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县共分为哪几个乡镇,各个镇包括哪些村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高唐县共分为哪几个乡镇,各个镇包括哪些村庄??,第1张

高唐县辖现辖6镇、3 乡、3 个街道、1 个经济开发区,145个行政村、19个农村社区、24个城市社区。鱼邱湖街道办事处、人和街道办事处,汇鑫街道办事处、梁村镇、尹集镇、清平镇、固河镇、琉璃寺镇、三十里铺镇,杨屯乡、赵寨子乡、姜店乡,高唐经济开发区。

高唐县,隶属于山东省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东与德州的禹城市和齐河县为邻,西与临清市、夏津县接壤,南连茌平县境,北接平原县界,面积960平方公里,人口50万。

高唐县东距济南国际机场70公里,邯济铁路穿境建高唐站,距京九铁路聊城站、临清站均50多公里,距京沪铁路德州站各60公里,有“二十分钟上火车、一个小时登飞机、四个小时进京城到港口”的便捷,青银高速公路、山东西外环高速在县内穿过。

高唐境内地势平缓、土地肥沃,东部有徒骇河、西部有马颊河经向贯穿县境,传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尤以盛产棉花闻名全省,“货以木棉、甲于齐鲁”,素有“金高唐”之称。

扩展资料:

高唐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9个镇、3个街道,603个行政村、42个城市社区,50万人,960平方公里。

现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依法治县先进县、全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试点县、中国平板精密机械之乡、中国建筑机械制造之乡、中国锦鲤第一县等。

高唐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高唐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2800 多年,春秋时为齐邑,西汉初年置县,宋、元、明、清设州,民国复县至今,志记“桑蚕之富为山东名郡”、“货以木棉甲于齐鲁”,素有“ 金高唐”之美誉。

东汉鲁相乙瑛,三国魏相华歆,唐代著名哲学家、音乐家吕才,元代中书左丞王懋德,清代三省总督朱昌祚均青史留名。

高唐丰厚的文化底蕴培育了一批书画名家,国画大师李苦禅,山水画大师孙大石,山水画家谢家道,著名作家、军旅画家韩静霆,学者画家李燕等均是高唐当代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现有省级以上美协、书协会员60余人及一大批书画爱好者,形成了“人人爱泼墨,户户习丹青”的浓厚氛围。

高唐是文化部命名的第一批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从2006年开始,连续举办了十一届中国书画艺术博览会,李奇茂美术馆并被文化部、国台办命名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

梁村镇现存的唐代兴国寺塔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方戏“四根弦”、高唐落子舞和高唐丝调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寺镇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之乡。

参考资料:

-高唐县

参考资料:

高唐县人民政府-高唐简介

古遗址

高唐县有灵城遗址、清平县城遗址、北辛庄唐代遗址、蒋庄宋、元遗址,郝庄元代遗址、减水迥龙庙遗址。

(1)灵城遗址 即汉灵县城址,现南镇村。

位于县城东南175公里处。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81年,此地名曰“灵丘”,到公元前306年名曰“灵县”。

公元27年废县,地入博平。

220年复灵县,属清河郡。

606年废县,地入博平。

620年复置灵县,621年又入博平。

宋朝置“灵城镇”,金、元袭之,明清时称“南刘镇”。

民国至今称作“南镇”。

今细辩灵城地貌,仍有灵城故城墙遗址。

(2)清平县城遗址 1069年—1940年为清平县城,1940年清平县城迁址康庄,此地名曰“旧城”。

旧城镇现仍有清平县城遗迹多处,如:传说中的唐明宗祠、唐明宗墓。

还有迎旭门、文庙、文庙影壁等古建筑,城墙旧址仍有遗迹。

(3)蒋庄宋、元遗址 位于琉璃寺蒋庄村西南500米处,为村落遗址。

遗址高于耕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02—15米,地表面有很多砖、瓦、器物残片。

1958年曾出土过瓷缸、瓷碗等文物。

遗址原为一个小村庄,仅有20多户人家,名“梁家楼”,现蒋庄梁姓即是原“梁家楼”之后。

(4)减水迥龙庙遗址 位于尹集镇四新村西南部,为元代庙宇遗址。

高约4米,面积1500平方米。

遗址内含有大量的砖、瓦、瓷片、瓷碗底、口沿等遗物。

遗址上现有明嘉靖26年重修减水迥龙庙碑1通和3通捐资筑庙人名碑,另有碑帽、碑座2个。

古代建筑

高唐县历史悠久,古建筑众多,主要有梁村塔、高唐文庙、旧城文庙、文庙影壁、迎旭门、高唐钟鼓楼、石雕塔。

(1)梁村塔 位于梁村镇梁村街东。

创建于唐贞观年间,明、清曾维修,平面呈八角形,青砖砌筑,共13级。

高375米,塔基占地面积33平方米。

第一层系重檐,檐下设斗拱,北有门洞。

二层以上每层4个门洞,塔顶为全葫芦状。

塔北10米处有古槐1株,故有“唐塔宋槐”之说。

现为地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高唐文庙 坐落在县委招待所院内,原名“文昌宫”,又名“启圣祠”,过去是供奉孔子的地方。

据《高唐州志》载:文庙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370年(明洪武三年)、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42年(乾隆七年)多次重修扩建。

现存大殿,面阔5间,进深4间,占地面积275平方米,为歇山式建筑。

顶部正脊前后除用黄绿琉璃瓦砌出三个菱形外,其余均为灰瓦。

檐下头拱,均为装饰性的附件,并非承担重力的实拱,明显为清代建筑风格。

(3)旧城文庙、文庙影壁、迎旭门 坐落在高唐县旧城镇,为原清平县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

旧城文庙,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4间。

占地面积2778平方米,单檐灰瓦歇山顶,1173年(金大定十三年)建。

文庙后还有古柏6株。

文庙影壁在文庙南,相距100米。

影壁高5米,宽1025米,厚127米。

整体灵架式用大方青砖修成,琉璃瓦盖顶。

中间有一圆绿色花边琉璃饰件,上有烧制的“太和元气”4个大字。

在方青砖上有乾隆“二十五年”的戳印。

旧城迎旭门,为原清平县城之东门。

门洞上方中央有匾碑一块,上书“迎旭门”。

为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刻嵌。

迎旭门残存南北长155米,东西宽129米,整体为青砖砌筑。

(4)高唐钟鼓楼位于北湖路与鼓楼路交汇处西侧,原名鼓楼,1453年(明景泰四年)知州赵玉始建。

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知州谈熔重修,改名奎光阁,新铸铁钟悬于重九之日,人曰谈公楼。

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知州徐宗干重修之,又增置鼍鼓、大云磬等物。

上层塑魁星像,东廊有前贤题诗勒石。

钟鼓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

由楼基和两层主楼组成,总高15米,为当时县城内最高建筑,有“高阁凌云”之称,是高唐县的象征。

楼基是青砖砌成的长方形高台,占地120平方米,南北长10米,从下往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7米。

台上四周建有高1米的女儿墙。

顺街辟拱行通道,形似城门,宽4米,高5米,深10米,供行人车马通行。

楼基西面南侧有一小拱门,门内为登楼的唯一台阶通道,楼基之上为主楼,全部为木结构,柱梁椽檩纵横交错,卯榫衔接,环环相扣。

主楼的下层为大厅,南北长8米,东西宽6米,高4米。

东西有廊,环楼8根立柱支撑飞檐。

上层地面4米见方,高4米,为悬钟之处。

在建筑形式上承袭宋、元楼阁之貌,结构上基本保留了明初的建筑风格。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震波及本县,钟鼓楼受损,为防险,经 批准于8月拆除。

(5)柴府花园 位于东北湖畔,古建筑群。

据《高唐县志》记载,柴府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为后周世宗柴荣之5世孙柴荣皇城私宅,后毁于兵燹匪患。

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驻跸于此。

柴府四面湖水环抱,花园式建筑,前门、中厅、后寝、回廊均为宋代建筑风格。

整个建筑面积为93848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院,西辟花园,东为柴府。

柴府为二进院,步入津池即为主厅,主厅面阔5间,歇山式,灰瓦顶,吻兽相配,宋式彩绘相宜,飞檐排角,古色古香。

院东西建有回廊、亭、轩、水池。

后院为后寝殿,面阔5间,歇山式,东西厢房各3间。

西为单体院落,有角门与东院相通。

步入朱红大门,迎面为仿古戏楼,面阔3间,宋代歇山式建筑,两侧耳室各1间。

此院是戏剧爱好者活动的场所。

(6)大觉寺位于东南湖畔。

高唐史之春秋,西汉置县,地处南北通衢,东西要道。

自齐始,为西鄙之重镇,史为兵家必争之地。

相传,秦王李世民为成就霸业,征伐四方,挥师东进,亲率三军,力克高唐。

命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监造高唐州城大觉寺及舍利塔,彰显千秋功业。

古墓葬

高唐县有固河汉墓群、华歆墓、房公墓、谷官屯金墓、王懋德墓、杨通墓、孙庄汉墓、梁庄汉墓、杨庄汉墓。

(1)固河汉墓群 位于固河村西南部,分布在长07公里,宽05公里的地面内。

原有7座封土高大的墓葬,除盼子墓还有封土外,其他6座墓葬的封土已被铲平。

汉墓群的部分墓室保存较好,只有一小部分因修建水利工程被挖掘。

曾出土过陶楼、汉画像石、陶灯、陶案、陶灶、陶猪、陶狗、陶鸡等文物。

汉画石像现被砌在固河村西部一流水口上。

在墓中为墓室门框,上面刻有虎头御环拉手,并有花草、鸟兽等精细的浮雕。

据调查,除封土的7座墓葬外,在村北、村南也有一些无封土汉墓,曾出土过大批文物。

(2)房公墓 位于高唐镇祁寨村北500米处,该墓发掘前夯筑封土高出地表25米。

因早年被盗,墓室大部分坍塌。

墓室为单室,平面近方行,南北42米,东西45米,绳纹小砖砌成。

墓底距地面45米,铺地砖排为“人”字行。

墓室地面四周和墓壁之间,有排水沟,墓门西南宽11米,有斜坡墓道215米,棺木和人骨皆无,随葬器物有瓷器、陶器、陶俑等38件。

瓷器有:瓷壶、瓷虎子、龙首三足器架,瓷樵斗、瓷盒、瓷碗、瓷唾壶、瓷灯;陶器有:陶壶、陶罐、陶碗、镇墓兽、陶狗、牛车模型、陶井栏;陶俑有:武士俑、鲜卑侍吏俑、仪仗俑、女俑等。

墓内还出土有墓志铭,志盖阳刻篆文为“魏济州刺史房公之铭”,志文共26行,满行26字,魏体书。

(3)谷官屯金墓 即虞寅墓,位于韩寨乡谷官屯村东一洼坑内。

金代虞寅墓为仿木结构建筑的圆形砖砌单室墓。

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

墓室平面成圆形,直径5米,墓顶早已坍塌,残存墓壁高129米。

墓室建筑有门、窗、柱,完全模拟地面建筑。

墓壁上画满壁画,绘画面积约21平方米。

内有残存的棺木和骨架。

墓内出土陪葬物有瓷器5件、碑形志石1盒、壁画16幅。

瓷器有:瓷碗、开片瓷盘、白瓷盘。

志盖上刻有16个女真文篆字: “金故信武将军骑都尉致仁虞公墓志铭”:志石刻有1767个字,主要记录了虞寅的生平事迹及生卒年月。

壁画随墓环绕成圆形,较完整的12幅,其中有8幅画面描绘墓主人生前的日常生活内容,另4幅是出行活动的内容。

壁画绘有乐伎、车马、床帐、奴仆等。

出土文物和壁画现分别藏于山东省博物馆和聊城地区博物馆。

古石刻

(1)释迦牟尼像 暗红色沙质岩石雕成。

头饰螺髻,双耳垂肩,风眼微闭,鼻骨如刀削一般,棱角鲜明。

鼻翼与嘴角几乎同宽。

脸圆腴丰满,颈稍短粗。

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坦胸,腰束带,结跏趺坐于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

左手扶左膝,右臂举至胸前,呈入静状。

给人以静穆端庄之感,手残,通高65厘米,座高245厘米。

经考证,为隋或唐代初期的遗物。

(2)大观八行碑 长228米,宽1米,厚0125米,原碑为宋代大观年间立,现存残碑为明代景泰年间重立,瘦金体楷书。

主要讲述了诸士应具有的孝、悌、和、忠、睦、娴、仁、恤等八种行为。

碑末有“及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上柱国魏国公食道一万一千户食实封汗八百户臣蔡京题额”。

因保护失当,剥脱甚重,字迹不清难辨。

此外,保存完好的碑刻还有:重修报恩寺碑、重修邢家佛寺碑、张曾墓碑。

梁家村是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齐山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0685110209,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685。邮政编码为264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35,车牌号码为鲁F。梁家村与道东村、道西村、贺甲庄子村、南李家庄村、后疃村、道后杨家村、玉甲村、庄家坡村、孙家夼村、曹家庄子村、大尹格庄村、南台村、南周家村、状元头村、松岚子村、盛家沟村、大原家村、小原家村、胡家埠村、中周家村、岭上路家村、岭上王家村、西肇甲沟村、范家屋村、董家村、南辛庄村、凤凰唐家村、雀头孙家村、北周家村、温家村、马家村、车家坡村、北寨子村、南寨子村、贾家沟村、铁夼村、东肇家沟村、半壁店村、银庄村、南柳家沟村、苏家庄子村、大吴家村、小吴家村、庙西村、立甲疃村、后仓村、高家圈村、前仓村、柳家仓村、肖家屯村、路家屯村、于夼村、齐山店村、大泊子村、小泊子村、迟家沟村、东马驻埠村、北马驻埠村、南马驻埠村、蒋家坡村、徐家庄村、邹格庄村、张秀家村、河上沟村、大洼村、王家夼村、岔道村、向阳岭村、朱疃村、下林庄村、南孙家庄村、孙家院村、许家院村、张家院村、汪家院村、东沟子村相邻。

梁家村附近有招远罗山黄金文化旅游区、魁星公园、招远金街银巷文化街区、架旗山游乐园、招远黄金珠宝首饰城等旅游景点,有金岭小米、欧家夼板栗、官地洼西瓜、西罗家铁把瓜、臧家草莓等特产。

截至2013年,辖76个行政村(小郭村、小田村、小颜村、小刘村、东南村、东梁村、万家村、齐家村、小尚村、西梁村、宋寺村、陈吴村、小孟村、杨八村、张矬村、东北村、西北村、西南村、王保村、彭家村、朱坊村、小潘村、郭屯村、殷屯村、陈东村、陈西村、小赵村、东郭村、西郭村、纪楼村、黄家村、褚家村、小付村、尤赵村、苑东村、苑西村、前苑村、小化村、时阁村、东贺村、朴李村、唐家村、西贺村、曹寨村、辛庄村、丁坞街村、南小宋村、十八图村、定杆李村、沟盘李村、闫美贾村、闫美玉村、北小宋村、张夫臻村、于大邦村、杨盘南村、城后李村、城后贾村、前田河村、苑小张村、时小张村、时小宋村、前生张村、前何庙村、后何庙村、苑小李村、后田河村、大杨寨村、小杨寨村、后生张村、丁坞东街村、丁坞南街村、丁坞北街村、杨盘东街村、杨盘北街村)。

政府驻地乐陵市丁坞镇丁坞东街。

西郭村是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丁坞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1481103347,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1481。邮政编码为2536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34,车牌号码为鲁N。西郭村与闫美贾村、定杆李村、郭屯村、辛庄村、曹寨村、小付村、褚家村、尤赵村、后河庙村、前河庙村、杨盘南街村、杨盘西街村、杨盘东街村、杨盘北街村、东南村、西南村、西北村、东北村、南小宋村、苑东村、苑小李村、前苑村、苑小张村、小化村、苑西村、丁坞东街村、丁坞南街村、丁坞西街村、丁坞北街村、小赵村、纪楼村、朴李村、于大邦村、朱坊村、张夫臻村、彭家村、西贺村、唐家村、大杨寨村、小杨寨村、闫美玉村、沟盘李村、张矬村、宋寺村、城后李村、城后贾村、黄家村、陈吴村、杨八村、小孟村、前田河村、后田河村、东郭村、陈东村、陈西村、前生张村、后生张村、齐家村、小尚村、十八图村、东梁村、西梁村、万家村、殷屯村、小彦村、小潘村、王保村、东贺村、时小宋村、时小张村、时阁村、小田村、小郭村、小宋村、小刘村相邻。

西郭村附近有千年枣林游览区、碧霞元君故居、古韵枣邑风景区、乐陵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大孙乡生态采摘园等旅游景点,有乐陵金丝小枣、郑店马蹄烧饼、乐陵鲁西黄牛、枣泥包子、红枣莲子羹等特产。

道东村 道西村 贺家庄子村 南李家庄村 后疃村 道后杨家村 玉甲村 庄家坡村 梁家村 孙家夼村 曹家庄子村 大尹格庄村 南台村 南周家村 状元头村 松岚子村 盛家沟村 大原家村 小原家村 胡家埠村 中周家村 岭上路家村 岭上王家村 西肇甲沟村 范家屋村 董家村 南辛庄村 凤凰唐家村 雀头孙家村 北周家村 温家村 马家村 车家坡村 北寨子村 南寨子村 贾家沟村 铁夼村 东肇沟村 半壁店村 银庄村 南柳家沟村 苏家庄村 大吴家村 小吴家村 庙西村 立甲疃村 后仓村 高家圈村 前仓村 柳家仓村 肖家屯村 路家屯村 于夼村 齐山店村 大泊子村 小泊子村 迟家沟村 东马驻埠村 北马驻埠村 南马驻埠村 蒋家坡村 徐家庄村 邹格庄村 张秀家村 河上沟村 大洼村 王家夼村 岔道村 向阳岭村 朱疃村 下林庄村 南孙家庄村 孙家院村 许家院村 张家院村 汪家院村 东沟子村

  多为朝鲜族姓氏,中国百家姓中无此姓氏。

  具姓,是一个姓氏,也是一种署名方式或称呼方式。 作为姓氏,具姓从人数上属于罕见姓氏,但分布极广,几乎全国各省均有分布。 作为署名方式或称呼方式,具姓指署有姓氏或带有姓氏,如提到“和珅”是一般并不加他的姓氏“钮祜禄”,就是一种不具姓的称呼方式。

  读音

  具姓,又作“俱姓”。读音作jù(ㄐㄩˋ)。

  姓氏起源

  具姓的姓氏起源有多种。其中较为常见的有: Ⅰ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将军具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Ⅱ 源于朝鲜族,出自古高丽国宫廷侍从具氏,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Ⅲ 源于鲜卑族,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凉镇北将军俱延,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改姓为氏。 Ⅳ 源于芈姓,出自唐朝时期大宦官俱文珍,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Ⅴ 源于河源,出自东江流域客家具氏家族,源属待考。

  相关文献

  一、《元和姓纂》云:“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姬姓,系春秋时郑公子具的后代。”郑公子食采于开封,也称封具,其后亦有具姓。 二、《郑通志•氏族略》云:“晋大夫具丙之后。” 具姓望出东郡(今山东境内)。东汉具瑗,元城人,汉桓帝时为中堂侍,与单超等五人起兵杀梁冀,五人皆封侯,时称“五虎”。

  姓氏渊源Ⅰ源于姬姓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将军具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左传·襄公十八年》中记载:“具,姓,有右具丙。” 鲁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 “秋,齐侯伐我北鄙。 中行献子将伐齐,梦与厉公讼,弗胜,公以戈击之,首队于前,跪而戴之,奉之以走,见梗阳之巫皋。 他日,见诸道,与之言,同。巫曰:‘今兹主必死,若有事于东方,则可以逞。’献子许诺。 晋侯伐齐,将济河。 献子以朱丝系玉二榖,而祷曰:‘齐环怙恃其险,负其众庶,弃好背盟,陵虐神主。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其官臣偃实先后之。苟捷有功,无作神羞,官臣偃无敢复济。唯尔有神裁之!’沉玉而济。 冬十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鲁济同围齐。寻湨梁之言,同伐齐。 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夙沙卫曰:‘不能战,莫如守险。’弗听。诸侯之士门焉,齐人多死。 范宣子告析文子曰:‘吾知子,敢匿情乎?鲁人、莒人皆请以车千乘自其乡入,既许之矣。若入,君必失国。子盍图之?’ 子家以告公,公恐。晏婴闻之曰:‘君固无勇,而又闻是,弗能久矣。’ 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晋人使司马斥山泽之险,虽所不至,必旗而疏陈之。使乘车者左实右伪,以旗先,舆曳柴而従之。 齐侯见之,畏其众也,乃脱归。丙寅晦,齐师夜遁。 师旷告晋侯曰:‘鸟乌之声乐,齐师其遁。’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叔向告晋侯曰:‘城上有乌,齐师其遁。’ 十一月丁卯朔,入平阴,遂従齐师。夙沙卫连大车以塞隧而殿。殖绰、郭最曰:‘子殿国师,齐之辱也。子姑先乎!’乃代之殿。 卫杀马于隘以塞道。晋州绰及之,射殖绰,中肩,两矢夹脰,曰:‘止,将为三军获。不止,将取其衷。’顾曰:‘为私誓。’州绰曰:‘有如日!’乃弛弓而自后缚之。 其右具丙亦舍兵而缚郭最,皆衿甲面缚,坐于中军之鼓下。” 这其中当时在右军的具丙,就是鲁国的一位将军。在齐国军队入侵鲁国时,鲁国军队与晋国军队联手抵抗齐国军队,具丙在战斗中活捉了齐军将领郭最。 具丙的后裔子孙,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具氏。

  姓氏渊源Ⅱ源于朝鲜族

  第二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出自古高丽国宫廷侍从具氏,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具,古字是俱,出甲骨文字形,一个人的旁边上面是一只“鼎”,下面是一双手,表示这个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本义就是准备饭食或酒席,就是古高丽国宫廷中专门侍奉帝王国君用膳的大长今。 朝鲜民族的祖先主要是《后汉书》和《三国志》中提到的“三韩”,即马韩、辰韩和弁辰(即弁韩),大致分布在今韩国以及朝鲜南部地区,实际上三韩在五胡十六国时期还只是三个较大的部族,到南北朝时期才逐渐形成新罗和百济两国。“三韩”,就是今韩国名字的由来。 公元四世纪,在朝鲜半岛上有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国家。 公元589年,隋王朝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而后收复辽东故土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同时,百济国、新罗国因屡受高句丽国的攻掠,也多次向隋王朝求援,表示愿意从征高句丽国。此时的高句丽国亦一改前世诸王的修好政策,竞以兵戎相见,发兵进攻隋王朝的辽西之地,于是爆发了隋王朝与高句丽国的辽东战争。 历史上的辽东战争,计有四次: 第一次是在公元598年,因高句丽军犯辽西,隋文帝发水陆大军三十万前往征讨,双方未及交锋,高句丽王高元就遣使谢罪,隋文帝即下诏班师。 第二次是在公元611年,隋炀帝兵发辽东,先胜而后败,损失惨重。 第三次是在公元613年,隋炀帝再次亲征高句丽。辽东城一战,持续二十余昼夜,双方死伤甚众,后因隋朝内乱,隋军无功而返。 第四次是在公元614年,隋炀帝第三次亲征高句丽。隋军先取得卑奢城大捷,准备进军平壤。高句丽王审时度势,“上表请降”,炀帝允准,率军而归。 隋朝灭亡后,大唐帝国建立。公元645年,因高句丽、百济两国不遵唐朝诏命,联合进攻新罗国,唐太宗李世民应新罗国王的请求,遂发兵二十万,亲征高句丽国。在连获胜利后,因天寒粮尽,只好班师。 公元666年,高句丽国内发生了内哄,国相泉男生被推翻,便向唐王朝求兵救援。唐高宗李治乘机再发大兵征讨高句丽国。各路唐军捷报频传。到公元668年,唐王朝和新罗国联军围攻平壤,高句丽国王王藏投降。至此,高句丽所属的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户皆分别归唐王朝和新罗国所有。唐王朝将高句丽故地划为九个都督府,四十二个州、一百余个县。又于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大将军薛仁贵为安东都护,统兵两万以镇之。 高句丽政权灭亡后,高句丽国的辖区大部分纳入大唐帝国的行政建制,恢复了中原政权对朝鲜半岛和辽东的直接管辖。随着政权的灭亡,高句丽民族也解体了,分别融入了周边各民族之中,此后再也没有高句丽族了。 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国号高丽,并于公元93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王国历时近五百年,为各国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称音译为高丽。王建是高句丽国的遗臣,他自立为高丽王,并最终统一了朝鲜半岛。此后,高丽国和高句丽国没有血缘上的任何联系了。高丽辖境内的居民以新罗国人为主。新罗国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高氏高丽灭亡后,虽然有一部分高句丽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民族主源。此后的高丽国和中国的关系越来越淡薄了。 公元1392年,高丽国三军都总制使李成桂在明朝的协助下取代高丽王朝,建都于汉阳(今韩国汉城),将国号定为朝鲜,历史上称为李氏朝鲜。朝鲜,意为清晨之国、朝日鲜明之国或晨曦清亮之国。史籍《东国舆地胜览》一书中说:“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辉,故名朝鲜。”由于李成桂是在明朝的帮助下夺得政权的,从此采取亲明政策,并且向明称臣,自此朝鲜一直是中国的附庸国。 在高丽国,侍奉长上用膳的侍从就叫做“俱”,多为世代相传,后简写为“具”,其后裔子孙以职业为姓氏,称具氏。 到元朝时期,贵由汗元年(公元1246年),高丽国停止岁贡,引起蒙古贵族的不满,蒙古大军征伐高丽,从蒙哥汗八年(公元1247~1258年)之间,蒙古军队曾四次进攻高丽国,迫使高丽国派太子来朝贡,并被扣押在蒙古为人质。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春,高丽国王逝世,忽必烈派兵护送高内实行大赦,送还高丽俘虏及逃入辽东的民户,禁止蒙古边将侵扰高丽,以抚民心。忽必烈视高丽国为元朝的属国和进攻日本的跳板。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夏,忽必烈责令高丽新国制造船艘,以备元军攻打日本或南宋之需。 元朝对高丽的控制和榨取,使高丽朝野极为不满。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农历8月,高丽国大臣林衍废其王。同年农历10月,忽必烈派头辇哥率大兵压境;封在京朝觐之高丽王世子为特进、上柱国,并郎里德一行出使高丽,限期高丽林衍等来京陈情,听候决断。在元朝的再三威慑之下,高丽国都统领崔坦、李延龄等以西京(今朝鲜平壤)五十余城归降。高丽国王复其位,并亲自朝见忽必烈。 元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农历1月,忽必烈将高丽西京改为为东宁府(后升东宁路),划归元朝辽阳行省。后送高丽国王父子回国,委任脱脱朵儿、焦天翼为高丽达鲁花赤(督官)。同年春季,元军兵临王京(今韩国开城)城下,此时林衍已死,其党三别杪军首领裴仲孙等拥立王室庶族承化侯王温,退守珍岛(今韩国南金罗道)坚持抗元。 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农历5月,元军将领忻都率兵攻占珍岛,王温等被杀。金通精退往耽罗(今济州都攻占耽罗,捉拿了金通精等人。元朝遂设耽罗国诏讨司,屯兵驻守。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五月,忽必烈将女儿忽都鲁洁丽米斯嫁给高丽王子。农历6月,高丽老王逝世,王子即位。第二年,应忽必烈的要求,高丽新国王改变了所有与元朝相类似的省、院、台、部等官职名称,并派遣二十名贵族子弟前来至元朝“入侍”忽必烈。 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夏,元朝在高丽创设驿站,加封高丽王储为开府仪同三司和行省左丞相手两万五千人,战船九百艘,参加侵日战争。高丽民众不堪其扰。 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日本侵扰高丽,高丽国王请求元政府驻防金州。第二年,元朝正式在高丽设置征东行中书省,以高丽王与元军将领阿塔海共领行省事。 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忽必烈将耽罗划归高丽国。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元成宗铁穆耳大帝命阔里吉思为高丽征东行省平章事,因阔里吉思对高丽国内政横加干涉,引起高丽国内的极大愤慨。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元成宗被迫撤销行省建置。然而,直至元朝末期,高丽国的内政与外交均受到元王朝的严厉控制。 在高丽国派遣二十名贵族子弟前来至元朝“入侍”之时,具氏族人亦随入中原,后留在中国大陆,在明朝时期融入汉族,成为汉族具氏一族。

  姓氏渊源Ⅲ源于鲜卑族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凉镇北将军俱延,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改姓为氏。 俱延,是古河西鲜卑族秃发部车盖氏族人,为著名南凉镇北将军。 十六国时期,南凉建和三年(公元402年),南凉国君秃发·利鹿孤逝世,其弟秃发·傉檀即凉王位后,大赦境内,改年号为“嘉平”,重置百官。 秃发·傉檀立夫人折掘氏为五后,立世子秃发·武台为太子、录尚书事,任命左长史赵晁、右长史郭幸为尚书左右仆射,任命镇北将军俱延为太尉,任命镇军敬归为司隶校尉,自余封署各有差。 然后,秃发·傉檀遣其左将军枯木、驸马都尉胡康率军讨伐北凉政权沮渠·蒙逊,掠临松(今甘肃张掖南古镇)千余户而还。 沮渠·蒙逊大怒,率骑五千至于显美(今甘肃永昌),击破破车盖鲜卑而还。秃发·傉檀不甘,又命俱延出兵伐沮渠·蒙逊,结果俱延不敌北凉军,大败而归。 秃发·傉檀屡次败于北凉沮渠·蒙逊,公元410年沮渠·蒙逊夺取姑臧(今甘肃武威)后,一再南进包围乐都(今青海海东乐都)。南凉国连年不收,上下饥弊,沮渠·傉檀为了解决困难,于公元414年率兵向西进攻吐谷浑乙弗部,获得牛、马、羊四十余万头。但他以为沮渠·蒙逊退兵不久,西秦国的乞伏·炽磐“名微众寡”,又是自己的女婿,因而放松了后方的防御。乞伏·炽磐乘虚进攻,十天即攻下乐都,秃发·傉檀投降,年余后被女婿乞伏·炽磐毒死。南凉国灭亡。 南凉国灭亡后,俱延偕族人后裔迁逃至中原安阳一带,以族酋名字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俱延氏,后省改为俱氏、具氏,融入汉族。

  姓氏渊源Ⅳ源于芈姓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唐朝时期大宦官俱文珍,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俱文珍,本名刘贞亮,后从义父姓,改名俱文珍,是唐朝德宗李适后期重用的大宦官。 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唐德宗去世后,因中风而半身不遂的唐顺宗李诵继位。唐顺宗不甘心受制于宦官,他内靠嫔妃,外靠翰林学士王叔文及著名的士大夫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试图通过改革来克服唐德宗朝因宦官专权而造成的弊政。 改革触及到了宦官的切身利益,当朝权阉俱文珍联合其他宦官坚决反对。俱文珍先是设法让唐顺宗取消了王叔文进宫议事的权利,然后密谋把支持王叔文的唐顺宗逼下台。 当时,太子李淳有意早登帝位,俱文珍等宦官便与李纯合谋,日夜聚集在唐顺宗周围,气势汹汹地逼其让位。身体本来很差的唐顺宗惧于俱文珍等人的逼迫,只得把军国大政交给太子。 俱文珍还不满足,他把翰林学士召到金銮殿,逼迫他们起草诏书,由太子即位,尊唐顺宗为太上皇。只做了七个月皇帝的唐顺宗就这样被俱文珍逼宫退位了。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农历8月24日,俱文珍同刘光锜、薛盈珍等挟立顺宗长子广陵王李淳为太子,更名为李纯。太子李纯即位后,称唐宪宗,俱文珍因有拥戴大功而备受重用。 俱文珍当年权重熏天,连名重一时的文豪韩愈都来拍俱文珍的马屁。唐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韩愈曾作了《送汴州监军俱文珍》一诗以媚之:“奉使羌池静,临戎汴水安。冲天鹏翅阔,报国剑铓寒。晓日驱征骑,春风咏采兰。谁言臣子道,忠孝两全难。”韩愈对俱文珍歌颂备至,说:“其监统中贵,必材雄德茂,荣耀宠光,能俯达人情,仰喻天意者,然后为之。” 因俱文珍是前朝旧臣,又拥立了唐宪宗,功高震主,宪宗也逐渐不满他的居功擅权。 不久,正值担任汴州监军的俱文珍因不请示朝廷而擅杀东川节度使李康,而引起整个朝廷的众怒。朝野上下竞相指责俱文珍专横独断、目无君主,宫中的宦官也群起攻击。俱文珍渐渐失宠于唐宪宗,在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凄凉死去。 刘氏宗族因俱文珍为宦官(太监),不算完人,又得罪了天下,因此愤去其“亻”为“具”,改其族支为具氏,斥之刘氏族外。 本书按:此述为揭私,甚歉!但为明了具氏姓氏一支渊源历史,不得不尔。

  姓氏渊源Ⅴ源于河源

  第五个渊源:源于河源,出自东江流域客家具氏家族,源属待考。 河源,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时期,来自江浙一带的吴越民族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秦王朝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黄河文化。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的客家文明。 汉族具氏即出自河源客家人,目前有近两千余人。

  二迁徙分布

  今甘肃省的镇原县三岔镇榆杨湾俱沟畔,陕西省的宝鸡市陈仓区千河镇冯家嘴村、俱刘村、乾县长留乡孙段村、梁村镇,河北省的石家庄市无极县郝庄乡西陈村、北远村,广东省的惠州市,福建省的龙岩市等地,均有具氏、俱氏族人分布。在重庆发现汉族具氏有100来人,经各种渠道的确认,为河源具氏的一个分支。

  三郡望

  河源郡:上古时期属扬州南境,战国时期属楚国,秦朝时期在龙川置县。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龙川析地置河源县,属南海郡。南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属梁化郡,隋、唐时期属循州,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区属循州。宋朝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河源地区属广东省都督府潮循道,后直属广东省革命政府东江行政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2年8月河源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1993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县委、县政府驻仙塘木京镇。

高唐县共分为哪几个乡镇,各个镇包括哪些村庄??

高唐县辖现辖6镇、3 乡、3 个街道、1 个经济开发区,145个行政村、19个农村社区、24个城市社区。鱼邱湖街道办事处、人和街道办事处,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