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氏家谱字辈排序
肖氏家谱字辈的排序:朝、有、献、典、礼、学、必、昌、家、传、仁、厚、本、文、记、章;京、玉、端、安、长、法、贵、凤。
一般认为,肖姓是萧姓的简化,萧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2019年公安部发表的全国姓名报告中,肖姓在百家姓中的排位变为第三十三位。
肖姓的发展: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
梁祝故里在山东济宁(今微山县马坡一带),笔者早有耳闻。随着梁祝故里之争的热浪掀起,我们查阅了一些旧志,反复研读了新近出土的梁祝墓碑,联系有关的民间传说和风俗,对梁祝故里在济宁有了进一步认识。
一、梁祝墓碑—说服力较强的文物证明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为配合宣传新婚姻法,梁祝故事以各种艺术形式广为传播,对梁祝文化的发掘与考证也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郭沫若根据清人焦循《剧说》中有“嘉祥县有祝英台墓碣文,为明人刻石”的记录,曾派员来济宁嘉祥了解情况,但因《剧说》中所记的祝英台墓地点不准确,故未找到。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尚未设置微山县,今墓碑所在地属济宁县与邹县交界带。1952年,修浚白马河工程中,梁祝墓碑始见天日,并由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在当地保存。1976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梁祝墓碑再次被深埋地下。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又一次复出。
梁祝墓碑立于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现将碑文摘录如下:
梁山伯祝英台墓记
外纪二氏出处费祥。迩来访诸故老,传闻:在昔济宁九曲村,祝君者,其家钜富,乡人呼为员外。见世之有子读书者,往往至贵,显耀门闾,独予无子,不贵其贵,而贵里胥之繁科,其如富何?膝下一女,名英台者,聪慧殊常。闻父咨叹不已,卒然变笄易服,冒为子弟,出试家人不认识;出试乡邻不认识。上白于亲毕,竟读书乃振门风以谢亲忧。时值暮春,景物鲜明,从者负笈过吴桥数十里柳荫暂驻,不约而会邹邑西居梁大公之子,名山伯,动问契合,同诣峄山先生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旷定省,言告归宁。倏经半载,山伯亦如英台之请,往拜其门。英台速整女仪出见,有类木兰将军者。山伯别来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迤东。西庄富室马郎亲迎至期,英台苦思:山伯君子,吾尝心许为婚,并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成室家之好。更适他姓,是异初心也。与其忘初而爱生,孰若舍生而取义,悲伤而死。少阒,愁烟满室,飞鸟哀鸣,闻者惊骇。马郎旋车空归。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以遂前之愿,天理人情之正也……
上述文字比较平实地记载了梁祝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既无夸张修饰之语,又少浪漫虚构气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发生地正在今济宁境内,“济宁九曲村”、“邹邑”、“峄山”、“吴桥”、“西庄”这些地方,都是要么至今尚存,要么有据可考的。“九曲村”早在汉代就已存在,位于今微山县马坡乡境内的泗河南岸,因泗河从兖州至此有九处弯而得名,现已演变为东九、西九两个村;“邹邑”,即今邹县;“峄山”,在邹县城东南20余里处,有“岱南第一奇观”的美誉;“吴桥”,明嘉靖年间戴光修《邹县地理志》“邹县图”中对其所处方位绘制清晰,清《邹县志》(娄一均修)也有记载:“吴桥—在邹城西60里,跨白马河上,隆庆年间被水湮没”;“西庄”现仍沿用其名,在今马坡北。
墓碑还比较清楚地透露出这样两点信息:一是梁祝墓为重修。明正德年间“总督粮储新泰崔公讳文奎,道经顾兹废圯,其心拳拳”,遂萌发重修梁祝墓意图,经过近一年的筹划运作,终使其“四界竖以石,周围缭以垣,阜其冢,妥神有祠,出入有扉,守神祠有役。昔之不治者,今皆治之;昔之无有者,今皆有之”;二是梁祝墓为官修。碑文前后刻有“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 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杨环书 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五经博士孟元额 时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等字样,说明此事经过皇上准许,由当时知名文人和权威官员共同参与完成。由此可见,距今近500年前,粱祝墓就已存在于此;济宁为梁祝故里的事实,为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所认同。
二、旧志记载—参考价值较大的历史资料
历史上邹县与曲阜并称“邹鲁”,是著名的孔孟之乡,读书风气悠久而浓厚。“断机教子”、“凿壁偷光”等关于读书的典故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据专家推测,梁祝故事发生的年代应为汉代;今马坡一带,汉为山阳高平,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诞生了诸如文学家王粲、思想家仲长统等历史文化名人,也是目前山东出土汉碑较多的地区之一。梁祝故事产生于汉时的该地,有比较坚实的文化基础。梁祝家乡距峄山仅五六十里,梁祝到峄山读书求学,从地理上分析也绝非无稽之谈。椐清同治年间所修《峄山志》记载,峄山自古就有多处私学;早在元至元年间(公元1264年),峄山就建立了梁祝祠,内供梁祝汉白玉雕像。
现存旧志《邹县志》和《峄山志》亦有不少关于梁祝遗址的记载。康熙十二年朱承命修《邹县志》记载:“梁山伯祝英台墓—在城西六十里吴桥地方,有碑。”这正与新出土的梁祝墓碑地点吻合。20世纪90年代后期,济宁市有关部门正是根据史志记载和走访当地老人,查找到了梁祝墓的具体位置,发掘出了梁祝墓碑。清同治年间所修《峄山志》有多处记载梁祝遗址,如“梁祝读书洞,在至圣词祠右,相传梁山伯、祝英台读书于此”;“万寿宫,在仙人宫西一百余步,殿三楹,南向,旧与仙人宫为一,内有梁祝像”;“梁祝泉,在梁祝读书洞右,泉侧石上刻‘梁祝泉’三字”。文人墨客,每每到峄山游览,也留下不少对梁祝故事的吟咏感怀。如,清代邹人陈云棽《题万寿宫梁祝像》:“信是萦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眼偏酸,小像一双万寿宫。”这些诗作,《峄山志》中均有收录。
三、风俗传说—可信度较高的文化传承
笔者有在微山马坡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对梁祝故事发生于此并不陌生,但由于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地人们不愿过分宣扬,甚至有些讳莫如深。据专家考证,梁氏从马坡附近村庄迁出后,定居于一二十里之外的两城等地;祝氏因避水灾,后迁济宁任城宅河村;梁祝墓记中所说的“西庄富室马郎”,其后裔于明代从西庄迁出,即今日马坡之马氏。上述地方,“梁、祝、马”三姓至今禁婚,有关的梁祝戏曲、**等在“梁、祝、马”三村历来禁演,他人在当地“梁、祝、马”三姓氏之人前也避而不谈梁祝。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恰恰证明了梁祝故事发生在当地的真实性。
梁祝故事很早就以各种形式在鲁西南等地流传。宋元之际,被改编成戏文、元曲。明清时期,又有多种版本的传奇问世,山东琴书《梁祝下山》在民间流传最广,其中的唱词明确指出了梁祝在峄山就读这段历史事实。唱词写到:周公之理定纲常,文东武西列两旁,万岁爷闪开龙目看,武多文少为哪桩……,就在那红萝峄山立下学堂……,梁山伯祝英台就在那红萝峄山念文章”。济宁南路琴书传人杨芳红唱的《梁祝下山》唱词中也有关于梁祝在泗河岸边活动的描述:弟兄两个下了高山,梁山伯送祝英台把家还……,哥儿俩正想往前走,不多时来到泗河沿上,来到泗河沿上仔细看,何日大水白茫茫,山伯说“叫声小弟河里没船怎么过……”。
综上所述,梁祝故事发生在济宁佐证比较充分,从梁祝读书处到梁祝墓,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链结,可以说今微山马坡——邹城峄山一带就是上演这幕中外闻名的爱情悲剧的舞台。由于梁祝故事与生具有的平民性质,主人翁不可能载入正史,这就决定了它在民间流传的历史命运。因而,对其真实的发源地长期以来语焉不详。
探寻马坡
同窗三载的深情,十八相送的缠绵,最后双双化蝶的凄美……梁祝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常有人把“梁山伯与祝英台”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另有《柳毅与洞庭龙女》)之一的“梁祝传说”,最近由浙江、江苏、山东、河南联合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山东,“梁祝”的具体传说地在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一带,至今梁、祝、马三家不通婚,而且不唱梁祝戏,不放梁祝**。
随着“梁祝传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济宁“梁祝传说”展览在山东省文化遗产展览上高调亮相,关于梁祝的话题骤然热了起来。济宁和梁祝传说究竟是什么关系?梁祝传说申报遗产名录是怎样成功的?
三姓后裔在哪?
济宁微山县马坡乡有个“梁家林”,那里出土了明正德年间的“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至今,梁、祝、马三姓村落有地可考,并且关于梁祝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马坡村有5000多人,98%的人姓马,马文才的后裔大多在这里。
谈起村名,马坡乡党委宣传干事、监察主任吴琦回忆,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还上学时,其同学就都知道马坡村的故事:古时候,马坡北边有个西庄村,村里有个姓马的“大财主”,就是马文才的父亲,“马财主”以养马、拉马车为生,他家的马很多很多,有草的时候就到草木茂盛的南边去放马,时间长了,他放马的地方就叫马坡。
“马财主”的马多了,车多了,就在村西南建了马棚、马车店。白天放完马,晚上就将马赶到马棚里;白天马车出门,晚上回来就停到马车店里。所以,西庄西南就叫马店。后来,“马财主”的车店起了大火,马家开始迁居。
直到现在,马店村地上1米至5米处,都能挖出1米多厚的草木灰积层及一些烧焦的兽骨。
任城区接庄镇岔河村有1500多人,祝姓人口有90%以上,因为水灾,他们从九曲村迁来。2003年夏天,吴琦等人在九曲村发现了几十块汉墓石、汉画石和明末清初的破碑。有意思的是,碑角有祝来奉等人的名字,而“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上说,梁祝的籍地“在昔济宁九曲村”。
马坡人都说梁氏的后代在两城。两城的梁氏是这里的老户人家,问他们是不是与梁山伯一家,他们说:“一笔写不出二梁来”。
马坡村杜庆友老人讲,杜家老辈买不起地,他爷爷百年之后,埋在了“梁家林”。当时18亩地没人管,他父亲“杜善人”在林里离梁祝坟不远处开了一亩九分三菜园,没事就去收拾菜园。后来,两城梁家人来上坟,见梁祝坟比过去干净了,知道是“杜善人”打扫的,所以他们每年春节来上坟时,就给“杜善人”磕几个拜谢头。后来,马坡乡放了一次梁祝**,两城梁家人再也没有来上过坟。而2003年农历“鬼节”那天,“梁山伯”林里又有人烧了八大堆纸钱。有人推测,那是两城人又来上坟了。
梁、祝、马至今不通婚
马振西老人现年82岁,是马坡村德高望重的老族长,记者见到他时,他坐在自家的小院悠闲地乘凉。
说起祝英台,老人的神情很激动,甚至还有几分愤怒,他用颤颤微微的声调说:“就算马家人死了,也不娶姓祝的。”原来“马家人”一直感觉受到了祝英台的戏弄。想以前,马文才有才有貌又有财,对祝英台明媒正娶,并非戏里所唱的“抢”,而祝英台却辜负了马文才一家,为了梁山伯徇情,为此,马家人感到了莫大的耻辱。
马振西翻出厚厚的家谱,用颤抖的手一本接一本地翻给记者看,其儿子和儿媳在一旁说:“家谱里从没出现姓祝的媳妇,老人根本不允许和姓祝的结婚,小辈的自觉不谈姓祝的对象,媒人说亲也回避着祝姓。祝姓的人宁愿死也不会进马家的门。”
肖氏家谱字辈排序
本文2023-09-22 17:15: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80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