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家谱全部的字辈
近代杨氏百字谱:
初定: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后改: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扩展资料
杨姓迁徙史:
至汉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省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晋、唐这一时期,是杨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和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隋唐后便逐步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古、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
杨姓族徽释义:
杨是远古三苗之一柯挪耶劳的族称,为现代杨姓苗支,他的祖先是兵主蚩尤。“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易”组成。“木”在这里特指扶桑,在《山海经》等中国古籍中记载:扶桑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初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汤谷又称作“阳谷”、“温源谷”。
易、阳、羊、杨、扬、汤、蜴、蜥远古时为同义词,可以相互替代,所以“易”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
相传,居住在汤谷的古老氏族采用扶桑纪历。扶桑纪历是观测太阳在扶桑树东西(阳阴)两侧的升落高度规律,这个规律东夷人确定为五阳五阴,合称“十日”,也就是“十天干”。观测时总是一个太阳一个太阳的位移,传作“一日居上枝,九日居下枝”。
这就是扶桑汤谷十日的本义。这种扶桑树也称杨树,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氏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杨姓起源说:
第一种说法:有五个主要来源
1、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
2、女吉姓杨国说。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女吉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
3、羊舌后嗣说。姬姓杨国灭于晋,杨地成为晋大夫羊舌氏的食邑,这样杨也成为羊舌氏的姓;另说羊舌氏为杨侯伯侨之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4、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
5、出自赐姓或他族他姓改杨姓而来。如三国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部分人姓杨。鲜卑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杨姓,福建宁化有林姓迁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另据《北史》记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
第二种说法:有四个主要来源
(1)赐姓:隋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鲜卑族,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隋文帝因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2)收养:西晋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收养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为杨氏。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
(3)避难: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姓,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力学皆优,念外家杨姓之恩,改为杨姓。
(4)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时为白族第一大姓。
参考资料:
顺陵(唐武则天母杨氏陵寝)详细资料大全
1、唐顺陵一般指顺陵(唐武则天母杨氏陵寝);顺陵,是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位于咸阳城东北20千米处渭城区底张镇韩家村。杨氏死于咸亨元年(670年),先以王妃礼安葬。
2、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夫人的顺陵在咸阳东北约二十公里,紧邻咸阳机场,现在这里是一处免费开放的公园。
3、唐顺陵唐顺陵是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在咸阳市东北18千米的陈家村南。杨氏死于咸亨元年(670年),以王礼葬。武则天在天授元年(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追封其母为孝明高皇后,将墓改称为陵。陵园有内城和外城。
4、唐顺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韩家村东侧,为武则天之母杨氏的墓葬,享受唐代帝王陵墓的规模。咸亨元年(670),以王礼埋葬杨氏时,唐高宗李治撰写碑文,后来这块碑下落不明。
杨氏先茔在哪儿
杨氏先茔在华阴市五方乡境内,是葬埋杨氏先祖的地方。据《陕西通志》载:杨氏先茔在华阴县西十二里仙谷村东。东西二里,南距仙谷五里,北距官道一里,道旁旧有碑云:汉将军鹦、奋、趟、鹳、魅、俱葬于是。
后杨村杨氏祖茔为高唐县文物保护单位。后杨村杨氏祖茔年代为明,位于高唐杨屯乡后杨村。2008年5月,后杨村杨氏祖茔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_家族墓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杨_碑”即“蔚州杨氏先茔碑铭”,该碑立于蔚县南阳庄乡麦子町村西北约1000米处的杨氏家族墓地之北端。
杨氏先茔在华阴市五方乡境内,是葬埋杨氏先祖的地方。据《陕西通志》载:“杨氏先茔在华阴县西十二里仙谷村东。东西二里,南距仙谷五里,北距官道一里,道旁旧有碑云:‘汉将军鹦、奋、彪、鹳、鬼、俱葬于是。
挖水库时发现古墓,连棺材钉子都是纯金的,墓主身份是谁
综合上面的因素,不难推断出杨价能够使用黄金棺材的原因,一方面,杨氏家族在播州地区有很大的掌控力,钱财绝对不是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杨价的地位,杨价被封侯就意味着他不是普通的官员,有资格使用黄金棺材。
墓主是杨价,而且这个发现也非常的有历史研究价值,并且在古墓当中的这口棺材上边的钉子都是纯金的。
可见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很高,就连棺材上面的钉也是黄金制作的。墓主人身份揭开,身世显赫后来专家们查阅了一些史料,贵州这一地带在唐朝是时候,大唐在这里建立州,名叫播州。
杨钊母亲墓地在哪里啊
1、在盐池县花马池镇硝池子村的“窨子梁唐墓”,共有六座石室墓葬,墓主人姓何,为昭武九姓之一。从M3墓出土的墓志铭显示,墓主下葬于唐代公元700年,地点位于六胡州之一的鲁州,为明代长城沿线地区。
贵州铜仁将军山是谁的墓
1、另一说是,在明代之前,将军山因观音洞而得名观音山,明初大将沐英家族墓在此,始称将军山。也许第二说更有理些,但我还是喜欢第一种说法。现在将军山下,还有当年岳家军抗金的故垒。还有菊花涝。
2、陈政墓****:0596-2023939地址:将军山东麓陈政墓景点简介:位于云霄县城西面3公里处的将军山麓。陈政,字一民,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唐总章二年(669年),因泉州和潮州发生农民起义,陈政奉旨来闽平乱。
3、将军山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与江宁区的交界处,古名观音山,因南宋名将岳飞在此抗金,故名。它的正北面是秦淮新河;与_泥国王墓旅游区遥望;西南方与牛首山、大石头观光休闲区相衔;近邻则是龙泉禅寺。
4、这座山就被称为了将军山。然后后面就有考古队来这边考察。经过一番勘探以后,发现这地下确实是个墓穴。然后就发掘出了很多的古物。出土了四枚印章,然后经过考证这个就是冯素弗的墓。
5、沐英家族墓沐英死后,被葬在观音山,所以观音山又名将军山,他的后代承袭爵位,死后也都葬于将军山,所以沐英家族墓就是在现在的南京将军山。
6、将军山,古名云霄山,位于漳州市云霄县城西侧,海拔426米,因唐朝岭南行军总管归德将军陈政于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葬于此山而得名。将军山公园位于福建省云霄县城西郊。
杨家家谱30个字辈: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
民国十二年(1923年)杨姓重新立宗续谱字辈: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十字排辈为序。
近代杨贵德等在桐梓县娄山关镇虎峰山杨价崇德庙开会讨论百字谱:
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后修改为: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扩展资料:
杨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1、出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5、以封地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叔虞(又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改称晋侯。叔虞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
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杨,在今山西洪洞东南。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杨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杨氏家谱
杨邦乂(1085-1129)字希稷,吉水县杨家庄(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黄桥乡云庄村)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以舍选登进士第。先后任歙州婺源县尉,蕲州学教授。授宣教郎、建康府溧阳县知县。建炎三年(1129)九月,除通判建康军提领沿江措置使司等职。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取建康,邦乂不降,血书“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完颜宗弼命人剖腹取心。著名历史学家朱加雁曰:真古今第一人也。
基本介绍 本名 :杨邦乂 字号 :希稷 所处时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汉 出生地 :吉水县杨家庄 出生时间 :1085年 去世时间 :1129年 諡号 :忠襄 任职,被俘,后世评价,人物争议,人物生平,相关史料,人物评价,后裔分布,轶事典故, 任职 杨邦乂任职十五年中,正值金兵入侵,中原多事之秋,徽、钦二帝被俘,而建康府兵又于建炎元年(1127)叛乱。面对人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的艰难形势,时任溧阳知县的他,在邑内“除苛政,重教化,均征摇”,并训民为兵,加强民防,整肃治安,以至“在任三年,盗不入境”,邑人“惟恐其去,倾邑请留”。 被俘 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再次入侵,建康岌岌可危。留守杜充等人投降金帅兀术,杨邦乂迎难而上,奋勇抗敌,但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金人劝其投降,杨邦乂严词拒绝,并咬破手指。在衣服上书写“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兀术许他仍做溧阳知县。他以头碰柱.鲜血直流,并说:“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幸速杀我”。兀术派降金的户部尚书李税等多次劝降。十一月二十七日,杨邦乂见李税等人在兀术的宴会上,就当面痛斥:“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其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 杨邦乂望着他,大骂曰:"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行磔汝万段,安得污我!"兀术大怒,竟命刽子手割其舌头,开其胸膛,剜其心脏。杨邦乂在金陵(南京)慷慨就义,年仅四十四岁。后被追赠为朝奉大夫,谥忠襄。 后世评价 杨邦乂为国捐躯、从容就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一直为后人敬仰。杨邦乂被誉为“庐陵五忠一节 ”。后人在其受难处聚宝山(雨花台)下土门冈。建杨忠襄公墓和祠。祠后毁于战争,民国年间曾重修墓道和立“杨忠襄公剖心处”碑,后牵至雨花台烈士陵园内,从陵园北大门进入后沿左侧道路步行,位于梅花簇拥的梅岗,名为“杨邦乂剖心处”。 杨邦乂 人物争议 虞集记载岳飞裨将杨再兴为杨邦乂之子。郾城之战中身受数十处伤,杀死金兵数十人后牺牲。《鸿山杨氏家谱》记载为杨邦乂季子。为史学上长期争论岳飞裨将杨再兴到底是谁提供了重要依据。 人物生平 杨忠襄公,名邦乂,字唏稷,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入侵建康时任建康府通判,因留守杜充叛逃而被俘,后被金将完颜宗弼剖心殉职,时年44岁。高宗赵构念其忠贞报国,高风亮节,遂赐諡号“忠襄”,井为其造墓、建祠、立碑。考证“杨邦乂剖心处”史迹之来龙去脉,当从“宗泽之死冀叙起。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十二日,天气阴晦,风雨交加,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宗泽,在连呼三声“渡河”之后,赍志而终。开封城内居民和将士兵卒闻讯后,奔走相悼,失声恸哭。太学生为之撰文祭莫,工商界因之罢市致衷。
宗泽的死,使宋军士气不振,给抗击金军南侵带来了不利影响。果然,同年八月,金军再次挥师南下,并分东西、两路进军,以宋高宗暂居的扬州为主要战略目标,企图一举灭宋。各路宋军虽奋起抵抗,但终因实力悬殊而败北。金军轻骑直驱扬州瓜洲渡,高宗移驾浙西,扬州失陷。经过一番掳掠,金军大部后撤,少部留兵仍在江淮一带袭扰。
此时,宋高宗赵构巳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朝廷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虽然争执不下,但畏金军如猛虎的高宗的基本方针却是放弃江淮一线,退守长江,以谋求和议,偏安江南。
建炎三年(1129年)闰八月十五日,江淮宣抚使杜充,率行营兵10余万(一说5万余)镇守建康,并以御前前军统制王璎为后援。当时,岳飞在杜充军中作统制官,杨邦乂在建康府任通判。通判的职位相当于地方长官的副职,但名义上却是中央 派驻地方的官员。
正当南宋统治者在精心策划,布置江防,以企图固守东南之时,金太宗完颜晟亦在加速行动。金太宗一方面集中兵力于江、淮之间,积极做渡江南下的准备,一方面任命南宋降将刘豫为京东、京西、淮南等路的安抚使,以控制河南局势。同时,在夺取了山东东部的登、莱、密州等地区已稳定了左翼后,即于山东东平、梁山一带的梁山泊造船,准备取海道南下。
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南宋江防尚未巩固,金军便在完颜宗弼的统帅下,又分东西两路渡江南下。西路由黄州(今湖北黄冈)附近渡江人江西,东路由和州(今安徽和县)渡江攻江浙。东路是主力军,、由完颜宗弼亲自率领。十月,攻陷寿春(今安徽寿县);十一月初一,攻占庐州(今安徽合肥);初四,占和州。大军压境,形势非常危急,但杜充采取“闭门不出,隔岸观火”的态度,仅以6万兵力列戍于江南岸。时任统制官的岳飞,“叩寝阁谏杜充”,说:“勃虏大敌,近在淮南,脾睨长江,包藏不浅。卧薪之势,莫甚于此时。”岳飞虽痛哭流涕,坚请出师,但性酷而无谋”的杜充却视市不见,听而不闻,一味敷衍。
完颜宗弼率军在芜湖、采石矾一带渡江,但遇到郭伟军的狙击,未能得惩。于是,转移到和州南长江’西岸的马家渡渡江。情况十分危急,杜充不得不急遣都统制陈淬、统制岳飞等17将3万士兵(一说2万)出击迎战,同时又命王璎以所部13000人应援。十一月十八日,陈淬、岳飞等正与金军激战于马家渡时,王璎率军先逃,致使“淬被擒”,淬军不支而退。岳飞率军“力战一至日暮,因缺援乏食而。还军钟山(今南京紫金山).",次日天明又率军复战……“士心不附”的杜充带少部残军北逃,并于次年二月降金。此是后话。
完颜宗弼率军渡江后,首先围攻建康,户部尚书李税、沿江都置使陈邦光等见大势已去,加之胆小怕死,遂献城出降。建康府从此沦陷于金军之手。就在李税、陈邦光“具降状一,“率官属迎拜”完颜宗弼至建康城外十里亭时i杨邦义却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写下。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10个大字,以明忠君爱国之志。
完颜宗弼人城后,杨邦乂被陈邦光等人强行裹胁到完颜宗弼处,完颜宗弼令其下跪,杨邦乂以前胸所书之血字示之,昂然不屑一顾。完颜宗弼见威逼无效,只好令其先回府安歇。第二天,完颜宗弼又派人前去游说劝降,并“许以旧官”。杨邦乂听后,用头颅猛然撞击石柱础,顿时头破血流,他大声吼口II著对劝降者说:“世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速杀我l”劝降者见状,灰溜溜地悄然离去。完颜宗弼仍然不死心,在第三天举行的招待李税、陈邦光等降将的宴会上,命人将杨邦乂带来。乐声中,杨邦乂昂首横眉而立,其大义凛然的气概,逼使得李、陈等降将头都不敢抬。“天子以若捍城’’,杨邦乂想想不解恨,不禁手指著李、陈等叛徒,大声喝斥,“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一个被称作刘团练的人,在一张纸上写下“死、活”二字对杨邦乂说。“你要是没有其他的话说,一心想死,就写一个‘死’字下去吧。”杨邦乂听说后,环顾四周,见一个官吏头上簪着笔,便一把夺过,饱蘸浓墨,奋笔疾书一。死一字。所有在场的人都为杨邦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震吓,连完颜宗弼等人都“相顾失色”。
第四天,完颜宗弼又传见杨邦乂。杨邦乂不胜气愤,相距老远就指着他大骂起来:“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行磔汝万段,安得汗哉”完颜宗弼再也忍不住了,令人乱棍齐下……杨邦义被害后,又被完颜宗弼剖腹取心,以泄其忿。
杨邦乂英勇殉职时,年仅44岁。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金军由溧水南下,进陷临安。宋高宗避到定海,金军跟踪追到定海。宋高宗无奈,只好逃往海上,飘泊于温州、台州(今浙江临海)沿海一带达三四个月之久.金军无法人海穷追,只好“望海兴叹”。
其时,岳飞率军转战于建康、广德、溧阳、宜兴、常州等地,不断地给金军以沉重打击。直至建炎四年(1130年),“兀术趋建康,飞设伏牛首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营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而大破完颜宗弼,迫退金军,收复建康。敌兵退去,宋高宗闻知杨邦义壮烈殉难的事迹,即下诏书,“赐田三顷,官为敛葬一,赐諡号膏忠襄”,并下令造墓、建祠、立碑。同时,又。官其四子”。绍兴七年(1137年),枢密院又一次进言,称颂杨邦义“忠节显著’’,宋高宗回答:“颜真卿异代忠臣。朕昨已冠其子孙,邦乂为朕死节,不可不厚褒禄,以为忠义之劝。”遂“加赠徽猷阁待制,增赐田三顷”。
杨邦乂祠初建于绍兴元年(1131年),至明代附祀文信国公,称。二忠桐”。至清代“甲申之变”,李忠肃公尽节“二忠祠”内,遂改称“三忠桐”。“宋忠臣庐陵杨忠襄公剖心处”地处雨花台东岗“江南第二泉’后山,呈半圆扇状,东西进深23米,南北宽18米。周围青松翠柏成林,绿竹幽篁环合,环境极为幽静。“剖心处”现存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三忠祠碑”、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宋杨忠襄公剖心碑”、公元1975年“杨邦乂剖心处迁移记”碑和公元1976年“杨邦乂剖心处”保护标志碑计四通。另有石狮两樽。 相关史料 《宋史·杨邦乂传》 《杨邦乂家世考述》 节自《庐陵史事考述》 杨巴金 《宋故谥忠襄杨公行状》、《庐陵杨氏族谱原序》 杨万里(宋) 《湴塘忠节杨氏总谱》 、《杨氏忠节总谱》 《泰和杨氏谱序》 四库全书《东里续集》卷十三 (明)杨士奇撰 《新溪杨氏显承续录》清光绪二十九年鳣瑞堂木活字本 人物评价 明代洪武元年(1368)二月十五日,朱元璋登城晚眺,问及金陵前代忠臣轶事。随臣刘基恭言相告,尤以南宋名吏杨邦乂的事迹最为壮烈。太祖听后感触良久,油然咏出《褒忠诗》:“天地正气,古今一人。生而抗节,死不易心。” 后裔分布 轶事典故 少年求学,博通古今,而操守严谨,非礼勿视。同学想试试他是不是真的正人君子,假说请他到朋友家去玩,将他骗进妓院。杨邦乂开始没有发现,喝了几杯酒后, 出来了。杨邦乂大吃一惊,连忙逃走,还将当时穿的衣服都烧了,痛哭流涕地责备自己。
杨家家谱字辈排行:
近代杨贵德等在桐梓县娄山关镇虎峰山杨价崇德庙开会讨论百字谱:
初定:“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后改:“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民国十二年(1923年)杨姓重新立宗续谱字辈: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十字排辈为序。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昜”组成。“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昜”古同“阳”,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扩展资料:
杨(Yang)姓源出主要有:
源自姬姓:
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
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源自扬姓: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源于改姓而来:主要由同源、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
赐姓:隋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鲜卑族,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隋文帝因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收养:西晋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收养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为杨氏。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
避难: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姓,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力学皆优,念外家杨姓之恩,改为杨姓。
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时为白族第一大姓。
参考资料:
第一代:火山王杨衮字君爱,由北汉宋初时的杨信演变而来。“金刀杨会”之子
第二代:北宋的抗辽名将杨业演变成小说中的杨继业。评书中杨家将第二代为兄弟七人,有杨继忠、杨继孝、杨继仁、杨继义、杨继康、杨继凯、杨继业、杨继亮(义子,原名高怀亮),合成“老八郎”。
第三代:《宋史》等书所记兄弟七人是:延朗(延昭)、延浦、延训、延玉、延环、延贵、延彬。《烬余录》中所记兄弟七人为:渊平、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昭、延彬。其中,大郎杨延昭已经变成杨六郎。有的书中,杨延昭作杨延钊。元明杂剧中,写杨六郎(或为杨六使)的戏文较多,剧中人名多叫杨景或杨朗。明代小说《北宋志传》中,兄弟七人为:渊平、延定、延辉、延朗、延德、延昭、延嗣。而《杨家府》中兄弟七人则为:渊平、延广、延庆、延朗、延德、延昭、延嗣。早期京剧《铁旗阵》中,七兄弟都为单名,他们是:杨泰、杨贵、杨顺、杨□、杨春、杨景、杨希。晚清时,评书、戏曲中,七兄弟才定型为延平、延定、延光、延辉、延德、延昭、延嗣,加上杨继业的义子延顺(原名王平),合成“七郎八虎”或作“中八郎”。从前述中可知,大郎杨渊平,流传几百年,最后才改渊平为延平。二郎杨延定,是由《北宋志传》延用而来。三郎杨延光与《杨家将》中的杨延广音近,可能与其有关。四郎杨延辉,在《北宋志传》中为三郎,自京剧《四郎探母》问世后,四郎杨延辉已经定型。五郎杨延德从明人小说到今天的评书、戏文一直未变。六郎杨景字延昭,从元人杂剧一直流传到今天。七郎杨延嗣从明人小说一直流传到今天。八郎杨延顺源于京剧与河北梆子《雁门关》。此外,还有八姐杨琪(京剧中作春花)和九妹杨瑛。
第四代:历史上有大郎杨延昭(朗)之子传永、德政、文广、充广,还有六郎杨延贵之子杨宗闵。明代小说中的六郎之子杨宗保,是由历史上的杨宗闵演变而来的。评书中杨门第四代堂兄弟七人是:杨延辉之子杨宗孝、杨宗峰(忠);杨延昭之子杨宗保、杨宗勉(京剧中作杨宗冕或杨宗显);杨延嗣之子杨宗英;杨延顺之子杨宗林(德、连、奎)、杨宗飖,加上杨延昭的义子任宝童(任堂惠之子),合称“少八郎”。其中,杨宗保、杨宗英二人的故事最多。
第五代:杨文广由历史上杨家将第四代的杨文广演变而来。明代小说《杨家府》中,杨文广有一个姐姐杨宣娘。后来在评书中,第五代有杨文广、杨文举、杨金花兄妹三人(均为穆桂英所生)。其中,杨文广的小说、评书最多。另外,京剧《太君辞朝》中还有个杨藩。
第六代:从这代起都属虚构人物。第六代有杨文广之子杨怀玉、杨怀仁、杨怀兴、杨怀恩兄弟四人。其中,杨怀玉最为出名,在《杨家府》中他行四,《杨文广平南》中他行三,评书《小五虎》中行大。
第七代:有杨怀玉之子杨士奎、杨士亮、杨士瀚(或作世汉)、杨士鹏。其中以杨士瀚故事为主。
第八代:只有杨士瀚之子杨金豹一人,最早见于清代鼓书《金陵府》中。
第九代:为小英雄杨满堂。别本中第九代为杨再兴。传说杨金豹夫妇中年无后,后来夫人郭彩云吃了一粒仙丹,生得一子,使杨门再次兴盛,故为其子取名杨再兴。而把杨满堂说成为第十代 杨门女将
第一代:杨衮之妻金玉荣
第二代:杨继业之妻佘赛花,后称作佘太君或杨令婆。
第三代:明代小说《杨家府》中有:大郎之妻周夫人,二郎之妻耿金花,三郎之妻董月娥、邹秀兰,六郎之妻黄琼女、重阳女,八郎之妻马赛英等。后来的评、鼓书中有:大郎之妻张金定,二郎之妻李翠屏,三郎之妻朱月梅(或称作花谢玉),四郎之妻林素梅(或称作林月英),五郎之妻马赛花(或称作马翠玉),六郎之妻柴美容、王兰英,七郎之妻杜金娥(京剧中,有的称作杜玉娥;另称作呼延赤金),八郎之妻周淑荣(或称作班秀英)及八姐、九妹、杨排风等人。京剧《雁门关》中,四郎化名木易,娶碧莲公主(《四郎探母》中称作铁镜公主);八郎化名王司徒,娶青莲公主。
第四代:有杨宗保之妻穆桂英,杨宗勉之妻焦月娘,杨宗英之妻姜北平(或称作姜翠苹、江北萍)。别本中还有一个石丽贞。
第五代:,在小说《杨家府》中,杨文广之妻有杜月英、窦锦姑、鲍飞云和长善公主。在评书《呼杨合兵》中,杨文广之妻有吴金定、曾凤英、苏三娘。杨文举之妻有万红玉、黄翠琼。
第六代:在《平南全传》中,有杨怀玉之妻金莲。评书《小五虎》等书中有杨怀玉之妻陈玉霞、花玉梅、罗三娘、孟九环、隆淑贞。说唱《十粒金丹》中有杨怀玉之妻王鸾英、王凤英、李明霞、隆淑贞。
第七代:有杨士瀚之妻陆云娘(按:杨士瀚曾化名花昆,当为花玉梅所生)。说唱《十粒金丹》中还有个杨士瀚之妹杨瑞娘。
第八代:有杨金豹之妻郭彩云。
第九代:有杨满堂之妻萧玉姣、安巧妹
杨家家谱全部的字辈
本文2023-09-22 17:17: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81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