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李氏宗祠属于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章丘李氏宗祠属于哪里,第1张

章丘李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李氏宗祠位于山东省章丘市绣惠镇茂李村村南,于清咸丰初年(1855年)创建,距今已有140余年历史。根据建筑柱础看,现存的建筑体应为清代。

据民国十二年(1923年)修《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元代由河北枣强迁至章丘茂李村。整个祠堂院落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2米,分前后两院。前院主要建筑为大门和过厅。硬山顶,上施灰瓦,砖、石、木结构,门上悬“李氏先祠”匾1块。过厅居前后院中间,5间,面阔124米,斗拱系五铺座单下昂,硬山顶,灰土瓦,砖、石结构,是原来李家用作-的地方。在过厅两旁各有砖墙相隔,并在砖墙上都有一拱形便门。过影壁西侧有大青石,平坦如床,人称“卧龙石”。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牧牛,夏日尝偃卧其上,枕杆仰卧,舒布四肢,如“天”字之形。院内有两棵古松,分别与两块卧碑并立,传说是清初栽植,现直径粗都在04米以上,高均8米之多。后堂5间,堂内供奉祖先。并有向北后门可达祖墓,每逢祀事,往来便利。过厅、拱门、后堂、卧龙石均保存完好,是全市宗祠中现存最好的建筑。后院内也有两株古松,并有龙爪槐两株,直径粗均在04米以上,高3米之多,枝干盘屈,宛如虬龙。1982年,被济南市林业局确认为济南市龙爪槐之冠。据《李氏家谱》得知,李家人氏从元至正二年(1342年)迁至此居。家谱写明李家祠堂于明代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和民国二十年(1931年)重修过。

护驾李村全村近一千六百口人,李氏人口占比二分之一以上,余者以吴氏、吕氏居多。另有张氏近八十口人。他者有杂姓侯氏、杨氏、程氏、王氏、马氏、陈氏、尚氏(现有,消失的单门独姓不含)等。本文所述为张氏家族文化综述。

一个家族历史的传承,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原始文本资料便是族谱。惟有代代相传的族谱才能上溯一个家族的迁徙定居情状。树有根水有源的谱谍是家族血脉沿续的忠实无误的记载,传统的家谱(族谱)是三十年一修,六十年一大修。当代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稳定物质丰裕人丁兴旺,便有十年一修二十或三十年一大修。中国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根系宗支,只是有心与无心能否记载而己。张氏作为中国靠前的大姓,自然有非常浩繁的家谱。居住于本村的张氏家族,溯其源从嘉祥县疃里镇进土张村迁来,张氏始祖一世张为民,字老君,明赠文林郎。十三世丕鸣(张珠四子)迁居我村,积于今己有七世(依宗为二十世)人丁。至于张氏家族文化的传承,十八世孙恩三立功甚著,他把家谱亲自恭录,三十二开的笔记本一丝不苟,密密麻麻。全谱分为三卷。前两卷共三百三十六页,笫三卷共二百一十七页。全书总计有五百五十三页。他恭录后细加考订,将张氏从长支到五支的迁居情况一一标明,使人读后,不仅知支派分明,昭穆有序,瓜瓞连绵,又知源流分布,宗亲朗然。他准备将之让次子相明保存下去(相明在任城区实验中学任教高中化学)。《张氏族谱》自清嘉庆年间到建国后的二O一五年一以贯之相续,可见阖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张氏族谱》内容丰富多彩,一谱在手,便可见文化积淀深厚。谱中不仅有始祖考,族徽,历次修订序文,宗派分支谱系正文文本,亦有村名白塔村由来,进土爷与上马石的佚闻,更有祖林考,名人志,各支金榜题名录(即考入本科院校的学子)。恩三对此一一照录。下面从其文本中辑录成文。

(一)张氏始祖

张辉,号天禄,青阳之子,为黄帝之节子玄嚣(少昊)的第5子,是弓矢的发明者,黄帝封其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也称张(掌管弓箭的官职),赐张姓于濮阳,封地在今河北的清河(古今同名),故张氏之根在清河。

(二)张氏之始祖

始祖张民公,永乐三年,从山西洪洞迁古任城三十五里之白塔村,族兄亦迁来此,后迁徙现址进土张。据碑志,五世祖黉之公乃白塔村人氏,于张家庄居住可知,现址应设于明嘉靖年间,曾名张家庄属进梁乡,公元一九五o年始定名为进土张,八世祖献之公进士出身,今族人察考其科举年代记载异为返本正视听发广诸公查考北京《国子监明清进土题名碑》《通山县志》《济宁州志》确认,献之公清顺治辛卯中举,戊戌年赴京应试,登榜,辛丑再试,进土及笫,浩赠文林郎。康熙九年皇封湖广通山县知县,当年赴任。吾祖历明清民国诸代宗饲昭穆先祖之莹家族之谱,数百年不废。

(三)谱载名人录

张珽(八世祖,字献之,进士,通山县令)张贡秋,张存贵,张思斌,张来佑,张书林,张书乱,张强,张建华,张文涛,张相红(具体简介参影印页)

(四)各支金榜录(本科院校)

长支

张成书 ,张文涛,张凯,张源,张庆丰,张建如,张建波,张伟,张建设,张东阁,张来阁,张华清,张深,张发宽,张发强,张发伟。

三支

张建中,张建华,张来启,张国慧,张建国,张长军,张长慧,张建强,张长旭,张长城,张洋,张长富,张发栋,张伟,张长武,张亚,张凯,张瑞,张炳,张探,张洋,张泰港,张发恒,张发顺,张发嘉,张发举,张发进,张发聪,张其恺,张海龙,张发国,张长兴,张谦,张滕,张祥衡,张明,张发腾。

四支

张春明,张发正,张发明,张发利,张发磊,张洪之,张宏斌,张其悟,张滁国,张其贺

五支

张步乐,张相洪,张步春,张步平,张其朋,张雪勤,张志强,张相乾,张壵鑫,张学磊,张卓宣,张同祥

(五)行辈

来长发其祥 全本基业深

哲世能念慈    继续启后昆

(六)1——20世

1世张为民

2世张先德

3世张元一

4世张仲仁

5世张儒

6世张可信

7世张恬修

8世张珽(字献之清乾隆年间辛卯科举戊戌进土知湖广通山县正堂生二子永吉永龄。进士张因其易村名迄今)

9世张永吉

10世张钿

11世张君传

12世张珠(子四丕谦、训、琅、鸣)

13世张丕鸣(迁居护驾李村)

14世张廷芝

15张守敞

16世张云田

17世张心如,张心恕,张心法,张心来

18世张德三,张恒三,张玉三,张共三,张恩山,张永三,张秀三,张金三,张长三,张文三,张贵三。

19世张相峰,张相国,张相忠,张相宁,张相伟,张相龙,张相生,张相领,张相明,张相坤,张相乾,张相义,张相坦,张相田,张相贺,张相洋,张相红。

20世张步通,张步哲,张步钒,张步彤,张步楠,张步科,张步耸,张步宇,张步硕,张步轩,张步昂,张步俊。

自十三世张丕鸣至今二十世七代人的张氏族人,为本村的发展写下了不凡的业绩,远的不说,十七世孙心来是我村最早的民办教师,他自一九五八年从教直到退休,半个世纪为使本村学龄儿童上学无私奉献,在人物篇另有专文《张心来老师》介绍。十八世孙张恩三同志从六十年代初中毕业后便担任生产队会计,由于业务精良,工于数学,好于文史,聪明仁义,深受村民好评。村务工作中凡有会计事务村干部必请他出山。他为集体无怨无悔服务。在家族文化保护方面,他献策建言,阖族采纳。他谆告儿女,继承良好的家风,睦邻友善,诚信处世,低调为人,高调做事。张氏族人团结友爱互相守望相助,七八十口人,人人安分守己,从商从教务农打工勤勤恳恳。在我村各项事业的建设中,积极有为共同创造了本村辉煌的过去,创造着富裕的今天,也相信会为末来更加美丽更加幸福的愿景而奋力!

(1314~1390)明初大臣。字百室。安徽定远人。少时有智计,读书聪明,有智谋,习法家著作,推断时事,多有所中。元至正十四年(1354),投朱元璋幕下,掌书记。劝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的做法,以成帝业,于是,被任为参谋,参预机画,主持馈饷,倍受信用。他善于调护诸将,因材用人,使之各得其所。朱元璋任太平兴国翼大元帅,以李善长为元帅府都事,从克集庆(今江苏南京)。朱元璋任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其为参议,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由他裁决。后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善长兼领大都督府司马,升任行省参知政事。二十七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以李善长为右相国。他娴于辞令,明习故事、处理政务、裁决如流,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调兵转饷无乏,恢复制钱,榷淮盐,立茶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吴元年(1367),论功被封为宣国公。吴改官制,尚左,故李善长由右相国改称左相国,居百官之首。曾与刘基等裁定律令。

明朝建立,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定官制、礼仪,监修《元史》、编《祖训录》、《大明集礼》、事无巨细,都由善长与儒臣谋议而行。洪武三年(1370),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卷,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封公者共六人,而善长位居第一。授封制词中将他比之萧何,褒称甚至。但李善长富贵极便意稍骄,引起明太祖朱元璋的不满。四年,以疾致仕。病愈后主持修建临濠(今安徽凤阳)宫殿。时朱元璋徙江南富民十四万于临濠,又以善长管理其事。九年,与曹国公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督修圜丘。其子琪尚临安公主,拜驸马都尉。

胡惟庸以李善长推荐,被擢为太常寺少卿,后为丞相,两人往来甚密。十三年,胡惟庸案发。二十三年,李善长以胡党获罪,谓其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朱元璋手诏条列其罪,传著狱辞,为《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次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诉其冤,朱元璋得书,竟不加罪。关于李善长是否参与谋反,明代史家郑晓、王世贞等人均持否定态度。

另《安徽省志》简介:

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定远人。少时读书聪明,有智谋,笃学法家思想,析事预见性强。他帮助朱元璋平定天下,计高群雄;辅佐太祖安邦治国,功冠众臣。他是明朝官居极品的开国重臣。

朱元璋略地滁阳,李善长迎见。朱元璋待他有礼,并留掌书记。时,朱元璋问李善长说:“现在我们到处打仗,你看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天下呢?”李善长回答说:“秦乱,刘邦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待人宽仁不嗜杀,五年便得天下当皇帝。现在元朝政治黑暗,社会混乱,天下土崩瓦解,四分五裂,你是濠州人,离沛不远,山川相连,王气在你。若能效法刘邦去做,定天下不在话下。”朱元璋称善。攻滁州,李善长为参谋。朱元璋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渐多,李善长察人度能李善长简介,言明朱元璋,皆得量才使用。朱元璋驻军和阳,率兵攻打鸡笼山寨,留少数兵佐李善长居守。元将得知消息来犯,李善长设计大败元兵。朱元璋得巢湖水师,渡江拔采石,趋太平(今当涂),皆得李善长力助。朱元璋为太平兴翼大元帅,以李善长为帅府都事。从其克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一路风顺,出自李善长谋划有方。朱元璋为江南行书省平章,以李善长为参议,兼领大都督府司马,任省参知政事,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由李善长决断。朱元璋为吴王,以李善长为右相国。此时,朱元璋征伐征讨,皆命李善长居守。李善长理政安民,转调兵饷,定制立法,发展生产,国用益富,百姓不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九月论功封李善长为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李善长为左相国。当时,法有连坐三条,李善长奏请除大逆外皆废除。朱元璋即帝位,追帝祖考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皆以李善长充当大礼使。设置东官官属,以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并奉命监修元史李善长简介,编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太祖说:“善长虽无汗马功,然能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实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4000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6人封公者,李善长第一,制词喻比萧何。洪武七年,李善长弟李存义提升为太仆;洪武九年,李善长子拜驸马都尉。其全家荣贵之至。后被弹劾与胡惟庸私通,与其妻女弟侄家口70余人一并被诛杀。李善长死后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为其鸣冤,词切言恳,据理雄辩。朱元璋似有悔悟。

另李唐后裔定远李氏迁徒路线简介:

据老人说:定远九梓李氏(九梓杜集能仁炉桥凤阳刘府等乡)是从陇西郡迁→长安,再迁→江西省瓦家坝一带,再迁到→安徽省的皖南徽州歙县、太湖一带等,再迁至→安徽省定远县及湖北省仙桃市以及南京。

据《李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三年,李氏族“中显”由云南迁来立村,现已传至24世,后有姜、赵、马、牛等姓氏先后迁来,形成多姓村,但仍以李姓为主,占全村人口的98%,因村位于李村河上游,冠李姓故名。

1、福建省厦门市李氏宗祠。李氏宗祠始建于明初的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中国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清代、民国及1985年均曾重修。清雍正、乾隆年代,兑山李氏十四及十五世开始迁入台湾台北芦山等地,繁衍成为台湾著名的芦山李氏。位于福建厦门市集美区兑山村,是厦门涉台文物之一。

2、陕西省澄城县李氏宗祠。陕西的渭北高原不似八百里秦川旷远辽阔,也不似陕南山地高深空灵,它就像是永远攥紧的拳头,有不绝的内力鼓动其中。亿万年前河水冲刷出的地貌,如今是缺水的地方,土干涸凝固成大地的雕塑。

3、江西省赣州市李氏宗祠。李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李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乌桕坝乡境内,与乌桕坝乡政府仅有一墙之隔。

4、安徽省青阳县李氏宗祠。在青阳县沙济乡上章村。始建于明,重修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嘉庆四年完工,光绪年间作过修缮,1998年5月4日,被安徽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山东省章丘市李氏宗祠。位于山东省章丘市绣惠镇茂李村村南,于清咸丰初年(1855年)创建,距今已有140余年历史。根据建筑柱础看,现存的建筑体应为清代。

章丘李氏宗祠属于哪里

章丘李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李氏宗祠位于山东省章丘市绣惠镇茂李村村南,于清咸丰初年(1855年)创建,距今已有140余年历史。根据建筑柱...
点击下载
上一篇:宋氏家谱下一篇:程氏族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