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高人解答青岛王姓族谱历史渊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望高人解答青岛王姓族谱历史渊源,第1张

近日,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在“百家姓”全国排名前三位的王、李、张是中国最大群体的姓氏,分别有9500多万人、9300多万人和9000万人。4月17日,记者通过青岛市公安户籍部门得知,青岛第一大姓为“王”姓,岛城姓王的市民足有903378人,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和采访专家了解到,如此之多的王姓市民跟岛城自古以来数量之多的王姓家族息息相关。

王、张、李列

岛城姓氏榜前三

根据2006年发布的“百家姓”排行榜,“李”姓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姓。在最新版“百家姓”中,“王”姓取代“李”姓成为“百家姓”之首。

那么青岛的“百家姓”排在首位的是什么姓呢?4月17日,记者通过青岛市公安户籍部门得知,青岛现有800多万常住人口,其中,王姓市民所占最多,共有903378人,约占青岛市常住人口的113%,成为青岛第一大姓。位于第二位的姓为张姓,共有576642人,约占青岛市常住人口的72%。第三位大姓为李姓,这部分市民有563964人,约占青岛市常住人口的7%。

据最新统计,岛城姓氏的前十位分别为:王 、张、李、刘、孙、于、赵、徐、陈、杨。

最早王姓家族住惜福镇

岛城文史学家鲁海告诉记者,青岛最早的王姓人生于汉代,名为王吉,为汉谏大夫,当时居住在青岛惜福镇旁的小庄,其子孙后代世世代代定居青岛,形成“王姓世家”。据史料记载,青岛著名音乐理论家王邦直,系琅琊王氏,为王吉后代。

崂山区张村《王氏族谱》在光绪十二、十三年修订,据《王氏族谱》中,记者查阅到,明朝万历年间,七世祖如贤公、成仁公从张村迁居大浮山,后改为文山后村(即浮山后村)。根据族谱传承,王氏从云南迁居青岛至今608年共24世(辈),平均每世约25年。如果按照清乾隆年间(1736年)计算,从始祖(1404年)至六世,是332年,平均每世约55年。

明朝初期,白莲教农民女领袖唐赛儿领兵起义,以卸石棚寨为中心的农民革命风暴,席卷了包括即墨、胶州等9个州县。明成祖朱棣后将其镇压,天下平定后,国内几个大省的部分居民开始迁居,如云南、陕西的大家族迁入青岛。

据《通志·氏族略》及《广韵》所载,全国王姓家族自古便是大族。永乐年间,迁入青的家族中主要为王姓家族。据统计,永乐年间的王姓村庄约有20余个,分布在青岛的各处。

其中,王家麦岛、王家韩哥庄、王家泊子、王哥庄、大枣园等村庄居民全部姓王 。而会前、午山、南泉、营子村、东小庄、娄山后等村庄居民以王姓为主要大姓。由此,王姓村庄延续下来。

德占后外来王姓继续迁入

明朝初年,一支内陆移民来到了会山(今太平山)开始了持续500余年的生活。会前村是青岛版图上最早有人居住的村落之一,村中的百姓,堪称是青岛的拓荒者,居民以王姓为村中主姓。随着德国殖民者强占胶州湾,1901年6月,强征了小鲍岛、孟家沟 、小泥洼、会前、海泊等5村,拆除住房,兴建苗圃,会前的王姓村民大部分被遣散至浮山所村以及沙岭庄村。

据《崂山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王氏从文张村迁浮山之后立村。”因会前的王氏家族迁入浮山所村时,把王家灵堂也搬入浮山所村居住区,每逢祭祖日,会前的原住王姓居民,后居住在王姓沙岭庄的居民聚集到浮山所村的灵堂前朝拜他们的王姓祖先。

据了解,在德国占领青岛后,从其它省市迁入青岛的王姓居民持续增长。

如果《聊斋志异》被豆油打分,常用标签肯定是道士、狐狸、女鬼和总是走桃花运的书生。

聊斋里出演主角、配角或路人甲的大约有29个道士,崂山道士一出场,就抢去了所有风头。会画皮的女鬼和能穿墙的道士是人们对《聊斋》记忆最深的两个形象了。

顺便说一下,有3篇故事的主角向道士请求传授法术,包括《崂山道士》、《单道士》和《济南道人》,结果都比较惨。

崂山道教盛行,道士众多,究竟哪个被蒲松龄写进小说里呢?

假设蒲松龄的崂山道士有个原型,那么我们从蒲松龄崂山行的行程中可以找到些蛛丝马迹。

1672年,即康熙十一年四月,蒲松龄随高珩、唐梦赉、张绂以及另外无法考证的四个人一起游览崂山。

高珩,崇祯进士,顺治吏部侍郎。我在《王六郎断背河传说》里提到过他和他的祖母,这个人好道,估计崂山之行是他发起的。他是蒲松龄的忘年交,还是拐弯抹角的亲戚,给《聊斋志异》写了序。

唐梦赉,《王六郎断背河》中我简单介绍过,当时推测两个人的关系比较一般,细究结论有些贸然。他对蒲松龄的文学才华比较欣赏,也给《聊斋志异》作序,评价中肯准确。只是在唐看来,蒲松龄的经史学问要比李尧臣差了许多。从蒲松龄科举之路的坎坷艰辛来看,唐梦赉的看法似乎是准确的。

抛开这一层,两个人的交往还算密切。

张绂,蒲松龄好友张笃庆的父亲,和蒲松龄一样,他在颜神镇当过塾师。

张笃庆肯定没有同行,因为其妻病中,次年离世,应该是病不轻。

唐梦赉喜欢写旅行攻略,《志壑堂文集·杂记》记载:“壬子夏,游崂山,见海市。时同行者八人。初宿修真观,历上清、下清庵,登八仙墩,水尽山穷,连天一碧。再宿青石涧,观日出。”

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蒲松龄一共在崂山去过三个道观。

蒲松龄另外一篇《成仙》里也多少记录了去上清宫的行程。“而怪险不复可骑,遂以马付仆归,迤逦自往。星饭露宿,逴行殊远 。三日始至,时十月中,山花满路,不类初冬。”

上清宫的道士“置酒谚语,见异彩之禽,驯人不惊,声如笙簧,时来鸣于座上。地下有蒲团二,曳与井坐。至二更后,万虑俱寂”,也就是说稍微喝两杯叙旧之后即刻开始灵修。

我们再来看崂山道士的做派:二人与师共酌。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且嘱尽醉。各觅盎盂,竞饮先釂,惟恐樽尽,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一美人自光中出,至地,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其声清越,烈如箫管。歌毕,盘旋而起,跃登几上三人大笑。又一客曰:“今宵最乐,然不胜酒力矣。”渐暗,门人然烛来

明清时崂山交通不便。因而蒲松龄等崂山之旅始自修真观,为必然之择。民国前,去上清、下清,只有二路为捷,即东走窑货堤,西走梯子石。

西线,上世纪60年代才拓为公路,今为去往太清景区主要通道,此前为经行悬崖羊肠之路,稍不慎即失足海中,险绝难行,樵夫出入之径,游者不取。

东走窑货堤即蒲松龄游崂选路,即从王哥庄南去,经太平宫,走翻燕岭、窑货堤,过青山、黄山,去往上清、下清二宫。虽然依旧不便,却没有西线的惊险。

宫中所需物资全靠人力运输,上清宫的道士能“置酒”已然高规格招待,何况登临之意不在酒。

下清上清相距不远,要先经上清而下清,上清尚且如此清淡,下清宫的伙食条件估计只比上清宫还要等而下之,故称下清,等后来条件好了,就改名太清宫了。

我们来看看下清宫的宫规旃斋一条:“道众无分上下,及挂旃道友,与行行雇工,早午晚三时一概赴斋堂,列次默坐用斋。不许喧哗,不许私立锅灶自作饮食,致淆清规。”

宫规第三条:“烟酒腥荤不许入庙,违者罚。”

如此,爱热闹的崂山道士肯定受不了。

蒲松龄等宿驻的修真庵,位于崂山东北今王哥庄镇,为明天启二年(1622)道人李真立创建。明乙卯年(1639)工部右侍郎高弘图游崂时亦曾借宿其中,其《劳山九游记》言“村有中贵人”(内廷官)李姓者“作道院于其中央”,即指此庵。村中人家不多,“四五家烟景也”

修真庵比较符合太监的脾胃,明亡后太监边永清等出家其间,规模扩大,蒲松龄游崂前一年,修真庵重修,康熙十年(1671)《重修修真庵碑记》有记:“重行修葺玉帝殿、三清殿,以及东庑之文昌、迤西之王母殿并山门,黝之,垩之,丹之,青之,神像俨然,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可见修真庵规模大且富,蒲等八人借宿其中,食宿应为充裕。

边永清不是一般的太监,而是御马监任职太监。

御马监在十二个太监机构里权势仅次于司礼监,对应外庭兵部。所以,《明实录》里有记载“御马太监边永清分守蓟镇西协”。御马监的CEO是掌印太监,其次是监督太监、提督太监,以下称为监员,就不是太监级别了。在崇祯十一年,能被派出蓟镇拱卫京师的,级别低不了。

从蒲松龄描述的文字来看,你个道士,还弄了一个绝色歌女来演唱,显然是个歪门邪道。

边永清逃离北京时,除了宫中文物,还带了养艳姬、蔺婉玉两个宫女,等蒲松龄到崂山之际,宫女年龄不是大妈就是奶奶,所以,这个歌女必然是刚刚聘请的。

比较两段文字,上清宫家具就蒲团,置酒就置酒,花生米都没有,没多喝,还要谚语;修真庵则像开了一个大趴体,有桌案和茶几,而不是蒲团。七八徒加道士和二客一屋子十余人,尽醉。喝嗨了,歌女还跃登几上来了一段艳舞。这哪里像歌女,像KTV三陪更多些。

边永清死于康熙十年,所以,蒲松龄在修真庵见到的道长估计是和边一起逃离北京的太监杨绍慎。

我们来说说与道士演对手戏的王七。

开头: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

首先,王生是淄川邑人,老乡。称其王生,不是秀才,而是童生。故家子,隐指从前是大户,故去了,现在有些衰落了。这个下面要详细展开说。少慕道,估计在学校没读啥正经书,看了不少修仙文,听说崂山有很多仙人,就背着包去了。

这位啊,脑子有病还不轻。

想要知道王七是谁,得先定义一下故家和故家子。

在《王六郎断背河传说之三》里,我把淄川四个王氏家族梳理了一遍。这其中,蒲松龄好基友王鹿瞻的王家,因为遭受过兵灾和谢迁之乱,最为接近故家。

蒲松龄的年代也流行自组乐队诗社,蒲松龄和李尧臣、张笃庆、王牲(号鹿瞻)组了“郢中诗社”,四个人年龄相仿,在1657-1758年前后中了秀才,水平接近。王鹿瞻稍逊风骚,鼓手;李尧臣比较务实,贝斯;主唱和主音吉他自然是蒲列侬;张卡尼特不服,节奏吉他。

不过,这支乐队几乎成名,却始终没能红起来,四个人都没考上举人。

其中,李尧臣父亲担任过知县,家境最好。

张笃庆的曾祖官至大明首辅,终究改朝换代且时间久远了,张笃庆的父亲张绂开始在外打工,到颜神镇担任塾师;

王鹿瞻的曾祖在大明隆庆年间中过进士,也是陈年往事了。

张笃庆、王鹿瞻和蒲松龄三个人人生轨迹相似,都担任过塾师和幕僚,考虑到蒲家只是商人之家,所以,张笃庆和王鹿瞻可以算是故家子,蒲松龄虽然也穷,却属于阶层上升人士。

据王鹿瞻家族谱,其父兄弟四个,伯父王澜,字文海,配蒲氏,失传。叔父王泮,字昆池,配殷氏、毕氏,生子一:集。叔父王渥,字仲素,配韩氏、侧室吕氏,生子三:棻、荃、蕙。,父亲王灏,字深源,号印素。邑庠生。配毕氏,侧王氏,生子三:甡、朋、兢。甡即王鹿瞻。王灏晚景凄惨,被子媳逐出家门,客死旅邸,蒲松龄有《挽王印老》一文悼之,穷应该是其晚景凄凉的决定因素。

这部家谱由王鹿瞻族弟和族侄共同创修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于咸丰八年(1858年),从年代看,王鹿瞻大伯健在的可能性极大,失传也许是指没有后代。家谱中记载“吾兄麓瞻公曾加意编辑”,他总不会把自己的大伯都忘记了吧。

如此说来,王蕙则最有可能排名第七,成为《崂山道士》王七的嫌疑人。

确定了故家子,我们再来看看故家子是怎样生活的。

《聊斋志异》提到故家子的地方大概如下:

《青凤》:太原耿氏,故大家,第宅弘阔。

《僧术》:黄生,故家子。才情颇赡,夙志高骞。

《王成》:王成,平原故家子,性最懒。

《嘉平公子》:有故家子,既贫,榜于门曰:“卖古*器。”讹磘为*云,“有要宜*、定*者,大小皆有,入内看物论价。”

《丐仙》:高玉成,故家子,居金城之广里。善针灸,不择贫富辄医之。

有些故家子不是那么穷,有些则穷得叮当响。

以王七的远足以及后来在崂山的表现,属于不那么穷爱胡思乱想的无为故家青年。

望高人解答青岛王姓族谱历史渊源

近日,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在“百家姓”全国排名前三位的王、李、张是中国最大群体的姓氏,分别有9500...
点击下载
上一篇:尹氏家谱字辈排列下一篇:卢姓起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