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发了一张很有意思的照片,同一个人竟然分成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来
世界上真的有龙,年8月8日,在营口发现了一具与传说中的龙极相似的骨骼,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个神秘生物未死之前,当地的居民曾经两次见到它,并与其有过长时间近距离的接触!
在《营口志》第一卷中记述:“(年)8月8日午后,辽河北岸东小街一农民在附近苇塘发现一巨型动物白骨,长约10米,头部左右各有一角,长约1米余,脊骨共29节。伪营口第六署将其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前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说,这个怪物曾经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距离入海口20公里处。
肖素芹老人:当年9岁,她爸爸是给地主赶马车的,当时很多人都说在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于是赶到那里。爸爸就把她放在马背上,扶着她看。她所看见的“龙”方头方脑,眼睛很大,还一眨一眨的,而身体为灰白色,弯曲着蜷伏在地上,尾巴卷起来,腹部处有两个爪子伸着,而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感觉这条“龙”有气无力,眼半睁半闭,再加上眼睛有些发红,很多人都说是天气太热的缘故,于是在龙的上面搭了个棚子为它避暑,还有人抬水往它身上浇,让它得以“解暑”。后来,下了很长时间的大雨,这条“龙”就不见了。
当时,老百姓认为天降巨龙是吉祥之物,人们有的用苇席给怪兽塔凉棚,有的挑水往怪兽身上浇,为的是避免怪物身体发干。据说,人们都非常积极,即便是平日里比较懒惰的人也都纷纷去挑水、浇水。而在寺庙里许多百姓、僧侣每天都要为其作法、超度,此举一直持续到又一次的数日暴雨过后,这只怪物神秘地消失了为止。
然而,连续二十多天大雨后,这个怪物第二次又奇异地出现了,这次出现是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此时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难闻的尸骸。
据杨义顺老人回忆:在发现“龙”骨之前,曾听大人们说芦苇荡里总有噼里啪啦的响声,而且还有“呜……”像牛一样的叫唤声,听起来很沉闷,还能听到挣扎的声响,后来就没有动静了。当时,营口地区已经连续下了40多天的大雨,街路上全都是水,一些屋因进水太多而倒塌。雨停后,随着北风吹过,空腥臊味很大,看管苇塘的一名卢姓工人顺着怪味寻找,发现大片大片芦苇倒伏,拨开后进去一看,吓了一大跳:里面赫然躺着一个已经死去的庞大动物!该工人吓得转身就跑,回到家里大病了一场。百姓们听说之后,结伴前去观看,并且报告给了当时的。当时西海关附近的一家防疫人员穿着白大褂,给已经生蛆的动物尸体喷射了消毒水。“龙”骨被抬出来后,有人用4个船锚系上绳子将骸骨围成一圈,供大家参观。
孙正仁:光骨头不是原来的龙型,画的那个、描得那个不是那个型,就是挺长的,挺大的头,两个大角一米多长,不止一米三、四尺,长两根。趴在地上,身上弯弯曲曲的,能有十几米这么长。
原营口著名正骨马子臣(曾亲眼见过“龙”骨)的儿子马国祥记得父亲曾对他说过,骸骨被发现时,肉还没有完全腐烂,看上去特别像“龙”。
记者翻阅年8月12日《盛京时报》时惊奇地发现,此“龙”竟然有“爪”,而且还用“爪”挖了一个近17米长,6米多宽的土坑,说明“龙”后曾经挣扎过。
相关记载:“……该龙体气参天,头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脊骨宽三寸余,附于脊骨两侧为肋骨,每根约五六寸长,尾部为立板形白骨尾,全体共二十八段,每段约尺余,全体共三丈余,原龙处,有被爪挖之宽二丈长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该龙骨尚存有筋条,至皮肉已不可见矣。”
这些特征也进一步验证了是龙的看法。
据几位老人讲,当年有关方面曾邀遍老渔民辨认,但没一个人认识怪物尸体。人们议论纷纷,普遍认为是“龙”。
营口伪第六分署组织人力,将其尸骨分解后运到南岸,在西海关前空场上按原状摆放,任人参观。
2 世上真的有龙!年营口坠龙初探
当时的《盛京时报》派人采访,也称之为“龙”、“天降龙”、“营川坠龙”、“巨龙”等,同时还配以照片,图文并茂。营口民争相观看,附近城专程来参观者也络绎不绝,购往返营口的火车票因此紧张起来。后又有报道说,营口水产高级中学校渔捞科张老师判定“确系蛟类”。
当时的营口美大照相馆和英明照相馆洗印了大量“龙”骨展览的照片,在二本町胡同附近沿街贩,一些从外地来营口参观“龙”骨的人,争先恐后购“龙”骨照片带回去给家人欣赏。
李滨生:记得那一年我十岁,在70年前,在西海关露天展览围的一圈是锚,舢板下固定船的锚用那个间断着围起一个圈,用绳子拦着,地下洒着白灰,因为人很多也挤不进去。随着人流的才能到前边看,人都有一个好奇心理去看,只是传说中有龙,实际生活中没有见过的机会,都很好奇,去看。重点都看头,它很长,有两三丈长,十米左右,立着。脊梁骨朝上不像鱼。奇怪的是头上有角,任何水族没有角。
翻阅相关资料,记者看到了年8月14日《盛京时报》刊登的“龙”骨照片复印件,虽然年代久远,加上受当时摄影技术以及种种因素制约,只能依稀看出头戴草帽观看“龙”骨展览人的模糊身影,然而画面中一具长长的动物骸骨及其头上生出的两只长角依然清晰可见。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水产高级中学也几经搬迁,偌大的骸骨就这样遗失了。
年,16岁的孙正仁来到大连给人做管家,女主人的丈夫是营口商会会长的弟弟。孙正仁深得主人的赏识,年离开大连时,女主人把一段“龙”骨当作奖赏给他。据介绍,女主人手中的龙骨大约有三斤多重,呈白色条状,骨头底端约有碗口大小,慢慢向上延伸越来越细,直至最尖端。骨头表面的白色釉面很亮,大家说是‘龙’牙。女主人告诉他,这是曾经在营口展览的龙骨。
6月16日上午,孙正仁老人把自己保存了整整六十三年的五块“龙”骨捐献给了史志办公室,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鉴定一下他手中的骸骨。
营口坠龙事件和龙骨现世的经过大概如此。对此,多方媒体进行过报道,也有各种质疑的声音:
电视台还拍摄了专题片,片中得出的结论认为,这是鲸鱼搁浅,然后骨骼拼错。
辽宁省研究员傅仁义根据《盛京时报》的照片断定“龙”骨是出土的“原始牛”的化石。
董为副研究员认为,这有可能是一种象的化石,而那两个“角”,是长齿。
有专家研究孙正仁老人捐赠的龙骨后初步认为是第四纪野马的化石。
这些解释显然都不圆满:
鲸鱼不会有角和四爪,根据刚腐烂活体拼装的骨头不太存在长度体形和特征严重摆放错误的可能。
牛马象都不可能有十多米长的蛇形骨骼。
而且考古学者都忽视了最重要的问题:当时是活体腐烂得到的骨骼,而并非古生物化石,新鲜骨骼也不可能成为化石。
由于孙老的龙骨来源问题,加上化石和新鲜骨骼的差异,不免使人怀疑这是不是当时的营口龙骨。
虽然有大量目击者,非常详实的记载照片,由于缺乏实物,营口坠龙仍然成了难以解开的历史之谜。
因为要尽量保证事情的客观,以上的记叙多是整理自光音的相关文章。我不敢贪功,在此致谢!
我整理了一些网上的目击龙事件,发现这些事件的目击者(很多时候是相当多的人同时看到)多数都声称自己看到的神秘生物很像龙,都有牛头,蛇身,四爪且长角,身形都相当长而巨大。这些事件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目击:许多人称看到过飞在空中的龙。有时是身体的一部份,在一次内蒙的目击事件中,多个目击者声称看到云中露出一只巨爪。有时是全身。最离奇的是多个女伞兵称在中的一次跳伞训练中在云中看到了龙。由于当时的环境,这几人都没有伸张。另些人目击的龙则在水中。这和水怪目击事件较相似。就不多写了。
第二类就是坠龙。据有的文章作者说,他收集的坠龙事件已有几十起,就我看到的来说,这些事件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旱灾严重的时候久不下雨,村民在空地上发现一条巨大的类龙生物,它好像筋疲力尽,一直趴在地上,只是偶尔扭动一下身体。好心的村民一般都会给它盖上席子。龙在地上的时间从两三天到两个月不等,其间不吃不喝。龙的消失总是在大风大雨的夜晚,村民认为龙在地上受苦是上天对它犯错的惩罚,龙的刑期满了就回到天上。另一种是闪电击毙类龙生物,,如果说前一中是活坠龙,那这中就是死坠龙了。死坠龙的数量比活坠龙少,民间的解释是龙犯了大罪,被上天罚到人间。
3 世上真的有龙!年营口坠龙初探
从这些事件中也看出一些问题:关于龙的目击事件都是在中国发生的,有一例在新加坡。(日韩也有,但我没找到例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不到龙?如果这中生物确实存在,这又该怎么解释,龙没有翅膀,它怎么飞行呢?十二中唯独龙被说成是不存在的,可是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创造一种不存在的动物来和十一种存在的动物并列呢?请大家不要把这篇文章当成猎奇的作品,我只是想寻找事情的答案。
附:历代对龙的记载(相信是很不完全的,请朋友们提供资料)
●(后汉书五行志〕:龙降温明殿
此句在清代〔洛阳县志,仟异志〕中引作黑如车盖隆起,奋迅五色,敕〔后汉书〕更明确。
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迅,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
灵帝即东汉皇帝刘宏,光和是他在位时所用的年之一,光和元年六月丁丑,即公元一七八年七月一日。东汉都城在今河南洛阳近郊,温明殿或许就是皇帝陛下的寝宫吧。在温明殿的东院,从空中坠下一个巨大的黑色物体,像圆形的车伞一样,身子在快速的旋转中显露出五色光芒,虽有头,但无足,不见尾,似龙非龙,长达二十余米。
●〔元史五行志〕云: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临胸县有龙见于龙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
至元二十七年。临胸县在今山东省。龙山出现了龙,可惜不知它的模样如何。它的到来,竟能使千斤巨石浮空而起。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逗留九天后离去, 当时曾为此建庙立碑。
●东晋永和元年(西元年)四月,有一黑一白两条龙,出现在 龙山。燕王亲率朝臣,在距离龙多步的地方,了 祭祀活动。
●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中,还不时发现有关龙的记录。据《临安府志》记载,崇祯四年(西元年)云南石屏县东南的异龙湖中发 现巨龙,「须爪鳞甲毕露,大数围,长数十丈」龙山和异龙湖中 出现龙,可能不止一次。不然它不会有「龙山」和「异龙湖」之 称 !
●《唐年补录》记载,唐咸通末年某日,有青龙坠在桐城县境内, 因喉部有伤,当场死去。龙全长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 尾呈扁平状。它的鳞片跟鱼差不多,头上有双角,口须长达两丈 ,腹下有足,足上有红膜。
●郎瑛《七修类稿》记载,明代成化末年,广东新会县海滩上 坠落一条龙,被渔民活活打死。此龙约一人高,身长数十丈,酷似画中龙,只有腹部呈红色。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西元年),太白湖边发现一条龙,巨鳞长须,腹白背青,背上有鳍,头上耸起高高的双角,在几里之外都能闻到腥味。当地众用席子遮盖它的身体,官府还派人亲自祭祀。一夜雷雨过后,龙消失了。它卧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沟。
●《永平府志》记载,道光十九年(西元年)夏天,有龙降落在滦河下游的乐亭县境内,蝇蚋遍体。当地众为它搭棚以遮蔽阳光,并不断用水泼洒它的身体。三天后,在-场大雷雨中,龙离开了原地。
●西元年8月,松花江南沿的扶余县陈家围子村后,数百人围观一条趴在沙滩上的黑龙。据仍然健在的目击者任殿元说,该龙长约20多公尺。这个动物外形像四脚蛇,脸形和画上的龙差不多,长着七八根又粗又硬的长须,身子的前半部份直径约一公尺多。四个爪子深深扎进沙滩里。它全身都是鳞片,形状像鳄鱼鳞。任殿元至今仍满腹疑团,那条巨型动物为什么长得那么像画上的龙?
●年夏天,豫东某地降落一条不明动物,不少好事者徒步数里前往观看。据目击者所描述的形状,这东西像一条巨大的鲨鱼。它的腥味招来很多苍蝇。这鱼应是生活在深海的稀有鱼类,至于为什么会由天而降,似乎可以和龙坠落的原因产生关联。
宋朝河北西路首府---真定府
真定府,常山郡,唐成德军节度。本镇州,汉以赵州之元氏、栾城二
县来属。开宝六年,废九门、石邑二县。端拱初,以鼓城隶祁州。淳化元年,以
束鹿隶深州。庆历八年,初置真定府路安抚使,统真定府、磁相邢赵洺六州。崇
宁户九万二千三百五十三,口一十六万三千一百九十七。贡罗。县九:真定,
(次畿。)槁城,(次畿。)栾城,(次畿。)元氏,(次畿。)井陉,(次畿。
熙宁六年,省入获鹿、平山。八年复置,徙治天威军,即县治置军使,隶府。有
天威军、小作口、王家谷三砦。)获鹿,(次畿。)平山,(次畿。有甘泉、岚
州、沂州、檀明、夫妇、柏岭、黄冈、洪山、赤箭、抱儿、石虎、中子、雕栱、
东临山、西临山十五砦。)行唐,(次畿。)灵寿。(次畿。熙宁六年,省为镇
入行唐。八年复。有赤陉、飞吴二砦。)砦一:北砦。(咸平二年置。熙宁八年,
析行唐县二乡隶砦。)天威军。(见上。)
相州,望,邺郡,彰德军节度。崇宁户三万六千三百四十,口七万一千六百
三十五。贡暗花牡丹花纱、知母、胡粉、绢。县四:安阳,(紧。熙宁五年,省
永和县入焉。)汤阴,(紧。宣和二年,以汤阴县隶浚州,寻复来隶。)临漳,
(紧。熙宁五年,省邺县入焉。)林虑。(中。)
中山府,次府,博陵郡。建隆元年,以易北平并来属。太平兴国初,改定武
军节度。本定州,庆历八年,始置定州路安抚使,统定、保、深、祁、广信、安
肃、顺安、永宁八州。政和三年,升为府,改赐郡名曰中山。崇宁户六万五千九
百三十五,口一十八万六千三百五。贡罗、大花绫。县七:安喜,(紧。)无极,
(紧。)曲阳,(上。)唐,(上。)望都,(中。)新乐,(中。)北平。
(中下。)砦一,军城。(隶曲阳县。)北平军。(庆历二年,以北平砦建军。
四年复隶州,即北平县治置军使,隶州。)
信德府,次府,钜鹿郡。后唐安国军节度。本邢州。宣和元年,升为府。崇
宁户五万三千六百一十三,口九万五千五百五十二。贡绢、白磁盏、解玉砂。县
八:邢台,(上。宣和二年,改龙冈县为邢台。)沙河,(上。)任,(中。)
尧山,(中。)平乡,(上。熙宁六年,省平乡县为镇入钜鹿。元祐元年复。)
内丘,(上。熙宁六年,省尧山县入焉,元祐元年复。)南和,(中。熙宁五年,
省任县为镇入焉。元祐元年复。)钜鹿。(上。)
浚州,平川军节度。本通利军。端拱元年,以滑州黎阳县为军。天圣元年,
改通利为安利。四年,以卫州卫县隶军。熙宁三年废为县,隶卫州。元祐元年复
为军。政和五年升为州,号浚川军节度,改今额。崇宁户三千一百七十六,口三
千二百二。县二:卫,(上。熙宁六年,废为镇入黎阳。后复。)黎阳。(中。)
怀州,雄,河内郡,防御。建隆元年,升为团练,俄为防御。崇宁户三万二
千三百一十一,口八万八千一百八十五。贡牛膝、皂角。县三:河内,(紧。熙
宁六年,省武德县为镇入焉。)修武,(上。熙宁六年,省为镇入武陟。元祐元
年复。)武陟。(中。)
卫州,望,汲郡,防御。崇宁户三万三千二百四,口四万六千三百六十五。
贡绢、绵。县四:汲,(中。)新乡,(紧,熙宁六年,废为镇入汲。元祐二年
复。)获嘉,(上。天圣四年,自怀州来隶。)共城。(中。)监一:黎阳。
(熙宁七年置,铸铜钱。)
洺州,望,广平郡,建隆元年,升为防御。熙宁三年,省曲周县为镇,入鸡
泽。六年,省临洺县为镇,入永年。元祐二年,曲周、临洺复为县,寻复为镇。
四年,曲周、鸡泽依旧别为两县。崇宁户三万八千八百一十七,口七万三千六百。
贡。县五:永年,(上。)肥乡,(望。)平恩,(紧。)鸡泽,(中。)
曲周。(中。)
深州,望,饶阳郡,防御。雍熙四年,废陆泽县。崇宁户三万八千三十六,
口八万三千七百一十。贡绢。县五:静安,(望。本汉下博县,周置静安军,以
县隶,俄复焉。太平兴国七年,又隶静安军。雍熙二年军废,还属,三年废,四
年复置,改今名。)束鹿,(望。淳化中,自真定来属。)安平,(望。)饶阳,
(望。)武强。(望。)
磁州,上,滏阳郡,团练。旧名慈,政和三年改作磁。崇宁户三万六千四百
九十一,口九万六千九百二十二。贡磁石。县三:滏阳,(上。熙宁六年,省昭
德县为镇入焉。)邯郸,(上。)武安。(上。有固镇、永安、黄泽、海回四砦。)
祁州,中,蒲阴郡,团练。端拱初,以镇州鼓城来属。景德元年,移治于定
州蒲阴,以无极隶定州。熙宁六年,省深泽县为镇,入鼓城。元祐元年复。崇宁
户二万四千四百八十四,口四万九千九百七十五。贡花絁。县三:蒲阴,(望。)
鼓城,(紧。)深泽。(中。)
庆源府,望,赵郡,庆源军节度。本赵州,军事。大观三年,升为大藩。崇
宁四年,赐军额。宣和元年,升为府。崇宁户三万四千一百四十一,口六万一百
三十七。贡绢、绵。县七:平棘,(望。)宁晋,(望。)临城,(上。唐县。
熙宁六年,省隆平县为镇入焉,元祐元年复。)高邑,(中。熙宁五年,省柏乡、
赞皇二县为镇入焉,元祐元年皆复。)隆平,(中。)柏乡,(中。)赞皇。
(下。)
保州,下,军事。本莫州清苑县。建隆初,置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建为
州,政和三年,赐郡名曰清苑。崇宁户二万七千四百五十六,口二十三万二百三
十四。贡绢。县一:保塞。(望,太平兴国六年,析易州满城之南境入焉。)
安肃军,同下州。本易州遂城县。太平兴国六年,建为静戎军,析易州遂城
三乡置静戎县隶焉。景德元年并县,改安肃军。宣和七年,废军为安肃县。知县
事仍兼军使,寻依旧。崇宁户七千一百九十七,口一万四千七百五十一。贡素
絁。县一:安肃。(中。)
永宁军,同下州。雍熙四年,以定州博野县建宁边军。景德元年,改永宁军。
宣和七年,废为博野县,知县事仍兼军使,寻依旧。县一:博野。(望。)
广信军,同下州。太平兴国六年,改易州遂城县为威勇军。景德元年,改广
信军。崇宁户四千四百四十五,口八千七百三十八。贡、栗。县一:遂城。
(中。)
顺安军,同下州。本瀛州高阳关砦。太平兴国七年,置唐兴砦。淳化三年,
建为顺安军。至道三年,以瀛州高阳来属。熙宁六年,省高阳县为镇。十年,复
为县。崇宁户八千六百五,口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八。贡绢。县一:高阳。(中。)
河北路,盖《禹贡》兖、冀、青三州之域,而冀、兖为多。当毕、昴、室、
东壁、尾、箕之分。南滨大河,北际幽、朔,东濒海岱,西压上党。茧丝、织纴
之所出。人性质厚少文,多专经术,大率气勇尚义,号为强忮。土平而近边,
习尚战斗。有河漕以实边用,商贾贸迁,刍粟峙积。宋初募置乡义,大修战备,
为三关,置方田以资军廪。契丹数来侵扰,人多去本,及荐修戎好,益开互市,
而流庸复来归矣。大名、澶渊、安阳、临洺、汲郡之地,颇杂斥卤,宜于畜牧。
浮阳际海,多鬻盐之利。其控带北地,镇、魏、中山皆为雄镇云。
金朝河北西路首府---真定府
河北西路。天会七年析为西路。府三,领节镇二,防御二,刺郡五,县六十
一。
真定府,上,总管府,成德军。宋常山郡镇州成德军节度,正隆间依旧次府,
置本路兵马都总管府、转运司。(产瓷器、铜、铁。有丹粉场、乌梨。药则有茴
香、零陵香、御米壳、天南星、皂角、木瓜、芎、井泉石。)户一十三万七千一
百三十七。县九、镇三:
真定(倚。有大茂山、滋水、滹沱水。)
藁城(有滋水、滹沱水。)
平山
栾城(有泜水、洨水。)
获鹿(兴定三年三月升为镇宁州,权河北西路,以经略使武仙驻焉。有萆山、
滹沱水。)
行唐(有玉女山、常山。)镇二(嘉祐、北镇。旧有行台、新年二镇,后废。)
阜平(明昌四年以北镇置。)
灵寿 镇一(慈谷。)
元氏(有封龙山、槐河。)
威州,下,刺史。天会七年以井陉县升,置陉山郡军,后为刺郡。户八千三
百一十。县一:
井陉
沃州,上,刺史。宋徽宗升为庆源府赵郡庆源军,治平棘。天会七年改为赵
州,天德三年更为沃州,盖取水沃火之义,军曰赵郡军。后废军。户三万八千一
百八十五。县七、镇一:
平棘(倚。有洨水、槐水。)
临城(有敦舆山、彭山、泜水。)
高邑(有赞皇山、济水。)
赞皇
宁晋(有洨水、寝水。)镇一(奉城。)
柏乡
隆平
邢州,上,安国军节度。宋信德府钜鹿郡安国军节度,天会七年降为邢州,
仍置安国军节度。(产玄精石。)户八万二百九十二。县八、镇四:
邢台(有石门山、百岩山、蓼水、涡水。)
唐山(有尧山、泜水。)
内丘(有干言山、内丘山、泜水、渚水。)
平乡 镇一(道武。)
任(有溹水、任水。)镇一(新店。)
沙河(有汤水、湡水。)镇一(綦村。)
南和(有任水、泜水。)
钜鹿(有大陆泽、漳河、落漠水。)镇一(团城。)
洺州,上,防御,广平郡。治永年。天会七年以守边置防御使。户七万三千
七十。县九、镇四:
永年(有榆溪山、洺水、漳水。)镇一(西临洺。)
广平(本魏县,大定七年更。)
宗城
新安
成安
肥乡 镇一(新安。)
鸡泽(有洺水、漳水、沙河。)
曲周 镇二(平恩、白家滩。)
洺水
彰德府,散,下。宋相州邺郡彰德军节度,治安阳。天会七年仍置彰军节度,
明昌三年升为府,以军为名。户七万七千二百七十六。县五、镇五。
安阳(倚。有韩陵山、龙山、洹水、防水。)镇三(天祐、永和、丰乐。)
林卢(旧林卢镇,贞祐三年十月升为林州,置元帅府。兴定三年九月升为节
镇,以安阳县水治村为辅岩县隶焉。有隆卢山、洹水、漳水。)
汤阴(有牟山、羑水、荡水、通漕、羑里。)镇一(鹤壁。)
临漳(东山、漳水。)镇一(邺镇。)
辅岩(本水治村,兴定三年置。)
磁州,中,刺史。宋滏阳郡,国初置滏阳郡军。户六万三千四百一十七。县
三、镇八:
滏阳(有滏山、磁山、漳水、滏水。)镇四(台城、观城、昭德,后废二祖
增临水镇。)
武安(有锡山、武安山)镇一(固镇。)
邯郸(有邯山、灵山、漳水、牛首山。)镇三(大赵、北阳、邑城。《士民
须知》惟有邯山镇。)
中山府。宋府,天会七年降为定州博陵郡定武军节度使,后复为府。户八万
三千四百九十。县七、镇二:
安喜(倚。有滱水、卢奴水、长星川。)
新乐(有派水、木刀沟。)
无极(有澬河。)
永平(贞祐二年四月升为完州。)
庆都(有尧山、都山、唐水。)
曲阳(剧。有常山、曲防水。)镇一(龙泉。)
唐(有孤山、唐山、滱水。)镇一(军城。)
祁州,中,刺史。宋蒲阴郡,国初置蒲阴郡军。户二万三千三百八十二。县
三:
蒲阴
鼓城
深泽
浚州,中,防御。宋大邳郡通利军,又改平川军。天会七年以边境置防御使。
皇统八年,嫌与宗峻音同。更为通州,天德三年复。户二万九千三百一十九。县
二、镇二:
黎阳(有大伾山、枉人山。)
卫(有苏门山、鹿台、糟丘、酒池、枋头城。)镇二(卫桥、淇门。)
卫州,下,河平军节度。守汲郡,天会七年因宋置防御使,明昌三年升为河
平军节度,治汲县、以滑州为支郡。大定二十六年八月以避河患,徙于共城。二
十八年复旧治。贞祐二年七月城宜村,三年五月徙治于宜村新城,以胙城为倚郭。
正大八年以石甃其城。户九万一百一十二。县四、镇二
汲(有苍山、黄河。)
新乡
苏门(本共城,大定二十九年改为河平,避显宗讳也。明昌三年改为今名。
贞祐三年九月升为辉州,兴定四年置山阳县隶焉。有白鹿山、天门山、淇水、百
门陂。)镇一(早生。)
获嘉 镇一(大宁。)
胙城(本隶南京,海陵时割隶滑州,泰和七年复隶南京,八年以限河来属。
贞祐五年五月为卫州倚郭。增置主薄。兴定四年以修武县重泉村置县,来隶。)
滑州,下,刺史。宋灵河郡武成军。本南京属郡,大定六年割隶大名府。户
二万二千五百七十。县二、镇二:
白马 镇二(卫南、武城。)
内黄(本隶大名府,大定六年来属。)
元真定路
真定路,唐恒山郡,又改镇州。宋为真定府。元初置总管府,领中山府,赵、邢、洺、磁、滑、相、浚、卫、祁、威、完十一州。后割磁、威隶广平,浚、滑隶大名,祁、完隶保定,又以邢入顺德,洺入广平,相入彰德,卫入卫辉;又以冀、深、晋、蠡四州来属。户一十三万四千九百八十六,口二十四万六百七十。领司一、县九、府一、州五。府领三县,州领十八县。
录事司。
县九
真定,中。倚郭。 藁城,中。太宗六年,为永安州,无极、宁晋、新乐、平棘四县隶焉。七年,废州为藁城县,属真定。 栾城,下。 元氏,中。 获鹿,中。太宗在潜邸改西宁州,既即位七年,复为获鹿县,隶真定。 平山。下。 灵寿,下。 阜平,下。 涉县。元初为崇州,隶真定路,后废州复置涉县。至元二年,省入磁州,后复来属。
府一
中山府,唐定州。宋为中山郡。金为中山府。元初因之。旧领祁、完二州,太宗十一年,割二州隶顺天府,后为散府,隶真定。领三县:
安喜,中。 新乐,下。 无极。中。
州五
赵州,中。 唐赵州。宋为庆源军。金改沃州。元仍为赵州。旧领平棘、临城、栾城、元氏、高邑、赞皇、宁晋、隆平、柏乡九县,太祖十五年,割栾城、元氏隶真定。领七县:
平棘,中。 宁晋,下。 隆平,下。 临城,中。 柏乡,下。 高邑,下。 赞皇。下。至元二年,并入高邑。七年复置。
冀州,上。 唐改魏州,后仍为冀州。宋升安武军。元仍为冀州。领五县:
信都,中。至元初与冀州录事司俱省入冀州,后复置。三年,省录事司入焉,为冀州治所。 南宫,上。 枣强,中。 武邑,中。 新河。中。太宗四年置。
深州,下。 唐改饶阳郡,后仍为深州。元初隶河间,置帅府。太宗十年,隶真定路,领饶阳、安平、武强、束鹿、静安五县。后割安平、饶阳、武强隶晋州,束鹿隶祁州,以冀州之衡水来属。领二县:
静安,中。 衡水。下。
晋州,唐、宋皆为鼓城县。元太祖十年,改晋州。太宗十年,立鼓城等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复为晋州。领四县:
鼓城,中。倚郭。 饶阳,中。 安平,下。太祖十九年,为南平州,于此行千户总管府事,领饶阳一县。太宗七年,复改为县,隶深州。宪宗在潜,隶鼓城等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改立晋州,仍为安平县隶焉。武强。下。元初创立东武州,领武邑、静安。太宗六年,废州复为县,改隶深州。十一年,割属祁州。宪宗在潜,隶鼓城等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置晋州,县隶焉。
蠡州,下。 唐始置。宋改永宁军。金仍为蠡州。元初隶真定,领司候司、博野县。至元三年,省司候司、博野县入蠡州。十七年,直隶省部。二十一年,仍属真定。
明真定府
真定府元真定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十月为府。属河南分省。二年正月属山东。三月来属。领州五,县二十七。东北距京师六百三十里。弘治四年编户五万九千四百三十九,口五十九万七千六百七十三。万历六年,户七万四千七百三十八,口一百九万三千五百三十一。
真定倚。滹沱河在城南。又北有滋河,自山西灵丘县流入,经行唐县之张茂村伏流不见,至府北南孟社复出,下流合於南易水。
井陉府西南。元属广平路威州。洪武二年来属。东南有城山,又有甘淘河,亦名冶河。南与绵蔓水合。又故关在其西。
获鹿府西南。西有抱犊山,有西屏山。又有莲花山,白鹿泉出焉,东流为西河,即洨水上源也。又有土门关在西,亦曰井径关。
元氏府西南。西北有封龙山,汦水所出,下流入胡卢河。西南有槐水,下流曰野河。
灵寿府西北。东北有卫水,源出恒山,《禹贡》「恒、卫既从」即此。俗名雷沟河,东北入於滹沱。北有叉头镇巡检司,后迁於慈峪镇。
藁城府东南。北有滹沱河,又有滋河。
栾城府南,县北有故城,今治洪武初所徙。西有洨河。
无极府东少北。元属中山府。洪武初废。四年七月复置,属定州。七年四月改属府。南有滋河。
平山府西少北。北有滹沱河,东北有冶河入焉。西北有房山。西有十八盘、下口村巡检司。
阜平府西北。东北有大茂山。北有派河。西有龙泉关。
行唐府北。元属保定路。洪武二年属定州,正统十三年十月直隶真定府。西有滋河。西北有两岭口巡检司。
定州元中山府。洪武二年正月改曰定州。三年以州治安喜县省入。氵寇水在北,沙河在南,下流合於滱水。西北有倒马关守御千户所。景泰二年置关,与紫荆、居庸为内三关。北有清风店巡检司。西南距府百三十里。领县二:
新乐州西南。西南有沙河。
曲阳州西北。元属保定路。洪武二年来属。恒山在西北,恒水出焉。又沙河在南,自山西繁峙县流入。
冀州洪武二年以州治信都县省入。西北有漳水。北有滹沱河。成化十八年,滹沱挟漳南注为州患。正德十二年,二水自宁晋县南北流,患始息。又北有洚水,一名枯洚,下流合於漳。西北距府二百八十里。领县四:
南宫州南少西。故城在县西北,成化十六年迁於今治。漳水在北。洚水在南。东南有董家庙堡巡检司。
新河州西少南。有清水河,成化后堙。
枣强州东少北。西北有索卢水,乃卫河之支流也,亦曰黄卢河。
武邑州东北。西有洚水。西北有漳水。
晋州洪武二年以州治鼓城县省入。南有滹沱河。西距府九十里。领县三:
安平州东北。滹沱河旧在县南,万历二十三年自束鹿县南行,始不经县境。
饶阳州东北。北有滹沱河。西南有饶河,即滹沱河支流也。
武强州东。漳河在县东。又南有滹沱河,旧合於漳,万历二十六年北出饶阳县境,而县之滹沱河始涸。
赵州洪武元年以州治平棘县省入。南有洨河,下流入於胡卢河。北距府百二十里。领县六:
柏乡州南。东北有野河,即槐水也,下流入於胡卢河。
隆平州东南。洪武六年九月省入柏乡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有沣水,东北与沙河合,下流入於胡卢河。沙河,亦槐水之别名也。又东北有大陆泽,亦曰广阿,漳水所汇。
高邑州西南。北有黑水,即槐水也,流合县南之水。
临城州西南。南有敦舆山。西南有铁山。西北有汦水,东经钓盘山下,与水合。
赞皇州西南。西南有赞皇山,水出焉,亦曰沙水。又城北有槐水。西北有黄沙岭巡检司。
宁晋州东少南。东南有胡卢河,其上流即漳水也,深、冀群川悉汇於此。东北有百尺口巡检司。
深州洪武二年以州治静安县省入。南有故城,今治本吴家庄,永乐十年迁於此。滹沱河在东北。胡卢河在东南。有傅家池巡检司,后废。西距府二百五十里。领县一:
衡水州南少东。故城在县西南,永乐十三年迁於今治。西有漳水,南有洚水。又北有滹沱河,旧与漳合,成化八年北徙,不经县界。西南有盐池。 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分河北为东西两路,真定成为河北西路的首府,从此确立了真定在河北西部政治中心的地位。
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升镇州为真定府,府城真定(今正定)。真定府辖真定、藁城、栾城、元氏、井陉、获鹿、平山、行唐、灵寿9县。崇宁年间(公元1102年)户口数92353户,人口163197人。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已投票
讨论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邳州府西北四百五十里。古徐州地。夏为邳国。春秋时为薛国地。战国为齐地。秦属薛郡。汉属东海郡。东汉永平中,改临淮郡为下邳国,治于此。晋因之。宋、齐俱为下邳郡。后魏因之。孝昌初,置东徐州梁中大通五年得之,改为武州。后周曰邳州。隋初,废下邳郡。大业初,废州,复为下邳郡移治宿豫县。唐初,仍曰邳州仍治下邳。贞观初,州废,改属泗州。元和中,改属徐州。宋太平兴国七年,置淮阳军。金复曰邳州。元因之,属归德府。明初,改今属,以州治下邳县省入编户四十七里,领县二。今仍之。
中文名称
邳州府
地理位置
西北四百五十里
别名
邳国
历史由来
明初,改今属
古书记载
邳州府西北四百五十里。西至徐州百八十里,北至山东沂州二百八十里,东北至海州三百五十里。 古徐州地。夏为邳国。春秋时为薛国地。战国为齐地。秦属薛郡。汉属东海郡。东汉永平中,改临淮郡为下邳国,治于此。晋因之。宋、齐俱为下邳郡。后魏因之。孝昌初,置东徐州梁中大通五年得之,改为武州。后周曰邳州。隋初,废下邳郡。大业初,废州,复为下邳郡移治宿豫县。唐初,仍曰邳州仍治下邳。贞观初,州废,改属泗州。元和中,改属徐州。宋太平兴国七年,置淮阳军。金复曰邳州。元因之,属归德府。明初,改今属,以州治下邳县省入编户四十七里,领县二。今仍之。
州北控齐鲁,南蔽江淮,水陆交通,实为冲要。春秋时,谓之淮北地。《战国策》:苏代谓齐王:有淮北,则楚之东国危。盖淮南襟要,恒在上游也。汉室纷更,徐、淮最为多事。曹操得之,遂以控扼东南。及晋室之衰,纵横驰逐,下邳几无宁岁。刘裕之平南燕也,帅舟师自淮入泗,至下邳,留船舰步进。及卢循逼建康,裕还至下邳,以船载辎重,自帅精锐,步归建康,则下邳实水陆之冲矣。故后魏尉元亦云:宋人向彭城,必繇清泗过宿预,历下邳,趣青州,亦繇下邳沂水经东安。此数者皆宋人用师之要。今若先定下邳,平宿预,镇淮阳,戍东安见山东沂水县,则青、冀诸镇时冀州治历城,可不攻而克。盖争淮北,必争下邳也。历梁、陈之季,下邳尝为战场。后周取邳、徐以临淮南,朱温争邳、徐以阻行密唐光化二年,杨行密攻徐州,不克,引还,汴人追之,及于下邳,杀千余人,亦其证也。盖南北争雄,得失之机,常视淮、泗,下邳岂非必争之地欤?
○下邳城州治东,古邳国也。《左传》昭元年,赵文子曰:商有姺、邳。此即邳国矣。应劭曰:邳在薛,后徙此,故曰下邳。薛瓒曰:有上邳,故云下。《春秋》定元年传云:薛祖奚仲迁于邳。或以自北迁此,故谓之下邳。秦置下邳县,属薛郡。二世二年,项梁西渡淮,军下邳,是也。汉初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后为县,属东海郡。后汉建武四年,董宪等保下邳,既而去下邳,还兰陵。五年,帝徇彭城、下邳。永平十五年,东巡,耕于下邳。十七年,改置下邳国于此。建安初,先主为徐州牧,屯下邳,吕布袭取之。三年,曹操破斩布于下邳。四年,先主取徐州,留关羽守下邳,寻为操所败。魏晋皆为下邳国,尝为重镇。晋永兴二年,琅邪王睿监徐州军事,留守下邳。大宁中,没于石勒。永和五年收复。太元三年没于苻坚,坚使扬州刺史戍焉。九年,谢玄取下邳,秦人遂弃彭城,玄进据之。义熙五年,刘裕伐南燕孔伯恭简介,自下邳步进。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主焘南寇,分遣拓跋那自青州趣下邳,泰始二年下邳,为魏所取。梁天监五年,张惠绍攻下邳,不克,还军宿预。魏孝昌初,置东徐州于此。永熙二年降梁,梁置武州,改下邳曰归政县。太清二年又降于东魏,复曰东徐州。陈大建六年,复得之。十一年,为周所取,亦曰下邳郡,兼置邳州。隋郡废州存,大业初,复置郡于宿豫县,下邳县属焉。唐初置州,寻复为下邳县。宋置淮阳军。金元皆为州治。明初省。《宋武北征记》:下邳城,凡三重,大城周十二里半,其南门曰白门。中城周四里,吕布所筑,南临白门。汉建安三年,广陵太守陈登为曹操先驱,至下邳,攻城,吕布拒之,操引泗、沂二水灌城,擒布,斩之。白门楼下又有小城,累甓坚峻,周二里许,相传石崇所筑。州城西又有一小城,周三百四十步,相传亦崇所筑也。宋嘉定十六年,李全欲攻金邳州,州四面阻水,不能进而还。盖州尝恃水为险云。《志》云:今州东三里有土城故址,即下邳旧城。今城金人所置,明初修筑,周五里有奇。
武原城在州西北八十里。汉县,属楚国。后汉属彭城国。晋因之。宋初废。泰始二年,薛安都以彭城降魏,宋将张永等进军,逼彭城,军于下磕,分遣别将王穆之守辎重于武原,为魏将尉元所破,即故县也。魏仍为武原县,属下邳郡。东魏武定八年,复置武原郡治焉。后周郡县俱废。下磕,见徐州。
良城州北六十里。春秋时邾地。昭十三年,晋侯将会吴子于良,水道不可,吴子辞,乃还。哀十五年,楚伐吴,陈侯使公孙贞子吊焉,及良而卒。《史记》:越王无强谓齐威王使者曰:愿齐之试兵南阳、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常即良也。南阳,齐西境邑。汉置良成县,属东海郡。后汉属下邳国。晋曰良城县。宋仍属下邳郡。后魏亦为良城县。萧梁尝置武原郡于此。高齐及后周因之。隋郡废,仍曰良城县,属下邳郡。唐属邳州,贞观初省。○郯城,在州东北八十里,汉郯县城也。《通典》下邳县北有故郯县。《志》云:城在沂、武二水间。今见山东郯城县。或云在州北五十里,恐误。
○葛峄山州西北六里。古文以为即《禹贡》之峄山,似误。俗名距山,谓与沂水相距也。今亦见山东峄县。○半戈山,在州西三里,回绕州治,形如半戈。又羊山,在州西南六里,即睢宁县之阳山也。昔在大河南岸,今河经山南,遂为州境。州西九里,又有青羊山。
艾山州北百里,接山东沂州界。魏收《志》:武定八年,置艾山县,属武原郡。盖以此山名也。县旋废。或以为沂水所出,误。○忧路山,在州东北百四十里,峰峦峻险,行者崎岖,因名。又磬石山,在州西南八十里。《禹贡》:泗滨浮磬。《志》以为此山所产石也。山北去泗水四十里,盖洪水时近泗滨矣。
○泗水在州南二里。自山东泗水县,流经徐州,又东入宿迁县界,下流至清口合淮。今为大河经流。《志》云:州东南二十里有匙头湾,在大河北岸,又有张林浦、沙坊诸处,俱扫湾要害也。又郭湾,亦在州东。又东近宿迁县界,为直口、磨儿庄口、刘口,俱为险溜。又东则董家沟矣。今详川渎异同。
沂水在城西一里。自山东沂州西南流经州北,分为二:一绕城北,西南流入泗。一绕城东,至城南,亦注于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张良遇黄石公处,所谓圯桥也。圯音夷,曹操攻下邳于此,壅沂、泗灌城。《元和志》:下邳沂水一名长利池。《邑志》:古圯桥在今州治东南,亦谓之圯上,今堙。
泇河在州西北九十里。源出山东峄县,合蛤、曼、连汪诸湖,东会沂水,从周湖、柳湖,接州东之直河,又东南入宿迁县境之黄郭湖、落马湖,从董、陈二口,入于黄河。《河防考》:隆庆中,河臣翁大立议开泇河济运,不果。万历三年,巡漕御史刘光国等,复请从沛县夏镇马家桥,经州北葛墟岭良城侯家湾入泇口河,至清河县大河口入黄河,计五百三十里,以便漕。议者谓泇口穿葛墟诸山,皆沙石不可凿,南北大湖相连,不易堤,非计。乃止。二十一年,舒应龙挑徐州北境韩庄中心沟,凿山划石,通彭河水道入黄河,而泇口始辟。二十五年,刘东星因韩庄故道,凿良城侯迁庄及挑万庄,繇黄泥湾至宿迁之董家口,试行运,而泇脉始通。三十五年,李化龙复循旧迹,起自夏镇,迄于直口,凡二百六十余里,避黄河险者三百余里,中间开李家港以避河淤,开王市田家口以避湖险,凿郄山以展河渠,建良城台庄、侯迁顿庄、丁庙万庄、张庄、德胜等闸以节宣水利,而泇河之利始备。崇祯七年,漕臣扬一鹏复议浚之,上言云:泇河上自沛县李家港,下至直河口,计长二百六十里,今新挑之河,避弯取直,实二百四十里,宿迁至赵村约百二十里,赵村至峄县万家庄约九十余里,万庄至夏镇亦约九十里。自李家港至刘昌庄、全挑新河八里,建闸一座。刘昌庄至万家庄,计长八十里,内除韩庄等处二十里六分旧渠外,全挑新河十六里,浚旧河四十四里四分,建闸一座。万家庄至黄林庄,计长四十里,内浚旧河三十八里三分,全挑新河一里七分,建闸三座。黄林庄至直河出口,计长一百三十一里,内除梁家、纪家、田家集共七十里旧河深阔免挑,并王市东新河三十里派山东助挑外,实浚旧河四里五分,全挑新河二十六里,建闸三座。自是东南之漕,皆取道于此。
直河州东五里。《志》云:蒙、沂诸山之水,汇为沭缨湖,又分派而南,至州东南六十里,为直河口,入于泗河。万历十五年,浊流倒灌,河口遂塞,诸山水俱繇落马湖经董家、陈家二沟出大河,议者谓筑直堤于直河东岸,近北阎家集口,遏诸山水,不使东入落马湖,直河口可不淤也。二十九年,分黄开泇之议定,运艘皆繇直河而达于泇河矣。
武河州西北五十里。源自山东峄县马旺山许家泉,流经州西北二十五里,汇为蛤湖。州西北二十里又有曼湖,亦武水所注也,引流五十里,繇乾沟口注于泗河。《志》云:州北百里有营河,自沂州流入境,注于武河。又城子河,在州西北五十里,自沂州芦塘湖流注营河。○洪河,在州东南三十里。又有曲吕河,在州东二十里,自坝头入洪河,合直河而入泗河。
○泇口镇州西北九十里,亦曰泇口集。又州北八十里有郭家庄。正统中,刘六等作乱,官军败之于泇口集,又败之于郭家庄,是也。○源雀镇,在州东北。《金史》:保大中,弃山东地,惟戍守邳州之源雀镇,以拒蒙古。盖其地当山东冲要也。或曰:即故良城矣。
焦墟在州东。宋泰始三年,沈攸之奉诏攻彭城,至焦墟,去下邳五十里,是也。又州境有高迁亭。后汉桓帝延熹中,以诛梁冀功,封尚书令周承为高迁亭侯。《十三州志》下邳有高迁乡。
直河镇州东南三十五里。《志》云:直河驿在州东南六十里。《会要》云:嘉靖四十五年,改置直河巡司于此。又有新安驿,在州西四十里,嘉靖四十五年改巡司。皆滨大河。○余行镇,在州北七十里,《志》云:其地有余行省城,元末沂州将王信所筑。
宿迁县州东南百二十里,东南至府城二百四十里,西南至凤阳府虹县百四十里,西北至山东郯城县百八十里。春秋时,钟吾子国也。《左传》昭二十七年,吴公子烛庸奔钟吾。又三十年,吴执钟吾子,即此。秦为下相县地。汉为蹂犹县,属临淮郡。蹂、仇同。后汉县省。东晋义熙中,置宿豫县,属淮阳郡。宋仍之。泰始中,没于魏。魏置南徐州治焉。齐永元初,魏南徐州刺史沈陵帅宿豫之众来奔,魏人因废为镇。梁天监中得之,改置东徐州。太清三年,东徐州刺史湛海珍降魏是也。东魏改置东楚州孔伯恭简介,仍曰宿豫郡。陈大建五年,伐齐,克之,改置北齐州,寻改安州。后周改曰泗州,仍置宿豫郡。隋初郡废。大业初,又改泗州为下邳郡,仍治宿豫。唐初,复置泗州,治宿豫。开元二十三年,州移治临淮,以宿豫属之。宝应初,以代宗讳,改曰宿迁,寻隶徐州。五代因之。宋属邳州。元初,省入邳州。至元十二年,复置,属淮安军。十五年,还属邳州。县故无城,今城周四里,编户五十四里。
○宿豫故城在县东南。杜佑曰:故泗口也。晋明帝大宁中,兖州刺史刘遐自彭城退屯泗口,即此。义熙初,始置城邑,其地东临泗水,南近淮水,自后常为重镇。义熙五年,南燕将慕容兴宗等寇宿豫,拔之,大掠而去。宋泰始三年,魏将孔伯恭攻宿豫,宿豫戍将鲁僧遵弃城走,自是没于后魏。梁天监五年,张惠绍侵魏徐州,拔宿豫,执城主马成龙,未几,魏邢峦围宿豫,败梁兵于清南,惠绍弃城南走。七年,魏将成景隽杀宿豫戍主严仲贤以城来降,魏将杨椿将兵攻之,不克。普通六年,萧综以彭城降魏,魏乘胜取诸城戍,至宿豫而还。侯景作乱,为东魏所取。承圣三年,齐宿预民东方白额以城降梁,梁遣将杜僧明助之,齐将王球来攻,败退。寻复入于齐。陈大建五年伐齐,鲁广达克南徐州,诏以广达为北徐州刺史镇其地。十一年,又为后周所陷。隋大业中,下邳郡治焉。唐废郡,寻改县曰宿迁。《志》云:春秋时,宋迁宿国之人于此,因名。欧阳泇曰:晋元帝督运军储于此。以为邸阁,后因有宿预之名。宋白曰:故城在邳州东南百八十里。近《志》在县西五里,恐误。
下相城在县西北七十里。秦置下相县,项羽下相人也。汉亦为下相县,属临淮郡。应劭曰:相水出沛国,流至此,故曰下相。后汉属下邳国。曹操攻徐州,屠男女四十余万口于下相,泗水为之不流,即此。晋属临淮郡。后魏亦曰下相县。孝昌三年,置盱眙郡。东魏武定八年,改临清郡治此,寻废。
角城在县东南百余里。《宋志》作甬城。晋安帝义熙中,土断,立为淮阳郡治。宋因之,常为重镇。泰始二年,徐州刺史薛安都举兵应晋安王子勋,诏以申令孙为徐州刺史,令孙进据淮阳,降于安都,既而魏将孔大恒攻淮阳,淮阳太守崔武仲焚城走。齐建元二年,角城戍主举城降魏,魏遣将封延等出角城应之。三年,魏主寇淮阳,围军主成买于角城,买败死。永明六年,角城戍将张蒲因大雾,乘船入清中采樵,潜纳魏兵,戍主皇甫仲贤拒却之。梁天监三年,角城戍主柴庆宗以城降魏,徐州刺史元鉴遣淮阳太守吴泰生将兵赴之。五年,将军萧炳击魏徐州,围淮阳,魏将赵怡等救淮阳,按魏将高闾云:角城蕞尔,处在淮北,去淮阳十八里,是角城与淮阳有二城也。东魏亦曰角城县。魏收《志》:武定七年,改梁临清、天水、浮阳三县置,仍为淮阳郡治。高齐改为文城县。周又曰临清县。隋省入淮阳县。淮阳,今见泗州。○栅渊城,在县西南。魏收《志》:下邳郡有栅渊县。武定八年,分宿豫县,置属下邳郡。陈大建六年,樊毅克齐下邳、高栅等六城。高栅,盖即栅渊也。
凌城县东南五十里。汉县,为泗水国治。后汉属广陵郡。晋属下邳国,宋省。应劭曰:凌水所出。《水经注》:水东流,径县城东,又东南入于淮,县以此名。○泗阳城,在县东南八里。汉县,属泗水国。后汉省。或谓之魏阳城,盖曹丕时所改。
司吾城在县西北。汉县,属东海郡。后汉属下邳国。应劭曰:古钟吾国也。晋属临淮郡,后省。梁普通五年,魏东海太守韦敬欣以司吾城来降,是也。今县西北有司吾乡。旧设钟吾驿,在县西南。
济岷城在县北。东晋时,以蜀西、济北流人,置济岷郡。咸和三年,济岷太守刘等杀下邳内史夏侯嘉,以下邳叛入后赵,郡寻废。沈约《宋志》:淮阳郡晋宁县,本属济岷郡,宋改属淮阳。○樊阶城,在县东。南北朝时,为戍守处。宋泰始三年,魏将孔伯恭造火车攻宿豫,沈攸之退保樊阶城。齐建元三年,遣将桓康败魏人于淮阳,进拔樊谐城,樊谐即樊阶之讹也。又县有高平城,汉临淮郡属县也,后汉省。又汉武封栾大为乐通侯,表在高平。即韦昭曰:在临淮之高平。
○马陵山县北二里。高十五丈,周十二里,陵阜如马。其冈脉曰灵杰山,前阻运河。○峒吾山,在县北七十里,上有石洞,泉流不竭。宋绍兴中,首领张荣屯此,以拒金人。《志》云:县西北七十里又有司镇山,高五十丈,周十五里。又二十里有塔山,高数丈,周数里,上有土城,相传五代时郭彦威屯兵其上。
○黄河在县南。又东南经废陵城南,入桃源县界,即泗水故流也,亦谓之清水。梁天监五年,将军蓝怀恭与魏将邢峦战于睢口,败绩,峦进围宿预,怀恭复于清南筑城,峦等攻拔之。时张惠绍守宿预,遂弃城南走。
睢水在县东南十里。自睢宁县流入境,俗谓之小河,至此合于黄河,谓之睢口,亦谓之睢清口,今亦曰小河口渡。宋泰始三年,沈攸之与魏人战,败绩于此。今详见大川睢水。
白洋河县东南三十五里。即小河之支流也,亦流入于大河。《河防考》:小河口之通塞,乃归仁堤之关要也,而县东北耿车、时儿滩一带,上自高卓,下至时滩,皆应接筑长堤,使睢水不得漫入于埠子等湖,则河口常通,而归仁之防益固。盖归仁堤所以束睢湖之水,并入于黄河。睢利,则临、睢、宿三县,皆无沮洳之患矣。
落马湖县西北四十里。又西即黄塾湖。县西二里有陈沟口,又西二十里曰董沟口,即落马湖,南通大河之口也。繇湖口至邳州直河东岸马颊口,可五十里,中有河可因者二十里,壅塞宜通者三十里。天启中,议开新河于此,避磨儿庄、刘口等处七十里之险,自是运艘皆繇陈沟口达于泇河。崇祯八年,河臣刘荣嗣以落马湖阻运,自宿迁至徐州开河注之,黄水迁徙,不可以舟,遂获罪。
仓基湖县东南三十里。《寰宇记》:湖周四十五里,旧为石崇积贮之所,有闸曰石崇闸,其水导流为崇河,入桃源县界。○白鹿湖,在县西南五十里,繇小河入泗。又有上泊水湖,在县南三十里,繇武家沟入泗。《志》云:县西北八十里,有诸葛湖,又侍丘湖,在县东北五十里,水繇新沟口入泗,潘季驯曰:侍丘与落马湖相连,山东蒙、沂诸水,俱繇侍丘、落马诸湖入于大河,湖外有马陵诸山,蜿蜒环抱,为天然遥堤云。
孙溪渚在县东。胡氏曰:在淮阳之北,清水之滨。齐建元三年,魏人围角城,不克而退,齐将李安民等追之,败魏兵于孙溪渚。
○峒吾镇在峒吾山下。五代汉乾初,南唐遣将皇甫晖出沂、泗,招纳淮北群盗,汉徐州将成德钦败之于峒吾镇,唐兵引还,即此。或曰:即故司吾县也。《志》云:县东北百二十里有刘马庄关,一作刘家庄,有巡司,又东北百八十里而至海州。
睢宁县州南六十里。西北至徐州二百里,西至宿州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泗州二百里。本宿迁县地。金兴定三年,以宿迁县之古城置睢宁县,属泗州。元改属邳州。今土城周三里余,编户二十六里。
○新城县南五十里,相传宋韩胄所筑。
○阳山县西北五十里。上有五层石台,亦谓之羊山。万历中,潘季驯于羊山、龟山土山相接处,创筑横堤数十里,以防大河泛溢,是也。又有刘胡山,在县西北七十二里。山周数里,相传昔有刘胡将军屯此而名。
○黄河县北五十里,与邳州接界。《志》云:县西北七十里为马家浅,东至邳州新安浅二十里,西接灵壁县之双沟,亦二十里。河南岸又有王家口、白浪浅等处,皆河防要地也。又黑山口,在马家浅,西接徐州界,亦为大河东决之口。
睢水在县治北。自宿州灵壁县流经此,又东北流四十里,引芹沟湖水入宿迁县界。《志》云:芹沟湖在县东十五里,周八里,流入睢河。
峰山湖县东北四十里,周十二里。万历中,河臣潘季驯筑双沟遥堤,恐河涨直至峰山湖,分流旁决,因筑羊山横堤以备之。又合湖,在县西北七十里,一名葛湖,流合沂水,南入大河。
○高作镇县东十五里。又县西三十里有子仙镇,县北六十里有本社镇,县西北六十里为新安镇,皆居民商旅萃集之所也。
附见:邳州卫在州治东南,洪武十三年建。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二 南直四 清·顾祖禹)
人口:约66万人
人口密度:567人/km2
玉田县位于河北省东部。面积1165平方千米。人口65万(2002年)。
县政府驻玉田镇府前街1号。邮编:064100。代码:130229。区号:0315。拼音:Yutian Xian。
县境的地面形态,北部丘陵,中部平原,南部洼地,呈明显的地带性。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年平均193天。
行政区划
玉田县辖14个镇、6个乡:玉田镇、亮甲店镇、鸦鸿桥镇、窝洛沽镇、石臼窝镇、虹桥镇、散水头镇、林南仓镇、林西镇、杨家板桥镇、彩亭桥镇、孤树镇、大安镇、唐自头镇、郭家屯乡、林头屯乡、杨家套乡、潮洛窝乡、陈家铺乡、郭家桥乡。
历史沿革
玉田之名源于“阳伯雍无终山种玉”的故事。
春秋时称无终子国。战国时,为燕国地,属右北平郡。秦代,归右北平郡无终县地。两汉时为无终、徐无二县地,先隶燕郡,后改属右北平郡。南北朝北周时废徐无县并入无终县地。隋初仍为无终县地,大业初无终县改为渔阳县。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划出渔阳县东部建无终县,玉田属之,县治所在今玉田城关。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销无终县并入渔阳县地。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分渔阳县复置无终县,玉田仍属之,为幽州地。武则天时,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更名玉田县。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改属营州地。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还属幽州地,八年(公元720年)又属营州地,十一年(公元723年)复属幽州地,十八年改属蓟州地。
辽时,仍为蓟州地。属南京道析津府。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改玉田县为经州,属宋之燕山府路(即辽燕京)。七年(公元1125年)又为金地,复名玉田县,属大兴府(即宋燕山府路)蓟州辖。金泰和年间(公元1201-1209年),划出县之东境始建丰闰县(明朝以后改为丰润县)。元朝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撤销丰闰县并入玉田县,后又分出复置。时为大都路(即金中都大兴府)治下的蓟州地。
明初,属北平府蓟州。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移光州左屯卫于此,改北平府为直隶顺天府,玉田县属直隶顺天府蓟州。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属永平府(治所在今卢龙)。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改属直隶遵化州。1913年废州府置设道,玉田县地属直隶省津海道。1928年废道,改直隶省为河北省,直属河北省。
抗日战争时期,玉田县的地域归属随着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变更。1939年,冀东抗日根据地建立时,为丰玉遵联合县地。1940年12月,在玉田西南部建立玉田特别区,属蓟宝玉联合县。1941年10月改丰玉遵联合县为丰玉遵、丰玉宁两个联合县。属晋察冀边区十三专署。1943年2月又合并为丰玉遵宁联合县。同年8月再度划开为丰玉遵、丰玉宁两个联合县。属冀热边行署五专署。1943年7月于玉田特别区和丰玉宁联合县北部、西部建立了玉蓟宝联合县。1945年6月划玉蓟宝联合县为玉蓟、玉宝两个联合县。改属冀热辽行署十八专署。1946年2月,抗日胜利后,恢复了玉田县建制,属冀东行署十五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河北省唐山专员公署。五十年代初,全县划分8个区:一区城关、二区亮甲店、三区鸦鸿桥、四区窝洛沽、五区石臼窝、六区虹桥、七区林南仓、八区彩亭桥。1958年8月区制撤销,按原区规模成立8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958年底丰润县的沙流河、白官屯、丰登坞,宁河县的东丰台计4个公社并入玉田县。1960年2月蓟县的上仓、下仓2个公社和城关、殷溜、马伸桥3个公社部分地区划归玉田,建上仓、下仓、别山、翠屏山4个公社;当时玉田县辖16个公社。同年专市合并属唐山市。1961年5月专市分开后,仍属唐山专员公署。同年7月,丰润、宁河并入玉田部分,划回原县;同时公社规模缩小,全县划为53个公社,后改56个公社。1962年7月,蓟县划入玉田县部分,复归蓟县;当时玉田县辖40个公社。
1983年5月,撤销唐山地区行政公署,实行市管县体制,改属唐山市。同年4月至8月,政社分开,将40个公社改为39个乡,1个城关镇。1983年11月至1985年4月对部分乡镇作了改置和变动。乡镇改置变动如下:1983年11月,林南仓乡改镇、石臼窝乡划为石臼窝、长沿2个乡;1984年5月鸦鸿桥乡改镇;1984年7月,窝洛沽乡改镇;1985年4月,彩亭桥、虹桥、石臼窝3个乡改镇。全县辖7个镇、34个乡,计41个乡镇。
1989年4月部分乡镇区划作了调整。乡镇区划调整如下:撤销八里铺乡、林东乡,并入玉田镇;撤销邢庄乡、孙各庄乡,并入鸦鸿桥镇;撤销长沿乡,并入石臼窝镇;撤销珠树坞乡,
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发了一张很有意思的照片,同一个人竟然分成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来
本文2023-09-22 16:59:3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79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