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彝族的诗句古诗词
1 关于彝族跳舞诗句
关于彝族跳舞诗句 1关于彝族的古诗
《箭杆场观罗武踏歌》诗,可能撰写于清乾隆后期。箭杆场是今云龙县团结乡和关坪乡所辖区域。罗武属彝族聂苏支系,自称聂苏颇,他称罗武、罗婺、罗倵、佬倵等。清代以前,罗武男子的服饰,上身多为白色对襟衣,有的外罩白色羊皮褂,下身多为黑色筒裤,戴黑色包头;女子上身多为淡红色右衽上衣,再加绿色褂子,着绣花围腰,裤为淡黑色。富裕家庭妇女服装的领口、衽边、袖口、褂边、裤口,都有绣花图案。
《箭杆场观罗武踏歌》全诗如下:
踏歌灯火下,白衣杂绿衣。
连环腕相握,旋步作团圆。
阿奴吹短笛,雀跃狎寒威。
曲肩踵其武,往复屡依违。
鸳鸯何放浪,形影不自非。
雄鸣类鸠舌,雌声艳却微。
引吭迭唱和,踯躅忘所归。
细听无佳曲,摭拾应当机。
主人劳其酒,盘飨使充饥。
奄忽鸡鼓翅,棚场已音稀。
撒手如鸟散,困倒卧朝晖。
是真罗武俗,笑观不足讥。
由于传抄等原因,诗中的个别字有差异,如“旋步作团圆”的“作”字,有的记成“看”字;“阿奴吹短笛”的“笛”字,有的记成“律”字;“往复屡依违”的“往”字,有的记成“径”字;“盘飨使充饥”的“飨”字,有的记成“餮”或“飧”字。
罗武打歌,是一种集体舞蹈,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以罗武人较为集中的团结乡河东村的舞蹈为代表,妇女的舞蹈动作细腻大方,男性的动作粗犷热烈,舞蹈动作所表现的多是一些模拟禽兽形态和反映生产劳动的内容,如“鸡刨食”“猴子遮太阳”“洗麻纱”“织麻”“掏蜂蜜”“鹞子翻身”“夹红东坡”“打退歌”等。
2关于彝族的诗词
描写彝族的诗句 (一) 我家住在,彝族山寨,那是生我养我的,美丽的故乡 那里山山相连,那里莽莽苍苍。
我的故乡还不富裕,山上只生长,荞麦和洋芋。一年四季有风,从坡脚滑过,山风寂寞苍凉。
连名字都有,彝族血统,叫“阿里的”。“阿里的”是,当地彝族语言,意为美丽的角落。
我不知道祖辈为何,给故乡起了这样一个,直观上实在是,名不符实的名字,这或许是祖辈对故乡,一种情感的,寄托和祝福吧。山寨紧挨山脚,走出一锅烟距离,回头一望,山寨被树群,遮隐了身影,鸟在其间飞来飞去。
房前屋后块块野石,凸凹突起,当仁不让的神态,但已被寨人闲坐,而磨去了棱角,乖巧地做了,寨人们吸烟锅、聊闲天的石凳。秋季的清晨,常常有雾,让外来者惊喜不已,随便往里一蹿,隐没了人迹。
人在屋中,任你关紧木门,雾总会从各种,有机可乘的缝隙处,一股股扭曲着,身子挤进来,飘满一屋。人在雾里,隐隐约约走动,常踩着贪睡的狗。
狗埋怨地哼叫两声,爬起来张嘴打着哈欠,后腿扯直伸个懒腰,屁颠屁颠跑着,满寨子溜达去了。人随后也出了家门,两眼装满了山。
(二) 黄土地上的春种秋收,袅袅飘落的炊烟,夕阳暮归的牧歌,那块生长过我,希望和幻想的地方,那块孕育过我,生命元素和成分的地母,总在我心中有着,不可释然的情怀。寨人耕种的地里,野石立在其中,无数棵包谷从小到大,长于块块凹石里,靠薄薄的土,和雨水生长。
若老天连绵不断地下雨,往往把山坡上的,包谷冲倒,裸露根脚,生命难保;凹处的又蓄水烂根,奄奄一息。寨人吸足了烟锅,不服气的站起来,将一棵棵被雨水,袭击的包谷扶正加土,以保证秋天的收获。
白天,寨里,声响稀少,人影单调,猪们不约而同,躺倒在屋檐下养膘,为主人过年,作好牺牲准备。地里劳作的男人们,脱光衣裤,只穿一条,肥大的裤衩,亮出一身,如酱油浸泡过的肌肉,爬山似的弯腰,整治山地。
干到太阳落山,才牛前人后悠闲回家。小寨处在,山与山的夹缝间。
这种地方虽然,十分贫困,却容易生长,幻想和童话。家门前有沟,常年不断的溪水,终日里倒映着,狭窄的蓝天、缭绕的白云、苍翠的绿树…… 溪水清悠悠、绿丝丝的,看得清蓝天、白云、绿树间悠悠游动着的,小鱼鱼亮晶晶的小眼睛。
沟两旁,齐崭崭铺地长着,一层绿茸茸的小草,一年四季轮番开着,高高矮矮,各色各样的野花。竹是寨里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四季常青的,高大植物,一篷又一篷,刮风时竹枝扭动,老竹叶纷纷飘落,鲜竹叶更显强劲。
竹子多,用竹,做成的用具也多,簸箕、筛子、粪箕、背篮、背篓,还有一些,盛物的各种玩艺儿。寨子很小,一块平缓的地坡上,南边依地势从低到高,房子一排一排的,排与排之间,有一两家人连接,北边的紧紧,挤在一起。
寨子中间有块地势,更矮的低洼坡地,以前种稻子,现在一年四季,菜青花黄,不 时有哪位婶婶娘娘,躬腰劳作其间,细细的摆弄着,从一边看去,让人想到恬然,恬淡的田园风光。山寨中最亲切的声音,是那永远,飘不走的唢呐调,最忧伤的也是那些,山里汉子鼓起两腮,吹着唢呐把山妮儿,送到山那边,而山那边除了山,还是山那种使人,笑着流泪的唢呐调。
这种声音,既能让人热血沸腾,力量倍增,勇往直前,也会让人变得,走投无路,万念俱灰…… 多年来故乡的,风风雨雨浇铸了我,从小营养不良的,瘦弱身躯;故乡人苦荞粑粑一样,质朴纯善的情怀,养育了我鹅卵石一样,厚实而普通的灵魂。
3关于彝族的古诗
《箭杆场观罗武踏歌》诗,可能撰写于清乾隆后期。
箭杆场是今云龙县团结乡和关坪乡所辖区域。罗武属彝族聂苏支系,自称聂苏颇,他称罗武、罗婺、罗倵、佬倵等。
清代以前,罗武男子的服饰,上身多为白色对襟衣,有的外罩白色羊皮褂,下身多为黑色筒裤,戴黑色包头;女子上身多为淡红色右衽上衣,再加绿色褂子,着绣花围腰,裤为淡黑色。富裕家庭妇女服装的领口、衽边、袖口、褂边、裤口,都有绣花图案。
《箭杆场观罗武踏歌》全诗如下:踏歌灯火下,白衣杂绿衣。连环腕相握,旋步作团圆。
阿奴吹短笛,雀跃狎寒威。曲肩踵其武,往复屡依违。
鸳鸯何放浪,形影不自非。雄鸣类鸠舌,雌声艳却微。
引吭迭唱和,踯躅忘所归。细听无佳曲,摭拾应当机。
主人劳其酒,盘飨使充饥。奄忽鸡鼓翅,棚场已音稀。
撒手如鸟散,困倒卧朝晖。是真罗武俗,笑观不足讥。
由于传抄等原因,诗中的个别字有差异,如“旋步作团圆”的“作”字,有的记成“看”字;“阿奴吹短笛”的“笛”字,有的记成“律”字;“往复屡依违”的“往”字,有的记成“径”字;“盘飨使充饥”的“飨”字,有的记成“餮”或“飧”字。罗武打歌,是一种集体舞蹈,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
以罗武人较为集中的团结乡河东村的舞蹈为代表,妇女的舞蹈动作细腻大方,男性的动作粗犷热烈,舞蹈动作所表现的多是一些模拟禽兽形态和反映生产劳动的内容,如“鸡刨食”“猴子遮太阳”“洗麻纱”“织麻”“掏蜂蜜”“鹞子翻身”“夹红东坡”“打退歌”等。
4关于彝族的诗词有哪些
1、《日史博克》——吉克布 2、《猎狗的故乡》——加潘布哈 3、《灵魂之门》——鲁子元布 4、《我们无耻地活着》——阿索拉毅 5、《大渡河,我的母亲河》——贝史根尔 6、《大悲咒》——比曲积布 7、《落日像一匹枣红马》——吉克伍来 8、《大凉山组歌》——普驰达岭 9、《雪》(组诗)——阿赫长江 10、《情寄坝美》(节选)——王娟 11、《四月的太阳》——马海阿晶嫫 12、《是谁打动了我,我又打动着谁》——吉布日洛 13、《期待雨》(外二首)——阿洛秀英 14、《在昭觉的山顶放牧》——(外一首)苏钰璇 15、《等待》——俄木妮空。
5关于跳舞的诗句
《玉女舞霓裳》——唐·李太玄舞势随风散复收,歌声似磬韵还幽。千回赴节填词处,娇眼如波入鬓流。
《曹十九舞绿钿》——唐·元稹急管清弄频,舞衣才揽结。含情独摇手,双袖参差列。騕褭柳牵丝,炫转风回雪。凝眄娇不移,往往度繁节。
《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唐·李群玉其一: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其二: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
《陈·后庭舞》——唐·孙元晏嬿婉回风态若飞,丽华翘袖玉为姿。后庭一曲从教舞,舞破江山君未知。
《歌舞》——唐·李商隐遏云歌响清,回雪舞腰轻。只要君流眄,君倾国自倾。
《和咏舞诗》——南北朝·庾信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顿履随疎节。低鬟逐上声。步转行初进。衫飘曲未成。鸾回镜欲满。鹤顾市应倾。已曾天上学。讵是世中生。
《胡旋女—戒近习也》——唐·白居易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此曲本出北同城)》——唐·岑参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世人学舞只是舞,恣态岂能得如此。
《舞》——唐·李峤妙伎游金谷,佳人满石城。霞衣席上转,花岫雪前朝。仪凤谐清曲,回鸾应雅声。非君一愿重,谁赏素腰轻。
《舞》——唐·张祜荆台呈妙舞,云雨半罗衣。袅袅腰疑折,褰褰袖欲飞。雾轻红踯躅,风艳紫蔷薇。强许传新态,人间弟子稀。
《咏舞》——唐·萧德言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对檐疑燕起,映雪似花飞。
《咏舞》——唐·杨希道(一作杨师道)二八如同雪,三春类早花。分行向烛转,一种逐风斜。
《咏舞》——唐·虞世南繁弦奏渌水,长袖转回鸾。一双俱应节,还似镜中看。
《咏舞诗》——南北朝·萧衍腕弱复低举。身轻由回纵。可谓写自欢。方与心期共。
6关于舞蹈的诗句
1、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满堂开照曜,分座俨婵娟。
2、水龙吟
吕同老
素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罢,断魂流水。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唤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帘半掩,明珰乱坠。月影凄迷,露华零落,小阑谁倚。共芳盟,犹有双栖雪鹭,夜寒惊起。
3、采莲舞
蕊宫阆苑。听钧天帝乐,知他几遍。争似人间,一曲采莲新传。柳腰轻,莺舌啭。逍遥烟浪谁羁绊。无奈天阶,早已催班转。却驾彩鸾,芙蓉斜盼。愿年年,陪此宴。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作者: 杜甫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岐;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锉,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烁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鸿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7描写跳舞的诗句10句
1、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
2、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欧阳修《玉楼春》
3、红绡学舞腰肢软,旋织舞衣宫样染。 ——晏几道《玉楼春·红绡学舞腰肢软》
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
5、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白居易《长恨歌》
6、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满堂开照曜,分座俨婵娟。——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
7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李白《高句骊》
8情多舞态迟,意倾歌弄缓,举腕嫌裳重,回腰觉态妍,罗衣姿风引,轻带任情摇。管清罗荐合,弦惊雪袖迟。逐唱会纤手,听曲动蛾眉。凝情眄堕珥,微睇托含辞。日暮留嘉客,相看爱此时。——何逊《咏舞妓诗》
9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 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 翩如兰苕翠,宛如游龙举。 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苕。 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 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荣风。 堕珥时流盼,修裾欲朔空。 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李群玉《绿腰》
10素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罢,断魂流水。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唤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帘半掩,明珰乱坠。月影凄迷,露华零落,小阑谁倚。共芳盟,犹有双栖雪鹭,夜寒惊起。——吕同老《水龙吟》
1关于彝族的古诗
《箭杆场观罗武踏歌》诗,可能撰写于清乾隆后期。箭杆场是今云龙县团结乡和关坪乡所辖区域。罗武属彝族聂苏支系,自称聂苏颇,他称罗武、罗婺、罗倵、佬倵等。清代以前,罗武男子的服饰,上身多为白色对襟衣,有的外罩白色羊皮褂,下身多为黑色筒裤,戴黑色包头;女子上身多为淡红色右衽上衣,再加绿色褂子,着绣花围腰,裤为淡黑色。富裕家庭妇女服装的领口、衽边、袖口、褂边、裤口,都有绣花图案。
《箭杆场观罗武踏歌》全诗如下:
踏歌灯火下,白衣杂绿衣。
连环腕相握,旋步作团圆。
阿奴吹短笛,雀跃狎寒威。
曲肩踵其武,往复屡依违。
鸳鸯何放浪,形影不自非。
雄鸣类鸠舌,雌声艳却微。
引吭迭唱和,踯躅忘所归。
细听无佳曲,摭拾应当机。
主人劳其酒,盘飨使充饥。
奄忽鸡鼓翅,棚场已音稀。
撒手如鸟散,困倒卧朝晖。
是真罗武俗,笑观不足讥。
由于传抄等原因,诗中的个别字有差异,如“旋步作团圆”的“作”字,有的记成“看”字;“阿奴吹短笛”的“笛”字,有的记成“律”字;“往复屡依违”的“往”字,有的记成“径”字;“盘飨使充饥”的“飨”字,有的记成“餮”或“飧”字。
罗武打歌,是一种集体舞蹈,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以罗武人较为集中的团结乡河东村的舞蹈为代表,妇女的舞蹈动作细腻大方,男性的动作粗犷热烈,舞蹈动作所表现的多是一些模拟禽兽形态和反映生产劳动的内容,如“鸡刨食”“猴子遮太阳”“洗麻纱”“织麻”“掏蜂蜜”“鹞子翻身”“夹红东坡”“打退歌”等。
2关于彝族的诗词描写彝族的诗句 (一) 我家住在,彝族山寨,那是生我养我的,美丽的故乡 那里山山相连,那里莽莽苍苍。
我的故乡还不富裕,山上只生长,荞麦和洋芋。一年四季有风,从坡脚滑过,山风寂寞苍凉。
连名字都有,彝族血统,叫“阿里的”。“阿里的”是,当地彝族语言,意为美丽的角落。
我不知道祖辈为何,给故乡起了这样一个,直观上实在是,名不符实的名字,这或许是祖辈对故乡,一种情感的,寄托和祝福吧。山寨紧挨山脚,走出一锅烟距离,回头一望,山寨被树群,遮隐了身影,鸟在其间飞来飞去。
房前屋后块块野石,凸凹突起,当仁不让的神态,但已被寨人闲坐,而磨去了棱角,乖巧地做了,寨人们吸烟锅、聊闲天的石凳。秋季的清晨,常常有雾,让外来者惊喜不已,随便往里一蹿,隐没了人迹。
人在屋中,任你关紧木门,雾总会从各种,有机可乘的缝隙处,一股股扭曲着,身子挤进来,飘满一屋。人在雾里,隐隐约约走动,常踩着贪睡的狗。
狗埋怨地哼叫两声,爬起来张嘴打着哈欠,后腿扯直伸个懒腰,屁颠屁颠跑着,满寨子溜达去了。人随后也出了家门,两眼装满了山。
(二) 黄土地上的春种秋收,袅袅飘落的炊烟,夕阳暮归的牧歌,那块生长过我,希望和幻想的地方,那块孕育过我,生命元素和成分的地母,总在我心中有着,不可释然的情怀。寨人耕种的地里,野石立在其中,无数棵包谷从小到大,长于块块凹石里,靠薄薄的土,和雨水生长。
若老天连绵不断地下雨,往往把山坡上的,包谷冲倒,裸露根脚,生命难保;凹处的又蓄水烂根,奄奄一息。寨人吸足了烟锅,不服气的站起来,将一棵棵被雨水,袭击的包谷扶正加土,以保证秋天的收获。
白天,寨里,声响稀少,人影单调,猪们不约而同,躺倒在屋檐下养膘,为主人过年,作好牺牲准备。地里劳作的男人们,脱光衣裤,只穿一条,肥大的裤衩,亮出一身,如酱油浸泡过的肌肉,爬山似的弯腰,整治山地。
干到太阳落山,才牛前人后悠闲回家。小寨处在,山与山的夹缝间。
这种地方虽然,十分贫困,却容易生长,幻想和童话。家门前有沟,常年不断的溪水,终日里倒映着,狭窄的蓝天、缭绕的白云、苍翠的绿树…… 溪水清悠悠、绿丝丝的,看得清蓝天、白云、绿树间悠悠游动着的,小鱼鱼亮晶晶的小眼睛。
沟两旁,齐崭崭铺地长着,一层绿茸茸的小草,一年四季轮番开着,高高矮矮,各色各样的野花。竹是寨里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四季常青的,高大植物,一篷又一篷,刮风时竹枝扭动,老竹叶纷纷飘落,鲜竹叶更显强劲。
竹子多,用竹,做成的用具也多,簸箕、筛子、粪箕、背篮、背篓,还有一些,盛物的各种玩艺儿。寨子很小,一块平缓的地坡上,南边依地势从低到高,房子一排一排的,排与排之间,有一两家人连接,北边的紧紧,挤在一起。
寨子中间有块地势,更矮的低洼坡地,以前种稻子,现在一年四季,菜青花黄,不 时有哪位婶婶娘娘,躬腰劳作其间,细细的摆弄着,从一边看去,让人想到恬然,恬淡的田园风光。山寨中最亲切的声音,是那永远,飘不走的唢呐调,最忧伤的也是那些,山里汉子鼓起两腮,吹着唢呐把山妮儿,送到山那边,而山那边除了山,还是山那种使人,笑着流泪的唢呐调。
这种声音,既能让人热血沸腾,力量倍增,勇往直前,也会让人变得,走投无路,万念俱灰…… 多年来故乡的,风风雨雨浇铸了我,从小营养不良的,瘦弱身躯;故乡人苦荞粑粑一样,质朴纯善的情怀,养育了我鹅卵石一样,厚实而普通的灵魂。
3关于彝族的古诗《箭杆场观罗武踏歌》诗,可能撰写于清乾隆后期。
箭杆场是今云龙县团结乡和关坪乡所辖区域。罗武属彝族聂苏支系,自称聂苏颇,他称罗武、罗婺、罗倵、佬倵等。
清代以前,罗武男子的服饰,上身多为白色对襟衣,有的外罩白色羊皮褂,下身多为黑色筒裤,戴黑色包头;女子上身多为淡红色右衽上衣,再加绿色褂子,着绣花围腰,裤为淡黑色。富裕家庭妇女服装的领口、衽边、袖口、褂边、裤口,都有绣花图案。
《箭杆场观罗武踏歌》全诗如下:踏歌灯火下,白衣杂绿衣。连环腕相握,旋步作团圆。
阿奴吹短笛,雀跃狎寒威。曲肩踵其武,往复屡依违。
鸳鸯何放浪,形影不自非。雄鸣类鸠舌,雌声艳却微。
引吭迭唱和,踯躅忘所归。细听无佳曲,摭拾应当机。
主人劳其酒,盘飨使充饥。奄忽鸡鼓翅,棚场已音稀。
撒手如鸟散,困倒卧朝晖。是真罗武俗,笑观不足讥。
由于传抄等原因,诗中的个别字有差异,如“旋步作团圆”的“作”字,有的记成“看”字;“阿奴吹短笛”的“笛”字,有的记成“律”字;“往复屡依违”的“往”字,有的记成“径”字;“盘飨使充饥”的“飨”字,有的记成“餮”或“飧”字。罗武打歌,是一种集体舞蹈,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
以罗武人较为集中的团结乡河东村的舞蹈为代表,妇女的舞蹈动作细腻大方,男性的动作粗犷热烈,舞蹈动作所表现的多是一些模拟禽兽形态和反映生产劳动的内容,如“鸡刨食”“猴子遮太阳”“洗麻纱”“织麻”“掏蜂蜜”“鹞子翻身”“夹红东坡”“打退歌”等。
4关于彝族的诗词有哪些1、《日史博克》——吉克布 2、《猎狗的故乡》——加潘布哈 3、《灵魂之门》——鲁子元布 4、《我们无耻地活着》——阿索拉毅 5、《大渡河,我的母亲河》——贝史根尔 6、《大悲咒》——比曲积布 7、《落日像一匹枣红马》——吉克伍来 8、《大凉山组歌》——普驰达岭 9、《雪》(组诗)——阿赫长江 10、《情寄坝美》(节选)——王娟 11、《四月的太阳》——马海阿晶嫫 12、《是谁打动了我,我又打动着谁》——吉布日洛 13、《期待雨》(外二首)——阿洛秀英 14、《在昭觉的山顶放牧》——(外一首)苏钰璇 15、《等待》——俄木妮空。
5关于跳舞的诗句《玉女舞霓裳》——唐·李太玄舞势随风散复收,歌声似磬韵还幽。千回赴节填词处,娇眼如波入鬓流。
《曹十九舞绿钿》——唐·元稹急管清弄频,舞衣才揽结。含情独摇手,双袖参差列。騕褭柳牵丝,炫转风回雪。凝眄娇不移,往往度繁节。
《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唐·李群玉其一: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其二: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
《陈·后庭舞》——唐·孙元晏嬿婉回风态若飞,丽华翘袖玉为姿。后庭一曲从教舞,舞破江山君未知。
《歌舞》——唐·李商隐遏云歌响清,回雪舞腰轻。只要君流眄,君倾国自倾。
《和咏舞诗》——南北朝·庾信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顿履随疎节。低鬟逐上声。步转行初进。衫飘曲未成。鸾回镜欲满。鹤顾市应倾。已曾天上学。讵是世中生。
《胡旋女—戒近习也》——唐·白居易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此曲本出北同城)》——唐·岑参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世人学舞只是舞,恣态岂能得如此。
《舞》——唐·李峤妙伎游金谷,佳人满石城。霞衣席上转,花岫雪前朝。仪凤谐清曲,回鸾应雅声。非君一愿重,谁赏素腰轻。
《舞》——唐·张祜荆台呈妙舞,云雨半罗衣。袅袅腰疑折,褰褰袖欲飞。雾轻红踯躅,风艳紫蔷薇。强许传新态,人间弟子稀。
《咏舞》——唐·萧德言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对檐疑燕起,映雪似花飞。
《咏舞》——唐·杨希道(一作杨师道)二八如同雪,三春类早花。分行向烛转,一种逐风斜。
《咏舞》——唐·虞世南繁弦奏渌水,长袖转回鸾。一双俱应节,还似镜中看。
《咏舞诗》——南北朝·萧衍腕弱复低举。身轻由回纵。可谓写自欢。方与心期共。
6关于舞蹈的诗句1、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满堂开照曜,分座俨婵娟。
2、水龙吟
吕同老
素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罢,断魂流水。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唤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帘半掩,明珰乱坠。月影凄迷,露华零落,小阑谁倚。共芳盟,犹有双栖雪鹭,夜寒惊起。
3、采莲舞
蕊宫阆苑。听钧天帝乐,知他几遍。争似人间,一曲采莲新传。柳腰轻,莺舌啭。逍遥烟浪谁羁绊。无奈天阶,早已催班转。却驾彩鸾,芙蓉斜盼。愿年年,陪此宴。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作者: 杜甫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岐;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锉,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烁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鸿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7描写跳舞的诗句10句1、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
2、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欧阳修《玉楼春》
3、红绡学舞腰肢软,旋织舞衣宫样染。 ——晏几道《玉楼春·红绡学舞腰肢软》
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
5、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白居易《长恨歌》
6、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满堂开照曜,分座俨婵娟。——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
7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李白《高句骊》
8情多舞态迟,意倾歌弄缓,举腕嫌裳重,回腰觉态妍,罗衣姿风引,轻带任情摇。管清罗荐合,弦惊雪袖迟。逐唱会纤手,听曲动蛾眉。凝情眄堕珥,微睇托含辞。日暮留嘉客,相看爱此时。——何逊《咏舞妓诗》
9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 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 翩如兰苕翠,宛如游龙举。 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苕。 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 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荣风。 堕珥时流盼,修裾欲朔空。 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李群玉《绿腰》
10素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罢,断魂流水。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唤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帘半掩,明珰乱坠。月影凄迷,露华零落,小阑谁倚。共芳盟,犹有双栖雪鹭,夜寒惊起。——吕同老《水龙吟》
1、《日史博克》——吉克布
2、《猎狗的故乡》——加潘布哈
3、《灵魂之门》——鲁子元布
4、《我们无耻地活着》——阿索拉毅
5、《大渡河,我的母亲河》——贝史根尔
6、《大悲咒》——比曲积布
7、《落日像一匹枣红马》——吉克伍来
8、《大凉山组歌》——普驰达岭
9、《雪》(组诗)——阿赫长江
10、《情寄坝美》(节选)——王娟
11、《四月的太阳》——马海阿晶嫫
12、《是谁打动了我,我又打动着谁》——吉布日洛
13、《期待雨》(外二首)——阿洛秀英
14、《在昭觉的山顶放牧》——(外一首)苏钰璇
15、《等待》——俄木妮空
彝族姓氏对应汉姓的取法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皇帝赐姓。比如,据《马湖府志》和《叙州府志》记载,现今雷波县的杨姓土司,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投诚纳土,赐姓“杨”。
2、以彝语谐音取汉姓。在彝族的众多姓氏中,有很多姓氏与汉族百家姓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彝族人就用谐音来取自己的汉姓。如玛氏,取汉姓马;“木垫”“莫色”“蒙孔”中的“木、莫、蒙”与汉姓“毛”之音相近,便姓为“毛”。
3、以彝姓意译为汉姓。彝族人取汉姓中,有一大部分是根据彝姓意译过来的。如曲比的姓,“曲”意为“白色”,故取汉姓为“白”。又如俄、阿主、依火、阿溜等彝姓,翻译过来分别是熊、狐狸、柳树、猴子等意思,故又取熊姓,有的取胡姓、柳姓、侯姓。
4、是老师取的学名。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彝族姓名长,不好记,加之汉族老师对彝族学生的姓名读音不准,为便于记忆,汉族老师就给部分彝族学生取了汉姓汉名。
扩展资料
彝族人的家族及姓氏知识
彝族自古以来便沿用父子联名制度,如“支嘎阿鲁”的下辈即为“阿鲁AB”,再下一辈为“ABXX”……从明清以来,因历史原因,彝族固有的社会形态受到冲击,出现彝汉杂居,随着对外交往的逐渐增多,彝族上层首先使用汉姓汉名。
更有很多彝族家族,在与朝廷的多次战争中历经浩劫,为了生存,隐埋民族改为汉姓。发展到现代社会,很多彝族后代因汉姓的误导,追溯家族历史往往容易按照汉族的姓氏根源的探究,从而造成迷惑,进而搞不清楚民族的大方向问题。
现在彝族人的汉姓,其实就象移民欧美的华人起英文名字一样,和他的家族文化没有任何联系,也和与他同姓的外国家族没有任何联系,两个已经属于完全不同文化的逻辑和规则。
其实从奢香夫人的儿子进京上学改汉姓安后,彝族上层社会便逐渐兴起彝汉双姓,在重要的社交场合中,郑重严格地通过家族辈辈相传的“尼彝”、“侯笃”作为辩明身份的标志和途径,并将自家的"尼彝"相对说成是彝姓。
参考资料来源
-彝族姓氏
在 莫洛惹松ꃀꇈꌺꌕ 波澜壮阔的历史衍变发展进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上世纪初到四十年代,地方军阀邓秀廷(丁家阿呷 ꄀꏤꀊꇢ )横行凉山近半个世纪之久,令人闻风丧胆,谈之色变,夙夜难安,莫洛格子挺身而出,于1927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下午二时左右,刺杀丁家阿呷,上演了一场“荆轲刺秦王”式的悲壮一幕。此举,莫洛格子本人和莫洛家族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改变了莫洛家族的发展走向和生活轨迹;此举,莫洛惹松家族更为人所熟知,直到现在,有不少文人学者,都写文写诗赞颂莫洛格子,民间有很多有识之士和德古苏依 ꅡꈭꌟꒉ , 也认为莫洛格子是刚烈人物,莫洛家族是英雄家族! 莫洛格子不仅仅是莫洛家族的英雄,也是凉山彝人的英雄!我们应该为之自豪,应该铭记历史,铭记我们的英雄祖先!
注:资料上写的是“莫洛额子”、“莫勒额子”,其实,按照彝语读音,应该是 “莫洛格子ꃀꇈꈩꊪ”
一、莫洛格子家世
莫洛格子为莫洛家族中的 “阿热ꀊꌫ” 支,莫洛格子本名叫 “莫洛布都ꁰꅐ” ,又叫五惹格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前后出生,家住 凉山州喜德县博洛拉达乡阿各吉村。
上图:本文涉及到的重要地名地图
莫洛格子的家谱是: 莫洛 ꃀꇈ →阿热 ꀊꌫ →阿乃ꀉꆽ →阿多ꀉꅂ →吉初 ꏣꐍ →俄坡 ꊈꁇ →阿色 ꀋꌋ →吉说 ꐝꎰ →尔族 ꇓꍘ →比俩 ꀘꑎ →阿果 ꀊꇫ →史加 ꏂꐜ →布都 ꁰꅐ (格子 ꈩꊪ ) ,从莫洛到格子是13代。
格子的爷爷 “阿果 ꀊꇫ ” 有四个儿子,人称 “阿果 ꀊꇫ 惹尔 ꌺꇖ ” ,意思就是“阿果四子”:
老大为“阿机 ꀊꏢ ” ,其后代家谱为: 阿果 ꀊꇫ →阿机 ꀊꏢ →依古 ꒉꈬ →路伍 ꇈꃶ →里达 ꆓꄿ →大日 ꄇꏜ →克且 ꈌꐂ ,这一支主要分布在 云南大理 等地;
老二为“史加 ꏂꐜ ”, 就是格子父亲,史加只有一个儿子,也就是莫洛格子了,“ 史加 ”这一支因格子刺杀邓秀廷而全遭覆没 ;
老三为“做加 ꍘꐜ ” ,其后代家谱为: 阿果 ꀊꇫ →做加 ꍘꐜ →拉机 ꆿꏸ →尔古 ꇖꈬ →克哈 ꈌꉐ →古哈 ꈬꉐ →克布 ꈌꁬ , 其后代主要分布在 越西普雄 等地;
老四为“做初 ꍘꐎ ” ,其后代家谱为: 阿果 ꀊꇫ →做初 ꍘꐎ →拿打 ꇂꄇ →作哈 ꊚꉐ →有古 ꑿꈬ →杨加 ꑸꐷ →曲哈 ꐎꉐ ,其后代主要分布在 凉山州越西县书古镇倮伍巴嘎、越西县中所镇和西昌礼州 等地。本文有关格子家谱及其部分生平事迹等相关内容,就是老四“做初”的后代莫洛杨加木(16代,现住西昌礼州)提供的。
仅仅从上述家谱来看,“尔族比俩”支系的“阿果惹尔”四子后代,现在已经达到17代了,当然,除上述家谱以外,有可能超过17代都有。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篇幅有限,所以,上述“阿果惹尔”四子后代家谱,每一子(支)只选择了一家后代的家谱作参考,希望相关家人们能正确理解和谅解。
莫洛格子身强力壮,平时穿一身彝族服装,戴黑头帕,平常少言寡语,吃苦耐劳,手脚勤快。通过在邓秀廷家当兵的莫色某某推荐,莫洛格子到邓秀廷家当了个弁兵(警卫员),在邓家除保管库房外,大小家务都在干,深得邓家大人小孩喜欢。听说,“格子”这个名字就是邓秀廷取的,他至少在邓家待了多年。
二、邓秀廷其人
邓秀廷,原名文富,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彝名叫 “木呷克底 ꃈꇢꈌꄸ ” ,但是,绝大多数彝人都称其为 “黑呷丁家惹 ꉌꈲꄀꏤꌺ ”、“丁家阿呷 ꄀꏤꀊꇢ ” 。 其祖籍一说是应天府(今南京市境内)兴化县邓家村,另一说是安徽泗县大陆口乡邓大营。明洪武四年(1371年),其远祖邓宝带兵绕道云南沿着安宁河流域北上,驻守冕宁菩萨渡,随后寓居附近的枧槽沟,逐渐子系繁衍,分居各地。后来,邓秀廷的曾祖父邓成鳌迁居甘相营(现喜德县城)附近彝汉杂居的烂坝村(现喜德县且托乡)。
邓秀廷长得又高又黑,严厉时面色铁青,嘴唇乌黑,眼露凶光,给人以威慑之感。邓八九岁时,砍柴度日;十七八岁时,改做生意,因邓精灵乖张,生意越做越活,家境亦越来越殷实;十九岁的时候,邓从烂田坝迁到甘相营居住。21岁时,当上甘相营总团(相当于现在乡镇长兼派出所所长)。小山护路期间,邓由总团升营长小山:又叫小相岭,是一座位于喜德县和越西县之间的山岭,是古南方丝绸之路零关古道段,为当时的贸易大通道。
以上两图:位于小山(小相岭)南麓的登相营,因邓秀廷办理小山哨务期间,在此安营扎寨,所以,很多人称其为“丁家阿呷房子”、“丁家阿呷营房”
从邓秀廷办理小山哨务起,家里就开大锅饭,每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开饭时,按汉官、黑彝、曲诺、一般人员、士兵不同等级,分别对待。带有马儿的,加发马料。邓自小生活在彝汉杂居区,其生活习惯,一如彝族,精通凉山各地彝语方言,对答如流,人情往来或逢年过节,都按彝族风俗习惯办事。自当营长开始,邓上身常穿军装,斜挎指挥带,肩不离披毡(擦尔瓦),有时候头包胡绉纱帕,上挽天菩萨,看起来很像一个有官职的黑彝摸样。
邓秀廷知道彝人好酒,专开一座烧房酿酒供应。来者以酒招待,大家席地而坐,边饮边谈,东拉西扯,随随便便。当彝人有酒意的时候,什么事都会讲出来,谈话内容涉及家支内情、亲疏关系及冤家矛盾时,邓秀廷就特别注意,并暗暗记下。邓秀廷没读过书,目不识丁,但本能性的直觉感极强,记忆力又特别强,事无巨细,入耳不忘,结果彝人的什么事情都瞒不了邓秀廷。所以有彝人说:“小山(小相岭)有一个麻雀飞过,邓秀廷都会知道!”或是“小山有一只老鹰飞过,邓秀廷都会知道它是公还是母”。
只要一有机会,邓秀廷便利用他记下的这些“情报”,对彝人或分化、瓦解,或威胁、收买,各个击破。一段时间内,家支、兄弟、父子、郎舅、翁婿之间互相残杀,互不信任。亲戚进门,提心吊胆,亲戚离去,才松一口气,总算又过了一关。比如在1929年,邓秀廷就指使罗红阿渣子杀掉他的亲叔叔罗红耳虎只,像这样被邓秀廷逼得至亲间相互残杀的例子不胜枚举。
邓秀廷对付对手、政见不合者和彝人的手段,主要是暗杀、挑拨离间,挑起彝人内部相互残杀。邓秀廷最毒的一招是:只要他对哪个家支、哪个人不安逸,就用银子雇凶杀人灭口。如果第一个刺客不成功,那他就派第二个、第三个,直到最后将人杀死为止。通过暗杀,邓秀廷杀害了不知多少人,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曲木藏尧(被邓下毒致死)、蒋儒珍(被刀劈致死)、吴山(邓的结拜兄弟,后反目成仇,被邓用彝人暗杀)、肖绪三(清末最后一科举人,因骂邓“蛮不蛮,汉不汉”——当时民间对邓父有“蛮娘汉老子”之说,被邓用汉人暗杀掉)等等,至于其他被邓暗杀掉的人,不尽其数。
到底邓秀廷屠杀了多少彝人,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是,我们可以在岭光电(彝名“牛牛慕理”)传记《忆往昔—— 一个彝族土司的自述》中描述的岭光电和龙云的对话中可以窥见一斑:
……龙云又说:“有一件事至今还在我心里,就是我在云南的时候,准备送一点枪弹给邓秀廷,后来没有送成。”我(岭光电)说:“好啊,邓秀廷枪杀彝人不到一万也不下五千,如果你再送枪弹给他,那死在他手下的彝人就更多了。”他大吃一惊,忙问:“他(邓秀廷)不是彝族吗”“不是,是彝族他哪会忍心下手。”“啊,我原来以为他是彝族,几乎误事!”
当时,有彝族妇女歌谣是这样唱:“自从出了乌洋芋,没有一天不饱的;自从出了丁家阿呷,没有一夜不愁的”。邓秀廷听到以后,竟让唱歌谣的彝女到邓家来解释清楚。该彝女提心吊胆,抱着必死的心态到丁家阿呷家,没想到凭借自己聪明善言,巧妙化解,不但化险为夷,还意外获得邓的赏赐。当时,彝人有小孩啼哭,大人就会用丁家阿呷的名字来吓唬小孩,小孩就不敢再哭了。
1944年7月19日下午六时,邓秀廷病死于甘相营,时年56岁。邓自己也知道树敌太多,仇家无数,害怕死后遭报仇,就采用迷惑的手段,让别人不知道自己葬在哪里。现居北京的彝族作家冯良在《甘相营看到的景象——<喜德县>之四》一文中说的是,邓秀廷的坟墓 “原来是我县举行体育运动和群众集会的灯光球场呀。邓秀廷居然把自己的坟地安排在离家不到百米的地方。 ”
三、刺杀丁家阿呷
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彝海结盟》里面的邓秀廷够乖张暴戾、阴险毒辣了吧,其实,现实中的邓秀廷,比影视剧中的邓秀廷还狡诈、阴险、毒辣和残暴!邓秀廷的恶行在凉山可以说罄竹难书,双手沾满了彝族人的鲜血。当时的黑彝和白彝都对邓秀廷暗暗咬牙切齿,不将邓秀廷除掉,大家都是在提心吊胆地过日子,无法清静。
在邓秀廷身边当弁兵,更是亲眼目睹邓秀廷的种种暴行的莫洛格子、祝尔铁祖(也是在邓手下当弁兵)和祝尔、瓦扎、吉尔等住在甘相营附近,最感受到邓秀廷威胁的彝族家支密谋,决心除掉邓秀廷。
以上三图:邓秀廷在甘相营的住宅,人称“邓公馆”(最后一图为俯瞰图),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1927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下午二时左右,邓秀廷和其母、大老婆、罗洪瓦尔等数人在甘相营的屋里(人称邓的老公馆)闲谈,弁兵们多已外出,一切都很安静。莫洛格子和祝尔铁祖两人认为时机已到,便相互暗递眼色。祝尔铁祖就去街上巡哨,莫洛格子悄悄躲到天井门侧边,举枪向屋内的邓秀廷瞄准,也许是邓秀廷命不该绝,莫洛格子正要扣动扳机之际,突然被十二、三岁的小黑彝罗洪史哈(尼别支黑彝)无意中出来看见,罗洪史哈就急忙连指带喊:“阿普(爷爷),阿普,格子!格子!”邓秀廷一怔,一看格子的枪口正对着自己,立刻侧身趴下,埋头哈腰躲过一劫,子弹从邓秀廷的肩头擦过,打在墙上折回来,打伤站在背后的邓母手臂。罗洪瓦尔急中生智,一下子将邓秀廷按倒(也有一种说法是,邓秀廷是通过机关暗道逃走的)。
莫洛格子见邓秀廷已倒下,冲出来,见邓的三姨太吕世春从天井边经过,一枪将她打死在门边。莫洛格子认为邓秀廷已死,思量着这枪声一响,隐伏在城外南山沟打援的各家支彝人就会来,所以没有外逃,跳进邓家珍藏枪弹、金银、鸦片等贵重物品的碉房,将门死死抵上,以待外援。
谁知邓秀廷没有死,几分钟后,回过神来,大声喊:“抓刺客!”顿时弁兵齐集,立刻将大门关上,同时封锁四座城门,通街戒严,搜索盘查。一个彝民见状惊慌,语言对答不当,当即被砍死。一时间,甘相营鸡飞狗叫,一片混乱。
原约定隐蔽在城外南山沟打援的一伙彝人,听到枪声响,认为得手,立即潜行到城边,谁料城门已经关闭,戒备森严,无法进入。
莫洛格子进碉房后,未等到外援的彝人,又听到邓秀廷说话的声音,知道邓还活着,自己就必死无疑,但格子毫无惧色,大气凛然。据说,他在碉房内翻箱倒柜,将邓秀廷珍藏的华丽上装穿上,一边喝酒,一边大喊:“丁家阿呷,你天怒人怨,想干你(杀你)的人很多,他们不干,我今天干了!”又喊:“你们要钢洋的、要大烟的,快来拿去!”将邓氏储藏在碉房内的银元和大烟饼从窗洞往外扔,扔得遍地都是。
这碉房结构坚实,墙厚门牢,内储有枪弹,既不能用炮轰,又不能用火烧,一时间邓秀廷他们无计可施。有人出主意,搜集附近一带的农家辣椒,再烧辣椒烟熏。此时,弁兵巴且帕拉、巴久博施、博海卡拉为在邓秀廷面前“尽忠”和洗刷自己(据说,他们也参加了刺杀邓秀廷的密谋),齐说:“不用再烧辣椒了,我们三人上房!”,就抢先上到房顶,刚揭开两块瓦片,格子眼疾手快,一枪射出,将巴且帕拉的头帕打飞,吓的巴且帕拉立马滚向另一侧,双方就这样躲闪射击。莫洛格子边喝酒边射击,相持到太阳将近落山时,莫洛格子已醉,巴且帕拉从瓦缝间瞄准向下一枪,子弹从莫洛格子肩头斜穿过腰部,格子由此失去对抗能力。博海卡拉、尔基火沙(马海木牛)两人持大刀破门而入,把莫洛格子砍死(另外有一种说法是,莫洛格子在博海卡拉、尔基火沙二人破门而入之前就已经自杀,二人为了在邓秀廷面前邀功,特意在莫洛格子遗体上砍了几刀,说格子是被他们杀的),将格子遗体拉到东门河坝示众,挖出心脏切开两瓣放在石板上让太阳晒。
死里逃生的邓秀廷愤恨已极,更加凶残无比。将莫洛格子一家及有关彝民抓来,关在街头关帝庙内,严刑铐打审问,然后游街示众三天,通知周围数十里范围内的彝汉数千人前来观看。由弁兵将彝民押至东门外白杨林边,先由邓秀廷给刀斧手吴朝清(外号吴敲狗)挂红绫、赏酒、赐刀,然后开杀。前面的彝人被砍得血肉横飞,后面的妇女吓得发抖,自知难逃一劫,索性用披毡蒙住头,听其砍杀。杀后搜索,发现一女尸长裙下一个婴儿,竟然被丧尽天良地戳在刺刀上抛死。据后来统计,当天共有54人惨遭屠戮。邓还将37颗人头挂在城门示众,数日后泼上煤油将尸体烧毁。莫洛家有的人已年迈体衰,不能行动,自愿请死在家,邓秀廷竟不同意,叫抬来亲自看其自死。为此事直接、间接受牵连的达130多人,其中被残杀、吊打、服毒致死者70多人。莫洛家基本上被赶尽杀绝,有幸逃生的也改姓“曲木”隐姓埋名逃亡他乡。所以至今在喜德县一带很难见到“莫洛”一姓的彝族,有的“曲木”是原来的“莫洛”改姓过来的,叫“莫洛曲木”。邓秀廷恨屋及乌,穷凶极恶,据说有一种名叫“汶洛”的树,因名字与“莫洛”读音相近,所以这种树也遭殃,邓秀廷命令把所有的这种树连根铲除据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依乌的诗《莫洛和峨洛》中所言,这“汶洛”是指泡桐树——依乌教授诗中写的树名是“峨洛”,其实和“汶洛”是一种树。依乌老师的诗见本文末尾。
另一个和莫洛格子合谋刺杀邓秀廷的弁兵祝尔铁祖,当时在街上替莫洛格子放哨,枪声响,认为得手,随即溜出城外通知彝人打援,途中得知事败。他先是逃去两河口深山躲藏,后又躲到舅父尔哈古尔家避难,邓获密报,即派吉尔支的安家娃子阿苏尼达前去私查暗访,过不了多久,阿苏尼达将祝尔铁祖杀掉,获得邓秀廷重赏。因阿苏尼达行径为有正义感的彝人所不耻,人们贬称其为“阿苏发财”。
刺杀邓秀廷的莫洛格子,属于祝尔(黑彝)家的白彝,百姓惹祸,主子自难脱手。事情发生后,祝尔家黑彝十分害怕,出银锭托人向邓求饶说:“事情是祝尔铁祖和莫洛格子两人干的,事前家支头人确实不知。现在祝尔铁祖跑了,我们把他弟弟祝尔哈祖杀来抵命。”邓不答应。祝尔铁祖有个妹妹已嫁给罗洪家吉胡支,邓说反正她是祝尔家的人,硬逼着罗洪吉胡支把这媳妇交出,送到西昌。临行时夫妻抱头痛哭,难舍难分,在场的人都落了泪。这媳妇到西昌后,邓用毒药连随侍丫头一齐毒死。祝尔家既恨又怕,多次出牛、出银,向邓赔礼道歉,邓还是不称心。此后数年,邓或直接命令祝尔家黑彝迁走,或发给白彝枪支,造黑彝的反,黑彝被驱逐打杀后,留下的奴隶、土地均归邓管。未逃跑、驱逐的黑彝规规矩矩,小心度日。
四、后人评价
关于对莫洛格子“刺邓事件”的影响和评价,杂志《诺苏》2010年第3期《凉山的“荆轲”莫勒额子》一文中是这样说的: 莫洛格子目睹邓秀廷所作所为,多少彝族死在他的屠刀下。特别可怕的是邓秀廷废除杀人抵命的彝族传统以后,人与人、家支与家支之间相互残杀,人人自危、人人自卫。
莫洛格子刺杀邓秀廷事件虽然不排除两种可能性,即一半是自己愿意为民除害,一半是受人指使而干的。但这个事件绝不是偶然发生的。莫洛格子耳闻目睹了当时社会的各种人吃人的残酷现实,苟且偷安还不如轰轰烈烈干一件大事的英雄气质使他一夜成名,成为闻名于世的英雄。有人可能认为不排除莫洛格子多少是受了黑彝赏银的诱惑而去玩命的想法。笔者认为其主要动机是为民除害而不是几个赏银——可以说连命都不要的人还要钱有什么用呢当然如果成功了,那名利双收也是可以理解的。例如荆轲刺秦王,绝不是为了当秦王,也不是为了赏银去干的。汉族有句俗话叫“官逼民反”,哪里有暴政,哪里就有荆轲式的英雄人物出现!
天下苦秦久矣,同样,在那个时候,整个宁属地区(现凉山)亦苦邓秀廷久矣。有些冒犯了邓秀廷的黑彝,想在邓秀廷面前自尽,邓秀廷都不肯,只说一句“我先不杀你,你先回家等死吧!”于是,这些彝人痛哭流涕,生不如死,回去后精神压力太大而崩溃,过不了几天,这些人的尸首依然会被送到邓面前!可以说,那个时候,邓秀廷就是一个大魔王、屠夫!苍茫八百里大凉山,第一个敢对邓秀廷开枪,敢对残暴亮剑的就是我们的莫洛格子!更令人敬佩的是,面对刺杀失利,莫洛格子仍然没有显示出一丝懦弱,视死如归,大气凛然,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大英雄吗?这就是活生生的近代大凉山彝族的荆轲!这英雄的荆轲是莫洛格子,是属于我们整个莫洛家族,亦是属于敢于反抗压迫的凉山彝族人民!我们不能以胜败论英雄,荆轲刺秦王虽然也失败了,但这丝毫不影响荆轲在后人心目中英雄的光辉形象!虽然莫洛格子本人和我们莫洛家族为刺杀事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也由此彰显了我们莫洛家族不畏强暴,英勇刚烈,敢于反抗,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除害的侠义壮举!英雄的莫洛家族由此更加名扬四方!
由此,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彝族作家、编剧、导演兼诗人于一身的依乌老师感慨赋诗:
莫洛和峨洛|依乌
邓秀廷下令
遇到莫洛家族格杀勿论
遇不到就砍光山上的峨洛
峨洛是指泡桐树
对一个人的恨
会殃及音近的树
也只有邓秀廷能做得出来
1927年
莫洛格子刺杀邓秀廷未遂
家族后来基本上被赶尽杀绝
幸存下来的也都只有改姓曲木
隐姓埋名逃亡他乡
所以现在
每逢遇到莫洛曲木家族的人
我都会
肃然起敬
鸣谢:
1 莫洛杨加木:现住西昌礼州,“尔族比俩”支系“阿果惹尔”四子中最小的一支后代,16代。
2 毛安林:现住凉山州越西县河东乡宝龙村,莫洛阿热“尔族比俩”支,15代。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1 《喜德县志》:1992年11月第一版;
2 杂志《诺苏》:2010年第3期《凉山的“荆轲”莫勒额子》;
3 喜德县文史资料第七辑《邓秀廷事略、四十八甲源流考》:1990年十二月资料本;
4 《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志》:2002年9月第一版;
6《忆往昔——一个彝族土司的自述》 岭光电 著,1988年6月第一版,云南人民出版社。
关于彝族的诗句古诗词
本文2023-09-22 17:24:3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81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