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氏家谱循字辈后面是什么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夏氏家谱循字辈后面是什么辈,第1张

1 世:黄帝 嫘祖氏      2 世:玄嚣

3 世:乔极          4 世:帝喾 庆都氏

5 世:唐尧 散宜氏      6 世:监明 凤巫氏

7 世:永河 密氏       8 世:济乐 姚氏

9 世:岁纪 陆、黎氏     10 世:正坤 鸠氏

11世:长历 熊、翟氏     12世:德尧 佶、薛氏

13世:仁宏 高阳氏      14世:廷光 姒、雍氏

15世:爵南 尚氏       16世:行矩 慕容氏

17世:复旺 蒙易氏      18世:茂清 史、丁氏

19世:孔阳 巢氏       20世:日永 梁氏

21世:德荣 逢氏       22世:聚议 姜、吉氏

①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青州军安抚使

23世:刘累 佶、姒氏     24世:昌益 张、黄氏

25世:信盛 徐、张氏     26世:咏八 高阳氏

27世:相承 秦、农氏      28世:全福 巢氏

29世:美勋 景、姬氏      30世:钊宁 如、苏氏

31世:炳宽 昌氏        32世:文盛 妫氏

33世:锦遥 席、米脂氏     34世:升吉 芋氏

35氏:瑞明 任氏        36世:先柱 吉氏

37世:源传 姒氏        38世:维琮 西果氏

39世:新兴 休屠氏       40世:建吕 妫氏

41世:宝招 吕氏        42世:晨禄 詹、张氏

43世:任玉 姒氏        44世:添桢 甘、魏氏

45世:树鸿 卞、任氏      46世:登贵 吕氏

47世:俊通 田、曹氏      48世:彦武 巢氏

49氏:标林 费氏        50世:德朋 任、曾氏

51世:朝良 张氏        52世:廷声 张、毛、董氏

53世:元振 古风氏       54世:胜海 陶氏

55氏:试集 姒、孙、姚氏    56世:长远 张氏

57世:华封 古氏        58世:禄源 公孙氏

59世:星亮 任氏        60世:拱炤 杨氏

61世:报联 吕氏        62世:杜伯

63世:隰叔 逢辛氏       64世:士云 孔、张氏

65世:仑模 由、邹氏      66世:士为

67世:士谷           68世:士会 (范武子) 先何氏

69世:士燮(范文子) 赵、柳氏    70世:士匄 (范宣子) 赵氏

71世:士鞅(范献子) 郑、蔡氏    72世:士射(范昭子) 赵、申氏

73世:范弥牟 钟氏      74世:范蠡 黄、官氏

75世:范灵澄 姜氏      76世:范维孔 吕氏

77世:范金龙 陈氏      78世:范依信 周氏

79世:范雎  欧阳氏     80世:范楷 高、蓝氏

81世:范灿 司、马氏     82世:范比 苏氏

83世:范正和 邓氏      84世:范增 马、葛氏

85世:范馥 程氏       86世:范政 李氏

87世:范光忠 吴氏      88世:范今兴 夏氏

89世:范鹗 李氏       90世:范礼 彭氏

91世:范旺 马氏       92世:范竞 李氏

93世:范逢海 黄氏      94世:范正 高氏

95世:范袭 林氏       96世:范达 古氏

97世:范衍 顾氏       98世:范巨卿 罗、钟氏

99世:范丹          100世:范显 马氏

101世:范滂 申、田氏    102世:范粲

103世:范乔         104世:范晷

105世:范广         106世:范汪 袁氏

107世:范宁 袁氏      108世:范弘之 孙氏

109世:范晔 周氏      110世:范暑 张氏

111世:范缜         112世:范胥

113世:范迪        114世:范伟勋 成氏

115世:范让 冯氏     116世:范衡  梁氏

117世:范焕 谢氏     118世:范懋勋 包氏

119世:范履冰 赵氏    120世:范冬倩 朱氏

121世:范昆光 朱氏    122世:范正始 陈氏

123世:范远 周氏     124世:范隋 俞、王氏

125世:范梦龄 陈氏    126世:范赞谟 陈氏

127世:范墉 陈、谢氏   128世:范仲淹 李、曹氏

据《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辛氏望出陇西、雁门。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南)。三国移治襄武(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雁门郡:战国时赵所置,治所在善元(今山西省右玉南),三国魏移治广武(今山西省代县西)。

「辛」源出

辛(Xīn)姓源出有五:1、出自姒姓,由莘(Shēn音伸)氏所改。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姓,称辛氏,便产生辛姓。2、出自高辛氏所改。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3、出自上古居住在今山东省曹县一带的有辛氏的后裔,有以辛为姓的。4、出自赐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赐项氏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代,此支为天水辛姓。5、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①清满洲人有辛姓,世居锦州。②清高丽有辛姓。③清时甘肃碾伯(今青海省乐都)县土司其孙姓辛,名庄奴。④今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辛姓。

得姓始祖

启。父大禹,母涂山氏。夏朝开国君主。相传禹晚年曾根据以前的先例,做禅让的姿态,并推举东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做准备,竭力为子培养羽翼势力。大禹薨后,启不负父望,兴兵夺权,一举攻杀伯益。不久,又兴兵灭掉了不服自己,妄图蠢蠢欲动的同姓有扈氏。剪除异己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禅让制一去不返,世袭制度从此确立。启建国后,封庶子于莘,其后以封地为氏,因莘辛在古时同音,后去掉草头,称辛姓,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辛姓发源于今陕西合阳,为夏时诸侯,夏传至桀时灭亡。商时辛姓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春秋战国时,晋国有辛俞、辛寥,周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姓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两汉之际,辛姓在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姓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际还有赵(今河北省一带)人辛垣平。由此可知,辛姓族人已经遍布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陇西繁衍的辛姓已经族大人众,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姓陇西郡望已经形成。

另外,在雁门一带的辛姓也势头很猛,并形成了辛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望。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姓在今甘肃兰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颇为辉煌。另外,辛姓在河南也繁衍地颇为兴旺,并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当为辛姓入迁江南第一人。隋唐时期,陇西仍是辛姓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势头不减,并出现了辛姓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将。

五代十国至两宋,辛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陇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陕、晋、豫、冀、鲁等地辛姓发展迅速,尤其在今山东境内,辛姓繁衍的尤为兴盛。随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现了更多的辛姓人家,并且已有辛姓入闽。元代,有辛姓迁居新疆。明初,山西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明代以后,辛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辛姓繁衍最胜。

清康乾年间以后,河南、河北、山东之辛姓闯关东者甚众,其中山东辛姓为中坚力量。如今,辛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为最多,上述四省之辛姓约占全国汉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

堂号

双贞堂:晋朝辛勉,博学,有贞国之操(为国家保持节操)。官侍中,跟着皇帝到了平阳。刘聪要拜辛勉为光禄大夫,叫他叛晋归刘。辛勉坚决拒绝。刘聪用毒酒逼他说:“你不答应,就要你自杀。”辛勉端起酒来要喝,被刘聪一把拉住说:“算了,我特意试你的。”从此,刘聪佩服他的贞节,给他筑了房子,按月给他送米送酒。还有晋人辛恭靖,从小有肚量,有才干,后为河南太守。羌姚兴攻陷河南,俘虏了辛恭靖,羌姚兴想请他做官。辛恭靖厉色说:“我宁愿做国家的鬼,不做羌贼的臣!”羌姚兴把他关到监狱里三年,结果辛恭靖越狱到晋国。晋帝表彰了他的节操,拜他为咨议参军。

此外,辛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五龙堂”、“陇西堂”、“雁门堂”、“永思堂”等。

辛姓宗祠通用对联

〖辛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宗开莘国;秀毓陇西。——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辛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诗名东汉;词冠宋朝。——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诗人辛延年,生平无可考,作品存《羽林郎》一首,为汉诗中优秀之作。下联典指南宋词人辛弃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人。孝宗时以大理少卿出为湖南安抚使,治军有声,仕至龙图阁待制。性豪爽,尚气节。雅善长短句,纵横慷慨,与苏轼并称。

免冠悟主;息讼安民。——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西汉狄道人辛庆忌,字子真,初为右校丞,屯田乌孙赤谷城;元帝时,历官金城长史,张掖、酒泉太守;成帝时,历官光禄勋、执金吾、左将军。当时,成帝的舅父王风专权,后因罪降职,槐里令朱云上书,要借上方剑斩依附王风的佞臣张禹。成帝要杀张禹时,辛庆忌免冠(去掉官帽)解印绶叩头求情,张禹得以免死。下联典指隋代狄道人辛公义,少年时丧父,母亲教他读书,以勤苦著称。开皇初年,官岷州刺史,全境百姓称他为慈母。后历官牟州刺史、司隶大夫。此联另有一版本下联第三言的“安”字为“宁”字。

五龙美誉;二虎扬名。——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前凉·辛攀,兄弟五人并有才识,时人谓“一门五龙”。下联典指汉·辛武贤为酒泉太守,其子辛庆忌拜左将军,父子皆以勇武闻,时人谓其父子俱为虎臣。

文成八字;才号五龙。——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宋·辛弃疾。下联典指隋辛公义。

〖辛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共仰稼轩道学;咸称起季直言。——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宋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安定民生。一生主张抗金,有《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提出抗金建议,但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长期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其词多写力图恢复国家统千的爱国热情,风格以豪放为主,慷慨悲壮,笔力雄健,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下联典指南宋莱州人辛次膺,字起季,政和年间进士,绍兴年间官至右正言,极力谏阻议和,忤怒了秦桧,被闲置二十年。孝宗时,被召入朝中任御史中丞,先后弹劾了贪婪的成闵、结党营私的汤思退、奸佞的叶义问等大臣,直至罢他们的官。他每写章奏,天下人都叫好。官至参知政事(宰相)、同知枢密院事。兄弟得五龙誉;父子有二虎名。上联典指前凉·辛攀兄弟。下联典指西汉辛武贤、辛庆忌父子。

〖辛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兄弟得五龙之誉;父子有二虎之名。——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十六国时前凉狄道人辛鉴、辛旷、辛攀、辛宝、辛迅兄弟五人,并有才学,当时人说:“五龙一门,金枝玉昆。”辛攀曾在东晋任大鸿胪。下联典指西汉狄道人辛武贤、辛庆忌父子。辛武贤在宣帝时官酒泉太守,以勇敢闻名,后两任破羌将军,征讨乌孙。父子都被称为“虎臣”。

红连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宋·辛弃疾撰辛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南宋词人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词句联。

〖辛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美备钱田,稼轩列宠;义全子弟,晋史流芳。——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宋·辛弃疾号稼轩居士,有二美妾,一曰“钱钱”,一曰“田田”。下联典指三国魏·羊耽妻辛宪英有才智,其弟敞与子琇能保身全义,皆出宪英之谋,其事迹载入《晋书》。

功战奇方,不让关张独步;慷慨大节,宁输武穆居先。——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大将军辛京果,由于辛京杲英勇善战,肃宗召问他是:“黥彭关张之流乎?”下联典指南宋词人辛弃疾事典。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郭沫若撰辛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郭沫若撰题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公园内辛弃疾祠联,祠祀南宋词人辛弃疾。下联“美芹”,指辛弃疾有《美芹十论》;“悲黍”,化用辛弃疾词有“莫望中叹黍离”句。

对辛弃疾家室和子女的考索,是辛弃疾生平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辛弃疾全部600多首词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妻子。

例如,在邓广铭先生的修订本《稼轩词编年笺注》中,《汉宫春·立春日》居于全部词作之首,邓先生认为这首词首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所言的“美人”,应即辛稼轩的夫人范氏。

而此书的《增订三版题记》中也说:“辛稼轩在‘锦襜突骑渡江初’的绍兴三十二年,便已有了家室,亦即和先已寓居京口的范邦彦之女、范如山之妹成婚了。

”又说,据此词“‘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句,知其违别故乡济南仅及一年;‘却笑东风……又来镜里,转变朱颜’诸句,为稼轩以‘朱颜’形容自己面貌仅有的一次,知其确作于青年期内”[1]。

又如辛弃疾有一首《定风波》词,题为“大醉归自葛园,家人有痛饮之戒,故书于壁”,下片是:“欲觅醉乡今古路,知处:温柔东畔白云西。

起向绿窗高处看,题遍;刘伶元自有贤妻。

”此词作于退归带湖新居既久之后,沉酣于山水诗酒之时,而所涉及的那位把“绿窗”题遍的“贤妻”,当然也是指范氏而言,而且据此可以考定她竟是一位知书达理、颇具风趣和善解人意的女子。

稼轩词中,涉及其夫人的词作,当然不止上举的两首。

又如辛稼轩还有一首《满江红·中秋寄远》词,明显是其宦游思家的“寄内”词;其另一首《浣溪沙·寿内子》更是直接写给他的夫人的作品。

稼轩其它诗词涉及这一题材的还有一些,而对于这些诗词作品的理解及写作背景的考释,则因对辛弃疾家室的研判不清,至今尚多歧义,未能有效解决。

由此看来,对辛弃疾这样一位重要作家的生平和家室作进一步地考察和探索,对于稼轩词的研究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自清人辛启泰作《稼轩先生年谱》以来,虽然有兴趣研究辛弃疾生平的学者阵营亦颇为庞大,却因为资料的匮乏,能对这些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解答的人寥寥无几。

辛启泰当清嘉庆之际,尚能见到传世的《铅山辛氏族谱》,本应有条件对此有清晰的记载,但他只是在《稼轩年谱》的《后记》中稍稍提到了辛稼轩九子之名,对稼轩的祖母、母亲、夫人、女儿,竟然没有写下一个字。

我们今天可以明确地指出,辛启泰在利用《铅山辛氏族谱》的过程中,舍弃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而不加以充分利用,表明他确实不具备一个史学家的才识。

上世纪初以来,辛弃疾和他的稼轩词研究,成为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

仅编著《辛稼轩年谱》的学者就有陈思、梁启超、郑骞、邓广铭、蔡义江等多人[2]。

由于辛启泰所著《稼轩年谱》留给后人有用的资料太少,故此诸人的《年谱》,对辛弃疾生平事迹的研究遂依据其所占有的历史文献资料的多寡做出各自的论证,因而使辛弃疾生平事迹异说纷纭,错误丛生,对辛弃疾的家室研究也就少有所获,以迄于今。

邓广铭先生所著《年谱》,曾受到多数辛弃疾研究者的好评,成为这一类著作的佼佼者。

但是,今日看来,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对辛弃疾家室的直接资料掌握的不多。

不过,邓先生还是在资据不足的情况下考出了辛弃疾的妻子范氏,并对范氏的家世情况有所考证[3]。

1997年,邓先生在增订《辛稼轩年谱》中借助1984年新发现的《铅山辛氏宗谱》[4]中《辛稼轩历仕始末》一文,以及宋刘宰《漫塘集》中《故公安范大夫及夫人张氏行实》、牟巘《陵阳集》中《书范雷卿家谱》等文,考定辛弃疾“南归之初,寓居京口娶妻范氏,为邢台范邦彦子美之女,如山南伯之女弟。

邦彦父子亦绍兴辛巳岁相偕南下归正者”,并作按语说:“据牟氏文,知稼轩于南归后方婚娶,其事当即其南归之初。

”这一论断,邓先生在增订《辛稼轩年谱》的《增订题记》中,在《稼轩词编年笺注》的《增订三版题记》中,和在词集的若干有关词作注释中,以及在他晚年所写的论文中都一再重复提及这些观点[5]。

然而,随着辛弃疾研究新资料的发现,邓先生的这些结论,就有了被修改和完善的必要。

二2006年,江西抚州友人辛乾林君把他收藏的一部《菱湖辛氏族谱》提供给我[6]。

这是一部辛弃疾家族最完整的历史记录,是在辛启泰利用《铅山辛氏族谱》撰写辛弃疾家世以来最重要的发现。

上世纪80年代所发现的《铅山辛氏宗谱》全名为《铅山鹅南辛氏宗谱》,是铅山紫溪西山的一支辛氏后裔编写的族谱,其中仅有关于辛弃疾的一篇《历仕始末》,却并无辛弃疾手撰的《济南辛氏宗谱》和辛弃疾在铅山的后裔的任何记载。

这部《宗谱》还转载了几篇转引自《古墩辛氏宗谱》的序跋。

在发现这个《宗谱》时,邓先生和我是最先看到它的,然而,对于所谓“辜墩辛氏”,我们当时既不清楚它的所在,也不知道由辛改为辜姓的辛氏后裔是否存在,所以,当时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那篇《稼轩历仕始末》对辛弃疾研究所能发挥的作用上去了。

至于辛弃疾家室的情况,那时尚无暇顾及。

邓先生关于范夫人于绍兴末即嫁于辛弃疾的论断,却是他后来提出的,现在看来,并不确切。

这次所发现的是由辛弃疾次子辛秬的后裔编次的《菱湖辛氏族谱》。

菱湖辛村位于抚州市以北数公里处,全村辛氏一族,人口有上千人。

他们全都是辛秬的后代,由抚州东乡县的辜墩分迁出的辛氏族人。

而这部《菱湖辛氏族谱》,就收录了辛弃疾手撰的《济南辛氏宗图》、《稼轩历仕始末》以及铅山、辜墩、菱湖及其余各地辛氏后裔的名录和小传,起自宋代,下迄近世。

这些记载,据谱前的各序,知即原属《辜墩辛氏族谱》所载,惜辜墩谱于上世纪已毁,而八卷本的《菱湖辛氏族谱》却保存完整。

通过此谱,我们得以看到清嘉庆间辛启泰曾见到的《铅山辛氏族谱》中有关辛弃疾先世及后裔的谱牒,得到了我们多年来追寻未见的资料。

辛弃疾所撰《济南辛氏宗图》,共《源流总图》和《密州位》、《京师位》、《郑州位》、《福州位》、《莱州位》、《东京位》、《东平位》、《济南位》和《期思位》十部分。

其中《期思位》应即辛弃疾后裔所续补。

而前九部分也有宋代之后续补的内容。

其中的《济南位》,又称《陇西派下支分济南之图》,涉及辛弃疾及其夫人、子女则有如下记载:

第六世,幼安公,讳弃疾,行第一,号稼轩。

宋绍兴十年庚申五月十一日卯时生。

开禧丁卯年九月初十日卒。

葬洋源。

室赵氏,再室范氏,三室林氏。

生子九:稹、秬、稏、穮、穰、穟、秸、袖、赣。

女二:长 ,幼 。

这两段内容,当然不可能是辛弃疾手撰《宗图》的内容,而应当是其后裔的续补。

但所记辛弃疾的生卒年月日时,以及葬地、夫人、子女的姓、名,则完全符合族谱的体例,可知其必然是宋代所撰族谱的原文,而为历来修谱者展转传抄,流传至今的,其内容应当是极其珍贵而且应当是十分可靠的。

在《济南之图》之后,《族谱》又载《济南派下支分期思世系》,有关辛弃疾生平的记载,则大部分与《辛稼轩历仕始末》相同,惟在“开禧丁卯年九月初十日卒于正寝”之后,又有下列记载:

初室江阴赵氏,知南安军修之之女孙,卒于江阴,赠硕人。

继室范氏,蜀公之孙女,封令人,赠硕人。

公与范硕人俱葬本里鹅湖乡洋源,立庵名圆通。

(见附图)

公生平出处、事迹详见《行状》、《年貌谱》。

有《稼轩文集》行于世。

生子九:长名稹,次名秬,三名稏,四名穮,五名穰,六名穟,七名秸,八名袖,幼名赣。

女二,长名 ,次名 。

以上两部分记载,亦多我们未知的内容,如辛弃疾坟庵名圆通,又如所提及的《行状》、《年貌谱》,其中《年貌谱》为何书,皆所未详。

特别是其中辛弃疾夫人和女儿的记载,是这个《族谱》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也是我们前此从未见到的重要文献。

它的重要姓,是让我们得知,在辛弃疾南渡娶妻范氏之前,他已经有了发妻赵氏。

而在范氏之后,他又曾娶妻林氏。

一、姓氏源流  辛(Xī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姒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姓,称辛氏,便产生辛姓。

  2、出自高辛氏所改。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

  3、出自上古居住在今山东省曹县一带的有辛氏的后裔,有以辛为姓的。

  4、出自赐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赐项氏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代,此支为天水辛姓。

  5、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

  ① 清满洲人有辛姓,世居锦州。

  ② 清高丽有辛姓。

  ③ 清时甘肃碾伯(今青海省乐都)县土司其孙姓辛,名庄奴。

  ④ 今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辛姓。

  得姓始祖:启。父大禹,母涂山氏。夏朝开国君主。相传禹晚年曾根据以前的先例,做禅让的姿态,并推举东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做准备,竭力为子培养羽翼势力。大禹薨后,启不负父望,兴兵夺权,一举攻杀伯益。不久,又兴兵灭掉了不服自己,妄图蠢蠢欲动的同姓有扈氏。剪除异己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禅让制一去不返,世袭制度从此确立。启建国后,封庶子于莘,其后以封地为氏,因莘辛在古时同音,后去掉草头,称辛姓,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  辛姓发源于今陕西合阳,为夏时诸侯,夏传至桀时灭亡。商时辛姓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春秋战国时,晋国有辛俞、辛寥,周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姓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两汉之际,辛姓在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姓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际还有赵(今河北省一带)人辛垣平。由此可知,辛姓族人已经遍布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陇西繁衍的辛姓已经族大人众,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姓陇西郡望已经形成。另外,在雁门一带的辛姓也势头很猛,并形成了辛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望。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姓在今甘肃兰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颇为辉煌。另外,辛姓在河南也繁衍地颇为兴旺,并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当为辛姓入迁江南第一人。隋唐时期,陇西仍是辛姓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势头不减,并出现了辛姓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将。五代十国至两宋,辛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陇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陕、晋、豫、冀、鲁等地辛姓发展迅速,尤其在今山东境内,辛姓繁衍的尤为兴盛。随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现了更多的辛姓人家,并且已有辛姓入闽。元代,有辛姓迁居新疆。明初,山西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明代以后,辛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辛姓繁衍最胜。清康乾年间以后,河南、河北、山东之辛姓闯关东者甚众,其中山东辛姓为中坚力量。如今,辛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为最多,上述四省之辛姓约占全国汉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 [编辑本段]三、历史名人  辛 甲:西周初年史官。原事商王纣,曾献纣七十谏,纣不听,无奈投周。后任周太史,受封于长子。曾倡议百官群臣各献箴言,劝王行善补过。今存“虞人之箴”。

  辛 攀:字怀远,陇西狄道人。父奭,尚书郎;兄,鉴旷;弟宝迅,皆以才识知名。秦雄为之语曰:“五龙一门,金友玉昆。”“昆”,指兄弟。对他人兄弟的美称。

  辛 秘:陇西人,唐代官吏。举五经,历河东司马。任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时,开源节流,使泽潞之境收入大增,而其家却无厚产,为时所称。

  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战国时人,生卒年不详,散文家,祖籍宋国(今河南省),代表作品为《文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年)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 子》一书为《通玄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班固等都认为文子是老子弟子,并说“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认为“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至于文子,庄子、关令,尹喜之徒,其属文笔虽祖述黄老、宪章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李暹为文子作传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三》说:“文子,晋之公孙,姓辛氏,字计然,文子其号。家雎之葵丘,属宋地,一称宋钘,师老子学,早闻大道,著书十二篇曰《文子》。”

  辛庆忌:字子真,狄道(今甘肃省临洮)人,西汉将领。初为右校丞,屯田乌孙赤谷城,战退歙侯,拜为侍郎,迁校尉。后补金城长史,举茂才,复迁郎中车骑将军,又任光禄大夫、左曹中郎将、执金吾等职。后迁左将军。

  辛公义:又名辛亚,隋代狄道人,少年时丧父,母亲教他读书,以勤苦著称。开皇初年,辛公义任岷州刺史。岷地多疫病,可是,医药还不普及。当地百姓如果有了病,家里的人就会合家躲避,任得病的人自生自灭。辛公义为了改变当地的风俗,就让有病的人用车辇送来衙门听事厅的廊上,以至于廊上都睡满了病人。辛公义自己设了一个休息睡榻,日夜守候在病人身边。并且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买治病的药品,免费给得病的百姓服用。于是岷地的病人百姓就多能痊愈。等病人痊愈以后,辛公义就将病人的家属召来,劝说他们要事亲至孝,友爱同胞,诸病家子弟也都惭愧而去。岷州的百姓都称辛亚是“慈母”。

  辛云京: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唐代大臣。初为北京都知兵马使,后迁代州节度使,兼太原尹,封金城郡王。赏罚分明,将士不怠,使所辖之境没有烽警之虞。官至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辛茂将:陇西狄道人,唐代大臣。历任大理少卿、中书侍郎、侍中等职。后兼左庶子,与许敬宗共审长孙无忌案。不久死于任上。辛君昌:陇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为邛州刺史,八年后改任润州刺史。官至魏州刺史。

  辛京杲:兰州金城人,辛云京从弟,唐朝将领。曾从李光弼出井陉、战嘉山、督战甚力,肃宗赞其与黥、彭、关、张一样勇猛。累迁鸿胪卿,英武军使。唐代宗时,封为肃国公,迁左金吾卫大将军,进晋昌郡王,历湖南观察使、工部尚书致仕。

  辛弃疾:原字坦夫(1140-1207),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曾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武装,后南下归宋。最高职任过枢密都承旨,仕途不如意,壮志难酬。他一生主张坚决抗金,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中,多抒发恢复统一祖国山河的壮烈感情。词风继承苏轼豪放风格,二人并称苏辛,但更纵放自如,冲破音律限制。著有《稼轩长短句》。

  辛仲甫:汾州孝义(今属山西省)人,宋朝大臣。任成都知府时,免岁输铜钱,为蜀人赞誉。后任开封知府,拜御史中丞。不久为参知政事。因病罢为工部尚书,出知陈州,后以太子少保致仕。

  辛彦博:山西平遥人,明代官吏。洪武中由岁贡入太学,擢监察御史、佥都御史,调山东浙江按察使。永乐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辛应乾:山东省安丘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历任长治县令,雁门关提督,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官至南京兵部侍郎。

  辛自修:开封府襄城(今属河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历任海宁知县、吏科给事中、太仆少卿、应天府尹、左都御史等职。卒于工部尚书任上。

辛姓源出有五:

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裔高辛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

源流二:出自莘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氏,便产生辛姓。

源流三:出自上古有辛氏部落的后裔。

源流四:出自赐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赐项氏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代,此支为天水辛姓。

源流五: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汉化改辛姓。清时满洲人有辛姓,世居锦州; 甘肃碾伯(今青海省乐都)县土司其孙姓辛,名庄奴;高丽有辛姓。今满族、土族、藏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即今陕西合阳地区),古人惯以地为氏,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为辛姓,称辛氏。夏传至桀时灭亡。

商朝时期,辛氏族人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辛俞、辛寥,周王朝国都(今河南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氏族人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

两汉之际,辛氏族人在陇西(今甘肃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氏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际还有赵人(今河北)辛垣平。由此可知,辛氏族人已经遍布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陇西繁衍的辛氏已经族大人众,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氏陇西郡望已经形成。另外,在雁门一带的辛氏族人形成了辛氏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氏族人在今甘肃兰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另外,辛普明由河南徙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当为辛氏族人入迁江南第一人。

隋唐时期,陇西仍是辛氏族人主要繁衍之地,并出现了辛氏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将。

五代十国至两宋时期,在今陕、晋、豫、冀、鲁等地辛氏族人发展迅速,尤其在今山东境内,辛氏族人繁衍的尤为兴盛。随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现了更多的辛氏人家,并且已有辛氏族人入闽。

元朝时期,有辛氏族人迁居新疆。

明朝初期,山西辛氏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明朝以后,辛氏在中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辛氏繁衍最胜。

清朝康乾年间以后,河南、河北、山东之辛氏族人闯关东者甚众,其中山东辛氏为中坚力量。

  辛姓

  一、姓氏源流

  辛(Xī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姒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姓,称辛氏,便产生辛姓。

  2、出自高辛氏所改。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

  3、出自上古居住在今山东省曹县一带的有辛氏的后裔,有以辛为姓的。

  4、出自赐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赐项氏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代,此支为天水辛姓。

  5、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

  ① 清满洲人有辛姓,世居锦州。

  ② 清高丽有辛姓。

  ③ 清时甘肃碾伯(今青海省乐都)县土司其孙姓辛,名庄奴。

  ④ 今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辛姓。

  得姓始祖:启。父大禹,母涂山氏。夏朝开国君主。相传禹晚年曾根据以前的先例,做禅让的姿态,并推举东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做准备,竭力为子培养羽翼势力。大禹薨后,启不负父望,兴兵夺权,一举攻杀伯益。不久,又兴兵灭掉了不服自己,妄图蠢蠢欲动的同姓有扈氏。剪除异己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禅让制一去不返,世袭制度从此确立。启建国后,封庶子于莘,其后以封地为氏,因莘辛在古时同音,后去掉草头,称辛姓,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辛姓发源于今陕西合阳,为夏时诸侯,夏传至桀时灭亡。商时辛姓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春秋战国时,晋国有辛俞、辛寥,周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姓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两汉之际,辛姓在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姓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际还有赵(今河北省一带)人辛垣平。由此可知,辛姓族人已经遍布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陇西繁衍的辛姓已经族大人众,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姓陇西郡望已经形成。另外,在雁门一带的辛姓也势头很猛,并形成了辛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望。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姓在今甘肃兰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颇为辉煌。另外,辛姓在河南也繁衍地颇为兴旺,并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当为辛姓入迁江南第一人。隋唐时期,陇西仍是辛姓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势头不减,并出现了辛姓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将。五代十国至两宋,辛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陇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陕、晋、豫、冀、鲁等地辛姓发展迅速,尤其在今山东境内,辛姓繁衍的尤为兴盛。随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现了更多的辛姓人家,并且已有辛姓入闽。元代,有辛姓迁居新疆。明初,山西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明代以后,辛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辛姓繁衍最胜。清康乾年间以后,河南、河北、山东之辛姓闯关东者甚众,其中山东辛姓为中坚力量。如今,辛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为最多,上述四省之辛姓约占全国汉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

  三、历史名人

  辛 甲:西周初年史官。原事商王纣,曾献纣七十谏,纣不听,无奈投周。后任周太史,受封于长子。曾倡议百官群臣各献箴言,劝王行善补过。今存“虞人之箴”。

  辛 攀:字怀远,陇西狄道人。父奭,尚书郎;兄,鉴旷;弟宝迅,皆以才识知名。秦雄为之语曰:“五龙一门,金友玉昆。”“昆”,指兄弟。对他人兄弟的美称。

  辛 秘:陇西人,唐代官吏。举五经,历河东司马。任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时,开源节流,使泽潞之境收入大增,而其家却无厚产,为时所称。

  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战国时人,生卒年不详,散文家,祖籍宋国(今河南省),代表作品为《文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年)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 子》一书为《通玄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班固等都认为文子是老子弟子,并说“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认为“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至于文子,庄子、关令,尹喜之徒,其属文笔虽祖述黄老、宪章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李暹为文子作传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三》说:“文子,晋之公孙,姓辛氏,字计然,文子其号。家雎之葵丘,属宋地,一称宋钘,师老子学,早闻大道,著书十二篇曰《文子》。”

  辛庆忌:字子真,狄道(今甘肃省临洮)人,西汉将领。初为右校丞,屯田乌孙赤谷城,战退歙侯,拜为侍郎,迁校尉。后补金城长史,举茂才,复迁郎中车骑将军,又任光禄大夫、左曹中郎将、执金吾等职。后迁左将军。

  辛公义:又名辛亚,隋代狄道人,少年时丧父,母亲教他读书,以勤苦著称。开皇初年,辛公义任岷州刺史。岷地多疫病,可是,医药还不普及。当地百姓如果有了病,家里的人就会合家躲避,任得病的人自生自灭。辛公义为了改变当地的风俗,就让有病的人用车辇送来衙门听事厅的廊上,以至于廊上都睡满了病人。辛公义自己设了一个休息睡榻,日夜守候在病人身边。并且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买治病的药品,免费给得病的百姓服用。于是岷地的病人百姓就多能痊愈。等病人痊愈以后,辛公义就将病人的家属召来,劝说他们要事亲至孝,友爱同胞,诸病家子弟也都惭愧而去。岷州的百姓都称辛亚是“慈母”。

  辛云京: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唐代大臣。初为北京都知兵马使,后迁代州节度使,兼太原尹,封金城郡王。赏罚分明,将士不怠,使所辖之境没有烽警之虞。官至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辛茂将:陇西狄道人,唐代大臣。历任大理少卿、中书侍郎、侍中等职。后兼左庶子,与许敬宗共审长孙无忌案。不久死于任上。辛君昌:陇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为邛州刺史,八年后改任润州刺史。官至魏州刺史。

  辛京杲:兰州金城人,辛云京从弟,唐朝将领。曾从李光弼出井陉、战嘉山、督战甚力,肃宗赞其与黥、彭、关、张一样勇猛。累迁鸿胪卿,英武军使。唐代宗时,封为肃国公,迁左金吾卫大将军,进晋昌郡王,历湖南观察使、工部尚书致仕。

  辛弃疾:原字坦夫(1140-1207),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曾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武装,后南下归宋。最高职任过枢密都承旨,仕途不如意,壮志难酬。他一生主张坚决抗金,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中,多抒发恢复统一祖国山河的壮烈感情。词风继承苏轼豪放风格,二人并称苏辛,但更纵放自如,冲破音律限制。著有《稼轩长短句》。

  辛仲甫:汾州孝义(今属山西省)人,宋朝大臣。任成都知府时,免岁输铜钱,为蜀人赞誉。后任开封知府,拜御史中丞。不久为参知政事。因病罢为工部尚书,出知陈州,后以太子少保致仕。

  辛彦博:山西平遥人,明代官吏。洪武中由岁贡入太学,擢监察御史、佥都御史,调山东浙江按察使。永乐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辛应乾:山东省安丘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历任长治县令,雁门关提督,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官至南京兵部侍郎。

  辛自修:开封府襄城(今属河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历任海宁知县、吏科给事中、太仆少卿、应天府尹、左都御史等职。卒于工部尚书任上。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辛氏望出陇西、雁门。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南)。三国移治襄武(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雁门郡:战国时赵所置,治所在善元(今山西省右玉南),三国魏移治广武(今山西省代县西)。

  2、堂号

  双贞堂:晋朝辛勉,博学,有贞国之操(为国家保持节操)。官侍中,跟着皇帝到了平阳。刘聪要拜辛勉为光禄大夫,叫他叛晋归刘。辛勉坚决拒绝。刘聪用毒酒逼他说:“你不答应,就要你自杀。”辛勉端起酒来要喝,被刘聪一把拉住说:“算了,我特意试你的。”从此,刘聪佩服他的贞节,给他筑了房子,按月给他送米送酒。还有晋人辛恭靖,从小有肚量,有才干,后为河南太守。羌姚兴攻陷河南,俘虏了辛恭靖,羌姚兴想请他做官。辛恭靖厉色说:“我宁愿做国家的鬼,不做羌贼的臣!”羌姚兴把他关到监狱里三年,结果辛恭靖越狱到晋国。晋帝表彰了他的节操,拜他为咨议参军。

  此外,辛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五龙堂”、“陇西堂”、“雁门堂”、“永思堂”等。

  五、宗族特征

  1、辛姓陇西郡望由秦汉之际初具规模,下传至五代十国依旧长盛不衰,而且高官不断,这种史实为他姓所不可比拟。

  2、辛姓人才济济,从周朝开始即有辛姓名人入载史册,尤可一提的是辛弃疾,其文韬武略备受千秋万代的敬仰,更为辛姓家族增添了光彩。

  ============================================================

  辛姓宗祠通用对联

  〖辛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宗开莘国;

  秀毓陇西。

  ——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辛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诗名东汉;

  词冠宋朝。

  ——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诗人辛延年,生平无可考,作品存《羽林郎》一首,为汉诗中优秀之作。下联典指南宋词人辛弃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人。孝宗时以大理少卿出为湖南安抚使,治军有声,仕至龙图阁待制。性豪爽,尚气节。雅善长短句,纵横慷慨,与苏轼并称。

  免冠悟主;

  息讼安民。

  ——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狄道人辛庆忌,字子真,初为右校丞,屯田乌孙赤谷城;元帝时,历官金城长史,张掖、酒泉太守;成帝时,历官光禄勋、执金吾、左将军。当时,成帝的舅父王风专权,后因罪降职,槐里令朱云上书,要借上方剑斩依附王风的佞臣张禹。成帝要杀张禹时,辛庆忌免冠(去掉官帽)解印绶叩头求情,张禹得以免死。下联典指隋代狄道人辛公义,少年时丧父,母亲教他读书,以勤苦著称。开皇初年,官岷州刺史,全境百姓称他为慈母。后历官牟州刺史、司隶大夫。此联另有一版本下联第三言的“安”字为“宁”字。

  五龙美誉;

  二虎扬名。

  ——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前凉·辛攀,兄弟五人并有才识,时人谓“一门五龙”。下联典指汉·辛武贤为酒泉太守,其子辛庆忌拜左将军,父子皆以勇武闻,时人谓其父子俱为虎臣。

  文成八字;

  才号五龙。

  ——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辛弃疾。下联典指隋辛公义。

  -----------------------------------------------------------------

  〖辛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共仰稼轩道学;

  咸称起季直言。

  ——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安定民生。一生主张抗金,有《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提出抗金建议,但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长期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其词多写力图恢复国家统千的爱国热情,风格以豪放为主,慷慨悲壮,笔力雄健,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下联典指南宋莱州人辛次膺,字起季,政和年间进士,绍兴年间官至右正言,极力谏阻议和,忤怒了秦桧,被闲置二十年。孝宗时,被召入朝中任御史中丞,先后弹劾了贪婪的成闵、结党营私的汤思退、奸佞的叶义问等大臣,直至罢他们的官。他每写章奏,天下人都叫好。官至参知政事(宰相)、同知枢密院事。

  兄弟得五龙誉;

  父子有二虎名。

  上联典指前凉·辛攀兄弟。下联典指西汉辛武贤、辛庆忌父子。

  -----------------------------------------------------------------

  〖辛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兄弟得五龙之誉;

  父子有二虎之名。

  ——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十六国时前凉狄道人辛鉴、辛旷、辛攀、辛宝、辛迅兄弟五人,并有才学,当时人说:“五龙一门,金枝玉昆。”辛攀曾在东晋任大鸿胪。下联典指西汉狄道人辛武贤、辛庆忌父子。辛武贤在宣帝时官酒泉太守,以勇敢闻名,后两任破羌将军,征讨乌孙。父子都被称为“虎臣”。

  红连相倚浑如醉;

  白鸟无言定自愁。

  ——宋·辛弃疾撰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南宋词人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词句联。

  -----------------------------------------------------------------

  〖辛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美备钱田,稼轩列宠;

  义全子弟,晋史流芳。

  ——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辛弃疾号稼轩居士,有二美妾,一曰“钱钱”,一曰“田田”。下联典指三国魏·羊耽妻辛宪英有才智,其弟敞与子琇能保身全义,皆出宪英之谋,其事迹载入《晋书》。

  功战奇方,不让关张独步;

  慷慨大节,宁输武穆居先。

  ——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将军辛京果,由于辛京杲英勇善战,肃宗召问他是:“黥彭关张之流乎?”下联典指南宋词人辛弃疾事典。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撰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沫若撰题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公园内辛弃疾祠联,祠祀南宋词人辛弃疾。下联“美芹”,指辛弃疾有《美芹十论》;“悲黍”,化用辛弃疾词有“莫望中叹黍离”句。

  --------------------------------------------------------------------------------

  中国人民解放军辛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辛国治少将

  辛国治(1921-——),河北省黄骅县人。1937年参加新海县抗日救国会。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任黄骅县抗日救国会第11分会秘书,八路军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6支队连政治指导员、支队政治处宣教股股长,115师教6旅政治部宣教科科长、组织科科长,渤海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处副主任、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2军分区政治处主任、副政治委员,山东兵团渤海纵队11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师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公安部队政治部副主任,上海警备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青年部部长。文革时期曾在全军文革小组工作。后担任海军北海舰队政治部主任,北海舰队舰队副政治委员,南海舰队舰队副政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

  中国人民解放军辛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辛明中将

  辛明(1924-2006),原名罗大新,江苏省(今属安徽省)萧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1年加入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任萧县抗日游击队文化教员,新四军淮海军分区《战旗报》编辑。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师政治部股长,第四野战军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西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广西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广西民兵报》社社长,空军空降兵第15军政治部宣传处处长。1956年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后历任空军空降兵第15军政治部副主任,《空军报》社社长,北京市仪表局党委副书记、空军政治部副主任,空军学院政治委员,空军指挥学院政治委员。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同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2006年1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夏氏家谱循字辈后面是什么辈

1 世:黄帝 嫘祖氏      2 世:玄嚣3 世:乔极          4 世:帝喾 庆都氏5 世:唐尧 散宜氏      6 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