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有哪些二胡音乐家的演奏让你觉得很厉害?
朱昌耀,他的演奏细腻柔和,快板处张驰有度,实为二胡现代创作作品中的精品。 朱昌耀以其对音乐深刻、入微的理解和对乐曲细致、独到的处理,得到行家和同行的赞誉,被喻为“如杯中醇酒,满而不溢”,“弓弓诉人意、弦弦道世情”,“中国的帕尔曼”。
中国十大二胡名曲主要有二泉映月、良宵、空山鸟语、闲居吟、病中吟、光明行、月夜、赛马、江河水、秦腔主题随想。
例:
《二泉映月》
创作背景
作者阿炳原为无锡城区雷尊殿道士,自幼受到四句头吴地小山歌、长篇叙事歌、滩簧、说因果和丝竹乐等乡土音乐的熏陶,对音乐非常喜爱。
在父亲的教习下,他十六七岁便学会了结构繁复、技法多变的梵音,吹、拉、弹、打、唱、念样样精通,并能正式参加道教法事音乐的演奏活动。
阿炳年过而立之后,他的境遇急转直下,但才艺出众的阿炳,经常通过拉二胡、弹琵琶、说新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产生了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
扩展资料
1、二泉映月由阿炳所创。阿炳的演奏技艺是他二胡艺术成就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苍劲有力、刚柔相济、感人至深,他民间音乐修养广博,演奏技巧精湛高超。
2、在演奏该曲时,他运用二胡的五个把位,并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在变奏中起伏跌宕,情景交融,将意境展现得无比深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二胡十大名曲
现代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是刘北茂。
刘北茂(1903-1981年),别名寿慈,江苏江阴人,现代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天华是兄弟。
刘北茂是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刘天华逝世后,他继承其兄“改进国乐”的遗志,先后创作了《汉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演奏曲,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多产的作曲家,被誉为“民族音乐大师”。
扩展资料:
刘北茂是刘天华二胡学派开创人之一,是最直接和最优秀的传承者、发展者,在1932年刘天华英年早逝之后至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刘北茂以二胡教学、演奏、创作三方面贡献,为该学派和二胡艺术事业发挥了承前启后、填补历史空白的作用。
刘北茂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应当拥有不可或缺的灿烂篇章。他是中国音乐界的“梵高”。其艺术成就的价值远远没有被我们所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工作的深人,其光彩将会愈加显现出来。
有的学者形象地说刘北茂的大量作品犹如一座刚刚被打开的敦煌艺术宝库,琳琅满目的音乐财富有待人们去认识和欣赏。刘北茂先生生前说过:“音乐和音乐家,首先是为不搞音乐的人们服务的。”
这正是贯穿予北茂先生一生最宝贵的平民音乐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写照,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民族音乐大师。
刘北茂先生一生从事民族器乐的创作、演奏和教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刘先生的为人,高风亮节,待生如子,表现了一位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
我们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建设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克服急功近利、浮躁心理,抵御市场经济大潮对神圣的教书育人和科研事业的冲击。
刘北茂先生执教一生,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外语人才和音乐人才。刘北茂先生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实践,不仅继承了乃兄刘天华先生的创作思路,创作出许多传诵当代的音乐佳品,发展了二胡这一民族器乐的演奏功能。
在二胡乐曲的创作和演奏方面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在吸收西洋音乐的基础上,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发展之路。这种融会古今、兼取中外、走综合创新的艺术发展道路,正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过程中应当探索的要旨。
刘北茂先生通过二胡乐曲的创作和演奏,继承并发展了乃兄天华先生的艺术思路,把古老的民间器乐推向了世界的艺术殿堂。
-刘北茂
江浙值得一去的3座名人故居,听名字很熟悉,去过的游客却不多
这两年做 旅游 自媒体以来,也去过了祖国许多地方,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这其中就不乏“名人故居”,这些名人故居有游客络绎不绝的,也有相对游人少知比较冷清的,就比如这三座名人故居:王国维故居、郑板桥故居和刘氏兄弟故居,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王国维是著名的近代国学大师,鲁迅曾赞誉道:“要谈国学,王国维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其故居位于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境内,这里是王国维先生少年时代的住所,整个故居占地不足1亩,一面粉墙黛瓦的墙壁中开辟有一石门,为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石门右侧为王国维的雕像,现在这座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若不是到盐官镇观潮,真的不知道这里还藏着这样一座国学大师的故居,走进故居中,厅堂中悬挂着的“娱庐”二字映入眼帘,为1886年王国维父亲所建,后来全家人都搬迁到了这里。
王国维故居坐北朝南,共有两进,其中前进为平房三开间,后进为楼房,房屋内除了王国维的半身铜像外,其余空间皆为陈列馆,详细介绍了王国维先生一生的生平及主要事迹,其中还陈列有先生生前的著作以及手稿真迹。
来这里的游客非常少,大多是一些仰慕王国维先生的人慕名而来,虽然冷清,但其学术气息浓厚。
相比王国维先生,郑板桥的知名度要高上不少,尤其是先生的竹子画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郑板桥故居坐落在江苏省兴化市东城外,整座故居坐北朝南,拥有前后两进共8间房屋,现在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兴化市著名的文化 旅游 景点。
走进郑板桥故居,其粉墙黛瓦、古色古香的气息萦绕在身体四周,尤其是那满院的竹子,兰竹萧萧,给人一种十分幽静且古朴典雅的感觉。郑板桥故居规模也不大,但置身其中,城市的喧嚣似乎一下子戛然而止,信步庭院,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据悉,故居为1983年为纪念著名清代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先生而全面修缮,从当地地方志中记载来看,这里正是当年正搬迁故居所在地。虽然它处于闹市中,不远处就是著名的古街,但到这里的游客并不太多。
与郑板桥故居相邻的是一座小园林,名曰“拥绿园”,拥绿园在 历史 确实存在,但毁在了战火中,如今这座小园林是按照其 历史 记载及神貌仿建而来,与故居一墙之隔,不失为一处秘境。
刘氏兄弟故居,也称之为刘氏兄弟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江阴市西横街,其故居为刘氏后裔捐赠而来,后为纪念江阴当地名人刘氏三兄弟“刘半农、刘北茂和刘天华”而改建成了纪念馆,整体建筑为典型的江宅特色的清末建筑,约150多年 历史 ,进去参观免费。
故居处于交通繁华的交通岛之中,来往车辆川流不息,而就在这热闹繁华的闹市中,这样一座看似再普通不过的江南民宅,却诞生了“江阴刘氏三杰”,刘半农是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天华是民族音乐家,刘北茂一生创作了百余首二胡独奏曲。
刘氏兄弟故居内有六座展览馆,分别记述了这三兄弟及其家族的 历史 信息和事迹,虽然他们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所作出的贡献是让人无法忘却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去过或听说过以上三座名人故居?对这些故居有什么印象?欢迎留言评论哦。
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首,故居不在扬州,在哪里呢?
众所周知,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的重要代表人物,而如今郑板桥故居却在江苏兴化,这点不免让人疑惑。
其实,如果翻阅历史会发现,明清时期的兴化隶属于当时的扬州府,况且郑板桥还曾在扬州府城居住过很长时间,但郑板桥并非豪门望族,在扬州并没有购置房产,所以在扬州是没有他的故居的,兴化的这座故居还是比较靠谱的,可信度比较高。
郑板桥故居一共拥有8间清代时期的民居建筑,故居内粉墙黛瓦、 兰竹萧萧,虽然不大,但看起来格外的清幽典雅,这也正符合郑板桥先生生前所写的那句话:“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般境界并非常人所能与之相比。
这8间房屋中,其中有三间正屋,正屋内有卧房、客厅,另外还有小书斋、门楼、厨房。虽然如今的郑板桥故居紧邻繁华的闹市,外面就是十字路口交通要道,但走进院落中,外界的喧嚣声即消失不见,院中信步,还可以听到脚步的声响。
郑板桥先生一生只画兰、竹、石,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之为“三绝”,因此而有三绝奇才的美誉,尤其是其竹子画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演化成了一种品格,也正是郑板桥崇高气质的真实写照,在故居中的小书斋可以领略到郑板桥先生的诗书画等复制作品。
郑板桥故居门票并不贵,每人20元,但不知为何来这里的游客非常的少,以至于置身院落中,看起来有些冷清,这或许与生前郑板桥居住在这里时的景象相似,没有喧嚣,没有繁华。
与郑板桥故居紧邻的是“拥绿园”,为郑板桥晚年生活居住的场所,不过后来毁于兵火,如今的这座拥绿园为后期按照当年的意境重建而来,位置也并非在此,只是为了让大家便于观赏。
拥绿园比故居要大一些,里面有亭台楼阁及长廊曲径,临水而建的长廊墙壁上镶嵌有众多碑刻,皆是赞颂郑板桥先生的诗作,眼前所看到的“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看到这十个字,想到的就是郑板桥。
不知道,你有没有去过或听说过江苏兴化的“郑板桥故居”?
江苏兴化最著名的名人故居,隐藏在闹市中,规模不大仅8间房屋
前几天与朋友来到了江苏泰州的兴化 旅游 ,兴化是一座 历史 悠久的名城,至今有2000多年 历史 ,自古以来这里就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格外深厚,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就出生在兴化,所以来到兴化,“郑板桥故居”那是一定要去看一看的。
郑板桥故居,坐落在兴化市板桥东路51号,距离郑板桥纪念馆和兴化著名的 历史 街区金东门老街很近,是兴化古韵最浓郁的地方。不过,来兴化 旅游 的人似乎总会忽略到这里,毕竟千垛油菜花海的名声在外,但还是非常值得游览一番的,况且门票也只要10块钱。
故居整体建筑规模不大,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其中正屋有房屋三间,有客堂及东西两间卧室,正屋左侧有一间小书斋,另外还有一间门楼、厨房、私塾,共8间房屋,虽然小,但整体布局十分的精致,粉墙黛瓦、兰竹萧萧,格外的清幽。
在穿过门楼走进院落的时候,一旁的墙壁上可以看到一块纪念碑石,为郑板桥故居修复纪念碑,在1983年全面修缮的郑板桥故居。
走进正屋中,客堂不大却十分的温馨,布局端庄稳重,里面的生活用品都是复制品。
有人或许会问,郑板桥是兴化人,为何会被称之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是清代著名书画家,而在清代时的兴化,隶属于扬州府管辖。先生一生钟爱画竹、兰、石,不仅爱画,还是大文学家,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客堂两侧是两间卧室,由于是修缮后的场景,不知道是否是按照郑板桥老先生生前的场景所布置,但给人的感觉也格外的古朴简约。
与正屋紧邻的是“小书斋”,小书斋是先生写作绘画的场所,房屋前还拥有一处不大的院落,院落内种植了一小片竹子。
与正屋相对的是先生的私塾,在私塾的门楣上镌刻有“聊避风雨”四个大字,出自郑板桥的手迹,先生一生向往精神自由,对于物质的私有欲很低,只求能有一处“聊避风雨”的地方就可以。
晚年时的郑板桥生活在“拥绿园”,当时的拥绿园所处位置沟渠映带、竹树荫森,环境格外的清幽,为当时兴化古邑中的佳胜之处,可惜后来毁于兵焚,后来在郑板桥故居旁仿照其神貌修建了一处拥绿园。
拥绿园中处处栽种有郁郁葱葱的竹子,置身其中,给人一种来到了田园之中的感觉,依稀可见其旧居风貌。
在园中有一处碑廊,碑廊中镶嵌着诸多赞颂歌咏郑板桥的诗作碑刻,一共有18幅,如果对碑刻感兴趣的话,可以一幅幅细细品味一番。
除了油菜花田,兴化这6个小众的景点也值得一去,你都打卡了吗?
兴化,古称楚水、昭阳,位于江苏中部、江淮之间,是省级 历史 文化名城,至今已有2000多年 历史 。这是一座 历史 文化底蕴丰厚、人才辈出的城市,在南宋咸淳到清光绪年间,兴化有260多人中举,90多人中进士,1人中状元。大多数人来兴化 旅游 都是冲着油菜花田而来,却忽视了这座小城中的景点。
若要了解一座城,博物馆那是必去的地方。兴化市博物馆是泰州唯一的国家级博物馆,自1959年成立后,在这里收藏有珍贵文物2000多件,并建有当地著名名人三绝奇才郑板桥和《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纪念馆。
兴化市博物馆不收门票,凭身份证即可免费入馆游览。我们重点观看的是郑板桥纪念馆,里面详细介绍有郑板桥的人生事迹及陈列有众多的画作,其中还包括郑板桥的真迹,刻画在木板上的竹子和兰花,对于喜欢画作的人来说这里非常值得一看。
兴化县署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县衙,从博物馆即可来到兴化县衙,不过需要购买门票。兴化县署始建于北宋淳化年间,是一座千年古县衙,不过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并非最初的,而是从原址迁移而来。
兴化县衙因范仲淹曾在此任县令而闻名,当年范仲淹在此任职时负责修堰工程,在县衙中还可以看到他当年修建的梅岭和梅亭。不过,范仲淹仅在此当官三年,因母亲病逝而辞官回家守丧。
从兴化县署穿过月洞门即可来到李园船厅,处于兴化县署与博物馆之间,这里最初时是清朝时期富商李小波的私家府邸,因建在大狱旁经常听到铁镣碰撞的声响,于是请了许多著名的园林大师,最终设计建造了这栋船型的建筑,利用船只的抛锚声来化解铁镣声响。
李园是兴化唯一没被破坏的建筑,里面的装饰基本保存完好,在其中一座厅堂的顶端还可以看到当时留存下来的4块玻璃,分别绘画有春兰、秋菊、冬梅、夏荷。
从兴化博物馆去往郑板桥故居的路上可以看到这座四牌楼建筑,与我们所见的牌楼不同,这是一座四柱四门亭阁式的建筑,且顶有两层重檐,八角飞翘,看起来非常的庄严典雅。
最神奇的是,在这座并不大的四牌楼上竟然悬挂有47块匾额,本来应有49块,不过那两块由于与朝代不符而被摘下,47块匾额上记载有75位兴化当地的名人。
从四牌楼两三分钟即可来到郑板桥故居,郑板桥先生可以说是兴化最著名的人物,为扬州八怪之首。进去故居游览需要购买门票,不过也只要10块钱,兴化很多景点都免费,即便收费也不贵,非常的良心。
郑板桥故居并不大,共有前后两进8间房屋,其中正屋有房屋三间,正屋旁还有一间小书斋,在里面陈列有郑板桥生前的生活用具及书画复制品。
庭院中兰竹萧萧,古朴简约,看起来格外的清幽,充分体现了郑板桥生前所写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意境。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条老街,兴化也不例外。金东门老街距离郑板桥故居不远,步行两三分钟即可到达,这是一条千年老街,明清时期最为繁盛,当时的老街上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日进斗金,因此而得名“金东门”。
在老街上竖立着一座造型格外高大别致的石牌坊,为状元坊,状元坊是由当时的兴化名人李春芳立,李春芳在嘉靖年间考取进士并中状元,后来还做到了宰相的官职,素有“青词宰相”之称。
郑板桥故居资料
郑板桥故居,位于江苏省兴化市东城外郑 家巷7-8号。坐北朝南,前后两进,有正屋 朝北座南房3间,另有门楼、小书斋、厨房 各一间。粉墙黛瓦,兰竹萧萧,庭院清 幽。整个故居建筑简朴典雅,充分体现 了郑板桥生前所写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 在多”的意境。故居内陈列郑板桥生活用具 及郑板桥书画复制品,研究郑板桥的资料 等等,堂屋条台上立有一古铜色郑板桥全 身塑像。1983年全面修缮。为市级文物保 护单位。
故居为粉墙灰瓦,面积虽不大,倒可暂避 喧嚣。院中信步,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 院子里回响。
念馆是中国历史人物纪念馆。1983年11月 为纪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而建 立。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城区。
该馆藏品1181件,其中郑板桥书画墨迹33 幅,金农、闵贞、郑銮、刘熙载等人的书 画348件,当代名人为纪念郑板桥、施耐庵 而作的书画833件。
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 就”。 陈列“昭阳郑氏家谱”、板桥老人的遗 物、7种版本的《郑板桥集》、板桥墨迹的 复制品和照片以及有关的研究论著、资料 和剧本、金石、传说故事等。
纪念馆所辖的郑板桥故居,为南北8间的清 代民房建筑。粉壁黛瓦,兰竹萧疏,保 持“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原貌。故 居内不定期地举办小型书画展览,播扬郑 板桥的艺术成就。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盖 世,曾是清代“扬州八怪”的领衔人物。郑 家世代读书,可谓书香门弟。墨竹成了郑 板桥绘画作诗最主要的题材。在他的笔 下,竹也化作了一种品格。青竹傲岸不 屈,虚心劲节,可以说是板桥崇高气质的 写照。
我认为基本功最好的是高韶青、姜建华、宋飞。传统曲目表现力最好的是宋氏父女(宋国生,宋飞)朱昌耀、闵慧芬。最能炫技的最有开拓精神的是陈氏父子(陈耀星,陈军)、许可、王晓楠。最柔最缠绵是于红梅、朱昌耀。快弓最猛的是许可、高韶青、宋飞、姜建华。拉什么都跟催眠曲的是邓建栋!
1、《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中国最著名的二胡音乐,它由无锡民间二胡艺术家华彦钧在20世纪中叶创作。音乐不仅让人们在午夜的时候想象出家清月冷的意境,在天空中有冷的月亮映入了冷冷的泉水中,似乎也在诉说盲人艺术家坎坷的命运与他痛苦的生活。这首曲子有着深刻的情调,充满浓郁的民族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2、《听松》
《听松》,又名《听宋》,是中国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其内容似乎是描写宋代伟大的爱国将领岳飞。乐曲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颂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倾注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歌颂了中国人民青松般高洁的民族气节,钢铁般坚强的斗争意志和战胜敌人的英雄气概。全曲气魄豪迈,刚劲有力,堪称音乐珍品。
3、《空山鸟语》
《空山鸟语》是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曲,初稿写于1918年,十年后才定稿。标题采自于唐王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在此曲中,刘天华创造性地运用三弦拉戏式的模进手法,描绘了深山幽谷,百鸟嘤啼的优美意境,是一首极富形象性的作品。1993年获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
4、《良宵》
这首《良宵》是由音乐家刘天华在1928年创作的,原名《除夜小唱》,它是在中国新年里与他的学生和朋友们在聚会上即兴创造出来的。全曲形象单一、抒情、清新、明快,给人以怡然自得之感,通过轻快的旋律和柔和的旋律,生动描绘了作者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音乐中表达的喜悦和激情达到了乐器所能达到的极限,使它成为二胡音乐的经典之作。
5、《病中吟》
《病中吟》是中国作曲家刘天华的第一首二胡音乐,也可以说是现代中国首个二胡独奏。这首曲子是在刘天华丢了工作和父亲去世后的双重打击下创作的,音乐暗示他想摆脱这些困难,努力做些改变的想法,表达他沮丧的心情,这首歌并不意味着他在重病中呻吟。
6、《寒春风曲》
这首二胡音乐是由作曲家华彦钧创作的,部分旋律和演奏技法与他最著名的二胡曲子《二泉映月》相似,但这首有着更明亮的心情,即活泼而流畅的旋律,让听者觉得阳光明媚的春天来了。
7、《光明行》
《光明行》是由刘天华于1931年创作的二胡独奏,音乐以其令人振奋、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旋律而闻名,这是中国风格的音乐。全曲有四段,还有引子和尾声,采用西洋的复三部曲式的特点结构严谨,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旋律明快坚定,节奏富有弹性,表现了旧时社会知识分子不断追求进步和光明的心情。
8、《三宝佛》
《三宝佛》是一首比较久远的二胡音乐,由刘天华创作。乐曲中的《三汲浪》曾被扬琴家严老烈改编为广东音乐《旱天雷》,表现了人们在久旱逢甘霖时欢欣的情绪。乐曲的其他部分婉转悠扬,节奏流畅,二胡及配器的演奏都作了细致处理,使音乐更为动听。
9、《流波曲》
《流波曲》是1952年冬天由盲人音乐家孙文明创作的二胡独奏,音乐的主题是作曲家孙文明远离家乡的艰苦生活。音乐有着深沉的情感,通过稳定的节奏和轻微的速度变化,听起来好像作曲家在讲述一个悲伤的故事。
10、《病中吟》
《病中吟》是中国作曲家刘天华的第一首二胡音乐,也可以说是现代中国首个二胡独奏。这首曲子是在刘天华丢了工作和父亲去世后的双重打击下创作的,音乐暗示他想摆脱这些困难,努力做些改变的想法,表达他沮丧的心情,这首歌并不意味着他在重病中呻吟。
如何赏析二胡名曲《彩云追月》?
1932年,任光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节目邵主任时,同聂耳一起,为百代国乐队写了一组民族管弦乐曲并灌制唱片,《彩云追月》就是其中一首,创作于1935年。1960年,彭修文根据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的乐队编制重新配器。乐曲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声性旋律,上五度的自由模进,笛子、二胡的轮番演奏,弹拨乐器的轻巧节奏,低音乐器的拨弦和吊钹的空旷音色,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
二胡十大名曲是中国民族器乐曲中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分别是:《二泉映月》、《良宵》、《听松》、《空山鸟语》、《寒春风曲》、《月夜》、《流波曲》、《病中吟》、《三宝佛》、《光明行》。1、《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是华彦钧代表作,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二泉映月是20世纪50年代初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华彦钧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2、《良宵》《良宵》原名《除夜小唱》,是刘天华于1928年除夕作者除夕与学生、友人欢聚时的即兴之作。1993年,《良宵》获得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颁发的“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全曲形象单一、抒情、清新、明快,给人以怡然自得之感,生动描绘了作者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3、《听松》《听松》,又名《听宋》,是中国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听松》短小精悍,气势浩大,层次分明,构思新颖,旋律流畅,一气呵成,速度和力度倏忽多变,具有戏剧性效果。4、《空山鸟语》《空山鸟语》是中国近代音乐家刘天华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其初稿写于1918年,1928年才定稿。1993年获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这首曲子是刘天华先生十大名曲里技巧最难的一首。5、《寒春风曲》《寒春风曲》是《二泉映月》的姊妹篇,同样是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的作品。此曲是道家失传了的《梵音》曲调,而根据中国音乐教育家杨荫浏研究的结果是华彦钧自己的作品。《寒春风曲》通过对初春寒风的描绘,表达了被压迫者的沉重哀叹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表现了作者苦难坎坷抗争的一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6、《月夜》《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1918年初稿,1924年定稿,是刘天华一生中创作的第二首二胡独奏曲。同时也是他十大名曲中左手技法最丰富的一首作品。《月夜》具备了“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境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描绘了江南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又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7、《流波曲》《流波曲》是孙文明于1952年冬季创作的一首二胡曲。《流波曲》运用了民间常用的循环变奏的创作手法,乐曲结构短小,结构布局合理,特性音调贯穿全曲,起到点题作用。全曲情绪深沉,节奏平稳,速度变化较小,旋律富有叙事性,感染力极强。8、《病中吟》《病中吟》又名《胡适》、《安适》,是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的是刘天华的处女作。作者于1915年开始构思旋律,1918年完成,1930年发表。《病中吟》于1993年获中华民族促进会“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9、《三宝佛》《三宝佛》乐曲中的《三汲浪》曾被扬琴家严老烈改编为广东音乐《旱天雷》。《三宝佛》表现了人们在久旱逢甘霖时欢欣的情绪。乐曲的其他部分宛转悠扬,节奏流畅,二胡及配器的演奏都作了细致处理,使音乐更为动听。10、《光明行》《光明行》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这首作品创作于1930年前后,发表于1932年。是刘天华于1931年春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作者在《光明行》中首次用了功能性很强的五度关系的转调,调性明亮,音区的递换也极富色彩,全曲讴歌了追求光明的勇士和他们所追求的光明。
近现代有哪些二胡音乐家的演奏让你觉得很厉害?
本文2023-09-22 17:20:0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81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