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堂的郭子仪的后裔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8收藏

汾阳堂的郭子仪的后裔,第1张

有人说:当今“汾阳也成为郭氏华裔寻根问祖之地”,我国“最早的一座‘汾阳王庙’就建在汾阳(县)”等等,言多失真。按:当今汾阳县,汉代为兹氏县,晋改隰城县,唐初改名汾州西河县,明代改名汾阳。它与太原之汾阳重名,而且晚出,似有冒称之嫌。唐代汾阳王庙,始建于唐贞元二年(787)九月,不可能建庙于明代新设的汾阳县,或者说唐代的汾州西河县。因为最早的一座汾阳王庙,创建者是韩游瓖,不是韩游环。他是灵武人,郭令公的裨将,以破安禄山有功,拜邠宁节度使。不是“汾宁节度使”。(唐代没有“汾宁节度使”,明代也没有。)邠宁节度使治所在邠州,领有邠、宁、庆三州,辖境相当于现今陕西的彬县、长武、旬邑、永寿和甘肃的宁县、正宁、庆阳、环阳、合水、华池等,不包括山西的汾州西河县。北宋欧阳斐《集古录目》记述得明白:“唐汾阳王庙碑,……邠宁节度使韩游瓖请为郭子仪立庙于邠州”。(见《四库全书·宝刻从编》)邠州去汾州千八百里,不应张冠李戴,混为一谈。“唐中书舍人高参撰、右威卫仓曹参军张谊书唐汾阳王庙碑”,传到明代也不可能搬运到汾阳县重立!谱牒研究者,应当尊重历史。

国内外郭氏以“汾阳堂”为堂号者颇多,说明他们是唐代汾阳王后裔,不是明代汾阳县人;表明他们对祖先的崇敬,不是对世人的炫耀,而是对自身的一种约束和鞭策。如河南大梁(开封)郭氏,江苏徐州(彭城)郭氏、如皋郭氏、常熟郭氏,江西吉州、宜春、万载郭氏,浙江桐庐、东阳郭氏,湖北浠水郭氏,湖南武陵、湘潭、湘乡郭氏,福建福州、泉州、漳州、南安郭氏,广东潮安郭氏,台湾、泰国、柬埔寨、新加坡郭氏,大都称汾阳堂。汾阳堂又称满笏堂,是由于汾阳王“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每逢退朝时,笏(圭)版满堂,琳琅满目,说明他们效忠国家者多,故称满笏堂。汾阳堂亦称点颔堂,由于郭令公“诸孙数十,不能尽识,至问安,但颔之(点头)而已。”(见《唐书》本传)如湖南中湘沙头郭氏便称点颔堂。汾阳堂又称忠武堂,由于汾阳王“谥曰忠武”,如浙江诸暨、暨阳、浣东郭氏皆称忠武堂。所有汾阳堂、忠武堂、满笏堂、点颔堂,大都表明他们是汾阳王后裔,冒称者例外。至于江苏毗陵(武进)郭氏则称“源汾堂”,不知源汾之汾,是汾阳王爵位之汾,还是汾阳县之汾,湖南湘阴郭氏、岳阳郭氏则称太原堂。山西崞县郭氏称崞阳堂,河南新乡郭氏称孝思堂,京江郭氏称续古堂,润东郭氏称诒政堂,金坛郭氏称笃叙堂,江阴郭氏称仁德堂,泰县郭氏称七凤堂,亳县郭氏称由义堂,宿松郭氏称忠孝堂,汤溪郭氏称余庆堂,兰溪郭氏称翠兰堂,灵湖郭氏称繁祉堂,云山郭氏称滋德堂,安化郭氏称全福堂,醴陵郭氏称雍豫堂,莆田郭氏称世庆堂,惠安郭氏称贻榖堂,中山郭氏称治本堂,良都郭氏称保顺堂。其宗支何属?当细读其谱牒始知。他如崇明郭氏称敦睦堂,中湘(高桥)郭氏称敦本堂,剡西郭氏称崇本堂,萧山郭氏称敬爱堂,是和其他诸姓共用一个堂号,难于考证其宗支、派系。古人说,千百年前同姓是一家;今人说,环球同志是一家,或者也有道理。

郭子仪

郭子仪为国操劳二十余年,经历四代皇朝更替,二度担任宰相。生前,郭子仪的画像被挂入凌烟阁,凌烟阁尘封了一百多年后为郭子仪开启;逝世时,郭子仪的墓葬在肃宗建陵中作为陪葬。关于郭子仪的墓葬纪念有很多,郭子仪墓、汾阳王庙、汾阳王纪念堂。

郭子仪的墓如今在陕西省礼泉县,即唐肃宗的陵墓中。郭子仪因为平定安史之乱受到了肃宗的重用,死后亦在肃宗身边守护着帝王。郭子仪逝世时享年85岁,德宗五日不上朝以此表示哀悼。诏书中,德宗把郭子仪比作这类人,料事如神懂得统御全局,赞扬他的丰功伟绩。赐绢布、麦石作安葬费用。本来被追封为太师,坟高一丈八,朝廷感念郭子仪特意下诏称郭子仪的坟可高为二丈八,为他破了例。郭子仪下葬当天,赐谥号忠武,百官悲伤。

汾阳王庙位于陕西彬县,是韩游瑰为了纪念郭子仪所造。这座庙是已知的最早的汾阳王庙,可惜之后被毁,面目全非。在福建长乐也有一座汾阳王庙,保存完好,时代久远。明代修建的汾阳王庙也被毁,位于山西汾州。

汾阳王纪念堂位于山西汾阳城,纪念堂中立着郭子仪塑像。整个纪念堂属于市博物馆,供郭氏后裔来祭拜郭子仪。

郭子仪子女后代分布

郭子仪的子孙后代遍布范围极广,主要是在陕西一代,当时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汾阳就在陕西省,但是也有很少一部分族人迁徙去到了同安县。从郭氏家谱处入手,想要知道郭子仪子孙后代的分布并不是一件难事。

郭子仪的后代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的板桥郭村等地。他长子郭曜后裔有两支迁徙。一支迁往河南固始,五代郭嵩迁往福建福州,渐渐的又从海边州县迁往海外;一支五代郭在徽迁往江苏南京,其后裔又迁往江西、湖南、广东等地,也有人再次迁出海外。

六子郭暧后裔有七支迁徙。一支迁到江西。一支在五代时前往杭州富阳,由富阳迁到福州,由福州迁出海外。一支在五代到山西,后子孙散居在南方各地。一支在五代时迁到山西,由山西迁到安徽。一支迁到安徽后,由安徽迁到江苏。一支因汾州大雨山崩,迁其附近。一支迁到江苏,由江苏到湖南,在从湖南到四川、贵州、广西各地。

七子郭曙由一支从汾阳迁到河南再到宁波鄞县。

他们经历一千多年,遍布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后又从福建、广东等地陆续迁海外。台湾郭氏族人就是从沿海各地赴台的。世界上的郭姓华裔、华侨主要集中在亚州。

资料一:同安洞庭后郭氏肇基祖:郭烈;肇基地:同安县洞庭后村;肇基时间:公元11 85年;肇基过程:唐朝汾阳王郭子仪四世孙郭镕(郭暖四子),官为礼部左仪卫,,从王审知入闽,并于公元873年居同安同禾里五都嵩山下郭山,为开基始祖。其九世孙郭烈(粤东节度使郭岩稳三孙)于1185年分居同安县洞庭后村。现本村人口约2 600户11 00 0人,分居l 3个自然村,另有侨居海外各国约600多户4000多人;繁衍人口:约1 5000人摘录自: 自唐朝算起(1世)郭子仪祖(2世)六房暖公(另有记载为四房昢公)(3世)四房镕公来同安县郭山开基始祖,时间873年(4世)尚舍(5世)长房:致政(6世)秉端(7世)岩隐(8世)敬夫(9世)三房:烈公分居同安县洞庭(后村)开基始祖,公元1185年。

四房:贞公分居南安下邦(上福)开基始祖,公元1187年。

五房;泰公分居海南岛开基始祖。

长房:德之公(14世)乌仁(15世)

——《汾阳府福 海寿山

郭子仪一生有八个儿子和八个女儿。郭子仪的长子郭尧担任开阳刺史郭毅。之后又跟着解决安史之乱。这位官员到少保亲王那里,在太原郡被封为公。死后被封为少府太子。郭子在安史之乱后去世。郭的三儿子曾跟随收复两京,立下赫赫战功。后担任殿监、太子座上宾,封为赵国公。死后被授予兵部尚书。

至于第四子和第五子郭哈,因为没有相应的史料,第六子娶了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当上了校尉。后入太常庆,封庆元郡,攻戴国公。死后,大臣们就只剩下仆人来拍摄了。郭子仪的第七子郭枢,在朱八之乱中立下战功,被提升为吴金将军,封为齐国公。至于他的小儿子国盈,他曾经是一位王子。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郭子仪的八个儿子几乎都是骨瘦如柴,刚毅刚毅。他们和郭子仪一起为国捐躯,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郭子仪的八个女儿都是注重美貌和才华的女性。根据历史记载,郭子仪的八个女儿有七个女婿,他们都是朝廷的显贵。

郭子仪长子郭尧后裔的迁徙主要分为两个分支。一种是晚唐时期迁徙到河南、福建。到了明朝中叶,这个分支中的郭子仪后裔已经逐渐迁移到海外。另一支在五代十国时期迁至江苏南京。到了宋元时期,这个支系的郭子仪后裔又迁到了江西和广东。由于广东面朝大海,一些郭子仪的后裔移居海外。一般来说,许多长子都去了海外。

郭的后代,他的第三个儿子,迁移到惠安,泉州,福建漳州和浙江龙溪。没错,《醉拳金枝》故事的主人公六子,就是晚唐的一个徐。因为公主的缘故,这个支系的后代有一个大家庭,移民情况大致可以分为阜阳、安徽、镇江、江苏、泰兴、丹徒五个支系。另一个是元恭人的推动,他们大多已经移民到台湾省和东南亚的邻国。郭子仪的第七个儿子最后搬到了宁波、宁波和鄞州。至于小儿子的后代,则迁到了江西定南洪州,那里还有一个著名的郭氏家族,叫洪州郭氏。

可见,郭子仪的后裔体系非常庞大,分散的地方由北向南转移。研究郭子仪后代的分布需要很大的努力。毕竟孩子多。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

郭子仪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唐朝之后,纷争四起,战事不断,先有五代十国之争,后有辽宋金交战。

郭子仪后代中有一支颠沛流离到了蒙古境内,并成为了蒙古将军。这一支就是郭宝玉、郭德海、郭侃祖孙三代。

郭宝玉原本是金国将军,通天文、兵法,善骑射。后来金国被蒙古打败以后,郭宝玉就投降了蒙古,后随木华黎领兵南下,取永清,破高州降龙山,攻占了今辽西地区。

接着,蒙古军从锦州入山海关,经过燕南,攻占了太原、临汾一带。

1219年,郭宝玉随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打败了西辽的残余力量,占领了今新疆东部和中部广大地区,继而越过忽章河,进至咸海以东,打败了花刺子模的军队,控制了阿姆河上游地区。

1222年,蒙古军全歼花刺子模新王的军队,1224年占领花刺子模全境。

郭宝玉的儿子郭德海也是蒙古一代名将。

1215年,成吉思汗派出20万蒙古军西征,郭德海随先锋柘柏部进入今新疆北部,渡过乞则里八寺海,攻铁山,向西北前进一万多里。

1228年,郭德海再随蒙古军阔阔部进兵关中,攻克金兵扼守之风陵渡。因后援军未到,暂退河东。

1229年,郭德海复领兵入陕西,攻克金兵秦岭山中的83寨,引导蒙古军取道汉中,东下荆襄,在白河大败10万金兵,进至均州。

蒙古军在三峰山破金兵30万。1231年春,郭德海在河南中牟作战破金兵十万,以功迁为右监军。

1233年,郭德海领兵攻取了申州、唐州。郭德海不仅是一员大将,而且文武双全,对元朝的建国有一定的功绩。

重头戏来了,郭德海的儿子,郭侃,可谓是蒙古“军神”!

公元1252年,郭侃跟随旭烈兀远征西亚,独自在西亚屡破伊斯兰军队百二十余城、破十字军百八十余城,讨伐了诸多国家其足迹越过喀什米尔,为其征服之地的人们所畏惧,乃至对手惊呼“东天将军,神人也”。

后来忽必烈继位后,郭侃又回来替忽必烈灭南宋,献上平宋的策略,大略是攻克襄阳,而后直取临安,孤立钓鱼城。并攻破襄阳。

郭侃大半生跟随蒙古军队西征,一生攻下了约七百座城,其中有中国式的城、伊斯兰式的城和西欧式的城,郭侃行军有纪律,常于野外露宿,暴风雨时也不入民舍,军队所至皆兴课农,吏民畏服。

祖孙三代,先后效力金国、蒙古国,并助蒙古灭掉汉人政权,不知道他们的祖先郭子仪,知道后会不会从土里蹦出来?

沙湾郭沫若旧居挂着“汾阳世第”大金匾,郭老少年时也在书本上署名“汾阳主人”。然而,唐代汾阳王郭子仪是陕西人,郭沫若家族则是从福建迁徙入川的——郭沫若是 郭子仪的后代 吗?  走进乐山市沙湾镇郭沫若旧居的二道门,门楣上黑底金字大横匾“汾阳世第”赫然在目。郭沫若真是郭子仪的后人吗?若说不是,《乐山市志资料》所载《略谈郭沫若的别名》一文中说,郭沫若少年时代也在他读过的书本上,署过“汾阳主人”的别名。 笔者就此请教了郭沫若的堂弟郭开鑫。这位73岁的老人解释说,“汾阳世第”是指唐代名将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建立了功勋,唐肃宗李亨在上元3年封郭为汾阳王,因此世人称之为“郭汾阳”。现在郭沫若旧居的“汾阳世第”大横匾,“原来是峨边县的万成之、张秉均、王静安等赠送我父郭瑞五的。1929年父亲50寿辰,他们以契友关系送来这个匾,同时还送来一副木刻楹联:郭汾阳富贵寿考,李列侯忠孝神仙。”

李列侯即李光弼,同郭子仪都是唐代的名将。 郭开鑫还说,当时他们以“汾阳世第”相赠,不一定说明他家真是郭子仪的后裔。郭子仪是陕西华县人,封在山西汾阳,而他们是从福建迁徙来四川居住的,不一定是本家。既然如此,友人为什么又要那样恭维?原来旧社会有个习惯,自己姓什么,就要找个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本家来显耀门庭。例如,姓杨的好称“弘农世第”,姓黄的称“江夏世第”或“汝南世第”,姓张的是“清河世第”等等。所以,“汾阳世第”是别人的溢美之词。由于这个习俗历代已有,所以郭沫若少年时也在书本上署过“汾阳主人”,这是不奇怪的。因昔年我们郭家是“五世同堂”,所以现在“汾阳世第”的匾仍高悬在郭沫若旧居。 然而,笔者后来从沙湾镇的老人姚廷柱、张伯雅处获悉,他们解放前看到沙湾镇上郭氏宗祠的祖宗牌前左右板壁上,有木刻的“五子祝郭子仪寿图”。

这不是可以佐证郭沫若确是 郭子仪的后代 吗?诚然,郭子仪是封在山西,沙湾的郭沫若家庭是由福建迁来,但郭汾阳是唐代人,距今已有1200多年,在以后的朝代,其子子孙孙是否也有在福建做官或经商的?谁能不论这种可能性不存在呢?!

 

汾阳堂的郭子仪的后裔

有人说:当今“汾阳也成为郭氏华裔寻根问祖之地”,我国“最早的一座‘汾阳王庙’就建在汾阳(县)”等等,言多失真。按:当今汾阳县,汉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