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方家谱资料
一 方氏朔源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 出自方雷氏。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 到了西周宣王时,方雷的子孙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将军,智勇过人。奉命南征,平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中兴立下了大功。因此,后世不少方姓宗谱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 方氏在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时就承诏定谱,《方氏血脉谱》早在东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就被御批为“名家盛典”,并敕谕方氏子孙,“世代藏传,永久勿失”。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邝姓 广东及海外许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邝" 溯源堂组织 方、雷、邝三姓“源同一脉,衍以三宗”
二、方氏概述
西汉末,丹阳县令方紘因王莽篡权,为避乱,从河南迁居安徽歙县东乡(今为浙江淳安),成为徽严二州,乃至所有的江南方氏之共祖。纮二传为储, 其后代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储有三子,其长子仪之后,迁湖、常、鄞、滁、仁和、南海、莆田、兴化、九江,以莆田最盛。其次子觌、季子洪之后流布亦广。汉唐间居住于歙东乡及浙江省交通便利处的方氏,主要是觌与洪的后代。方氏为名门望族,徽州八大姓之一, 方姓在歙县为第3大姓, 淳安为第1大姓 汉唐间方氏封侯伯以上者有31人 直至近代, 几千年间都是名人辈出 主要有东汉名宦方储,唐代农民起义领袖方清,唐才子诗人方干,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方腊、状元教育家方逢辰,文学家方回,诗人方岳, 明代医学家方有执、制墨名家方于鲁,清代文学家方士庶、戏剧家方成培等。
最早迁福建莆田的方姓为唐时方叔达官泉州, 后居莆田方山,后裔称"方山方" 晚唐另一支迁莆田方姓为古歙人方廷范官长乐,被封金紫光禄大夫"生7子, 其中6子皆仕,时称"六桂联芳",尊方廷范为"六桂之父", 后裔称"金紫六桂方氏"该支方氏的不少外迁支派以"六桂堂"为堂号, 如福清方氏,东莞方氏等等在莆田现在仍有方姓约6万人, 第12大姓, 在原莆田县地区为第7大姓 宋明时期, 莆田方氏科举盛况空前,科甲人物竞达360(进士和举人) 多人 两宋代时方氏有28对父子、26对兄弟中进士, 进士多达132人居莆田诸姓之冠 刘克庄曾云:"合天下诸方,无有如兴化方氏之盛也" 莆田历史上6大私人藏书的典范中有3座是方氏所建的 其中白杜方氏的"白杜万卷楼"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 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藏书楼 由于科举盛况, 很多族人在外为官,后裔遂定居他乡异地,以广东最多 莆田因而也成为继古歙县后,方氏迁徙的又一个重要中转地和发源地
桐城方氏有三支, 为桐城第3大姓宋末,方德益由池口迁居桐城。传六世至方懋,方懋在县城择基建房,袭其先祖方法官职名,称“断事坊”,宏丽壮观,甲于全县。都谏王瑞题其门额曰“桂林”,取折桂登科如林之意,此即“桂林方”的由来。方氏另一旺族称“鲁谷共方”,其先祖约于宋末由徽州游猎来桐城定居,故又名“猎户方”。桐城还有一支方姓为会宫方 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风衍长,几百年不衰。直到当代桐城方氏都可谓是名人辈出 如方学渐, 方孔炤、方维仪、方以智、方中通、方文,方孝标, 方亨咸,方苞, 方观承, 方维甸, 方竹圃、方宗诚、方东树、方守敦, 方孝岳,方东美, 方令孺,方圭德(舒芜),方鸿寿, 方子哥等等。桐城方氏不但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桐城方氏学派", 而且还开创了主导清文坛两百多年的"桐城派" 对名满天下的书香世家桐城方氏, 梁实秋曾不无夸张地说:“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朱彝尊云:"方氏门才之盛,甲于皖口,明善先生实浚其源。东南学者,推为帜志焉。" 桐城方氏把方氏书香文化传统发扬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为方氏扬名立世作出巨大的贡献
方姓以河南为发源地, 以古徽洲为中心向四周扩展, 是典型的南方大姓, 人口重心在东南省份其中安徽, 浙江, 江西,江苏,河南最多, 次为福建, 两湖, 两广, 云南, 四川,台湾, 海南, 上海,北京,天津,陕西, 东北, 山东等等 韩国温阳方氏为唐代从中原河南迁过去的始迁租方智明代方孝孺拒绝为篡位的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毫无人性的暴君诛杀10族,被害人数达八百多人被株连流放的也达万人这是方氏历史上最大的灾难许多方姓人因而流落全国各地也有不少逃离魔掌的族人改为他姓, 如六,何, 施, 汪等等 这次大灾难使我方姓元气大伤, 人口锐减 方姓在宋代列为第35位大姓,人口约45万;占全国059, 元朝列为第28位大姓; 明代为49位,人口约44万。占全国047 最新统计当代方姓人口排全国第63位, 占全国036
历史上方姓名人精英辈出, 宋状元文天祥序方氏族谱中赞曰: "方氏之显于周, 汉以达我朝,声光显赫,流泽及后者,何其盛哉!" 到了明清二朝, 以桐城方氏为代表的方氏诗礼世家更是使方氏的声誉达到了鼎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方姓历代名人242名,占名人总数的053,列第三十八位;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排二十五位;著名医学家占066,排第三十一位 按名人姓氏人口比例,方姓名人率居第11位,达14722(依次:钱顾陆崔汪沈史萧杜孔方孟郑范姚),方氏历代名人代表: 周大夫方叔, 汉名宦方储, 唐诗人方干, 宋农民起义领袖方腊, 元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 明大儒方孝孺, 明大学者方以智, 清桐城派鼻祖方苞,文学家方东树, 近代革命领袖方志敏, 现代新儒家大师方东美, 国务院副总理方毅, 还有"方氏三圣": "墨圣"方于鲁, "联圣"方地山, "骨圣"方先之
三、郡望堂号
堂号河南堂、六桂堂、立本堂、伦叙堂、榴耕堂 聚乐堂、敦义堂、永思堂、大训堂、友庆堂 永锡堂、白云堂、发祥堂、世恩堂、壮猷堂 观礼堂、阳牧亭、光远堂、光启堂, 正学堂, 朔源堂
郡望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奉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后移治安徽歙县
四、方姓历史悠久,名人精英层出不穷, 历代名人总数排38位,相对率(名人数/总人口)排第11名
古代名人:
方 回: 尧时的仙人 汉<<列仙传>>中介绍: 方回者,尧时隐人也。尧聘以为闾士。 炼食云母粉。亦与民人有病者隐于五柞山中。 夏启末为宦士,为人所劫,闭之室中,从求道。回化而得去。更以泥掩封其户。时人言,得回一丸泥涂门户,终不可开。
方弼、方相: 商朝殷纣王的两位镇殿将军 因纣王荒*无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 为周王朝建立作出巨大贡献, 后世人们把二人尊为显道神, 开路神 门神
方 叔:周宣王时大臣,曾率兵车三千乘进攻楚国大获全胜名望如日中天 恭贺用语"望隆方叔", 意思是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与声誉。
方 储:浙江淳安人。东汉和帝方储以贤良方正对策为天下第一,任博士迁议郎、洛阳令、太常卿,死后追赠尚书令、黟县侯,葬淳安城内 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庙
方 干:浙江淳安人。唐才子诗人, 生前未仕, 死后却名扬天下 人称“管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遗诗三百七十余篇,有《玄英先生诗集》。成语" 身后识方干", 是比喻一个人才,生前无人赏识,死后才被重视。
方 清: 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唐代宗时江南农民起义首领。
方 太: 山东青州千乘人五代后晋名将 武定节度使, "郑王" 方太能征善战 曾率兵数百人逆击敌兵万余人, 大获全胜方太一生百战百胜, 可惜却受小人嫉妒被害身亡
方 峻: 福建莆田人 宋代著名的藏书家 白杜"万卷楼", 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为宋代全国最大的藏书楼
方 訚:浙江淳安人。与兄方闳、弟方闻,同为北宋名士,时称“两浙三方,天下无双。”
方 琼: 湖北通城县人,民族英雄 北宋兵部尚书 靖康元年御金壮烈牺牲。高宗建炎二年建方琼宗庙于鸡鸣岭下建修方琼忠庙(庙现存)庙联云:"抗强敌保家邦勋功垂青史,光祖德建忠庙正气满人间"。清代,祀入县忠孝祠,立有方琼殉难碑。
方 腊:古徽州人 北宋末农民起义领袖,宣和年间1120年他利用明教发动起义,建立政权称帝,号"圣公"。后战败被俘,英勇就义。
方崧卿: 福建莆田人文学家, 藏书家 聚书四万卷,手自雠校。曾校正《韩昌黎文集》,作《韩诗编年》、《韩文举正》《韩集举正》是宋代韩愈集文本研究的集大成,也是后代韩集文本整理的基础。
方信孺: 莆田人。宋代优秀外交家为人豪爽,视金帛如粪土,好交游开禧北伐时出使金国,大义凛然,不辱使命面对威胁,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被誉为"以口舌折强敌"在九疑山留有磨崖题刻著《方信孺词选》《南海百咏》
方大琮: 福建莆田人 宋理宗淳佑元年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六年迁宝章阁直学士。在广五年,百废俱兴,以兼司俸禄赠学校,增摧锋军春衣钱,别给水军出戍粮米。为官直言敢谏。著《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
方逢辰:宋代状元。浙江淳安人,南宋著名教育家,淳佑十年(1250)状元,理宗赐名“逢辰”。著有《孝经解》、《尚书释传》、《格物入门》等书。
方山京:宋代状元。浙江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状元。方山京为官正直清廉。时人称其为谦谦君子。
方 岳: 安徽祁门人 南宋后期著名爱国诗人。字巨山,号秋崖。, 著有《方秋崖先生全集》八十三卷。
方 斫:浙江仙居人。宋代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卓然屹立于众醉独醒之中","东南学者表正之师",宋乾道年间,方斫兴资创办了被称为东南道学正渊--桐江书院。历代从书院中走出来的进士就有十多位,举人、贡生、秀才更是不胜枚举
方 回: 安徽徽州人 宋末元初著名诗人,文学家 诗文通俗、朴实,不少诗歌反映宋末元初民众疾苦。著有《虚谷集》、《桐江集》、《桐江续集》,《碧流集》、《续古今志》、《颜鲍谢诗评》、《瀛奎律髓》等
方 凤: 浙江浦江人宋末元初爱国诗人,南宋遗民诗人的领袖人物,有中国第一诗社之称的“月泉吟社”的创立者之一 诗文多抒写亡国之痛。有《存雅堂遗稿》。
方从义:贵溪(今属江西省)人,元代画家,以擅写云山著称,笔墨苍润。
方 炯: 福建莆田人。元末明初名医 曾治一暴死僧人,以管吹药鼻中,使吐痰数升而愈,活人甚众。且医德高尚,不追求财帛,常以财济贫。他的座右铭“但愿人常健,何愁我独贫”。所著有《杏村肘后方》、《伤寒书》、《脉理精微》等
方国珍: 浙江台州人元末第一个发动农民起义的英雄 方国珍施行“保境安居”的政策,招贤纳士,在各地兴建儒学、水利,严肃法纪,使浙东一带老百姓在元末战乱时期避开战祸,安居乐业。后顺应潮流归顺明朝。
方克勤:浙江宁海人。明山东济宁知府,又称方济宁。正直清廉万民称颂。为治以德化为本,不喜近名,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每行县,杯汤不肯受。而于人最恩,南冠过郡者必米醪遗之,不能步者僦舟车送之。著有《汗漫集》
方孝孺: 宁海人,明思想家,文学家 为帝师,推行新政。人称“正学先生”。“靖难之役”时,为正义拒为篡位的朱棣草诏,刚直不屈, 视死如归,被暴君株杀10族,死难者达八百多人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惨案 著有《缑城集》《逊志斋集》
方有执: 安徽歙县人明代名医 伤寒学上“错简派”之创始人 方有执竭20余年之精力,撰成《伤寒论条辨》, 由是形成明清时代重新整理研究《伤寒论》的热潮。其影响深远,清代名家均拥护其说,形成伤寒学上的“错简派”。
方献夫: 广东南海人。明朝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宰相),辞官后家居十年卒,先已加柱国、少保,乃赠太保,谥文襄。 著有《西樵稿》,《周易约说>>
方从哲:浙江德清人。明万历年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相)。崇祯元年二月卒,赠太傅,谥文端。
方孔炤,安徽桐城人。易学家,方以智父 湖广巡抚,在剿匪中八战八捷,立下赫赫战功。著有《周易时论》
方于鲁: 安徽歙县人明朝一代"墨圣", 所制墨以"九玄三极"最佳,被誉为"前无古人" 著有《方氏墨谱》
方学渐: 安徽桐城人人称明善先生,著有《易蠡》等,为明代中叶桐城学术的领头人,东林党魁,"方氏易学学派" 的创始人
方仪凤:安徽池州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 武状元。为广州参将,奉命讨平海上的“红毛夷”和“矮寇”屡建战功。在一次血战中,壮烈捐躯。后由他儿子“九门提督总兵”方懋昌取血衣送归故里,葬在绍埂村南凤形山之麓。至今衣冠冢仍幸存。
方维仪:安徽桐城人明末女诗人,青年寡居,与其嫂共同教养其侄方以智。著有《清芬阁集》,又编历代妇女作品为《宫闺诗史》。
方岳贡: 湖北省谷城人。官至左都御史兼东阁大学士(宰相), 被列为天下五个廉轮监司之一。明代阁臣中带都御史者,自岳贡开始。任松江知府其间, 主持修建上海地区也是整个江南海塘的第一座石塘。著有《国纬集》61卷、《经世文篇》等。
方逢年:浙江遂安人。明天启二年进士,因得罪魏忠贤被削职。魏阉事败,复起用。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宰相)。
方 文: 安徽桐城人 明清之际著名诗人, 诗与其侄方以智齐名, 他写的<<都下竹枝词>>是中国最早吟咏烟草的诗歌
方以智:桐城人明季四公子。第一个提出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是宇宙的根本法则,第一个提出"向西方学习"口号的人 "方氏易学"集大成者 以“博闻大雅,高风亮节”而名满天下。著有《浮山全集》《物理小识》《通雅》等。
方象瑛: 浙江遂安人, 清康熙1673年与其兄象璜完成《遂安县志》编纂工作。1679年,考取“博学鸿词科”二等,授翰林编修,参与修《明史》。方象瑛自号“金门大隐”。著有《健松斋集》、《封长白山记》、《松窗笔乘》等。
方大洪: 郑成功部将 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爱国组织洪门的创始人之一 为洪门“前五祖”之一(又称少林五祖) 五祖在全国分设"天地会”"三合会”“袍哥"“哥老会”“小刀会”方大洪为"三合会"创始人
方惠成: 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爱国组织洪门“中五祖”之一 前五祖逃出少林寺后,中途遇清兵追索,在沙湾口幸有勇士吴天成,方惠成,张敬之,杨仗佑,林大江5人掩护得脱,此五人在洪门中被尊为“中五祖”。
方功惠:湖南岳阳人。清代著名藏书家。自幼嗜书,家有碧琳琅馆,藏书十万卷,富甲粤东,也喜欢刻书。所刊《碧琳琅馆业书》,收书四十四各种,中多海内罕见孤本;又刻有《古经解汇函》、《古小学汇函》、《全唐文纪事》等。
方殿元, 方还(子),方朝(子):广东番禺人 清初诗人, 父子三人同为文坛 岭南七子, 同为岭南人。其他四人是: 梁佩兰,程可则,陈恭尹,王邦 因居吴,喜以诗结纳四方,方还,方朝兄弟被称为“吴下二方”。
方中通: 安徽桐城人清朝时的数学家, 易学家 中国第一个论对数的人著有<<度数衍>>
方拱乾 安徽桐城人,文学家因受江南科场冤案株连于1659年被流放黑龙江宁古塔,方拱乾著《绝域纪略》(又名《宁古塔》)一书,很有史料价值, 是黑龙江省的第一部地方志。
方孝标: 安徽桐城人。文学家 文字狱的受害者康熙九年入滇,仕吴三桂,为翰林承旨。据在滇、黔时所闻所见明末清初事,著《滇黔纪闻》。同邑戴名世著《南山集》,多采其言。后戴名世被祸,并及孝标掘墓锉骨,亲族坐死及流徒者甚多。
方亨咸:安徽桐城人。方孝标弟。文学家,画家,尤工书、画,精于小揩。山水仿黄公望,博大沉雄,力追古雅,与程正揆、顾大申时称鼎足。作品有:《云横翠岭图》。《山水花鸟册》《梅雀图》,《竹石图》,《山水》,《深山垂纶图》
方 苞: 安徽桐城人古文大师 清代桐城派的创始人, 桐城派在清文坛影响极大。时间上从康熙时一直绵延至清末;地域上遍及全国著有《望溪先生文集》,《集外文》,《集外文补遗》《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被收入中学教科书
方成培: 安徽徽州人伟大的戏剧家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200年来家喻户晓的优秀传统戏曲剧目<<雷峰塔>>又名《白蛇传》的创作者
方观承: 安徽桐城人。清文学家,水利和植棉专家 历任,浙江巡抚,直隶总督, 陕甘总督,太子太保, 被列为“乾隆五督臣”之一,绘制的《御题棉花图》是中国最早的棉作学图谱著有《方格敏公奏议》《述本堂诗集十八种》《述本堂诗续集>
方维甸:安徽桐城人。历任光禄寺卿、太常寺卿,长芦盐政,山东按察使,河南布政使,陕西巡抚,闽浙总督,军机大臣, 文学家。著有《心兰室稿》。嘉庆二十年,卒於家。赠太子少保,谥勤襄。
方七娘: 福建霞浦县人,后居永春,清代武林宗师,为南少林五祖拳(太祖拳、罗汉拳、达尊拳、行者拳、白鹤拳五种)之一的白鹤拳创始祖师 白鹤拳也称永春拳 在闽粤海外影响巨大
方微石: 福建福清人。一代武林宗师 福建纵鹤拳创始祖师同治九年方慧石首次以纵鹤之纵劲,技挫福建省总督左宗堂府中有御赐华北七省无敌拳王之称的郭其泰,由是声名大噪, 威震八闽。
方世玉: 广东肇庆人 清代武林高手 为人侠胆义骨疾恶如仇 其英雄事迹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 被称为少年英雄, 功夫皇帝 与兄弟方孝玉和方美玉同被称为少林十虎
方东树: 安徽桐城人字植之,为清代中期的文学家及思想家,师从桐城派古文名家姚鼐,为桐城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有《汉学商兑》、《昭昧詹言》、《书林扬觯》、《仪卫轩文集》等。
方 薰: 浙江石门(今崇德)人。清代书画家性高逸狷介,朴野如山僧。诗、书、画并妙,写生尤工,与奚冈齐名,称「方奚」。一时能手,无出二人之上。著有<<兰坻诗钞>>、<<井研斋印存>>、<<山静居稿>>、<<山静居论画>>。
方玉润:云南广南人。晚清文学家。字友石,一字黝石。著有《诗经原始》、《风雨怀人集》等
方 耀: 广东普宁人水师提督, 曾以八千人大破太平军的十万大军,誉为“谋勇将军”“展勇巴图鲁”。中法战争中守虎门,被赞"粤有方耀, 可高抌也" 在治潮间修桥铺路,大办乡学 时人赞"世上难寻此等好官" 死后民间建有方大人庙祀之
近代名人
方举赞: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的创办人 1866年创办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 是当时中国最早和规模最大的民族企业该公司的创办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产生的标志广东省香山人
方声洞:近代民主革命者,两次留学日本,曾参加拒俄义勇队。后在1911年3月2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中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福建福州人
方声涛: 清光绪31年赴日士官学校留学,加入同盟会归国后,历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1915年任讨袁护国军第二军第二梯团长、驻粤滇军第四师师长, 福建民军总司令,北伐革命军广州大本营参谋长,大元帅府卫戌总司令,福建省主席 福州人
方君瑛:中国革命先驱者。1906年,她与同在日本留学的弟声涛、声洞、嫂曾醒以及弟媳郑萌、王颖先后都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任同盟会暗杀实行部部长。福州方氏家族六人举族起义, 被誉为“方家满门英烈”。 福建福州人。
方君璧: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第一位中国女学生,第一个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的海外中国画家。作品《吹笛女》作为第一位中国女性的作品入选巴黎美术展览会,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 福建福州人。
方鼎英:黄埔军校教育长、代校长, 爱国名将。任黄埔军校教育长、代校长,第十三军军长、四十六军军长、第一集团军第三军团总指挥,西征军第一路总指挥。 湖南新化县人
方本仁:民国要员,爱国将领。1923年授“粹威将军”称号,历任东南五省联防军江西军总司令,国民政府江西宣抚使,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军长、右路军总指挥,湖北省府主席。湖北黄冈人。
方地山:时人称"大方" 近代 "联圣" 名而谦,字大方,号地山 方善做诗词文制联。他为人嵌名字联,全为即兴,从不起草,浑然天成,词意极工,往往将典故自然融入,不留斧凿之痕,堪称一绝,被誉为"联圣" 江苏人
方药雨:时人称"老方"近代古钱界最负盛名的三大收藏家之一 与杭州张叔训,重庆罗伯昭鼎峙而立,时人有俗谚曰:“北方、南张、西蜀罗",蜚声海内外。著有《校碑随笔》被海内外鉴赏家推崇为空前之作。浙江人
方液仙: 中国最早的国产蚊香(“三星”蚊香)的创制人中国首家化妆品企业“中国化学工业社"的创办人被誉为中国日用工业品之父 祖籍宁波人
方令孺: 新月派诗人 作家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信》、《方令孺散文选集》,译作有短篇小说集《钟》等。桐城人
方振武: 爱国抗日名将,民族英雄北伐军左路军总指挥。抗日救国军总指挥。1933年,方振武为察哈尔省抗日同盟军前敌总司令, 率军北进,收复察东失地, 经过五昼夜苦战,终于将日伪完全赶出察省。被誉为"收复察哈尔省的总司令" 安徽寿县人
方先觉: 爱国抗日名将, 1944年在衡阳保卫战中,方先觉率领第10军孤军苦战47天,最后以伤亡1·5万人代价,歼灭敌人2·9万人 彻底粉碎了日军战无不胜的神话该战是抗战中,作战时间最长、程度最为惨烈的一场城寨争夺战安徽人
方叔洪: 名范,以字行,山东省济南市人。1939年6月25日在鲁南对日寇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1岁,时任国民党51军114师中将师长。国民政府追认为烈士,奉祀于各地忠烈祠。方叔洪中将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年轻的高级将领
方振国: 抗日英雄"九--八"事变后,方振国成立"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36路军,任司令。该军在开原、铁岭、清原、西丰边界的韭菜峪、下老坎一带打击日伪军,日伪惊慌不已,后遭伪满军队的围剿,方振国在突围时壮烈牺牲。辽宁开原县人
方志敏: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江西省组织的创始人之一, 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创造者。遗著有《清贫》和《可爱的中国》等,成为教育后代的生动教材 。这两部作品都已选入中小学课本。江西弋阳人
方维夏: 革命烈士, 教育家, 毛泽东的老师 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主要***之一 历任闽西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总务厅厅长、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教 育部长兼司法部部长等职。1936年因叛徒告密被杀害
方显廷: 我国三、四十年代与马寅初、刘大钧、何廉齐名的四大经济学家之一。他负责主持的南开经济研究所在当时闻名遐迩,是我国三四十年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我国现代经济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浙江宁波人
方介堪: 篆刻大师。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全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日兰亭书会名誉顾问。与张大千的画相配, 被称为“张画方印” 浙江温州人
方梦樵: 徽商, 太极拳师中国第一个专业从事岩矿标本工作的采集家徽州人
现代名人
方 毅: 政治家, 书法家 原中国科学院院长, 科委主任, 中央书记处书记, 政治局委员, 国务院副总理, 全国政协副主席福建厦门人
方 方: 革命家。历任中共闽粤赣边省委书记、中共南方工委书记。中央香港分局书记,中央华南分局第三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侨联副主席。广东普宁人。
方 强: 开国中将 历任第四野战军47军副军长,44军军长,广东军区副司令员,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 六机部部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湖南平江人
方正平: 开国中将 历任第四野战军58军政委,第二十一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南海舰队政治委员,东海舰队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委湖南平江人
方之中: 文武双全的开国将军 30年代,曾为"左联"的成员 著有<<方之中文集>>历任第20兵团199师副师长、200师长,华北军区参谋长 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天津警备区司令员 兼任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
方志纯:江西人。革命家,社会政治活动家,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江西省省长。
方仲如:革命家。历任中央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西北野战军后勤部副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后勤部政委,西北军政大学副校长,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政协陕西省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常委。陕西咸阳人。
方 豪: 中央研究院院士, 史学泰斗 宗教人士,1974年,曾获教皇保罗六世颁赠的名誉主教加“蒙席”衔。著有《宋史》《中西交通史》《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方豪六十自定稿》《马相伯先生文集》《明淸之际中西血统之混合》等。浙江人
方东美:新儒家大师被海内外誉为民国以来我国在哲学上真正学贯中西之第一人。著有<<中国人生哲学概要>> 等等 桐城人
方国瑜: 云南地方史、西南民族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被誉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云南学术史一代大师。著有《云南史料目录概况》、《纳西象形文字谱》、《彝族史稿》、《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等十余部著作。云南人
方创杰:美国华侨领袖, 保险业巨子,方氏保险行总裁。2004年任中华总会馆总董,著名爱国华侨。广东省开平人。是方美梅的父亲
方美梅: 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格莱美音乐奖的炎黄子孙 居旧金山 1994年,方美梅凭为著名英国歌星史汀制作的《十个召唤者的故事>>音乐录影片,力压群雄,一举夺得第36届格莱美音乐奖奖座 7月16日为旧金山的"方美梅日"祖籍广东省开平
方宇文: 全美大城市中第一位亚裔女警长,旧金山155年历史上第一位女警长
方爱琼: 航天科学家 美国太空总署高级工程师,太空总署技术通讯的总主编 1969年, 参加美国阿波罗X1登月计划, 是最重要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之一:负责程序工程、数据库研究。
古者设官以奠世族固合天下之公卿大夫士庶俾知尊祖敬宗收族其亲睦化民一道同风之意至
深且厚也唐宋以来其法寝衰眉山苏氏广陵欧阳氏始以其族属辑为一书一时士大夫效之各亲
其亲各祖其祖而宦籍表记较前代为尤详我族 连源公元祐中御史代有才名 逢辰公保佑间
吏部尚书以忠直其顾纪载之宝亦必有比美欧苏者惜乎南宋以后一摄于辽再逼于金终灭于元
户口之存者百不获一而昔年之记载亦寥匕无岁矣 元季万一公由江右迁黄历十余世椒衍瓜
绵文人蔚起虽各有传记而卷贴未成 明万历乙巳岁一仁公 一奇公剑修谱稿片十一世未编
之序一旦条分缕析洵可谓 万一公之肖子贤孙而后世之指南宝鉴也然其遗亡散佚者已不可
复考矣
国朝道光癸卯岁 极荣公重其事而未竟同治癸亥岁 道修公昌福公复续辑成卷圆纪井然似称
明备然所载 万一公递至 福四公生四子 长辰钜铎居还和 次钜监居九江 三钜钲不可
考 四钜铨居梦义则可考者确有三支何但云长之后生四子数 亮公 庸公 显公 得公
亮公之后迁居松杨耶 庸公之后仍居杨泗冲 显公之后迁居神角桥 得公之后居桥梓畈而
九江梦义二支竟一无所纪乎从可已时代云遥播迁靡定遗忘乘误在数公诚莫可如何而不行之
所以不果也况今去癸亥续辑之世近四十年其或谬必有甚于昔日者裔孙也晚敢不度德量力以
自取戾乎然偶念数公墨稿现有可凭乃逡巡畏缩不欲任咎更数十年后举数公之说亦将付之乌
有矣其咎又将谁任耶爱不避还越逐支采辑取数公原稿参以各房旧纸与夫墓志碑铭一切有裨
于谱事者无不旁搜而互证之其已安者笔之书其未安者关其疑难生卒葬所遗漏亡丁不无遗憾
然于古者敬宗收族之义数公承先启后之心或不至大相刺谬也至一世为期递传而远续之是又
望继起之贤能者焉兹当谱牒告竣谨历叙始末以示来兹云
维
皇清光绪二十七年岁次辛丑 仲春月 谷旦
三房经管采访盍族人等重刊 学者生千载下往往论古人言行如目及事益其有历史存焉故世家巨族镌谱牒史者所以纪历代
之王纲谱者所以编一姓之宗脉序尊卑分少长别同异定亲疏前者创之后者因之继继绳绳俾累
世渊源可溯谱之关系岂不重哉考之贵分家乘光绪辛丑经一修迄今四十余年支族丁繁生娶孔
多卒葬弗少若不镌之谱牒年湮代远文献无徵且国体改更潮流变幻新政策者均以人民平等世
界大同长长亲亲之义废然殆尽伦理之壤曷忍言哉兹者倭寇潜消国家初奠盍族诸公是以有沧
桑之虑岁丙戌入祠义刊俾荣甫公董率其事一时督理经费者玉田华炳柏山也司主稿任编修掌
文篇勤采访严校对伟卿河清厚卿光华华谦子凤指南仲敏月臣献廷宝山暨各房执事诸先生各
精乃职各尽乃心越正月而投稿岁三月而谱成非诸公之力祖宗之灵曷能成之易也非敢谓蝉联
有绪鳞次无讹上可告无罪于祖宗下可信无惭于族众不过汇编众稿续完成帙而已愿于族读斯
谱者得以知家约家规领兹家训孝弟之心油然而生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伦理于焉勿坠孔子成春
秋而乱臣贼子惧则是谱也故孙总理开端日民族亦存以正人心维世道回败俗挽颓风由民而国
由远而远黎民于变不独为家族幸且为天下幸也是为序 家谱家史也国家有历史家族者也不能无史一姓之宗脉序尊卑分少长别同异定亲疏承上启下
世代渊源可溯家乘自丙戌年二修迄今五十余载年湮代远文献无凭经历次运动的洗涤无可考
证今在改革开放政策下今春由少东公统率其事管理经费者学文学想司主稿任编修勤采访严
校对大火南山大兴少英大粗大善大桂学涛学金学斌学炽学志学安学明新平暨各房代表诸先
生各精乃职各尽乃心三月而投稿十月而谱成非诸公之力祖宗之灵哪能轻易成功今上可告无
罪于祖宗下可信无惭于族众不过汇编众稿续完成帙众族人看后得知家约家规领兹家训相亲
相爱和睦相处遵纪守法谨记族训今留一字不足为序
但有一说,辅佐王审知的方世琮 ,即伯虞公后裔,曾为晚唐官员,先曾返居祖居地固始,后来迁居南京。及“三王”起兵时,投奔王世琮,被任命为克定泉州的先锋官之一。自云阳方氏二世惟贤公之后的第十世,已衍成296个房系,而第十世后,更是人丁兴旺,目前已历传29世,族众5万多人(男女合计)。播居全县58个街村,而且有不少族人于明清乃至现代,从云霄先后展播至漳浦、东山、诏安、福州和广东海丰、陆丰、惠来、普宁一带;出自
方姓人口在中华姓氏排在第63位,在台湾排在第49位。在大陆分布较广,尤其安徽、河南和辽东半岛、海南最有影响。来源比较复杂。 一、相传黄帝元妃西陵氏,名方雷。故称雷氏。方雷氏后又分为单姓方氏。二、出自神农氏。传说神农氏的后裔榆罔为神农氏时代的末期帝王,当时政务废弛,蚩尤作乱,黄帝平定蚩尤后,诸侯皆归附黄帝。榆罔之子雷,因辅佐黄帝平定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今嵩山),后人以地为氏。三、以字为氏,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及《通志�6�1氏族略》等所载,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姬姓王族大夫方叔(姓姬,名袁,字方叔),曾奉命多次在征伐淮夷及北方民族猃狁的战争中立下了大功,特别是在平息南方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泛称)的叛乱中战绩卓著。为了表彰他的功劳,周宣王姬静封方叔于洛(今河南省洛阳市),封他为上卿,赐良田万顷,家奴千户,准予世代承袭,并说:“爱卿字纺叔,又因战功名震八方,我赐你为‘方’姓,取名震八方之意!”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称方氏。史称方姓正宗。是为河南洛阳方姓。显然是黄帝后裔。 四、为翁氏所分,源于姬姓。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西周昭王姬瑕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一说在今广东翁源县东),后以邑名为氏姓“翁”。又据《六桂堂丛刊》所载,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六个儿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第4子处林分姓方,子孙沿用,他便成了这一支方姓的始祖。兄弟6人同列进士,皆望族之家,故有“六桂联芳”之誉,是为福建方姓。此说只有福建方姓认可。显然也是黄帝后裔。五、出自外族改姓:1、方相氏后裔有以方为姓的。2、南北朝梁时,江西山越族有方姓。3、清朝,贵州贵阳地区、云南元江地区的土司均有方姓,姓始于唐末。4、满洲八旗中方佳氏集体改为方姓。5、彝、满、傣、回、壮、蒙古、土家、朝鲜、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方姓。据古书记载,方姓源出于炎帝榆罔的后裔。《明代方正学族谱序》认为,榆罔有子名雷,封于方山,号称“方雷”。方雷的子孙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姓方。这就是方姓的由来。传说到了西周宣王时,方雷的子孙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将军,智勇过人。他曾奉命南征,平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复兴立下了大功。因此后世各地的方姓宗谱,都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 方氏源出河南,自“方叔以后,以字为氏,望出河南”。后世全国各地的方姓大多是由河南迁出的。大概在宋宁宗时期,方氏开始南迁,即从今河南的光山、潢川一带迁往福建福州,再迁往漳州、龙溪一带。现在台湾地区的方姓,大多数是这支方姓不断南迁的结果。明清以来,安徽桐城的方姓出了不少学问家,方姓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方氏朔源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 出自方雷氏。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 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邝姓 广东及海外许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邝" 溯源堂组织 方氏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以字为氏。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方叔(姬姓,字方叔),因功受封于洛(今河南洛阳),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称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2、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之后裔。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传至8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叶县南),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亦为河南方氏。 3、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后以邑名为氏姓"翁"。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西汉末年,固始籍汝南尹方紘为避王莽之乱,迁移到安徽歙县东乡安家。其后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唐高宗总章年间,河南方氏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至福建漳州者。唐太宗时,有方叔,自安徽歙县河南固始方龙山居住。其后裔有的迁至饶、信、江、苏诸郡。方叔第三子方廷范择居莆田(今属福建)刺桐巷,并改其名曰方巷。方廷范有6子,皆为进士,时称"六桂联芳",并称方廷范为"六桂之父"。 自唐代的方叔至民国年间的方自苹,历38世,1100多年,方氏不仅在中原发展繁衍,而且多次南迁,相当广泛地分布于江南各省。其中,居福建莆田刺桐巷之方氏,有的与阿拉伯商人通婚,信奉伊斯兰教;有一支于宋元之际避乱迁至海南岛琼州。此外,在隋唐以前,青州、河东及北方的一些地区,也有方姓居民。从清初开始,福建方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人到海外谋生。方姓——始于河南 兴在福建 远古时代是一个充满了神奇与传说的时代,大约在四千多年前,原始部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南方有一个部落首领蚩尤掠夺成性,勇猛好战,把炎帝部落赶到了黄帝控制的河北涿鹿地区。于是炎黄二人携手合作对蚩尤展开了有名的涿鹿之战。蚩尤败走山东,黄帝乘胜追击擒杀了凶悍的蚩尤。炎帝后裔榆罔之子雷因辅佐黄帝伐蚩尤有功,封与方山,雷的子孙以地为氏,以方为姓。方雷氏的后裔到了山东与东夷人融合,成了强大的方国,又叫方夷,又降服于周朝。古本《竹书纪年》对此有所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九夷其中就包括方夷。 方姓的来源姓氏学家更倾向于较现实的说法。距今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出了一个方姓人家的祖先——方叔,方叔是周宣王手下最得力的大臣,有勇有谋。其后代以氏为姓,主要在河南生息繁衍,秦汉以来,方氏家族南迁,在福建、漳州的云霄成为望族。据谱牒和相关资料记载:自方雷受封方山得姓以后,最初是在河南境内繁衍发展,并有部分人迁居到山西和山东,其中东迁到山东半岛的方姓人与当地的东夷人结合,大量接受东夷文化,并要那里建立了方国。在夏商时期,方国已成了一个强大的国族,史称为方夷。据史书记载:自商王武丁至帝辛时的方国,经常侵扰商朝的边境和属国,因此,商朝方国的讨伐也从未停止过,却全都无功而返,方国最后降服于周朝。到了周宣王时,方雷的63世孙方叔先后奉命征伐淮夷,击退北方少数民族猃狁的侵扰,又率兵车三千讨伐不听号令的楚国,建立了赫赫功勋,使衰落的西周王朝出现了中兴的曙光。在诗经的《采芑》篇中,诗人为此发出了方叔元老克壮其猷的赞誉。周宣王为了表彰方叔的功劳,赐方叔食邑于洛邑,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方叔生有六子,廷珍、廷玺、廷佑、廷宝、廷琳、廷圭,其后各有传承,方氏家族的繁衍世系自此有了详细的记述,方叔也就成了方姓的分宗之祖。方叔的长子廷珍迁居冀州。靖康元年闰十一月,金军攻克北宽松国都汴京,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驱掳徽、钦二帝及皇室、大臣等数千人北返,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在南京称帝,是为高宗,为逃避金军的追击,高宗最终定都于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廷珍的65世孙方文锦由于护驾有功,官拜节度使。方文锦的长子方耕道迁居姚江,传姚江派。次子方嵩年迁居台州宁海城西门,传台州派。三子方履之任绍兴上虞教授,履之的玄孙浙东转运使方彰德隐居于上虞清潭,传虞嵊派。方叔的次子方廷玺,迁居青州,其后谱载未详。方叔的三子方廷佑的后裔分为两大支脉。其一是廷佑的二十七世孙方进的后代,据文天祥于宋端宗景炎元年所作的方氏族谱记载:西晋初期,方进的十九世孙方尤相任南昌刺使,携家定居于南昌城内鲤鱼池,这是方姓入迁江西的最早记载。方尤相的五世孙方聪生有三子,长子方处,徙居湘潭。次子方颜,徙居福建,他的二十八世孙方明达于明洪武十六年由福建汀州上杭迁居江西定南。方聪的三子方定生有五子:尚仁、尚贤、尚文、尚政、尚信。梁武帝末年,候景叛乱,梁朝军队粮食局饷匮乏,方尚仁兄弟五人捐赠粮饷,湖东王萧绎为表谢意,均赐以高官显爵,兄弟五人力辞不受,后来分居于江西各处。方定的长子尚仁迁居南康。次子尚贤迁居赣县五云松林,他的后裔以后逐渐分居于赣倒、遂川、泰和、万安和湖南衡山、桂东,云南镇雄,贵州本节、大方,四川舒永,福建武平等地。三子尚文迁居兴国龙坪,四子尚政徙居上犹北门,五子尚信则定居南康,他的后裔以后逐渐分居于上犹、南康齐溪口、老镜坝、苏家垅、大窝乡傲唐和重庆涪陵等地。方廷佑后裔中的另一脉是二十六世孙方纮的后代,也是方姓人口最多的一支。方姓的南迁始于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即公元5年,当时摄政的外戚王莽已渐露不臣之心。河南太守方纮对此深感忧虑,在面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王莽征召时,无奈的方纮只得挂冠而去,携家由河南迁徙到歙之东乡。歙之东乡在当时为丹阳郡歙县的东乡,并不是明清时的徽州地区,而是浙江严州府淳安县,就是今天的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一带,方纮也因此成为方氏南迁之祖。方纮的儿子方雄,东汉光帝年间曾任尚书郎、黄门侍郎、官至西河太守。方雄有三个儿子:方侪、方储、方俨。长子方侪,汉明帝永明元年举贤良方正,官至荆州南郡太守,封关内候,与文学知名。方侪的二十六世孙方仕南在后唐同光元年迁居平江,就是现在的湖南省平江县。方侪的三十一世孙万户候方汝舟,后唐同光二年迁居岳州长巴陵,就是现在的湖南省岳阳市。方侪的三十四世孙方白允于宗仁宗天启四年迁居鄂州崇阳县通城镇义井,就是现在的湖北省通崇阳县和通城县一带。方白允的九世孙方耀祖、方光祖兄弟于宗端宗景炎元年迁居通山县。明洪武六年,方侪的四十九世孙方正乾、方郁文、方祥发堂兄弟三人迁居黄州府黄梅县。方侪的后代现今主要聚居在湖北、湖南两省各地。 方氏入闽始于唐代高宗、昭宗、僖宗三个时期,先后有三个支系入闽,而且都来自河南光州固始。1。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 方俨的二十二世孙方子重,字伯虞,河南固始人。当时从征入伍,时任陈政将军的府兵队正,平定啸乱后,被派驻漳州文山(即现在的龙海市榜山镇崇福村),就地肇基蕃衍,成为方姓入籍福建漳州之祖。宋高宗绍兴二十年,被追封为昭德将军。方子重的十一世孙方进益于唐大中十四年,迁居霞浦方厝城。方进益生有三子:翊周、翊有、翔周。长子方翊周为避战乱,于后晋天福七年,携家扬帆北上,至浙江苍南昆阳塘头肇基,为塘头派之祖。方翔周则徙迁浙江金华、义乌等地。方子重的十九世孙方仲文的后裔方大迪、方大迎、方国礼等分居于福建龙海、漳浦、云霄、广东惠来等地。明清至民国时期,世居福建的一些方子重后人陆续迁居台湾及东南亚一带。唐朝后期的僖宗光启年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率部进入福建,其部将方士琮随军入闽,成为另一支入闽之祖,他的后裔分布于福州、龙海、漳州等地,清初有一部分迁居台湾。 2。唐僖宗(公元885-887年)固始人方世琮为王审知将官,佐王潮、王都、王审知兵刻闽中,驻镇莆、泉等郡。后来,方世琮之裔曾居漳州海澄,但又多数迁居福州北门外厦坊村,而留居漳州的甚少。还部份迁居广东。今龙海登第尚存其后裔80多户,奉此支系的方元珍(宋嘉定十三进士,任顺昌通判)为蓝江开基祖,建有祖祠“明荐堂”。现仍存于登第社。“明荐堂”派系方姓,于明末清初,有人迁居台湾南部,今台南关庙、东势、朴子一带的方姓,多属方世琮的后裔。3。唐昭宗(公元890-891年) 固始人进士方廷范奉命宦闽,先后历任长乐、古田、长溪等邑令,且定居莆田刺桐巷。 方廷范生有个儿子,其中六个先后中过进士,长子方仁逸为唐朝光化年间进士,次子仁岳、三子仁瑞、五子仁载为唐朝乾宁年间进士,四子仁逊、六子仁远中唐朝天佑年间进士,时称“六桂联芳”,方廷范也因此被称为“六桂之父”。又因为第五子方仁载官至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方廷范也被封为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于是便有了“金紫六桂”这个称号。宋朝时,金紫六桂方氏已成为闽中的著名大姓,后裔分布于福建、广东、湖南、湖北、香港、台湾等地。南宋末年,二桂方仁岳的后裔驸马方道盛迁居广东开平,他的后代分布于广东、广西各地,还有很多迁居港澳台及侨居欧美、大洋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明朝洪武年间,五桂方仁载的第十七世孙方胜,因军功封为世袭都指挥使,并由福建莆田复归河南固始,此后,方胜的后裔发展成为固始大族。据资料记载:唐宋时期定居于福建省莆田县刺桐巷的方氏后代,有的与阿拉伯商人通婚,有的信奉伊斯兰教融入回族,并漂洋过海到了国外,形成海外方姓的一支,其中一支在宋元之际避乱迁至海南台琼州 。唐高宗总章二年,西汉末叶长史、汝南尹方紘的第十三世孙,河南人方子重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至福建漳州者,后代居于云霄县(龙溪),有“方半县”之称,台湾方姓多来自漳州。据有关典籍史料记载,方伯虞(644-726年),字子重,号山童,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方集乡,于唐总章二年(669)随总兵陈政及其子陈元光将军出征漳州,他与“开漳”65姓将士一道,携眷从征,任府兵队正之职。在陈氏麾下,为平定闽乱,维护大唐国土的统一,创建漳州,立下卓著功勋,使蛮荒之地变为乐土。开漳先贤在漳州长建制后,皆定居当时漳州所辖各地。方子重将军受命驻守文山(今龙海榜山崇福一带),并在此定居衍后。至唐玄宗十四年逝于文山,卜葬龙溪“履鼎金”竹林宝地,其神主入祀于第二次北迁的漳州郡治“开漳功臣祠”中,后世称此功臣祠为“北庙”。后来,北庙坍圯,方子重的神主由其后人奉至聚居地文山的家庙“衍瑞堂”继祀,末几又移祀于碧浦(属东泗乡)方氏“瞻恩堂”。元成宗元贞初(1295年),碧浦方国礼移居云霄,是云霄方氏开基祖,后裔们特在云霄开基祖庙建造“大唐开漳方氏太始祖昭德将军伯虞公祠”和方氏家庙“孝思堂”,永继磬香。先是宋代,方子重第十九世孙方仲文、任浙东团练使。仲文生四子:方元、方亨、方利、方贞。次子方亨的子孙即漳属各地方氏族众;方亨的后人发展颇盛,遍及闽南及粤东各地;而其长、三、四3个房系后居何处?末有确凿证据。但有一说,辅佐王审知的方世琮 ,即伯虞公后裔,曾为晚唐官员,先曾返居祖居地固始,后来迁居南京。及“三王”起兵时,投奔王世琮,被任命为克定泉州的先锋官之一。其子孙返居蓝江(登第)。方亨有两个孙子曾于南宋时期先后乡试榜首,世称“崇福方家二解元”(即方迪、方大同堂兄弟)。然而,伯虞公第三十一世孙、龙海碧浦族人方国礼,于元代成宗(1295年),偕友人张友仁等16个乡友一起从海澄迁居云霄,初住西林共佃官田。后来,方国礼择居阳下村(原杨姓村落,及元初渐微)建军室定居,蕃衍生息。这便是云霄方氏的开基始祖,世称“云阳方氏一世祖”。云阳方氏从此发展为全漳方氏族人传衍最盛,人口最集中的族群。据有关资料统计,现云霄全县有方姓人口5万多人,占全漳州方姓人口总数的75%以上。
云霄方氏族人,全部是伯虞公后裔。而开云始祖乃是伯虞公第三十一世孙方国礼。迄今方国礼(乳名佛养)在云霄又衍传有30世,总人口达5万多人,是云霄全县人口的八分之一强,成为一支专脉嫡系的方姓大族群(经调查,今芗城、龙海、华安、漳浦、东山、诏安诸县市的方氏总人口为2万多人,而且除了华安、芗城为龙海直传外,浦、诏、东3县方氏,又大部份是于明清之后从云霄陆续分衍开宗的)。方国礼的子孙分布状况为:长子方惟珍,传云霄火田顶方村,至第五世,顶方村又有分衍北岐(今漳浦沙西所辖。但北岐村今已少有方姓人家居住),在顶方的惟珍子孙不多,只有180多户、800多人口。这与国礼公次子惟贤的后裔人数相比,相差甚远。惟贤公的后裔,随着岁月的推移,日益兴盛,据《云阳方氏谱牒》和《孝思恒昌》(方氏特刊)等资料记载,自云阳方氏二世惟贤公之后的第十世,已衍成296个房系,而第十世后,更是人丁兴旺,目前已历传29世,族众5万多人(男女合计)。播居全县58个街村,而且有不少族人于明清乃至现代,从云霄先后展播至漳浦、东山、诏安、福州和广东海丰、陆丰、惠来、普宁一带;迁居台湾的云阳方氏更是不在少数,他们大多于近年陆续返乡认祖归宗;又有部分播迁浙江宁波定海;乃至迁居东南亚及欧美各地。例如:云阳第四世方明大因代侄充军,后因战乱失散,怕殃及亲人、不敢回乡,移居浙江宁波定海,亲于此地传宗播裔。第五世(方明清的裔孙)于嘉靖年间分居福州屈后街。第六世(方顺邦的第三子方明、字仁敏)天明正德年间移居西塘,其子又迁居堀仔村,后裔又传峰山等地。第七世方仁礼,于明万历年间偕侄迁居诏安县城水车街,其后裔又分播东山西埔镇和陈城村,第七世方仁规的后裔迁至东山探石村开基。第八世方民政长孙方元宗迁居龙溪(今芗城区)。解放后,更有多名方氏宗亲因工作在外,并在工作所在地定居,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更有多名方氏族人移居厦门。云阳方氏世系: 1世:方雷(黄帝封于方山,后世以地为姓,是方姓始祖)。。。。。历传110世:方宏(绞丝旁,西汉末江南始祖)---111世:方雄---112世:方严---113世:方淮 。。。。历二十世。。。133世:方子重(唐朝初开漳方氏始祖)。。。。历十九世。。。152世:方仲文---153世:方亨---154世:方道广---155世:方迎----156世:方统源----157世:方国礼(云阳一世祖,1295年开基云阳,目前传有后裔约50000多人)云阳方氏世系:云阳1世:方国礼(方氏总157世)。。。云阳2世:长子惟珍(裔播顶方、人口800多)。次子惟贤---云阳3世:方元仲(方氏总159世,惟贤独生子)--云阳4世:方英(惟贤长子,方氏总160世)。方明大(惟贤次子,方氏总160世)--云阳5世:(1)方茂(惟珍之孙,方氏总161世。生一子,名方万生,裔播漳浦北岐)。(2)琅侪(惟珍孙,方氏总161世。生三子,长子玄珍,生三子。次子玄育,生一子。三子玄德,生一子。)裔播顶方。云阳方氏世系:云阳5世:
(1)方民敬(英之长子,方氏总161世。生四子,长子顺厚,次子顺恭,三子顺泰,四子顺邦)。
(2)方民清(英次子,方氏总161世。生三子,长子敦育,次子敦荣,三子敦尚)。
(3)方民政(英三子,方氏总161世。生三子,长子元宗,次子元绍,三子元载。)
(4)民旭(明大长子,方氏总161世,明大公在浙所传子孙待考。民旭公生5子,长子顺义,次子顺亮,
三子顺谟,四 子顺惠,五子顺阳)
云阳方氏世系:云阳6世:
(1)顺厚(民敬公长子,方氏总162世,生二子,裔播阳下,新楼,高溪楼,大瓯,上埭,中柱,城关)。
(2)顺恭(民敬公次子,方氏总162世,生六子,裔播旧厝,石壁,峰头,新林,上河,大坪溪,阳下后港,中柱,演 武亭,列屿顶城,大塘,佳兜,东坑,上埭,城关,又开东山县探石村)。
(3)顺泰(民敬公三子,方氏总162世,生二子,裔播船场,下料,东坑内,西埔,溪边埭,下高溪,观音亭,阳下,城关,又开广东惠来县)。
(4)顺邦(民敬公四子,方氏总162世,生七子,裔播宝树,吉坂,后坪,径仔,沙弯尾,又传广东海丰瞰下,漳浦 屈 仔,后港峰山,中社溪头)。
(5)敦育(民清公长子,方氏总162世,生五子,世居大坑龟山)。
(6)敦荣(民清公次子,方氏总162世,原居港内,裔播向北,油车)。
(7)敦尚(民清公三子,方氏总162世,裔播浯田,城关,又开福州)。
(8)元宗(民政公长子,方氏总162世,生四子原居寿峒,岳坑,荷步)。
(9)元绍(民政公次子,方氏总162世,生三子,世居高溪,大墩)。
(10)元载(民政公三子,方氏总162世,生三子,原居莆美,蚵潭)。(8)(9)(10)三人裔播塘美,阳下,
城关,下料苦栋脚。
(11)顺义(民旭公长子,方氏总162世,生三子,原居深山,又迁诏安,又播溪南)。
(12)顺亮(民旭公次子,方氏总162世,生二子,裔播孙坑,城关,又开诏安)。
(13)顺谟(民旭公三子,方氏总162世,生一子,裔播岳坑,大墩)。
(14)顺惠(民旭公四子,方氏总162世,生二子,裔播大坑,城关,又开诏安水车街,东山西埔,陈城,莆美下径等地)。
(15)顺阳(民旭公五子,方氏总162世生一子,原居厚地云阳方氏世系:云阳7世
(1)仁拱(顺恭公长子,方氏总163世,居旧厝,今失考)。
(2)仁侪(顺恭公次子,方氏总163世,居石壁,今失考)。
(3)仁华(顺恭公三子,方氏总163世,裔播马铺乡峰头,大坪,新林及其移民开拓之新阳,新湖,新里,新园等四个新村;下河乡上河;云陵镇街道,又传广东,海陆丰)。人口才4800多(不包括广东,海陆丰)。
(4)仁敷(顺恭公四子,方氏总163世)。
(5)仁规(顺恭公五子,方氏总163世)。(4)(5)裔播中柱,云陵镇街道,人口1320多,播居东山县探石村不计在内。
(6)仁骥(顺恭公六子,方氏总163世)。
(7)仁基(顺泰公长子,方氏总163世,裔播船场,下料,西埔)。
(8)仁洁(顺泰公次子,方氏总163世,裔播溪边埭,阳下,东坑内,云陵镇街道)云阳方氏世系:云阳8世
(1)公炎(即鲎墓派,仁骥公长子,方氏总164世,裔播阳下后港,中柱,列屿镇顶城,云陵镇各街道,人口3580多)。
(2)静炎(即目困狗派,仁骥公次子,方氏总164世,裔播演武亭,宝树,阳下,云陵镇各街道,人口1100多)。
(3)道炎(即莲花派,方氏总164世,裔播佳兜,阳下,小三村,中柱墩上,新地尾,洲渡,东坑,云陵镇各街道,人口13100多)。
经查阅相关资料,迄今为止已经明确的云霄方氏于明、清、及现代播居台湾的共有如下数系:1。明代天启年间,有云阳方氏族众数人,移居台湾观音里(今高雄县仁武乡境内)的赤山仔村庄,协力在此处“招佃垦耕”。繁衍生息,后裔分布于宜兰、桃园等地。据闻此系的方氏族人已繁衍1万多人口。2。明崇贞初年,云阳第十四孙、马铺大坪溪村人方养,字承烈,武职将官,在抗击后金(既清军)入侵中原时阵亡,其妻蔡氏带承烈公画像,携次子方笃(字微骏)、四子方夺(字微骥),渡海赴台,后迁居金门衍成一族。长子方益,三子方炤俱留居云霄,其后人也保留承烈公的另一画像,希望两画像能作为日后两岸本支族人相聚的凭证,以期告慰承烈公先灵。但此愿至今300多年,末能实现(抗日战争前曾获此系台裔信息,可惜此后末再联络),亟待日后寻访联系。3。清雍正年间,云阳第十五世,新林村人方蔼(1716-?),从云霄港渡海入台,定居诸罗县(今年内嘉义市)中铺乡湾潭村,并于雍正已卯年(1735年)在诸罗生子方兹顺。后裔在嘉义一带历传。1997年10月,方兹顺的后裔方枝来(云阳二十一世)从嘉义投信“漳州府平和县云霄分府新林村”寻根问祖,末几又不顾年迈之躯,亲自带部份族人到云霄认祖归宗,此后常与祖籍地的族亲有联系,并又有族众陆续组团来访。4。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云霄阳下村云阳方氏第十八世方远馨,号国琦(约1769-1846年),以太学生身份弃文从商,航海营运,多次往返台海两岸乃至天津、上海诸埠,而且定居台南赤嵌,娶妻吴氏,生儿育女于赤嵌;迨国琦公年届半百之时(约1819年)遵母命返乡,又在云霄娶妻室生儿育女;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年老逝于家中,卜葬于竹塔仙人峰下。因而,国琦公的后裔分别播衍于海峡两岸;他在台的后裔颇有发展。先聚于台南县“云霄街”,后代多数迁居于宜兰、中坜、台北等地;而其返回云霄故里所生两个儿子方在安、方正生,在祖居地继奉香火,及第四、五世孙(云阳第二十二、二十三世),又有部份人于1945、1947、相继复入台湾定居,现均居台北(原台湾“行政院”顾问、兼办公室主任方妙才先生,即国琦公的第五世孙,出生于云霄,迁居台北)。此堪谓为云台两地返复衍播的典型例证。搜集整理:方阿哲 来源:云霄信息网</SPAN>
桂林方家谱资料
本文2023-09-22 16:40: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78203.html