龙管、龙江、永丰、长溪直至白仓而下,至塘渡口、白羊铺,北至今隆回三阁寺乡,绵延两百多里。今之隆回县三阁司乡,邵阳县之塘渡口、白仓镇、黄亭市镇、蔡桥乡、塘田市镇、金称市镇与新宁县之丰田乡、马头桥镇当时都属于紫阳乡。马头桥镇其时当属紫阳乡长溪里
有关周仪的本地民间流传
新宁县马头桥镇一带至今仍流传着有关周仪的传说。说周仪的先祖在武冈县紫阳乡长溪里三星团(实为山心团)一个叫三峒陇的山村(即今新宁县马头桥镇石洞村)居住,世代耕读为乐,幼时在家勤学苦读,日夜不倦,后又到离祖宅不远的扶夷江畔悬崖旁的一个石洞里潜心苦读,并在洞里遇仙翁点化,由此学业大进,后在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考中进士,官至谏议大夫。周仪做官昌言无忌,刚正不阿,生活清廉,又好施舍,退休后在其宅下叠修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今马头桥即以其所修之桥命名。
周氏族房谱
周氏族谱诚公坟山
周氏族谱紫阳书院图
据《周氏总族》,隆回县高平周氏始祖为周朝,字祥光,所谓“尚书公”,原住武冈紫阳乡石洞桥。 又查《湖南周氏源流》:“邵阳周氏, 始迁祖诚公,原籍江西泰和圳河江,其子玉喜于唐末卜居武冈紫阳乡州尾头,孙仪公。” 武冈《周氏合修族谱》又云,仪少有异禀,博学力行,自入石孔即“翠岩”,读书其中,与一老翁讲古道今,自后文思大进,登宋梁灏进士。后致仕,回家建石室书院讲学,门徒数百,湖南名士多受其学。周仪生活清廉,又好施舍,并在其宅下叠修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今马头桥即以其所修之一桥命名。关于周仪致仕归乡后在其宅下叠修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的说法亦见于周仪后裔应森公支系房谱。
翠岩
因靖康之乱,陈与义“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来到武冈紫阳山,有《书堂山石室铭并序》,序文里说到的周公谏议,“嘉祐名臣”当为周湛,因周仪为雍熙二年(985年)乙酉梁灏榜进士,而嘉祐元年为公元1056年,时间相差七十余年,设若周仪30岁中进士,而到嘉祐元年则已过百岁矣,又怎么可能为“嘉祐名臣”?周公谏议,周湛曾官迁“右谏议大夫”,可见在紫阳山石室读书的应是周湛。而周湛在紫阳山石室正是效仿其父周仪在马头桥坪山之翠岩石洞苦读的做法。
周敦颐与马头桥
周氏族谱载周仪致仕归乡后在其宅下叠修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这三座桥经过多次整修至今仍在。马头桥在三桥的最下游,族谱说,桥上书有“周氏垂建马头桥”字样,桥头有濂溪先生周敦颐撰写的马头桥记事碑。有人误以为这桥是周敦颐所修建,实误。查同治《武冈州志·艺文志》记载:“马头桥记碑:周濂溪撰在州溪南里,字漫漶莫能辨。”说明周敦颐只是为桥撰记事碑罢了。“溪南里”,下辖“架冲团”、“城头团”、“三心团”(三心团实应为山心团,因境内有山心寺得名,盖同音误传,“三”、“山”本地同音)和“油头团”。而其实,马头桥就在“三心团”内,当然州志说在溪南里也对。“周氏垂建马头桥”里的周氏当指周仪及其宗族后代。
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
马头桥周氏宗祠大门
马头桥周氏宗祠对联一
马头桥周氏宗祠对联二
周仪致仕后在家乡建立石室书院,即紫阳书院的前身,后被其后周昉改为桂庄书院,桂庄书院遗址在今坪山小学内。
周敦颐一生致力于文教,每为官一地,首推兴教办学。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邵之学在牙城之中,左狱右庾,卑陋弗称。先生始至,伏谒先圣祠下,起而怵然,乃度高明之地,迁于城之东南,逾月而成。”建成后,周敦颐又自撰《邵州新迁学释菜祝文》和《告颜子文》,以昭告先圣先师,“又属荆湖北路转运使孔延之作《邵州迁学记》”。周敦颐在邵州(今邵阳)兴教办学,将州学迁址重修,此亦即朱熹所说的周敦颐“迁尚书虞部员外郎通判永州,权发遣邵州事,新学校以教其人”。“新学校以教其人”,这是周敦颐在邵州的主要功绩。 周仪为雍熙二年(985年)乙酉梁灏榜进士,周敦颐生于1017年,两人年龄差距较大。笔者以为,两人在现实中有过交往的可能性不大。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周敦颐来马头桥时,周仪应当已经过世了,不过石室书院还在。周仪和周敦颐同为周姓,又都是湖南人,周敦颐在知永州前的嘉祐六年通判虔州,而周仪子周湛亦曾知虔州,时间当在周敦颐任前,周仪作为前辈乡贤,周敦颐在未到邵州前即当有所耳闻。当周敦颐见到石室书院,见到周仪捐建的马头桥之桥头马头栩栩如生,心中之感慨和对前贤周仪的景仰之情是可以想见的,然后应周仪后人之请为马头桥记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又马头桥镇南50里的新宁县城犁头湾石崖有周敦颐书“万古堤防”四字,有莲潭菴,为纪念周敦颐泛莲于此。清代周诰编有《濂溪志》,中有《周子遗事》,记载:“周子尝过新宁邑,至莲潭,见水深千尺,因镌‘万古堤防’四字于石崖。”又道光《宝庆府志》之“艺文略·金石”:“宋莲潭石刻,今存。在新宁治北夫夷江岸,石壁斗立,相传周子权邵州军时书‘万古堤防’四字镌于上。字画遒劲,水涸时可见。旧志云:末有‘古舂陵周某某题并书’九字,今不能识矣。……其曰莲潭者,亦以周子得名也。”那么,周敦颐到马头桥和到新宁城北犁头湾,当在同一段时间行程前后。周昉与桂庄及桂庄书院同治《武冈州志·文苑》载:“周昉,字晦叔,仪之后也。嘉定间登上舍第,官内史,尝于紫阳先世所居之地为桂庄书院,自称桂庄主人。”这一段记载非常明确,嘉定年间,周昉回祖籍隐居,可知他的先祖周仪就是宋紫阳乡三峒陇人(即今新宁县马头桥镇石洞村)。 《周氏合修族谱》有《昉公传》:“周昉字晦叔,望公之孙,道公之子。公天资不俗,禀性非凡。少时喜读书,好结友。慕朱熹之理学,绍仪公之高风。尝于紫阳先世所居之地,辟室为桂庄书院,自称为桂庄主人。” 同治《武冈州志·疆域志》之“三心团”有:“有白石水,有山心寺社仓,有宋周昉故里,有故桂庄书院,有周昉墓:在燕山菴左,有群玉林、清风峡:上有张声远、史弥宁、张同器、郑域磨崖题刻,俱见金石卷……”
山心寺社仓,在山心寺旁边。社仓,即义仓,清刘大櫆:“建社仓以备荒年,创书院以兴文教。”社仓是民办粮仓的一种,为南宋朱熹首创。 查州志金石卷,有:“桂庄大字(今存)。在州溪南里石洞村山心寺。嘉定七年周昉刻石‘桂庄’二字,行书,大径一尺强,后书‘新除湖南提刑张声远书’、‘嘉定甲戌中秋桂庄主人刻于崖次’二十六字,楷书,凡一行。”
有“史弥宁桂庄石刻”:“史弥宁桂庄石刻(今存)。史弥宁撰,嘉定八年刻石,前书诗二绝,右题‘周晦叔桂庄嘉定乙亥中和节友林居士四明史弥宁清叔父’二十六字,俱行书,凡十四行,字数不齐。” 有“盱江张同器寄题晦叔上舍桂庄石刻,今存。” 有“武冈军判官郑域题桂庄诗刻(今存)。” 有“群玉林”、“清风峡”:“今存。二刻均在山心团。” 湖南提刑张声远除题行书“桂庄”二字外,还留题八景,分别是:诗壑、翼然、清风峡、小蓬莱、群玉林、隐真岩、葛梅洞,“为历来金石家所遗表”。
武冈州志艺文志金石
紫阳书院八景之二
史弥宁题赋桂庄二首为:“结屋山垣得许奇,岩犀环拥读书帷。阿姮定与君家厚,留下西风几万枝。”和“家有留馥紫阳乡,洗石疏泉著桂庄。看到花时秋更好,放开冷袖贮天香。”
史弥宁又有七绝,题为《周晦叔所宅之左,一坡隐然而高,有竹万箇,架小轩于翠雾苍雪间,日弹琴读书其下,轩外鸣泉清驶,若与弦诵之声相答,爱其境胜,为赋一绝》:“竹根碧涧落寒声,竹外双溪抵镜明。满袖天风吟不彻,坡头直有放多清。” 张国器题桂庄诗:“蟾窟移根不记年,英材杰出以储贤,树因地胜常常茂,花到秋来得得传。已把诗书供灌溉,定寻泉石伴丝弦,曾看攀折从君始,尚愿云仍与接联。” 从以上诗歌和题刻可知桂庄秀美奇崛之山水和清幽风景,而桂庄之建制规模,亦可模拟得之。 张声远时为湖南提刑,史弥宁为武冈知军,郑域为武冈军通判,这些人和周昉交游,张声远更是远道而来,题刻吟诗于桂庄,可见周昉身份非同一般。《武冈州志》载周昉“官内史”,宋并无“内史”官职,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为最高行政部门,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的长官叫内史令,唐以后改称中书令,相当于宰相。《周氏合修族谱》撰写有《昉公传》,说其曾“官兵部侍郎”。 桂庄书院在桂庄内,因依周仪读书之“翠岩”石洞,故原来又称石洞书院、石室书院(据族谱,周敦颐过马头桥,曾在石洞书院讲学,笔者以为,当时的石洞书院应该规模不大,可能称之为书舍或书堂更贴切些),周昉改为桂庄书院。周氏族谱云,周昉曾“讲学于斯”。族谱又云,“宝庆丙戌,史弥宁来知武冈,重建军学,补修紫阳书院,与昉公来往甚密,为倡研理学,常啸傲于庄,以养性灵,以娱天年。” 族谱载周昉倾心理学,仰慕朱熹,而在史籍中,也有迹可寻。周昉除了和朱熹,还与陈文蔚、魏了翁等大文人也有过来往。陈文蔚生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卒年不详,进士出身,是朱熹的学生,理学家,终身未出仕,一直从事教育。他有题赠周昉诗《寄题玉山周晦叔家似贤斋》: “人心殊嗜好,黑白互相形。农臭不自悟,荧荧飞青蝇。一日对此君,炯然又眼明。子猷虽借宅,绿阴仍满庭。雅净两龚洁,高寒伯夷清。可近不可狎,劲挺干青冥。世人景先哲,绘画劳丹青。想像不觌面,孔孟何由倾。安知君子交,日日与相迎。手种万苍玉,君家有典刑。清风流至今,修好无渝盟。”表达淡泊名利,鄙薄恶俗,固守高节的情操,与周昉共勉。其时,周昉应在江西玉山一带为官。当时有一个上饶-玉山诗人群体,大多数过着隐居的生活,甘于贫困,又固守高节。周昉在此间自然会受影响,而他本人醉心理学,生性淡泊,族谱传里说他“素性好义”,因而也容易理解他为什么致仕还乡,回“紫阳先世所居之地”,醉心于教育,醉心于山水之间了。 魏了翁,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大学问家,宝庆元年(1225)被贬谪湖南靖州达七年之久,其间有《渠阳集》,中有答周昉的书信《答周晦叔应辰》,应辰应该是周昉按周氏辈分所取的名字。族谱载周昉为周仪孙周钦的曾孙,查周氏应森公世系和辈分“祥、梦、应、康、世”,周昉正是“应”字辈。魏了翁在信里和周昉讨论理学经典:“……《乾》是四德,诸卦大亨而利于正,此非伊川臆说也,《彖辞》固已如此。《左传》以《随》为四德者,盖占筮者释辞类如此,《彖》固云大亨贞云云。先天之卦,《系辞》固有之,《参同》亦有此象。自希夷、康节始尽发其秘,必潜心玩索之久,乃可得之,非信笔脱口数可言也。伊川与濂溪指意元不同,濂溪盖通字对文耳。” 据武冈周氏族谱记载,朱熹曾讲学于桂庄书院,即紫阳书院。朱熹又自称紫阳朱熹,是因为其父朱松祖籍安徽婺源,曾在徽州府紫阳山老子祠读书(徽州也有一座紫阳山),有刻章“紫阳书堂”,朱熹为怀念父亲,亦表思乡之情,故自称为紫阳朱熹。因而,有人又尊称朱熹为紫阳夫子。 后来书院兴起,各地为尊朱熹,取名为紫阳书院的很多。而武冈之紫阳书院,应非纪念朱熹曾到此讲学,而因本乡地名即为“紫阳”,而且武冈紫阳书院之名早在朱熹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在《文脉:千年湖湘书院图记》一书中,记载武冈紫阳书院是在淳熙到绍熙年间创立的。
紫阳书院原为私立,在南宋中期被改为军学,宋转运判官盱江邓均有《重修武冈军学记》:“……又增修武冈邑庠暨紫阳书院,于是士之瞻也,游也,息焉,莫不啧啧曰:‘懿乎此举也,’。” 后史弥宁知武冈军,又重修武冈军学,王之制有《武冈军修学记》,周氏族谱说法与此记文是一致的。 据族谱,桂庄后被周昉改为山心法华寺,简称山心寺,现马头桥镇清时名为“山心团”,即得名于此寺。明成化十九年留有会稽童煊碑记,上载:“……昉公素性好义,将宅院田土山地,一慨施舍,易此庄为山心法华寺,简称山心寺,延僧供佛,与乐予之,桂庄即成古建筑佛地……”山心寺现为坪山小学,其景物大部分已废,石刻尚有“松坡”、“云梯”、“翠石”( 翠岩之误),尚存大水缸一只(原一双),刻有“南宋宝佑戊午年正月廿八日山心寺百兆永远为记”字样。
宋文物紫阳书院水缸
较之祖辈“宋三周”,周昉名气似乎小得多,但他其实应该是紫阳周氏家族里官职最高,对朝廷政局影响也最大的一个人,但也可能是该家族在宋朝最后一位获取朝廷功名的人。据周氏家谱记载,“端平年间(1234年),忽坐诬削籍,累及宗族”,宋邵州最为辉煌兴盛的紫阳周氏一门就此没落,让人嘘唏不已。
从与周昉交往这些人的年龄结构,和其曾祖周钦(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以及他回家乡马头桥三峒陇石洞桥后朋友作诗赋题碑刻显示的年份来看,笔者认为周昉的生卒年可能在公元1170年-1270年之间。
而桂庄书院也因周昉的过世而慢慢没落,不过,到明代时仍有紫阳书院在,但应该是迁移到别处去了。所幸书院去而文气留,马头桥人,紫阳人,武冈人,邵阳人,由此民智初开,民风始变。武冈,原为“黔巫东鄙,蛮獠杂扰”之地。紫阳乡,浙江诸暨有宋《武冈县令杨公墓志》,其中有云,“紫阳乡婆婆鬼啸聚滋炽,既不可以文谕,又不可以武胁”,可见当时紫阳乡民众之愚昧落后。而到南宋末,武冈的风气才开始改变,文天祥说:“虽洞窟林麓,人去其陋,遣子就学。”而石洞书院桂庄书院,可谓居功至伟。之后,马头桥一带尚学之风日盛,无论条件多么艰难,即便举全家甚至全族之力,都要遣子就学,而这也是马头桥一带至今仍人才辈出的最大原因吧。
桂庄书院已杳然远去,“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古武冈紫阳周氏一门,即“宋三周”及其后人周昉等,其影响力之深远,几乎贯穿整个宋朝。其才华和智慧,光耀紫阳,亦光耀武冈,光耀邵州。乡人后世,以其为荣耀,也以其为榜样。昔有匡衡,凿壁偷光,又有车胤、孙康之囊萤映雪,而至北宋,则有邵州紫阳之周仪周湛父子之石洞苦读。期待新宁桂庄书院的文化遗产,及“宋三周”求学苦读的精神,激励后人,也期待新宁力兴文教,振兴书院学校,如张拭所言,以“成就人才,以传道济斯民”。
来源:武冈人网 阿旧
版权原创作者所有 侵权必
魏姓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
春秋
魏姓来源
本文2023-09-22 17:33: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82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