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氏的后裔们在海外,爱新觉罗氏后裔之后流落何方?
爱新觉罗氏后裔之后流落何方?
清朝爱新觉罗的后裔之后都四散而去了,有的改姓。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近70年间,爱新觉罗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份已成了历史, 行为的修谱已无可能,纯正的血统已无保障,婚姻状况也日趋复杂,几乎没有任何家谱问世,家族人口的统计已很困难。
但1937年之前康德伪皇帝在伪满洲国最后一次整体的修缮了家族谱系,所有宗室、觉罗都罗列其上,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后爱新觉罗密雅纳支派根据原先存留下来的碟谱和东北辽中新民地区的情况又由家族族长带领修缮了谱系,《爱新觉罗宗谱密雅纳支》 每十年系统修订一次,已经成为定规。经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批准,爱新觉罗密雅纳支派恢复了家庙,每年的阴历五月十三举行家族内祭祀。
清代将爱新觉罗氏分为宗室和觉罗,以示血缘远近区别,同时将一些有功之臣赐姓为觉罗,如觉罗纳木泰(原姓舒穆禄)、觉罗吴拜(原姓瓜尔佳)等。
民国至新中国文革期间族人多将姓氏改为汉姓, 如金、艾、赵、肇、罗、王等。
清朝末代皇帝宣统未生子。下面是他的亲戚都是爱新觉罗是的后裔。
溥仪有三个弟弟,七个妹妹,分别如下:
二弟 溥杰(1907年—1994年),字“俊之”。娶嵯峨浩,生两女,享年88岁。
大妹 韫媖(1909年—1925年),嫁郭布罗·润良,无子女,享年17岁。
二妹 韫和(1911年—2001年),改名“金欣如”;嫁郑广元,生一子三女,享年91岁。
三妹 韫颖(1913年—1992年),改名“金蕊秀”;嫁郭布罗·润麒,生三女,享年80岁。
四妹 韫娴(1914年—2003年),改名“金韫娴”;嫁赵琪璠,生一对子女,享年90岁。
三弟 溥倛(1915年—1918年),四岁夭折。
五妹 韫馨(1917年—1998年),改名“金蕊洁”;嫁万嘉熙,生三子一女,享年82岁。
四弟 溥任(1918年—),字“友之”,改名“金友之”;娶金瑜庭,生三子两女,现年93岁。
六妹 韫娱(1919年—1982年),字“芯多”,改名“溥韫娱”;嫁王爱兰,生一子四女,享年64岁。
七妹 韫欢(1921年—2005年),字“芯笑”,改名“金志坚”;嫁乔宏治,生两子一女,享年85岁。
堂兄弟
爱新觉罗·溥聪。
爱新觉罗·溥儁,光绪大阿哥。
爱新觉罗·溥侗,民国四公子之一。
爱新觉罗·溥佐,书画家。
爱新觉罗·溥伟,清末恭亲王,溥仪皇位的主要竞争对手,光绪末期三太子之一。
爱新觉罗·溥儒,书画家。
爱新觉罗·溥伒,书画家,光绪末期三太子之一
爱新觉罗·善耆,清末肃亲王,川岛芳子之父。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Aisin Gioro)是清朝皇室姓氏,源于早期女真族。满语“爱新”为金的意思,常见说法称“觉罗”为姓的意思,但实际上满语中“姓氏”一词原文为 hala(汉语哈喇、哈拉)。
古女真人并不注重自己的姓氏,皆冠以部族名为姓。比如完颜部的人就很多姓完颜,叶赫部的人就大都姓叶赫。努尔哈赤远祖姓夹古,是爱新(旧女真“按出虎部”)部族的远支。遂其一支都冠以觉罗。遂随部族冠姓爱新(满语 aisin,金的意思)又因其为远支,则冠以觉罗(满语 goro 或 gioro,远支的意思)。
遂称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其子皇太极建国清朝,效仿汉制,取消远支大宗之分,使爱新觉罗成为一个姓氏。由于古代女真族远支宗室划分详细,遂许多姓氏就出现了觉罗的划分:伊尔根觉罗、阿颜觉罗、舒舒觉罗、葛籣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扈伦觉罗(呼伦觉罗)、嘉木瑚觉罗、阿哈觉罗、伊拉拉觉罗、察拉觉罗等等。诸觉罗的前两(三)个字是地名或身份,后两个字是姓。
满洲姓氏
一部分是姓(哈喇),一部分是基于血缘宗亲关系的族名(穆昆)。爱新觉罗一姓中,觉罗为姓,爱新是族名,两者的关系类似汉族中某姓和某家族的关系(张姓与桐城张氏,翁姓与常熟翁氏等)。类似的那拉氏有叶赫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等分支(叶赫、乌拉均为地名),瓜尔佳氏有苏完尼瓜尔佳、安图瓜尔佳等分支。因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该族遂成望族,以全称相称,“爱新”遂变为姓氏的一部分。
其子皇太极建国清朝,效仿汉制,取消远支大宗之分,使爱新觉罗成为一个姓氏。由于古代女真族远支宗室划分详细,遂许多姓氏就出现了觉罗的划分:伊尔根觉罗、阿颜觉罗、舒舒觉罗、葛籣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扈伦(呼伦)觉罗、嘉木瑚觉罗、阿哈觉罗、伊拉拉觉罗、察拉觉罗等等。诸觉罗的前两(三)个字是地名或身份,后两个字是姓。
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原初期,子孙并未按照辈分命名,康熙年一采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为胤禛,孙辈用“弘”,曾孙辈用“永”。
康熙六十年时,康熙曾就爱新觉罗的这个姓与乾隆有过对话。
康熙:“你知道爱新觉罗的意思吗?”
乾隆:“是金子的意思。“
康熙:“那你觉得这世上最宝贵的是金子吗?“
乾隆:“不是,仁义为最宝贵。”
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定了后人用“绵”、“奕”、“载”。
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
咸丰时定“焘”、“闿”、“增”、“旗”。
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讳上亦没有划一方法。胤禛登基后,其兄弟则改名为“允”字辈,但其子乾隆帝弘历即位后,并不要求兄弟避讳。当乾隆传位予永琰后,为免其他人要改名,反而将永琰改名为颙琰。道光帝绵宁继位后也把自己名字改为旻宁。
家族庞大,为了细分,由嘉庆开始,又规定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丰帝叫奕詝,有同父异母兄弟奕䜣、奕誴、奕譞等,他们的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庆亲王奕劻,因其出生时已不属于近支,则自取偏旁。
2011年9月15日,“清祖文化园”在吉林省敦化市开园,在其主体建筑“清祖祠”里,一幅清代皇室爱新觉罗家族的族谱问世,该族谱长40米,高10米,是全中国面积最大的族谱之一。
参考链接:
爱新觉罗氏-
最后一个清朝皇室后裔个是谁一、清朝的末代皇帝,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终生未育,无后代。
二、清皇室后裔,全国到处是!生生不息,繁衍至今,大概永远不会有最后一个后裔的。
爱新觉罗氏,清朝皇室家族,一直在不断地繁衍壮大,这个家族的后裔数量十分庞大,要算在各个领域有名的爱新觉罗后人也很多,如在书画方面颇有建树,出现了许多能书善画之人。到目前为止,爱新觉罗家族里有100多位在海内外很有影响的书画家,溥杰、启功、溥佐、浦松窗、浦心、毓峨、毓赡、兆丰等等,都是被大家常常提起的书画大家。
1、爱新觉罗·恒山
1954年生于沈阳,现任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社会名人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名人艺术研究会企业名人委员会主任、辽宁大学客座教授、辽宁省艺术学院教授、沈阳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沈阳中山金石书画会顾问,北京新时代国际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签约画家。
2、爱新觉罗·恒钛
1954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系清道光皇帝第五子敦亲王奕宗后代。
3、爱新觉罗·启祥
1931年11月生于满州里,满族正黄旗人,字景辉,号长白卧龙居士,系清圣祖康熙皇帝十六子嗣、世袭和硕庄亲王允禄之九世孙、同治辅国公载勋之四世孙、光绪镇国将军毓愍之孙、爱新觉罗·恒锟之长子、即康熙帝十世孙。
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特约顾问编委,中华人物大典,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特约顾问编委,中韩文化艺术中心特聘美术师(教授)。
4、爱新觉罗·启骧
字腾伯,生于一九三五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是清雍正第九代孙。
5、爱新觉罗·毓震峰
1956年生于北京,满族。清道光皇帝五世孙,著名书画家爱新觉罗·溥佐之子。
6、爱新觉罗·启新
一九四二年生,北京人。清皇族后裔,现为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墨林书画院资深书画家。其书法笔力遒劲,洒脱自然,深受业界人士的肯定和好评。其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级美术展览中获奖并被相关艺术机构收藏。
三、满清皇族的后裔大多集中在北方,著名学者启功就是爱新觉罗的后代。
还有很多的皇族后裔都改姓“金”了,因为爱新觉罗的意思就是“黄金”的意思,清朝皇族后裔在全国分布广泛,其生活状态也多种多样,他们像普通民众一样难以归类。
按照清帝退位时的规定条款,爱新觉罗氏都采用其满语中的“黄金”之意改姓“金”。不过有些皇族后裔如雍正九世孙,如启功,并未遵照这一规定,启功的祖父告诉他,绝对不可以姓金,因为那是“仇人”袁世凯的指令。
清朝皇帝后裔现在还有吗?不知道是什么样?
要说清朝的皇帝,已经没有后人了,因为末代皇帝溥仪一生都没有生育。他患有不育症。这是连周总理都知道的事实。 但如果说清朝的皇族,那后人就很多了,离溥仪最近的一支就是他的胞弟,爱新觉罗·溥杰和爱新觉罗·溥任的后人了。 溥杰只生有两个女儿(两个女儿是中日混血,唉。。) 溥任的长子就是金毓嶂。次子金毓峑在北京某大学任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的副院长,三子金毓岚是朝阳区和平街第一中学的高级语文教师,还是一位古玩收藏家。 还有现在影视界的一颗新星:爱新觉罗·启星,也是皇族后裔,但没有说明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哪一支后裔,大概不是很有名的皇族成员吧
姓金的会不会是清朝爱新觉罗氏的后裔。有一支据说是爱新觉罗氏改的。
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时期满族诸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在清兴祖佟·福满、清景祖佟·觉昌安的清朝满族皇室后裔爱新觉罗氏族人中,皆取意为汉姓金氏,时代相传。 ⑵满族楚库勒氏,亦称车勒库勒氏、褚库尔氏、车克里氏,满语为Cukule Hala,世居楚库勒(今黑龙江黑河江北俄罗斯境内褚库尔村),以地为氏,后多冠汉姓为金氏、楚氏等。 ⑶满族金佳氏,满语为Gi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自俄罗斯滨海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金氏。 ⑷满族精吉氏,满语为Ginggi Hala,世居乌拉(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金氏、精氏等。 ⑸满族精格哩氏,亦称精厄礼氏,满语为Ginggeri Hala,汉义“洁净”,世居乌拉(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金氏、精氏、孙氏、景氏等。 ⑹满族索尔济氏,满语为Si Hala,以地为氏,世居乌拉(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金氏、索氏、锁氏、关氏等。 ⑺满族锡尔馨氏,亦称谢京氏,满语为Sirhin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以姓为氏,世居和托阿拉(今辽宁新宾),后多冠汉姓为金氏、谢氏等。 ⑻今辽宁丹东东沟大孤山镇满族金氏的始祖为佟·猛特木,他曾在后金时期督师南关,连战连捷,深受后金大汗佟·努尔哈赤所器重。后因为恃权私收降女为妻,被佟·努尔哈赤定罪处斩。经诸位大臣力保其征战之功,方予免死,却被贬配至辽东。其后裔爱新觉罗·塔石后来乘船过海,隐居在辽宁丹东的大孤山下,后代子孙散居在东沟金大岭、三道洼等地。满族金氏显祖爱新觉罗·塔石的后裔皆为宗室金氏。[1] 在清朝灭亡后,现在还活着的满清皇族后裔有哪些皇族后裔在全国分布广泛,其生活状态也多种多样,他们像普通民众一样难以归类。如今著名的满清皇族后裔共有五位,分别是爱新觉罗·恒钛、爱新觉罗·启祥、爱新觉罗·启骧、爱新觉罗·毓震峰和爱新觉罗·启新。
爱新觉罗·恒钛
1954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
系清道光皇帝第五子敦亲王奕宗后代。爱新觉罗·启祥
1931年11月生于满州里,满族正黄旗人,字景辉,号长白卧龙居士,系清圣祖康熙皇帝十六子嗣、世袭和硕庄亲王允禄之九世孙、同治辅国公载勋之四世孙、光绪镇国将军毓愍之孙、爱新觉罗·恒锟之长子、即康熙帝十世孙。
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特约顾问编委,中华人物大典,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特约顾问编委,中韩文化艺术中心特聘美术师(教授)。爱新觉罗·启骧
字腾伯,生于一九三五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是清雍正第九代孙。爱新觉罗·毓震峰
一九五六年生于北京,满族。清道光皇帝五世孙,著名书画家爱新觉罗·溥佐之子。爱新觉罗·启新
一九四二年生,北京人。清皇族后裔,现为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墨林书画院资深书画家。其书法笔力遒劲,洒脱自然,深受业界人士的肯定和好评。其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级美术展览中获奖并被相关艺术机构收藏。 爱新觉罗氏真的是宋徽宗的后裔吗 有没有证据没有证据。
宋徽宗的后裔,在金国就是奴隶的存在。不可能让他们有翻身的会的, 清 被推翻后爱新觉罗的后代现在姓什么,他们现在在哪里生活有的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近70年间,爱新觉罗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分已成了历史, 行为的修谱已无可能,纯正的血统已无保障,婚姻状况也日趋复杂,几乎没有任何家谱问世,家族人口的统计已很困难。 不过,一种趋势是很明显的,爱新觉罗氏的人口,仍然还在不断膨胀,血缘关系也由近及远,逐渐形成众多分支。据估计,如今爱新觉罗氏大致有30—40万人。 如~爱新觉罗·紫薇 爱新觉罗 ·州迪和 其实到清朝最后的三代皇帝,由于近亲结婚,几乎是没有子女,有也是早早夭折所以现在估计子孙很少 爱新觉罗,这个姓,后来也有了简化,有的改为"赵",有的为"罗"等等,很多 清皇族后裔在全国分布广泛,其生活状态多种多样,对待“爱新觉罗”姓氏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不愿提皇族身份 62岁的崇文区副区长金毓嶂是醇亲王载沣的长孙。他说 “ 们家的人都不姓爱新觉罗,都什么年代了,姓那个有点儿古怪。” 醇亲王载沣的11个孩子中4个是男孩,除末代皇帝 溥仪外,还有溥杰、溥供和溥任。溥仪无后,溥供3岁早夭,溥杰只生有两个女儿,溥任的长子就是金毓嶂。溥任的次子金毓峑在北京某大学任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的副院长,三子金毓岚是朝阳区和平街第一中学的高级语文教师,还是一位古玩收藏家。 对于家族中出了两个皇帝,金毓嶂说,这是历史的选择,他的家族对此很不情愿,也很不胜任。“因此 们没有必要总是提起皇族身份。”金毓嶂说。 为爱新觉罗姓氏自豪 在身份证上,这位45岁的女画家名叫毓紫薇,爱新觉罗·毓崌是她的正式名字。姓氏的恢复对她的事业有所帮助。“画会好卖一些,”她说,“人家一看,‘爱新觉罗’,就认你的画。”毓紫薇说,自己的画是“有行无市”,大多卖给了朋友。 毓紫薇是崌亲王奕 讠宗的第4代孙女,奕讠宗 是道光五子,即金毓嶂的曾祖父——第一代醇亲王的哥哥。“从心底里, 对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感到自豪,”她说,“因为 们这个家族里出了康熙、乾隆这样的好皇上。” 难以概括的群体 关于“爱新觉罗”的姓氏,在前北京市民委副 主任赵书看来,“正支的皇族后裔很少自己冠以爱新觉罗氏,旁支的就喜欢这么叫,尤其是在书画界。”他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字,叫作“时代功利性”。 在沈阳,60岁的德崇开了一家“爱新觉罗·德崇文化商行”,专门经销清代传统的文化工艺品。如果你叫他“德崇”,他会嗓音洪亮地纠正你:“ 是爱新觉罗·溥旻!”不过,他的家谱中的贵族血统要追溯到努尔哈赤才可见到。 对比几个历史阶段皇室后裔或低调或高调的行为方式,北京市满学会会长阎崇年认为,辛亥革命后,皇族后裔纷纷改姓,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又强调阶级划分,因此皇室后裔对“爱新觉罗”姓氏比较忌讳;现在他们以家族为自豪,恰好说明社会心态的宽容与进步。 姓金的会不会是清朝爱新觉罗氏的后裔。爱新觉罗(Aisin Gioro),是清朝皇室姓氏。满语「爱新」为金的意思。常见说法称「觉罗」为姓的意思,但实际上满语中「姓氏」一词原文为hala(汉语哈喇、哈拉)。
满洲姓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姓(哈拉),一部分是基於血缘宗亲关系的族名(穆昆)。爱新觉罗一姓中,觉罗为姓,爱新是族名,两者的关系类似汉族中某姓和某家族的关系(张姓与桐城张氏,翁姓与常熟翁氏等)。除爱新觉罗外,觉罗这一姓氏还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通颜觉罗等分支,都源於同一始祖。那拉氏有叶赫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等分支(叶赫、乌拉均为地名),瓜尔佳氏有苏完尼瓜尔佳、安图瓜尔佳等分支。因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该族遂成望族,以全称相称,「爱新」遂变为姓氏的一部分。 清代将爱新觉罗氏分为宗室和觉罗,以示血缘远近区别,同时将一些有功之臣赐姓为觉罗,如觉罗纳木泰(原姓舒穆禄)、觉罗吴拜(原姓瓜尔佳)等。 清亡以后族人多取汉姓, 如金, 赵等。 你可以去满洲论坛里问问,那里比较专业! 爱新觉罗(329)后裔(15)
一、春秋:齐桓公(小白)、管仲、隰朋、鲍叔牙、易牙、竖刁、郑庄公(寤生)、太叔段、祭足、颍考叔、公子纠、宫之奇、公孙无知、晋文公(重耳)、狐突、狐偃、狐毛、介子推、里克、邳郑、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石碏、石厚、州吁、郑突、郑忽、老子、孔子、孙武、左丘明、伍子胥、范蠡、西施、勾践、阖闾、夫差、文种、专诸、要离、庆忌、吴王僚、伊尹、烛之武、公子光、魏舒、晏婴、庆父
二、战国:乐毅、吴起、孙膑、庞涓、廉颇、赵牧、赵奢、赵括、项燕、田单、韩非、荀子、庄子、墨子、惠子、孟子、燕丹、荆轲、高渐离、樊於期、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邹忌、白起、商鞅、李悝、蔺相如、屈原、魏斯、乐羊、西门豹、孔伋、杨朱、聂政、申不害、尸佼、赵武灵王、匡章、淳于髡、张仪、苏秦、田辟疆、田忌、鬼谷子、甘德、石申、李冰、扁鹊、范雎、蔡泽、郭隗、唐蔑、宋玉、触龙、毛遂、鲁仲连、公孙龙
三、秦:嬴政、吕不韦、李斯、尉缭、王翦、王贲、李信、蒙骜、蒙武、蒙恬、嬴扶苏、嬴胡亥、赵高、章邯、司马欣、董翳、李由、甘罗、嫪毐、阳泉君、嬴子婴、嬴成矫、徐福、卢生、陈胜、吴广、项梁、项羽、张良、韩信、萧何、刘邦、陈平、周勃、夏侯婴、曹参、范增、项伯、项庄、樊哙、英布、彭越、熊心(楚怀王)、龙且、郦食其、钟离昧、周殷、灌婴、周章、魏咎、赵歇、田儋、田臧、李归、邓说、伍徐、张贺、庄贾、朱鸡石、余樊君、王离、陈余、张耳、宋义、涉间、苏角、李左车、田荣、殷通
四、汉:刘邦、萧何、曹参、韩信、张良、英布、周勃、周亚夫、吕雉、吕禄、吕产、陈平、灌婴、灌夫、郅都、宁成、张汤、东方朔、刘彻、刘启、刘安、卫青、卫子夫、霍去病、霍光、刘贺、田蚡、窦婴、苏建、苏武、司马相如、卓文君、司马谈、司马迁、扬雄、李广、李陵、王莽、赵飞燕、赵合德、刘秀、马援、邓禹、吴汉、盖延、赵破奴、张骞、刘细君、王昭君、梁冀、陈蕃、窦武、何进、卢植、皇甫嵩、朱隽、班超、班固、班昭、董卓、蔡邕、袁绍、袁术、郑玄、张衡、贾谊、晁错、郭解、剧孟
五、三国: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黄忠、马超、魏延、法正、庞统、周瑜、司马懿、徐庶、曹丕、曹植、曹彰、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满宠、蒋济、韩浩、陈群、张辽、徐晃、许褚、典韦、张郃、于禁、乐进、李典、曹仁、文聘、张燕、曹洪、曹休、曹真、夏侯敦、夏侯渊、夏侯霸、夏侯威、姜维、鲁肃、吕蒙、陆逊、张昭、张纮、虞翻、丁奉、徐盛、陈武、潘璋、甘宁、太史慈、蒋钦、周泰、董袭、骆统、廖化、马谡、王平、蒋琬、刘禅、孙亮、凌统、费祎、诸葛瑾、公孙渊、邓艾、钟会、诸葛恪、司马师、司马昭、孙皓、曹髦
六、晋:司马炎、司马衷、贾充、贾南风、王祥、羊祜、王浑、王浚、陆机、陆云、周处、刘琨、谢逖、陶侃、孙秀、刘渊、石勒、石虎、王弥、苟晞、潘岳、石崇、左思、王览、王导、嵇康、阮籍、阮咸、刘伶、王戎、杜预、荀勖、何曾、张华、司马攸、司马玮、司马亮、司马伦、司马冏、司马颖、司马颙、司马乂、司马越、段匹磾、张寔、刘曜、刘聪、司马睿、王羲之、王献之、桓温、谢安、谢玄、谢道韫、桓玄、苻坚、姚苌、慕容垂、陶渊明、王敦、司马道子、孙恩、谢琰、王恭、殷仲堪、瘐楷、卢循、徐道覆、王猛
以下是 整理的《鲁迅祖父周福清为何谎报年龄》,希望大家喜欢!
鲁迅祖父周福清,原名致福,字震生,号介孚,同治丁卯(1867)并补甲子科举人,辛未(1871)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四川荣昌县、江西金溪县知县,钦加同知升衔,光绪丙子科江西同考官。周福清的翰林院庶吉士头衔,俗称“半个翰林”。按当时制度,庶吉士是要散馆考试的,能留下的授职为编修、检讨,才是真正的翰林官。不能留馆的,称为“散坏馆”,分配任各部主事或知县,周福清就是散馆后改任外地知县的。
翰林院庶吉士这个头衔曾给周家带来荣光,绍兴鲁迅纪念馆还藏有周福清的一块翰林匾。周福清生平没有做过什么阔官,晚年遭遇也很不好,最为人所知的是曾因科场贿赂案系狱多年。这次家变对鲁迅的影响很大,高阳先生写过一篇《鲁迅心头的烙痕》,即描述这次家难对鲁迅的影响。学界对鲁迅祖父的研究多集中在科场贿赂案上,而对于其早年生平,有些问题尚待考证说明。周福清的生年问题就是一例。
周福清的官年与生年
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一书中说“介孚公于甲辰年夏天去世,年六十八岁”,由此推论,周福清生年应是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最早发现周福清生年存在误差问题的,是美国的房兆楹先生。他在《关于周福清的史料》(台湾《大陆杂志》第15卷12期)一文中举出《同治辛未会试年齿录》,这种齿录是会试同年编梓印行的,所以里面的履历可能是周福清自己填写的,齿录中云:“(周福清)谱名致福,字震生,号介孚,一号梅仙,行八又行一。道光甲辰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吉时生。浙江绍兴府、会稽县学附生,民籍。方略馆誊录。”道光甲辰为1844年,按此可知比周作人所述生年,整整小了七岁。房兆楹指出了周福清年龄中的官年问题,即按当时官场习惯,读书人通籍多报年龄是为了多保持几年官位。
我当时读到这段材料,觉着房氏还有考察未尽的地方。例如,关于周福清的生年,除了周作人一书和会试年齿录,还有其他档案如乡试朱卷和家谱可以查。我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官方网站上,发现该馆藏有周福清乡试朱卷。周福清中式浙江乡试同治丁卯并补甲子科第八十六名举人,按照清代科举习俗,新中式的举人和进士,需要把自己的试卷刻印分赠给亲朋好友,称之为朱卷。这份《浙江乡试朱卷同治丁卯科补行甲子科》载:“(周福清)原名致福,字震生,一字介福,号梅仙,行八,道光辛丑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吉时生浙江绍兴府会稽县学附生,民籍。”道光辛丑年为1841年,周福清乡试朱卷自述履历与上述两种生年资料所记年龄均异。如果按周作人所述的生年,那么周福清考举人时年龄少报了四岁,考进士时少报了七岁。
周福清乡试朱卷
对于这一问题,在《越城周氏支谱》中可以找到答案(《清代民国名人年谱选刊》,第25册)。《越城周氏支谱》由周以均(系周福清族伯)撰,周锡嘉编订,据谱前序云,此书在乾隆癸丑始有草谱,“厥后历经族之耆旧考订修明”,在道光己亥庚子间曾经族人“详加纂辑”。直到同治丁卯(1867)才由周以均与其弟以增“积三年之久,粗成大略”,而未及刻印,周以均就作古了。光绪三年才由其子周锡嘉编竣刻印。
此书修于鲁迅出生之前,故谱中仅及鲁迅之父周凤仪。其中“周福清”谱下为:“福清原名致福,字震生,号介孚,行八,同治丁卯并补甲子科举人,辛未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四川荣昌县、江西金溪县知县,钦加同知升衔,光绪丙子科江西同考官,生道光丁酉十二月二十七日午时。”家谱修订于周福清去世之前,谱中周福清生年和周作人所云生年相同,均是丁酉年。此书由周福清族人修订,里面的生年没必要造假,资料可信,所以大致可以认定周福清的生年为道光丁酉十二月二十七日。
越城周氏支谱“周福清”条
瞒报年龄,自然在日后的履历中有一定的延续性。周福清中进士后当了三年的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原选四川荣昌县知县,据孔祥吉先生《鲁迅祖父周福清出任金溪知县考》(《光明日报》2009年3月31日)考证,周福清以“亲老”为由不去上任,改选江西金溪县县令。在《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中,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二十八日有这样一条档案:“臣周福清,浙江绍兴府会稽县进士,年三十一,由庶吉士散馆即用知县,原四川荣昌县知县。亲老题明,改选近省,分签掣江西抚州府金溪县知县缺,敬缮履历恭。”1874年三十一岁,其生年正好是会试填报的1844年。
周福清会试填报的生年一直延续到其内阁中书时期,据秦国经《内阁中书周福清——新发现的关于鲁迅祖父的档案材料》(《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4月)一文,周福清在光绪十四年(1888)应戊子科乡试考试试差人员时,上报材料为:“未经考过试差同知衔内阁中书周福清,现年四十五岁。”秦氏所举出的其他档案材料,亦可推出周福清所报为会试生年。
生日未造假带来的误解
有意思的是,周福清虽然虚报年龄,但是生日没有造假,均填十二月二十七日。日本的村田俊裕先生在《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回绕着所谓科场贿赂事件(上)》一文中(《野草》杂志第24号,1979年10月1日),闹了个误会,认为周福清年龄造假,月日也是假的,原因是周福清会试填报生日与其异年及第的同乡李慈铭竟然是一样的。其实考察下李慈铭的乡会试朱卷可以发现,李慈铭和周福清生日相同只是巧合而已。
按《清代朱卷集成》载李慈铭浙江乡试同治庚午科朱卷:“(李慈铭)字爱伯,号越缦,又号霞川,小字莼客,行一,道光乙未年(1835)十二月二十七日辰时生。”(见顾廷龙主编《清代朱卷集成》,第257册)其光绪庚辰科会试朱卷云:“(李慈铭)字爱伯,号越缦,又号霞川,小字莼客,行一,道光己丑年(1829)十二月二十七日辰时生。”(《清代朱卷集成》,第48册)而在《越缦堂日记》第一册前附有李慈铭亲撰《大事记》,类似简略年谱:“宣宗成皇帝九年(1829),岁在己丑冬十二月二十七日,辰时,余生。”可见李慈铭真实出生年龄是道光己丑冬十二月二十七日,其乡试少报年龄六岁,会试没瞒报年龄。其生辰和周福清月日相同纯属巧合,并不是村田所云年龄造假。
为何要瞒报年龄
类似周福清这种“官年”现象由来已久,与科举选拔考试制度有关,可以远溯至汉魏,宋代亦复常见,于科举定型之明清为极盛。如康熙年间王士祯《池北偶谈》云:“三十年来士大夫履历,例减年岁,甚或减至十余年;即同人宴会,亦无以真年告人者,可谓薄俗。”可见,在清初科场瞒报年龄已经是士人普遍行为。近来学者对《清代朱卷集成》进行分析,发现清代初中晚三期士子朱卷履历中均存在着大量年龄造假行为。
总的来说,延长为官和追求“早达”的虚荣心理是改动年龄的两个重要因素。科举时代士人登籍年龄较晚,例如前述的李慈铭“七次乡试落第,四次会试落第”。反复落第,内心的紧迫感也随之增加,改小年龄在考试荐卷和选拔官员中都有优势,故成科场陋习。如《清朝文献通考》所云,“自唐以后务浮华而少本实,魏晋专重阀阅故家,弊俗相沿,贵少贱老,轻寒门而重世族,是以登科录中亦复习于作伪。”
“贵少贱老,轻寒门而重士族”可谓士人改动年龄的心理原因,例如周福清,幼年家贫好学却无力延师,鲁迅堂叔观鱼(周冠五)《回忆鲁迅房族和社会环境35年间(1902-1936)的演变》一文云,周福清幼年经常去门族家塾里旁听塾师讲课,他天分高,易于领会,所得最多,族人誉之为“收晾晒”(趁便得利的意思)。就是这样苦学,周福清三十岁才中举。
周福清参加的浙江乡试同治丁卯科补行甲子科,是一个两科合并的乡试。同治甲子(1864)浙江刚从太平军手里夺回来,处于军事时期,故此乡试延期三年,和丁卯科合并在杭州举行。两科的人才挤一块了,所以中式难度增加。如果乡试落解,“秋风又报三年息”。周福清年龄少报四年,故为此计。周福清中举之后没有联捷,在方略馆当了三年誊录才于同治辛未年(1871)考中进士。通观周福清科举生涯,不能说是一帆风顺。周福清乡会试改动生年,主要还是借此延长官场生涯,有更多的仕途机会。
科场陋习:乡试会试均有人造假
周福清的乡试同年朱彭年、陶方琦,会试同年瞿鸿禨朱卷上也有类似的“官年”问题。朱彭年是浙江乡试同治丁卯科补行甲子科的解元,他的乡试朱卷自述履历为:“(朱彭年)字莘潜,行二,道光己亥年(1839)三月二十三日生。”(《清代朱卷集成》,第253册)而其手订的《春渚草堂居士年谱》(见《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73册),述及生年时却云:“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三月二十三日居士生。”年谱为朱氏手订,生年自不会记错,可知其参加乡试瞒报了两岁。
周福清另一位乡试同年陶方琦,乡试会试均存在年龄造假。陶氏乡试朱卷自述履历云:“(陶方琦)字仲珣,号子珍,行六,道光丁未年(1847)十月二十八日吉时生。”(《清代朱卷集成》,第254册)其中式光绪丙子(1876)恩科进士,会试朱卷自述履历:“(陶方琦)字汉肯,号子缜。行六,道光己酉(1849)年十月二十八日吉时生。”(《清代朱卷集成》,第40册)陶氏死后,好友谭献(也是陶方琦、周福清乡榜同年)为之作传(谭献《陶编修家传》,见缪荃孙编《续碑传集》卷81),云:“光绪十年(1884)十二月卒于京邸,年甫四十。”谭献为陶方琦至交,对陶氏生年不太可能弄错,可以推出陶方琦的真实生年为1844年,可知其乡试少填报三岁,会试少填报了五岁。
此外,周福清会试同年瞿鸿禨,日后位至军机大臣,是清季政坛赫赫有名的“止庵相国”(瞿鸿禨号止庵),而其会试朱卷也存在造假问题。其会试朱卷云:“(瞿鸿禨)字子玖,行三大行九,年十九岁,癸丑六月十五日生。”(《清代朱卷集成》,第35册),可推算所填生年为1853年。而其手订的《止庵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81册)则云:“道光三十年庚戌,一岁,六月十五日丑时生于长沙东城吉庆街寓宅。”道光三十年为1850年,可见其会试年龄瞒报了三岁。瞿鸿禨二十二岁中进士,不可不谓早达,之所以虚报年龄,只能说是“薄俗”移人,科举风习如此。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得知,周福清的乡试、会试同榜均存在年龄造假,可见瞒报年龄问题在晚清科举考试中之常见。士人存在官年生年现象,这对于我们考证古人生卒年有指导作用。现在不少资料对古人的年龄记载不一,其实多是搞混了古人的官年和生年。通过对家谱、年谱、碑传、乡试会试朱卷及履历档案等资料的核对考证,可以补正古人生平事略,推算出其真实生卒年,周福清的生年问题即是一例。
道光己亥年(1839年)五月二十日的夜晚,辞官南归的诗人龚自珍,路过淮安大运河畔,看到夜幕下一艘艘北上而去的运粮漕船。那硕大的船身在拥挤的河道上逆水而行,岸上一队队汗流浃背的纤夫,赤裸着上身,高喊着号子,声音响彻夜空。
这艰难而又雄壮的劳动场景,打动了诗人的内心,他想起在京中为官的日子,官俸禄米中的一颗一粒,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泪如雨下的诗人,挥毫写下了一首诗: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上图_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庵
自隋唐以后,随着江南的开发,雨水充沛的东南地区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产粮区域,而我国的政治中心处于北方,在京师有着皇亲国戚、王公贵族,文武百官还有上百万计的市井小民等着吃饭,故而朝廷十分迫切地需要把南方的粮食运输到北方,这就是所谓的“漕运”。
为了漕运,历代统治者修建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挖和维护都是相当繁重的工程,运河需要贯通长江、淮河、黄河,各河流水文条件不同。为使运河贯通,需修筑复杂的水利设施。特别是黄河,黄河是一条地上悬河,要让运河通过,必须要将运河河道垫高。黄河泥沙众多,时常淤积运河,还时常耗费人工物力常疏浚。黄河一旦决口,一溃千里,运河也被迫阻断,之后又必须投入巨大人财资源开挖。
明代为保漕运,引淮刷黄,束水攻沙,不断人为抬高淮河水位,通过运河冲击黄河,结果最后导致淮河水位太高,漫过河堤,把著名的泗州城连带朱元璋祖坟一起给淹了。
上图_ 明清时期天津兴旺的运河漕运
运河修建维护不易,运输过程也十分耗时费力。如文章开头所描述的那样,运河不少河段水浅,大漕船逆流而上,需要养着数万的民夫漕工拉纤,人力漕船行船缓慢,江南漕米运到京师,发霉变质有之。
既然河运漕粮不是件轻松事儿,那为什么不采用海运呢?
唐宋时候,都城在内陆,无法海运,这自不必说。但是明清的北京城离海并不远。我们大可以在杭州、太仓等南方港口把稻米装上海船航向天津。在天津下船的粮食,百里就到达京师。宋代我国的海船就频繁与南洋中东往来,明初郑和七下西洋,更是船帆远行万里。技术上海路运粮自然不成问题,为什么一门心思非搞大运河不可为搞清原委,我们先从元代一统中原说起。
上图_ 元代行省 图
元代:海河并行,海运为主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了中国。元初的北方,历经多年战乱,一片残破萧条,急需南方向北方输血。“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与江南”故,元廷在统一之后就着手准备漕运。
元代开始借鉴前代的经验,采用的方法也是开凿大运河。忽必烈任用著名的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修筑运河,疏浚原先废弃淤积的运河古道,开挖新河道。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修成了南迄杭州,北达大都,全长三千余里的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辟,促进了南北的交通,给北方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物资,但在运河还在修筑的过程中,漕粮运输中间不得不要经过陆路中转,耗费巨大,效率极低,“初,朝廷粮运仰江南。。。。。。劳废不成。”“民不胜其悴”。
于是,元朝就在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始试行海运,“运粮四万六千余石,由海道入京。”经过几次实验,终于于至元二十八年,合并海运四府为都漕运府,形成稳固的海运漕粮制度。
上图_ 元朝大运河与漕运
元代海运漕粮,开始时航路是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顺长江而下,之后沿海岸线北上,开入今天津大沽口。但因为主要经过浅海,水浅滩多,行船缓慢,半年才能完成航程。于是1293年开辟了新海线,出了长江口后,继续东行,直入外海“黑水大洋”到威海成山岛后,再向西航向大沽口。“自浙西至京师,不过旬日而已”,只要十余天,比历经数月的河运要快捷得多。
海运漕粮不仅快捷,而且运粮巨大,安全性较高,在成熟阶段,一年运输的粮食有330万石,总共运输47次,运输82917406石,中间损耗只有158258石,损失率只有019%。
于是,快捷方便的海运就和河运一道成为了元代漕运的主要方式,而且是以海运为主,河运为辅。后来中原江淮爆发了红巾军起义,运河彻底阻断,运输全部靠海,元朝廷赶紧不惜代价招安张士诚,方国珍,保障海路安全。张、方代理海路运输,从中捞取了不少好处,后来张士诚、方国珍被朱元璋收拾掉。元朝也差不多寿终正寝了。
上图_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明代,废除海运,专搞运河明朝初年漕运方式延续了元代河海并行的模式。但由于都城在南京,所以北运漕粮主要是供给北方戍边的军队使用的,而且朱元璋就搞军屯制度,让军队自己种地生产粮食,所以海运漕粮的规模大大减少,一年只有40-80万石左右,只有元代的规模的一小部分。
到了永乐年间,皇帝计划迁都北京,对于漕运的需求量急剧上升,朱元璋留下的那几条海船根本不够用。永乐九年(1411年),山东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上书,疏浚拥塞的运河故道会通河:“浚而通之,非唯山东之民免转输之劳,实国家无穷之利。”对于开惠通河的建议,整个山东的官员,都积极地推动,因为这样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拉高GDP好几个点。
在一片高涨的呼声下,永乐皇帝批准了工程立项,1412年会通河通航。朝廷发现运河通畅可以绰绰有余地解决北京粮食供应问题,于是就在1415年宣布停止海运漕粮,全部采用河运。
上图_ 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永乐皇帝
自此以后到晚清400多年的时间里,河运彻底替代了海运,但在河运进行过程中,各种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成本高,运输慢,受洪涝灾害影响。故而断地有人提出来恢复海运。如明孝宗时的丘濬,就认为河运不仅耗费人丁物力,而且是系全国咽喉命脉于区区一条运河,元代的经验已经成功证明了海运又便宜又安全又可靠。但是他的建议被众多言官以海运危险,风险不可控制的理由反对而不能通过。
到了明穆宗隆庆年间,因为运河年年都修,屡修屡坏,又有王宗沐等人提议搞海运,于是在内阁首辅的支持下,顶住满朝“海运天波难防”的压力,于隆庆六年(1572年)开始了一次海运试运行,可惜运气不佳,试运的海运船队,在山东福岛等处遭到飓风,损失船只十艘,损失粮食五千石。攻击者又占了上风,说:“河道可靠经常”而海道是“畏途”。
正好这时,高拱被张居正排挤下台,海运没有了后台支持。而张居正任用著名水利专家潘季驯治河,河运的环境好了很多,海运很快就下马,河运的地位又得到了巩固。
上图_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
清代:延续明法,道光开海清朝延续了明朝的河运一支独大的漕运方法,但河运的中的种种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清政府,康熙皇帝上朝时候,在大殿里就立着三块大牌匾,写着三件最要紧的事“削藩”、“治河”,还有就是“治漕”
由于河运积弊甚多,清代康熙到嘉庆的两百年间,也有不少人提出搞海运,皇帝也时常下诏讨论海运。但受反对者甚多,主要理由如嘉庆时两江总督靳保在奏疏《海运不可行十二事》中所说的,海运要造大船,耗费大量国家钱财,海路极其艰险,路上容易遭遇不测,海运需要派海军护航,兴师动众;海运以后,几十万内河漕兵的生计无法保证。在一众舆论的反对下,皇帝也只好作罢海运。
上图_ 道光皇帝,根据关乔昌先生的一幅水彩肖像画绘制,取自拉葛兰先生的收藏
到了道光五年(1825年),运河又堵了,被治河搞得心力交瘁的道光皇帝终于下定决心要搞海运了,这时朝中反对声音也不少。但这次,优柔寡断的道光皇帝居然乾纲独断了一回,令江苏巡抚陶澍租用商船试用海运。
终于在道光六年,完成了163万石漕粮的运输。海运速度快,成本低,朝廷尝到了海运的甜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海运漕粮成为常例。进入近代后,海上有了蒸汽大轮船,内陆又通了铁路,南北物流变得便捷,不需要如原来那样搞大规模漕运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停办漕运,中国千年的漕运史就此结束。
上图_ 古代的漕运景象
海运比较河运,真是又快又便宜,但为什么在明清始终难产呢?我们从明清群臣对海运的一片反对声中看出端倪:
首先,是大陆农耕文明对于海洋的敬畏。
我国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儒家思想又不断地强调以农为本,人民要好好种地,老实本分。封建统治者又把农民深深地给束缚在土地上,排斥商业。
大家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海洋是充满危险的,是不安全的,以海洋为生的渔民海商,多半是贼,是海盗,会影响封建统治秩序,瓦解农业社会。所以尽管元代海运成功说明了海运安全可靠,但是明清的士大夫依然认为海运危险异常。
上图_ 明朝《倭寇图》中的明军和倭寇 形象
另外,明清两朝也确实存在着来自海上的不稳定因素。
明朝海上倭寇肆虐,明末开始又有西方殖民者虎视眈眈,清初郑氏集团盘踞台湾,海上又有反清复明的势力。这些政治因素,使得朝廷不敢把漕运这一国家命脉交给茫茫大海。
河运的相关利益集团也阻碍着海运的进行。
朝中有大量的河道官,疏浚运河对他们来说既是升官的政绩,又是从中贪污腐败捞银子的机会。运河漕运养活了数以万计的漕兵,也带动了运河两岸经济的发展,靠河吃饭的人不计其数。如果河运萧条,不知会砸了多少人的饭碗,给社会带来多大的不稳定因素。
所以海运的不兴,其实和海禁一样,体现的是封建统治者,面对新机遇和挑战时,求稳求安的退缩思想的体系。这种保守的思想不仅影响着漕运,而且影响了整个中国的社会进程。
文:大型狮子
参考资料:
1《元史》、《明史纪事本末》
2《论明代漕粮海运、河运之争》王丹妮辽宁师范大学 2018
3《道光初年漕粮海运研究》倪玉平(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2000
4《从海洋走向运河:明代漕运方式的嬗变》李德楠(聊城大学学报) 20121
5《元明时期的海运与海禁》朱子彦(济南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181
6《“河运”还是“海运”——明代漕运方式的嬗变及思考》付海月(黑龙江史志) 2016415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爱新觉罗氏的后裔们在海外,爱新觉罗氏后裔之后流落何方?
本文2023-09-22 17:24: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81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