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古村落·姜桥古镇
湖北古村落
姜桥古镇
一把锈蚀的铁锁,锁住了岁月的尘埃,却锁不住鲜活的晨光。青砖灰瓦,飞檐斗拱,不厌其烦地诉说着已经麻木的繁华镂空木雕,书房画室,在刻下岁月刀痕的同时,也刻下主人曾经的风雅。
在深深的庭院里,雕梁画栋的残片停留在岁月深处,布满包浆的拙朴和凝重,满覆时光的履痕。置身于这一隅古村之地,徜徉在幽暗并带有一点残破的院落,品读着这里曾经发生过传奇故事,或与一棵古树独语,或与一朵鲜花对话,一如走进一幅古老的水墨画,携着淡淡的古韵,看着石缝中顽生植物,嗅着潮湿的气息,似有梦回江南的味道。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古诗里描绘的乡村画面,令人向往。而有“湖北小周庄”之称的姜桥就有着这古诗描绘的意蕴。姜桥位于湖北大冶市城南的郊区,辖域四平方公里。东和宋晚、港背一脉相承;南与凉亭、胡庚翘首相望;西同大泉、巴塘一衣带水;北与平原、谢梓唇齿相依。一座800年历史的古驿道横亘村庄,随着历史的进程,人们在驿道两旁修屋建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姜桥。
而在南宋晚期,此地并不叫“姜桥”,当时被称为“安昌乡、西阳里、上中吴二堡”。直到元朝十三年,姜氏兄弟捐资修建“三孔石拱桥”。南来北往之客商受益匪浅,过往行人更是赞不绝口,后世为纪念姜氏兄弟,而将此桥取名为“姜桥”,而这三孔石拱桥也成为此地的标志性建筑。古人往往有着以地标建筑命名地区的习惯,桥名逐渐变成地名,“姜桥”一名也沿用至今。
中国传统古村的建造理念,往往是遵循依山旁水的建村思想,而姜桥古镇并非人为选址,是因古驿道的缘故,依路两边布局建成街市式的村落。尽管姜桥古镇并非人为精巧的设计,但在整体格局上依旧是符合传统的风水学理念,姜桥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自古姜桥就有“玉带缠腰、四水归堂”的风水传说,古时的姜桥水系发达,从姜桥行舟可直达大冶湖,姜桥古镇为水陆交汇之地,故又有“水乡”一誉。
姜桥古镇的建筑风格以赣派建筑为主,徽派建筑为辅。远远望去,青砖黛瓦,简单的色调,俨然一副江南水墨画。姜桥古镇现存保存较为完整古建筑有7处,怡泰信钱庄、左氏祠堂、硚边屋祖堂、九儒堂、春草堂、铁匠铺、东岳庙像七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姜桥古镇。古镇以姜桥古街为纵向,古港为横向的中轴线,以三孔石拱桥为中心线,穿过古朴秀丽的姜桥,一港清水蜿蜒流淌。站在小港岸边,看人来船走,车往水流,是一种享受。一年四季,古港的水总会有变化,但不变的是小港亘古的韵味。长在小港旁边的一棵参天古树,树龄超过百余年,旁逸斜出成迎客的姿态,前来旅游者经常与它合影,为千年古村增添了一笔浓重的历史色彩。
怡泰信钱庄是姜桥古镇保存的极具特点的一幢建筑,他是农耕社会向工商型社会过渡的一种特有建筑,前店后宅。临街的一面为商铺,后部为宅第。前后贯通,但是店面的大门和住宅的大门并不对称,店面的大门对街而开,方面招揽顾客。住宅大门却是严格按照中国传统风水学朝向。一般古建筑的大门进门上方有显示家风的家训,怡泰信是大门进屋后的上方有显示家风的家训“云辉宝树”,怡泰信的主人左国辉又名左云德,通过勤俭持家,诚信经营,使得家业昌盛,于是建了此宅。以《云辉宝树》作为家训,怡泰信的家训《云辉宝树》,来源于《幼学琼林》田氏分财,忽瘁庭前之荆树,隋朝的田真、田广、田庆、兄弟分家时,连堂前一株紫荆树也要分成三份。紫荆树便突然枯死了,于是他们感到人不如木,十分羞愧,于是决定不再分家,紫荆树又繁茂起来。家主左国辉通过这个历史典故家训告诫子孙永不分家。
在古镇之中有一幢格外高大的建筑,这就是左氏祠堂了。左氏目前是姜桥人数最多的姓氏。历史上的姜桥古镇的村民,大多数均由江西迁徙而来,姜桥本为杂姓群居之地,其结构复杂,本地原来已形成一定的市场,南来的客商及过往之百姓,均由姜桥古码头,前往大冶方向,北来之商贾乘船至姜桥,改水路而换旱路,必有过客打尖歇脚,日渐繁荣。
姜桥左氏一族,冶邑始祖左耀澄公,是众家百姓来冶居于姜桥者之一。明清时期,左姓外出经商、异地为官者较多,当时的左氏,不但人丁达到巅峰时期,其财力聚集也异常迅猛,据谱载,左氏为官者虽职位不高,但为官者众多,诸如“京职一员”,“九品军工候补巡政厅”,像这样的官宦之家,实在较多,在古代,官宦和商人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密关系,为官、为商,只要有钱,便置办田产、铺面。左氏就这样逐渐成为姜桥的大姓之家。然而成也官商,败也官商。随着封建王朝的衰落,姜桥左氏一族的官商势力也消逝而去。如今只留下一幢左氏祠堂。左氏宗祠,坐西朝东,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青砖黛瓦,一幢三进,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岁月的更迭,让这些木雕上覆满了灰尘,精美的壁画也日渐斑驳,不过来往的旅人,依旧可以通过垂暮的老屋一窥当时左氏的风华。
左氏除遗留下来的祠堂外,还有一幢硚边屋祖堂幸得保存,祖屋
为明代建筑,坐北朝南,布局简洁,朴实素雅。长方形的建筑上是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高耸的马头墙,还有半掩半露的双披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造形丰富多样,翘首长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风。其内部格局为三进二开间,一堂一厅,中间是天井,面阔三间,明间厅堂,次间卧室,左右对称。木构穿斗式梁架,卧室楼高一层半,下层居住,上层放置什物,厅堂没有分层,显得高大宽敞,气势极为堂皇。祖堂门额上悬挂着牌匾,内部供奉着祖先牌位,每年节气,都会有左氏族人前来祭拜。
左氏先祖正猷公为人忠厚,和睦乡邻,他的舞龙阵营,打破了姓氏之间的界限,吸收了不少外姓族人的参与,不怕技艺外传,心胸坦荡,人格高尚,故被清朝御封——“钦赐乡饮大宾”。州府在丰收之年,均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正猷公每次来参加宴饮时,都要带上姜桥街的龙灯队,前去庆贺。这为舞龙灯这样的传统民俗得以保存至今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姜桥龙灯”也以及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的祖屋内,仍然放置着过节过年舞龙灯的器具,左氏先祖无私的精神也在一次次舞龙灯中得到印证和传承。
如今平静的村庄,千百年前也成是豪门如云,现存的“九儒堂”就是最好的见证。据民间传说,当时的九儒堂先祖在姜桥是属于豪门深宅的大户人家,“九儒堂”一名的由来是相传有一年,他们家同榜除了九位儒生,远近闻名。
九儒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房屋前后三重、后置两院、属于赣派风格,每重中间天井沟旁石雕栏杆,堂木梁都为木雕,三房为两层,后两院,青砖石板,后院为花园。不过现在的九儒堂已经残破不堪,只剩下些许遗迹矗立在姜桥古巷深处,任人凭吊。
姜桥古镇两旁的建筑多为商铺。但在这其中有一家表面看似 稀疏平常 的建筑,实则从前是一家悬壶济世的医馆---“春草堂”。春草堂坐落于姜桥下街中部位置,附近有东西两个方向的十字街口,交通便利,南北是街的纵轴线,来往的行人更多,坐落于这样一个热闹的位置实则是为了方便人们看病抓药。
春草堂的建筑属于赣派建筑,打开铺面进入医馆,便是一个“七”字形的柜台,迎街一方柜台及进深到大堂的过道也是柜台,整个柜台为全封闭式,若有看病问诊者,便沿过道进入到大门,穿过天井,便进入大厅。有郎中坐诊,开了处方,前面柜台抓药。中间是天井,可透光通风。而就是现在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房子里,曾走出过一代名医---刘福坤,刘福坤大冶市中心医院的创始人之一,大冶市中心医院的主治专家医师,他不光技艺精湛,妙手回春,医风医德也传为佳话,而他少年时就在姜桥的“春草堂”当学徒,开启了他的医学生涯。
时过境迁,九八年时“春草堂”的铺面被整修称卧室,以前的风光早已不复存在。
穿过姜桥的老街老巷,不禁让人生出感叹,当年辉煌一时的古驿道,如今却是门可罗雀,几乎所有的商铺柜台都已关门,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在这里,唯独还有一家铺子至今还在运转,老远就能听见巷子里叮叮当当的响动,这就是姜桥铁匠铺。昔日姜桥铁匠铺,最先是由李、曾两姓人家在姜桥经营,后来通过授徒,就增加了“徐”、“梁”、“左“”等姓弟子,解放后生意一直很红火,有几十台炉子打铁。现代的科技发达,工业也发达,很多铁制品被橡胶或塑料代替有的被工业一成型,工业化生产代替,有的铁制品几乎很少人用而即将被淘汰传承的局面笈笈可危,有消失的可能目前仅有左姓一家,但传承人不再从事打铁,只有一位师傅偶尔给人做点产品,师傅努力的想把打铁这项古老的记忆传承下去。
当然,古老的姜桥驿道当然不仅仅都是商铺,古代商人流行信奉关公或是其他神明,姜桥的东岳庙就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姜桥东岳庙,始建于南宋时期。姜桥街为古驿道,群雄争霸或朝代更替,战火
时有发生。故东岳庙屡遭损毁,最后一次修缮时间为咸丰年间,目前东岳庙,是在老庙基础上建的民宅捐赠而来,庙内至今还保存着一块咸丰年间民众捐资修缮东岳庙的石碑,每到年岁节日,人们还会来此上香祈福。
姜桥古镇上最亮眼的建筑当属镇上的三孔石桥---姜桥,史载“始建于元初十三年,里人姜二佣工凿石甃砌”。当年此地居民苦于渡河过港等诸多不便,故有义士姜氏兄弟二人出资建桥,众人响应,终修成功。从此乡邻为歌颂兄弟二人之义举,以姜氏兄弟之“姓”命名——“姜桥”。石拱桥,桥长 20 米,宽 5 米,高 3 米,全为条石筑砌成三孔石拱桥,每孔跨径 58 米,拱圈为 035 米。桥面有凉亭——即阁楼。两旁均有石凳,桥两头都有圆门。圆门上书“南迎”与“北拱”二字,桥中央还供奉两尊雕塑石像——“水将军”和“岳元帅”。桥上阁楼于 1954 年发洪灾损毁,目前的姜桥是后来集资重建的。人来人往,这座三孔石桥经过岁月的更迭,虽然变了外观,但不变的是姜桥人民所赋予它的灵魂,游人行径此处,总会啧啧称奇,都在凭栏观望,细品“南迎”“北拱”所传达的意蕴。
穿过古街的巷子,来到巷子深处,一座形制特别的门楼立于巷子尽头,这就是著名的“行建楼”,古时称“辕门”,南宋年间,岳飞曾在此屯兵采矿,他以一个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在姜桥建城,上街口南城门曰“辕门”下街口北门曰“艮门”。如今的辕门是几经损毁后又重新修建的,而“艮门”则由现在的江桥街门楼取代。
傍水而居是中国传统村落的习惯,围绕古驿道建立的姜桥也一样,一条小河穿城而过,河水发源于龙角山脉,经姜桥水库至姜桥。而姜桥的水可不止一条河这么简单,龙泉井和龟泉井在河边遥相呼应,河水在两旁的古樟树树掩映下熠熠生辉。
姜桥距今有800多年历史,曾是大冶县城前往刘仁八、殷祖乃至江西的必经之路。鼎盛时期的姜桥老街上人流如织,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是大冶南区的一方重镇。因路而兴,也因路而衰,姜桥街的兴衰都与道路息息相关。50年代末,随着大冶南部的主干道路重新改道修建,热闹的老街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华景象,残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走在姜桥老街上,剥离的青砖、变形的飞檐、古老的赣派民居,无不承载着往日的记忆,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蕴涵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今的姜桥古镇与时代接轨,下一步将以打造老街为重心,并与周边的旅游景点配套开发,将这里建设成为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观光景区。
古朴的石桥,潺潺的流水,幽深的老街,沉淀着繁华的往事,弥漫着浓浓的乡愁。而今,千年古镇姜桥正焕发出昔日的风采,带着江南水乡的妖娆风姿向我们缓缓走来。
大治自古以来属于楚地,是一个具有悠久的 历史 ,也是一个具有深厚 历史 文明的城市,大治自古以来出现了很多名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治都具有哪些 历史 名人。
1徐祥徐祥(1332年-1404年),大冶(今属湖北)人,明朝将领。元朝末年跟从陈友谅,后在江州归顺朱元璋。靖难之役有功,封兴安伯。明朝开国元勋,累任至都指挥使、论功封兴安伯。
2 吕调阳
明朝大臣,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
3 余国柱
清朝一代名臣,正一品衔,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
4柯瑾
清朝名臣,先后任职翰林院编修、广东道监察御史、钦差巡视通州漕务等。
5敖天印
敖天印(1824-1909年),原名大印,字辅丞,古大冶县人,现大冶市人。清武官,一品正威将军。敖天印于1824年出生在大冶团敖村。敖天印少时家境贫寒,负有奇志,从师习武,技精,艺甲一乡。
6黄申芗
黄申芗(1884—1942),湖北大冶人,字少骧、圣养。1905年与人组织同心会等反满团体。
7徐远举
徐远举(1914年12月—1973年1月22日),男,汉族,字希哲,号嘉庆,曾用名徐鹏民、徐鹏飞、徐远甫,化名江克难,绰号徐猛子,湖北大冶人。1949年12月在昆明被卢汉起义部队捕获,作为战犯被押回重庆白公馆关押,1956年转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1973年去世。
8皮震
皮震(1900 1964) 湖北大冶人。中央训练团党政研究班第五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美国军队驻印度军官战术学校高级班第四期、台湾革命实践研究院联战班第九期毕业。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排、连、营长,军训部上校参谋,军事委员会军风纪巡察团第十点检组少将组长,独立第十九旅少将旅长,新编第十二师代理师长。
9陈时杰
陈时杰,1910年11月生,湖北大冶县换涤桥人。1964年11月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秘书。1983年5月17日在长沙病逝,享年74岁。
10方步舟
方步舟(1900 1990年),原名项升平,字充如,后改名向光如 ,湖北省大冶人,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与了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担任过地方干部及红军高级指挥员,最高曾任湘鄂赣红十六师政委。
11曹亚伯
曹亚伯(1875—1937),兴国州(今湖北大冶)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政治家。1900年肄业于两湖书院,为掩护革命,曾入基督教。1937年10月27日因积劳过度染疫去世。生平著有《武昌革命真史》。
12饶惠潭
饶惠潭(1915-1953年),湖北大冶殷祖镇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曾任第六军团(湘鄂赣军区特务营)连长、营政委。
13董纯才
1905年生于湖北省大冶县。20世纪20年代中期,先后就读于南方大学、国民大学和光华大学教育系。董纯才一生从事教育和科普创作与研究,直至1990年5月22日,以85岁高龄去世时止,一直笔耕不辍,著述甚丰。
14黄赤波
黄赤波 (1912 1978),原名黄治波,湖北大冶人。五六十年代,黄赤波把保卫中央***在上海期间的安全,看成是自己的崇高职责。“文化大革命”开始,黄赤波受到林彪、江青的直接迫害。1978年10月20日逝世,市人民政府批准黄赤波为烈士。
15夏道平
夏道平(1907年-1995年12月23日),男,湖北省大冶县人,台湾著名经济学家、政论家,曾任《自由中国》月刊主笔,一生以倡导自由民主和经济自由理念为职志,是台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
姜姓源出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秦汉时,姜姓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如今姜姓广泛分布于中、朝、韩、菲、泰和印尼等国。
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据考证,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到现在,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经考证,从姜尚起到如今,历史上共有102个氏都是从姜姓繁衍而来,有的姓氏还有别的起源,但是姜姓却是他们最初或最重要的起源。
其中包括吕姓、许姓、章姓、谢姓、齐姓、高姓、国姓、雷姓、易姓、方姓、文姓、申姓、卢姓、柴姓、庆姓、贺姓、纪姓、丘姓、薄姓、赖姓、盖姓、丁姓、査姓、封姓、邱姓、崔姓、骆姓
左姓、充姓、郦姓、逄姓、连姓、向姓、谷姓、聂姓、尚姓、焦姓、柯姓、饶姓、景姓、浦姓、厉姓、强姓、斜姓、晏姓、檀姓等64个单字姓氏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申屠、公牛姓等38个复姓。
扩展资料:
历史发展:
先秦时期,姜姓活动的地区主要是甘肃和山东。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姜姓的历史在5000年以上,作为氏则始于齐国灭亡之后,至少也有2300年。
秦汉时,姜姓在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以东已经发展为大族,遂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
三国和南北朝时,姜姓已经在秦川陇、鲁皖苏浙地区蔓延开来,但其人口中心仍在陕西和山东。唐宋时期,姜姓进入闽粤地区。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
清朝时东北地区由于山东的移民和满洲八旗的全面汉化以及汉姓的使用,东北地区姜姓发展迅猛。清满洲八旗的姜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分集体改姓为姜。
参考资料:
-姜姓
分类: 地区 >> 湖北 >> 黄石市
问题描述:
为什么在网上就有很多地区选择的地方就只有黄石而没有大冶。像王朝知道,在湖北区域里就没有大冶。在世界地图都可以找到大冶,为什么这里就没有?
为什么。谁告诉我?
解析:
黄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设立的工业城市,是在原大冶县石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冶县在建县前是永兴县(今阳新县)和武昌县的一部分。
黄石市地在唐虞之世属三苗;夏商属荆州之域;周夷王七(公元前187)年,楚熊渠攻扬越后,市地沦为荆楚之鄂侯领地;秦隶江夏郡。汉高祖六(前201)年,分南郡始置下雉县,隶属江夏郡;三国时孙权迁都于鄂(今鄂州),改鄂为武昌,魏黄初二(221)年,孙权析下雉县置阳新县,市地在武昌、阳新县境内。唐哀帝天佑二(905)年,吴国武昌军节度使秦裴,在永兴县境内置青山场院;宋乾德五(967)年,南唐主李煜升青山场院为县,划武昌县三个乡与之合并,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大冶县,黄石市地从此隶属大冶县。
黄石市沿江集镇道士洑成镇最早,其他依次是黄石港、湋源口、磁湖、石灰窑。1948年,大冶县将石灰窑、黄石港两镇合并成立石 。1949年5月15日,石 获得解放,后经中原临时人民 批准,将石 和铁麓、申五、长乐和下章乡从大冶县划出,设置石灰窑工矿特区办事处,直属中原临时人民 领导。同年10月,经湖北省人民 批准,设立湖北省石黄工矿特区人民 ,属大冶专署领导。1950年8月21日,经中央人民 政务院批准,将石黄工矿特区升为省辖市,定名“黄石市”。“黄石”一名,系由“黄石山”、“黄石港”等山、港演变而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有“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迳其北。"1959年1月大冶县从黄冈地区划出,归黄石市管辖,同年12月撤销大冶县建制,并入黄石市。1962年6月1日恢复大冶县建制,隶属黄石市。1994年2月18日,大冶撤县建市,定名“大冶市”,仍属黄石市。1996年12月17日,阳新县从咸宁地区划出归黄石市管辖。
其实按上面的说法本来是黄市属于大冶的,可是现在相反了,我想可能是因为黄石有了是吗华新水泥场啊,美尔雅西服啊一类的之后,发展的比大冶好,地理条件也比大冶好的原因吧,现在大冶不是开始反攻了嘛,就凭黄石些个贪官,黄石的经济现在是日益衰落,以后发展成什么样还不知道呢!
湖北古村落·姜桥古镇
本文2023-09-22 16:58: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79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