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姓在中国占多少人口,历史上多出过多少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曹姓在中国占多少人口,历史上多出过多少名人???,第1张

曹姓来源

「曹」源出:曹是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一 ; 古代曹姓的后裔,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受封于邾国 (今山东邹县 ) ,后被楚国所灭,其子孙或为朱氏,或为曹氏。

二 ;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文王第十三子叔振铎,受封于陶丘。后被宋国所灭,其国人以「曹」为氏。

三 ; 据《新唐书》,为少数民族「昭武九姓」(见「何」氏)之一。隋唐时期,西北突部落建有康居国,其支庶分出小国「曹」国,在今乌孜别克斯坦撤马尔罕东北部。其族人有入中原定居者,于汉族融合,用汉姓「曹」

曹姓是当今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7%,居第三十二位,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大姓之一。尤以四川、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多此姓。

曹氏名人

曹参 (?~前190)

字敬伯,汉初沛人。与萧何同佐高祖定天下,封平阳侯,继萧何为相,一遵萧规。卒谥懿。

曹娥 (130~143)

东汉上虞人。其父溺死于江中,不得尸骸。娥时年十四,沿江号哭十七昼夜,投江而死。经五日,抱父尸浮出。世传为孝女。

曹操

曹丕(187~226)

字子桓,三国时魏武帝之子。汉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父卒,嗣为丞相。建安二十五年代汉即帝位,在位七年。性好文学,博闻强识。作有典论及诗赋函札百余篇。卒谥文帝。

曹植 (192~232)

字子建,三国时魏武帝第三子,文帝之弟。十岁能属文,甚得武帝宠爱。文帝立,忌其才而不重用,封陈王。植才思捷,词藻富丽,尤长于诗。六朝诗人多受其影响,谢灵运尝言: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卒谥思,世称为陈思王。着有曹子建集十卷。

曹雪芹 (1719~1764)

名沾,字梦阮,号芹溪、芹圃,清汉军正白旗人,曹寅之孙。工诗善画。本世家子,后家道中落,因追怀往昔,相传着《红楼梦》八十回,未成病卒。高鹗为续作四十回,合为一百二十回,盛行于世。

曹国舅

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学道山岩间,遇钟离权、吕洞宾二仙而得道。因相传为宋曹太后之弟,故称为曹国舅。

1 用古文写校园300字

负笈求学,于兹五载学识虽长,涉猎虽广,了然实寡实不敢称才德以备,肄业可待;况余实难去之

母校雨雪瀌瀌,见晛曰消;然春时夏日秋里冬季,皆俱各自之风情:春绿漫卷;夏草丰茂;秋实甸甸;冬装素裹其景之美,不可言昔日同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各自文采风流,委为余所钦;昔日严师,满腹经纶,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往事如烟云,其曰:聚散无定校园美景、美情,萦心三匝,不敢忘

小小翻译一下:我原来呢,背着书箱求学,搁这儿学了五年啦虽然我学识见长,文采颇具,懂的东西范围变广了,但是我真正精通的还少着呐得谦虚点所以自己什么德才兼备,毕业啥的资格早就具备,就掰手指等着毕业这种大话我还是不敢说何况呢,我也很舍不得离开这儿呐

我这个母校啊,冬天不大舒服,下雨又下雪的,嗯,就是“雨雪盛大满天飘,见到日出化水消”但是我这儿啊,春夏秋冬都非常有吸引人的风情呐春天,啊,看那鲜嫩的绿!夏天,啊,看那丰茂的草!秋天,啊,看那沉甸甸的果实!冬天,啊,看那漫天的银装!我这里的美丽,真是无法形容!我原来的朋友,就跟东坡先生似的,才高八斗,美文妙辞那是信手拈来呀!我非常钦佩;我原来的老师虽然蛮严厉,但是他们都是满肚子的墨水,教书兢兢业业,废寝忘食但是嘞,这些都是浮云了,所以这些往事就和烟云一样聚散无定啊!美丽的校园!你的深情我不会忘得啦!这些都萦绕在我心头,不敢忘记嘞!

2 用文言文描写校园,要原创,

嗯?是描写谁的校园嘞?能不能提供点亲校园的信息?

嘛,想来也没有关系,校园不都是差不多的么,我先写了,亲看着改。

负笈求学,于兹五载。学识虽长,涉猎虽广,了然实寡。实不敢称才德以备,肄业可待;况余实难去之。

母校雨雪瀌瀌,见晛曰消;然春时夏日秋里冬季,皆俱各自之风情:春绿漫卷;夏草丰茂;秋实甸甸;冬装素裹。其景之美,不可言。昔日同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各自文采风流,委为余所钦;昔日严师,满腹经纶,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往事如烟云,其曰:聚散无定。校园美景、美情,萦心三匝,不敢忘。

小小翻译一下:我原来呢,背着书箱求学,搁这儿学了五年啦。虽然我学识见长,文采颇具,懂的东西范围变广了,但是我真正精通的还少着呐得谦虚点。所以自己什么德才兼备,毕业啥的资格早就具备,就掰手指等着毕业这种大话我还是不敢说。何况呢,我也很舍不得离开这儿呐。

我这个母校啊,冬天不大舒服,下雨又下雪的,嗯,就是“雨雪盛大满天飘,见到日出化水消”。但是我这儿啊,春夏秋冬都非常有吸引人的风情呐。春天,啊,看那鲜嫩的绿!夏天,啊,看那丰茂的草!秋天,啊,看那沉甸甸的果实!冬天,啊,看那漫天的银装!我这里的美丽,真是无法形容!我原来的朋友,就跟东坡先生似的,才高八斗,美文妙辞那是信手拈来呀!我非常钦佩;我原来的老师虽然蛮严厉,但是他们都是满肚子的墨水,教书兢兢业业,废寝忘食。但是嘞,这些都是浮云了,所以这些往事就和烟云一样聚散无定。啊!美丽的校园!你的深情我不会忘得啦!这些都萦绕在我心头,不敢忘记嘞!

3 描写学校的文言文有哪些

负笈求学,于兹五载学识虽长,涉猎虽广,了然实寡实不敢称才德以备,肄业可待;况余实难去之母校雨雪瀌瀌,见晛曰消;然春时夏日秋里冬季,皆俱各自之风情:春绿漫卷;夏草丰茂;秋实甸甸;冬装素裹其景之美,不可言昔日同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各自文采风流,委为余所钦;昔日严师,满腹经纶,兢兢业业,废寝忘食 往事如烟云,其曰:聚散无定校园美景、美情,萦心三匝,不敢忘 翻译: 我原来呢,背着书箱求学,搁这儿学了五年啦虽然我学识见长,文采颇具,懂的东西范围变广了,但是我真正精通的还少着呐所以自己什么德才兼备,毕业啥的资格早就具备,就掰手指等着毕业这种大话我还是不敢说何况呢,我也很舍不得离开这儿呐 我这个母校啊,冬天不大舒服,下雨又下雪的,嗯,就是“雨雪盛大满天飘,见到日出化水消”但是我这儿啊,春夏秋冬都非常有吸引人的风情呐春天,啊,看那鲜嫩的绿!夏天,啊,看那丰茂的草!秋天,啊,看那沉甸甸的果实!冬天,啊,看那漫天的银装!我这里的美丽,真是无法形容!我原来的朋友,就跟东坡先生似的,才高八斗,美文妙辞那是信手拈来呀!我非常钦佩;我原来的老师虽然蛮严厉,但是他们都是满肚子的墨水,教书兢兢业业,废寝忘食 但是嘞,这些都是浮云了,所以这些往事就和烟云一样聚散无定啊!美丽的校园!你的深情我不会忘得啦!这些都萦绕在我心头,不敢忘记嘞! 文言文: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4 文言文版自我介绍500字

小子不才,巴蜀人士也姓赖,字栅杉,生于丙子年,于世虚度十五春秋是也吾之双亲,操劳半世,身体康健,家之大幸吾乃家中独子,性温和幽默,娴静少言,诚以待人,虽貌不及徐公,才不及孔明然好读国学,尤好运动吾性情中人者,为人谨慎,喜交天下才俊佳人也

吾自幼长于城市,六岁入学堂(小学),敏而好学,是为父母先生之喜好年十二有余(初中),嗜文,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吾天生文采,挥笔泼墨,畅叙幽情,发自心声,投诸笔端,每每以众人围观为喜 后因散惰顽甚,未能熟读圣贤之书,以至学识浅薄,泯然众人也哀哉!

“,一遇风云便化龙”,吾深知男儿立于天地间,需有番作为,遂好政事,务求会意,每至精彩之处,全然废寝虽无仲尼墨翟之贤,无管仲伯夷之能,无王勃曹植之才,然吾有坚毅之心,青云之志,醇厚之情,亦有敢于创新之意识,然天下能人志士何其多矣!故而隐居于民间,伏案而修习先秦诸子、儒道释等百家学说,以中为体,西学为用,以待机遇

嗟乎!吾感天地之广大,岁月之蹉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穷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物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人生之事变幻无穷,如缥缈之烟波,时有时无,若隐若现参天地兮,得生命之规律,万事皆顺自然之理,应天地之道望诸君亦能得己之道,顺之以理,乐福天命复奚疑?

5 我们老师要求写一篇关于同学的文言文介绍

公历(壹玖)玖肆年春,祖元生于南粤。性温顺,然绝非温室之兰也!人生漫长且以元之阅历与心智皆无力为己著书立传,元酷爱文学,闲暇亦关注时事。元在此唠叨数语,切勿公之于众以笑大方。羞煞元也!

时人以十年为限曰:七、八、九零后。 每遇八、九零后生人,皆以脑残,弱智命之。此习于网络骂战为最。元思之窃以为可笑也。吾与汝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尔等何恃竟以此冠吾名。然世上无无风之浪。时语如高悬警钟,元当倍加努力。不敢稍有忘却。元爱丹青,曾获中国美院专业七级证书。笔墨勾画、清描淡写间元可忘尘世喧嚣静心养性;元爱乐。尤打击之器甚也。重金属碰撞之铿锵可使元于平凡中寻求爆发。生当轰烈,命当可贵。此元之生命之注解也!

路漫漫其修远,吾亦将上下而求索!

这个也是帮朋友写的,自己去修改下吧 淡妆作品,绝对原创!

6 大学语文作业要用文言文写一篇500字的文章,大家给我些idea

曹操行状自述

本人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虽在世时日不多,然颇多建树。今风寒入颅,头痛欲裂,恐将不久于人世。俗语云“盖棺论定”,吾不屑舞文弄墨之小儿,妄下断语,乱定是非,故将自己一生撮其要者,自述行状如下。

首先,吾志向远大,有霸王之气。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辈,或只愿偏安于一隅,或只见蝇头之小利,皆为碌碌之小人,实非成就大事者。吾与玄德煮酒论英雄之时,就曾立下誓言,要一一剿灭之,后果天遂人愿。北方遂定,鼎足始成。败者为寇,成者为王。以吾之成就,进位汉丞相,宜也。方今我心腹之患,三分只余其二。不能吞吴灭蜀,吾之憾也。

其次,吾求贤若渴,将士颇能用命。当初为讨伐贼臣董卓,吾发矫诏,树起招兵旗。忠勇之士,云集响应。乐进、李典、夏侯兄弟、曹氏兄弟先后效命麾下。后在兖州,吾又招贤纳士。自此,吾手下文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毛玠等,武有于禁、典韦及先期投奔的众武士,后又收得猛将许褚、杨奉部将徐晃、吕布部将张辽等。后逢张绣之变,幸得典韦以死相救。非典,吾死者数矣!

再次,吾处事果断,该出手时就出手。杀吕伯奢全家,虽然有失卤莽,但防人之心不可无。何况董贼遍发通缉令,见利忘义者卖友求荣,也未可知。若当断不断,恐反受其乱,不如先下手为强。文臣杨修,摇唇鼓舌,乱我军纪,扰我军心,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吾也必除之。顺我者未必昌,然逆我者必亡之。断不可效妇人之仁,持儒家之见也。

第四,吾以身作则,堪为军士典范。想当初吾于征战途中,曾颁下禁令:不得践踏已然成熟之麦田,否则杀无赦。然不自意胯下坐骑失控,逸入麦田之中。如此举动,何以服众?吾乃拔剑自刎以示谢罪。怎奈左右阻挠,方以割发代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故有“头发事小,代首事大”之说。割一次发,权当将自己斩首一次。如此,众将士焉有不服之理?

最后,吾文采斐然,有大男儿之气概。诗自“ ”以降,多矫揉造作、无病 之作。既为堂堂八尺男儿,于诗中全然不见男儿坦荡之气,反多顾影自怜、唧唧我我之态。令人读之无味,效之无益。吾之诗篇,如《短歌行》《龟虽寿》等,虽不能谓开一代之诗风,亦一扫前人颓丧之气。屈平、渊明以外,自谓无人能及。如撰诗史,吾当居其中一席,此不妄也。

汉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撰

诸葛亮临终遗表

蜀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春二月,诸葛亮引蜀兵三十四万,分五路而进,直指祁山。此即六出祁山,目标固在伐魏也。

魏主曹睿遣大将军司马懿统兵迎敌。魏蜀两军在渭水之滨,相持数月。久攻不克,诸葛亮忧劳成疾,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乃于是年秋八月二十三日,手书遗表,以达后主刘禅。其表云——

臣统兵伐魏,六出祁山,与贼兵相持日久,久攻未克。近来偶感风寒,觉大不适。盖天意将亡我乎?吾料大去之期不远矣。出师未捷,身之将死,痛哉惜哉!

臣一介草民,蒙先主不弃,得明帝提携;委以重任,授以要柄;领司令调度,操生杀予夺;得逞卧龙腾飞之志,尽遂报国安民之心。虽死而此生无憾也。

臣所憾者,惟不能报先帝知遇之恩,成兴复汉室之大业也。想当初,先帝三顾茅庐,顶风冒雪,其求贤若渴之诚心,虽木人亦为之心动。亮敢不为之效命?虽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后值虢亭兵败,先主病危,乃于白帝城托臣以孤。其知人善任之明举,即石人亦为之垂泪。亮敢不效犬马之劳?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北方未定,大业未成,而臣将撒手西归,枉负先帝知遇之恩,愧对先主托孤之明。亮与先帝黄泉下相见,将何颜以对?此臣死有不甘者也。

北伐之举,屡遭动议;六出祁山,无功而还。此乃天不绝魏,时不我助。非亮有意逆天意而为之,实乃深恐先帝托付不效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亦足见臣未负先帝之托、未伤先帝之明也。

臣死之后,军中大事已尽委伯约(姜维),吾已有锦囊授彼,助其从祁山安全撤兵。一应善后事宜,多有交代。愿陛下稍安勿躁,以保贵体安康。

臣家有薄田,子弟衣食无忧。臣驱策于外,了无积蓄。臣死后,断不可使吾子弟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罪臣诸葛亮绝笔

写罢遗表,将一应事务安排妥当,诸葛亮于当晚薨于军中,寿五十四岁。

“曹氏自好立贱,未有能以义举者也。然后职内事,君听外政,其道相由而成;苟不能以善始,未有能令终者也,殆必由此亡国丧祀矣!”(《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这是魏国皇帝曹保ㄒ簟叭瘛保┑睦掀庞菔隙圆芗夷腥说钠兰邸R馑际撬担曹家就喜欢低贱的女人,对正经女子从不感兴趣。皇后要主后宫的事,皇上要管朝廷的事,要相辅才能相成。开头皇后就选不好,结局也好不了,说不定还要亡国、灭族。

曹笔遣懿俚乃镒印5彼受封平原王时,就立虞氏为王妃。但曹苯铀爸爸曹丕的班当皇帝后,却把虞氏甩到一边,越过她另立贵嫔毛氏为皇后。虞氏当然就不干了。曹钡淖婺浮⒁簿褪遣懿俚睦掀拧⑻皇太后卞氏赶紧来劝这个孙媳妇,结果被噎了上面的一席话。

虞氏说的自然是气话――她为图嘴痛快而付出的代价是:被赶出首都。但虞氏说的话却不无道理。当时后宫内三朝皇后都建在,曹操的老婆、太皇太后卞氏,出身于邯郸娼家,即使不卖身,也是卖相的。曹丕的老婆、皇太后郭氏,原本也是从小老婆的位置上提拔的。曹绷⒌幕屎竺氏,又是一个出身平民之家的小老婆。

研究一下曹家的后妃,你会发现曹家几代人都不太喜欢传统意义上的“正经”女人,但人们却很难用“好”和“坏”来评价她们。

曹操的第一个老婆并非卞氏,而是一个姓丁的女人,她没有生儿子。后来,曹操又娶了一个姓刘的,生子曹昂。刘氏死得早,所以曹昂一直由丁氏抚养。197年,曹操带着儿子曹昂,以东汉 军的名义讨伐张绣。张绣不敌,全军投降。这事情本来也就完了。但曹操却看上了一个漂亮的女人――张绣叔叔的遗孀。丈夫尸骨未寒,这个女人就跟曹操不管不顾黏在了一起。张绣刚从死去的叔叔那里接的班,见这对鸟男女如此不顾廉耻,脸上有些挂不住,立马就反了,而且趁机把曹操的儿子曹昂给杀了。丁氏闻知养子死讯,捶胸顿足,恸哭不已。这一方面是他们母子情深,另一方面也是对丈夫因沾花惹草送了儿子性命表示不满。丁氏还经常对丈夫放出狠话:“你把我儿子杀了,却一点没有悔恨想念的意思!”

曹操哪受过这种气,一怒之下就把丁氏给休了,赶回娘家,想灭灭丁氏嚣张的气焰。后来,曹操专程跑到丁氏娘家看她。丁氏正在家织布,曹操手下人来通报,说“曹公到了。”丁氏毫无表情,一动不动,依然坐在纺车前织布。曹操很没面子,只好自己溜达进屋,拍着丁氏的后背说:“回个头,跟我一块回去吧!”《魏略》记载的这个细节极其传神,分明就是当今小两口吵架后,男方到女方家承认错误的原版。

哪知丁氏却一点不买账,既不回头,也不答话。曹操这下是彻底栽了,只好抬 走人。走到门外,他还不死心,又问了一句:“真的就没商量了吗?”丁氏依然不搭理他。曹操不禁慨叹道:“你可真绝呀!”

至此,曹操只好死心。他让丁氏的娘家将丁氏改嫁他人,但谁敢呀。

丁氏被废后,卞氏才接替她当了曹操的正妻。丁氏的性格很倔强刚烈,以前对卞氏并不好。但卞氏提级后,对退下来的丁氏却非常尊重。她经常趁曹操不在时,派人给丁氏送东西、礼物;还偷偷把丁氏请到自己府上,让丁氏坐正座,自己坐下手座位,一切都跟丁氏当正妻时一样。丁氏也很感动,说:“我是一个被废的人,你怎么能够老这样待我呢!”丁氏死后,卞氏出面求曹操为她办了葬礼。

曹操病重期间,曾经回想起丁氏,他叹息道:“我这一辈子,没有亏负过人。如果人死后有知,曹昂问我‘我妈在哪里?’我该怎样回答呀!”

这个曹操,是不是比舞台上和小说里的那个白脸枭雄要可爱得多!

曹丕的第一个正妻也不是郭氏,而是大名鼎鼎的甄氏。这个甄氏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她的名字(也怪,她的三个兄弟和四个姐姐的名字却全齐!),因为她后来与曹植的《洛神赋》发生了关系,所以她也被叫做甄洛。更有趣的是,曹操对他儿子曹丕娶老婆一事,也是蛮关心的。曹丕后来成了魏文帝,他娶的这个女人甄氏也就成为皇后。

甄氏本不属于曹家。她最初嫁的是另一位枭雄级人物袁绍的儿子袁熙。后来,袁熙被派到幽州当刺史(类似于中央派驻地方的纪检、监察组长),甄氏没有随丈夫赴任,而是留在了婆婆刘氏身边。

200年时,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袁绍两年后死去。接着,曹操开始一个个收拾袁绍的儿子。204年,曹操攻打袁家的老巢邺城。城破后,守邺城的袁绍小儿子袁尚落荒而逃,他的母亲刘氏和嫂子甄氏都成了曹军的战利品。

关于曹丕看上甄氏的事实,裴松之在注释《三国志》时,引用了现已亡佚的史书《魏略》里的一段记载,说曹军在攻下邺城后,曹丕抢先进入袁府。甄氏非常害怕,把头伏在婆婆刘氏的膝上。这样,刘氏见到曹丕就无法下跪了,便向他拍手――这是可以代替跪拜的恭敬礼节。曹丕忙说:“不必如此。让那个小妇人抬头!”刘氏把甄氏的头捧起来让曹丕看,果然是美艳绝伦。后来曹操知道了儿子的花花肠子,就让曹丕娶了她。

专门辑录轶闻逸事的《世说新语》更绝,说曹操在攻破邺城后,立即下令把甄氏带来。手下却回答道:“您老儿子曹丕早就去啦!”曹操说:“老子就是为她才打的这仗!”话里话外,是说曹操先看上了甄氏,没想到被儿子先抢走了。当时甄氏的年纪已经二十二三岁,而曹丕只有十七岁,比甄氏小了五六岁。曹丕当时的职务是五官中郎将,相当于中央警卫局的局长,按道理他应该时刻守卫着老爸曹操,不应自己跑去袁府的,很可能他就是别有用心。

甄氏的经历,在陈寿所撰写的《三国志》中记述很少。但在《三国志》之前,已经有人撰写过曹魏的历史著作《魏书》,这本书里记录了很多甄氏的模范事迹,后来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加注释时,把这些内容补注进去。

211年,曹操西征关中,卞氏随丈夫同行。但刚走到河南的孟津,卞氏便因为身体不适留了下来。这个消息传到邺城,甄氏极为关心,想去探视婆婆却又不被允许,所以白天晚上都是哭哭啼啼。后来卞氏身体好转,身边的人得信儿后立即转告甄氏,但甄氏却不肯相信,说:“婆婆从前在家每次得病都要拖好久,这次怎么会这么快就好了?你们肯定是在宽慰我!”甄氏反而更加担心了。直到卞氏最后自己写信回来,称自己真的没病了,甄氏才放下心来。

转年,曹操班师回朝,甄氏去拜见婆婆,还没见到卞氏的面,甄氏便已泪流满面。这个场面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卞氏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你说我这次害病跟从前一样难好呀,不是的。这次不过是场小病,十几天就好啦,你看看我现在的气色多好呀。”卞氏还长吁短叹说道:“这可真是我的孝顺媳妇啊!”

另一件事也证明了这对婆媳关系非同一般。216年,曹操率军东征,进击孙权。曹家倾巢出动,都随军出发,其中包括甄氏生的儿子、女儿。但甄氏因为染病,只好独自留在邺城。转年曹军班师,卞氏看到甄氏养得白白胖胖,满脸滋润,感到很奇怪,问道:“你跟儿女分别这么久,难道不想念他们呀。看你这容光焕发的,怎么回事呀?”甄氏微笑地回道:“他们有您老照顾,我有什么担心的!”

这么体贴的女人,不当皇后简直天理难容。所以《魏书》记载,当曹丕把傀儡的汉献帝赶走,自己登上皇帝宝座后,就要册封甄氏为皇后。但是连下了三次册封的诏书,甄氏就是推辞不当。此时正值盛夏,曹丕想到了秋天再张罗这件事情,没曾想甄氏就病死了。

应该说这是一个挺不错的结局,但这只是《魏书》的说法,陈寿却不认。所以他写《三国志》时,没有被《魏书》记录的这些动人事迹感动。为《三国志》做注释的裴松之也认为这些事迹很可疑,是《魏书》的作者篡改历史,为曹家涂脂抹粉。

《三国志》认为曹丕让甄氏当皇后之类全是鬼话,甄氏就是被曹丕害死的,原因还是古老的夺床之争。尽管陈寿并没有叙述这个过程,但应该是可信的。

曹丕当年就是看上甄氏的容貌才娶的她,这有点像懵懂少年对成 人的姐弟恋。但甄氏毕竟比曹丕大五六岁,容颜衰退得恐怕也比较快。所谓“以色相事人,色衰而爱弛,爱弛而恩绝”,曹丕不喜欢甄氏,只是迟早的事情。

后来,曹丕身边又有了很多女人,最重要的是一个姓郭的女子。

郭氏倒是出身于官宦之家,她爹最高做过南阳太守。郭氏出生时有异相,他爹兴奋地称“此乃吾女中王也!”所以他给这个宝贝女儿取的别名就叫 “女王”。但郭女王成长很不顺,父母死得早,她成了孤儿。加之东汉末年兵荒马乱,郭女王最后颠沛流离,到当时的铜L(音“低”)侯家里当了使女。后来,又被送到宫中做宫女。

郭氏显然离真正的女王还有好大一截子路要走。但郭氏与甄氏不同的是,她不仅有色相,还有脑子。史书称她“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三国志魏书后妃传》)就是说,郭氏不仅勇于献身,更善于献计。当年曹丕与弟弟曹植为争夺接班人的事情打得不亦乐乎。曹操本来更喜欢曹植,但曹植恃才自傲、张狂任性。曹丕则选择了隐忍低调、谦虚谨慎的做人策略,赢得周围一片美誉,最后胜出,被曹操立为接班人。史书说在这件事上,郭氏是有智力贡献的。她可能像现在的pr(公共关系)大师一样,参与了曹丕的公众形象设计。因此,当曹丕接班后,立即将郭氏升为夫人;赶走汉献帝,自己坐上皇帝宝座后,曹丕又封郭氏为贵嫔。

郭氏地位的窜升,显然直接威胁到甄氏的利益,两个女人开始斗法。可以想象,处于跌势的甄氏没什么本事,也只能说点郭氏的坏话,甚至有些造谣中伤也说不定,以发泄自己的不满。这肯定让曹丕很恼火,221年――曹丕当皇帝一年后,他派人将甄氏赐死,这一年甄氏年近四十,按那个时代的年龄标准,显然已算老女人。

据史料笔记《汉晋春秋》记载,甄氏下葬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这说明曹丕既讨厌见她,又不让她多嘴。

处死甄氏是为提拔郭氏扫清道路,尽管有很多大臣反对册封郭氏,但曹丕还是非常看重郭女王曾经立下的丰功伟绩,执意将其提拔为皇后。但不幸的是,郭氏没有生育,曹丕就把甄氏生的儿子曹苯挥晒氏抚养。这等于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更倒霉的是,郭氏只当了四年皇后,曹丕就死了,甄氏的儿子曹钡绷嘶实邸2焙苡行募疲他亲娘甄氏被害死时,他已经十七八岁,完全懂事了。但他一直隐忍不发,与郭氏关系搞得还不错。这无疑是为了骗取他爸爸曹丕的信任。等他翅膀硬了之后,便开始跟已成为太后的郭氏算总账。据《汉晋春秋》记载,曹本常向郭氏问他妈妈甄氏死时的样子,这让郭氏异常惶恐,说:“这都是你爹干的事,不能怪我呀。你难道想追究你爹,为你亲娘把我杀了吗?”这下轮到曹狈⑴了,将郭氏逼死(也有称郭氏是由于忧郁而死)。郭氏死后的待遇和甄氏一样,“被发覆面,以糠塞口”。

历史上的甄氏,并没有太过突出的地位,但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她却是声名显赫。这是因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量级人物曹植,曾经为她写过著名的《洛神赋》;而中国艺术史上的重量级人物顾恺之,则又添油加醋画了一幅同样著名的《洛神赋图》。

于是,在文人那里,甄氏成了美丽忠贞、哀婉清纯的女神。他们为甄氏设计的人生之路是这样的:曹植也看上了甄氏,而且文人们认定只有这对才子佳人才是最合适的配偶。但曹操却把甄氏派给了哥哥曹丕,这让曹植很伤感,他一直暗恋着这位比他大十多岁的嫂子。为了突出甄氏的可爱,后世文人还把汉乐府的一首表达弃妇之怨的民歌《塘上行》的版权,硬扣到甄氏头上,甚至称这是她的临终遗诗。

在对甄氏的品牌推广中,唐代文人李善的功劳最大。公元六世纪初,梁代的昭明太子萧统选编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学作品选辑,史称《昭明文选》,里面收录了曹植所做的《洛神赋》。唐代的李善在为这部文选做注解时,编排了这样一段故事:

话说甄氏被逼死后不久,曹植一次到京城拜见当哥哥的皇帝曹丕。也许是故意给才高八斗的弟弟添堵,曹丕拿出一个甄氏生前使用的玉镂金带枕头给曹植看。睹物思人,曹植不禁泪流满面。曹丕见状可能有点过意不去,就把这个枕头送给了曹植。曹植抱着枕头返回自己封地甄城(今山东省濮县)途中,经过洛水时,恍惚看见一个女子飘来,她对曹植说:“我本来钟情于你,但不能遂愿。这枕头是我的陪嫁,以前是跟曹丕合用,现在归你啦。咱俩搂抱在一起的快乐,哪里能够用言词表达呀!不过,我现在让郭氏以糠塞口,长发掩面,这副模样实在羞于见你!”说罢,这个女人就倏忽不见了。悲喜交加的曹植立刻来了灵感,写下《感甄赋》。后来,曹奔涛缓螅见到叔叔的这件作品,给改名为《洛神赋》。

李善这段添油加醋的臆想,又成为后人的原料,接着不断添油加醋,写诗赋词,编小说演**。其实,这段哀婉的故事漏洞百出。如果真有那个玉镂金带枕头,如果它确实是甄氏的陪嫁,最先枕它的男人也不是曹丕呀,怎么着也得是袁绍的儿子袁熙,他才是甄氏的第一个丈夫。很多人把《洛神赋》当成是纪念甄氏作品,是因为它的原名叫《感甄赋》。其实,这里的“甄”应该是指曹植的封邑甄城,被附会成了甄氏。曹植在赋中直言:“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曹丕)”――这不过是向哥哥抒发自己抑郁不得志的情绪。所谓洛神,不过是曹植的自誉而已。

曹植洛神目录

人物简介

梵呗泰斗

所著诗篇

名篇欣赏

曹植之墓

有关传说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曹植 (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

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睿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合称三曹,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曹植的“七步诗”更是一段佳话,其意义已不再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内含,成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曹植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宠爱,曹操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世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事。在曹植十几岁的时期,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很有点儿怀疑,认为是曹植请人代写的,而曹植请父亲当面测试,经过几翻面试,曹植的确言出为论,下笔成章。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世子了,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拍马文章,大家十分赞赏,而曹丕泪流满面地向父亲送别,很让曹操感动,也掉下泪来,这一小小的举动拉近了曹丕与父亲的距离,加深了父子感情,看来父子亲情之间需要的是感情而非奉承的。

还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 ,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结果曹植在出征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之下取消了曹植带兵的决定。看来,曹植只配当个不拘小节的文学家,难以担当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虽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也曾把曹丕的使者扣押起来,但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得可怜。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秦朝的扶苏与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样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封建时代这种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少了多少兄弟相残的悲剧。然而,特权不除,“七步诗”还是免不了有人来作。

[编辑本段]梵呗泰斗

曹植还是中国佛教梵呗音乐的创始人。魏太和三年(229年)曹植封东阿王,历时四载。曹植初登鱼山,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明清之际,鱼山曾建有吾山书院。《吾山书院记》中写道:“沿山路攀登,至‘秀野堂’,堂前洗砚池,金鳞游泳,有吐墨状……北望郁然有灵秀之气,乃‘羊茂台’。子建祠与墓傍山向西,由台向东,拾级而上,至绝顶,上有柳舒城,是曹植读书处。”如今,曹植墓前右侧有一亭,名为“隋碑亭”,亭内矗立一块石碑,杂用篆隶、金文和楷书,记述了曹植的生平、祭祀及有关情况。沿墓北侧拾级而上,不远处就见一块突兀的奇形怪石,状似卧羊,周有茂密草木,故名“羊茂台”,相传这就是当年曹植的读书处;羊茂台上方有一干涸的石塘,上方的石壁上写着“洗砚池”,相传是曹植洗砚的地方;登临山顶,在山的北侧一处比较平坦的石面上,有一处摩崖石刻,镌刻着“御山”、“左川”、“寿”等几个楷书大字,传说是曹植登山所书。

鱼山顶西侧,有一石壁,上写“闻梵”两个朱红大字,据记载,曹植“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惋”、“乃慕其音,写为梵呗”。“闻梵”处便是相传曹植当年闻听梵乐的地方,由此曹植也就成为中华佛乐的创始人。在“闻梵”处的下方,有一石洞,名曰“梵音洞”,据说曹植听到的梵乐就是从这个山洞中传出的。曹植闻听的梵乐后来向东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为此曹植又被誉为日本佛乐的鼻祖,每年,日本宗教界都有大批人士前往鱼山参拜曹植墓,并在墓前演奏曹植当年创作的梵乐。前不久,中国佛教协会、山东省佛教协会在鱼山山麓隆重举行了鱼山梵呗寺修复奠基仪式。这次修复鱼山梵呗寺,预计总投资1亿多元,寺院以鱼山为中轴线,主体工程有普渡桥、山门殿、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方丈室。中轴左右分别建有地藏殿、观音殿、禅堂、斋堂、僧房以及客房。在鱼山东麓还将建设万佛太殿、舍利宝塔以及梵呗佛乐大厅。在这次修复工程中,还将修建一座高20多米的铜铸观音像。鱼山梵呗寺俯瞰滚滚黄河,面临青翠群山,背倚鱼山,呈献给游人一个“白云、青山、黄河”的云水胜景,当人们登临此处时,自然会想起“才高八斗”的曹子建的不凡气度。

[编辑本段]所著诗篇

丹霞蔽日行 飞龙篇 薤露行 惟汉行 鰕{鱼旦}篇 吁嗟篇 豫章行二首 浮萍篇 野田黄雀行二首 门有万里客

泰山梁甫行 怨歌行 圣皇篇 灵芝篇 大魏篇 精微篇 孟冬篇 当欲游南山行 名都篇 美女篇

白马篇 升天行二首 五游咏 远游篇 仙人篇 盘石篇 驱车篇 种葛篇 妾薄命行 平陵东行

当来日大难 桂之树行 当墙欲高行 当事君行 当车已驾行 苦思行 飞龙篇 飞龙篇 远游篇 善哉行

对酒行 苦热行 艳歌行 艳歌行 结客篇二首 天地篇 长歌行 亟出行 妾薄幸 妾薄相行

艳歌行 陌上桑 两仪篇 秋胡行 对酒行 乐府十首 歌 甘露讴 时雨讴 嘉禾讴

白鹊讴 白鸠讴 木连理讴 责躬 应诏 朔风诗五首 矫志诗 矫志诗 正会诗 闺情诗

公燕诗 侍太子坐诗 斗鸡诗 赠徐干诗 赠丁仪诗 赠王粲诗 赠丁仪王粲诗 赠丁翼诗 赠白马王彪诗 送应氏诗二首

三良诗 代刘勋妻王长杂诗 弃妇诗 游仙诗 杂诗七首 杂诗 杂诗 七哀诗 怨诗行 情诗

喜雨诗 诗 七步诗 离友诗三首 妬诗 四言诗 四言诗 离友诗 诗 诗

芙蓉池诗 言志诗 诗 诗 七哀诗二首 离别诗 诗 诗 述仙诗 诗 寡妇诗 诗 洛神赋

[编辑本段]名篇欣赏

丹霞蔽日行

纣为昏乱。虐残忠正。周室何隆。一门三圣。牧野致功。天亦革命。汉祚之兴。阶秦之衰。虽有南面。王道陵夷。炎光再幽。殄灭无遗。

飞龙篇

晨游泰山。云雾窈窕。忽逢二童。颜色鲜好。乘彼白鹿。手翳芝草。我知真人。长跪问道。西登玉台。金楼复道。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薤露行

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轮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求。慷慨独不羣。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芳。

惟汉行

太极定二仪。清浊如以形。三光照八极。天道甚着明。为人立君长。欲以遂其生。行仁章以瑞。变故诫骄盈。神高而听卑。报若响应声。明主敬细微。三季瞢天经。二皇称至化。盛哉唐虞庭。禹汤继厥德。周亦致太平。在昔怀帝京。日昃不敢宁。济济在公朝。万载驰其名。

鱼旦篇

鰕{鱼旦}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世士此诚明。大德固无俦。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俯观上路人。势利惟是谋。雠高念皇家。远怀柔九州。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

吁嗟篇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惊飚接我出。故归彼中田。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飘飖周八泽。连翩历五山。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糜灭岂不痛。愿与根荄连。

豫章行二首

穷达难豫图。祸福信亦然。虞舜不逢尧。耕耘处中田。太公未遭文。渔钓终渭川。不见鲁孔丘。穷困陈蔡间。周公下白屋。天下称其贤。

鸳鸯自朋亲。不若比翼连。他人虽同盟。骨肉天性然。周公穆康叔。管蔡则流言。子臧让千乘。季札慕其贤。

艳歌行

夏节纯和天清凉。百草滋殖舒兰芳。

陌上桑

望云际。有真人。安得轻举继清尘。执电鞭。骋飞驎。

两仪篇

帝者化八极。养万物。和阴阳。阴阳和。凤至河洛翔。

秋胡行

歌以咏言。大魏承天玑。

对酒行

蒲鞭苇杖示有刑。

望云际兮有好仇。天路长兮往无由。佩兰蕙兮为谁修。宴婉绝兮我心愁。

甘露讴

玄德洞幽。飞化上承。甘露以降。蜜淳冰凝。覩阳弗晞。琼爵是承。献之帝庙。以明圣征。

时雨讴

于穆圣皇。仁畅惠渥。辞献减膳。以服鳏独。和气致祥。时雨渗漉。野草萌变。化成喜谷。

嘉禾讴

猗猗嘉禾。惟谷之精。其洪盈箱。协穗殊茎。昔生周朝。今植魏庭。献之庙堂。以昭厥灵。

浮萍篇

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恪勤在朝夕。无端获罪尤。在昔蒙恩惠。和乐如瑟琴。何意今摧颓。旷若商与参。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新人虽可爱。无若故所欢。行云有返期。君恩傥中还。慊慊仰天叹。愁心将何愬。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寓。悲风来入怀。泪下如垂露。发箧造裳衣。裁缝纨与素。

野田黄雀行二首

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门有万里客

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褰裳起从之。果得心所亲。挽裳对我泣。太息前自陈。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

泰山梁甫行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怨歌行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不是 春秋时有曹国

曹姓

曹姓是中国传统的一个姓氏,百家姓中排第26。

关于来源有六种。

起源一:赐受曹官 以官为氏

起源二:受封曹国 以国为氏

起源三:出自姬姓。

起源四:曹姓黄帝后裔

起源五:古曹国人

起源六:少数民族汉姓

曹操的父亲本名夏侯嵩。后拜当时的中常侍(太监的一种官职)曹腾为父过继给曹家,故改姓曹。古时候继子便是儿子,过继给他人的孩子就不是自己家的了,就等于是人家的儿子一样和自己家再也没有关系了,所以连姓氏都改成人家的。

像夏侯渊,夏侯敦都是曹操原先夏侯氏的堂兄弟,就是夏侯嵩(即:曹嵩)的本家兄弟的子女。曹洪,曹仁都是曹操在曹姓家族中的堂兄弟,都是曹腾的兄弟们所生的孩子。

其实在汉代的规矩,曹操不应该认夏侯氏为本家宗族,这个不和规矩,因为他已经是过继到曹家了。不过乱世英雄起四方,皇帝都变的可有可无了,这些规矩就显的形同虚设了。

起源参考 曹是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

古代曹姓的後裔,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後,受封於邾国 (今山东邹县 ) ,後被楚国所灭,其子孙或为朱氏,或为曹氏。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文王第十三子叔振铎,受封於陶丘。後被宋国所灭,其国人以「曹」为氏。

据《新唐书》,为少数民族「昭武九姓」(见「何」氏)之一。隋唐时期,西北突部落建有康居国,其支庶分出小国「曹」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撤马尔罕东北部。其族人有入中原定居者,於汉族融合,用汉姓「曹」 

起源参考二 曹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二,在台湾排名第五十八。曹姓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古帝颛顼玄孙陆终的后代。陆终有六个儿子,其中第五个名叫安,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曹,他的后代就有人把曹作为自己的姓。曹安的后代曹挟,被周武王改封在邾,建立了邾国。战国中期,邾国被楚国所灭,国人就有人用曹作为自己的姓氏。曹姓的另一个来源是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把曹挟改封到了邾,同时把自己的弟弟振铎封在了曹,建立了曹国。战国时,曹国被宋国所灭,有些国人也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姓曹。 发展和演变:曹姓还有其他两个来源。一是在现在的乌兹别克,曾经有过一个曹国,当地人有的人迁居中原,就以曹为姓。另外一个来源比较有名,东汉时期,曹参之后曹腾,官至大鸿胪,无后,死后由养子曹嵩继任。曹嵩原来姓夏侯,过继给曹腾后改姓曹。曹嵩的儿子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先秦时期,曹姓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江苏一带,汉代迁至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唐代,曹姓开始进入福建,广西,到明代,开始迁居广东,清朝雍正年间,曹姓有人开始移居台湾。曹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谯国,彭城,高平,巨野,沛县,杜陵,山阳,上虞,新野,扶风,吴兴,谯县,桂州,梅州等。

家族名人 曹参 (?~前190)字敬伯,汉初沛人。与萧何同佐高祖定天下,封平阳侯,继萧何为相,一遵萧规。卒諡懿。

曹娥 (130~143)东汉上虞人。其父溺死於江中,不得屍骸。娥时年十四,沿江号哭十七昼夜,投江而死。经五日,抱父屍浮出。世传为孝女。

曹操

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魏武帝之子。汉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父卒,嗣为丞相。建安二十五年代汉即帝位,在位七年。性好文学,博闻强识。作有典论及诗赋函札百余篇。卒諡文帝。

曹植 (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武帝第三子,文帝之弟。十岁能属文,甚得武帝宠爱。文帝立,忌其才而不重用,封陈王。植才思捷,词藻富丽,尤长於诗。六朝诗人多受其影响,谢灵运尝言: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卒諡思,世称为陈思王。著有曹子建集十卷。

曹雪芹 (1719~1764)名沾,字梦阮,号芹溪、芹圃,清汉军正白旗人,曹寅之孙。工诗善画。本世家子,後家道中落,因追怀往昔,相传著《红楼梦》八十回,未成病卒。高鹗为续作四十回,合为一百二十回,盛行於世。

曹国舅 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学道山岩间,遇锺离权、吕洞宾二仙而得道。因相传为宋曹太后之弟,故称为曹国舅。

地域分布 安徽焦郡,江苏彭城郡,山东高平郡,山东巨野郡

 曹植七步诗的故事简介

 公元220年十月的一天,天高云淡,阳光明媚,曹丕选择这天正式登基,代汉称帝,建立魏国。

 正当曹丕神气扬扬地在鼓乐声中举行登基大典之时,却有一个人在暗地里伤心地哭泣,他就是曹丕的弟弟曹植。照平常人家来说,兄弟能登龙位,开创天下基业,是何等伟事,应当喜极而泣才对,作为弟弟的曹植为何暗自神伤?他们兄弟间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诸子夺嫡

 中国历代王朝,皇帝都要选取自己的儿子作为自己未来位子的接班人,以防止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由于皇位仅有一个,国无二主,若皇帝仅有一个子嗣还好说,可以顺利继承,但历代君王嫔妃众多,子嗣也多,因此经常出现为争王位而兄弟相残的情况。东汉末年,虽然汉王室衰微,曹操权倾朝野,贵为丞相,后官至魏王,因此一直在注意考察自己的众多儿子,看谁能继承父业,乃或有朝一日,取汉王室而代之。

 曹操子嗣众多(有二十五个儿子),对诸子要求甚严,既要学文,又要学武,因此,子辈中文武全才、才华出众者甚多,在众多儿子当中,最有能力竞争王位的主要是有曹昂、曹冲、曹植、曹丕、曹彰几人。

 曹昂,是曹操众多儿子中的老大,虽为庶出,但生母刘氏早逝,从小就由正室丁夫人抚养长大,曹操也一直将其视为“嫡长子”。曹昂聪明且性情谦和,品行好,深为曹操所喜爱,在他20岁时即举孝廉。按正统,曹昂继承王位是顺理成章之事,然而天不假年,建安二年,张绣反叛,这位嫡长子随父王出战南征,曹军战败,在危急时刻,曹昂把自己的战马给了曹操,最后与典韦一同战死。这样曹昂最早失去了继承王位的可能。

 曹昂死后,曹操非常痛苦,只能在其余的子嗣中挑选王位的继承人。这时,最早被曹操赏识的是曹冲。曹冲聪明伶俐,五六岁时便因曹冲称象而闻名,而且宽仁大度,见到犯罪受刑的人就前去探询,了解其中是否有冤情,对平时勤勉而偶有过失的将吏,曹冲经常替他们向曹操陈情,请求宽刑。经曹冲讲情而免遭杀戮的有几十人。曹操多次在群臣面前夸奖曹冲,有传位于他之意。然而,同样天不假年,曹冲仅活了13岁,在建安十三年就死了。

 这样,在王位的争夺中有力的竞争者就只剩下卞夫人所生育的三个儿子:分别为大儿子曹丕、二儿子曹彰和三儿子曹植了。

 曹冲死后,曹操最喜欢的就是曹植了。曹植自幼聪明,才华英发,十余岁就已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南朝的才子谢灵运对曹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由此可见曹植的文才之高,也正因此,曹植深得曹操的喜爱。

 曹丕呢?曹昂去世,曹丕就成了新的“嫡长子”。曹丕虽然在文才上略逊于曹植,但也是个颇有志向、文武双全的人。他4岁开始学习骑马射箭,弓不虚发,还擅长剑术,常随父亲曹操出征,武艺更加精强。然而与曹植相比,曹操更喜欢曹植。

 曹彰呢?与两位兄弟相比,曹彰是三人中的一个真会打仗的人。他膂力过人,能手格猛兽。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曹彰亲率五万雄兵征讨,被曹操笑称为“黄须儿”。但自小立志为大将,志不在皇位。

 各显神通

 经前述,对王位继承者的竞争已非常明朗化,即主要是曹植和曹丕两兄弟的竞争。二人在王位的继承上各显神通,积极表现自己,争取得到父王的赏识。

 事实上,曹植和曹丕的竞争背后,都有一批智囊团在为其出谋划策。

 在曹植的身后,其智囊团多为名士,如杨修、丁仪、丁廙、贾逵、王凌等人。他们虽成员不是太多,但都是后起之秀,除了文才上的优势,他们对处理政务也是干脆利落,深得曹操的重用。在朝中,他们也掌握着实权。他们都利用接近曹操的机会鼓动曹操立曹植为太子。为使曹植成功,他们积极为曹植出谋划策。如忖度曹操的心思,常常就一些问题预先给曹植做好答词,每当曹操向曹植提问时,曹植都能迅速回答。这里面除了有曹植个人禀赋聪明外,其智囊团的积极支持也有非常大的关系。

 一次,曹操考核曹植和曹丕,想试探一下他们两人能力的高低。曹操召二人到城外去,但在同时,又暗自下令邺城各城门的门吏在城门拦截,绝不允许他们出城。曹丕接到曹操的指令,急忙准备出城赴会,但在城门口,却遭到门吏的阻拦,只好打道回府。曹植也不知该如何应对这种考验:不去,君父之命难违;去吧,守城的官兵不放行。在这关键时刻,只得向杨修请教。杨修告诉他说,你这是奉魏王之命,公事公办,如有人敢于阻拦,将他斩了就是了,谁还敢阻挡?曹植依计而行,到了城门口,门吏像阻拦曹丕一样,将曹植截住,不让他出城。曹植一声怒叱,我奉王命出城,谁敢拦我?曹植顺利过关了。曹操见后非常高兴,看到还是曹植聪明,能随机应变,成功闯关。

 但曹植不注重小节,在政治斗争方面显得幼稚、不成熟,尤其是他常常意气用事,任性而行,饮酒不节,这使得曹操很是生气。

 曹丕见曹植得宠,自然不甘心,他与身边的亲信密谋策划排挤曹植。建安十六年,曹丕被封为五官中郎将,朝廷上许多官吏都依附在曹丕门下,曹丕的府第内常常宾客满座。支持曹丕为太子的有贾诩、崔琰、毛玠、吴质、桓阶、卫臻等人。他们根据《春秋》立嫡以长之义,力主立曹丕为魏王太子。

 与曹植相比,曹丕显得更有心机和手腕。曹丕行事处处小心谨慎,利用各种机会取悦曹操。

 如曹操每次出征,曹植都能出口成章,很受曹操喜欢。曹丕因文才比曹植差了一大截,这就犯了难。一次,曹操出征将行,曹丕与曹植都在路边送行,曹植称颂曹操的功德,预祝出师得胜,出口成章,文辞高妙,左右将领都凝神倾听,曹操也很高兴。曹丕在那里默默不语,怅然若失。这时他的亲信吴质悄悄告诉曹丕:“等父王出发时,你流涕便是。”曹操临行时,曹丕一边哭着一边跪拜,曹操及左右将士也都叹息不已。于是不少人都认为曹植华而不实,论诚心不如曹丕。

 为了与曹植争位,曹丕可谓是做足了功夫。他经常派人打听曹植及其亲信的活动,并收买曹植府中的人,让他们到曹操那里去告密,使曹操知道了杨修为曹植做答词、出谋略等事情,这样就渐渐引起了曹操对曹植和杨修的不满。

 此外,曹丕为了争到太子位,还虚心向老谋深算的太中大夫贾诩问计。贾诩告诫他,要宽厚仁德,奉行仁人志士简约勤勉的精神,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长子的规矩。曹丕听了他的话,时时注意约束自己,深自砥砺,使曹操对他的印象越来越好,而曹植依然我行我素,逐渐失去了曹操对他的信任。

 但是,对于立储这样的大事,曹操还是拿不定主意。一天,他屏退左右,就立太子问题单独询问贾诩,贾诩只是微笑,并不回答。曹操说:“我与你说话,你不回答,这是为什么?”贾诩故作深思地说:“我正在思考着一件事,因此不能马上回答。”曹操急问:“你想什么?”贾诩说:“我在想袁本初、刘景升父子的事呢。”曹操听后大笑,于是立谁为太子的事在曹操心中最后定了下来。袁本初即袁绍,刘景升即刘表,他们都因废长立幼而引起诸子纷争。贾诩虽然没有明说,但曹操一听便明白了贾诩的意思。

 终于,在公元217年十月,曹操称王一年半后,立曹丕为魏国王太子。当曹丕得知太子地位确立的消息时,内心喜悦无以言表,竟得意忘形地一下子搂住丞相长史辛毗的脖子说:“辛君你知道我心里是多么高兴吗?”

 成王败寇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这对曹丕来说虽痛失父王,但能及早登基王位却是求之不得的。亲曹丕的大臣华歆立即进宫逼献帝下诏,封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领冀州牧。于是曹丕顺利地继承了王位。十月,曹丕又逼迫汉献帝退位,代汉称帝,建立了魏国,结束了东汉二百多年的统治。曹丕先继承王位,后登基称帝,心中自是不胜欢喜,然而这曹丕的成功,对于弟弟曹植来说,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它意味着曹植不仅丧失了曹操在世时皇子的特权,而且要在昔日的政敌、今天的的控制下度过艰难的后半生。瞻望前途,凶多吉少,曹植忧心忡忡,不寒而栗。在曹丕举行登基大典时,曹植想到今后自己的命运,不禁痛哭流涕。曹丕得知后,愤恨地说:“人心不同,当我登大位之时,天下竟敢有人痛哭!”

 曹丕知道,皇位来之不易,自己也险些成为失败者。为保住王位,曹丕对曹植及他认为有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兄弟们进行了无情的打击和迫害。他先将支持曹植的智囊集团的重要人物丁仪、丁廙杀了,并株连其族中所有男子。孔桂、杨俊也因与曹植关系密切而被杀。

 为防止意外,曹丕让兄弟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地。曹植很想祭奠一下曹操再走,曹丕不批准,他只得离开京城,回封地临淄。曹彰在曹操在位时多次随父出征,屡立战功,希望得到曹丕的任用,但曹丕有意疏远他。曹彰很不高兴,没等曹丕下令,便交出了自己统领的军队,回封地中牟去了。

 公元221年,曹丕将诸弟鄢侯曹彰、宛侯曹据、鲁阳侯曹宇、谯侯曹林、赞侯曹衮、襄邑侯曹峻等十余人一律晋爵为公,只有曹植没有晋封。非但如此,曹植在临淄也不能安稳度日,曹丕派亲信对他严厉监管。由于曹丕的迫害,昔日与他赋诗唱和的朋友们也纷纷离他而去。曹植心情郁闷,只得终日饮酒。然而,监视他的灌均却向曹丕诬告,说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曹丕信以为真,马上派人将曹植带到京师,并召集群臣讨论治罪方案。有人提出“可削爵土,免为庶人”;有的主张“暴之朝肆”,处以极刑。曹丕的母亲卞太后忙出来阻止,她哭着对曹丕说:“你兄弟曹植平时就饮酒疏狂,他自恃胸中有才,行为放纵,但念及你们是同胞兄弟,就存下他一条命吧。你若宽恕了他的罪过,我死后也就瞑目了。”曹丕这才下诏“舍而不诛”,但贬曹植为安乡侯,随后迁为鄄城侯。

 一些人见曹丕、曹植关系紧张,便乘机诬告曹植,讨好曹丕,使曹植的处境更加艰难。

 曹丕为发泄对曹植的忌恨,还曾当场让曹植作诗,达不到要求就要将曹植处死。一次,曹丕把曹植叫到跟前,对他说:“以前先王在世时,你常常向别人夸耀显示你的文章,我怀疑是你找人代笔写的。现在我限你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能做到,就免你一死,否则从重治罪,绝不宽恕。”曹植说:“请命题。”曹丕说:“我和你是兄弟,就以此为题,但不许有‘兄弟’字出现。”曹丕的话音刚落,曹植便开口吟

曹姓在中国占多少人口,历史上多出过多少名人???

曹姓来源「曹」源出:曹是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一 ; 古代曹姓的后裔,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受封于邾国 (今山东邹县 )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