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传了多少代?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传了多少代?,第1张

清朝的爵位制度分为三个体系: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蒙古爵位,清朝分封蒙古王公贵族的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分为9个等级,在伯爵以上都是超品,所谓的超品就是官员的品级比正一品还高。曾国藩因为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被清朝封为一等毅勇侯,所以曾国藩的官品就是超过正一品了,而且清朝还规定“世袭罔替”,就是说可以世世代代的承袭下去,不用降等。

清朝的爵位一般是代降一等,每世袭一代降一等,降完为止,实际的执行中并不严格,都是取决于皇帝老儿的态度,有的可以世袭罔替的不让世袭,有的应该代降一等的不降,有的不该降的降了。而曾国藩的爵位世袭了三代,到第三代清朝灭亡了。曾国藩是第一代,曾国藩死后他的儿子曾纪泽承袭了一等毅勇侯的爵位,因为要派他出使英、法参与外交,所以才把迟迟没有批复的承袭的爵位批下来,曾纪泽才能袭爵,他一袭爵就是超品了,对于他参与外交有帮助。

曾纪泽袭了爵位,出使英、法等国,在外交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最著名的是经过与沙俄的谈判收回了新疆伊犁地区。清朝先是派崇厚去与沙俄谈判,结果崇厚私自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除割去霍尔果斯河以西和特克里斯河流域大片富饶的领土外,还赔款500万卢布。但也正是在曾纪泽的努力下,废除了俄国人在松花江行船、贸易,侵犯中国内河主权等规定。这是曾纪泽的一大贡献。

曾纪泽身体不好,此时已经染病,到1890年病逝,享年51岁。曾纪泽死后,这个一等毅勇侯的爵位应由长子承袭,但是,慈禧太后没有让这个24岁的进士承袭,也没有让次子曾广铨承袭——这是从曾纪鸿家过继的——倒也正常。但是,偏偏让17岁的曾广銮承袭了,他当时还没有功名,所以承袭这个一等毅勇侯之前,慈禧太后还让他补荫,他从一个没有功名的人,一下子补成了从五品的官员——郎中了。没过多久慈禧太后又赏戴花翎,这些都是在为这个袭爵做准备。

为什么慈禧太后要这样做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清朝要利用汉人官员为他们的统治服务,满足官员大多颟顸愚蠢,自私自利,就像那个完颜崇厚,竟敢借谈判之机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后来还是靠曾纪泽挽回了一些损失,清政府深知靠这些满蒙官员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所以还要靠汉族官员办事,所以对这个爵位还是要让曾家承袭下去,但是也要予以限制,所以选择了年纪轻轻不谙世事的曾广銮,而放弃了年轻有为的曾广钧。

当时曾广钧已经中进士了,如果再袭爵那他的前途真的不可限量,这是慈禧不愿看到的,所以选一个年轻孩子袭爵便于控制,威胁会小很多,这个曾广銮最后官至左副都御史,清朝灭亡以后还担任过议员,1920年去世,三代一等毅勇侯到此结束。

曾国藩没有按照曾氏族谱派姓来取名字,主要是因为他的父亲曾麟书没有按照族谱的派别来为他取名。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原本按照族谱派别为其取名为“国材”,但因其年少时成绩平庸,而且身体也比较弱,所以曾玉屏便请算命先生为其取名为“国藩”。曾国藩的“藩”字在《诗经》中意为“篱笆”,寓意为其长大后能够报效国家,成为国家藩篱。

曾国藩的名字是按照“国”字来取的,他的兄弟们则按照“纪”字来取名,如曾国葆、曾国华等。这一派取名的做法也被延续到了曾国藩的兄弟们及后代的取名中。

曾 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 谭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 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御史大夫。 曾 万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 曾 辉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 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曾 布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佑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主张调和新旧两派。 曾 慥今福建晋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能诗文曾编有《类说》又广辑有关遒教的文献资料编成《道枢》。 曾 几今江西赣州人南宋诗人曾历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诗学江西派风格清隽。陆游曾从他学诗。 曾 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1019-1083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嘉佑进士尝奉诏编校史官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守旧表示不 满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丰类稿》。另《隆平集》也题为所作。

前言:

读这本书的缘由:高中上历史课时粗略了解过曾国藩,去年去舍友房间,他给我看了曾国藩的40字看面相的毛笔字,不懂的让我去网上查,我查着查着就发现曾国藩这个人真的不简单,那些耳熟能详的晚清重臣基本都是曾国藩提拔的。曾国藩之后的许多名人更是个个都读过这本家书。2019年兰州大学翻译硕士复试更是让考生翻译《曾国藩家书》部分篇章。

正文:

曾国藩家书读完后给我一种做事要慢慢来,不可以首尾不懈,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着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关于曾国藩的性格特点,可能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他非常“巴蛮”。这个词来自湖南方言,去形容湖南籍的曾国藩是再合适不过了。“巴蛮”的意思:“巴”有粘住、巴住不动的意思,这个词指的是固执、不灵活,而且在湖南方言的使用语境中往往带有贬义,比如“做事情不要巴蛮”。但是在一些特定语境中,“巴蛮”也可以指代硬着头皮做事,或者做事执着、敢闯敢拼。这个词被公认为是形容近代湖南人性格或者湖南气质最准确一个词,湖南人为人处事中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巴蛮”,敢作敢为。

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风格就是把湖南人“巴蛮”的品质发挥到极致的标志。湘军就像是湖南山涧里缠绕在悬崖边上的藤蔓一样,死死地巴住太平军不放,慢慢耗尽太平军的力量。

同时曾国藩也基于太平军擅长打运动战的特点,为湘军制订出了对付太平军的战法,用他自己的话说叫“结硬寨,打呆仗”,也就是用堑壕战对付太平军的运动战。当遭遇太平军时,湘军尽量不去做正面对抗,而是立刻开始挖堑壕,利用工事和壕沟瓦解太平军的机动灵活战术。

但这些品格都是曾国藩中年以后才有的品格,年轻时曾国藩处事并不圆滑,而是一副读书人的理想观念。曾国藩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胸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所以从他进入官场,就给自己定了很高的政治目标,要践行儒家思想传授给他的政治理想。这是曾国藩与众不同的地方,别人读圣贤书无非是为了考功名,然后升官发财。而对于儒家宣扬的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君臣一心,开创盛世的政治理想其实是没多少人去实践的,可偏偏曾国藩就去身体力行。但晚清毕竟是晚清,帝国的机器即将崩塌,各级官员也都是捞一点是一点的想法,一切都以保住官位为重点而非践行官员应有的职责,因此获得地方的支持困难重重。

为了获得地方支持,曾国藩动辄就上书弹劾,逼皇帝把对手罢官,这引起了湖南和江西官员的不满,一度让曾国藩在这两省无法立足。然而他还做过更过分的事。1857年曾国藩的父亲去世,照惯例他要去丁忧守制。当时满清皇帝咸丰帝一开始是想挽留曾国藩的,但没想到,他竟然想借此要挟皇帝,要咸丰给他督抚大权,做湖广或者江淮地区的一把手。他甚至还声明,你皇帝要是不给督抚大权,那我曾国藩就不干了。咸丰帝本来就看不上曾国藩的处事风格,这个事情一出,皇帝就决定收回曾国藩的兵权,让他回老家守孝。从当时情形看,曾国藩即使复出也不太可能重掌兵权,所以他的政治生涯已经基本被断送了。

曾国藩回家之后,仔细研读了《老子》,《庄子》《华严经》,真正理解了老子所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那些性格上过分要强的人往往是经不起外部挫折的打击,因为他们对自己期望过高,人性本来的弹性都没有了,所以失败可以轻易折断他们的意志。相反,那些看似性格柔弱,能够基于现实踏实做事的人,反倒可以在社会潮流中捕捉到机遇,成就大事。

随着曾国藩反思的深入,他渐渐懂得政治家的处事态度一定要谦退、理性,要把官僚体制作为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而不是时刻想着去反抗破坏这个系统。另外,官场上最基本的运行机制应该是利益,利益才是人与人合作的最广泛共识,因为利益可以协商,可以分割,还可以交换,政治家必须要学会用利益吸纳更多同盟者为自己服务。

这个思想引发许多人议论曾国藩贪污的问题。先不说原因,之前我也是好奇为什么晚清会贪污那么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举个例子。和太平天国的战争结束之后,朝廷下旨让曾国藩将湘军花掉的军费列好账目,和户部对账销账,户部的官员直接明码标价,必须要从军费的总额中拿出13%作为好处费,才能顺利销账。湘军所用的军费将近3000万两,也就是说,户部官员打算从曾国藩身上捞出40万两白银的好处费。曾国藩托人周旋,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户部官员才同意把好处费降到8万两白银。

如此明目张胆贪污,并不是偶然现象,根据今天留下来的史料,大部分京官的正常收入,都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一方面是因为,官员们为了维持自己体面,衣食住行的花费都要高于普通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清代实行“薄俸制”,给官员发的工资确实太低。曾国藩在30岁这一年,工资收入是将近130两,支出却高达605两,做官一年,竟然有475两的亏空。因此大部分官员都会选择贪腐,归根到底还是工资发的太少。

但曾国藩贪污受贿不是为了过上富裕的生活,而是因为他依靠政治利益在官场上跟别人打交道。他不得不接受已有的官场潜规则,但是这些灰色收入绝不是他做官的目的,而是他处事的手段。我们可以说,当曾国藩面对自己的时候,他是一个高洁的问心无愧的圣徒;而当他面对整个官场的时候,他又是一个圆滑的务实的政治实干家。

下面摘录一些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1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2凡人必有师,若无师,则严惮之心不生,即以丁君为师。此外择友,则值之又慎。昌黎日:“善不吾与,吾强与之附;不善不吾恶,吾强与之拒。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3殿试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考试,大约六年一次,初十日卯刻进场,酉时出场。

4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也。

5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

6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7吾尝见友朋不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如吴檀台、凌获舟之流,指不胜风。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

8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

9戒骄字,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宴起为第一义。

本书正是一样一部总结,作者从曾国藩兄弟的一家、曾国藩兄弟的儿女亲家、曾国藩兄弟的家族、曾国藩兄弟的后裔等章节着手,详细地介绍了曾国藩整个家族主要成员的功过是非,为后世研究曾国藩家族起到非常好的参考作用。

此书在原版之基础上进行修订,增加了新收集的有关曾氏家族后裔及儿女亲家的资料。那丰富而复杂的姻亲关系网,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法伦理型社会的文化特色。

曾国藩的后人

曾国藩的后人基本继承了曾国藩的一些优良品格,他们都在事业上遵守规矩,在为人处事上老实诚信,在决断事务时谨慎,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工作上勤奋刻苦。

曾国藩后人

民国时期,曾家的后代便很少从事政治生活,当官的更是少之又少,也许是受了曾国藩的启示,也许是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又或是辛亥革命对传统文化不一样的见解,曾的后代,大多选择从商办厂,着实有资本家救国的远大抱负。

还有部分有条件的选择出国留学。目前国内能找到的曾的后代,大约有几十位,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不乏成就显著的人,原中国艺术学院副院长的母亲就是曾国藩的曾孙女。北京双榆树小学的校长,是一位非常有思想,有主见的成功人士,他也是曾国藩的后代。

在长沙,曾宪华、曾宪琪,曾国藩的曾孙,曾孙女一生都没有摆脱“曾”字,两人坎坷的命运也凸显出曾国藩这位人物的争议性。而两人的后代则是将曾姓当作荣耀,受曾国藩影响,曾家人对权和钱的追求并没有特别强烈,他们固守着自己的乐土,享受着生活,丝毫不被影响。

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非常严格,在家书中也提到,应该多做学问,后人更是将这一点发扬广发,这使得曾国藩后代中的女性也不乏拥有杰出才华的,她们素质很高,在国外发展的机会也很多,思想观念的改变,加之人生追求开始发生变化后,也就导致了她们与婚姻的无缘。

在这一百多年里,对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现在能做到接近历史,应该是对曾家子孙最好的回馈。

曾国藩儿子

晚清著名的外交家曾纪泽是曾国藩的次子,他曾经担任过清朝驻英国法国大使,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小时候的曾国藩受的教育就同龄人更为严苛,当时洋务运动兴盛,全国上下兴起了一股留洋学习的浪潮,曾纪泽背负起事业救国的抱负,毅然决然踏上了前往西方的道路。光绪五年,巴西想要和中国建交,曾纪泽建议朝廷同意,得到广泛认可,次年因为崇厚与俄国签订卖国条约,割让了中国北方,中俄边境的部分土地,曾纪泽被派到俄国,并与俄商议领土归属问题。

在历时2年五十多次的会面后,收回了部分领土。中法战争期间,曾纪泽第一个站出来抗议,与法国人争辩毫不示弱,为中国人树立了榜样,就算身患重病,曾纪泽依旧坚守岗位,与法国人斗争到底。光绪十二年,曾纪泽回到祖国的怀抱,北洋水师的创立也有曾纪泽的一份功劳,加强了我回国的海军实力,在应对外国侵略者我们能有自己的军队保卫祖国和河山。

曾纪泽留洋学习的日子一点都不敢松懈,他研究了英国的海军实力为什么如何强大,他深入学习近代的海军史,为中国海军力量注入新生力量。作为中国最早一批走出国门,向外国学习的知识分子,曾纪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维护我国领土完整,在增强我国军事储备实力等诸多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方方面面,给我国清末时期的动荡不稳定吃了一颗定心丸。为我国洋务运动以及思想改造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曾国藩女儿

曾纪芬是曾国藩的么女,曾国藩虽然是礼部尚书,但是曾家人生活依旧十分清苦。所以,对于自己的女儿,曾国藩从来不会特别偏爱,不过也是着实没有经济实力培养,所以从小曾纪芬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如此艰苦的条件却也造就了日后曾纪芬的高尚品德,曾纪芬在出嫁的时候,凭借从小养成的勤俭持家的美德,毫无大**娇生惯养的坏习惯,她将丈夫侍奉得好好的,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自己的有效的家规,和邻居间的关系也处理的十分得当。

曾纪芬一直都记得父亲交给自己的东西,勤俭二字更是视作箴言。曾纪芬的确将这一点好好的传承下来了,每届大寿的时候,她都让子女不要送贵重的礼物。曾纪芬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异常严格,相信这和父亲所要表达的是一样的想法。为了让孩子们长大了在社会上能有所作为,她教育子女凡事都要往大处想,这样才能做大事,把目光放长远些才能有所斩获,才有取得成功的机会。

他的儿子,聂云台长大后,就在经营商业上取得大成功,不仅开办了银行,还开发矿产,成为上海当时的大财团。

晚年的曾纪芬更是将父亲的修生养性的方法利用到极致,每天吃素,饭后散步,睡前的热水泡脚,不让情绪决定自己的行为,一直到九十一岁的高龄,还保持着神志清醒的状态,完全没有一般老年人表现出的诸多症状。

曾纪芬一生敬仰他的父亲,高超的书法水品也是得到父亲的真传,据说当时的上海,人们都以能得到她的书法作品而荣。

本文关键词:曾国藩、家族、责任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阴谋论者经常会提起一个话题——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命脉,并且导致了很多灾难的发生……但,实际上并不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只是一个金融世家,而且也是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了不菲的成就和财富。

当然还有很多关于各种家族的各种传说和传奇,于是一说起家族,很多人可能觉得离自己很遥远,感觉上要不是豪门要不是世家,距离我们小家小户好像远了点儿。

其实不然,拿我来说吧,有家族这个概念,是从第一次看家谱开始的。知道了闯关东来的老祖宗叫李春(不是建造赵州桥的那个李春),历经数代人,到我这辈还在延续家谱中的“字”。于是我慢慢的建立起了和家族的联系,时不时的回趟老家,总会感到身上的使命感和传承感。虽然独生子女这一代人,使家族的概念出现断裂;虽然家族于独立奋斗的我们来说,几乎又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家族的影响力还是会不时的出来招呼一下,其作用有时候还真是不可小觑。

当然,今天我们再来看家族的意义,就要赋予它不同的价值和维度。我们就来以古鉴今,通过曾国藩及其家族,来看看我们可以从家族获得什么,我们又会成为家族中的哪股力量。

兄弟就是责任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在第一部中着重讲的是曾国藩个人,第二部讲的则是他和家族的联系,而这其中浓墨重彩的当然就是他和几个弟弟之间的羁绊。

作为家中长子兼家族长孙,曾国藩一直肩负着沉重的使命。尤其在他进京做翰林以后,更是将家族振兴的使命和教育弟弟的责任承担了起来。说到这里我就真的佩服他,曾国藩当官的时候其实也挺不容易的,还要教育在身边的曾国荃,还要挨个给家里的其他三个弟弟一封接一封的写信叮嘱。作为独生子女的我,真是很难想想那种心力交瘁的状态。

然而对于曾国藩来说,他自己的成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家族振兴了才是成功。他一生也都在践行这个立场,甚至超越了他对国家的责任。他虽然恪守律己的准则,却对弟弟们无比包容,甚至纵容。这一切的核心目的,都是为了确保在他的支撑下,实现家族的崛起。这期间不惜假公济私,甚至不惜铤而走险。

这就是典型的受到了家族的使命召唤,从他个人身上可以感受到曾氏家族因为一个曾国藩走上上了巅峰,接下来就是传承和发扬。这和我们现在的奋斗观看起来很像,靠个人奋斗实现心中梦想,多么熟悉和向往的场景。然而现实告诉我们,个人奋斗只是家族崛起的一个阶段,之前还有漫长的准备……

崛起之路

要知道,在曾国藩入仕之前,曾家一直是贫农小地主阶层,没有当官的。那是怎么就冒出个曾国藩呢?答案也很简单,就是前辈的铺垫。准确的说正式的有目的的培养,是从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开始的。

想当年曾玉屏其实也是个不靠谱的浮夸仔,在一被指责不务正业后,竟然就发愤图强了。经过他的努力,曾国藩的父亲有了读书的机会,虽然没有什么功名,但打下了读书的根基。到了曾国藩这里,终于开花结果。

书中有过一个统计,在明朝的时候,一个贫民家庭想要通过科举出一个当官的,需要140年。为什么呢?首先要有资产的积累,可以保证有剩余劳动力可以去读书;然后要经过两代到三代人的积累来传承读书的家庭氛围;最后在经过第四代甚至第五代人的努力来最终考取功名。

到了现在也一样,之前一直有一个论调叫——阶层固化,我不知道多少人支持,反正我是不觉得存在所谓的“固化”。固化的只能是思维,绝对不会是阶层。只要在家族传承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去培养和营造不断进步的氛围,有什么是能固化的呢?而且明朝需要140年,到了清朝,像曾国藩这样的只用了几十年,到我们,似乎一代人就可以吧?因为我们可以一遍赚钱做积累,一遍营造进步的氛围,就算不能马上进入精英阶层,也可以不断接近,直到实现阶层跃进。

家族与个人

写到这里其实我想说的已经表达差不多了,但还是要回应一下前文的问题,家族对于个人来说还有怎样的意义?现代社会虽然是把家庭单元缩小化了,那种大的宗族系统也越来越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是家族传承的那种意志,却是需要我们无论哪一代人都应该保留的。

这个观点看似迂腐保守,却是遵从我内心直觉的,因为我觉得家族的意义在于:

首先家族会让你有归属感和使命感,这就像是寻找心灵归宿的感觉,但我绝对不接受任何对个人意志的控制,那是反人性的;

其次家族会给你传承的印记,这种传承也会让你作为对后代的财富保留下来,同时我也不会接受任何的糟粕和陋习,那种传承是遗毒;

最后家族会在一个维度里定义你的成就,这个成就不是地位与财富,仅仅是你个人与家族之间的意义,这会丰富你的人生,当然这里我最看重的成就也有一个,那就给家族带来的改变,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其实家族这个概念可以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这只是围绕曾国藩的曾氏家族做了一个小的探讨,有机会可以沿着这个话题深入一下。

总结一下全文,家族的意义,就是——他可以让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同时,也不是为了一个人在战斗。

本文由“削寒一言”发布,2017年04月04日

——END——

我是削寒,非典型80后。现在只做两件事儿: 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

如果这个分享对你有用,可以 关注并喜欢 。

曾国藩

曾国藩子女后代

子:曾纪第(又名桢第,早夭)

子: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号梦瞻,晚清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妻贺氏(1840—1857,婚后一年难产死,贺长龄女);继刘氏(1841—1903,继配,刘蓉之女。生子女各3人)

子:曾纪鸿(1848—1881,字栗诚,数学家),妻郭氏(1847—1935,名筠,字诵芬,《艺芳馆诗钞》作者,郭沛霖之女)

长女:曾纪静(1841—?,字孟衡),适袁秉桢(乃同乡好友袁芳瑛之子,性傲慢,不甚长进)

次女:曾纪耀(1843—1881,字仲坤),适陈松年(字远济,茶陵人,好友陈源兖之子,曾随纪泽出使欧洲,幼育于曾国藩家,有隐疾)

三女:曾纪琛(1844—1912,字凤如),适罗允吉(1846—1888,字兆升,湘乡人,罗泽南子)

四女:曾纪纯(1846—1881),适郭依永(1845—1869,字刚基,一名立篪,湘阴人,郭嵩焘子)

五女:曾纪芬(1852—1935,晚号崇德老人),适聂缉椝(1855—1911,字仲芳,衡山人,聂亦峰子)

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传了多少代?

清朝的爵位制度分为三个体系: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蒙古爵位,清朝分封蒙古王公贵族的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分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